读书:放大你的心量(1 / 1)

人不仅要有力量,更要有心量。心量,即心的能量,精神能量,它是人的整个能力的本源和主宰。力量是彰显于外的,心量是内隐于里的。心量决定力量。正如欧阳修所说:“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吴兢说:“心为万事之主。”司马承祯说:“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

心量表现为人的胸襟气度、精神境界和观念目标。

第一,胸襟气度。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苦读及第,“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读书人忧乐家国天下的胸襟气度。朱熹、陆九渊是宋代理学和心学的两大掌门,曾在鹅湖寺进行过一场为时三天的“格物穷理”还是“心即是理”的激辩,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不欢而散。但在白鹿洞书院重张之初,朱熹还是邀请“宿敌”陆九渊前来讲学。陆九渊讲的题目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到深处,朱熹感动得泪流满面,令人记下内容,刻石铭记,于是,书院留下了陆九渊的《白鹿洞书堂讲义》。这就是一代宗师的胸怀,其视野和气度已超越了俗世间孰是孰非的狭隘争执,这才是读书人应有的心量和襟怀。

第二,精神境界。温州人做生意为什么成功,因为他们有强大的心量。这种心量体现为他们的“四千精神”,即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正是心量赋予了他们强大的能量,使其上升为一种品格、一种境界,他们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观念目标。心量是人高远的观念目标。万事取决于心,取决于观念。邓亚萍的条件、资质并不好,但她的目标明、心量大,照样可以成为雄霸世界乒坛的第一人。读书学习也是如此。有第一等襟抱的人,才有第一等学识。襟抱决定学识,学识支撑襟抱。有读书大目标的人,才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取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辉煌业绩。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心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载体,它是无限的。但事实上,我们对人的心量的开发和利用是有限的。心量的开发和打开需要通过读书来放大和扩张,尤其是对那些天生就气量狭小、眼界逼窄的人。读书何以能放大人的心量?首先,读书可以使人的眼界层层打开。读书可以借助别人的眼睛和智慧看世界,使我们突破时空和个人的局限,纾解困惑,凝聚智慧,使我们的眼界层层打开,视野无极限。其次,读书可以反观自身,省思完善。人可以通过读书,反观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明了自己的渺小与浅薄,发现自己视野上、知识上、性格上的局限迷失等,从而汲取书中的知识和智慧来补偏纠弊、长善救失、完善自我。比如,孔子的“毋意,毋必,毋故,毋我”,点醒人们破除自身的主观臆测、固执己见、故步自封、一意孤行的缺陷,修正自我。最后,读书可以充盈人的生命的内涵。人的年龄、体重、身高等,都是生命的外延性存在,它是自然成长的,而人的精神、气量、思想、品格,这些内涵性指标的提高,唯有通过读书才能造就。读书可以使人成为内涵丰富、心能强大、富有内在精神力量的人。

如何开发人的心量呢?

读书要走心

唐甄说:“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读书尤其要用“心”这一“灵物”。即心要常用,书要常读。比如,“意思”的“意”,心音之谓也,即它是你听到的,听明白的心音。要了解“意”,不能光听到或看到(书本),还要明白才行。明白就要用心之“灵物”去思,没有思是不可能听明白或看明白的。许多问题都想明白了,透彻了,看开了,人的心量可不就大了?所以读书要多思,要“走心”,因为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的、脑力的和精神的活动。如不走心,只如酒肉穿肠而过,不留心痕,那有什么用?

学养要深厚

学养深厚的人,心量就大,寿命就长。北大哲学系楼宇烈教授在《文明之旅》中讲述“三理养生”,即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和哲理养生。其中,哲理养生是明理的问题。北大哲学系是著名的长寿系。90岁以上的7人,其中过世的3人:冯友兰95岁、张岱年95岁、周辅成98岁,还有4人健在。80岁以上的23人。哲理养生在于哲学人明白事理,心智打开,通达悟道,心态平和。我们常说,心态不好,实则源于心太小了。心态的“态”字,拆开来看,就是心大一点。心大一点,心态能不好吗?心大一点,就是心量的问题。而学哲学的人都是“爱智慧”、明事理、大心量的人,其长寿之道,实乃情理之中。

行得万里路

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参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它已经不是为了一种单纯的求知,而是为了一种智慧的富足。拥有这种境界的人,像鲲鹏一样逍遥于天地之间,大千世界皆可阅览,人间万象莫不为书。清代张潮在其《幽梦影》中说得好:“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或者说,生活是原生态的书本,书本是结晶化的生活。法国女作家杜拉斯也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阅读,是事物的智慧。”所以放大人的心量,不能只读书本,还要读山川风物,行万里路。朱永新教授说:“人类有两种风景:自然风景和精神风景。‘行万里路’,是为了看自然风景;‘读万卷书’,是为了看精神风景。”看自然风景,也要像读书一样“走心”。不走心地行走,算不上真正地行走,只能如匆匆流水一泻而过。行走不是为了证明人到过许多地方,增加向别人炫耀自己到过的地方多的资本,而是要有益于自己的成长,而只有“走心”地行走,才是能助益于成长的行走,才是能放大人心量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