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班主任要实现对本班级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首先要全面正确地了解和研究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但学生的发展又存在着差异,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先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集体的基本情况,如总人数、性别结构、生源状况、年龄分布等;班级的基本情况,如学习好中差学生的比例、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班级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等;班级的其他方面,如学生生活的社区环境、学生的家庭条件、学生在校外的表现等。二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等;学生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等;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如遵规守纪、文明礼貌、集体观念以及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兴趣特长等;学生的个性情况,如智力特点、情感意志特点、性格和气质类型等。
了解和研究学生,要注意全面性、经常性和发展性。全面性就是要全面地看待学生,既看到学生的优点,也看到学生的不足;既看到校内的表现,也看到校外的表现。经常性就是要把了解和研究学生作为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充分利用一切场合条件,做到常抓不懈。发展性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既看到学生的过去,也要看到学生的今天,还要预见到学生的明天。
学习活动是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途径。由于小学生学习活动极为丰富,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和测量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参照课文中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等相关部分加以领会。下面主要介绍观察法和谈话法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法的正确运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主要是确定观察什么和为什么要观察。②要有科学而可行的观察计划,主要是解决怎么做。③要及时做好原始记录,主要是确保材料的客观真实性。④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找到本质。⑤写出结论,对观察做出准确、全面的总结性评价。
观察法的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材料直接源于观察过程,真实性强。但观察法也有缺点,观察对象和条件难以控制,表面现象干扰大,情境性和主观性因素多。因此,在运用观察法时,对观察材料的分析处理一定要慎重。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答方式直接交谈,从中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如果说,观察法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外部表现,那么谈话法则是通过学生的心里话,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活动。
谈话法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简单易行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了保证谈话取得好的效果,使用谈话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确定好谈话的目的、内容。②对谈话的过程有周密计划,如先谈什么,后谈什么,选择什么地点、时间,采用什么方式等,做到有条不紊。③谈话态度要亲切、和蔼、诚恳,尽量不使学生感到紧张,更不能造成对立情绪。④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谈话技巧,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真心话。⑤和学生谈话时,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⑥谈话后写出谈话记录,记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此外,班主任还应注意利用非正式的谈话形式来了解学生。非正式谈话是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有意识地在活动和交往中与他们多接触。由于非正式状态下没有特定形式、地点、时间的限制,学生易于敞开心扉,有利于班主任从中了解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一)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刚组成的教学班,经过班主任长期系统的组织培养工作,由松散的学生群体转变成为健全的班集体,大致要经过组建、初步形成和形成发展三个阶段。
1.组建班集体阶段
在新组建的班级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陌生,学生心里还没有班级的概念,群体松散,班级吸引力差,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在这一阶段,班级活动都依赖班主任直接组织和指挥。实践表明,班主任在这一阶段如果抓不紧,教育引导不力,组织管理不严,班级很容易出现松弛、涣散现象。因此,有经验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从以下方面进行新班的组建工作:首先,抓紧时间全面了解学生,尽快掌握熟悉班级和学生的整体情况,注意发现、选择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最后,组织和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了解,提高班级的吸引力。
2.班集体的初步形成阶段
在班主任的引导和培养下,班集体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如同学间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友谊加深;班级积极分子已涌现出来,集体有了骨干力量,班级核心初步形成。但是,这时的班集体还十分脆弱,集中表现在班级行为规范尚未成为学生的共同需要,集体舆论还没有形成,班级目标还没有转变为全班同学共同自觉追求和行动的动力。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抓住时机,积极向全班同学推荐班干部人选,及时组建班委会,并通过精心指导和培养,逐步放手让学生干部自己组织开展班队工作,锻炼学生干部组织活动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还应注意继续扩大积极分子队伍,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另外,班主任还要重视班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班级行为规范的习惯,为良好班风的形成打下基础。
3.班集体的形成发展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工作基础上,班级群体已成为班集体,其主要标志是,班集体有了一个较稳定的、团结的领导核心,班干部能独立开展各项工作;班级目标已成为学生个体的奋斗目标,是非观念增强,正确的集体舆论和班风已形成。不过,班集体形成并不等于班主任工作结束,班集体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不断发展,班主任要根据班级情况提出更高层次的奋斗目标,争创优秀班集体。还要针对班内学生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从整体上提高全班学生的素质。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及方法
良好班集体的组织培养,虽然会因学校、教师、学生等条件不同而方法各异,但是,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因此,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和方法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1.确立目标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指全班同学共同具有的期望和追求,是班级各项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的总概括。确立班集体奋斗目标,就是要让班级全体学生明确班集体的发展前景,知道共同的努力方向,并为实现目标统一行动。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发展的动力,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目标是班主任创建班集体的首要工作。
班集体目标可分为远期、中期、近期三种。远期目标就是指全班同学经过较长时间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它是中期、近期目标提出和设计的重要依据;中期目标是指阶段性的或者专项性的奋斗目标,是实现远期目标的条件和保证;近期目标是指向于当前的奋斗目标,它是远期、中期目标的具体化。三种目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由于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因此,确立班集体目标有以下基本要求:
(1)体现时代精神。班集体目标既要符合教育方针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体现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又要符合班集体两个基础文明建设的需要以及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2)有明确的指向性。班级目标是全班同学共同奋斗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目标必须明确具体,特别是小学班级目标,要考虑到小学生认知水平低、社会经验少的实际,应让小学生明确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把集体的大目标和个人的小目标统一起来。
(3)注意目标的层次性。一般来说,远期目标要“高而可攀,望而可及”,有鼓动性和号召力;中期目标既要反映阶段性或者专题性的要求,又要发挥承上启下、远近衔接的作用;近期目标则要明确具体,又要与长、中期目标保持一致。
(4)有可行性。目标价值能否得以体现,关键还取决于能否既照顾到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又要掌握好目标水平高于现实水平的差距。合理适当的差距才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
确立班级目标的方法要因班而异,目前普遍采用的有两种:一是系列化目标法,就是根据班集体主体目标,建立起贯穿学年或学期班级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次目标系统。二是具体化目标法,就是将班集体宏观目标分解和细化,一方面将学校教育目标变为班级具体的可操作目标;另一方面每个班级成员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围绕班集体目标制定个人目标。
2.建立班委会
班委会是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的有力助手。建立一个勤奋学习、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必须组建好班级的领导核心,挑选能团结同学、办事认真、关心集体、乐意为班级服务的积极分子来参与班级领导工作。
建立班委会,应遵循四个原则:
(1)民主性原则。无论是班委候选人的物色还是班委人选的最后确定,班主任都应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充分发扬民主,组成被大多数学生信赖的班委会。
(2)用其所长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差异,充分利用学生所长来为班级服务。
(3)教育与锻炼兼顾的原则。班干部培养也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班主任应以班委组建为契机,强化服务意识和学习锻炼意识的教育。特别是小学生,参与积极性较强,许多班主任抓住这个心理热点,采用班委轮换制,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从中得到管理体验,受到锻炼。
(4)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干部在学习之外要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负担较一般同学重,班主任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对待学生干部,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要树立学生干部的威信,但对他们的缺点、错误,既不迁就也不简单指责批评,注意工作方法指导,让他们摆正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戒骄戒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赢取全班同学的信任。
班干部产生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如“选举制”,由学生直接进行民主选举;“委任制”,在广泛征求同学意见、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由班主任直接任命;“竞争制”,在自荐基础上,通过公平竞争选举干部。用以上方法产生学生干部,各有优缺点,班主任要注意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3.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正确舆论,就是根据是非标准所做出的符合客观事实的意愿和态度。它是衡量集体觉悟水平的重要标准。形成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有利于促进团结、鼓舞学生的上进心,弘扬正气,有利于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设和组织机构的健全与完善。正确的集体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班风是班级成员的思想、言行、风格、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班集体特有的一种精神面貌,是班级“个性特征”的体现。良好班风有很强的制约功能和教育功能,并主要以舆论或规范的形式体现。良好班风是班集体构成要素长期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结果,是班集体形成的综合标志。
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是相互联系的。良好班风的形成,需要正确舆论的支持;而良好班风一旦建立,又会促成良好的集体舆论。班主任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班风,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认识。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班风,首先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判断标准,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和美丑观。班主任应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明确要求,教育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道德理念。
(2)抓好常规训练,严格行为规范。集体舆论和班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发展和巩固的过程,班主任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开始,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教育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
(3)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的形成,要求每一个班级成员认识到集体的价值和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去维护集体的声誉,明确自己的责任。集体荣誉感在集体活动中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动力,也是责任感形成的心理基础。班主任要利用一切教育时机,将学生的一言一行与整个班集体联系起来,教育每个学生明确自己对集体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4)奖惩强化。要形成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严明的纪律是保证。班主任要及时对好行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不规范行为要批评和抵制,努力营造以遵规守纪为荣、爱班如爱家的风气。奖惩不宜太泛太滥,奖励要以表扬和精神鼓励为主,惩罚要以批评教育为目的,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搞体罚和变相体罚,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惩罚代替思想教育。
4.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必须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这是因为集体活动可以产生凝聚力,能使每个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得以发挥,能使师生关系不断密切。集体活动也是学生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特别是有利于小学生道德内化,促进其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观念。集体活动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必要条件,是班级目标实现的保证,是全面育人的途径。班级活动范围广、形式多,其中最主要的、经常开展的班级活动有教学活动、主题性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班级教学活动,是占时最多,贯穿班级始终的活动。教学活动蕴藏着丰富的班集体建设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一定的途径,班主任只有充分挖掘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班集体建设因素,才能加快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研究表明,通过教学(活动)创建班集体的途径主要有四种:
(1)建立教学协作制度,形成教育合力。以班主任为协调者,建立班级科任教师的协作制度,有利于发挥教师集体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这种协作制度就是以教学为纽带,以班主任工作为中心,统一调整教师集体的教学思想,及时分析班级学生在各科教学中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本班教学和班集体建设的规划和措施,确定相互协作的方式,从而发挥教师集体的示范、教导、统一和互补等功能。
(2)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教学。这种教学的目的是在组织形式上保证每个学生在教学和集体活动中发挥和发展其主体性。开展小组集体教学促进班集体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地进行一些小组集体性活动,以扩大教师与学生、同学间的相互交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友谊,从而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加强。
(3)努力优化教学情境。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充分发挥班集体和学生个体自我选择、比较、探求的主体意向,获得教育者预期的教育效果,刺激和丰富班集体的各种积极感受,对学生与班集体的发展起升华作用。通过优化教学情境来促进班集体建设,关键就在于教师要调节好各种外部影响,将教学与建设班集体的任务有机地统一起来。
(4)建立师生集体的双向调节机制。教师集体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双向活动,对于教师多途径、多渠道地了解学生,获得较全面、准确的教育信息反馈,修订教育对策,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通过双向活动,从课内到课外进一步认识和接近教师,有利于师生感情的沟通和班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主题活动,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是班集体建设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所谓主题活动,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和带领下,围绕具体问题而组织的集体性教育活动。主题活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时间来看,有长时期的,也有短时间的;从目的来看,有行为训练、能力素质提高和思想品德培养;从内容来看,有理想教育、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的具体要求如下:
(1)要精心设计主题。主题必须服从于教育方针和班级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班集体的健全和完善。
(2)要有针对性,能切实解决问题。主题活动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学生需要,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影响和深刻的教育。
(3)要善于开拓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4)要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学生一般都有求新、求奇、求异、求乐的需要,主题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将知识性与艺术性、教育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努力做到寓教寓学于活动。
(5)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题活动应体现学生的自主、自治和自动,要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人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乐、有所获。
主题班会是主题活动的系列之一,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指导下,由班委组织开展的围绕一个专题或某一问题进行的自我教育活动。成功的主题班会,除了具备以上主题活动的五点要求外,还要注意它的活动形式是“会”,时间性强,严密组织的要求高。主题班会需要班主任认真导演和精心设计。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都各自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兴趣、情感和需要,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面向的是全班每一位同学。这里着重从类别上分析对优秀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的教育工作。
(一)优秀生的教育工作
优秀生一般指在班级中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比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在班集体中是骨干,是班主任和教师的得力助手,在同学中有威信、有影响。因此,优秀生的培养和教育对班集体建设关系重大。
优秀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大,不稳定性突出,在一定条件下变化的可能性大。因此,班主任对优秀生的教育既要体现培养和爱护,又要体现严格管理和严格要求。
(1)加强理想教育。优秀生一般都具有言行一致的健康人格,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但是,班主任仍不能忽视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端正学习动机,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发奋学习的志向,不断向他们提出新要求,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斗。
(2)客观评价。优秀生不是完人,也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班主任要看到他们优秀的主流,肯定成绩,创造条件扬其所长。同时,对优秀生的缺点及不良倾向,班主任也不能袒护、迁就,应及时教育引导。特别是优秀生优越感强,容易骄傲自满,处理不好与一般学生的关系。班主任要经常教育他们在成绩面前看到不足,在表扬中看到差距,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搞好人际关系。
(二)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智力发育正常,有品德不良行为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按类型划分,小学后进生主要有四类:学习成绩差的后进生;纪律差的后进生;学习成绩和纪律都差的“双差”后进生;学习或纪律时好时差的准后进生。后进生人数虽少,对班级的消极影响却较大,如果不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班级正常教学秩序以及日常生活常规就会受到影响。
大量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后进生也是学生,是可教育好的对象。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检验,也是职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
转化后进生,首先要了解后进生。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从外因看,主要有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有学校教育的失误。从内因看,小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经验少,是非能力差,意志薄弱等,都很容易成为后进生接受消极影响的内部动因。因此,班主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要注意三点:
(1)以爱动其心。无数转化后进生的教育经验表明,教师只有用一颗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去对待后进生,与其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才能感化后进生。后进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排斥、被讽刺、遭冷眼的体验较多,他们内心更需要温暖、需要爱。班主任应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去关心和爱护,让他们感悟到教师的爱心和期待,从而点燃起希望之火,自觉将教师的爱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
(2)以理服其人。后进生除了具有一般学生的特点外,还有许多特殊之处,如自尊心特别强,思想、行为的情绪性色彩明显,意志和毅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学习态度不端正等。作为后进生,他们自己也知道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但他们不一定都清楚地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性质和危害,更难独自找到摆脱这种处境的方法。班主任做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决不能一概地因事论事做简单处理,要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去明察问题,分析根源,清楚性质,明白危害,改过自新。
(3)以智导其行。后进生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可以说,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是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工作,它要求班主任既要注重科学性,又要注重艺术性。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渐进的教育过程,其中难免会有反复和冲突。对此,班主任在转化教育过程中,要利用教育机智,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对过错反复现象,要耐心说明,持之以恒,善于在反复中抓教育,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增强与诱因做斗争的抵抗力。
后进生的转变往往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应当具有的重要品质之一是对于后进学生工作的耐心与爱心。
四、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
班集体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小社会”,是社会影响学生、帮助学生进入社会的通道之一。在依靠集体、通过集体教育学生的诸因素里,班级环境建设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育人因素。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总设计师和管理者,如何创造性地构建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班级环境,是其一项重要工作。
有特色的班级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和感染力,而且这种作用是深层次的,它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也可能让学生终身缺憾。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良好的班级生活环境,犹如一位无时无处不在的老师,它总在告诫着每一位学生,作为集体一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他们感到集体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班级环境建设,首先要从教室布置开始。教室是班集体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布置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一般来说要简洁高雅,不宜花哨杂乱。班训、班徽或者治学格言可悬挂在教室的醒目之处,精选的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奖状奖旗可安排在教室两侧。这种环境时时刻刻发挥着提醒学生、教育学生和鞭策学生的作用。其次要办好班报,班报是班级重要的传媒,在班集体建设中既有以正压邪的舆论宣传作用,又有交流思想、交流学习经验的沟通作用。在办班报过程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力、想象力都会得到培养。再次是建好图书角、生态角。图书角就是班级“小图书室”,班主任可动员和鼓励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报拿到集体来与同学交流共享,这是培养奉献精神、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建设生态角是教室的绿化工程,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利用教室空闲地或者窗台栽种少量适宜室内生长的花草,用以调节教室气氛,美化学习环境。生态角的建设,除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调适外,还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现代生态道德意识。
五、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班级工作力量是由多方面教育力量构成的教育整体,除学校领导外,任课教师、少先队组织、学生家长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只有协调并发挥好这些力量,才能保持教育方向的一致性、教育要求的统一性、教育活动的协调性。
(一)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
任课教师是班级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发挥和调动任课教师的作用,首先,班主任要尊重任课教师,虚心向他们学习;也要教育学生尊重任课教师,认真接受他们的教育。其次,要加强联系,班主任主动向任课教师介绍班级和学生的情况,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发挥任课教师的特长,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和重大活动。此外,还要注意及时处理任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做好家长工作
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调查报告》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区和学校两项因素的总和。”由此可见,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配合,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
班主任进行家长工作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向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以及中小学的培养目标。二是向家长介绍学校和班级以及学生情况,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同时也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相互沟通,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统一。三是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特别是关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法。
班主任进行家长工作的形式和方法有很多,如家庭访问,这是班主任联系家长、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家访要尊重家长,要正确地反映学生实际,切忌不能搞“告状式”家访。当前,由于通信条件好,有的班主任用电话联系的方式代替家访,这是不恰当的。又如,召开家长会也是联系家长互通信息的好方法。开好家长会,要求班主任精心准备,中心要突出,时间要恰当,形式要合理,会场要得体,要防止将家长会开成训话会。此外,建立书信联络制,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接待日等,也是目前班主任联系家长经常使用的方法。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订和总结,是班级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班主任工作达到预定目的的重要保证。
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订,要根据教育方针、中小学培养目标、教育政策和法规,要与学校工作计划和本班实际相联系。计划要全面,目的要明确,条理要清楚,阐述要简练,操作要可行。计划一般分为学期和月(周)计划。学期计划的内容包括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班级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教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措施及时间安排等。月(周)计划是学期计划的细化,主要包括具体活动的内容、基本要求、组织措施和完成期限等。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班级工作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工作质量的全面评估,以便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要使总结客观真实,班主任应注意日常班级管理和活动资料的积累。总结也不是平时工作的简单复述,要有事实、有分析,善于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探索班级教育的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做好班主任工作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