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班主任概述(1 / 1)

班主任的教育角色的形成,与班级授课制紧密联系,并随着班主任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不断发展,其班级管理与学校管理的职责与任务也不断丰富。班主任承担着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使命。

一、班主任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一)班主任的概念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着多重角色,担负着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班主任应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定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二)班主任的发展历史

班主任教育角色的出现,是与班级授课制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其时首次采用“编班”“分级”的教学组织方式,从而使班级授课制移植到国内。当时同文馆内设“正提调”与“帮提调”,履行对生员的管理职能。

1903年清政府在学堂里面设置“学监”,负责学生品行教育工作,后来改为“管理员”。1938年以后,学校中负责一个班级管理工作的人员更名为“班导师”。“班主任”这一岗位名称最早是在解放区使用的,绥德专署教育科于1942年编制的《小学训导纲要》首次提到了“班主任”这一岗位:“实行教导合一制,必须加强班主任的责任。”1949年7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新区目前国民政府改革的指示》规定:“在学校组织上(适用于完小)校长下设教育主任。取消级任导师,班设主任教员。”今天的班主任的职责范围与这里的“主任教员”已大体相当,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

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规定:“小学各班采取教师责任制,各设班主任一人。”“中学以班为教学单位……每班设班主任一人,由校长就各班教员中选聘。”这不仅明确规定了班主任的合法地位,更明确规定了班主任队伍的来源。自此以后,班主任工作制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施行。

考虑到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和艰巨性,1978年正式实行了班主任津贴制度。1979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颁布了《关于在全国普通中学和小学公办教师中试行班主任津贴的通知》。1980年,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在中等专业学校、盲聋哑学校班主任中试行津贴的通知》。1981年,国家劳动总局颁发了《关于技工学校试行班主任津贴的通知》。至此,班主任津贴制度得以全面建立。

党和国家对班主任所付出的艰苦劳动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优秀班主任的评价体系。1960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教群英会,不少班主任受到表彰。1984年又专门召开了全国优秀班主任表彰大会,有2914名优秀班主任受到表彰。

1988年,原国家教委相继颁布了《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这些规定明确了班主任的地位、作用、任务、职责、方法、任免的条件、待遇与奖励、管理等内容。这表明班主任工作制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完善。自此,我国班主任工作制的建设稳定下来并走上了健全完善的发展道路。

随后,班主任工作制建设完善的步伐愈加紧凑。比如1998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中小学校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班主任的聘任、培训、考核、评优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应当给予奖励。”2006年8月,教育部制定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规定:“从2006年12月起,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今后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时间内均需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这份计划赋予了“班主任”这一岗位以专业形象,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制度在历经多年的发展后基本完善。

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班主任制度的完善和颁布,班主任已经成为学校中重要的管理人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级建设的设计是指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提出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其中,又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最为重要。

班级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培养目标;二是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在设计班级目标时,既要注意班级发展的近景目标、中景目标与远景目标的层次性,更要注意发展目标之间的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关系,还要注意到集体目标的获得依赖于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注意到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的一致性。在设计目标中,目标一定要具体、清晰、明确,以便每个学生对每个层次目标达成的发展路线和努力方向了如指掌。

班级组织的形成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班级组织建设的设计也要遵循班级群体的客观发展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班级组织的发展特点,具体分析和确定班级的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参照不同发展阶段班级组织的群体特征,分析班级组织的现有发展水平,才能进一步确定班级未来的发展目标,直至形成具有高级组织水平的班级。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一个班级由几十名学生组成,各具特点,有着不同的发展的可能性。班主任组织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既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又能使全班学生获得教育计划所要求的一般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班主任是教师的组织者,把各科教师的教育影响统一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但良好的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依赖于班主任的领导与组织,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在达成班级目标上,班主任的领导才能显得非常重要。

1.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班主任实施职权影响力要依据一定的组织法规和一定的群体规范。具体地说,一是国家的教育法令、学制、教育方针及学校的课程、教学计划、规章制度等;二是班级的目标、规范、舆论、纪律、班风等。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影响力必须在这一范围内施加,否则班主任的领导合法性与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

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组织的设计者,还是班级组织建设的领导者。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班主任的领导风格和指导方式对于班级组织中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形成,对于班级气氛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权威型班主任喜欢学生听命于自己,班主任的话就是指示、命令,他们视自己为权威。他们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尽量限制学生自由,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管理与支配学生的一起行为,还会不由自主地压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民主型班主任与学生建立开放、平等和互助的关系,采用间接的方式引导班级组织的发展。在民主关系下,班级里能够形成一个自觉维护原则的氛围,学生能够在学习与生活中充分发展自己。放任型班主任主张无为而治,其实质是不愿意负责,师生处于无序状态。在随意与放纵的关系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大部分处于自我管理或者集体管理下。

(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班级是存在于学校之中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同时又与家庭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与管理者,要处理好三大类关系。

首先,班主任要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协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班主任必须与任课教师团结协作,班主任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本班学生的情况,班主任要经常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并要求任课教师参与指导班级活动;班主任要协调好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班主任要协调和指导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其次,班主任要协调好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家长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认同度、对孩子的态度和要求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班主任应把握这些影响因素,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最后,班主任要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争取社会力量对班级管理的支持和配合;同时也要正确对待和处理社会因素中的负面影响,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让学生从负面影响中得到正面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