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任务与内容(1 / 1)

一、班级管理的任务

班级管理是以国家的教育目的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依据,通过教师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管理与规范,促进学生的发展,达成教育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实现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基本行为规范、明确自身角色、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基地,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可见,班级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通过班级管理,促使青少年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将社会系统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传输给班级成员,使他们顺利转化为“社会人”。

(二)落实学校管理目标,制订班级工作计划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活动。教师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从班级实际出发,落实学校的管理目标,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商议,形成班级共同奋斗目标和具体措施,制订适合班级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教师与学生还应创设良好的班级秩序、环境和班风,从而确保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组织协**师集体与家长集体

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班集体通过学生与每个学生的家庭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与家长集体建立持续沟通、互通有无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班级计划的贯彻落实。同时,班级又是学校的教育单位,必然与各位教师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班主任应该团结、依靠所有教师集体的力量,促使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活动。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作用。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使班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优良的班风。班级常规管理是保证班级健康发展与达成班级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班级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管理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广,主要包括班级常规管理、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对班级管理内容进行细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班级组织建设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因此,建设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

班级组织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班级目标设计

为了尽快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组织目标,需要对班级目标进行周密、详尽的设计。

设计班级目标时,既要考虑国家对青少年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时代发展要求,又要考虑学校培养目标与班集体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现有水平。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既要设计班级发展的近景目标、中景目标与远景目标,更要注意发展目标之间的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关系,还要注意到集体目标的获得依赖于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注意到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的一致性。在设计目标中,目标一定要具体、清晰、明确,以便每个学生对每个层次目标达成的发展路线和努力方向了如指掌。

2.指导班级建设

指导班级建设是为了促使班集体尽快形成并良好发展。在班级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班级中两大主体的重要作用,既要求班主任具有良好的管理素质与高度的责任感,要求班主任为班级建设亲力亲为、精心策划;同时,班集体中的全体学生的建设热情与积极参与更是班级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充分调动学生对班级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意识,促使学生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班集体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与班主任及班级学生紧密相连。衡量一个班集体组织水平高低的标准是[1]:第一,群体目标导向的亲社会性与成员对目标的内化程度。也就是说,社会的要求被班级的成员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抱负水平。第二,健康舆论对集体的整合性与对成员的参照水平。一个团结的、对原则问题有一致认识和高度情绪认同的组织,必然有统一的对成员起参照作用的舆论。第三,人际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与成员的归属感水平。班级组织成员彼此之间能够心理相容,每个学生在组织中都有归属感、满意感、责任感和义务感。第四,共同活动的动机、目的、价值的中介性与成员对活动的积极性水平。以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共同互动为中介,班级成员才能形成各种特殊关系。第五,管理与自我管理机构的完善性与成员的自主性、自觉性水平,是班级形成教育主体、教育力量的保证。第六,班级成员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3.建设好班级的意义

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级组织,发挥好集体的教育作用,是班级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班级建设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从社会方面上,良好的班级可以很好地传递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生活规范,为青少年健康发展指明方向,以便形成青少年的社会行为方式。同时,良好的班级为高质量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创造条件,为青少年更好地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形成社会角色认知。从个人方面上,通过班级集体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个体自觉按照集体的目标、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获得个体发展。同时,在集体成长中,尽可能满足个体成长的各种需求及集体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此外,还可以在集体成长与发展中,诊断个体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分析与反思,调整个体发展方向,更好地调和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的矛盾与冲突。

(二)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制度的制定是班级管理能否实现实效与高效的重要前提。了解班级制度制定的方法与程序,才能使制定出来的制度能够在管理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他们是班级制度制定的参与者,也是班级制度的践行者,还是班级制度的监督者。只有学生在班级制度管理中充分发挥三大角色的重要作用,才能达成班级管理目标。

1.班级制度制定的依据

现阶段,制定班级制度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二是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三是班级学生的具体实际。

《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制定班级制度的重要依据。它们是教育部于2004年3月修订的,并于2004年9月1日开始实施,对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礼貌、纪律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学生行为的规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学校有关规定也是制定班级制度的重要依据。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制定班级制度的指导性文件,班级制度是学校有关规定的具体化。

此外,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制定班级制度的重要依据。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具体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为班级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2.班级制度制定的方法

班级制度制定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制定一套符合班级发展与学生成长的班级制度,需要使班级制度制定过程成为学生统一认识和认同班级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发展学生的过程,成为学生参与、践行、监督班级制度的过程。在班级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班级民主,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修改确定—逐步完善”的模式制定班级制度,这样才能切实发挥班级制度的重要规范与约束作用。

在制定班级制度时,既要充分考虑班级制度制定的必要性与切实性,又要考虑班级制度的具体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在指导学生制定班级制度的过程中既要讲究科学又要讲究艺术。按照教育的规律引导学生开展班级制度制定,同时也要善于将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地将班级的发展与自己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关注班级发展,为班级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3.班级制度的实施

班级制度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规范与约束学生,推动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促进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班级制度制定后,需要确立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促进班级制度发挥作用。班级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具有一套详细的评价制度,并达成每个学生对评价制度的基本认可,以便使评价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评价时要多元化,既要有教师评价,又要有学生互评与学生自我评价;评价时要就事论事,避免伤害受评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学生有异议的时候,要允许学生申辩和质疑;评价时以评“优秀”为主流,尽量肯定多数人的行为,满足青少年当“好学生”的愿望,凸显“管理育人”的目的。

(三)班级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基本途径。班级作为学校基层组织,是教学的真实场所,是人才培养的基地。班级教学管理就是通过对教学的指挥、组织、协调,稳步推进班级教学活动,建立正常教学秩序,达成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学生成长及发展。

1.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

教学思想是一个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学生观的综合体现,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也是教师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当前,教师应以国家教育目的为依据,树立素质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强化普及教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教学管理的意义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建立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班级教学管理过程中,应真正实现教学的核心地位,并协调其他教育活动,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中心任务;注重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持与维护,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优化教学活动,使全班同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3.班级教学管理机制

班级教学管理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完成学校培养目标的关键。在班级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班级学生与教师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教学管理机制。首先,要形成以班主任与教师为核心的教师系统,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其次,要形成以班级干部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系统,发挥沟通与桥梁作用,将班级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及时上传下达,努力带动班级学生遵守学习纪律与学习规范,并对影响教学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最后,形成以学习小组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系统,做好班级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彼此鼓励与促进,实现小组学习目标,促进小组内成员不断成长。

(四)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是一个班全体成员参加的集体教育活动,通常是在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下,或者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的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1.班级活动的形式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阶段,班级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班级活动的形式,需要考虑活动的内容及其活动的意义,也要考虑班主任的专业能力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班级活动选题

活动的主题,指活动的意义和通过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班级活动主题可以多种多样,但都是为了达成班级管理目标。开展班级活动,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选择活动主题:一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群体中选题;二是依据学校的中心任务,从学校环境中选题;三是依据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从生活实际中选题。不论班级活动选择何种主题,都应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师都应该加强管理与引导,确保达到应有的效果。

3.班级活动的种类

班级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按照活动方式分,可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按照活动内容分,可分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文化学习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劳动活动、游戏活动、综合活动等;按照活动的目的分,可分为目标内化活动、建设舆论活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活动等。

三、班级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班级管理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各个环节对管理过程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各有其任务和作用。计划是整个班级管理过程的起点,实施是对计划的落实,检查是对实施的监督,总结是对计划、实施、检查的总评价。这四个环节有序地运行,就形成了班级管理过程的一般规律。班级管理工作就是在正确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有序运行和管理的周期中循环运转,在螺旋上升中不断前进,不断提高。

(一)计划

班级管理计划(即班级工作计划)是指确定班级管理的目标和拟订实现目标的具体要求、步骤和方法,是班级管理全过程的起点和指南,也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条件和重要手段。

1.制订班级管理计划的依据

(1)学校工作计划。

(2)理论指导和借鉴经验。

(3)本班的实际。

2.制订班级管理计划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标。

(2)要有针对性。

(3)要切实可行。

(4)要有连续性。

(5)要便于检查。

(6)要有创新性。

3.班级管理计划的内容

班级管理计划从时间上分,有学期班级管理计划和学年班级管理计划;从内容上分,有综合的班级管理计划和单项的班级管理计划。班级管理计划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情况。

(2)管理目标。

(3)具体措施。

4.制订班级管理计划的步骤

制订班级管理计划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制订计划前的准备工作有:①收集有关信息资料。②细心研究学校工作计划。③结合本班实际,进行综合分析,考虑计划的初步设想。

(2)写出计划草案阶段。

(3)确定计划阶段。

5.班级管理计划的写作

一般分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两种。

(1)学期计划的写法

学期工作计划没有严格、固定的格式,一般地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标题——计划的名称。

第二层次:内容——计划的正文。

计划的正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前言。

②本班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③本学期工作目标。

④主要措施。

⑤时间安排。

⑥检查办法。

第三层次:计划制订人姓名与制订日期,依次分行写在正文下方。

计划完成后,应准备一式两份,一份交学校领导以备检查、督促和指导,一份留给自己实施。

(2)具体活动计划的写法

第一层次:标题。

第二层次:内容——计划的正文。

具体计划的正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教育活动举办的目的,要主题明确,取向不能过多。

②活动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参加人员。

③教育活动的内容,即活动的具体事项和顺序流程。

④活动准备和要求。

第三层次:计划制订人姓名与制订日期。

具体活动计划,既可用文字表达,也可以列表表述。但是最后一定要留有空间,因为不可能每个具体活动完成后都要写总结,所以当活动进行完毕,可以将活动的完成情况记录在计划正文后面,以备总结反思。

(二)实施

班级管理的实施,是指班主任组织全班学生完成班级管理计划任务的过程。

实施计划是班级管理过程的一个关键性阶段,是班级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目标是否正确,计划是否周密,要由班级管理的实际运作来证实;班主任管理是否有效,要由取得的效果来评估;班级集体的形成,也要通过计划实施来实现。没有实施环节,计划就是一纸空文,再完善的管理计划也发挥不了管理的效用,实现不了管理的目标。因此,班主任要花较大的力气和精力,抓好班级管理的实施。

1.做好动员工作

实施环节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要向学生具体说明工作的任务、要求和意义,强调工作原则和方法,动员全班学生统一认识,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活动。

2.合理组织与分工

班主任根据工作的需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组合。这就要建立健全班级组织,确定各个组织的作用和责任;善于调兵遣将,合理组织人力和分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还要科学地安排时间,做到活动有程序,工作有日程。

3.搞好协调与配合

班主任要协调好班级各组织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加强信息沟通,做到上下互相衔接,左右步调一致,密切配合,团结一致,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4.加强指导与激励

班主任对班级组织和学生在工作上要进行指点和帮助,其目的是使被管理者干好工作,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有效的指导,应该是指点而不说教,帮助而不代替,批评而不压制。在实施阶段中,要调动学生做好班级工作,完成班级工作计划。除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外,还需要采取各种鼓励和激励手段,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以调动全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依实际调整计划

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若学校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对原计划就要进行补充,若原计划有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就要进行调整,使计划更符合客观实际。

(三)检查

检查是对班级管理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是班级管理过程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管理计划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检查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确保目标的实现,或发现先进典型,及时总结,表扬推广。

1.检查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检查是要考查计划决策的正确性和预见性,评价实施阶段各种控制措施的有效程度。对管理对象,具有督促和考核的作用;对今后班级工作,具有推动作用。检查贯穿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它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和推广经验,促使班级工作有效地进行。

2.检查的方式

(1)平时检查和阶段检查。

(2)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

(3)领导检查、相互检查和自我检查。

(4)口头汇报检查、书面检查和会议检查。

上述检查方式,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检查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3.班级管理检查的基本要求

(1)检查要以计划规定为标准。检查的目的要求,检查的重点和内容,以及检查的对象和方法,都要按计划的要求来确定,以便统一标准。

(2)检查要全面、真实。在检查中要求采用各种形式,做好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掌握典型事例和必要数据,获取大量信息。

(3)对工作结果和执行过程的检查同时进行。在检查时,不能只看工作结果,还要考虑其执行计划的阶段,否则会造成检查的效果不大或可信度不高,也难于吸取经验教训。

(4)检查要与指导相结合。班主任在检查工作时,要与指导相结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5)检查要发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检查不仅是班主任的职责,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职责。既要有班主任对学生的检查督促,也要有学生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检查督促。

(四)总结

总结是班级管理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又是承上启下的环节,是下一步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它是用科学的方法,对班级管理过程中某一阶段、某一周期的工作或对整个工作进程进行回顾和总的评价。总结肯定成绩,找出缺点,得出结论,并把总结出的结论、经验和教训,渗透到下一阶段、下一周期的工作中去,提出下一管理周期的努力方向和改进内容。

1.班级管理总结的形式

班级的管理过程是由许多局部的小的管理过程组合成的全局性的大的管理过程。所以,总结有全局的、较大的方面的总结和局部的、涉及工作面较小的总结。按范围分,有班级工作总结、学习小组总结和个人学习总结;按性质分,有班委会工作总结、团队组织工作总结;按内容分,有综合性班级工作总结、思想教育工作总结、学习总结、体育卫生工作总结、劳动总结等;按时间分,有阶段总结、学期或学年总结等。

2.班级管理总结的基本要求

(1)正确的指导思想。总结班级工作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为依据,从学校的性质、任务和班级实际出发,按照拟定的目标要求,认真搞好班级工作总结。

(2)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总结是检查的继续,没有深入、细致、可靠的检查,就不可能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总结。要实事求是,避免公式化、搞形式主义、为总结而总结。

(3)善于运用典型实例说明问题。总结工作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特点,善于运用典型实例说明问题,力求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

(4)将成绩和问题同时总结。总结工作不要一点论,要用两分法。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问题,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分清主流与支流,对成绩和优点要充分肯定,对问题和缺点要严肃指出,以促进班级工作不断前进。

(5)把总结和评优综合起来。回顾过去是为了推动未来,总结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班主任要通过总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总结与评优结合起来,增强全班学生创造新成绩的决心和信心。

总之,总结也要伴随着计划实施完成而及时进行,根据检查获得的实施效果,归纳计划实施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对管理方式方法进行反思,总结出适合于本班的教育管理措施和手段,为下一步的计划做好准备。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49~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