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班级管理概述(1 / 1)

一、班级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而产生,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存在。随着班级的功能与教育价值因历史发展而不断拓展,班级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已经成为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班级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资源,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资源、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资源。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

(二)班级的作用

随着学校教育与班级的发展,班级功能经历了由突出知识教学的功能,到发展学生社会性与个性、保护健康与健全人格等基本作用的发展过程。

1.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教育社会学认为,班级是一个微型社会。即是说,班级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履行学校的社会职能,班级集体的共同愿景、发展目标、组织结构、角色分配、人际互动等,都是社会关系的缩影和投射,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2.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殊才能

班集体的学习、交往及活动的经历和体验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一方面,班集体能够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班集体为学生特殊才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班级活动中经常得到重视、受到关注、赢得肯定和欣赏的学生,往往有积极的体验,形成积极进取的个性,反之则可能会形成消极的个性。关注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发挥作用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舞台,使他们的个性在班级的各种活动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成功的班主任共同的经验。

3.保障学生身心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班集体可以说是教育化的微型社会。班级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有利的环境和条件,都为学生身心的安全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班级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感、专业素养,以及对班级学生的关注,都能够及时预测、发现和干预危害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良因素,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班级组织的发展

班级组织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4、15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中心城市的出现,平民阶层的壮大,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普及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教育对象范围不断扩大,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个别教育再也无法满足需要,班级授课制得以萌生。

最早运用“班级”一词描述学校教育活动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伊拉斯谟。他在1519年的一份书简中描述了伦敦保罗大教堂的学校情形:在一间圆形的教室里,将学生分为几部分,分别安排在阶梯式的座位上学习。16世纪,在西欧一些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里出现了班级组织的尝试,运用班级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最早系统阐述班级组织的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此后,班级组织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学校中逐步推广。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采用了班级组织的形式。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班级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如出现了小班化、“走班制”等多种形式,但班级作为一个基础组织,仍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授课教学效率高,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管理学在学校教育领域的运用与具体体现,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自有班级,便有班级管理活动。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原则与目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创建良好的班级环境,以实现教育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也是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

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但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二)班级管理的特点

班级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形式,其管理目的、管理主体、管理方法具有特殊性,因此需要认清班级管理的主要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班级管理。

1.过程的教育性

班级管理的最高追求是促进学生发展,因此班级管理的起点、过程与归宿都应以教育学生与发展学生为宗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在班级管理中,“管理”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班级管理的根本,是班级管理活动的突出特点。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需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注重管理手段和方式的教育意义,促进学生正向发展。

2.主体的平等性

班级的主体包括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因此教师与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责任与义务,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其中,教师尤其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同时必须注意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班主任只有在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青少年已经具有独立的个性,各方面的能力也在逐步发展,他们在自主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应该有目的、有步骤地促进学生管理能力提高,使学生逐步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3.方法的多样性

班级管理主要是对青少年的管理,其目的是促进未成年人的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就应该针对青少年的特点,避免方法的单一化、简单化、模式化,更不能运用成人管理的方式与方法,以便使青少年学生能够接受并愿意接受。与此同时,教师的管理方法必须不断创新与变化,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以求方法的适用性与高效性,这是班级管理的生命力所在。

4.内容的丰富性

班级管理内容的丰富性是指班级管理的涉及面广。从时空上看,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从内容上看,包括班级常规管理、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从相关群体看,包括教师与学生、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社会团体等;从目标上看,包括近景目标、中景目标、远景目标等;从对象上看,包括人、财、物、时、空等多方面的管理。诸多的管理内容与层次,使得班级管理复杂琐碎。

班级管理过程的教育性、主体的平等性、方法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特点,在班级管理中应充分认识并正确对待。当然,班级管理还具有其他特点,如学生的不成熟性、管理目标的多元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等。诸多特点彼此联系,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三)班级管理的功能

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具体地说,班级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学校与班级两个层次上。

第一,从学校层次上,班级管理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具体化,是学校工作正常运转的关键。学校的工作计划和教育目标及要求通过班级管理来实施与体现,只有通过高效的班级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教育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正向发展,学校工作才能有整体的提高和稳定的发展。相反,班级管理不到位,缺乏力度或失误,会造成教育的不到位,缺乏力度或失误,甚至出现为了“管理”而“管理”,为了对付学生而盲目地“管”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要求与身心发展规律,无法达成学校的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第二,从班级层次上,班级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班级管理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班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因此,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技术手段来精心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安排、协调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有效的班级管理不但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班级管理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班级是学生群体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这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调节学生的心境,而且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归属感,激发学生关心集体、为集体负责的意识,从而促使学生愿意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对集体有所奉献的一员,在集体中追求个人的发展。

最后,班级管理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班级组织是社会组织的微缩,它同样存在着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存在着一定的组织层次和工作分工。因此,班级管理的重要功能就是不但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而且要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获得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而这对于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是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