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从影响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的相互联系中,综合性地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以不断提高教育的效益。[1]高校德育内容在其基本内容、主要内容和核心内容等诸多因素之间存在着教育生态的问题,这些内容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动态地追求要素之间的平衡、和谐,是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时期我国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作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生态性创新德育内容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高校德育内容系统面临新的挑战
在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教育工作者应按照教育生态学的生态系统平衡、和谐的主要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为学校德育注入新内容、拓展新内涵,整体优化德育内容体系。
1.高校德育内容系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20世纪90年代初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普遍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得到加强,我国高校出现了形势稳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新局面。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利益格局在重新调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各种理论、各种信息通过不同渠道滚滚而来,价值观和意识形式的碰撞、交融和冲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激烈。许多主流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基本的善、恶、美、丑被多元价值所混淆,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在不同程度上侵蚀着学生纯洁的心灵。有些学校德育内容太空、太泛,离学生关心的问题太远,学生不感兴趣,表面上全盘接受,而在日常行动中却注重实际利益,忽略了精神方面的东西。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个性需要、价值取向、学习方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学校办学方式的多样化无疑给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型人才,实现德育任务,必须要有相应的德育内容来落实并科学地组织和安排德育内容体系。
2.高校德育内容系统与时代发展要求相比相对滞后
从高校德育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来看,存在着学校德育内容滞后于时代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和发展的情况。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德育工作也不能消极适应。大学期间学生身心日益成熟,他们朝气蓬勃,思想变化快、周期短,喜欢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学校传统德育模式不能及时反映出社会发展变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特点。高校德育在内容上滞后于社会变革,具体体现为小题大做、内容空泛,号召多、说教多,思想道德理想和道德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甚至把过去的一些道德现实作为道德理想固定在学校的德育中,造成很多大学生在理论上的认同往往与实际行为的选择不一致。新时期,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培养模式的多元化以及教育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在德育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合理地安排德育内容,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德育内容体系生态性构建的依据
德育不仅要反映时代的主题、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德育内容来落实,必须按照一定的依据、科学地组织和安排德育内容。
1.主要依据: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德育内容的科学性
国家法律法规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依法施教应成为教育者自觉的法律意识和理性选择。它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是我们确定德育内容的首选依据;党的教育方针规定德育内容必须服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既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是选择和安排德育内容的重要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这是各级各类教育共同的德育基本内容。
2.基本依据: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水平,确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德育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之首,在“五育”中具有统率作用,德育是打造学校生命灵魂的工程。德育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基础工程与重点工作,必然处在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基础地位。然而,学生年龄、身心发展水平和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现状的差异,不同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所接受的德育内容层次的高低、深浅也迥然各异[2]。坚持把社会需要和学生的需要统一起来,既要继承优良传统道德并赋予时代的内涵,又要吸收、借鉴国外德育成果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另外,尽量压缩超越学生思想接受能力的内容,删除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的内容,及时增加一些合理的新内容。因此,在确定德育内容时,必须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才能满足其需要。
3.现实依据:德育内容要和而不同,彰显本校特色
在安排德育内容时,既要充分考虑上述内容的制约,也要合理地利用高校类型、学科优势、奋进的校园文化,在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突出特点,增删德育内容,做到各高校和而不同,张扬个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梳理本校历史发展的进程,找出本校鲜明的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创造性地探索大学的核心理念、思想精髓、特色文化传统,强化优势,体现个性,重点突出某些德育内容,但要避免用重点代替一般的德育内容。如有的高校重点突出道德教育,用道德教育来支配和影响其他德育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品质。
4.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性构建和谐稳定的德育内容生态系统
生态是不同生命相互关联和良性互动的生命体系,它强调个体对生命链条的依赖,如果进行形而上的抽象,它就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因此被看做是一种世界观,即生态学世界观——生态哲学。生态学世界观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把握科学与人类生存状态的关系,提供给我们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是人们从生态学的角度把握世界的总体联系和发展的一般本质规律,是人们对于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总的根本的观点。生态世界观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联系的整体把握,表达了人们对生态和谐发展的向往,是一种以整体思维为出发点,以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世界观。用此方法研究、审视和建构德育内容体系时,便赋予德育体系以生态性,即德育内容生态系统应具有整体性、平衡性、相互依存性。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德育内容生态系统,这已成为高校德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创新高校德育内容生态系统的构思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德育内容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德育的创新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德育内容必须根据教育对象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状况,在内容上做出生态性地调整和创新,实现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运动、变化、发展。
1.德育内容完善充实化
现阶段,国家对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提出了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德育内容的丰富性。我国实施的德育内容公认的有四个部分组成,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3]。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对事物的思想观点的教育,属于认识范畴;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政治共同体(国家、社会及其所控制的学校教育)对其社会成员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政治文化的传输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和态度的教育;道德教育是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教育,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法纪教育包括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它们彼此促进、相互协调,共同构成育人的整体合力。
此外,在德育的具体内容上,还需要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特点,不断拓展其内涵。比如:成才观、择业观、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二十字等。德育的新生内容还包括和谐德育、国际理解教育、科技伦理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等。只有德育内容处于和谐状态,体现时代精神,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2.德育内容在结构上实现序列化
现行的德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处于基础性层次,法纪教育处于较高的基础性层次,政治教育处于高层次,科学世界观教育则处于最高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自下而上的有机序列[4]。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处于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应相应地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内容的教育。热爱祖国是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第二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塑造一批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觉悟的先进分子。
其次,在道德教育上,首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劳动集体观念等个体品德;其次要注意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多层次美德的修养。而思想修养内容是主导内容;道德修养内容位居核心内容;心理修养是一般的基础内容;成才修养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内容的组合上,既要有相对稳定的基本教育内容,又要有根据形势任务以及教育对象变化的需要确立的创新内容,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的德育内涵体系,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3.德育内容以人为本,体现人本化
社会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人的价值、发展、自由和人存在的意义等观念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无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都凸显了人是时代的主题,重视人格,发展个性,培养人的创造性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潮流。而我国当前德育理论和实践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传统德育的弊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为异化的德育形态,正如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提到的“当前德育理论和实践存在无人德育”[5]。
人本德育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指导,以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进而为人的解放和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爱护人、相信人和培养人,素质教育的思想核心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条件,发展学生优良的个体品质和创新能力。
4.德育内容应贴近生活与现实,突出实践性
德育的目的是育人,德育内容应内化在学生的内心信念与具体实践中,人的思想品德既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活动和交往是形成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动力。我们在传授德育内容,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时,既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又要注意德育内容要密切结合学生自身的认识特点,避免德育内容大而空,脱离实际。在认知的基础上创造育人环境,真正发挥德育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倡导网络文明、红色旅游、党团报告等活动,并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的作用,将日常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贯穿学校育人的主线,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学生党员、学生会干部的榜样激励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陶冶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最后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另外,在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的同时,要与家庭、社会横向联系、纵向贯通,形成综合化的教育网络,构建全方位的德育格局,提高德育的时效性。作为高校,必须抓住机遇,运用教育生态学的思维方法,大力创新德育内容体系,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国家输送更多品学兼优的人才。
[1] 吴鼎福:《教育生态学刍议》,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2] 胡守棻:《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43页。
[3] 初明利,范书生:《高校德育新视野》,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88页。
[4] 冯文全:《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5页。
[5]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载《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