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大学生处于青年早期,其主要任务是亲密关系的建立。但是客观上,由于中国的大学生在中学期间没有充分的机会和条件完成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所以,中国的大学生实际上面临着完成青年期的自我统合和成年早期的亲密感建立的双重任务。
一、自我统合的生命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是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是在说明被预期的事物出现时的一种内在的自信。自我同一性包括社会与个人的统合、个人的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的统合、自己对历史任务的认识与个人愿望的统合等。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贯穿终生的过程,但这个问题在青春期表现尤为明显。首先,在这一阶段,各种本能冲动的高涨助长了青年的同一性危机。青年人突然觉得他们的那些冲动已受自己意志的约束,不再能为所欲为了。其次,青春期身体的急剧变化导致青少年急切地要认识自己。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总是花很多时间对着镜子左顾右盼,或者耗费不少时间整理自己的仪容。最后,承担社会义务压力的青年急切地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否符合他人的心意,并为自己将在社会中占有什么地位而苦恼。
如果青年在这一阶段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淆和消极的同一性。角色混淆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或者只是口头上承担一定的角色,但很快又改变角色。消极的同一性(或反向认同)就是获得为一定的社会文化所不予认可的、令人厌恶的角色。青年往往痛苦地感到他们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他们感到要做出的决断来得太多太快。为了避免同一性的提前完结,避免过早接纳四分五裂的社会角色,他们有时会进入一个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例如,有些青年人在做出最后决断之前,暂时离开大学去旅行,或者去经历各种不同的工作,这是青年寻求某种同一性的一种方式。而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青年就具备了忠诚的品质。忠诚就是尽管价值体系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但仍能效忠发自内心的誓言的能力。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就会在青年人格中留下不确定感。
由此,青年期自我统合的状况有以下不同的实现状态:
同一性混淆(或迷失型统合)。处于这种状态的青少年既没有从同一性危机中取得经验,也没有解决同一性危机。他们对未来的方向彷徨迷惑,不知所措,没有确定的目的、价值或打算,这是一种最不成熟的同一性状态。
同一性强闭(或早闭型统合)。这类青少年没有从同一性危机中取得任何经验,但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信仰及社会角色过早地接纳、许诺。例如,父母向青少年提出一种职业角色,而他或她没有真正加以评价便接受了这种要求。
合法延缓期(或未定型统合)。处于这种状态的青少年正经历着同一性危机,他们积极探索自己的价值定向,并努力发现能够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稳定的同一性。
同一性达成(或定向型统合)。处于这一状态的青少年已解决了同一性危机,他们对职业、性别定向,对政治、宗教观念等都已有明确的定向。
二、自我统合的过程
大学生在完成自我统合的过程中,会经历分化、冲突到统一的过程。
(一)自我的分化
这一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步分化为两个我——主观我与客观我。英语中的“I”“Me”能很好地区分这一含义,“I”是主观我,用来表示我是什么、我做什么;“Me”做宾语使用,表示怎样看待我、给我什么。主观我是一个人对社会情境做出的反应,是自我中积极主动的一面。随着自我意识的分化,大学生的内心活动开始变得丰富和复杂,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主动了解自己未曾注意过的许多细节,经常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不断思考和探索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时候的大学生的情绪体验较为丰富,他们希望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有倾诉的对象,渴望被理解、被关怀,期待能得到信赖的人的指点和帮助。
(二)自我的冲突
自我的分化必然导致分化了的自我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具有多元性。
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理想我是指个体想要达到的完美的形象,是个体追求的目标,它引导个体实现理想中的个人自我。现实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自我的各种特征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理想我与现实我总是存在着一定差距,合理的差距能够使人奋发有为、不断进步。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则有可能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2.独立与依赖的冲突
一方面,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能独自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当应激事件出现时,他们又需要亲人、教师、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他们迫切希望摆脱约束、追求自立的同时,却又不可能真正摆脱家长、教师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于某些独生子女来说,由于父母长期的溺爱,这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过分的依赖使大学生缺乏对客观事物的判断能力与决断能力,显得优柔寡断,缺乏主见;而过分的独立又使部分学生陷入“不需要社会支持”“凡事都要靠自己”的我行我素、孤傲自立的行为方式,在遭遇挫折时不知如何寻求帮助。事实上,任何心理成熟、独立的现代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广泛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条件。
3.交往与闭锁的冲突
在这个时期,每个人都渴望着爱与友谊,渴望着交往与分享,渴望着自我价值得到实现,渴望着探讨人生的真谛,寻找人生的知己,希望成为群体中受尊敬与欢迎的人。然而,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又存在着戒备心理,他们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内心想法深藏起来,与同学有意无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能完全敞开心扉交流与沟通。这也是大学生常常感到的“交往不如中学那么自如、真诚”的原因所在。
4.自信与自卑的冲突
自信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是一种健全自我意识与成熟人格的标志。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不可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因而对自己的认知往往会出现自信的偏差:自卑或自负。自负是一种过度的自信。拥有这种心理的人,缺乏自知之明,往往以为自己对而别人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不能与人和睦相处。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不满和否定。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总认为自己存在着不足与失误,因而遇事总会胆怯、心虚、逃避、退缩、缺乏主见。自负与自卑总是紧密相连的,自负表现强烈的人往往也是极度自卑的人。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体现出较高的自尊与自信,他们渴望成功,不甘落后,对成功的渴望与预期高,特别是当小小的成就来到身边时,很容易表现出骄傲自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有时甚至是小小的失利,如考试失败、恋爱失败等,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陷入强烈的自卑之中。这些都与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良、自我定位不准确有关。
5.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大学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两极分化明显,或高或低,波动性大,易冲动,不易控制。但随着身心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渐渐成熟,在遇到问题时,既想满足自己情绪与情感的要求,又想服从于社会及他人的需求。特别是当遇到失恋等人生打击时,尽管理智上能够理解,感情上却难以接受,因此产生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6.上进与退缩的冲突
青年时期的大学生**饱满、活力十足,他们大多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的头脑中有一幅宏伟的蓝图及实施计划,并满怀信心开始努力。然而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许多大学生又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在困难面前不知所措、困惑矛盾、消极退缩、止步不前。他们缺乏持之以恒的意志力,但又不甘放弃,因此出现上进与退缩的冲突。
(三)自我的统一
自我分化是自我统合的环节,自我统一则是自我同一性的真正建构。自我的统一即是“理想我”与“现实我”、“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统一,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和谐发展。自我的分化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属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大学生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
由于大学生自身性格、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人生目标和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差异,自我的统一有以下几种类型:
1.积极型
积极型是指努力改善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这一类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比较全面和客观,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较为理性和深刻,能够从多个方面去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实际出发衡量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好高骛远。无论成功与失败,他们始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通过不懈的努力完善现实自我,逐步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这种积极的自我肯定既符合自我的客观实际,又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奋斗精神。
2.现实型
现实型是指依据自身的实际修正理想我中的某些过高标准,同时改善现实我,使二者互相趋近。这类大学生虽然降低了“理想我”的目标,使之朝着“现实我”靠拢,但也能够表现出个体对自我较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符合现实情况,是一种积极的自我统一。
3.庸碌型
庸碌型是指放弃理想我,迁就现实我,以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这一类大学生在涉世之初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他们确立了理想中的自我形象,并立志实现理想。但是他们一旦在完善现实我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便主动放弃理想我,选择安逸、不求进取、满足现状、顺其自然。这类大学生如果能放平心态,欣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保持乐观的精神,简单地工作和生活,也不失为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但如果是生性懒惰、追求享受、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就很容易偏向消极型的自我统一。
4.冲突型
冲突型是理想我与现实我难以达到完全统一的一种类型。这类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经常处于矛盾或冲突之中。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自我认知忽高忽低,自我体验忽好忽坏,自我控制时强时弱,心理发展极不平衡。他们时而乐观,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追求理想我;时而悲观,消极地屈从于现实我。如果这种情况发展严重,将会导致心理疾病。
5.消极型
消极型是指理想我和现实我在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上的消极统一。这类大学生大多固执偏激,他们在追求理想我的过程中屡受打击,以致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挫败感,丧失自我价值感。他们不能正视现实条件和自身的局限,对现实我极为不满,不甘心屈从于现实我,因此常常表现出内心苦闷、悲观失望、愤世嫉俗等情绪,甚至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三、自我统合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实现自我统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1.自卑
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而形成的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很多大学生身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们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对未来缺乏信心,经常伴有焦虑、内疚、失望和抑郁等情绪体验,并出现自责、自鄙、自怨、自弃等心理现象。
2.自负
自负是指个体对自己估计过高,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一种情感体验。自负的大学生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固执己见。他们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习惯夸耀自己、贬低别人,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不能总结教训,而是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寻找客观原因,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一直心理失衡,甚至自暴自弃。
3.虚荣
虚荣是指以虚假的方式来保护自尊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扭曲自尊的表现。当代大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且具有极强的表现欲,他们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希望受到夸耀和赞扬。一些大学生为了满足这种虚荣心,与同学互相攀比、奢侈摆阔、吹嘘夸大、说谎作假,甚至为了满足虚荣心而犯罪。事实上,虚荣心理会使大学生误入歧途,阻碍其学业和事业的发展,使他们失去他人的尊重和友谊。一旦个体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自卑心理,自暴自弃,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4.逆反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寻求自我肯定、强调个人意愿的特点,他们渴望在思想上、行动上以及经济上尽快独立,因而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在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的驱使下,大学生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有逆反心理的学生通常对事物持否定态度,并带有极端、消极和抵触的情绪,显出盲目性、放纵性和顽固性等特点。他们对正面的教育表现出怀疑和反感;对社会、人生以及个人发展持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易感情用事,不在乎造成怎样的后果。如果逆反心理经常、反复出现,就会构成一种偏激、狭隘的心理定式,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对自我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5.从众
所谓从众,就是个体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和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一般来说,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从众心理同样普遍存在。从众心理严重,会抑制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其思维,弱化其自我意识,减弱其创造力,使个体缺乏具有自我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
6.自我中心
当今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人习惯了被关爱和娇养的生活,过度关注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半点委屈。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事事都要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自私自利、固执己见、唯我独尊,习惯于将自己的观点和意愿强加于人,并习惯让人服从自己、迁就自己。他们不会顾及他人的立场和感受,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长此以往,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产生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