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统合任务的完成,意味着人格建构的核心任务的实现。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独自面对社会的个体生命,在实现自我统合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健全人格的特点
健全人格是人的本性在充分发挥时所能达到的境界,是人类应该追求的价值目标。健全人格和现实人格不同,健全人格是一种在结构上和动力上向崇高人性发展的人格状态。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的完美统一、平衡、协调,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人格内部各方面不发生对抗、冲突和分裂。
(一)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根据他秉持的自我实现是人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的理念,归纳出健全人格的16个特征:①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②认识自己和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③在情绪与思想表达上较为自然;④有较广阔的视野,就事论事,较少考虑个人利害;⑤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⑥有独立自主的性格;⑦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⑧在生命中曾有过引起心灵震动的高峰经验;⑨爱人类,并认同自己为全人类的一员;⑩有至深的知交,有亲密的家人;⑾有民主的风范,尊重别人的意见;⑿有伦理观念,能区别手段与目的,决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⒀带有哲理气质,有幽默感;⒁有创新和建树,不墨守成规;⒂对世俗不轻易苟同;⒃对生活环境有时时改进的意愿与能力。
马斯洛还对那些希望自己的人生能臻于自我实现的人提出了7点建议:①把自己的感情出口放宽,莫使心胸像个瓶颈;②在任何情境中,都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的利害冲突中做决定;③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处时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实行;④设定积极可行的生活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力求实现,但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⑤对是非之辩,只要认清真理意义之所在,纵使违反众意,也应挺身而出,站在正义的一方,坚持到底;⑥莫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在思想上与行动上留一点弹性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自己的身心,会有助于潜力的发挥;⑦与人坦率相处,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与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
(二)罗杰斯:忠实于自己的人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看来,健全的人就像一个婴儿,因为他是按照自己机体估价过程而不是价值条件来生活的。这种“忠实于自己”的生活是完善的生活,它标志着一个纯洁的自我和真正的善。罗杰斯认为,健全的人具有以下5个特征:
1.对一切经验持开放态度
对自己和世界不胆怯、不防御,他们开放、坦然而又准确地体验一切情绪和经验。他们不仅能够接受各种经验,而且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由于他们能广泛体验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因而其人格显得富有灵活性、积极性和建设性。
2.存在主义的生活
完全生活于存在的每一瞬间,对于他们而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们以充分自由、不带任何框框的态度看待并体验生活,不断接受各种新经验的影响,在生活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灵活性、自发性和应变力。
3.信任自己的机体
信任自己的直觉、感觉和经验,在必要时能够不受约束地按照瞬间的直觉并且不受外界的影响自发地行动。健康的人不仅信任自己,懂得尊重和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且始终能够忠实于自己。
4.具有自由感
他们不受别人愿望的约束,自己驾驭和控制自己的生活,体验着充分的自由感。因而在他们看来,生活是自由的,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余地,他们确信自己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5.创造力
他们具有很高的创造力,对世界敏感、开放,信赖自己的机体,在生活中常常主动追求新的挑战、刺激和激动,所以,他们总能以创造性产品和创造**表现自己,使其产品和生活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不论在什么样的特殊环境中,他们都能建设性地妥善处理与环境的冲突,适应环境,并为自己创造丰富美好的生活。
(三)健全人格的特征
综合心理学家的研究,健全的人格特征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稳定的整体,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交往中建立的。社会交往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调节身心状态,增强人的责任感。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健全程度。人格健全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与人相处时,尊敬、信任等正面态度多于嫉妒、怀疑等消极态度;常常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纳。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人格健全水平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
2.正确的自我认知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和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对自己的认识应是全面的、丰富的、客观的,能够做出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充满自信、扬长避短,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保持平衡。
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协调程度。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格健全的人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密切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观察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看到社会发展的积极面和主流,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快速适应新的环境。
4.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乐观的人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即使生活中遇到干扰、困难和挫折,也能科学辩证地去认识、去对待,耐心地去应付,不畏艰险,勇于拼搏,从逆境中重新振作起来,重新确定目标,从头来过。
5.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一个人如果不善于自控则意味着他不能有效地发动、支配自己或者抑制自己的**、控制自己的冲动,对未来的成长过程有害无益。人格健全的人情绪反应适度,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经常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并富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宣泄、排解、转移、升华;凡事从长远考虑,不为一时一事而放弃未来。
二、健全人格的塑造
健全人格的塑造是每一个人终身的生命使命。对大学生来说,可以从完善自我和积极行动两个层面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完善自我
1.正确地认识自我
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塑造健全人格的第一步,充分地认识自我是提升自我的前提。因此,大学生应该首先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地了解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认识自我:
(1)在内省中认识自我。大学生要学会自省,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是否正确,善于总结自我行为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缺憾,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大学生还要敢于剖析自己、批评自己,进而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调节。
(2)在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对他人的评价进行分析、综合与比较,会有助于发现自己忽视的某些问题,看到自己未察觉的缺点和不足,进而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同时,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人的评价,不要因过高评价而骄傲自满,也不因过低的评价而自卑不安。
(3)在比较中认识自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个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总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我。在比较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自我的位置,调整自我评价的标准。在比较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方法看待自己和他人。比较的视野越宽广、方法越科学,自己的定位就会越准确,自我意识也会越清晰。
(4)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实践活动是主体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大学生可以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情感取向、意志特征和道德品质,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结果来分析自己,检验自己,客观地认识自己。
2.坦然地悦纳自我
大学生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和成败得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懂得欣赏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也不以消极的方式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以哀怨、自责或者厌恶来否定自己。积极地接纳自我可以增加自信心、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地接纳自我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积极正确地评价自己。这是促使大学生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大学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过分苛求自己,而是应该接受现实我,客观评价自我,充分发掘自身长处,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坚强的意志,通过积极的努力去克服缺点,弥补不足,增强信心。
(2)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成长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而行。大学生应该客观地对待成功与失败,接受其存在的合理性。面对成功不骄傲自满,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接再厉;面对失败不灰心丧气,而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3.有效地控制自我
自我控制是个体主动、定向地改变自我心理品质、特征和行为的心理过程,是大学生完善自我意识的根本途径。很多大学生在为自身的发展选择方向、确立目标时,都满怀信心、充满抱负,但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打击、**和困扰,阻碍大学生前进的脚步。这就需要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坚持努力,避免自己的行为偏离正确的轨道。
大学生在自我控制的过程中尤其要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在面对各种本能欲望及外界**干扰时,意志的力量是自我监督与控制的保证。因此,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尊、自爱和自信的健康情感,增强自我控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社会的需要转化为实现理想我的内在动机,理智约束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积极行动
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大学生还必须开展积极的活动,促进自我人格的健康成长。
1.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心态指的是人的心理状态,它包括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两种。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人们发挥潜能、积聚力量、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拥有健康和快乐。人生的好坏,不取决于命运,而取决于心态。大学生应该对身边的人或者事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要感谢生活赐予我们的美好,学会珍惜所能拥有的一切。相信他人的真诚和关爱,减少抱怨、责备和怨恨,懂得奉献和回报,这样才能感受到身边的幸福;心存感激,产生对生活和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和向往,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会获得力量。
2.加强人际交往
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化的过程,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塑造健全人格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以他人的人格特征或信息反馈为参照,全面客观地认识自身人格的优劣;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审视自己,适时地对自己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使自己的品质更加完善;可以将那些具有优良人格品质的对象作为自我完善和提升的榜样;还可以培养自己宽容、博爱的心态,学会以感恩的心去对待一切事物,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
3.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个体长期形成的、一时难以改变的行为方式,是生活中相对稳定的部分。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对于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健全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反复行动的结果。一个人无论对自己有多高的期望、多美好的愿望,在行动之前都只是空想。只有开始行动,才有可能改变现状,使愿望、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惰性情绪,就必须积极行动起来,要牢记只有行动才是最好的策略。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过长时间、有步骤的反复行动养成的。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做好计划,把握好进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培养良好习惯的行动过程中,需要给自己适当地设置一些奖惩措施,这样可以激励自己坚持行动计划,克服消极、懒惰的心理,保持进取的心态,避免半途而废或者逃避放弃。大学生在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还要主动寻求有利于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这样可以保持稳定的心态,使同学之间互相激励、互相感染,克服不良情绪,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主动参加学习团体,为统一的目标建立人际关系圈等。
思考题
1.什么是人格?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有哪些?
2.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分别是什么?每个阶段有什么发展任务?
3.大学生自我统合的过程有哪些?
4.健全人格有哪些特征?如何塑造健全人格?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10版)》,426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转引自黄希庭:《人格心理学》,89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