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挫折应对过程中,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去面对挫折、归因挫折、认知挫折,由此会形成不同的挫折应对心理模式。
一、挫折防御心理
心理防御机制,又称为心理自卫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心理防御机制,如同人生理上的免疫力。
心理防御机制通常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一般而言,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会促进个体战胜挫折,而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大多表现为逃避、退缩、自欺欺人,虽然也能暂时起到平衡心理的作用,但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而且还会降低个体的适应能力。因而,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应当尽量学会采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方式,避免或减少消极的反应。
(一)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认同。认同指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时,效仿他人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去支配自己的信念、目标和言行以更适应环境的需要,从而在主观上增强自己获得成功的信念。例如,许多大学生常以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或身边的优秀同学作为榜样,进行自我鼓励。
幽默。当个体遭受挫折,处境困难或尴尬时,用幽默来对付困难的情境,或间接表示出自己的意图,可称之为幽默的作用。一般来说,人格较为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度的幽默,转变原来的困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渡过难关,较成功地应付窘境。
升华。人遭遇到挫折后,将自己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动机、需要转变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需要,或遇挫后将低层次的行为引导到有建设性、有利于社会和自身的较高层次的行为,这就是升华。升华一方面转移或实现了原有的情感,达到了心理平衡;另一方面又创造了积极的价值。
补偿。当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使个人目标无法实现时,设法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的目标,以现在的成功体验去弥补原有失败的痛苦,称之为补偿。如,没有手的人,脚可以练得和手一样灵活;双目失明的人,听觉往往会特别发达,因而许多盲人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很深。补偿对缓解挫折的损失感、防止心理压力过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否定。拒绝承认所发生的事情是事实。如有人听到亲人突然离世的消息时,会矢口否认,坚持认为这不是真的,以减轻和逃避内心的焦虑不安。
文饰。即文过饰非的行为反应,也叫合理化,指个体在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一个好的借口来解释,虽然用来解释的借口往往是不真实的、不合逻辑的,但受挫者本人却能借此说服自己,感到心安理得。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就是两种典型的文饰心理防御。
看过《伊索寓言》的人一定会记得狐狸与葡萄的故事:一只饥饿的狐狸路过森林,看见架子上挂着一串串葡萄。狐狸垂涎欲滴,但是摘又摘不到,只得悻然离开。临走时它自言自语道:“葡萄还是酸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扮演狐狸的角色。例如,一个公司职员很想得到更高的职位,却总也得不到提升,为了保持内心平衡,他便会自我安慰:职位越高,责任越重,还不如现在的工作轻松、逍遥自在。这就是酸葡萄心理。
与酸葡萄心理相对应的是甜柠檬心理,指人们对于得到的东西,尽管不喜欢或不满意,但也坚持认为是好的。例如,某人新买了一套衣服,回来后觉得价钱太贵,颜色也不怎么适合自己,但还是会对其他人说这是名牌,是进口的布料,款式是今年最流行的。这就是甜柠檬心理。
有些人在遇到挫折时容易自责,这时不妨运用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适当调节一下心理失衡状态,以免自信心丧失殆尽。合理化虽然能缓解内心冲突,保持暂时的心理平衡,但对心理发展更多的是起消极作用。因此,长期地、过分地使用这种方式,会使个体不去认真吸取教训,放弃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以至于降低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力。
压抑。压抑是指个体为回避与某种挫折相关的痛苦经验,将与挫折相关的需要、动机排除于意识与记忆之外的心理作用。其实,这种欲望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深藏于潜意识之中。压抑的结果虽然可以使个体暂时减轻焦虑,获得安全感,但长此以往会影响个性的健康发展。
投射。投射指的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将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动推到别人身上。投射又称推诿,是指将自己的不当失误转移到他人身上,以减轻自己的负疚,或将自己所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被人接受的性格、态度、观念或欲望转至他人,以掩盖自己那些不受欢迎的特征。
反向。反向是指当个体遭遇挫折后,采取一种与内心动机相反的行为方式。例如,总在别人面前自我炫耀的人,往往内心存有怕别人瞧不起的自卑。人的某些行为如果明显过分的话,正表明他无意识中可能存有刚好相反的欲望或动机。
(三)应用挫折心理防御机制的注意事项
每种心理防御机制都不完美,都只是在已使用合理方法但无法克服挫折,或者说没有找到某种合理方法,仅解决挫折问题而暂时使用的一种方法。
心理防御机制对缓解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力、排除矛盾冲突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暂时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但其作用不是绝对的,不适宜长期或过多使用某一种防御机制。应当因人而异、适时、适度地运用挫折心理防御机制。
二、挫折归因心理
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测与解释。归因是在个体体验、个体经验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出现偏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大学生如果从不同角度归因,对行为成败原因会做出不同解释,进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种:①能力,自己评估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②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尽力而为;③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④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⑤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⑥其他因素,个人认为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是否有其他人或事的影响(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对以上六种归因的类别,韦纳按照不同的性质,分别纳入三个向度:①控制点,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来源,是个人因素(内控)还是外在环境(外控)。在此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②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任务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③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能力可为。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个体会认为以后的考试还可能会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个体会认为以后的考试可能不一定会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个体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同的归因倾向,会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大学生要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只有正确归因,才能激发大学生继续前进,促使其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不断取得新的成功。而归因不当,则会打击大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其信心与勇气,对学习和生活十分不利。
心理学上还据此发展出归因疗法,即在心理治疗中通过引导患者对其症状产生原因进行知觉,来控制和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方法。其基本思想在于:任何心理疾病都和患者对其症状产生原因的不良知觉有关,所以心理治疗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采取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将患者的不良归因置换为某种中性的、无害的归因。
三、挫折认知心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
女儿向父亲抱怨她的生活,她觉得凡事都很艰难,不知该怎样面对,想放弃。她厌倦了不断的抗争和奋斗,好像一个问题刚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她的父亲是名厨师,父亲把她带进了厨房,在三个壶里分别装了水,然后放到火上烧。很快,壶里的水开了。他一句话也没说,往第一个壶里放了些胡萝卜,往第二个壶里放了鸡蛋,在最后一个壶里放了些磨碎的咖啡豆,让它们煮沸。女儿噘着嘴,不耐烦地等着,对父亲的行为感到很纳闷。
大约20分钟后,父亲关了火炉,把胡萝卜倒进一个碗里,又把鸡蛋拿出来放进另一个碗里,接着把咖啡倒进一个杯子里,然后转过头来,对她说:“亲爱的,你看见了什么?”
“胡萝卜、鸡蛋和咖啡。”她答道。父亲让她去摸胡萝卜,她觉得它们变柔软了。然后,他又让她去把鸡蛋敲破,把壳剥掉后,她看到了一个熟鸡蛋。最后,父亲要她喝咖啡。闻到芳香四溢的咖啡,她笑了。
“这是什么意思,父亲?”她谦恭地问道。父亲解释说,这三样东西面临着同样的逆境——煮沸的水,但它们的反应却各不相同。胡萝卜本是强硬、坚固而不甘示弱的,但受到开水的影响后,它变得柔软而脆弱。鸡蛋本来易碎,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内部的**。但是开水煮过以后,它的内部却变得坚硬。不过,最独特的却是磨碎的咖啡豆,经过沸腾的水后,它们改变了水,成为一杯香浓的咖啡。“哪一个是你呢?”他问女儿。
当不幸降临到你头上时,你该如何应对呢?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挫折在人生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挫折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绝对避免的,差别仅在于挫折的数量、程度上的差异。
挫折是把双刃剑,对强者和弱者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对于强者来说,挫折具有增强其生命力的积极意义。
第一,挫折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强者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是手足无措、被动等待,而是积极总结经验,反思自己的认识过程,找出不足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知不足而后学,学好后再去用。如此反复,有助于个体知识结构的不断合理化。
第二,挫折能增强个体的承受力。如果一个人历经艰辛,遇到很多挫折,那么他对挫折的承受力也会随之提高。一次次的挫折及应对,可以提高个体对挫折的耐受力。
第三,挫折能激发人的活力。为了摆脱挫折,人们常常被驱使去为实现目标而做出更大的努力。挫折是一种内驱力,生活中的强者往往会被挫折激发出更强大的身心力量。虽身处逆境,却百折不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奋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对于弱者来说,挫折又具有削弱生命力的消极作用。
第一,挫折会造成个体认知情感障碍。面对挫折,弱者常表现出悲观失望、畏缩后退、焦虑,甚至采取攻击、压抑、倒退、轻生等方式来解脱自我,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些消极方式的运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造成个体动机、认识和情感上的障碍。
第二,挫折会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在挫折面前,弱者受消极情绪所影响,往往从主观上过高估计各种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面对挫折,不是积极尝试、探索摆脱挫折的方法,而是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习得性无助”,从而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一个屡受挫折的人很难客观地评价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长此以往会变得保守、封闭、自卑、丧失自信,减弱成就动机水平。
第三,挫折会降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水平。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大脑会释放一种有害物质,使人的身心疲劳,从而影响个体对问题的思维过程,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不良的情绪状态也会引起主体心理状态的改变,从而影响思维的敏捷性。对于挫折承受力差的个体来说,挫折促发的是紧张、焦虑、失望等消极情绪,它会使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功能处于紊乱、失调状态,无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严重的挫折甚至会导致个体精神崩溃、大脑神经细胞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