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挫折与挫折心理(1 / 1)

有一个故事说,草地上有一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天真的小孩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不忍,于是就拿起小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故事的结尾当然只能是:蝴蝶还未看到绽开的花朵,品尝到香甜的花蜜,翩跹起舞于蓝天下,就过早死去。蝴蝶为何会过早死去?因为它失去了成长的必然过程。蝴蝶必须在蛹中经过痛苦的挣扎,直到翅膀强壮了,才会破蛹而出。否则,它很快就会被环境所吞噬。挫折,便是人成长和成功的过程必然会遭遇到的痛苦体验。

一、大学生常见的挫折类型

挫折是一个人的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常见的挫折类型主要有学业挫折、人际挫折、情感挫折、家庭挫折和就业挫折。

学业挫折。学习是大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因而,学业上若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极易成为大学生挫折的来源。如果大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缺乏,学习方式不科学,考试焦虑,学习与休闲安排不当等,均可能导致心理上产生落差。当大学生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化解这些矛盾时,就容易产生挫败感、自我否定与焦虑无助感。此外,家长、教师的过高期望也会增加他们的压力。

人际挫折。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也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但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自卑、敏感,不善于与人交往,甚至害怕与人接触;有的学生无法适应学校的新环境与新的人际关系,对他人和集体排斥、冷漠、充满敌意,造成人际紧张的状况。

情感挫折。爱情是大学生活不可回避的话题。大学生生理与心理日趋成熟,他们渴望接触异性,向往美好的爱情。但有的人由于情感不成熟,或性格不合适,或恋爱动机不端正,或各方面的压力,或单相思等而导致失恋,非常痛苦甚至难以自拔,造成心理失衡。

家庭挫折。大学生刚刚离开家庭,脱离父母的照顾,开始独立生活,要融入高校这个大集体中,其一言一行难免仍带有浓重的家庭成员间相处模式的色彩。在他们适应大学生活,与教师、同学磨合的初期,其家庭教育的影响体现得特别明显。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人的很多行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除此之外,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等都会是形成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影响因素。

就业挫折。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就业领域也不例外。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日益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的不在少数。如找不到满意的、符合专业的工作,或对就业中的不公平现象的愤恨,因而出现眼高手低、患得患失、盲目自大、心态失衡等心理状态,这些都会使大学生体验到挫败感。

二、大学生常见的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个体从事有目标的活动时受到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致使其需要不能满足、动机不能实现时产生的情绪状态,包括痛苦、失望、焦虑等多种情绪状态。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挫折时产生的挫折反应即挫折心理。依据反应方式的区别,挫折心理可以分为消极的情绪性反应和积极的理智性反应。

(一)情绪性反应

情绪性反应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时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反应,可能表现为强烈的内心体验,也可能表现为特定的表情或行为反应。情绪性反应多为消极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愤怒、焦虑、冷漠、攻击、退化、幻想和自杀等。

焦虑。焦虑是一种模糊的、紧张不安的综合性负性情绪,常伴随忧虑、恐惧等感受,甚至可能出现出冷汗、恶心、心悸、手颤、失眠等生理反应。

冷漠。冷漠指当个体感受到压力、遭受挫折后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等情绪反应。冷漠是将愤怒内化或抑制,表面显得冷淡、退让,但内心有深深的痛苦,是一种受压抑的情绪反应。

愤怒。如果受挫者将挫折归因于他人所为、不公平对待而非自然因素,就容易产生愤怒甚至敌意的情绪。受挫之后的愤怒极可能酿成悲剧。

攻击。攻击是指遭遇挫折后,个体情绪愤怒,为了发泄,对引起自己挫折感的人和物进行报复,或将愤怒发泄在他人身上,以宣泄方式消除来自挫折的痛苦。攻击是情绪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生受挫后通常会产生的最直接、最简单的行为反应。攻击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直接攻击,指攻击行为直指向引起挫折的对象,多发生在那些缺乏生活经验、简单、易冲动的学生身上。二是转向攻击,指受挫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攻击使其受挫的对象,便把愤怒情绪指向自己,采用轻生、自残方式;或者将愤怒情绪指向无关对象,如咒骂、向他人发泄等,转向攻击行为多发生在自制力较弱、自信心较差的大学生身上。

退化。退化指个体受到挫折后,往往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如像孩子那样哭泣、耍赖、任性、做事没主见。这实际上是一种防御应对。因为当人们遇到挫折后,如果以成人的方式应对,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不安,受挫者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会放弃已经习得的成人的正常应对方式,而恢复早期幼儿的方式加以应对,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幻想。幻想指一个人在遇到挫折时企图以自己想象的虚幻情境来应对挫折。通过幻想,人们可以暂时脱离现实,在自己想象的情境中满足一些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使人产生一种愉快和满足的感觉。应该说,当人们遇到挫折时,暂时的幻想可以使人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挫折情绪,偶尔为之,也是正常的。但如果用幻想来应对现实中的挫折,特别是长期处于幻想状态,或养成了从幻想中实现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目标的习惯,就会降低人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使人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甚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自杀。自杀是一个人遭受重大挫折或承受极大压力后的一种极端反应方式,也可以看作受挫后针对自身的一种典型的、特殊的攻击行为。通常,自杀行为是在挫折的打击大大超出受挫折者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发生的,特别是当受挫折者将受挫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并对自己丧失信心,将自己作为迁怒的对象时,更易于导致自杀行为。

(二)理智性反应

通常人们遇到挫折会出现紧张、焦虑等状态,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情绪性反应。但有些人能够适时调整,保持冷静,依据现实条件做积极的改变来应对压力,这就是理智性反应。理智性反应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坚持目标。当人们遇到挫折后,经过客观、冷静的分析,发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现实的和正确的,当前的挫折只是暂时的,是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暂时遇到的一些曲折,经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所以应当设法排除障碍,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的目标矢志不渝地前行,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调整目标。由于自身条件或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人们的需要并不是都能一一被满足的,或者在当前的情况下无法立刻得到满足。因而,在一试再试均告失败之后,就应当考虑可能是目标不符合实际,超过个体本身的能力和条件,这时就应当调整目标,变换方式。这种目标的重新审定和转移,不是惧怕困难,而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同时也降低和避免了由于目标不当难以达成而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和焦虑感。

改换目标。遇到挫折后,经过认真的分析,发现原来的目标和行为是错误的,应当吸取教训,学会放弃,在重新审视与评估条件后,重新设置符合实际的新目标,采取相应的行为,不轻易放弃,继续努力。

无论是情绪性反应还是理智性反应,实际上都是大学生为避免再次受挫而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卫。其中,理智性反应有助于大学生适应挫折,化解困境,促进个人的发展;情绪性反应虽然暂时可以缓冲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减轻痛苦和焦虑,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会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