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1 / 1)

如果心理困惑没有得到及时化解,便有可能被强化。当负性情绪体验在时间上和强度上都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时,心理困惑便有可能转化为心理疾病。

一、心理疾病及其鉴别

心理疾病是指人的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每种心理疾病除具有各自明确的定义外,还都具有以下特点:①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②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③症状的内容与周围环境不相称;④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心理疾病的鉴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三维度的对比分析

(1)纵向标准:与以往的心理状态相比,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

(2)横向标准:与周围大多数人的言谈和行为相比,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一般限度。

(3)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所处的情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不但要看精神症状是否存在,还要观察症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二)统计学标准

心理特征测量的结果一般为正态分布,在正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以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判定,偏离平均值程度越大越不正常。“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界限。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

(三)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与异常主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看当事人是否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是否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通常而言,心理异常者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产生不适应现象。

二、神经症

神经症属于功能性心理障碍的一类,在广泛的意义上可以指任何引起沮丧的精神失衡。当事人有痛苦的感觉,但不包括妄想与幻觉,其行为也不会让人难以接受。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把神经症定义为一种具体的精神疾病,并将其分为焦虑症、恐惧症、神经衰弱、身心症、强迫症、其他或待分类的神经症六个亚型,这里主要介绍焦虑症和恐惧症。

(一)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的、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临**常常表现为广泛性焦虑障碍与惊恐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症,是焦虑症常见的形式,以经常或持续存在的焦虑为主。具体表现如下:①精神焦虑,以精神上的过度担心为核心症状,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测的某种危险或者不幸经常担心,常伴有恐慌的预感,终日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坐卧不宁;②躯体焦虑,主要表现为运动不安与多种躯体症状,患者常常会搓手顿足、不能静坐、不停地来回走动;③警觉性增高,表现为过度的警觉,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注意力难集中,情绪易激惹,感觉过敏。

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症,与慢性焦虑症相比,主要表现为发作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反应强烈,患者常常感到灾难性结果濒临的害怕和恐惧;常出现在无特殊的处境时,突然感到一种惊恐体验,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会出现头昏、出汗、心跳过快、呼吸困难、四肢麻木和感觉异常。惊恐障碍一般起病急促,也能很快终止,历时5~20分钟。

(二)恐惧症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当事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称,其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惧发作。

恐惧症主要表现为过分地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的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患者对这种恐惧明知是过分的和不合理的,但是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由于患者会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正常生活,有时会出现社会功能受损。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如紧张不安、失控感、心慌、出汗、颤抖、恶心、头昏、四肢无力、尿急、尿频等。

恐惧症的诊断标准如下:①心理症状或者自主神经症状必须是焦虑的原发表现,而不是继发于其他症状;②焦虑必须局限或发生在特定的情境或针对特定的物体或情境;③对恐惧情境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特点。依据恐惧对象不同,恐惧症大体可以分为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特定对象恐惧症。

广场恐惧症主要表现为患者害怕离家或者独处,害怕处在被困、窘迫或无助的环境,自认为难以逃离,在无法获得帮助的环境中恐惧不安。这些环境通常是一些公共场所,由于患者会回避这些场所,因而会出现不能离家、害怕没人陪伴离家,甚至害怕独自在家的症状,最终导致社会功能不同程度地受损。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续地害怕在公众面前可能出现羞辱和尴尬的社交行为,担心被别人嘲笑,消极评价自己的社交行为,并在相应的社交场合持续紧张或恐惧,在别人有意或无意的注视下,患者会更加紧张不安,甚至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常伴有出汗、脸红和口干等症状。尽管患者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紧张和恐惧是不合理的,但是仍然控制不住自己,并设法回避相关的社交场所。极端的患者会出现自我社会隔离,这些回避行为严重影响个人正常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关系。

特定对象恐惧症指患者的恐惧局限于特定的物体、场景或活动。主要表现有三方面:可能要面对恐惧刺激的预期焦虑、面对时的恐惧以及为减少焦虑的回避行为。患者通常害怕的不是物体或场景本身,而是随之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恐惧驾驶是害怕交通事故,这些恐惧是过分的、不合理的和持久的。尽管患者承认这些对象没什么可怕的,但仍不能减少他们的恐惧。

三、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是以显著而持续的情绪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理疾病,临床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也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心境障碍包括躁狂症、抑郁症和双相障碍。

(一)躁狂症

躁狂症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

(1)情绪高涨。患者的主观体验特别愉快,自我感觉良好,兴高采烈,得意扬扬,但常常情绪不稳定,时而欢快愉悦,时而激动暴怒。

(2)思维奔逸。表现为联想过快、高傲自大、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常常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能力最强的人,患者常夸大想法,但是内容并不荒谬。

(3)活动增多。主要表现为精力旺盛、兴趣范围广、动作快速敏捷、活动明显增多,但耐心不够,整天忙忙碌碌,但做任何事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常一事无成,爱管闲事,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判断,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

(二)抑郁症

抑郁症常见的临床症状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

(1)情绪低落。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抑郁悲观,患者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程度轻的患者常感到缺乏兴趣,即使平时很喜欢的活动都提不起兴趣,任何事都提不起劲;程度重的患者会感到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常常会说“活着真没意思”等。在情绪低落的影响下,患者的自我评价低,常常会感到自己的一切都不如别人,常常将错误归咎于自己,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

(2)思维迟缓。主要表现在思维的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患者会觉得“自己的脑子像生锈了一样”,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

(3)意志活动减退。主要表现在活动方面显著持久地被抑制,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情,也常常会不愿出门、不想上班、不愿参加平时喜欢的活动,严重时连吃、喝、个人卫生都不顾。

(4)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并且醒后不能再入睡,也有患者出现入睡困难、睡眠不深等问题。

(三)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是心境和活动水平的紊乱发作,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为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为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躁狂发作通常起病突然,持续时间为2周至5个月不等;抑郁发作时间较长,约6个月。

四、人格障碍

心理学中的人格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点和个性心理倾向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能力、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对于人格障碍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郝伟主编的《精神病学》认为人格障碍是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由于人格的异常,患者遭受痛苦和使他人遭受痛苦,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1]童俊主编的《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认为,人格障碍是开始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与个人所处的文化期待明显偏离的、持久和顽固的内在体验和行为模式,常导致苦恼和个体的损伤。由于它是不正常的行为模式,因而常常导致情绪混乱以及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困扰,患者不能自行改变。[2]总之,人格障碍是由于人格的异常导致的,出现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会给患者自己和周围人带来痛苦。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表现有:①毫无根据地怀疑他人利用、损害或者欺骗自己;②总是毫无根据地怀疑朋友或者同事的忠实性和可靠性;③无正当理由便害怕他人会利用信息来恶意地反对自己,因此不乐意信任别人;④一些本来是善意的谈论或事件被患者看作含有贬低或威胁的意义;⑤持久地心怀怨恨,对侮辱、伤害或轻视绝不饶恕;⑥容易感到名声被别人攻击,并马上发怒或回击;⑦反复无根据地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诚。

(二)分裂样和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缺乏人际交往,患者普遍脱离了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常常表现为隔离和孤独,很少与别人接触和活动,大多数时间独处,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已有的社会技能减退。分裂型人格障碍具有和分裂样人格障碍相同的孤僻和情感淡漠,同时他们也常常有牵连观念。患者常沉浸在古怪的信念中,比如说自己有“超自然”体验等,也常常穿着怪异、行为反常,被大家看作怪人。

(三)边缘型人格障碍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颁布的《心理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V)的症状标准,边缘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①疯狂地努力,以避免真正或想象中的被抛弃;②一种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其特征为在理想化和贬低这两个极端间变化;③身份认同的紊乱,自我意识或自我形象出现明显的、持续的不稳定;④至少在两个对自己有潜在损害的方面有冲动性;⑤反复的自杀行为、自杀威胁,或者是自伤行为;⑥明显的心境反应引起情感不稳定;⑦长期的空虚感;⑧不恰当的、强烈的愤怒,或难以控制愤怒。

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常伴有其他症状,比如抑郁、强迫等,有时也会有短暂的应激性精神病性症状,这些症状与精神病性症状的发作和精神分裂症不同,一般比较轻微,历时较短,多发生在频繁的对真正的或想象的被抛弃的恐惧中,持续几分钟到几个小时,表现为真实感和个体认同出现偏离所致的人格解体和非真实感。

(四)自恋型人格障碍

根据D**-IV的症状标准,自恋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①有自命不凡的夸大感,没有相应的成就,却指望被认为是最优秀的;②一心幻想无限的成功、权力、才华、美貌或理想的爱情;③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有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才能理解自己并和自己交往;④需要过分的赞扬;⑤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情理地期望得到特殊的优待或别人自动顺从其期望;⑥人际关系上利用别人,即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损害别人;⑦缺乏共情能力,不愿认识或认同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表现出骄傲、目中无人的行为或态度。

(五)表演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常常以过分的情感用事、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表面上来看,这类人喜欢人群,友好而被人欢迎,他们显得迷人,有**性,是很不错的人,通过身体来吸引众人的注意,但是他们的自我却呈现为弱小的、充满恐惧的。他们常常也因为内在的无助,在人际关系中认为别人都是强大有力的,他们会从被依附的对象处获得自我意象,因此很怕被忽视,渴望被一个强有力并且能够被他控制的人照顾和爱。根据D**-IV的症状标准,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有:①如果自己不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便感到不舒服;②与他人交往时常常会表现出不适当的性**或挑逗行为;③情绪易于变化,情感表达肤浅而不深刻;④经常会利用身体表现来吸引他人注意;⑤言语风格令人印象深刻,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⑥习惯于自我表演,戏剧化和情感表达夸张;⑦容易受到暗示,即容易被他人或环境所影响。

(六)反社会人格障碍

这是对社会危害最严重的一类个人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无视自身及他人安全,侵犯他人权利,毫无同情心,没有可靠、稳定与持久的人际关系,不能遵守社会规范。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行为冲动,无内疚感,也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并会产生犯罪、家庭暴力、自杀、药物滥用等不良后果。根据D**-IV的症状标准,此类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有:①不遵守有关合法行为的社会规范,如多次做出可被逮捕的行为;②欺骗,为了个人的利益或快乐而经常撒谎,或使用假名或欺骗他人;③冲动或做事无计划;④易激惹和具有攻击性,表现为经常斗殴或袭击他人;⑤鲁莽而不顾自身或他人的安全,轻举妄动;⑥一贯不负责任,表现为经常不履行工作职责或经济义务;⑦无悔罪感,表现为在伤害、虐待或者偷窃他人东西后显得无所谓,或给予合理化解释。

(七)回避型人格障碍

该类人格障碍常常表现为希望与他人接近,但是通常很少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关系,尤其是较为亲密的关系。根据D**-IV的症状标准,此类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有:①因为害怕批评、否定或回绝而回避一些人际接触较多的职业活动;②不愿与人打交道,除非肯定能受到欢迎;③因为害羞或怕被嘲弄,对亲密关系表现拘谨;④在社交场合过于专注是否被批评或回绝;⑤因为感到能力不足,在新的社交场合表现不积极;⑥认为自己在社交上笨拙无能、没有吸引力或者低人一等;⑦认为可能令人难为情,通常不愿意冒个人风险参加新的活动。

(八)依赖型人格障碍

该类人格障碍常显示出三个相关特点:第一,特别需要亲密的关系,对他人有强烈的依赖,很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第二,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对他人顺从,往往很难坚持自己的主张,而是同意别人的意见;第三,回避自主性,总是希望别人给自己做出决定。他们常常怀疑自我,认为自己缺乏能力,没有价值感。根据D**-IV的症状标准,依赖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①如果没有别人充分的建议和保证,便不能对日常事情做出决定;②需要别人为其生活中的大部分或主要事务承担责任;③因为害怕得不到别人的支持或赞同,对别人的意见难以表示不同意;④难以独立地提出计划或做某些事情;⑤为了获得别人的培养和支持而过分费劲,甚至甘愿做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⑥因为过分害怕不能照顾自我,在一个人时感到不舒服或无助;⑦一个亲密关系结束时,迫切地寻求另一个关系来照顾和支持自己,总是不现实地害怕被抛弃而无人照顾。

五、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在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国家的历史记载中都有所描述,而“精神分裂”这一名词则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E.Bleuler)在1911年首次提出的。目前,精神分裂症是指一组病因尚未明确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在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世界各国大致相等,终身患病率为1%;在性别上,男女大致相等,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初发年龄和病程特征上,90%的精神分裂症起病于15~55岁之间。

(一)精神分裂症的类型

偏执型。这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其临床表现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往往伴有幻觉(特别是幻听)。情感、意志、言语、行为障碍不突出。起病多在30岁以后。这类病人较少出现显著的人格改变和衰退,但幻觉、妄想症状长期保留。

紧张型。以明显的精神运动紊乱为主要表现。可交替出现紧张性木僵与紧张性兴奋,或自动性兴奋,或自动性顺从与违拗。典型表现是病人出现紧张综合征。

青春型。多于青春期发病,起病较急,病情进展快,多在2周之内达到高峰。以情感改变突出为主要表现,情感肤浅、不协调,有时面带微笑,却给人傻气的感觉;有时态度高傲,显得不可一世;或喜怒无常、扮鬼脸、恶作剧,不分场合地与对象开一些幼稚的玩笑,思维破裂,言语内容松散、不连贯、令人费解,有时会伴有片段的幻觉、妄想。患者行为不可预测,缺乏目的。病情进展迅速,预后欠佳。

单纯型。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早期多表现为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如主观的疲劳感、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逐渐出现日益严重的孤僻退缩、情感淡漠、懒散、丧失兴趣、社交活动贫乏、生活毫无目的等症状。疾病初期,常不引起重视,甚至会误认为患者“不求上进”“性格不够开朗”或“受到打击后意志消沉”等,往往在病程多年后才就诊,治疗效果较差。

(二)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1.感知觉障碍

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所谓幻觉,是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是临**最常见并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常以幻听最为常见,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内容多半是争论性的,如两个声音议论患者的好坏;或评论性的,声音不断对患者的所作所为评头论足。精神分裂症的幻觉体验可以非常具体、生动,也可以朦胧、模糊,但多会给患者的思维、行动带来显著的影响,患者会在幻觉的支配下做出违背本性、不合常理的举动。如有的患者在幻听的影响下辱骂甚至殴打亲人;有的患者为了躲避幻听的“骚扰”而频频上访,要求有关部门拆除安装在自己脑子里的“播音器”。

2.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

妄想。所谓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有以下特征:信念的内容和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疑;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害有关;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妄想的荒谬性往往显而易见。在疾病的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某些明显不合常理的想法还持将信将疑的态度,但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逐渐与病态的信念融为一体。

被动体验。正常人对自己的精神和躯体活动有着充分的自主性,既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运动,并能在整个过程中时刻体验到这种主观上的支配感。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常常会出现精神与躯体活动自主性方面的问题。患者丧失了支配感,而感到自己的躯体运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冲动都是受人控制的,有一种被强加的被动体验,常常描述思考和行动身不由己。

思维联想障碍。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一般**谈,仅凭直觉就可以做出倾向精神分裂症的判断。这种直觉具体说出来就是同精神分裂症患者交谈“费劲”。确实,同精神分裂症患者交谈,即使只是收集一般资料,也需要较多的耐心和较高的技巧;而要想同患者做深入的交谈,往往会十分困难。读患者书写的文字材料,往往不知所云。

3.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迟钝或平淡。情感平淡并不仅仅为表情呆板、缺乏变化的行为表现,患者同时还有自发动作减少、体态语言缺乏等表现,在谈话中很少或几乎不使用任何辅助表达思想的手势和肢体姿势,讲话语调很单调,缺乏抑扬顿挫,与人交谈时很少与对方有眼神接触,多茫然凝视前方,患者丧失了幽默感及对幽默感的反应,检查者的诙谐很难引起患者会心的微笑;患者对亲人感情冷淡,亲人的伤病痛苦对患者来说无关痛痒。

4.意志及行为障碍

意志减退。患者在坚持工作、完成学业、料理家务方面有很大困难,往往对自己的前途毫不关心、没有任何打算,或者虽有计划,却从不实行。活动减少,可以连续坐几个小时而没有任何自发的活动。

紧张综合征。以病人全身肌张力增高而得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两者可交替出现,是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的典型表现。木僵是以缄默、随意运动减少或缺失以及精神运动无反应为特征。严重时病人保持一个固定姿势,不语不动、不进饮食、不自动排便,对任何刺激均不起反应。木僵病人有时可以突然出现冲动行为及紧张性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