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从心理困惑开始的。因此,防微杜渐,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其产生的原因,是防止心理困惑转变为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
心理困惑是指当我们不能从容应对生活时所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对大学生来说,生活应对的主要内容表现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生涯规划、恋爱等方面,因此,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一)新生适应方面的困惑
“适应”一词来源于生物学,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用适应来表示个体对环境的变化做出的反应。人的适应潜能很大,绝大多数大学新生都能较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适应环境,产生身心方面的很多不适应问题,严重的甚至影响到生活和学习,甚者可能被迫终止学业。
造成新生适应不良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心理落差导致的。新生刚进入大学时,往往会发现自己想象中的大学生活与现实不一样,于是产生回去复读的想法。其次是对新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和教学模式的不适应。多数学生上大学前多由父母料理好一切,可是来到大学后发现需要自己料理生活和学习事务,还要处理好同学、室友之间的关系,复杂的生活会让他们产生迷茫和不知所措,从而造成心理失衡。
(二)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
大学和中学相比,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大的变化,中学时期人际环境相对简单,很多学生上大学之前都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来到大学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寝室生活,不能很好地处理寝室矛盾,造成室友之间关系紧张,进而产生迷茫、低落等负性情绪。此外,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时常会以自我为中心看待别人、要求别人,而很少去体会别人的想法与感受,交往中缺乏合作意识以及换位思考的能力,同时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进而产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
(三)学习方面的困惑
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差异。就学习方式来看,以往的固定教室、教师督促的学习变成强调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方式,一些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改变旧的学习习惯和方式,进而产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逃学等学习不适应情况。就学习内容来看,中学的学习以书本为主,且大多是固定的基础知识,而大学学习更偏重专业,需要学生在大量观点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所学的内容,学习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还需要掌握很多课外知识,以及阅读大量的书籍和专业文献。当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大学学习的节奏,便容易产生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四)恋爱和性方面的困惑
大学生处在18~22岁之间,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划分是属于成年早期,这一阶段个体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恋爱是大学阶段学生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但大学生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还不够成熟、稳定;同时由于大学生的经济尚未独立,意识不到现实生活的压力,恋爱多处在单纯的精神吸引层面,感情不够稳定,加之大学生缺乏恋爱的相关知识和技巧,缺乏表达爱和拒绝爱的能力,容易造成恋爱周期短、频率快、成功率低等情况,引起一些负面情绪,进而产生心理困惑。
在性方面,学生进入大学后,更加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性意识也不断增强。大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常常会出现性的欲望和冲动,产生有关性的联想和焦虑,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性认知、性思维和性意识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对性知识了解较少,对性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因而不能正视一些正常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现象;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惑。
(五)求职择业和个人发展方面的困惑
对大学生来讲,求职择业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重大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是每个大学生的愿望,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对就业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在面临毕业时,他们一方面有对未来的期待;另一方面又恐惧竞争,担心竞争失败。同时,也有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无法找到合适的定位。学习好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认为自己的学校好、专业好,就一定要找到“薪水高、发展好”的工作,但是一时没有合适的工作时便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扰,不知道该怎么办。另外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一无是处,常常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进而出现低落、迷茫等负面情绪。
二、大学生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
通常而言,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心理困惑的产生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下面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四个方面阐述大学生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的加剧,使人们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与压力感,人际关系也不断趋于利益化与现实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危机;工业化、都市化导致人口高度集中,造成了居住与交通的日益拥挤;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受上述因素直接影响的群体,更容易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环境、角色、生活以及学习上的变化极易引起大学生心理的不适应。其次,受中学时代过于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的教育误导,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过于注重智育成分,从而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培养及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再次,人际氛围的影响。人际关系好,人们的心情舒畅,生活愉快;但若长期在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工作或学习,就会产生许多不愉快、烦恼,甚至对周围人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最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产生。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心理咨询培训体系不健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只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功能,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功能。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自幼生活的场所,家庭环境和个体早期经历无疑对大学生的人格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与教养方式。具体表现如下:①父母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迫、命令,批评指责多,子女在性格上虽然表现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等优点,但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的特点;②父母过分满足,过分保护,唯恐孩子受挫,这类学生依赖性强,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③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很少约束,子女很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长期以来,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人格的培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直接交流逐渐减少,特别是在子女考入大学后,父母将更多的关注转移到经济支持上来,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关注不够。
(四)个人因素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等。此外,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与他人,不能正确进行自我选择与发展,加之性的成熟带来的性心理变化等,如果不能及时调节,大学生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进而影响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