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1 / 1)

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需要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而多方面的适应困扰往往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困惑,诸如焦虑、抑郁、害怕、紧张、怀疑等。如果不及时对这些心理困惑加以调节,就可能发展为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和关注自己和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为“心理健康”下了如下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并给出了4项标准: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经典标准:

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⑨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⑩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我们认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如下:[1]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包括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成功地对新情境做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在于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情绪健康

情绪健康的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它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

(三)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盲目行动、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人格完整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自我评价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悦纳自我,自尊、自强、自制、自爱,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六)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七)社会适应正常

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关系,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付环境中的各种困难;又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或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八)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和年龄、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行为方式应符合社会角色,行为反应强度应与应激强度一致,行为一贯、统一。

二、辩证理解心理健康标准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因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变化,也可能因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比较的角度看,据学界的一般看法,真正称得上心理健康的人只占10%~15%,真正有心理问题的人只占5%~10%,而八成左右的人都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从个体角度看,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存在由健康向不健康转化的可能,也存在由不健康向健康转化的可能。因此,我们需要辩证地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从个体来看,没有心理问题的绝对的心理健康是不存在的,心理绝对健康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正如没有从来不生病的人一样,世界上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随着个体的发展阶段而不断变化的。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更替,特定的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也不同。因此,无论是从个体还是从社会的角度看,心理健康都具有相对性。

心理健康具有连续性。人的心理健康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低层次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没有心理疾病;高层次的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指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的丰富状态。心理健康也不是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状态,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是从轻到重逐层递增的,从发展性心理问题到适应性心理问题再到心理障碍,而心理健康水平也是从健康、亚健康到不健康逐渐过渡的过程。

心理健康具有动态性。心理健康状况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的成长阶段、所处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既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心理不适,也可恢复健康。有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本身就和人的特殊发展阶段有关,随着自身的成长,症状会自行消失。

心理健康具有整体协调性。从心理构成要素看,无论哪一方面要素的缺失,或者无法协调运作,都会危及心理健康。从心理过程看,人的心理活动应是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只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之间协调统一,才能实现心理健康。从个性角度看,稳定性是个性的基本特征,一个人如果在没有明显、剧烈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个性变化,则很有可能是其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改变。

心理健康具有差异性。构成心理健康标准的各项要点,并非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是并行发展的,而是具有差异性的。某些心理要素可能比另一些心理要素表现得更加健康些,或者不健康些,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所差异。

心理健康具有延伸性。心理健康标准是从人的优秀心理品质中总结出来的,有代表性的特征。它反映的仅仅是对个体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所应具备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境界。因此,心理健康具有延伸性,它是一项每个人都可通过发挥自身潜能、毕生发展和追求的目标。

三、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尽管近年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经逐渐加深,但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们往往还是会不知所措。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呢?

(一)坦然面对

对于大学生来说,出现了心理问题虽然不是好事,但也不必如临大敌,疑神疑鬼。有些学生一旦在情绪上出现困扰,或者在身体上出现某些不适就如惊弓之鸟,担心、焦虑导致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甚至害怕患上精神病。其实,心理问题也和身体问题一样,难免会出现,因此大学生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坦然面对自身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

(二)别急于“诊断”

心理问题多种多样,成因也往往较为复杂,大学生切勿盲目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而急于做“诊断”或者“贴标签”。弄清问题虽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都是“成长的烦恼”,不必杞人忧天。

(三)转移注意

心理问题往往有这样一个特点——你越是关注,问题似乎越严重。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问题不放,过分关注自我,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中,调整生活规律,多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把精力投入到积极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四)调整生活规律

健康的生活和健康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时候,只要将不良生活规律稍加调整,给自己一个舒适、清新的生活环境及良好的生活节奏,很多所谓的心理问题也会随之缓解。

(五)不要讳疾忌医

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要有一个正确、开放的认识,就像了解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动态的、阶段性的、相对的发展过程一样,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心理困扰,当个人的力量无法化解这些困扰之时,适时寻求专业的帮助,会让人更快地恢复心理健康。

【阅读】

想家与大学生活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去上大学,大部分人对大学环境和即将面临的独立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兴奋。然而,很多人因为想家和没有安全感,原有的激动很快便黯然失色。想家是大学生需要面对的最为平常的问题,特别是那些第一次离开家的新生。

在离家前几星期,一些学生由于预想到可能会出现的生活模式的重大改变而产生一定的消沉和忧虑情绪;一些学生是在入学后的几天或者几周开始想家;还有的学生是在第一学期末才出现想家的感觉;也许还有的学生是假期回来以后,直到第二学年开始之后才开始想家。

几乎每个人在一生的某些时刻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想家问题。从某种角度而言,想家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说明有一个地方让你感到熟悉和舒服,那里有你关心的朋友和家庭。许多人都积极地与我们称之为“家”的地方相联系。但同时,想家的感觉并不好,你由此会感到悲伤、脆弱、不适应,有时还可能让人感到焦虑和犹豫。

那么,想家时,你可以做些什么?

承认自己正在想家,这对于那些离开家的学生来说是很自然、很正常的反应。要知道很多其他学生与你的感觉是一样的,只是他们可能没有告诉你。

与哥哥、姐姐、朋友或同样离开家的同学谈心。

把家人和朋友的照片贴在你的展示板上,把这些照片与你喜爱的学校建筑、活动、事件和在学校结交的新朋友的照片放在一起。

了解校园和周边社区的环境;和朋友一起去探寻美味的食物,去游览有趣的地方;回到家后与家人和朋友分享你所知所学的东西。

要保证充足的饮食和睡眠。适当的休息和充足的营养对情绪及身体健康都是必需的。

充分利用学校文娱体育设施进行更多的锻炼。

参加一些学生社团或活动;你的宿舍通常也是可以融入其中的好地方。

和家里人保持联系,但要适当限制电话的使用,通过交谈或写信告诉他们你的活动和经历。

和你在其他大学或学院的同学保持联系,与他们交流你的经历和活动。

计划好回家的事并做好安排,这有助于减弱回家的冲动并使调整的过程变得轻松。

要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去调整。克服想家的困扰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如果你持续想家,或由于想家而明显干扰了学习及与外界的交往,应考虑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