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争夺被德军占领的马耶夫岗高地,近卫军猛扑高地东北面的陡峭斜坡,冲入战壕与德军展开了白刃搏斗,终于把高地夺回。
守卫巴甫洛夫大楼的激战持续了58个昼夜,德军用火炮、迫击炮进行射击,还派飞机向楼房轰炸。楼房虽被炸得面目全非,却始终未被摧毁。苏军坚守楼房,给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还击。
7.5万名苏联姑娘,成为高射炮手、无线电兵、卫生员和护士,她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拖拉机厂的工人们一边反击敌人,一边在弹片横飞的车间里坚持生产。人人都是战士,到处部是战场。希特勒的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希特勒原想速战速决,但斯大林格勒人民的顽强反击,使德军陷入困境。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几乎伤亡3000多人,但仍然不能占领全城。德军的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
严寒的冬季终于来到了。毫无过冬准备的德国士兵陷入饥寒交迫中,很多士兵被冻死,德目的战斗力一天天衰弱下去。战争的形势逐渐开始变化。
11月19日,苏联红军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斯大林发布了大反攻的命令。11月23日,苏军把33万德军困在包围圈中。德军弹尽粮绝,他们处在死亡的恐惧之中。德军司令鲍罗斯向希特勒发出突围撤退的清求。希特勒则命令不许投降,德军必须死守阵地。鲍罗斯陷入万分绝望的情绪中,他向希特勒发出最后一份急电:部队将于24小时内最后崩溃。万般无奈的希特勒急忙发出一份电令,升鲍罗斯为陆军元帅,其余117名军官也各升一级。希特勒希望通过封功加爵,加强德军将士光荣殉职的爱心。接到电令的鲍罗斯彻底失去了希望。
1943年2月2日,坚持了6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了。9万多名德国官兵,其中包括鲍罗斯在内的24名高级将领,穿着单薄的衣衫,抓紧裹在身上的满是血污的毛毯,在零下24摄氏度的严寒下,一步一拐地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亚战俘营。
斯大林格勒战役给希特勒法西斯以致命的打击。德军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进攻,他们一步步后退,开始走下坡路。苏联红军则开始大反攻,陆续收复失地,并攻入德国本土。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从新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也坚定了彻底打败德国的信心。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转折。
中途岛海战(图5-3-3)(图5-3-3-2)
中途岛位于太平洋中部,是北美和亚洲之间的海上和空中交通要冲。它由周长24公里的环礁组成,陆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1867年,中途岛被美国占领后,成为美国的重要海军基地及夏威夷群岛的西北屏障。1942年4月l8日,美军杜利特尔航空队空袭东京后,日本认为中途岛有很大的威胁,于是决心实施中途岛——阿留申群岛战役。日军企图夺取中途岛,迫使美军退守夏威夷及美国西海岸。诱歼美国太平洋舰队,以保障日本本土的安全。
战役的主要方向是中途岛,阿留申群岛为次要方向。l942年5月5日,日军大本营下令攻占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的西部岛屿。日本联合舰队为实施这次战役,动用了包括运输舰、辅助舰在内共200余艘舰艇,其中航空母舰8艘(舰载机400多架)、战列舰ll艘、巡洋舰23艘、驱逐舰56艘、潜艇24艘。其主力编队辖中途岛进攻编队和第1机动编队;北方编队辖第2机动编队和阿留申进攻编队;另外,还编有先遣(潜艇)部队和岸基航空部队,由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海军上将统一指挥。5月26至29日,各编队先后从本土启航,预定于6月4日对中途岛发起进攻。
5月中旬,美军破译了日本海军密码电报,掌握了日本进攻中途岛的企图。美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调集航空母艘3艘(舰载机230多架)及其他作战舰艇约40多艘,组成第16特混舰队和第l7特混舰队,在中途岛东北海域展开,隐蔽待机。同时,19艘潜艇部署在中途岛附近海域,监视日舰行动。
6月3日,日本海军的北方编队对阿留申群岛的荷兰港发起突击。4日凌晨,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率第l机动编队行进至中途岛西北240海里海域,4时30分派出第l波飞机108架飞往中途岛。美军发出警报,飞机升空迎敌,展开激战。
日军轰炸机袭击中途岛的美军机场,炸毁部分地面设施。由于岛上防御加强,机场跑道未被摧毁。其间,南云的机动编队多次受到美军岸基飞机的侦察、袭扰和攻击。南云遂决定再次攻击中途岛。7时15分,美岸基鱼雷机结束攻击,南云忠一却下令已挂上鱼雷准备攻击美舰的第2波飞机改装炸弹攻击中途岛。7时28分,日侦察机报告发现美国舰队。此时,在中途岛东北海域待机的美特混舰队正向日机动编队接近,并已派出第1、第2波飞机200多架。8时20分,日侦察机报告美舰队似乎有l艘航空母舰。南云忠一于是命令攻击中途岛的第l波飞机和担任空中战斗巡逻任务的战斗机返航,随后率舰队北驶,以免遭到袭击,并重新部署对敌舰队的攻击。
9时20分至l0时26分,正当日军第2波飞机卸下炸弹重挂鱼雷的混乱之际,美舰载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连续攻击南云忠一的航空母舰。日方虽有部分战斗机临空迎战,但为时已晚。结果,日军损失航空母舰4艘、重巡洋舰l艘、飞机285架,人员3500名;美军损失航空母舰l艘、驱逐舰l艘、飞机约150架,人员307名。鉴于第1机动编队损失惨重,山本五十六于5日下令停止中途岛作战,率联合舰队西撤。美军乘势追击,于6日派舰载机3次出击,又击沉日军重巡洋舰l艘,击伤巡洋舰、驱逐舰数艘。
这次海战的特点是双方海上战斗编队在舰炮射程之外,以舰载航空兵实施突击。日军失败的原因:其一是过高估计己方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同时在两个战役方向作战,兵力分散;其二是情况判断错误,认为美国航空母舰来不及向战区集结;其三是通信技术落后,缺乏周密的海上侦察,直至关键时刻也未查明美航空母舰的位置;其四是战场指挥不当,决心多变。美军获胜的原因,第一是掌握日军进攻企图,及时集结兵力待机;第二是在鱼雷机大部分损失的情况下,轰炸机仍然连续俯冲轰炸,导致日军鱼雷机连机带雷爆炸,航空母舰被彻底摧毁。
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实力对比。日军仅剩重型航空母舰1艘、轻型航空母舰4艘,并损失了大量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战局逐渐有利于盟军,太平洋战争出现了重大转折。
诺曼底登陆(图5-3-4)(图5-3-4-2)
第二战场,指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在欧洲开辟的反法西斯德国的战场,也就是以英国为基地,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欧洲西部登陆,直接对德国作战。这一计划是由苏,美、英三国在德黑兰会议上决定的,登陆地点选在法国西部的诺曼底。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最高总司令,盟军确定于l944年6月在诺曼底登陆,6月5日是计划的行动日。
6月4日,港口阴云密布,空气潮湿。美参谋长比尔·基恩送来艾森豪威尔推迟24小时行动的通知。1944年6月5日晨,艾森豪威尔来电:攻击开始日不变,星期二,6月6日。
6月6日,5000艘舰只浩浩****地从普利茅斯港出发。就在地面部队乘军舰驶向海峡之前,盟军的空降部队已在深夜出发,他们要提前空投到德军“大西洋壁垒”后面。1.6万名美军官兵和5000名英军官兵分乘1000架飞机空降在德军阵地后面,其中美军第82和第lOl空降师降落在“犹他”滩,英军第6空降师则在奥恩河畔卡昂附近降落。这次空降虽然由于飞行员的急躁和天气恶劣,降落点较分散,但部队已开始夺取要害部位。不久,德军出现了混乱和恐慌,桥梁、公路和部分据点被盟军空降兵攻占,而盟军损失却不到l5%。
空降行动后,6日凌晨6点30分,柯林斯的第7军开始在“犹他”滩登陆。此前,约360架美国轰炸机对海滩实施了轰炸。海军战舰从5点36分开始对射程内的所有防御工事实施了共56分钟的炮击。登陆部队的32辆“谢尔曼”坦克有24辆上了岸,载有105毫米火炮的两栖车辆也上了岸。经过轻微的战斗,德军第709师的l个团很快投降了。雷·巴顿的新编第4师——马当先,于当天傍晚推进了约10公里。2.3万名美军登上了“犹他”滩,美国在这天的战斗中仅损失197人。
与“犹他”滩相反,“奥马哈”海滩的登陆战役异常残酷。64辆坦克中,攻击东海滩的32辆坦克仅有5辆上了岸,几十辆两栖车辆也大部分沉没。整个登陆行动,仅半左右的坦克和可怜的几辆车登上了海滩。空军的轰炸没有达到目的,海军却摧毁了约l/2或2/3的德军阵地。“奥马哈”海滩的德军第716师的l个团得到精锐第352摩托师的强有力支援。水下障碍、水雷及海滩的低堤对登陆部队十分不利。德军在壕沟中向低地猛烈炮击和射击。6点30分,第5军的第29师第ll6团及“大红一师”的第l6团,还有水下爆破工兵部队遭到德军火炮、迫击炮和机关枪的猛烈阻击。激战进行了几小时,海滩血流成河,大多数坦克被毁。6小时后,登陆部队拼命作战,才占据了10码滩头阵地。据统计,美军至少有2500人伤亡。
登普两率领的第2集团军准备在黄金滩、朱诺滩、索德滩登陆。受暗礁和地形的影响,第2集团军的登陆推迟了1个半小时。当英军第50师的两栖坦克登陆时,守军很快后退,英军在黄金滩推进了约7公里,但未到达计划的目的地贝叶。由加拿大人组成的第3师,登陆前就损失了8辆坦克,他们英勇杀敌,向前推进了约7公里。他们的巡逻装甲车甚至到达了贝叶——卡昂公路;在索德滩,英军第3师的28辆坦克在登陆前就沉没了16辆,上岸的12辆坦克摧毁了德军的大炮阵地,前推进了约7公里,并在奥恩河岸与第6空降师取得了联系。在登陆当天,第2集团军共有7.5万名官兵及8000名伞兵登上滩头,损失仅3000人。但是,英军末到达“霸王”行动计划中的重要目的地——卡昂。
盟军的登陆取得了胜利,15.6万人中仅损失8000人,大部队越过了“大西洋壁垒”。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彻底粉碎了德军企图以西线部队挫败美英登陆后再抽出50个师转用于苏联战场的如意算盘。到1944年8月,德国的最后失败已不可避免。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图5-3-5)(图5-3-5-2)
随着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扩大,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
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会晤,发表了联合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
1942年初,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至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以后,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图5-3-6)
为了加快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雅尔塔会议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
但是,参加会议的三大国首脑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和关于战后世界的安排等许多问题上,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他国的权益。如三国主要是苏美两国背着中国政府签订秘密协定,同意苏联提出的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等。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法西斯的失败(图5-3-7)
l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同时,苏军攻克柏林,占领德国国会大厦,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展开猛烈进攻,向日本本土步步逼近。在亚洲大陆,中国等国的抗日武装也开始反攻。8月6日、9日,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此举给法西斯以巨大震慑;8月8日苏联也对日宣战,苏军在中国东北从西、北、东三个方向,以150万人的强大兵力,围歼了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给其以没顶之灾;中国军队向日军发动全面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走投无路,宣布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民所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它的胜利,是正义、和平、善良的人民的胜利。
原子弹的发明(图5-3-8)
1945年8月初,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了尾声。为了促使日本尽快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分别投到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原子弹在日本的爆炸,虽然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但也造成了大量平民的无辜伤亡。这个结果,与科学家研究利用原子能的初衷背道而驰。科学家的本来目标是为人类寻求一种新的能源,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要,人类首次对原子能的使用却是制造出了屠杀人类自己的毁灭性武器。
19世纪初,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卢瑟福发现了放射性元素的核蜕变能够释放出能量。l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而中子不需要很高的能量就能够打入原子核,引起核反应。l934年,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宣布,他们发现用阿耳法粒子轰击铝、硼等物质可以产生人工放射性物质。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利用这个成果,用中子生产人工放射物质。他在1935年获得了两个重大的发现:第一,在中子轰击铀的产物中,可能有一个地球上不存在的新元素;第二,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成为可能。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对中子轰击铀以后的产物进行分析,发现铀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会分裂为两半。犹太科学家梅特纳小姐对这个发现做了分析,他发现裂变后,铀的总质量比裂变前的要小,即有部分铀的质量消失了。根据相对论,消失的质量转变成了能量,即每裂变一个原子就可以释放出大约两亿电子伏的能量。这种“裂变反应”的观点立即震惊了世界科学界。因为,它说明铀分裂时可以放出两个中子,而这两个中子又可能引起两个铀核分裂。于是,从1个铀核裂变就能够引起更多个铀核裂变。这样一种链式反应将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
由于铀裂变的发现,人类找到了释放原子能的途径——通过链式反应,不断提供核分裂所需要的大量中子。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全面爆发的情况下,不少科学家就意识到,可以利用核裂变的原理制造出空前破坏力的原子弹。
1939年夏,德国科学家开始讨论利用原子能的问题。移居美国的西拉德等科学家,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担忧。他决定促使美国注意德国可能研制成原子弹的问题。西拉德阐述了研制原子弹对美国安全的重要性,得到罗斯福总统的支持。
从1940年起,美国和英国都开始了研制原子弹的工作。l941年底,美国凋动大批科技人员投入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上来。1942年,英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也来到美国一起参加研制工作。1942年8月,美国制定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计划”。1942年l2月,在物理学家费米领导下,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型石墨反应堆,并首次实现了对链式反应的人工控制,这标志着人类利用原子能时代的开始。
1945年7月16日,一颗安装在铁塔上的试验原了弹终于爆炸了。一团巨大的火球陡然升起,然后是蘑菇云、震耳的轰鸣和耀眼的光芒,真是天崩地裂!看到自己亲手释放出来的魔鬼要比想象出来的还要可怕百倍,在场的所有科学家都被惊呆了。科学家制造出了如此威力无比的杀人武器。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反对使用原子弹,但在8月6日和9日,美国还是将当时仅有的两颗原子弹投到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原子弹的出现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有人把原子弹称为是核发展时代的“私生子”。不过,军事核技术的发展和军用核工业体系的形成,为民用核动力技术准备了条件。 1952年,苏联和美国同时建成了核反应堆。同年6月,苏联的原子能发电站开始运转供电。l956年10月,英国第一号原子能发电站开始运转。l957年,美国的第一座核电站建成发电。此后,不少国家开始积极建设核电站,用原子能代替煤发电。核电站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数百座核电站。
核电站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已经进入到了原子能时代。当然,人类对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还仅仅是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子能的利用将会出现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四章两级格局下的世界
联合国的成立(图5-4-1)
l945年春天,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lO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等。l946年1月,联合国开始正式工作。至1994年年初,联合国的会员国已经增加到185个。l965年以前,非常任理事国只有6个,l965年以后扩大为l0个。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出,任期两年,每年改选5个。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为中、苏、美、英、法五国。《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又规定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因此,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任何一国都有否决权。
联合国的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为此,《联合国宪章》规定了各会员国必须遵守的原则,如: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等。不过,在成立初期,联合国实际上为美国操纵。
战后的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是抗击法西斯德国的主要力量。战后,它的影响大增,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据统计,l945年,苏军总兵力已达到ll00多万,并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仅作战飞机的年产量就达4万架。在战争中,苏联扩展了疆土,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战后初期,苏军驻扎在东欧、南欧、中国东北、朝鲜北部等广大地区。苏联成为一支强大的国际政治军事力量。
战后的美国(图5-4-3)
战后初期,在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形势下,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1945年,美国军队人数达到l200多万,拥有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战后初期,美国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垄断了原子弹。经济上,美国不仅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还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1947年,美国又倡议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战后的西欧(图5-4-4)
l9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凭着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工业生产大体都已恢复到战前水平。50—70年代初,各国通过采取有效的社会经济政策,维持了经济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其中,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尤其迅速,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西欧各资产阶级政府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注意国民经济的计划性,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并把资产阶级超额利润的一小部分用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对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起了一定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以上。同时,政局相对比较稳定,原有的劳动力素质和工业布局的基础良好,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前提下,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起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两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l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各国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政局日趋稳定。随着力量的增强,欧洲共同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51年,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l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冷战政策(图5-4-5)
战后初期,美国利用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在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在政治上,美国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国,并企图控制和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的工具。为此,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并力求控制广大的“中间地带”,即亚、非、拉美国家。在美国看来,正是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它实现霸权计划;但美国又不敢贸然越过战时美苏划定的势力范围界限。因此,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但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他于l946年访问美国时,在富尔敦发表了以“铁幕”一词闻名的反苏反共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是指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等都是“冷战”的表现。
北约的建立(图5-4-6)
在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同时,美国还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l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后来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一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柏林危机和柏林墙(图5-4-7)
为了适应霸权政策的需要,美国采取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的政策。l947年初,美英将它们在德国的占领区首先合并,以后法国占领区也合并进来;1948年,西方国家占领区单独实行货币改革。作为反击措施,苏联全面切断了西方占领区同西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在自己控制的地区发行新货币。这就是所谓的1948年“柏林危机”。这场危机持续了近一年时间。
美国利用这次“柏林危机”造成的紧张局面,加快了分裂德国的步伐。l949年,在美国的策划下,德国西部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接着,在苏联的支持下,德国东部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德国的出现,对战后欧洲和整个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柏林在1948年正式分裂成两个城市。西柏林同联邦德国通过陆地和空中通道保持联系,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
1961年,为了阻止居民的外流和西方势力的渗透,民主德国政府沿西柏林边界,在自己境内筑起了一堵由水泥墙、铁丝网、嘹望塔组成的封锁线,全长约154公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柏林墙”。
朝鲜战争(图5-4-8)
美国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的同时,在亚洲先后进行了两场局部战争:1950--1953年侵略朝鲜的战争和60年代初到1973年侵略越南的战争。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指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是“侵略者”。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美国即宣布援助韩国;同时命令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又操纵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很快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
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下,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出兵朝鲜。在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打击下,l953年7月23日,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结束。
美苏争霸(图5-4-9)(图5-4-9-2)
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以后,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也愈演愈烈。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的时刻,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是苏联处于攻势,而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l969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迫于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为了调整对外战略,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其一是从越南撤军,其二是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尼克松于l971年派遣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l972年尼克松实现了亲自访华的既定目标。在中美发表的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最终将从台湾撤出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采取强硬态度。鉴于70年代苏联已经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美国,美国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为此,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对外战略。
80年代中期起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以摆脱力不从心的军备竞赛。同时,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采取了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等措施,并放弃了70年代的扩张所得。更为重要的是,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这些地区。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图5-4-10)
亚非万隆会议和埃及人民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斗争,鼓舞和推动了非洲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国家。其中1960年就有l7个国家取得了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70年代主要是葡属非洲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时期。l975年,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赢得独立,结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长达500年的殖民统治。
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时期,其标志是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的独立。90年代初,在南非举行第一次各个种族都参加的全国大选,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摆脱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揭开了历史的新一页。
战后的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同亚州、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相比,非洲独立运动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几十年中就摧垮了殖民主义者经营了几个世纪的殖民体系。其次,没有出现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再次,非洲国家取得独立的斗争方式多种多样,大多数国家是通过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追使殖民主义者放弃统治,也有少数国家是通过武装斗争赢得独立的。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不仅使遭受殖民奴役的非洲人民获得解放,改变了非洲的面貌,而且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战后非洲国家的纷纷独立,标志着20世纪初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在联合国中占有近1/3的席位,在不结盟运动中约占一半,成为第三世界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世界的兴起
l974年,毛泽东提出美苏属于第一世界,西欧、加拿大和日本属于第二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属于第三世界。尽管对“三个世界”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但“第三世界”这一概念几乎为世界上所有国家接受。它是指摆脱了帝国主义压迫或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突出地反映在联合国的变化和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上。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一度控制和操纵联合国,把它当做称霸世界的工具。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不再是一两个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场所。
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在国际政治地位提高的基础上,第三世界国家提出改变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要求。
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七十七国集团”,到80年代其成员已增加到ll0多个。这个组织主要是通过与发达国家在联合国进行谈判,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从此,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绝大多数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它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