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2)(1 / 1)

历史百科一点通 王斌 5742 字 1个月前

日本(图5-2-7)

日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受益者。它也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战后的债权国。但在大战结束后不久,日本就发生了经济危机,l923年又发生关东大地震。地震中的遭灾人数约340万,人员死伤惨重。日本政府以维持治安为由,乘机大肆逮捕社会主义者和工人运动积极分子,残杀无辜的旅日朝鲜人和中国人。

1927年,军国主义分子田中义一组阁,他加紧对中国的武装干涉。为阻止中国的北伐战争,日本出兵中国山东,制造了“济南惨案”;为加紧侵略中国东北,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田中内阁在“东方会议”上制定的《对华政策纲领》就是侵略中国的计划“田中奏折”:“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我对满、蒙之权利如可真实的到手,则以满、蒙为根据,以贸易之假面具而风靡支那的四百余州;再以满、蒙之权利为司令塔,而攫取全支那之利源。以支那之富源而作征服印度及南洋各岛以及中、小亚细亚及欧罗巴之用。”明确表示要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与中国本土区别看待,实际上是要把东北和内蒙古从中国分割出去,由日本占领。

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5-2-8)

1929年10月,以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为标志,美国爆发了一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它很快由美国向欧洲、加拿大、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蔓延,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4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损失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物质损耗还多800亿。它成为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20世纪20年代中期,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经济繁荣的大好时光。股票投机成风,人们似乎从不怀疑这个股票市场有朝一日会突然崩溃。1929年10月24日,这一天突然乌云密布,股市暴跌,被西方世界称作“黑色星期五”。纽约股票市场开盘后一个小时内就抛出了l300万股,超出正常标准的100万股以上。虽然花旗银行、大通银行和其他两个大银行的总裁们在摩根公司大厦策划买进2.4亿美元进行干预,仍然无济于事。10月29日这一天更糟,总共抛出股票l650万股。到l2月底,纽约市场股票价值总共下跌了450亿美元左右。l929至1932年间,由于跌价而造成的证券贬值,美国为940亿美元。股市风波迅速席卷金融、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一场空前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开始了。

在整个大危机期间,金融货币、信用和财政陷入全面危机。股票价格指数下降的幅度,美国为51%,德国为32%,日本为45%。1931年5月11日,奥地利最大的信用银行倒闭,各国随即引起向银行挤兑存款风潮,国际货币体系和传统金本位制面临严峻挑战。l931年7月13日,德国达姆塔特国民银行宣告破产。1931年9月21日,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英镑贬值近1/3。随后,日本等56个国家纷纷宣布放弃金本位,货币贬值。此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分裂成若干个区域性的货币体系。它造成了国际支付体系的普遍受阻、资本输出几乎停止和对外贸易的大萧条。l929至1933年,美国破产的银行共l0500家,占银行总数的49%。美国的进出口在1930年为l0.1亿美元,而1933年只有l0万美元。英、法、德、日的进出口总额都减少了61%以上。

大苊机使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大量企业倒闭,无数工人失业。l932年的工业生产总值与1929年相比,美国下降了46.2%,德国下降了40.2%,日本下降了37.4%,意大利下降了33.2%,法国下降了31.9%,英国下降了20%。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大约倒退了20年。重工业损失尤为严重。美国的机床制造业下降了80%,生铁下降了79.4%,钢铁下降了75.8%(倒退了28年),汽车下降了74.6%,采煤下降了40.9%。大危机使失业人数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4.9%,德国为26.3%、英国21.3%。

大危机的蔓延造成了世界农业危机,涉及粮食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技术作业部门,造成生产的大破坏,农民收入大幅度减少,大量农民破产。在大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各国的国民收入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严重恶化。

伴随着资本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整个西方世界出现了社会大动**,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规模的反饥饿运动和工人罢工运动高涨,各国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这次大危机的明显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深、渗透各个领域,涉及全世界,影响深远。在大危机的谷底过后并未出现繁荣,而是持续萧条,到1937年又发生了短暂的经济危机。由于二战的爆发,各国的经济才逐渐好转。

这次大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大危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潜在的经济问题和自由放任政策恶性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30年代大危机使得传统的自由放任的庸俗经济学发生危机,也使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发生信任危机。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危机,维护本国的统治,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民主的范围内,强化国家对资本的干预;德、意、日则疯狂对外侵略扩张,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罗斯福新政(图5-2-9)

1929~1933年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美国的国民经济。危机过后,美国的工业总产值比l929年减少了46%。到1933年3月,失业大军到达l700万人。在危机年代,农产品生产也相对过剩,市场价格急剧下跌。l933年,美国的国民收入下降到400多亿美元。

经济危机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劳动人民陷于半饥饿状态。罢工人数不断增长,l930年为l5万,到l933年已超过了100万。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仍然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个重大问题上踯躅不前,导致社会更加动**不安。在这种形势下,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

1910年,罗斯福当选为纽约州的参议员,开始了政治生涯。之后他又两次当选为纽约州州长。罗斯福是个目光远大、讲求实际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有良好的组织才能: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宣布实行反危机的政策,即所谓“新政”,其目的是在不改变经济基础的条件下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罗斯福首先着手金融方面的整顿工作,下令所有银行暂时休业;制订紧急银行条例,把对银行的监督权和整顿权授予总统,让有偿制能力的银行尽快开业;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酬,由政府出面保障存款,以恢复银行的信誉,防止新的挤兑风潮。由国家拨款几十亿美元资助各银行及私人信贷机构。到1934年7月1日,几乎国内所有银行均全部复业。银行的信誉得到恢复,银行的活动逐渐展开,并受到政府机构一定的监督。

罗斯福的另一重要财政措施是宣布禁止黄金出口,停止美钞兑换黄金,放弃金本位制,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作保证的纸币30亿美元。这使美元大幅度贬值,有利于向国外倾销产品,刺激了生产的发展。为了防止黄金投机和外流,私人的黄金储备和金币的使用一律被禁止。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l933年6月,国会通过了国家产业复兴法。该法有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由国家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工业企业被分为l7类,每类企业都应制定“公平竞争规章”。其宗旨是恢复工业企业的公平竞争;不公平的竞争,是“应该取缔的邪恶”。

第二部分由国家调节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它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用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当时规定了8小时工作日制,最低工资每周为l2.5美元。

第三部分是关于以工代赈,举办公共工程和成立劳动营的问题。从l933年至l939年,国家为实现公共工程计划开支l80多亿美元左右。计划的实施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

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该法的基本目的在于缩减农业生产,消除农产品的“过剩”现象,从而把农产品的价格恢复到1909~1914年的水平。政府与农民签订合同,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法案实施后,农产品价格虽略有提高,但受惠者只是大农业垄断组织和富裕农民。

“新政”作为挽救30年代大危机的救急措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它利用国家权力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发展施加影响,加进一些计划性、组织性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阶级矛盾。经济逐渐复苏,到二战前,已经接近l929年的水平。“新政”是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从而避免了走上战争的道路。同时,它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端,对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德意日法西斯的兴起(图5-2-10)(图5-2-10-2)

1929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统治阶级寻找不同的出路。德、日两国逐渐建立法西斯专政,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危机使战争成为20世纪30年代的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近于瘫痪。在这种隋况下,墨索里尼趁机组织了法西斯党。l922年10月,墨索里尼率党徒队伍进入罗马,在意大利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墨索里尼独揽大权,成为意大利的独裁者。

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意大利。意大利本来就资源短缺,资金匮乏,经济危机更使它雪上加霜。墨索里尼企图以对外侵略,转移人们对国内危机的注意力。因此,他加紧武力扩张,重新瓜分世界的野心迅速膨胀。

世界经济危机也严重打击了德国。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德国社会各阶层对软弱无能的政府普遍不满。在政治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垄断资产阶级决意让希特勒上台。l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不久,他又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

希特勒一上台,就着手建立法西斯恐怖专政。1933年,纳粹党制造了国会纵火案,然后嫁祸于德国共产党,借此逮捕了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纳粹党还解散了一切工会,取缔了其他一切政党。纳粹政权加紧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希特勒统治期间,成千上万的左派人士,不经法律程序就被盖世太保投入集中营。希特勒还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l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世界大战的欧州战略策源地终于在法西斯德国形成了。

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同样严重。为摆脱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日本以军部为主力的法西斯好战势力迅速抬头。他们积极怂恿向外侵略扩张。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很快便霸占了中国整个东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1936年2月26日,日本军部法西斯内部的少壮派军官,率领1400多名士兵在东京发动“二二六”兵变,袭击首相官邸等重要政府部门,刺杀了很多重要官员。这次兵变使军部势力更加强大,新上台的内阁完全受它的摆市。日本加紧实行全面军国主义化。l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在侵略扩张过程中,逐渐紧密地勾结起来,组织侵略集团,力图控制全世界。1936年,德国和意大利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l936年11月25日,德国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这样,三国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历史的车轮滚向第二次世界大战。

西班牙内战(图5-2-11-1)(图5-2-11-2)(图5-2-11-3)

1936年1月,西班牙共产党、共和党、社会党和劳动者总同盟等民主力量组成人民阵线,2月在国会选举中获胜,组成联合政府,实行民主改革。以长枪党为首的西班牙反动势力对此极端仇恨,事先与德、意法西斯密谋并经过充分准备后,决心发动颠覆共和国的武装叛乱。

1936年7月18日,驻摩洛哥和加那利群岛的西班牙殖民军在佛朗哥、莫拉等将领策动下发动叛乱。叛乱迅速蔓延到本土加的斯、塞维利亚、萨拉戈萨、布尔戈斯等大中城市。陆军和空军的大部分部队(约12万人)以及摩洛哥人组成的“外籍军团”参加了叛乱。叛军趁政府犹豫之际,迅速占领西属摩洛哥、加那利群岛、巴利阿里群岛以及西班牙本土北部和西南各省,7月30日在布尔戈斯成立“国防执政委员会”,企图南北夹击马德里,进而夺取全国政权。叛乱发生后西班牙各阶层人民响应人民阵线的号召,拿起武器保卫共和国,两天内共有30万人报名参加民兵组织—人民警卫队。马德里、巴塞罗那、巴伦西亚、卡塔赫纳、马拉加、毕尔巴鄂等大中城市的叛乱很快被平息。叛军仅控制南方的安达卢西亚和北方的加利西亚、纳瓦拉、旧卡斯蒂里亚等经济落后省份。共和军则控制了所有的工业和政治中心、主要港口、交通干线和重要农业区。

在叛军处境危急之际,德、意法西斯应佛朗哥请求出兵干涉,企图乘机推翻西班牙共和国,控制直布罗陀海峡,切断英、法与亚非殖民地的联系,把西班牙变成制约英、法的战略基地。7月底,德、意开始派遣飞机到西属摩洛哥,协助佛朗哥向西本土运送叛军,并把大批坦克、飞机运往西班牙;随后打着“志愿人员”旗号派兵参战,短期内调往西班牙5万余人,至1939年累计参战兵力共20余万人(其中德军5万、意军15万)。战争头两年,德、意向佛朗哥共提供飞机1650架、坦克和装甲车1150辆、火炮2700门、步枪数十万支、炮弹750万发。德、意的武装干涉使西班牙内战演变为国际性反法西斯战争。英、法等欧洲国家对西班牙战争采取“不干涉”政策,签署《不干涉协议》;美国则宣布延长1935年的“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双方输出武器和军用物资。但是,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得到国际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的支持。各国人民募集粮食、药品、捐款和武器予以支援;54个国家的4万余名反法西斯战士自愿前往西班牙,组成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

1936年8月,叛军在德、意干涉军支援下从葡萄牙边境向马德里方向发动进攻,先后攻占巴达霍斯、卡塞雷斯、塔拉韦拉、托莱多等城镇,将南、北两块控制区联成一片。9月,叛军在北部攻占伊伦和圣塞瓦斯蒂安,切断共和国北部与法国的联系。10月,叛军成四路进逼马德里,于11月6日进抵马德里近郊。共和国政府迁往巴伦西亚,并组建兵力达30万人的正规军。西班牙人民在国际纵队配合下,展开马德里保卫战。西班牙共产党站在保卫共和国的最前列,马德里90%的共产党员走上前线,许多国际纵队战士在战斗中英勇献身。1936年11月至1937年3月,马德里军民浴血奋战,多次粉碎叛军进攻。其间,叛军于2月6日至27日在马德里东南远接近地发动哈拉马河战役,企图切断马德里通往东南地区的交通线;共和军英勇反击,粉碎叛军的企图。为牵制共和军的兵力,叛军在南部科尔多瓦、格拉纳达、直布罗陀一线实施进攻,占领蒙托罗、马拉加后转入防御。

叛军在马德里遭到失败后,从1937年6月起把进攻重点转向北部,企图攻占比斯开湾沿岸的重要工业区巴斯克和阿斯图里亚斯。为此叛军集中15万兵力(含意军10万人)对巴斯克首府毕尔巴鄂发起进攻,遭6万共和军坚决抵抗。6月20日叛军凭借兵力优势攻占毕尔巴鄂,随后向桑坦德和希洪发展进攻。为减轻北部战线受到的压力,同年7月和9月,共和军在中部战线马德里西北的布鲁内特和东部战线萨拉戈萨以东发动两次进攻战役,但未能制止敌军对北部战线的攻势。8月26日,桑坦德失守。10月22日,共和军在阿斯图里亚斯的最后一个根据地希洪陷落。北方工业区的沦陷,使共和国遭到沉重打击。10月28日,共和国政府从巴伦西亚迁至巴塞罗那。

1937年12月5日共和军为粉碎叛军再次进攻马德里的企图,在东部战线对叛军主要根据地特鲁埃尔发起进攻,一度解放该城,迫使叛军和干涉军放弃进攻马德里的企图。但共和军未能按计划发展进攻,在孤立无援情况下苦战两个月,终因寡不敌众而遭受惨重损失,于1938年2月15日放弃特鲁埃尔。叛军乘机将作战重点转向东部战线。3月佛朗哥在埃布罗河河谷投入5个军的兵力以及几乎全部飞机、坦克,在德、意干涉军配合下向阿拉贡发起进攻,而共和军在东部战线仅有11个师。9日,法西斯军队突破共和军防线,至4月15日先后占领莱里达、特仑普和比纳罗斯等地,将共和军控制区分割成两部分,切断加泰罗尼亚与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联系。接着,叛军分兵出击,南攻巴伦西亚,北进巴塞罗那。为扭转战局,减轻巴伦西亚受到的压力,共和军于7月至11月在埃布罗河地区投入7个师10多万兵力发动内战以来规模最大的进攻战役,经3个多月鏖战歼敌8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00余架,但由于人力物力得不到及时补充而被迫转入防御,未达预期战役目的。12月23日,叛军和干涉军出动20多个师共40万人的兵力发动加泰罗尼亚战役。共和军边打边撤。1939年1月26日,加泰罗尼亚首府巴塞罗那失陷。2月8日,共和军控制的最后一个据点菲格拉斯失陷,25万共和军越过法国边境后被解除武装。次日,叛军和干涉军进抵法西边境,切断西班牙共和国与其他国家的陆上联系。2月11日,加泰罗尼亚全境被占领。

加泰罗尼亚陷落后,共和国处境急剧恶化。2月27日,英、法政府宣布承认佛朗哥政权,断绝与西班牙共和国的外交关系。共和国内部的投降派猖狂活动。3月3日,共和国海军基地卡塔赫纳爆发叛乱。3月5日至6日,中部战线司令卡萨多上校在马德里发动军事政变,宣布接管政权,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及民主人士,并向叛军敞开进入马德里的大门。28日,叛军和干涉军进入马德里和巴伦西亚,战争结束。

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民主进步力量同法西斯势力的一次大较量,其结果是人民阵线领导的共和国政府被颠覆,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庇护下建立法西斯专政,并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在战争中相互勾结,并在战后正式结成同盟,使欧洲政治关系和战略格局发生有利于德、意的重大变化。

西班牙共和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德、意武装干涉和英、法的“不干涉”政策,使双方力量对比明显不利于共和国一方;人民阵线内部各党派政出多门,步调不一,始终没有建立一支统一的军队,从而削弱了战斗力;人民阵线政府虽然坚持抵抗并进行一些民主改革,但没有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开展人民战争;战争指导上采取防御战略,未能对敌人实施坚决的进攻;没有建立起适应战争需要的军事经济;对混进政府和军队的敌对分子以及投降派的破坏活动,未给予坚决打击。此战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试验场。战争表明,各军、兵种的密切配合和协同作战,大量集中使用空军和掌握制空权,集群坦克在炮兵和航空兵支援下实施突击,对夺取战役战斗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图5-2-12)(图5-2-12-2)

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的血腥屠杀和迫害在人类历史上是少见的。

欧洲的排犹主义是基督教发展的一个结果。基督教徒和犹太人有着共同的遗产——《圣经》。由于基督教徒和犹太人对《圣经》有着不同的解释,两者之间产生了永无止境的对立。纳粹排犹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深深扎根于德国,成为德国政治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18世纪以来,“犹太人问题”一直是德国的一个政治问题。20世纪初,排犹主义成为德国社会中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它决定着政党和政权的兴衰。纳粹的上台,使排犹主义走向了极端。

纳粹党早年只不过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基层组织。希特勒及其领导的纳粹党能够在二三十年代的德国政治舞台上扮演主角,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民众对纳粹反犹纲领的广泛认同。

1938年11月9日夜间,上百名犹太人被杀死,3万名犹太人被拖进集中营,几百座犹太教堂被焚毁,大约7500家犹太人商店玻璃橱窗被捣毁。这夜因而得名:“水晶之夜”。之后,把犹太人驱除出德国社会的势头进一步加剧。

希特勒从一开始就是纳粹政策的主要决策人。

1938年11月,一个德国官员被一个波兰犹太人杀死。希特勒抓住这个事件大做文章。l938年,希特勒制订了三项法令,向全体犹太居民勒索10亿马克的罚款。他还颁市了一项法令,把犹太人从德国的经济生活中彻底排除出去。后来,他又采取了三项措施,严格限制犹太人对产业的控制权,同时还实施了一种变相的犹太人居住区制度。

二战爆发的前一年,在欧洲其他国家,犹太人的境况也同样恶化。随着波兰的全面溃败,犹太人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出现了。德军攻占一个又一个城市,百般施行对犹太居民的暴力行为。1939年底以前,有25万以上的犹太人被德国军队、党卫队、当地反犹太分子以及犯罪分子杀害。

德国人加紧把犹太人驱逐进犹太人区和强迫劳动营。开始时,他们只是从街头抓走一些犹太人。后来,德国人干脆强迫犹太人当局每天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这段时期,纳粹分子把犹太人赶上装牲口的货车,让他们在无水、无粮的情况下长途受苦,其目的无非是要这批人在途中死亡。

在德国境内,战争的第一年加深了犹太人的苦难。许多小城市把犹太居民部驱逐出去。这种情况在东部边境和侵占的波兰地区尤为激烈。

1941年6月,希特勒开始进攻俄国。6月中旬,希姆莱奉希特勒的命令,决定着手消灭东欧犹太人的工作。党卫队内组成了一些特别行动队。此外,希姆菜还采取各种办法把大规模屠杀设备运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去。

在整个东欧,特别是在德军侵占的俄国各地区,特别行动队就地屠杀了大批的犹太人和当地居民。这些人是被机枪击毙、被毒气熏死、被活活饿死,或是用其他方法被消灭掉的。在这些屠杀中,死亡的人数共达200多万。

1942年1月,纳粹官员奉戈林之命在万湖举行丁一次重要会议。会上决定,要把他们能够抓住的ll00万犹太人全部消灭,甚至有一半犹太血统的人也要他们在死亡和绝育之间进行选择。与此同时,在海德里希的指挥下,消灭犹太人的政策扩大到已经落入纳粹手里的全部犹太人。从1942年到1943年,犹太人由法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和巴尔干各国,不断地被送往东方和北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每一次只要花一刻钟的时间就可以杀死2000名犹太人,这种屠杀一天可以干上三四次。到盟军控制整个欧洲的时候,大约有600万犹太人已被消灭。

我们很难理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为什么会被残忍地、蓄意地用以屠杀将近600万的犹太人?这一场灾难是罕见的,它留给人类的教训,人类应该永远记取。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偷袭珍珠港(图5-3-1)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对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实施了战略突袭,这一事件被称为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主要海军基地,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端,东距美国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2090海里,西距日本横滨3400海里,是美国通往亚洲和澳洲的交通枢纽。该基地设施完备,有大型修船厂和油库等。为了遏制日本的扩张,美国太平洋舰队自1940年夏季开始就以珍珠港为基地活动于太平洋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欧洲战局的进展和《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为了夺取美、英、荷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殖民地,日本加速了南进的战争准备。1941年初,日本联台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上将拟定了袭击珍珠港的计划。

袭击珍珠港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企图是:以突然袭击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夺取制海、制空权,消除对日本南进的威胁。为此,日本组成以联合舰队第l航空舰队6艘航空母舰(舰载机约400架)为核心,由l4艘作战舰只(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作掩护,3艘潜艇作先导,7艘油船提供补给的机动部队,由第l航空舰队司令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直接指挥。南云忠一作了详细的计划和战前准备:在突击日日出前1~2小时,部队抵达瓦胡岛以北约200海里海域展开。尔后舰载机出动,袭击珍珠港内的美国舰船和岸上航空基地。突击结束后,出战部队立即撤离,返回日本内海。为监视美军舰船行动并防止其逃逸,南云忠一另外派出27艘潜艇组成先遗部队,事先潜入夏威夷海区,担任侦察、监视和截击任务。此外,5艘特种潜艇在作战海域配合舰载机攻击港内的美军舰船。在准备过程中,日本派遣间谍搜集珍珠港和太平洋舰队的情报,并对突击部队进行严格训练——鱼雷机编队进行低空浅水鱼雷攻击训练、水平轰炸机编队进行空中投弹训练、特种潜艇进行夜袭训练等。与此同时,日军还对航空鱼雷进行改装,使之适于在珍珠港空投。为达到突然性,日本利用谈判作为掩护,采取伪装和保密措施隐蔽其作战企图;机动部队则选择航程较远且冬季多风暴、船只往来较少的北航线隐蔽航渡。袭击日期确定在12月7日(星期日)。

美国受孤立主义影响,推行“先欧后亚”战略,希望通过谈判缓解美日矛盾,并认为日本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珍珠港驻军低估了日本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缺乏警惕,疏于戒备。

1941年I2月7日(夏威夷时间)清晨,瓦胡岛上一片歌舞升平的和平景象。飞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机场上,军舰被洗刷得干干净净,列队排在码头上。谁也没有想到,一场大灾难正悄悄降临。

12月7日4时30分,日本的机动部队在瓦胡岛以北约230海里的海域展开。特种潜艇已在珍珠港附近活动。5时30分,机动部队发现港内舰船密集,岛上各机场飞机成排,高炮阵地只有少数人值勤,舰艇没有防空准备。6时,日军第一波飞机l83架(40架鱼雷机、51架俯冲轰炸机、49架水平轰炸机和43架战斗机)起飞,从瓦胡岛西部进入,7时55分开始攻击。从3时55分起,美军曾多次发现日本潜艇逼近,但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7时后,发现大批飞机抵临,又误认为是己方飞机,未予以重视。7时15分,日军第二波飞机171架(54架水平轰炸机、81架俯冲轰炸机和36架战斗机)起飞,从瓦胡岛东部进入,8时55分开始攻击。整个袭击持续了约两小时,袭击过程中只遇到轻微抵抗。日军击毁击伤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停泊在港内的全部8艘战列舰和l0余艘其他主要舰只,击毁美机232架,击伤美军3681人。日军仅损失飞机29架、潜艇l艘和特种潜艇5艘。但是,太平洋舰队的3艘航空母舰因出海执勤而免遭袭击,岸上油库和重要设施也未被击中,这为太平洋舰队的重建保存了力量。

珍珠港事件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给美国太平洋舰队以重创,掌握了太平洋上的制海、制空权,为进攻菲律宾、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创造了条件。而美国也在1941年12月8日宣布对日作战,将强大的国家机器转入了战时的轨道,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图5-3-2)

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下游西岸的重要港口,也是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还是重要的军事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

德军在围攻列宁格勒不久,于1942年7月17日,投入l50万的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甚至定下了7月25日以前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号召下,誓死抗敌,人人都投身到反击德国法西斯的斗争中去。

德军集中了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把l00多万颗炸弹投向这座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建筑几乎全被炸毁。

9月13日,德军l7万人,500辆坦克向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发起猛攻。德军在几个地段突破苏军防线,进入市区阵地。在这危急的时刻,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苏联人民也团结起来,人人手执武器在废墟中同冲进市区的德军展开搏斗,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冲上去。一场最为残酷、最为激烈的市区争夺战开始了。

9月14日,争夺市中心的激战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德军死伤惨重。据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战士,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和德军浴血战斗。

为了争夺火车站,德苏双方交战激烈,一周内火车站l3次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