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1 / 1)

历史百科一点通 王斌 9563 字 1个月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图4-4-1-1)(图4-4-1-2)

第二次工业革命从l9世纪的60—70年代开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基本完成。电能的应用和电力工业的发展,是近代科学史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内容。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从而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表明机械能也可向电能转化,提供了发电机理论基础。l873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电磁学通论》。这是一部系统总结电磁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其科学价值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一样的。电磁学的发展,促进了电能的应用。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直流发电机。1873年克拉姆发明电动机,又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实现了使用电能推动工厂机器运转的目的,从而大大改变了动力设备和生产过程。

19世纪80年代后,电动机开始用于交通方面。在工厂和矿山,电动机开始代替蒸汽机带动各种机械,为机械化提供了动力,使工厂、矿山等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电磁理论普遍的推广,也促进了电讯事业发明。1825年英国电学家斯特金利用电流磁效应发明电磁铁。1836年,英国科学家丹尼尔改进了伏特电池,使它能可靠地提供恒稳电流。摩尔斯还发明了把文字符号化为电报电码,即“摩尔斯电码”。l845年,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到1870年已经有了一个广泛的电报通讯网,它大大加速了人们之间的信息联系,使整个世界距离缩短。1876年,美国人贝尔首先获得了电话机的专利权。1878年,经爱迪生改进的电话机在波士顿到纽约之间200英里的距离,通了第一次长途电话。

化学工业的建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项重大成就。1867年,瑞典诺贝尔研制成信号雷管和地雷,并发明了甘油炸药。80年代又经过改良,制造出无烟火药技术。这些发明被广泛用于开矿、筑路和军事,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到1909年,英国生产的染料满足不了本国纺织工业的需求,90%的染料靠从德国进口。德国从l900年开始大量出口合成染料,每年从中净得外汇l亿马克。合成染料极大地开发了人们的智慧。在德国先后合成了尿素、电石、尼龙、人造丝、DDT、橡胶、除草剂等。

化学工业在美国也很发达,l869年,约·黑特发明了赛璐珞;1906年,美籍比利时人贝克兰德发明了电木;l916年,美国已经在工业生产中实际采用了“热裂法”,提高了精炼石油的产量。20世纪初,在高分子理论指导下,合成化学工业在许多国家蓬勃兴起。

工业动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重点突破的领域。l876年,德国人奥托成功制成了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亦称汽油机)。随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1897年又制成了大功率的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除了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更方便、更经济和功率更大的动力机外,还立即引起了交通工具的巨大革新。

1886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与其合作者迈巴赫研究出高速汽油发动机。1883年,戴姆勒制成了第一台摩托车,1884年,他发明汽油发动机驱动的木制轻便游览车,有4个轮子,像是传统马车的样子,于l887年3月4日从坎施达特驶往斯图加特。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汽车。德国发明家本茨于1886年在曼海姆制造了一台三轮汽车。这两个发明几乎在同一时间展现在公众的面前。到90年代,法国、奥地利、意大利和英国也开始制造汽车。逐渐从马车形式过渡到近代汽车的结构形式。

汽车的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城市交通的状况。由于公路网的兴建,道路建筑和桥梁建筑业的发展,使城市和乡村、生产和社会的联系大大增强,农村的闭塞情况得以开始消除。汽车的作用在20世纪变得日益重要。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驾驶的由一台l6匹马力的4缸汽油发动机驱动的木架双层飞机,首次试飞成功。尽管只飞行了59秒.高度3米,航程仅260米,但它却表明了飞行时代的开始。

内燃机特别是柴油机发明以后,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l910年拖拉机成批生产,促进了农用工作机的制造和应用,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垄断的产生和后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直接的经济后果,便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资本主义生产迅猛发展。l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农业生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美国和德国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了重工业的兴起和企业规模的扩大,由于企业的规模扩大,要求的资本也越来越多,于是股份公司的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得到广泛的发展。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本与生产迅速地集中了。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

生产的集中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组织,一般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垄断组织有多种形式,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并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称为“卡特尔”;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称为“辛迪加”;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组成的垄断组织称为“托拉斯”;共同依赖某一大金融资本集团的不同经济部门的大企业、大公司和银行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称为“康采恩”。

垄断的形成,必然伴随着食利者阶层的出现,他们靠海外投资及向外国放贷(如法国对俄国放贷),坐享超额利润及高利息的收入,因而成为游手好闲的寄生虫阶层。

垄断资产阶级的胃口更大,它不但继续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也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此导致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垄断资本是战争的根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必然导致它们之间的争霸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

亚洲的革命风暴

l9世纪末20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侵略活动日益疯狂,并将魔爪伸向古老而又日益衰落的亚洲。在亚洲,除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外,东亚的中国、朝鲜,西亚的土耳其、伊朗,中亚的阿富汗,南亚的印度、缅甸、泰国,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等地,都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从而成为列强的原料掠夺场所和商品倾销市场。

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使亚洲人民陷入了深重的灾难。特别是资本输出和文化渗透,将亚洲诸国拖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趋于解体,封建的纲常伦理日暮途穷。

与此同时,一批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思想影响,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阶层脱颖而出。这一阶层与历代封建的爱国主义者不同,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外抗强敌的同时必须革除弊政、改良维新,否则将不能拯救民族的危亡。在他们的领导下,一场致力改革、倡导宪政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在亚洲各国爆发了。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印度的国大党运动、伊朗和土耳其的君主立宪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等。以资产阶级为领导、以民族民主运动为主要内容的革命。从此亚洲开始了新的觉醒,出现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三次革命**。

列宁主义的诞生(图4-4-4)

1900年年初,列宁从西伯利亚回来,l2月在德国莱比锡创办了《火星报》,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列宁在《火星报》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1902年所著的《怎么办?》,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列宁在这些著作中,论述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政治斗争对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决定作用;阐明了革命理论对工人运动的重大意义;指出如果没有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的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为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奠定了坚实得思想基础。

列宁领导《火星报》经过三年的努力,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创造了建党的必要条件。1903年7月30日——8月23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先在布鲁塞尔,后在伦敦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参加的代表有43人,其中还有各种机会主义分子,列宁亲自出席。大会的主要议程是讨论和通过党章、选举党的领导机构。

在列宁的领导下制定了党纲。党纲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规定:党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这个目的的条件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最低纲领的内容是:党的当前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八小时工作日,消灭农奴制残余。这个党纲第一次列入无产阶级专政的条文,形成了同第二国际诸党纲领的根本区别。

党章第一条规定:凡是承认党纲,在物质上帮助党,并且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都可以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员。马尔托夫反对列宁的主张,宣扬只要承认党纲,在物质上帮助党,不必参加党的一个组织,都可以自行“列名”入党。这种主张只能使党变成一个没有统一纪律、组织涣散的团体。但是,在表决党章第一条时,由于机会主义者的反对,通过了马尔托夫的条文。

但在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关时,机会主义分子遭到失败。列宁的拥护者占了多数,称多数派,即布尔什维克。反对列宁的占少数,称少数派,即孟什维克。从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1903年以列宁为首的革命派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出现,标志列宁主义的诞生。

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

l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便激烈地展开了。垄断资本家依仗国家的力量,通过武力侵略而分别占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帝国主义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帝国主义间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实质上就是争夺奴役世界的垄断权。

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已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毕。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已经形成,世界被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两大部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矛盾。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德、美等国迅速兴起,跳跃式地赶上并超过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而美国工业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德国在欧洲也首屈一指。帝国主义各国之间新的力量对比,同历史上形成的对殖民地占有的状况已极不适应。

在19世纪70—80年代后,德法矛盾曾为欧洲国际关系中最尖锐的矛盾;进入90年代以后,英德矛盾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图4-4-6)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德、奥、意)和协约国(英、法、俄),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摆脱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巩固垄断资本的统治而发动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波及38个国家,受牵连的人口达l5亿以上,占当时世界人口75%。战场上的士兵伤亡达2000多万人,平民伤亡也在千万以上。战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这次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浩劫。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受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一直被奥匈认为是在巴尔干扩张的主要障碍。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决定于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这一消息,已于当年4月传出。塞尔维亚的秘密民族主义组织——民卫社和黑手党,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好战分子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

5月,黑手党7名成员分头潜入萨拉热窝,为暗杀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准备。6月28日上午l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车进入萨拉热窝市区巡视。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党成员查卜林诺维奇突然冲到车前,向斐迪南投掷了一枚炸弹。司机见此情景,加足马力,汽车冲向前方。炸弹落到随后的汽车上,炸死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查卜林诺维奇当场被捕。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休息之后,他又乘车上街,招摇过市。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l7岁的中学生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了斐迪南夫妇。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地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l914年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8月初,世界大战全面开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这次大战可分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顽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至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找双方都把l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双方出现了三次大交战: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了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1917年至l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l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l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电话和无线电技术的问世(图4-4-7-1)(图4-4-7-2)

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在科学技术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采取的远距离通讯手段非常落后,给军事、经济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利用各种各样的现代化通讯工具,我们在瞬息之间就可以完成长距离的,甚至是环球的信息交流。英国人贝尔在1876年发明的电话,可以说是当今社会最为方便、最实用的一种。

贝尔,1847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声学世家。他从小就喜欢思考问题,经常对家里的东西拆拆卸卸。l5岁时,他对老式水磨进行了改进,使水磨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后来,贝尔移居加拿大和美国,发明了一种帮助聋哑人恢复听力的仪器。他还对留声机做了改进。贝尔研制电话要从世界近代社会对信息传递速度的需求和l9世纪电报的发明说起。

在近代,整个世界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当时,火车、轮船已经开始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了。但是,要进行远距离甚至越洋通讯,还是要消耗很长的时间。人们渴望出现一种既简单又迅速的信息传递工具。17世纪末18世纪初电被发现后,立刻被引入了通讯工具的研制领域。

从l832年起,美国的莫尔斯开始了利用电磁原理研制有线电报的活动。l837年,他发明了一台电磁式电报机。同时,他利用长短脉冲信号的不同组合,编出了英文字母电报编码。l844年,他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架设了一条实验性电报线路,正式完成了电报传讯的重大试验,有线电报正式出现。

聪明好学、勤于思考的贝尔可以方便地利用前辈科学家发明的电报与亲友进行通讯联络,有意无意地观察着电报机工作的过程,这对他后来发明电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要研制电话,首先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把声音信号转变成电流信号,然后再把电流信号转变为声音信号。l875年,贝尔再一次对波士顿的电报机作了认真的观察。他认为,电报机之所以能够把电流信号和机械运动进行相互转换,关键是使用了一个电磁铁。于是,贝尔开始设计制造电磁式电话。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和失败,贝尔获得了成功。l876年6月,电话问世了,并且很快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电话的研制成功,使人类的感官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人类的通讯进入了5个革命的时代。贝尔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电技术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现象,科学界把电磁波叫作“赫兹电波”。有些科学家就想利用这种“赫兹电波”来传递信息。法国的物理学家爱德华·布冉利、英国的物理学家奥利弗·约瑟夫·洛奇和俄国的科学家波波夫等,都分别进行了各种试验,为无线电的发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赫兹电波”的研究也吸引了马可尼。联系到当时架设有线电话、电报的困难情况,他提出了大胆的设想:能不能利用这种“赫兹电波”进行远距离通讯呢?在这种兴趣指引下,从l894年开始,马可尼广泛搜集有关“赫兹电波”和电报通讯方面的资料,并研究了当时一些科学家利用电磁波进行通讯的想法及思路,决定进行无线电报的实验。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对实验设备的不断改进,终于在1895年的一天,马可尼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波传递实验。

在英国的援助下,马可尼成功地进行了12公里距离的通讯。1896年,马可尼在英国获得了无线电发明的专利。l897年,马可尼在英国的西海岸,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跨海通讯实验。这是人类第一次不用导线把信号传过海湾,完全实现了无线电通讯。1901年12月,马可尼的无线电通讯试验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他成功地实现了从英国的康沃尔到加拿大的纽芬兰长达2000多英里的无线电跨洋通讯。这就标志着无线电报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事业。后来,马可尼又进一步改进无线电报装置,研制出水平定向天线,并把整流管用于无线电通讯装置上。

无线电报装置的发明,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远距离无线电通讯,使地球上不同区域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无线电技术在人类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飞机的出现(图4-4-8)

1903年l2月17日,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海滨小镇上,自行车修理工——威尔伯·莱特和奥威尔·莱特兄弟,驾驶着亲手设计的飞行器——飞机,一飞冲天,从此开创了人类的动力飞行史。

莱特兄弟出生于美国的俄亥俄州。年幼时,他们就表现出对飞行的强烈兴趣。兄弟俩都十分热衷于飞行研究。他们经常阅读、讨论有关飞行的报道和文献,关注着飞机研究的进程。为了获得经费,他们经营自行车生意。在制造和修理自行车的工作中,他俩掌握了大量机械和力学方面的实际知识。同时,他们吸取前人在飞机制造上不重视理论的教训,学习研究了许多基础理论和航空方面的文献。德国人利达尔曾说过:“谁要飞行,谁就要模仿鸟。”莱特兄弟就经常在地上仰卧着,一连几小时连续不停地观察鸟的起飞、盘旋、落地。他们发现,鸟在拐弯时,往往会将翼尖和翼边抟动和扭动,以保持身体平衡。他俩首先把这种现象与空气动力学原理相结合,移植到飞机设计上。他们设计制造了一个小型风洞实验室,对各种飞机结构和翼型进行模拟实验和数字计算,研究过去飞机不能升上天空的原因,并设计新的翼型和推进器。在风洞实验中,他们发现把主翼两端的后缘向上拉升时,就能保持左右两方的稳定,这正是鸟的平衡方法之一。为了验证他们的理论和设计,取得改进飞机的资料,他们制造了翼端卷曲、装有活动方向舵的滑行机。从1900年到l902年,他们先后进行了1000多次滑翔飞行实验,获得了大量的宝贵数据。

1903年,莱特兄弟在取得了大量滑翔飞行经验之后,计划往滑翔机上安装当时最先进的汽油活塞发动机,接着又试制了螺旋桨。一架以轻质木材为骨架,帆布为基本材料的双翼飞机制造成功。兄弟俩将其命名为“飞行者”号。该机的双层机翼能提供升力,活动方向舵可以操纵升降和左右盘旋,发动机推动螺旋浆,驾驶者俯卧在下层主翼正中操纵飞机。

1903年12月17日,一个寒冷的冬日,浓厚的冬云把整个天空遮蔽得严严实实。在美国北卡罗莱那州基蒂霍克的一片荒沙丘上,莱特兄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试验飞行。弟弟奥威尔坐上飞机开始发动,“飞行者”号徐徐离开沙匠。l米、2米、3米……“飞行者”号在12秒内飞行了约35米。“成功了!”“飞行者”刚刚落地,沙丘上的5名观众和莱特兄弟就欢呼起来。虽然这次试飞时间很短,飞行距离很近,但它用事实打破了比空气重的机器不能飞行的断言,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行,开辟了人类航空科学技术的新纪元。“飞行者”号被人们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这次试飞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莱特兄弟。1908年,他们又创造出连续飞行2小时20分23秒的新纪录,使飞机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莱特兄弟的成功,立即引起了世界科学界和军事界的极大注意。从那时起,航空事业的发展速度惊人。1910年,德国人尤卡斯制出了金属飞机;1914年,飞机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1941年,英国人怀特制成了喷汽机;l947年,飞机突破了声障;1960年,又突破了热障,飞行速度达到了音速的3倍。飞机成了人们又一种先进的运输工具。

今天,在世界各地机场起降的飞机,运用的仍然是由莱特兄弟发现并确立的基础飞行理论。然而,莱特兄弟当初没有想到的是,由他们起步的航空业,已经发展成为影响世界格局、全球经济和人们日常生话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由于飞机的出现,人类开始全面进人水、陆、空三栖时代。飞机让人类的生存空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也为探索辽阔的宇宙空间提供了可能。

汽车的发明(图4-4-9-1)(4-4-9-2)

毫无疑问,汽车对于现代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就连它的发明者也是始料不及的。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所使用的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马车。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蒸汽机的出现,欧洲有人设想制造出一种能自动在路上行驶的“不用马拉的马车”。

1769年,世界上最早的一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车”出现在法国。它的时速只有5公里,而且每过l5分钟就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尽管当时的试验并未完全成功,但却迈开了人类研制汽车的第一步,为后来实用型汽车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后来,瓦特对蒸汽机的成功改进和伏特发明了电池,促进了实用型蒸汽汽车和电动汽车在19世纪初的出现。1802年,英国人理查德·特利韦切克又制造出了一种时速为l0公里的蒸汽汽车。接着,各种各样的蒸汽汽车不断制造出来。

19世纪末,汽油机的发明促进了新型动力汽车的研制。现代意义上的汽车的发明者实际上是德国的戈特利布·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戴姆勒为了给各种交通工具提供动力,设计了一种快速运转的发动机,并运用了新的热管燃烧装置。燃料由传统的煤气燃料改为**燃料(汽油)。与此同时,本茨也制成了四冲程内燃发动机,不同的是,他运用电子打火装置,利用火花塞使发动机获得了令人惊叹的速度。1886年7月,本茨首次试开他的三轮汽车。车子由金属管构架,漂亮而又轻巧。它其实是世界上第一辆真正的汽车。此后,汽车制造作为一种工业,迅速在欧洲和美洲国家兴起。1892年,杜利亚兄弟制造出了美国最早的汽油汽车。1903年,美国制造出后来以完成横穿美洲大陆而闻名的帕卡特汽车。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于l905年制造出凯迪拉克牌汽车。设计者将发动机装在座椅下,使汽车像自行车那样靠链条传动后轮。1907年,意大利生产出了以车速快而著称的菲亚特汽车。1907年,英国制造出了噪音小、故障率低的劳斯莱斯汽车。从此汽车作为一种崭新的交通工具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汽车的数量毕竟还很少。一方面,这种昂贵的时髦玩意儿,只有阔佬才买得起。一般的平民百姓,只能在报纸上看看一些有关汽车的报道。另一方面,当时的汽车不管是蒸汽汽车还是汽油汽车,操作上都极为复杂,使得汽车不容易得到普及。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技术人员利用自己有限的场地和资金,对汽油、汽车机械系统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改进,试图制造出更加实用、便于普及的汽车来。在这些技术人员中,亨利·福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引进流水线来生产“T”型车,效果十分显著。各个部件在不同车间里生产出来,然后以精确的时间被送到连续运转的主传送带上。一辆汽车从开始到完成最后的拼装只需93分钟。福特的流水线生产使汽车更加便宜,因而销量大增,拥有一部汽车再也不是贵族们的专利了。l908年,福特推出了操作简易、经久耐用的大众型汽车,由此揭开了大众型汽车生产的序幕,并促进了汽车的普及。

汽车普及后,它的技术不断走向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汽车的整体结构代替了框架结构,车身的某些部件被设计成支撑结构。这样,发动机和底盘就可以直接与车身相联。从那时起,成千上万的汽车都采用了这种制造方法。

汽车的大众化时代开始了,它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汽车驾驶者的安全成了设计师考虑的重要课题之一。最新的安全设计是气囊。在发生事故的时候,它会瞬间弹出以保护前座乘客。就像刹车时防止车轮阻滞的ABS系统一样,气囊的设计也得依赖现代电子系统。电子系统还控制着催化式排汽净化器内废气的净化,以及发动机里的燃烧过程,以确保汽车尽可能无污染地运行。

汽车的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促进了交通的发展,缩短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汽车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又有谁能知道,未来的汽车将会把我们带到何方。

第五篇世界现代史、当代史

大约从20世纪初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段时间属于世界现代史部分。在这一阶段,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社会,深刻影响了世界现代史和当代史的进程。20世纪的前半期,经济上发展缓慢(个别国家如苏联除外),而且在1929—1933年发生了遍及世界的十分剧烈的经济危机。在政治上,充满暴力(革命的和反革命的),而且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政治上,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瓦解,一系列发展中国家兴起,它们成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因素。1991年苏联的解体,震惊了世界。但是,苏联的剧变和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而未及时改革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就证明了社会主义这种新生制度是富有生命力的。

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

二月革命(图5-1-1)

战争给俄国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l400万男子被征入伍,造成大片土地荒芜,许多工厂关闭,粮食和日用品严重缺乏。人民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对沙皇政府深恶痛绝。布尔什维克在工人、农民和士兵中展开广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激发了俄国人民的革命情绪。

1917年2月23日(公历3月8日),9万工人响应布尔什维克的号召,开始罢工,次日增加到20万人。全城群情激昂,到处是集会游行队伍。25日开始了总政治罢工。26日(公历3月11日),彼得堡工人根据布尔什维克的部署,举行起义,成立了临时革命政府。军队也被争取到革命方面来。27日(公历3月12日),起义工人和士兵已有6万多人。他们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将军,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当晚,彼得堡工兵代表苏维埃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

彼得堡武装起义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各地人民奋起展开了推翻沙皇政权的斗争。革命后,临时政府掌握了政权。与临时政府并存的还有另一个政权,即彼得堡工兵代表苏维埃。这样,在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十月革命(图5-1-2-1)(5-1-2-2)

l917年4月3日(公历4月16日),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堡。4月4日,他在布尔什维克党内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即著名的《四月提纲》,着重阐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并强调要进行武装起义。

人民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积极行动起来,投入战斗。连续举行声势浩大的政治示威,但遭到临时政府的血腥镇压。7月26日—8月3日,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堡秘密召开第6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决议。

1917年10月25日(公历ll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彼得堡的20万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举行武装起义,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轰开了冬宫的大门,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了。

lO月26日,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宜读的《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建议立即开始正义的、民主的和平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协约国拒绝了苏维埃政府的和平建议,德国同意进行和平谈判。以列宁为首的党中央为了争取时间以加强国防和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接受了德国提出的苛刻条件,l918年3月3日,签订了《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和约》。按照条约,德国占领波兰、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和白俄罗斯一部分土地,乌克兰也成为其保护国。从此苏维埃政府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图5-1-3)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使苏俄的经济濒于破产,加上l921年的天灾造成的饥荒,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许多工人被迫改行,产业工人大量减少。广大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许多地区发生了农民暴乱。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据列宁的提议,俄共“十大”于1921年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定,其要点包括:①在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②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③在流通方面,起初实行产品交换,后来允许自由贸易。⑧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

正如列宁所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苏联的成立(图5-1-4)

在粉碎国内外反革命进攻的斗争中,苏维埃国家各民族的团结得到了巩固和加强。l922年年底,各族人民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当时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1924年初,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宪法规定,苏联为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

从l928年起,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到卫国战争前,已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立了机床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拖拉机制造业、航空工业、化学工业等崭新的工业部门,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1937年的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十分巨大,但也存在严重问题。例如,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农、轻、重的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不高;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为了把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36年召开的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

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是同苏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斯大林在苏联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到30年代,对他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图5-1-5)

“一战”后,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英国殖民当局采取镇压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

1920年,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来取得印度的自治。

不合作运动的措施包括: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和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到了l922年,由于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限制,甘地和国大党决定停止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走向低潮。

印度资产阶级领导民族运动的指导思想是甘地主义。甘地主义是在印度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等。甘地的政治思想是争取印度的自治、独立;经济思想是提倡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甘地主张的非暴力与不合作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用不合作来发动群众,反对英国殖民者,迫使殖民当局作出有利于印度资产阶级的让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防止社会改良转变为革命,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利益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甘地比较重视发动广大农民积极参加政治斗争,促使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有了新的面貌。但是,当广大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后,运动变得不可遏制,甘地宣告运动停止,但无济于事。连圣雄“甘地”都被极端分子刺杀了。

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图5-1-6)

作为战败国的土耳其,战后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对象。l920年,土耳其素丹政府同帝国主义协约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使土耳其沦为英、法、意的半殖民地。

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土耳其人民在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爱国将领凯末尔的领导下,同素丹政府决裂,建立了新议会和临时政府。在人民的支持下,凯末尔政府打败了英国支持的素丹政府军和入侵的希腊军队,迫使协约国于1923年同它签订了《洛桑条约》。洛桑条约承认了土耳其本土的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废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等特权,并规定海峡地区实行中立化。

在取得民族独立的基础上,土耳其成立了共和国,凯末尔当选为总统。从此,土耳其结束了历时几百年的奥斯曼帝国的封建统治,开始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凯末尔被称为土耳其的“国父”。

凯末尔领导的共和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方面,废除素丹制,实行政教分离;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发展资本主义民族经济的措施和废除封建的什一税;在文化教育方面,扩大世俗教育,实行文字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废除各种陈规陋习。凯末尔政府实行的这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巩固了土耳其的独立,土耳其开始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图5-1-7)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埃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战后,英国继续坚持对埃及的殖民统、冶,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谋求埃及的独立。

1919年春,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华夫脱党领导人,激起埃及人民的反英大起义。l918年冬,埃及资产阶级民族运动领袖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殖民当局提出了英军撤离埃及、准许埃及独立的要求,并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准备到伦敦同英国政府谈判,还要求去巴黎和会申诉。

在阿拉伯语中,“代表团”被称为“华夫脱”,扎格鲁尔等人成为华夫脱党的创始人。1919年3月,以开罗学生的反英示威为起点,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迅速席卷全国。后来,和平示威又转变为自发性的武装起义,开罗等大城市发生了激烈的巷战。农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袭击英军,破坏铁路。起义规模空前。

在埃及人民的强大压力下,l922年2月,英国政府不得不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埃及人民为取消英国在埃及的特权和争取埃及的彻底独立,继续坚持长期的斗争。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图5-2-1)(5-2-1-2)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的会议,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美、英、法的政府首脑操纵了和会。

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他宣扬已久的“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那些原则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上包藏着美国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的打算。

英国要求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它的殖民地,要求德国支付战争赔款,但为了制止法国势力的过分膨胀,又不主张过多削弱德国。

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自己的宿敌和对手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除了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外,还要求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意大利要求按它同英法原先签订的密约,扩大领土。日本要求把它在战争中攫取的利益合法化,即占有德国在太平洋中的诸群岛和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

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是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经过长时间的争吵,l919年6月28日,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字。凡尔赛和约规定:①重划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l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的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形式加以瓜分:其中的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⑧在军备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④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对德国的军备,和约规定:它的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用于维持国内秩序和边境安宁;海军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得拥有空军;此外,解散总参谋部,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关于德国的赔款总数,和会未达成一致的协议,仅规定建立赔款委员会,由它在1921年5月以前确定赔款总数。在这以前,德国应交付价值相当于200亿金马克的实物或现金。

在和会上,中国要求收同从前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和会不顾中国的反对和抗议,竟然决定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这种强权政治大大激怒了中国人民,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对德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凡尔赛和约》连同这些条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由于这些条约的签订,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在奥匈帝国原来的属地上建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土耳其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属地,在欧洲仅保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的地区。

构成“凡尔赛体系”的一系列条约,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但也隐含着许多矛盾。由于分赃不均,巴黎和会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必然不能持久。

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图5-2-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从战前的债务国变为世界的债权国。与此同时,日本趁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大侵略势力。日本的扩张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

为了争夺霸权,美、英、三国掀起了海军军备竞赛。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由美国发起,于1921年到l922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参加会议的除美、英、日、法、意外,有关国家中、比、荷、葡也应邀参加。

经过激烈的较量,参加会议的列强达成了一系列协议。美、英、法、日签订了《四国条约》;美、英、日、法、意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条约》;全体与会国家还签订了通称的《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议签订的条约,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了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国际联盟的成立(图5-2-3)

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成立的一个国际组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些资产阶级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美国总统威尔逊非常赞成这个主张,并将此纳入他的“十四点原则”,力主建立国际联盟这样一个组织。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以后,威尔逊坚持首先讨论建立国际联盟的问题,并主张把《国联盟约》列为《对德和约》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英法两国的操纵下,巴黎和会决定设立一个国联盟约起草委员会,由威尔逊担任主席,这样,威尔逊首先建立国际联盟的要求未被采纳。《国联盟约》起草委员会收到许多国家和团体提出的草案和陈述书,并就对战败国的殖民地和附属地实行委任统治问题、“门罗主义”列入《盟约》问题、反对在移民问题上的种族歧视问题等展开激烈的争论。《国联盟约》经过26次修改之后,于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凡尔赛和约》的第一部分就是《国际联盟盟约》。《盟约》中确定了国际联盟的组织机构、职能、原则和会员国的义务。1920年1月10日和约正式生效的这一天,在威尔逊主持下国际联盟宣告正式成立。凡是在大战中对德奥集团宣战的国家和新成立的国家都是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这样,国联共有44个会员国,后来逐渐增加到63个国家,总部设在日内瓦。中国于1920年6月29日加入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的主要机构有大会、理事会、秘书处,并附设国际法庭、国际劳工局等,其中最主要机构是理事会。《盟约》规定,美、英、法、意、日五国为常任理事国,另外还有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美国虽然是倡议国之一,但因与英、法争夺领导权失败而未参加,因此,1926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之前只有四个常任理事国。国际联盟主要受英法两国操纵。根据《国联盟约》,理事会的职责是:草定裁军计划,审核承担委任统治的各国提出的年度报告,保障会员国领土完整,向大会提出解决国际争端的议案,对侵略者实行经济和军事制裁等。

国际联盟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盟约》规定将德国殖民地由国际联盟实行委任统治,事实上等于把这些殖民地交由英法日等国实行殖民统治,它的作用只是帮助帝国主义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巩固了战后帝国主义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国际联盟不可避免地走向破产的境地。1946年4月国联宣告解散,财产和档案全部移交给联合国。

法国

法国在战争中的损失要比英国严重得多,它由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但由于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得到了德国的部分赔款,扩大了殖民版图,20年代法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法国政府实行了财政改革,增加赋税,减少开支,稳定法郎,取得了成效。1924年,法国工业产量超过战前水平;1924--1929年,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德国等国。农业生产到了1929年也恢复到战前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为缓解社会和阶级矛盾,采取了一些社会福利措施,如实行失业救济金法、对低收人职工的养老金制等。在对外政策方面,法国主张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

为了寻求安全保证,法国先后与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结成同盟,共同防御德国。法国也希望英国加入它的安全保证体系,但被奉行大陆均势政策的英国所拒绝。

意大利(图5-2-5)

意大利是一个较为贫弱的帝国主义国家。战后初期的经济危机,引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涨。为了巩固统治,意大利大资产阶级决定实行极权统治。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组织以残酷手段镇压工人运动,赢得了大资产阶级的欢心和支持。l922年秋,法西斯分子已经控制了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许多地区,又全副武装地准备向罗马进军。

1922年10月,意大利国王任命墨索里尼担任总理,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开始建立。墨索里尼上台以后,采取种种措施,强化法西斯统治。这些措施包括:保证法西斯党对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强化和扩大法西斯组织;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到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前,墨索里尼已经集党权、政权、经济大权于一身,成为意大利的最高主宰者,法西斯统治在意大利全面确立,并得到巩固。

美国(图5-2-6)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大发横财,战后出现经济繁荣。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美国的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汽车工业、电气工业、建筑业和钢铁工业生产的高涨上。1920年,美国工业生产超过战前水平的40%,在世界工业生产中仍居首位。这一时期美国基本上处于柯立芝总统时期,所以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但这种经济繁荣是暂时的。这一时期在美国工业中,技术的不断革新,固定资本的不断扩大,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迅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尤其是汽车工业,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钢铁、石油、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在国内,分期付款的普遍推广,大大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造成市场的表面繁荣;在国外,美国商品大量输出,占据过去由英德控制的世界贸易市场。然而,这种繁荣潜伏着危机,特别是农业的长期不景气,采煤、造船等旧的工业部门开工不足,以及国民收人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

战后,美国凭借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妄图支配世界事务。它到处运用美元,推行所谓“金元外交”。金元外交的重点,首先是拉丁美洲,其次为东亚,再次为欧洲。在东亚,美国同日本争夺势力范围,特别是争夺中国的矛盾十分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