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世界格局的变化(1 / 1)

历史百科一点通 王斌 2093 字 1个月前

东欧剧变(图5-5-1)

自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东欧各国的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它与党外的反对派相呼应。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三是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通过不断制造动乱,施加压力,使执政党陷人困境,然后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

20世纪80年代初,波兰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大幅度提高肉类价格,引发了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产生了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挑起罢工,导致局势动**。波兰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使局势平稳下来。“战时状态”结束后,由于经济得不到根本好转,局势继续动**,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威信大为降低。

1989年,波兰统一工人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方针,与团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会议达成了关于团结工会合法化、进行议会大选等协议。在大选中,波党失利,团结工会获胜,组织政府。团结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

198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989年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因抗议解除一名持不同政见的神父职务举行的群众示威,演变成骚乱。不久,布加勒斯特也开始了骚乱,军队倒戈。外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捕,并被秘密处决。救国阵线委员会取代罗马尼亚共产党执政。此外,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

东欧国家的剧变,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苏联解体(图5-5-2)(图5-5-2-2)

l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和苛刻谴责,造成了否定革命历史、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1990年,苏联局势更加动**: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的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苏共党内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在政治改革过程中,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日益严重。1989年,立陶宛、拉脱维业、爱沙尼亚和乌克兰等国都有民族分离的活动。l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接着,俄罗斯带头发表“主权宣言”,其他9个加盟共和国也相继发表“主权宣言”,宣布本国是主权国家,本国的法律高于全苏法律;全苏的法律只有在不违背共和国法律或经共和国最高苏维埃批准才具有合法性。

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苏联举行全民公决,大部分公民表示赞同保留联盟和原国名。此后,戈尔巴乔夫与原联盟一些共和同领导人,就签订新的联盟条约进行磋商。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条约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把它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这激起了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强烈不满,党内外的斗争急剧尖锐化。就在条约即将签署的时候,爆发了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企图控制局势的“八一九”事件。8月19日凌晨,塔斯社发表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鉴于总统戈尔巴乔夫健康状况欠佳,即日起由他本人履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实行紧急状态。

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称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已“进入死胡同”,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军队随即开进了莫斯科。苏联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遭到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等人的抵制,形成了军队同叶利钦支持者在俄联邦苏维埃大厦附近对峙的局面。

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不承认紧急状态委员会,要求恢复戈尔巴乔夫的权力。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纷纷声明支持叶利钦。军队也开始分裂。叶利钦声明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命令所有部队返回原驻地,不要参与政变,控制了局势。局势变得对紧急状态委员会不利。21日晚上,戈尔巴乔夫声明他开始“完全控制局势”。为期三天的“八一九”事件结束。

“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仍试图维持联盟的戈尔巴乔夫与各共和国领导人多次磋商,均未成功。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此后,俄罗斯等ll国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立国家联合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独联体”是国家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苏联完全解体。“八一九”事件发生后不久,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共和国的共产党组织或宣布脱离苏共,或更改党的名称,或宣布停止活动,或被禁止活动。执政70多年的苏联共产党在组织上顷刻瓦解。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并将核武器控制权交给叶利钦。当晚,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升起了作为俄罗斯国旗的帝俄时代的白、红、蓝三色旗。l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呈现出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美国、日本、西欧、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使世界出现了不同于两极格局下的新状态。

世界的多极化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同20世纪前两次大的国际格局变动有所不同。其一,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其二,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其三,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图5-5-4)(图5-5-4-2)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多极化趋势。它主要表现在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渐转变为美国、西欧和日本三极相互竞争的局面。由于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就促使一些国家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大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主要有以下三大区域。

1.欧洲联盟: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1年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这项条约于1993年生效。一个囊括欧共体12国、3.4亿人口的欧洲联盟宣告诞生。

2.北美自由贸易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加快了同加拿大、墨两哥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l992年,三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从而形成了拥有3.6亿人口,年生产总值约6万亿美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3.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联合自强,也在加强各种共同体和一体化组织,其中1989年建立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最为活跃。l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地区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标志着这个地区的经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日本凭借经济实力,力图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它对这一地区的援助、投资、贸易等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尽管在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但是具有全球性经济影响力的是美、欧、日三家。由于经济实力强,它们在区域性的经济集团中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它们不仅增加在本集团区域内的投资,也很重视到其他国家或集团进行投资,以便使自己的产品能够在其他区域内自由流通,并享受各项优惠。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其基本职能是加强各成员国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但因力量悬殊,它们还不可能同大国及大国主导下的经济集团抗衡。

全球经济一体化

在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的同时,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也在迅速增强。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国际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的大幅度增长,把世界各国经济有机地联系起来;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任何区域性经济集团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排他性。但从整体上来看,当代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关系,并没有因为区域性集团化的发展而有所削弱,反而加强了这种相互依赖关系。这是因为,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一方面,每个经济集团都需要加强同其他经济集团的联系,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每一集团内部各国相互之间经济关系的加强,也增进了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性,这就为集团之间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这种庞大的生产力绝非一个国家可以驾驭,于是出现了生产的全球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随着世界生产力继续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这两种相互联系的发展趋势,必将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