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世纪中叶,新罗与唐朝结成同盟,灭亡百济(660年)和高句丽(668年),735年新罗统一朝鲜。
新罗统一朝鲜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为适应新兴贵族地主的要求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国王大力推行唐朝的典章制度,对具有战功的人赐以土地,实行租庸调赋役制度。改革中央和地方的官僚机构,确立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农业、手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对外贸易兴盛。9世纪末叶以后,国力衰弱,农民起义频繁。900年,甄萱建后百济,901年弓裔建泰封国。国家一分为三,史称后三国。
918年,王建杀弓裔自立,国号高丽,是为王氏高丽王朝。先后灭后百济和新罗,统一半岛南部。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高丽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军队实行府兵制。颁布“柴田科”法令,实行官员俸禄田和柴山制度,封建经济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对外贸易频繁。后期,官僚地主阶级兼并土地,加强剥削,致使农民和奴婢不断进行反抗斗争,使统治阶级受到沉重打击。高丽建国后,乘渤海国衰落之机向北扩张,把疆界延伸到鸭绿江下游南岸。此后,连续与辽、金两国发生战争。从1231年起,蒙古军多次进攻高丽,半岛遭受很大破坏。1258年,高丽国王降服,元朝在高丽设“达鲁花赤”,监督国政。蒙军入侵和元朝的控制,遭到高丽人民的英勇反抗。元末农民大起义后,高丽始摆脱元朝的统治。
1392年,李成桂篡夺高丽王位自立,改国号为朝鲜,即李氏朝鲜。李朝是朝鲜封建社会由鼎盛到衰落的时期。统治阶级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重新调整了君主专制的国家机构,把军队的统率权集中于中央。李朝初期实行“科田法”制度,把全国土地按等级分授给文武百官,并规定可以世袭,使“私田”进一步趋于私有。地主阶级利用各种手段兼并土地,扩大私田,残酷地进行高利贷盘剥,引起农民不断反抗。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矛盾日益尖锐,国力渐衰。16世纪末叶,壬辰卫国战争爆发。朝鲜人民组织义兵,到处打击日寇。李舜臣等爱国将领则给敌军以沉重打击。明朝应朝鲜之请,派遣军队援朝御倭,最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17世纪以后,朝鲜的社会经济又有恢复和发展,同中国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19世纪以后,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希腊奥林匹克赛会(图3-2-10-1)(图3-2-10-2)(图3-2-10-3)
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简称,是国际奥委会组织的综合性竞赛会。它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亚赛会。
公元前766年,古希腊规定每隔4年在奥林匹亚举行一次运动竞技大会,这就是最初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亚赛会对参赛成员有严格限制:若是希腊人,不论成年人、少年和儿童均可参加;若是非希腊人、奴隶或判过刑的人,则无权参加。妇女不仅不能参加比赛,也不能观看,否则将受到严厉惩罚。
最早的竞赛项目只有200码(大约l82米)短跑,后来逐渐增多,主要有:摔跤、掷铁饼、投标枪、赛马和赛车等。除了那些犯叛国罪和对神不敬的人,每个有气力、身体灵活的希腊公民都可以参加。最受观众欢迎的是驾着马车赛跑的项目。比赛时,众马奔腾,车轮滚滚,尘土飞扬。观众的欢呼声伴着隆隆的车声、骏马的嘶鸣,方圆数十里都能感受到那种热烈的气氛。由于这种比赛需要自己有马,还要接受专门的训练,所以参赛的往往是贵族。
运动会结束后,戴着桂冠的优胜者受到国王和人们的崇敬和爱戴。有人甚至把他们当作神一样来崇拜。赛会的闭幕式上,还要举行“国宴”招待他们。最著名的诗人向他们奉献赞美诗,第一流的艺术家为他们在奥林匹亚建造纪念雕像。他们的名字很快传遍整希腊,有的时候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外传扬。优胜者的家乡把他们当作出征凯旋的英雄来欢迎。
奥林匹亚赛会是古代希腊人生活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件。运动会期间禁止打仗,交战的双方会暂停攻击,等5天运动会结束以后再继续开火。后来,休战期延长到一个月,最后延长到3个月。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即使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希腊人仍把运动会放在第一位。竞赛期间是希腊全国性的节日,每个希腊人都把能看到赛会当作一生幸福的大事。
奥林匹亚赛会对希腊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希腊的各个城邦,因为这一全国性的运动会而有了共同的社会活动,有利于彼此接近,也增进了各城邦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这就在一定程序上缓和了许多城邦之间的紧张的关系。此外,运动会还促进了希腊文化艺术,特别是雕刻艺术的发展。希腊著名的雕塑《掷铁饼者》,运动员肌肉健壮,线条流畅,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青年运动员在掷出铁饼前一刹那间的紧张状态,被誉为不朽的艺术珍品。希腊人曾流行这样一句话:没有奥林匹亚赛会,就没有希腊雕刻。
古代的奥林匹亚赛会一共举行了293次。到公元394年,侵入希腊的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下令禁止举行比赛,奥林匹亚赛会从此中断了1500多年。后来,经过法国人顾拜旦的倡议和努力,国际性体育组织一一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决定恢复综合性的运动竞赛会,并定名为奥林匹克运动会。l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以后仍然是4年一次,分别在不同的国家举行,而且参加者也不再限定为希腊人。如今,奥运会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瞩目的体育盛会。每隔4年,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聚集在运动场上,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竞争拼搏,传递着人类大家庭的和平与友谊。奥运会成为人类和平与友谊的盛会。
第三章从黑暗中走来的中古时代
欧洲的“黑暗时代”:中世纪(图3-3-1)
中世纪一般是指欧洲的封建制时代。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比较典型,所以,这一名称主要适用于欧洲。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比较贫乏的时期。欧洲的封建社会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公元5世纪至11世纪,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ll世纪至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制度的鼎盛时期;公元l5世纪至17世纪,欧洲的封建经济逐渐瓦解,开始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奴隶制度的崩溃。此后,随着日耳曼各民族的大迁徙,欧洲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在欧洲封建社会初期,领主制盛行,庄园里的主要生产者是农奴,农奴依附于领主。国王和大封建主层层分封土地,彼此结成以土地为纽带的阶梯式的封主、封臣关系。而且,土地所有权和统治权(行政、司法)相结合,封建主往往对农奴有统治权。大约在11世纪左右,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庄园逐渐解体,领主制被地主制取代。农民没有或者只有少量土地,他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对地主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地主阶级占有农民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形式有地租、国税和什一税等。封建地租大致有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三种。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和自然经济相适应,造成了政治上的分裂和思想上的保守,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都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由于农民几乎都是一家一户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生产,生产技术极端低下,甚至陷入停滞状态,经济发展非常缓慢。直到l4、15世纪以后,西欧的技术进步才比较快,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的大生产渐渐取代农民的小生产。
西欧封建社会初期,各地之间经济联系薄弱。政治上,分裂割据占据支配地位,王权弱小。查理大帝虽然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但它只是暂时的军事、行政联合,很快走向解体。城市兴起之后,各地经济联系增多。新兴的市民阶级与王权结成联盟,反对割据势力,从而帮助王权取得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统一。l3、14世纪,英国和法国出现了全国性的代表机关——议会和三级会议,形成议会君主制(又称等级君主制)。15世纪以后,由于资产阶级和贵旗势均力敌,国家暂时获得一定的独立性,英、法两国又形成君主专权,即绝对君主制。西班牙和俄国则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国家。德国和意大利则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大大小小的诸侯和独立的城市国家为所欲为,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统治工具是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在封建制度形成过程中,基督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地位日益得到提高和巩固。随着基督教的扩张,一切异教的文化都被消灭了。整个西欧社会都处在严酷的思想和愚昧的政策统治下。在当时,除了教会的《教义问答》外,不允许任何异端思想存在。这是一个基督教盛行和罗马天主教会主宰社会的时期。天主教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一般占有各国土地的l/3或者更多。它不但垄断着意识形态,而且有自己的行政系统、税收和法律制度,有自己的军队和监狱,俨然如国中之国。有时教皇甚至可以废黜国王,将其土地转赠别人。公元8世纪到10世纪,基督教会又发展出经院哲学,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方哲学。经院哲学所进行的一切论证都以圣经的词句作为出发点和终极真理,根本无视经验和实践的存在,并对科学研究采取敌对的态度。l230年,基督教会成立了宗教裁判所,对各种新思想的传播都以“异端”的罪名进行残酷镇压。恩格斯曾说过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它把整个封建的西欧(尽管有各种内部战争)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同闹分裂的希腊正教徒和伊斯兰教的国家相对抗,它给封建制度上一圈神圣的光环”。
14世纪左右,资本主义在欧洲开始萌芽,由此,新兴资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他们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斗争,发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不断冲击着封建制度,促使它逐渐走向崩溃。
黑死病肆虐欧洲(图3-3-2)
1348年,一场大瘟疫开始肆虐整个欧洲。它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当时人们称之为“黑死病”。它实际上是一种鼠疫,由黑鼠身上的跳蚤携带的病菌导致。l4世纪,黑鼠的数量很多,一旦该病发生,便会迅速扩散。
1347年,这场鼠疫首先发难于地中海沿岸的西西里,然后传播到北非、整个意大利和西班牙,接着于次年传到法国;l349年传播到奥地利、瑞士、德意志和尼德兰;1350年传播到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后来又在1361~1363年,l369~1371年,l374~1375年,l390年,l400年时有发生。历史研究证明,欧洲有2500万人死于黑死病,死亡人数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种流行病。
在那些可怕的日子里,“葬礼连连不断,而送葬者却寥寥无几”。扛夫们抬着的往往是整个死去的家庭,把他们送到附近的教堂里,由教士们随便指派个地方埋葬了事。法国马赛有5.6万人死于鼠疫,历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战争也曾由于爆发了鼠疫被迫暂时停顿下来。荷兰和弗兰德斯地区(欧洲大陆滨临北海的一个区域,后来分属于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情况也异常惨重,死亡人数之多令人难以置信。到处是荒芜的田园,无主的奶牛在大街上闲逛,当地的居民却无影无踪。奥地利维也纳曾经在一天当中死亡960人。德国的神职人员有三分之一被夺去了生命,许多教堂和修道院因此无法维持。鼠疫也蔓延到英国的全国各地。由于农业工人死亡过多,一些庄园倾其收入也只够交纳房租。有的庄园甚至佃农全部死光。几乎占伦敦一半以上的人口死去。
黑死病的影响不亚于一场横扫欧洲的战争。现代医学家、社会学家认为它的影响相当于核武器的毁灭力量。它导致欧洲经济紊乱、社会动**、物价上涨和风俗败坏。由于人口大量减少,一些人突然间继承了别人的财产而变富,他们继承了死者的土地、房屋、家具和农产品。物价的降低和财富获得的容易,加之人们恐怕再次经历黑死病,挥霍之风盛行。由于劳动力严重损失,农业、手工业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削弱,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恶化。为了逃避灾难,人们四处迁移,导致欧洲的社会秩序也不安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生产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随着黑死病的目益猖獗,包括沉湎酒色在内的各种寻欢作乐的生活方式也在欧洲蔓延开来。主教、传教士和僧侣也都卷入这一狂潮。在罗马、巴黎、科隆等欧洲所有的大城市,舞会、宴会、赛马彻夜不停,人们狂欢、纵酒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们似乎要在人类末日来临之前耗尽世界上的一切财富。政府官员也趁火打劫,他们恣意地把国家的金银珠宝和其他财富据为已有而不受到任何惩罚。
黑死病对基督教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欧洲人一般笃信基督教,许久以来基督教成了他们强大的精神支柱。这次死亡大灾难,充分暴露出教会的无能,人们不但看到平素道貌岸然的牧师等神职人员争先恐后地逃离自己的团体,更重要的是人们清楚地看到号称万能、救世的宗教与教会,在灾难面前竟然同样毫无作为,从而对宗教的传统权威产生了怀疑。当然,在怀疑传统基督教的同时,由于没有新的可供依靠的精神支柱,人们开始迷信,后来在欧洲长期流行的巫术就是在这个时候“发明”的。
十字军东侵(图3-3-3)
十字军东侵是罗马教廷、西欧封建主和意大利城市对近东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每个参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带“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
1071年,由东方而来的塞尔柱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的半壁江山几乎全部落入这群信仰伊斯兰教的“异教徒”手中。拜占廷帝国无力抵抗,只好向信奉同一宗教的罗马教皇及西欧各国求援,这正好为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所利用。
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天主教和东正教。历任罗马教皇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以罗马教皇为首领,重新统一两派。对乌尔班二世来说,拜占廷帝国的求援真是天赐良机。他可以乘机把西欧社会中的各种不安定因素转化成为击败东正教,夺取东方财富的强大力量。
1095年1l月27日,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芒举行声势浩大的动员大会,号召人们投入一场“神圣”的战争。克勒芒演讲成为十字军东侵的号角。
原本规定东侵出发的时间是l096年8月15日,但是在这一年的2月份,就已经有一支穷人队伍急不可待地踏上了征程。8万人的队伍只是怀着对信仰的热忱和对财富的追求,就出发了。在东侵过程中,因为补给出现了问题,十字军开始烧杀抢掠。然而,当地人民的抵抗也使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十字军在战斗中损失近半。
1096年秋,十字军抵达君士坦丁堡,此时只剩下3万人左右。拜占廷皇帝拒绝让他们进城,并且很快就送他们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让他们到小亚细亚去攻打塞尔柱土耳其人。长途跋涉之后的十字军已疲惫不堪。经过两场如同屠杀游戏的战斗,十字军被土耳其人击溃,侥幸保住性命的,返回欧洲。
就在穷人十字军溃败的同时,南西欧封建贵族统领的队伍也出发远征。l097年春,以法国贵族为主的骑士十字军分兵四路东侵。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疯狂的十字军士兵,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和屠杀。第一次十字军东侵使成千上万的农民惨死他乡。但是,被金钱刺激得发昏的西欧人,只看到少数人获得的无数财富。于是,一批又一批的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东侵之路。
1147年,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再次率德、法十字军开始第二次东侵。同年,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败。翌年7月,法国十字军在大马士革被击溃。
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在海廷之战中大败十字军,继而攻占耶路撒冷。教皇乌尔班三世震惊而死。1189年,德皇、法年与英王再次率军东侵。次年6月,德皇渡河时溺水而死,德意志十字军大部折返。英、法两国君主矛盾重重。1191年,法王率军回国。英军无力夺取耶路撒冷,遂与萨拉丁议和撤军。
第四次东侵由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于1204年4月13日攻占君士坦丁堡。十字军烧杀洗劫数日,不计其数的历史文物和珍藏的文献书籍被毁。
后来,东侵的规模越来越小,组织更加无序,进攻目标皆为埃及。第八次东侵进攻突尼斯,以失败告终。此后,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地先后被埃及攻占,l291年丧失最后一个据点阿卡,历时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侵宣告结束。
这场断断续续进行了近200年的十字军东侵,不仅给东地中海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使西欧付出了重大代价。同时,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教徒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八次十字军东侵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威尼斯和热那亚等航海商业城市,由于拜占廷和阿拉伯世界实力削弱,它们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商业优势从此确立。十字军东侵客观上也促进了欧洲、亚洲和非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产生了某些有利于西欧文化发展的影响。
拜占庭帝国的崩溃(图3-3-4)
拜占廷帝国(395~1453年),又称东罗马帝国。在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君土坦丁堡为首都,自称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故称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廷的旧址,故又称拜占廷帝国。它的统治中心在巴尔干半岛,领土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以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仍然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拜占廷帝国的历代皇帝都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人自居,保留罗马帝国的称号。所以,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罗马帝国,就成为早期拜占廷帝国统治政策的核心。
527年,拜占廷帝国迎来了查士丁尼的统治。他对内编纂法典,加强统治;对外进行武力征服,占领了北非、意大利等地,以重建罗马帝国,恢复奴隶制度。他任命贝利萨留为元帅,向波斯帝国宣战。528年波斯军遭到惨败,随后波斯军一败再败。查士丁尼再跟汪达尔人开战,贝利萨留率军出征非洲,击溃了汪达尔人。534年,汪达尔王国灭亡,其领土纳入拜占廷的版图。非洲战役最终使得拜占廷帝国控制了非洲广大的畜牧地区。
接下去连续数十年战事不断,原罗马帝国的地盘大多已并入拜占廷,连年的征战使拜占廷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
到了571年,查士丁尼二世上台,和波斯的领土纷争再次爆发,波斯军攻破德拉城,拜占廷赔款求和。接着是双方的战和与反复纠葛,两败俱伤。数十年战乱导致两个庞大帝国军力日渐衰弱。中东的阿拉伯人便乘机崛起了。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了对波斯和拜占廷的全面战争。在阿拉伯人的大规模进攻下,拜占廷帝国先后丧失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北非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帝国版图大大缩小,已无法与查士丁尼时代相比。
公元7世纪到12世纪,是拜占廷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它是帝国早期的封建因素和斯拉夫人农村公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11世纪末,帝国的封建制度最终确立,大贵族独立性增强,导致封建分裂倾向加剧。12世纪末,帝国日趋衰弱,外族不断入侵,领土日益缩小。
11世纪,阿拉伯人仍控制着巴勒斯坦,罗马教廷因此向欧洲封建制国家动员,发起了旨在夺回圣城耶路撒冷的十字军东征。前三次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阿拉伯人的势力,但第四次却给拜占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君士坦丁堡被攻陷,遭到了空前野蛮的洗劫,著名建筑物和古代珍品横遭破坏。此后威尼斯乘机取代了拜占廷的海上霸主地位。
14世纪,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货币地租盛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出现,由于帝国的反动统治和外族入侵,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l4世纪末,工商业开始衰落,封建剥削沉重,城市人民不断发动起义,进行反抗。在帝国岌岌可危之时,奥斯曼土耳其人不断向帝国发动进攻。
1300年,奥斯曼宣布成立独立的回教国家爱米尔国。他们开始找拜占廷的麻烦。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廷在小亚细亚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开始称为奥斯曼帝国。随着乌尔汗继承王位,拜占廷在小亚细亚的领土尽失。1359年,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整个色雷斯东部,l362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亚得里亚堡,切断了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其他地区的联系。l421年,在苏拉德二世的领导下,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拜占廷再也没有喘息的机会了。1453年4月,土耳其人攻下君士坦丁堡。不久,土耳其苏丹在此建都,并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伟大的拜占廷帝国和君士坦丁堡终于成为了历史。l461年,奥斯曼土耳其又征服了拜占廷帝国的全部领土,帝国最后灭亡。
阿拉伯帝国(图3-3-5)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封建王朝。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阿拉伯(Arab)帝国形成之后,作为先知继承者的哈里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在鹰旗旗帜下,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世界的行动。阿拉伯人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于拜占庭和波斯的南部边疆。他们前进,他们作战,他们征服,他们通过血与火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举世无匹的庞大帝国。鼎盛时期领土达到1339万平方公里。
塞尔柱突厥人的到来,使阿拉伯帝国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当时,虽然帝国名义上的统治者还是哈里发,但是实权已经旁落到了塞尔柱突厥的“苏丹”手中。塞尔柱当权者十分尊重阿拉伯帝国的传统,基本承袭了帝国以往的各种封建典章制度。帝国又暂时恢复了统一局面。
但是,各种社会矛盾仍然存在,人民反抗继续发展,各种教派纷争愈发残酷。11世纪末,什叶派主要派别亦思马因派(即七伊玛目派)中出现了一个极端恐怖的阿萨辛派,它以波斯西部的阿拉穆特山区为根据地,在神秘的山中老人(山地谢赫)霍山(哈桑·本·萨巴赫)统率下专门从事暗杀哈里发、苏丹及达官贵人的活动。
此外,军事封土制再次显示出对统一政权的侵蚀作用。11、12世纪之交,阿拉伯帝国又被那些手握重兵、拥有大片地产和税收大权的封疆大吏分裂成10余个封建小邦。
紊乱的政局,为西欧封建主和基督教会向东方扩张提供了有利的契机。11世纪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多次侵蚀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圣城耶路撒冷多次被占领。12世纪末年,中亚新兴的花剌子模王朝取代塞尔柱人,控制了哈里发,但诸邦分立的局面,未有大的改观。13世纪初,蒙古帝国开始兴起,第一次蒙古西征就消灭了花剌子模。13世纪中叶,蒙古铁骑冲入西亚大地。1252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西征。他率领蒙古军队横扫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并于1258年攻陷帝国首都巴格达,1260年攻占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据说,除少数技艺高超的工匠外,巴格达全城居民都被屠杀,被屠杀人数约为9万人(《多桑蒙古史》中记载为80万人)。为了不让皇族的鲜血玷污战刀,哈里发裹在地毯里被战马踩死。阿拉伯帝国终于灭亡。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图3-3-6)(3-3-6-2)(3-3-6-3)
奥斯曼帝国是中古后期兴起的。它的建立者是游牧于里海东南部的一支突厥人。
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这支突厥人不断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1242年,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于是这支突厥人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机会。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继位。1300年,奥斯曼宣布他的部落为独立的伊斯兰国家。l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廷帝国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并把首都迁到布鲁萨。这一新的国家称为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真正大举扩张是在奥斯曼的儿子乌尔汗统治时期。为了进一步扩张,乌尔汗建立了正规的常备军。当时,拜占廷帝国已经衰落,罗姆苏丹国也已经分裂。奥斯曼帝国首先占据了原来罗姆苏丹国的大片地区,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大规模地向欧洲扩张。l331年,奥斯曼军队打败拜占廷帝国军队,攻占了尼西亚城。l337攻占了克米底亚后,奥斯曼帝国实际上已经占领了拜占廷在小亚细亚的全部领土。l354年,乌尔汗率军占领了加里波利半岛。
乌尔汗的儿子穆拉德一世在位时,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整个色雷斯东部。1362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亚得里亚堡,并把首都迁到这里。l389年,欧洲联军与奥斯曼军队在科索沃发生激战,联军被打败。联军的失败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廷帝国,派出了援军。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战役中,奥斯曼军队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于是,巴尔干半岛逐渐落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拜占廷帝国危在旦夕。
就在此时,中亚的帖木儿帝国也逐渐强大起来,而奥斯曼帝国的地方割据势力也开始抬头。帝国内部出现了争夺王位的战争,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
苏拉德二世在位时,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战争停止下来,又继续向欧洲扩张。l430年,占领帖撒罗尼加。到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开始了对君士坦丁堡的直接进攻。1453年,君土坦丁堡被攻陷,持续千年之久的拜占廷帝国灭亡了。奥斯曼帝国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迁都于此,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也被改为清真寺。
拜占廷帝国的灭亡,使东欧必去去了屏障。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在巴尔干,征服了摩利亚和雅典公国;在爱琴海地区,攻占了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占有的岛屿。l459年又征服了塞尔维亚全境。l463到1465年间征服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l479年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土耳其人还把热那亚人在黑海岸边的殖民地及重要商业城市卡法夺了过去,克里米亚也被迫臣服于奥斯曼帝国。
此后,奥斯曼帝国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在苏丹塞里姆一世统治时期,开始了与伊朗的长期战争,但是战争并不顺利,进展不大。受阻的奥斯曼帝国又把目标指向了南部。l517年,奥斯曼军队进入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在很短的时间内,土耳其人夺取了地中海的东岸和红海要道,占领了麦加和麦地那。
苏里曼一世时期,帝国达到了鼎盛。苏里曼把全部精力放在进攻欧洲上,开始了对欧洲的全面进攻。1521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当时属于匈牙利的贝尔格莱德;l526年,在摩哈赤战役中击溃了匈牙利国王的军队,攻陷布达;以后多次进攻奥地利,甚至打到了维也纳,但遭到神圣罗马帝国的全力抵抗,进攻的势头被遏止。
此后,苏里曼开始大举进攻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完全占据两河流域,又在很短的时间里占领了非洲的大片土地。到l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版图囊括了以前存在过的阿拉伯和拜占廷两个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称雄一时。
1571年,奥斯曼帝国在勒班多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从此,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英法百年战争(图3-3-7)(图3-3-7-2)
从14世纪30年代到15世纪50年代,英法两国发生了矿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一百多年,史称英法百年战争。
诺曼公爵征服英国后,历代英王通过与法国联姻和继承关系,在法国占有大量领地,成为法国诸王的主要封臣。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国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卡佩王朝的继承权。l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国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拿,战争遂起。这场战争除了王位继承原因外,还为了争夺在法国境内富庶的佛兰德尔地区。这个地区与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法国于l328年占领该地,英王爱德华三世遂下令禁止向该地出口羊毛。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
战争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337~1360年),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尔和基恩。在斯吕斯海战中,英国海军重创法国海军,夺得制海权。在克勒西会战中,英军又取得陆上优势,并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后来,在普瓦提埃战役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无限度地征收苛捐杂税和法国内部经济遭受完全破坏的状态,导致法国人民起义。法国被迫于l360年签定和约,把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第二阶段(1369~1380年),为了夺回英占领土,法王查理五世整顿税制,改编军队。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兵团,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埠以及波尔多与巴荣纳间的部分地区,英国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
第三阶段(1415~1424年),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而遭到消弱,英国乘机重启战端。1415年,英军在阿金库儿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其同盟勃根第公爵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迫使法国于l420年5月在特鲁瓦签定和约。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井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
第四阶段(1424~1453年),随着人民群众的参加,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就法国方面来说,是反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战争。
贞德是一个性格坚强、敢于斗争的少女,被称为“奥尔良姑娘”。在她的率领下,被英军包围209天的奥尔良终于解了围。奥尔良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从此战争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接着,贞德又率军收复了许多北方领土。人们到处都在歌颂贞德,称她是“圣女”。后来,宫廷贵族和查理七世的将军们将她出卖给了英国人。l431年5月,贞德在备受酷刑之后被活活烧死,死时不满20岁。贞德之死激起了法国人民极大的义愤和高度的爱国热情,在人民运动的压力下,法国当局对军队进行了整顿。l437年法军攻取巴黎,l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l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结束。
百年战争对英法两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战争自始至终在法国的领土上进行,严重破坏了法国的经济发展,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它也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法兰西民族的形成和法国的政治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封建君主专制政体逐步确立,王权进步加强。它也加剧了英国的社会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玫瑰战争,加速了英同封建制度的解体。
第四篇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确立与基本定型的历史。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结束,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整个世界近代史有三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二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三是亚、非、拉美人民反对殖民压迫。从时间和内容上,可将其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时期。
在世界近代史上起主要影响的是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过程。两次工业革命都发生在近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是英国,法国随后跟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受惠最大,它们后来居上,不久便赶上并超过了英、法。工业革命继续向东欧、俄国等地区扩散。工业革命开辟了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手工工厂与原始积累(图4-1-1)
1.手工工场
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手工工场又称工场手工业。l6世纪的英国,毛纺织业发展迅速,被称为英国的民族工业。
在英国东部和西南部的许多郡里,富有的“布商”购买羊毛分给手工业者,由线和织成呢绒,然后集中起来进行加工(染色、包装)出售。这种由商人提供原料和收购产品、由生产者加工的企业,就是分散的手工工场。商人同时又是工场主,劳动者不再与市场发生关系,实际变成雇佣工人。
集中型的手工工场多在采矿、冶金、造船和印刷等生产部门,纺织业中很少见。在集中型手工工场里,资本家购买场房,原料和工具,把工人集中在一起,统一指挥进行分工协作的生产,是真正资本主义的企业。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极少使用机器。然而,由于实行分工协作,有利于改进劳动方法、积累生产经验、改进和完善生产工具、节约生产资料和劳动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并为使用机器生产创造了条件。
2.原始积累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原始积累的典型形态。l5世纪末期,由于弗兰德尔和英国毛纺织业空前繁荣,羊毛价格上涨。养羊业有暴利可图,其收益远远超过农业。地主开始用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用栅栏、篱笆、沟渠把土地围起来作牧场,这就是圈地运动。
起初圈占公有地,如牧场、森林、荒地,接着圈占耕地、园田,甚至强行拆除或放火烧掉农民的小屋,逼得他们家破人亡,到处流浪。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里痛斥其为“羊吃人”的过程。马克思则愤怒地说:“原始积累,实际上应该称作原始剥夺”。
殖民掠夺是原始积累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的贵族、商人、冒险家蜂涌到亚洲、非洲和美洲,残酷奴役和掠夺当地人民,甚至经营奴隶贸易,攫取大量财富,流人本国化为资本。所以,“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新航路的开辟(图4-1-2)
15世纪末到l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第一次环球航行也取得了成功,这在历史上被习惯地称为“地理大发现”。
15世纪,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各国对货币的需求大大增加。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黄金。自从《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特别是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所以希望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
此前,西方通往东方的重要商路有三条:一条在北部,经小亚细亚、黑海、里海至中亚细亚;一条在中部,从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至波斯湾,再从海路到达东方各地;还有一条在南部,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红海,再从海路到东方。北部的一条被土耳其人占据着,另外两条被阿拉伯商人控制着。长期以来,欧洲的贵族和商人迫切希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接到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组织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接着,葡萄牙人达·伽马组织了更大的船队,于l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先是循着迪亚士发现的航路,于同年的11月到达好望角,并从那里沿着非洲东海岸向北航行。1498年3月,达·伽马到达莫桑比克。之后,达·伽马又多次远航,打败印度洋上各地的抵抗,建立了许多商业和军事据点,控制了这条通往东方的航路。
葡萄牙人的成功,促使西班牙人积极寻找另一条通往东方的航路。l492年8月3日,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船队从西班牙一直向西航行,来到了一个岛屿。哥伦布以为到了印度,所以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哥伦布向南继续航行,又到达了附近的古巴和海地,发现了许多岛屿。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向欧洲人宣布他已经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此后,哥伦布又多次到达美洲。哥伦布至死都认为他所到的地方是印度。后来一个叫亚美利加的意大利冒险家证实了哥伦布发现的并不是印度,而是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个新大陆。后来,人们就把那里称为亚美利加洲,即美洲。
真正通过探险证实可以环绕世界航行的是麦哲伦。西班牙人虽然发现了美洲,但当时获得的利益远远不如葡萄牙人在印度获得的多,所以西班牙决意继续向西航行,以求从西面到达印度。l519年9月20日,葡萄牙人麦哲伦在西班牙的资助下,率领探险船队出航,先是沿着已经知道的航路向西航行,然后转向南,沿着美洲大陆摸索着南下,发现了美洲南部的海峡,后来人们把这里称为麦哲伦海峡。横渡太平洋后,l521年3月,麦哲伦到达菲律宾群岛,他被当地的土著人杀死。后来船队沿着已经熟悉的航路进入印度洋,再沿着葡萄牙人发现的航路于l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地圆学说得到了确认。
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它引发了商业革命。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有了联系,各地区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开始形成世界市场;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国、尼德兰所代替。其次,它引起了价格革命。由于大量贵金属源源流人欧洲,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暴利,封建主逐渐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欧洲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掠夺活动,非洲、亚洲和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西方掠夺的对象。
文艺复兴运动(图4-1-3-1)(图4-1-3-2)
14、l5世纪以来,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并且登上历史舞台。为了维护和发展政治、经济利益,资产阶级首先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从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开始的,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它的内容也不限于文学、艺术,还包括政治学、历史学、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它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最早发源于l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大到其他国家,l6世纪达到全盛,l7世纪中期结束,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从l321年到l5世纪中期。这一时期,文艺复兴的活动主要在意大利,从佛罗伦萨逐渐扩大到罗马、米兰、威尼斯及那不勒斯等地。首先是文学,出现了著名的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彼特拉克最早用人文主义的观点阐述古典著作,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继而扩及到史学,如布鲁尼的《佛罗伦萨史》和比昂多的《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等。在文史领域中,人文主义观点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开始结合。
中期,从l5世纪中期到16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文艺复兴运动向纵深扩大。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文学艺术高度繁荣,史学和政治学名著涌现。在意大利,产生了著名的“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杰出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主张强权政治,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实现统一的愿望。在英国,具有代表性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它歌颂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赞美友谊及爱情,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法国拉伯雷的《巨人传》以及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也是这一时期具有反封建思想的接触代表作品。
晚期,从l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在文学艺术持续发展、繁荣的同时,近代自然科学和新的人文科学相继诞生并取得了划时代的一系列成就。l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发表,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长期以来的“地球中心说”,摧毁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德意志学者开普勒和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揭示了自然科学中的许多定理规律。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了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资产阶级唯物论哲学和实验科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
文艺复兴以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斗争为主要内容,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和精神文明的创新为特征,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
与中世纪相比,文艺复兴在意识形态领域最突出的变化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中世纪,理想的人是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的伟大,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潜能,反对消极人生态度,提倡冒险精神,要求发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不可抑制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把人们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文艺复兴还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破除了封建迷信,有力地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文主义(图4-1-4)
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出现的一种新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基本内容。
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基本思想是提倡以人为中心,研究与人有关的世俗学问,如文化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与以神为中心的教会神学根本不同的新学问,反对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
人文主义者明确指出要以人为中心,认为世界的主人是人而不是神,反对人从属于神。他们颂扬人的权威、人的价值、人的高贵和人的伟大。人文主义者赞美“人性”贬抑“神性”,自然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世俗享受。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权”,反对“神权”,主张自由平等。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追求科学知识,反对蒙昧主义。他们号召人应该不断地学习知识,探索自然,寻求科学真理,以造福人类。甚至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战斗口号,使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人文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马丁·路德和九十五条论纲(图4-1-5)
宗教改革的最先倡导者是马丁·路德(1483~1546年)。路德生于萨克森的埃斯列本,路德是一个虔诚的神甫,天天虔诚地念主祷文,求玛丽亚保佑,履行圣礼,跪拜圣物,实行斋戒和鞭笞自己,有一次竟倒在地上失去知觉。
1508年,路德被修会派往维登堡修道院工作,并在与修会关系十分密切的维登堡大学讲授哲学。1510年10月,路德因公去罗马,亲眼看到罗马教廷的腐败,决心从事改革。1512年10月,路德升任神学博士,兼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后又任图林根和迈森教区的副主教。路德把刚刚问世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运用到宗教上,发展了市民阶级的廉俭教会要求,为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1517年10月,教皇利奥十世派特使去德国兜售赎罪券,说什么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币一敲响钱柜,罪人的灵魂就立刻从炼狱跳上天堂。这种敲诈勒索的伎俩,使本来已十分痛恨罗马教廷的德国人终于怒吼起来了。
1517年10月31日中午,路德把他的《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贴在维登堡万圣教堂的大门上,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同时把论纲送给美因茨大主教和勃兰登堡、梅泽堡等地的主教。他大胆地指出:当金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所以出卖赎罪券是“欺骗”、“捏造”和“宣传的不是基督教的道理”。路德接着说: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也不懂什么是功库,只要靠终生“悔改”(即信仰上帝,与上帝直接交往)才是唯一的正道。人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与天主教的传统说法截然相反,是对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沉重扫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在德国人民普遍不满的情况下,论纲像火花落入火药桶里那样立刻点燃起燎原大火。整个德意志民族都卷入运动里来了。九十五条论纲实际上是大家的共同纲领。出乎路德的意料,用拉丁文写的论纲竟被译成人人都懂的德文,争相传抄,不胫而走,两星期内传遍德国,四星期内飞传基督教世界,好像是天使在传送一样。斯特拉斯堡市民激动得把九十五条论纲贴在每座教堂和每户人家的大门上,以示庆祝。人们热情地称赞他是“天使的化基督教世界之花”和“神学家中的凤凰”。
卡尔文教
让·卡尔文,生于法国北方皮卡迪的努瓦荣。他在大学读书期间,受到人文主义和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1534年成为新教徒。1534年10月,卡尔文改名换姓逃到巴塞尔,以躲避政府的迫害。1536年3月出版名著《基督教要义》4卷,分别以圣父、圣子、圣灵和教会命名。
《基督教要义》是卡尔文毕生研究新教和在日内瓦从事宗教政治活动的总结,是影响极大的新教百科全书。同年4月,由于偶然的原因,卡尔文来到日内瓦。日内瓦在伯尔尼支持下赢得反对萨伏依公爵的斗争胜利,成为独立的共和国,十分有利于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
卡尔文也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反对盲从天主教会,也攻击自由意志。他把信仰得救解释成“先定论”。永生和永罚,成功和失败,甚至贫富荣辱,在卡尔文看来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用先定论否定对教皇的盲从以及封建主的出身的特权的意义,在宗教改革时期有积极意义。
卡尔文主张大大简化教会组织及其仪式,规定神职人员由信徒民主选举产生,从而彻底改革了教会组织。天主教会的七礼,被他减得只剩下洗礼和圣餐礼,卡尔文还要求长老品德高尚、完美无缺,敬畏上帝高于一切,在精神上能深谋远虑。在卡尔文教会里,长老的地位突出,人称宗教改革的警察,又称卡尔文教会为长老会。
1559年,卡尔文创立日内瓦学院,即后来的日内瓦大学,作为进行教育和培训干部的最高学府,培训的牧师接连不断地派往法国、英国、德国、尼德兰和意大利。卡尔文的学说更越出日内瓦一隅,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广泛传播,为l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和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的外衣,为消灭封建制度和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立下汗马功劳。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图4-1-6)
“尼德兰”包括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的一小部分。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同时又是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
1566年8月中旬,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起义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弗兰德尔的市民首先行动起来,他们手持棍棒、锤子和绳索,冲进教堂和修道院,捣毁圣像、圣骨之类的骗人的“圣物”,或者打开监狱释放被囚的新教徒,强迫当局限制天主教僧侣的活动,允许新教徒信仰自由。有些地方的农民焚毁田契,建立革命的武装。8月底,运动波及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和荷兰、西兰等地,尼德兰17省中有12省卷入。西班牙的统治陷于瘫痪。有些历史学家称这次起义为“圣像破坏运动”。
它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和独立战争的真正开端。尼德兰革命分为南北两个部分,l609年4月9日西班牙承认荷兰共和国的独立。尼德兰北方的革命胜利结束。l648年的威斯特发里亚和约,正式确认荷兰独立。尼德兰南方后来形成比利时和卢森堡国家。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在封建制占统治地位的欧洲打开了一个缺口,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