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火的出现(图3-1-1-1)(图3-1-1-2)(图3-1-1-3)
约在160万年前,一些原始人已经掌握了一门全新的技术。他们学会了如何使用火,这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突然之间,他们能够烹饪食物,而不是吃生肉与植物。在冬天里,他们能够使得漏风的洞穴与躲藏地变得温暖。热与光还可以被用来防御动物。火的出现意味着他们比更早的原始人过着更为安全舒适的生活。
掌握火的原始人大约1.5米高。与先前的原始人相比,他们的大脑更大,四肢更长,更像现代人类。科学家们把他们称为“直立人”。直立人在其他的方面更为发达。他们制造的工具比以前的原始人更好,他们发明了手斧,这是一种有着两个锋利刃的锐利的石头工具。手斧用来砍肉,因此直立人能够更有效地宰杀动物。这使得他们有着更大的动力发展他们的技术,例如发明诸如切刀这样更小的工具。
与更早的原始人相比,直立人有着更为发达的社会技巧。他们可能已经发展出简单的语言,这使得他们可以相互交谈与协作,意味着他们可以作为一个团体执行任务,如狩猎大型的动物。在打猎过程中,他们也使用火。一些考古学家认为:他们举着火把把大型动物驱赶到伏击地,这时候一大群人就会一起杀死动物。
火的出现也意味着他们能够在更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存下来。这使得直立人比以前的人类走得更远。像能人,它们可能总是处于迁移的状态,搭建暂时的宿营地作为打猎和采集的基地。一些居住地可能是季节性的,在春夏季节,当水果、叶子和坚果丰富时,它们就居住下来。但是直立人走得更远,走出了他们的出生地非洲,作为第一种人属定居在亚洲与欧洲。
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的第一次实践。火的应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10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迹。人类最初使用的都是自然火。人工取火发明以后,原始人掌握了一种强大的自然力,促进了人类的体制和社会的发展,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
尼安德特人(图3-1-2-1)(图3-1-2-2)(图3-1-2-3)
典型的穴居人通常被描绘为有着大骨头、眉脊发达、面部不明显的矮壮的人种。我们所知的,7万到3.5万年前,生活在欧洲和中东的尼安德特人看上去更像这样。在原始人中,他们是我们最近的亲属,由于有着和我们差不多的脑容量而比较聪明。事实上,由于尼安德特人与我们现代人类如此相似,以至于一些科学家把它们归入我们的种类,属于人类的一个亚种(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其他的科学家单独把它们归为一个人种(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用他们的智慧制造工具发展技术。尽管他们的工具仍然是石头做的,但是它们已经专门化了,如凿子、钻孔器。他们通过小心地凿石头制造工具。要制造锋利的,大小合适的薄片,尼安德特人的工具制造者们需要技巧、耐心以及丰富的实践。
有关尼安德特人最令人感兴趣的地方来自于他们的安葬地,从法国的道格纳到伊朗的扎格罗斯山脉,已经发现了好几处。这些遗址显示他们的尸体被仔细地保存在洞穴中,动物的角、骨头等被精心地放在他们的周围,可能是作为安葬仪式的一部分。像这样的遗址使得现代的考古学家相信尼安德特人是第一种发展出安葬仪式的原始人。安葬地点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大量的证据,使得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出这些人看起来像什么样——从他们矮壮的身躯到他们头和脑的大小。
一些骨骼显示了死者骨头疾病的症状,如关节炎,已经得病好多年了。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是不可能出去打猎与采集的,家庭的其他成员必定得照料他们、抚养他们。由于有智力,尼安德特人可能是最早的护理者,他们照顾那些不能保护自己的亲属。在3.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灭绝了,原因未知。可能由于疾病或者被生活在同时期的克罗马农人——一种早期智人——灭绝,新的证据表明尼安德特人曾与克罗马农人通婚。
智人(图3-1-3-1)(图3-1-3-2)(图3-1-3-3)
大约2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智人”,从那时开始,他们巧妙地适应了自然环境。早期智人已经拥有了与现代人同样大小的大脑。比大脑的尺寸更为重要的是其结构:现代人的大脑前半部分特别发达,是自觉和思考发生的区域。这种生理上的特征为智人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尽管没有利爪、坚喙、犬牙、贝壳、毒液或类似的手段,也没有巨大的力量,智人却因此拥有了非凡的智慧,能够以无与伦比的强势面对生存竞争。这种生理上的特征也使个体能够认识周围环境,找到更有效的利用资源的方法,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应付日益复杂的工作。
智力的发展使得智人可以适应更多样的气候环境,在世界各地都牢固地建立了自己的种群。从10万多年前开始,智人的踪迹已经遍布了整个东半球,居住在非洲、欧洲和亚洲温暖的地带,在这些地方他们与直立人共同生活了几万年。智人很快越过了气候温和的区域,成群结队地迁移到越来越寒冷的区域,靠着他们的智慧,智人可以用动物皮毛制作衣服、建造有效的藏身避寒之处来抵御严冬。
在距今6万至1.5万年前,智人生活的范围扩展到更远的地方。在此期间,几个冰河时期的寒冷气候使水结成大块的冰川,海平面下降,连接亚洲和人类未曾到达过的一些地方的大陆桥**出来。小股的人群跨越了大陆桥在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群岛居住下来,其中一些人甚至穿越了把东南亚与澳大利亚分割开来的暂时狭窄的海峡。
智人在大约6万年前或者更早的年代到达了澳大利亚。此后不久,可能从2.5万年前开始,一些群体穿过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大陆桥,在北美洲建立了人类组织。并从这里一直迁移到整个西半球。到了约1.5万年前,智人的社会组织几乎出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适合居住的地区。
智人的智力水平使得他们能够认识周围环境,然后采取适合他们生存的行动。在早期居民的遗址中,考古学者找到了越来越复杂的工具,它们反映出智人对环境控制能力的提高。除了砍制工具、刮刀、斧子和其他人类拥有的更早的工具外,智人还使用了小刀、矛、弓箭。人们居住在山洞里,或者住在用木头、骨头、动物皮毛制作的棚屋中。在寒冷的地方,智人用火取暖,用动物的皮毛制成斗篷来御寒。很多遗迹里都发现了灰烬,说明在特别寒冷的地带,在冬季的几个月里火是常燃不熄的。在地球的各个地方,人类学会了使用语言来交流复杂的思想,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行协作。智人有着较高的智力,能够制造较复杂的工具,能够运用语言,他们对自然界的开发比世界上任何已知的生物都富有成效。
最早的欧洲人(图3-1-4-1)(图3-1-4-2)(图3-1-4-3)
生活在欧洲的最早人类的生活是艰苦的。因为那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食物也难以寻觅,并且在树林中潜伏着危险的野兽。人类通过不断地适应,在制造工具和居所方面不断变得熟练,从而继续生存下来。渐渐地,经过几千年,他们掌握了基本的生存技巧。
早期的欧洲人常被称为克罗马农人,其主要遗址在法国的道格纳。克罗马农人把兽皮制成衣服以保暖。只要可能,他们会在洞穴中躲避,但是自然的居所并不是容易找到的。他们学会了如何利用所发现的材料来建造简单的家。树枝提供了简魄的框架,上面覆盖草皮或动物皮以避风雨。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猎杀的猛犸那巨大的骨架制造框架。
克罗马农人是熟练的工具制造者。他们最好的最锋烈的工具是用燧石制造的,他们可以把它打造成针头与小刀这样小的工具。小片的石头可以被雕成尖角的针,而鹿角可用来制作诸如锤子之类的工具。
树木是另一种有用的材料。小的石头薄片可以镶嵌在树枝上,做成一个带柄的刀。矛柄也是木头的。树木还有其他的用途,诸如制成简单的容器,但是所有的证据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
早期欧洲人最伟大的进展是其艺术,石刻和岩壁画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他们日常生活的情况。动物的画案表明他们狩猎猛犸、犀牛、牛和鹿。它们的皮也可能制造人们身上所穿的衣服。女性的雕像表明人们崇拜母性神或生殖能力强的女神。这些足够聪明能够创作艺术和制造工具的早期欧洲人可能也有一个发达的社会组织。尽管他们生活在以家庭为基础的关系中,但是很有可能,这些小的群体在某一时候聚居在一起生活。他们一起生活可能是为了打猎,或者为了纪念一年中某一重要的宗教仪式。
最早的澳洲人(图3-1-5-1)
在冰川期,海平面比现在低很多。把澳洲与其他大陆诸如印度尼西亚的帝汶岛分开的海峡很狭窄。因此,岛上的人乘着简易的竹筏或小船就可以出海捕鱼或捕捞贝类。3.2万年前,一些印度尼西亚人发现自己来到了现在的澳洲海岸。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有意来到这块大陆,还是在他们捕鱼的时候被风吹来的。他们离开了原来的岛屿,来到这里,成为澳洲大陆第一批定居者。
在澳洲留下的早期定居点遗迹很分散。人们分散在大片土地上,并通过乘船和行走到达了很远的距离。石头工具、钻木取火、贝类残骸、鱼骨头和其他的残留物表明,在3.2万年~前2.4万年前,存在着分散的人口。重要的遗迹包括澳洲西部佩思地区附近的莱尔洞穴、北部地区克里兰山附近的石头躲避所,以及澳洲南部的库纳尔达洞穴。
在莱尔,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用于宗教仪式的东西。它们是几个石片以及一个有着人类牙齿的坑,这些牙齿是被人狠狠打下来的。在库纳尔达洞穴,居民们在石壁上勾画了线条。当地的澳洲人一直到20世纪还进行石雕活动。这些史前时期的发现表明了澳洲本地文明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许多早期的澳洲遗迹已经被使用了几千年,对考古学家来说,鉴别真正的古代艺术与现代的赝品是困难的。在普里提加拉,有一个石头躲避所已经被使用了近7000年了。
3.27万年前,人类已经到达了澳洲东南顶端的塔斯马尼亚岛。他们在那儿一直生存到冰川期的结束,那是最严寒的时期,大陆的许多地方都被草原和冻原覆盖。他们生活在洞穴和石头躲避所中,依靠猎捕当地的动物一主要是袋鼠和沙袋鼠——为生。新的塔斯马尼亚人发展出自己的艺术形态。他们在石墙上作画,工具是一种天然的玻璃。
这些玻璃是他们在一个陨石撞击所形成的火山口中发现的。
澳洲土著人很早就发展出一种生活方式,在一些地方,这种生活方式一直保存到现在。数万年来,他们适应了环境的变化,从严寒的冰川期到现在炎热的气候。
最早的美洲人(图3-1-6-1)
最早的美洲人可能来自于亚洲的最北端,现在称为西伯利亚的地方。在冰川期,这两块陆地由大陆桥连接。穿过大陆桥的第一批人类发现自己来到北美最严寒、最荒凉的地方。这里几乎没有植物,他们绝大多数的食物来自打猎和捕鱼。由于西伯利亚的气候与北美相似,因此他们可以适应。一些人向南迁移,希望寻找更温暖的环境和更多的食物。
考古学家们对第一批美洲人何时到达这一问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比较有力的最早的证据证明是在1.5万~l.2万年前。然而,同一时期,也有许多的证据表明在北美中部存在着以打猎为生的人,考古学家称他们为科罗维斯人。他们留下了制作精美的燧石做成的矛头,现在被称为科罗维斯尖状器,这是以这些工具被发现的城市命名的。特别在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在诸如猛犸、北美野牛等大型动物骨头的附近发现了这些工具。利罗维斯人可能猎捕单个的动物,把它们驱赶到沼泽地,以便捕杀。
随着冰川的融化,大型的动物逐渐地灭绝了,现在也不知道其灭绝的原因。由于各种不同的环境——从大的草场到贫瘠的沙漠——在北美的发展,科罗维斯人灭绝了。活着的人类开始学会适应不同的气候,演变成不同的社会,他们的生活方式直到最近的世纪才发生了改变。
在南美,l.2万年前,也存在人类居住的证据。在智利的维娜蒙特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人类火葬的遗迹。这遗址还包括两排小屋的遗迹,小屋用动物的皮毛遮盖,以木结构支撑。小屋内有土坑用来煮饭,同时在外面还有大的、公用的炉膛。
或许在南美,维娜蒙特地区并非人类最早生活的地方。在巴西的一处石头躲避所,人们发现了一些带着图案的石头,一些科学家认为是约3.2万年前的。并不是所有的专家都赞同这一观点,有人认为是与维娜蒙特石器同年代。假如3.2万年前这一日期正确,他们有可能比在北美的人类定居更早,但是并没有留下其他可为证据的遗迹。
铁器时代(图3-1-7-1)(图3-1-7-2)(图3-1-7-3)
青铜是一种有用的金属,但是它不像石头那样坚硬,也不容易找到制作它需要的铜与锡,因此许多人继续使用燧石工具。约在公元前l300年,中东地区的冶金工人发现了铁。
在地球的许多地方,铁是常见的金属。只要熔炉内的温度足够高,就容易熔化它。它容易磨快,锻造后会变得更硬。当冶金工人最初开始熔化铁时,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常见的原材料。由于它的新颖,人们用它来制造地位高的人——如头领——携带的武器。然而不久,人们发现铁是如何有用与常见,便开始大规模地制造铁制工具和武器。
冶铁的技术经过中东,逐渐传播到南欧。铁制武器帮助建立帝国的人们——如赫梯——去征服新的领域。它们还帮助希腊人在地中海地区建立殖民地。在印度,人们很少发现铜,因此铁使得金属技术第一次得到广泛地使用。
在欧洲,铁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使得生活在西欧的凯尔特人变得好战和强大。他们建立了强大的堡垒,用土木工事和栅栏保护自己,并使用铁器武器击退敌人,这些堡垒也成为军事首领的基地。
欧洲铁器时代的第一阶段是哈尔施塔特时期,这是由于在奥地利的一个遗址——哈尔施塔特——中发现了许多铁剑而命名的。这里的首领通过贸易以及强迫邻国进贡而变得富有。一些首领甚至还拥有从遥远的希腊与意大利进口而来的货物。
约在公元前5世纪后,凯尔特人开始制造装饰精美的金属产品,这种类型被称为拉坦诺,这是因考古学家在瑞士湖边的拉坦诺首先发现而得名的。
到罗马人在欧洲建立帝国时,凯尔特人仍很强壮,他们与罗马军队打仗,并且阻击罗马的入侵。凯尔特人的首领发行自己的货币,建立坚固的堡垒以及在和平时期与罗马人进行贸易。几个世纪以来,拥有铁器的凯尔特人是欧洲最强大的、最令人恐惧的领导者。
第二章古文明的星星之火
古印度文明的源头:哈拉巴文化(图3-2-1-1)(图3-2-1-2)(图3-2-1-3)
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力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国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l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然后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先后传人中国、朝鲜和日本。
就地理范围而言,古印度不仅指今天的印度,还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中国在西汉时称其为“身毒”,东汉时改称“天竺”,到了唐代,高僧玄奘将其译为“印度”。
印度的远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发现。由于它的遗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所以通常称古印度文明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考古学断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时期约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栽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等。除田间作物外,椰枣、果品也是人们喜爱的食物。当时,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和各种家禽。哈拉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铜器,这表明古印度人已经掌握了对金银等金属的加工技术。从出土的各种美妙绝伦的手工艺品和奢侈品中,可见当时工匠的精巧技艺。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主要部门,染缸的发现表明当时已掌握纺织品染色的技术,纺织业与车船制造业等也高度发达。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巴的商业盛极一时,不仅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也特别频繁。大量古迹遗址的发掘充分证明了它与伊朗、中亚、两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缅甸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
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两处城市遗址,规模都相当大。街道布局整齐,纵横相交。房屋一般用砖建造,有的隔出许多大厅和房间,并有良好的排水设备,而一些小房间则根本没有排水设备。这说明社会上已有贫富不均和阶级对立,已经存在依靠剥削而养尊处优的统治者。
哈拉巴文化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它们主要留存于各种石器、陶器和象牙制的印章上,这些文字符号有象形的,亦有几何图案,至今尚未成功译读。正因为如此,关于哈拉巴文化的来源问题,一直成为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谜:到底是土著文明呢,还是外来文明?
哈拉巴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消亡。它来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后印度文献对它一笔带过。哈拉巴文化衰落之谜,仍有待后人去破解。
哈拉巴文化衰落后,从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并逐步向南扩张。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雅利安人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了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古埃及文明的创建(图3-2-2-1)(图3-2-2-2)(图3-2-2-3)
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埃及人在这一地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诸如农业的改良,文字的发明,医学的进步,以及完美的建筑、雕塑,精美的手工艺品等。这笔丰富的文化遗产,直至今天,在世界上仍然可以见到它的影响。
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埃及人已经开始使用象形文字。它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分构成。
表意符号是用图形表示词语的意义,特点是图形和词义有密切关系。例如:表示水就画几条波形线,画一个五角星表示“星”的概念。
表音符号是把词语的发音表示出来,取得音值。例如:猫头鹰的图形符号用作音符时,读[m]音,已失掉“猫头鹰”的含义。表示门闩的图形符号,代表[s]音,而另一个表示小山坡的图形符号,则代表[k]音。
限定符号是在表音符号外加上一个新的纯属表意的图形符号,置于词尾,以表明这个词属于哪个事物范畴。限定符号本身不发音。例如:“犁杖”和“朱鹫”这两个词的音符完全相同,读音为[hbl。区别词义的方法是:在[hb]后分别加上表示“犁杖”和“朱鹫”的限定符号。
谈到埃及,不能不提到被称为“世界奇迹”的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法老和王后的陵墓。埃及人叫它“庇里穆斯”,意思是“高”。陵墓是用巨大石块堆砌而成的方锥形建筑,四面部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字,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它“金字塔”。埃及迄今已发现金字塔l00多座。其中,大金字塔(又称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最著名,是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
大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它建于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塔的四个斜面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边长约230米,占地面积5.29万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平均重约2.5吨。
哈夫拉金字塔建于约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塔高l43.5米。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便紧挨着哈夫拉金字塔。希腊人称狮身人面像为斯芬克斯(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为带翼的狮身女怪)。据说,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为了使他的形象永存于世,命令工匠利用建造金字塔剩余的石块,建造了斯芬克斯,头部就按照哈夫拉的面目雕刻。斯芬克斯高l9.8米,长45.7米,面阔4.1米,口长2.6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刻“库伯拉”圣蛇浮雕,威严而又神秘。
为了确保金字塔万古长存,石块与石块之间役有任何粘接物,而是把一块石头直接放在另一块石头上,拼合得天衣无缝,甚至连最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砌工之精确,内部结构之复杂,实在令人惊叹不已。同时,由于金字塔造型独特,凌厉的风势不得不沿着塔的斜面或梭角上升,塔的受风面由下而上越来越小,在塔顶,塔的受风面趋近于零,这种以柔克刚的独特造型,把风的破坏力降到最小程度。这就使金字塔虽然历经数千年的风吹雨打,却依然屹立在埃及大地上。
金字塔闪耀着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光芒,它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直到今天,规模宏大,建筑神奇、气势雄伟的金字塔依然给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吸引了许多科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前往探究,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前去观光游览。
古埃及除了建造世人瞩目的金字塔外,它的木乃伊制造术也让世界称奇不已。埃及人自古就有灵魂不灭的观念,他们把人的死亡看成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的继续,因而不仅把尸体制成水乃伊,还建造陵墓以保存尸体,使得制造木乃伊、修筑坟墓之风盛行。
木乃伊是经过特殊处理而完好保存下来的尸体。它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在古代,每个法老死后,都要把奥西里斯的神话表演一番:首先举行寻尸仪式,接着举行洁身仪式,把尸体剖开,取出脑髓和内脏,然后将尸体浸入一种防腐液中,除掉油脂,泡掉表皮。70天后,再把尸体取出晾干,体腔内填入香料,外面涂上树胶,以防止尸体与空气接触,最后用布将尸体一层层裹起来。这样,一具经久不腐的木乃伊就做成了。安放遗体之前,还要举行神秘而隆重的念咒仪式,为木乃伊开眼开鼻,把食物塞进它的嘴里。据说,这样它就能像活人一样呼吸、说话和吃饭了。最后举行安葬仪式,把木乃伊装入石棺,这样,金字塔就是它们永久的归宿了。
制作木乃伊表明古埃及人已掌握了物理、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大流士改革(图3-2-3-1)(图3-2-3-2)(图3-2-3-3)
古代西业的波斯帝国(前558年~前330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它鼎盛时期的疆土包括埃及、印度北部、伊朗、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中亚和欧洲部分地区,辽阔的疆土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波斯帝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对后来的亚历山大帝国、希腊化诸国以及对伊朗境内后来成立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谈论古代波斯帝国的时候,必然要提到大流士及其改革。正是大流士所进行的承前启后的改革,奠定了波斯帝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主要基础。
大流士(约前558年~前486年),古波斯帝国国王,出身于阿黑门尼德家族。他利用波斯帝国发生政变的机会,联合一部分波斯权贵,杀死政变领袖高墨塔,登基为王,继而镇压巴比伦、埃兰、米底等地起义,恢复了濒于瓦解的波斯帝国秩序。在位期间,大流士大大扩张了波斯帝国的疆域,形成了领土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大帝国。为了巩固政权和帝国的发展,从公元前518年始,大流士对原有的统治机构和古老的军事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大流士改革”。改革内容包括:
一、建立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全国分为23个行省,由总督和军事长官治理。总督只拥有民政权力,其职责是:受理诉讼,征收赋税,保持境内安宁,监督下级官吏,铸造银币和铜币。军事长官掌管行省的军队。各行省的军政长官互不统属,均对皇帝本人负责,以达到相互监视和牵制的目的。大流士还经常派遣名为“国王耳目”的要员巡视各地,秘密监视地方军政官员的言行,以预防任何谋反行动的发生。
二、进行军事改革,全国划分为5个大军区,每个军区统辖几个行省的军队最高指挥官均由波斯人担任。军队被编成万人团、千人团、百人队,十人队四级。在都城组建精锐的近卫军,军中高级长官均由波斯贵族充任。还组成以腓尼基人为核心的海上舰队,规模庞大。
三、为了加强中央和地方的联系,保证政令的畅通,保证军队的迅速调动,大流士继承并发展了亚述人修筑道路、设置驿站的制度,在帝国境内修筑若干条驿道。其中,最长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苏萨的驿道,被称为“御道”,全长2470公里。
四、整顿税收制度,制定统一贡赋制度,统一全国的货币铸造制度。规定:只有国王有权铸造金币,各地只能铸造银币和铜币。金币“大流克”因成色足、重量准确,广为流行
这些措施为巩固波斯帝国的统治和进行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原始文明向奴辣制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大流士的大规模扩张使人类的交往范围第一次跨越了亚、欧、非三大洲,它庞大的版图包括两河流域、尼罗河和印度河流域三大文明中心,并接近第四个文明中心希腊的边境。他通过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制度,如行省制度、赋税制度、铸币制度和驿道制度等,把这些古代文明地区和其他相对落后的地区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名地经济的文化的交流。大流士不仅是波斯帝国的伟大君主,也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之一。
波斯帝国是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境内各地区之间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波斯统治者对被征服地区的压迫与剥削导致反抗情绪十分强烈。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侵,波斯军队节节败退。公元前33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兵败被杀,波斯帝国灭亡。
波斯帝国灭亡之后,取而代之的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都从波斯帝国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了许多有用的东西。所以,波斯帝国既为西亚、北非的文明作了总结,又为后来的希腊、罗马文明提供了借鉴,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汉莫拉比法典》的颁布(图3-2-4-1)(图3-2-4-2)(图3-2-4-3)
1901年12月到l902年1月,由摩尔根率领的法国考古队,在埃兰古都苏撒遗址发现了汉谟拉比法典碑。石碑由三块黑色玄武岩组成,高2.25米,底部周长l.9米,顶部周长l.65米。石碑上部是太阳神、正义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象征帝王权力的权标的浮雕,下部用楔形文字刻着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这部法典就是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它是古巴比伦王国流传至今最完备的成文法典,对许多国家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是研究古代西亚国家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它把我们带回了4000年前的古巴比伦社会。
古巴比伦王国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两河流域),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这一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公元前l900年左右,古巴比伦人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元前l792年,汉谟拉比成为古巴比伦国王。他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一个空前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汉谟拉比勤于朝政,蔑视法治,关心农业、商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在他统治期间,古巴比伦成为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和文化兴盛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汉谟拉比制定并颁布了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序言和结语概括了汉谟拉比的文治武功和立法的宗旨。正文共有282条,主要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地位等,把当时已经成型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关系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其内容之全面、法制之明确,在古代立法史上实为罕见。
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和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对奴隶和平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它规定:逃亡的奴隶一但被捕获,必须交还原主,盗卖奴隶或藏匿奴隶者处以死刑;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被任意出卖、转让和抵押。
在巴比伦社会中,除了奴隶主和奴隶,还有自由民。法典处理自由民的内部关系,往往是“以牙抵牙,阻眼还眼”的方式。比如,两个自由民打架,一个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另一个人就要被打瞎一只眼睛作为赔偿;打断别人的腿,自己的腿也要被依法打断;打掉别人的牙齿,自己的牙齿也要被依法打掉。
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法典还规定了一些更严厉的条款: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破坏桥梁水利的人将受到严厉处罚,直到处死;店主不把在酒店密谋的人捉起来,也要被处死。
法典对土地买卖、出租、抵押和继承等也做出了规定。除王室和部分神庙土地分给依附的平民耕种而不能交易外,其余土地都可以通过买卖而属于私人所有。这表明国家完全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法典对租佃、雇佣关系、高利贷、兴修水利、丈量土地,农业手工业生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依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成为古代东方统治最严密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标志着两河流域进入司法制度世俗化的新时期。它促进了古巴比伦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对后来的业述法典、赫梯法典,乃至古希腊、罗马的立法都产生了重要影啊。《汉谟拉比法典》现在收藏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古希腊文明的象征:爱琴文明(图3-2-5-1)(图3-2-5-2)(图3-2-5-3)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l2世纪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各岛,希腊半岛以及小亚细亚西部的青铜时代的文明,其中心地区在克里特岛与迈锡尼,故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它不仅是古希腊文明的源头,也是西方文明的开端。
克里特文明是希腊最早的文明,其时期大约为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l5世纪。它是英国学者伊文思在19世纪末发现的。考古发掘证实,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克里特文明的特征是宏伟华丽的王宫建筑、精美的工艺品和强大的海上霸权。
克里特是爱琴海第一大岛,是地中海海上交通的要道。岛上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畜牧业和农业。由于临近埃及和西亚这些古代最早文明的发源地,克里特一度在社会经济方面处于欧洲最先进的地位。当时农业和手工业已有分工,农作物品种以大麦、小麦、橄榄、葡萄为主。手工业有突出进步,青铜器、金银器、陶器较过去增多,工艺复杂。在建筑方面,能修筑大型王官。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文字,先是图画文字,后变为象形字。这说明克里特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公元前16、l5世纪,是克里特文明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繁荣时期,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就是克诺索斯王宫。王宫依山而建,层层相连,中央由一长方形庭院,四周围绕着富丽的宫室。室内陈设着陶器、雕塑、金银器皿,四壁是光彩夺目的壁画,画中题材多样,从贵妇、少女到花鸟草虫、斗牛场面,均以写实主义的笔触画就,洋溢着和平的气息。王宫的设计极具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调。这一时期产生的线形文字,目前尚未被释渎。
公元前1400年,克诺索斯王宫和克里特的其他城市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从此克里特处于迈锡尼文明的影响之下,克里特文明也逐渐被人遗忘。
迈锡尼文明是指希腊南部的迈锡尼、提林斯、派罗斯和斯巴达等早期城邦文明,约为公元前l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迈锡尼文明的特点是墓地文化,发掘出的青铜武器和工艺品都极精美。迈锡尼文明各国处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之中,连少量壁画和雕刻作品也充满好勇斗狠的勇士气息,与克里特文明时期的艺术格调迥然不同。
迈锡尼文明诸国的内部结构较为清晰。国家的政体为君主制,国王称瓦纳克斯,国王之下有一批官僚,其中重要官职称拉瓦盖塔斯,可能是军事将领。看来迈锡尼文明时期已形成一套官僚体制。迈锡尼文明各国的经济基础是土地双重所有制,即土地财产的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国家的统治者照例是大土地所有者。国王有地30单位,拉瓦盖塔斯有地l0单位,村社成员只有村社公有地的占有权,每人占有的面积不足l单位,还需租种部分公有地方可为生。
迈锡尼等国已形成阶梯状的社会阶级结构。最下层是奴隶阶级,集中在国王与达官贵人家中劳动。奴隶阶级之上是与贵族相对立的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农民居住在城外的村社之中。手工业者则集中在城内。另外商人阶层也已存在。以国王为首的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依靠剥削奴隶和小生产者积聚起大量财富。
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时期在公元前l3世纪左右。其势力伸展到整个爱琴海,可能同小亚细亚人一起击灭赫梯王国,并约在公元前1240年联合攻打小亚细亚的国家特洛伊,由此衍生出许多曲折动人的故事,被后来吟游诗人反复诵唱修改,遂成《荷马史诗》,流传于世。
公元前l3世纪末至l2世纪,希腊受到多利安人的入侵。这直接导致迈锡尼文明的毁灭,繁荣的城市、雄伟的宫殿、兴盛的手工艺和商业等都被一扫而光,希腊进人—个落后,封闭、贫穷的时期,西方人称之为“黑暗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图3-2-6-1)(图3-2-6-2)(图3-2-6-3)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政治形式,最早出现在古希腊,以雅典民主政治最为典型。民主政治在古希腊持续了 200多年,它作为希腊精神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其民主政治的精神,对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克利斯提尼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人,被称为雅典民主之父。他是一位富有魄力的政治家,在掌握政权后的公元前508年进行了重大改革:授予当时定居在该国的所有自由男子以充分的权利,由此扩大了雅典的公民人数;建立新的议事会,并使它成为政府的主要机构,有为公民大会准备提案的权利,井兼有行政管理的责任,机构的成员由抽签选出,任何一个年满20岁的公民都可以当选;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有讨论、通过或否决议事会提案的权力,有宣战、拨款的权力;最后,创立陶片放逐法。
到伯里克利(公兀前495至公元前429年)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希腊奴隶制民主高度发展的典型。
伯里克利削减贵族会议和执政官的权力。为了保证一般公民都能担任国家公职,伯里克利制定了公职津贴制,规定除大将军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员都可得到政府的津贴。公民担任国家公职要通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的选举。
按照规定,公民大会由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参加,每9天在雅典城两边的广场上召开一次。会上,每个公民都可以对国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凡内政、外交、战争以及和平等一切国家大事,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表决通过后方能生效。在选举公职大会上,每个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是500人会议,由500名议员组成,议员从10个选区的20岁以上的公民中抽签选出,每个选区选出50名议员,任期一年。在这一年中各选区的议员轮流担任一次主席团。每天,主席团还要抽签选举一名执行主席,任期只能为一天,不得连任。主席团和公民大会的活动由这位执行主席来负责。雅典由于采用抽签制度,使得每个公民都有担任议员的机会。
雅典的重要职务,如将军和骑兵、步兵的统帅掌握着军队,关系到国家命运;司库员掌握国库钥匙,是要害部门。这些职务由公民举手表决,谁获得了多数票,谁就当选,当众宣布。
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是陪审法庭,它由从全体公民中抽签选出的600名陪审法官组或。陪审法官每年改选一次,雅典的公民一般每3年就可以轮作一次陪审法官。陪审法庭的权力很大,国家大小案件的审理,所有公职人员的资格审查都由它负责,并参加立法工作。需要审理的案件都是在开庭前才抽签决定由哪个陪审团审判,判决结果是所有成员秘密投票决定的。审判的时间大都不超过一天。陪审法庭极有权威,罪犯不可能行贿法官,权势人物也无法干扰法庭,罪犯只能低头认罪。陪审团的作用,使得雅典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使它在公民中的威信极高。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因为一般的公民无法担任掌握国家实权的大将军,奴隶被排除在外,妇女也不享有公民权。尽管如此,它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陛,它充分培养了雅典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捌动r他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促进r雅典的全面繁荣,代表了希腊古典文明的最高成就。而它所倡导的民主原则和宽泛的自由精神成为后来欧洲民主和自由的基础和濉觞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图3-2-7-1)(图3-2-7-2)(图3-2-7-3)
罗马城起源于“母狼与婴儿”的典故。传说古希腊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埃涅阿斯的后人在意大利中部一个名叫“拉丁姆”的地方建立一座城市,并成为国王。当王位传到努米托尔时,王位被其弟阿慕略篡夺,井把他的女儿西尔维娅列为侍奉灶神的圣女。依据规定,灶神的女祭司是不能结婚的,但是由于天神的安排,西尔维娅与战神玛尔斯生下了一对孪生子。阿慕略得知此事,下令把这对双胞胎投人台伯河溺死,以防止他们长大复仇。出于神意,这兄弟俩被一只母狼用奶水养活。后来,他们被路过的牧羊人收养,分别取名为“罗慕路斯”和“雷莫斯”。兄弟俩长大后,重新夺回了王位,并在台伯河边建立了一座新城。罗慕路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
大约在公元前510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罗马共和国是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国家。在王政时代末期,随着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改革,罗马进入阶级社会,形成罗马共和国。它具有明显的贵族专政性质。共和国的最高行政权力由执政官掌握,执政官有两名,从贵族中选出,任期一年,平时有行政、司法权,战时指挥军队,但由于是两人掌权,互相牵制,权力不大。真正的权力中心是元老院,由少数贵族和卸任的执政官组成,决定国内外一切重大决策。此外,还有百人团会议,是全体成年男子参加的人民大会,形式上是最高立法机关,实际上受元老院控制。会议表决经元老院审批过的议案,表决时,第一等级富有者占优势,因此百人团会议也反映出贵族专政的特点。罗马共和国的阶级结构十分复杂,有贵族、平民和奴隶。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非常尖锐,平民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斗争,直到公元前3世纪初,斗争才宣告结束。斗争的结果,平民取得一些胜利,但真正获利的是上层平民,上层平民与旧贵族融为一体,形成新贵族,广大下层平民仍受到压制,罗马仍然是贵族共和国。
自公元前5世纪起,罗马便不断向外扩张,经过两个世纪的对外侵略,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控制了西部地中海,并占领东部地中海的一些国家,使罗马共和国由台伯河畔的小城邦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到公元前2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的经济发生巨大变化:首先是土地集中,形成许多奴隶主大农庄。与此同时,农民纷纷破产,城邦经济基础被削弱。其次是奴隶制的发展,战俘、奴隶大量流入罗马。奴隶被广泛投入到生产领域中,受尽残酷的压榨,因而引起奴隶的反抗斗争。第三,商业高利贷业也发展起来,出现一个靠经商发财的新兴阶级——骑士。骑士在政治上无权,因此往往同下层平民一起与当权贵族进行斗争。
从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起,罗马共和国的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相继出现严重的社会斗争。公元前137年至公元前l32年发生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l23年发生了以农民土地运动为中心的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101年发生了第二次西西里奴隶大起义;公元前73年至公元前71年爆发了斯巴达克起义。这些起义和斗争,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动摇了奴隶制城邦的经济基础。在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代表罗马城邦贵族奴隶主利益的共和政体,已不再适应罗马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因此共和制逐渐向帝制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政治野心家发动了长期的争权夺利的内战。
公元前60年,由庞培、恺撤、克拉苏三人结成的政治同盟,实行集体独裁,史称“前三头政治”。后来,恺撒战胜其他两个对手,实行个人独裁。不久,恺撒被其政敌刺杀,前三头同盟结束。恺撒独裁实为罗马共和国灭亡的先声。公元前43年,又出现屋大维、安东尼、李必达三人的“后三头政治”。公元前30年,屋大维除掉其他两人而成为独裁者。至此,军事独裁的君主专制政权终于在罗马建立,罗马共和国灭亡,罗马帝国时代开始。
亚历山大帝国的兴亡(图3-2-8-1)(图3-2-8-2)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至公元前323年),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6至公元前323年)的创立者。拿破仑赞誉他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恩格斯也称赞“亚历山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天才将领”。
亚历山大曾拜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师,自幼接受希腊文化教育。他酷爱希腊文化,梦想不仅要征服世界,而且要使世界希腊化。16岁起,就跟随父亲参加军事征战,学到不少作战技术和军事知识。他继承王位后,仿效希腊,实行政治、军事改革:削弱氏族贵族的势力,加强君主的权力,改革币制,奖励发展工商业;创立包括步兵,骑兵和海军在内的常备军,将步兵组成密集、纵深的作战队形,号称马其顿方阵,中间是重装步兵,两侧为轻装步兵,每个方阵还配有由贵族子弟组成的重装骑兵,作为方阵的前锋和护翼。通过这些改革,马其顿迅速成为军事强国。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3.5万人的大军和l60艘战舰,向波斯进军,开始了远征东方的行动。当时波斯帝国已极度衰弱,亚历山大以凌历的攻势轻易地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的军队在伊苏大败波斯军队,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尸。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挥师南下,攻占叙利亚,进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为“阿蒙神之子”(国王),他自封为法老,并在尼罗河口兴建亚历山大城,作为他伟大战绩的纪念。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率军在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高加米拉与波斯军队主力决战,波斯惨败,大流士三世逃遁。亚历山大乘胜夺取巴比伦,占领波斯都城苏萨和波斯波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公元前330年春,大流士三世被部将杀死,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征服了整个波斯。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建立起来,以巴比伦为首都。它的版图西起希腊、马其坝,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今锡尔河)。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继续东进,经安息(帕提亚)、阿里亚、德兰古亚那,北上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公元前325年侵入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他还企图征服恒河流域,但是经过多年远途苦战,兵上疲惫不堪,加上疟疾的传染,毒蛇的伤害,兵士拒绝继续前进。亚历山大不得不在公元前325年7月从印度撤兵。公元前324年,东征结束。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靠武力征服建立的庞大帝国也随之瓦解。经过长期混战,在原来帝同版图内形成了许多独立的王国,其中以马其顿、埃及和塞流古三个王国领域最大,后来这些国家相继被罗马所灭。
亚历山大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历时10年,行程逾万里,洗劫和烧毁了亚洲一些古老的城市,将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掠为奴隶,以野蛮、残忍的手段毁灭了许多东方文明。
亚历山大东征以其独特的进攻和远距离机动作战方式,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他孤军深入,以进攻为主,进行了数以百计的抢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沙漠和平原作战,多次速战速决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他对各兵种的运用,特别是骑兵的运用、陆海军协同作战、进军路线选定、战斗队形编成、作战指挥和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亚历山大帝国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也就是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前3年)。这是一种希腊文化与近东埃及文明、波斯文明融合而成的新的文化,后来的罗马人正是在全面吸收希腊化文明的成果基础上创造了罗马文明。
罗马帝国的兴起与崩溃(图3-2-9-1)(图3-2-9-2)(图3-2-9-3)
罗马帝国指的是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的罗马奴隶制君主专制国家,因其幅员辽阔而被称为“世界帝国”。在它统治的500余年里,帝国统治者不断开拓疆土。在极盛时期,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意大利、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瑞士、奥地利、希腊、前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埃及、利比亚和突尼斯等地,地中海只不过是其内湖。
古代罗马城建立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流域,它是在“七丘之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l世纪,罗马共和国发生危机,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激烈,代表贵族奴隶主利益的共和政体,已不适应罗马帝国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因此共和制逐渐向帝制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政治野心家发动了长期的争权夺利的内战。公元前60年,恺撒与庞培、克拉苏结成“前三头同盟”。后来,恺撤战胜其他对手,被元老院授予“国父”称号,并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终身保民官以及为期10年的执政官,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元老院权力日渐削减,共和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44年,恺撒在元老院被政敌刺死。恺撒被刺后,继之而起的是安东尼、雷必达和屋大维的三人同盟,史称“后三头同盟”。三人不断明争暗斗。公元前30年,屋大维获得最后胜利,成为罗马的军事独裁者。屋大维在国家制度上保留着共和的外衣,没有恢复公开的军事独裁制度。公元前27年,他称自己为“第一公民”,意即元首,史称他建立的政治制度为“元首制”。元老院尊他为“奥古斯都”,意为神圣、庄严、伟大。在元首制下,元老院实际上受元首控制,屋大维本人是元首、统帅、终身执政官、首席元老、大祭司长,控制了军事、司法、行政、宗教等大权,实骄上是皇帝。因此,屋大维创立的元首制实际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屋大维建立元首政治,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开始。
罗马帝国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罗马帝国前期、3世纪危机时期、罗马帝国后期。
罗马帝国前期,由于内战停止,社会安定,税收增加,而隶农制的盛行使生产关系得到局部改造,罗马的经济繁荣起来,这是罗马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被称为“罗马和平”时期。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有明显的进步,出现了带轮的犁和割谷机;工业上开始使用水磨;矿山中开始使用人工排水机械;玻璃制造业得到推广;出现了丝织业,生产半丝半麻织品;商业比较活跃,出现了银钱兑换商;对外贸易发达,主要有三条通道:第一条是从意大利经海路到达亚历山大港,再从陆路经红海东岸到达也门,最终利用季候风到达印度。商人从东方将香料、宝石、纺织品运到罗马,将罗马的铜、锡、葡萄酒、玻璃制品运往东方。第二条是向北到达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罗马进口琥珀、毛皮、奴隶,出口金属器皿等。第三条是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上层社会喜爱的奢侈品。此时帝国疆界东起幼发拉底河,两至西班牙、不列颠,南达北非,北至多瑙河、莱茵河。
3世纪危机时期,帝国危机充分暴露,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农业与手工业衰落,商业和城市经济萧条;政治方面,统治阶级之间内讧严重,人民不断发动起义,外旅开始入侵。
罗马帝国后期,帝国逐渐走向灭亡。此时罗马帝国由元首制(蒲林斯制)转为多米那制(君主制),即以公开的君主制代替元首制。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统治时期,皇帝权力加强,两人都进行过挽救奴隶制危机的改革,但奴隶制危机日益加深,起义遍及全国,沉重打击了帝国的统治。395年,皇帝狄奥多西死后,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首都,东罗马帝国以拜占廷为首都。公元4世纪以后,日耳曼人大举进攻罗马,国内奴隶起义浪潮更加高涨。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进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城内起义奴隶打开城门,西哥特人攻入罗马城,掠夺而去。随后日耳曼人在罗马境内建立许多王国。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洛,西罗马帝国灭亡。它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的结束,从此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古代朝鲜(图3-2-10-1)(图3-2-10-2)
朝鲜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之一。远古时期,半岛上即有人居住,近年已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遗迹和新石器时代遗址。公元前1世纪上半叶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4世纪开始使用铁器。当时半岛南部的居民为韩族,半岛北部则居住着秽族,一般认为其语言近于通古斯语系。
朝鲜很早就传入汉字,而“朝鲜”一词则始见于中国的《管子》、《史记》等古代文献之中。约在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3世纪),“朝鲜侯”称王是为朝鲜建国之始。当时已有“犯禁八条”和“礼义田蚕织作”,表明已有成文法,农业、手工业等也有相当发展。汉初,燕人卫满自立为王,是为卫满朝鲜。其统治中心在今大同江中游一带。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于其地设乐浪等四郡。此时半岛南部居有3个部落联盟集团,即马韩、辰韩、弁韩,史称三韩。公元3世纪左右,百济统一马韩地区,新罗统一辰韩地区,建立起国家。公元前后在中国东北兴起的高句丽,于427年迁都平壤,于是半岛上形成三雄争霸的局面,史称三国时期。三国之间战争连年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