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宦官专政的明朝(2)(1 / 1)

历史百科一点通 王斌 6008 字 1个月前

社会进步与文学成就

1.明代书法

明代的书法艺术,主要崇尚帖学。前期宋克、宋璲、宋广的草书、楷书直接承元人,成绩显著。皇家倡导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楷书为范本,由沈度、沈粲兄弟为主要代表的书法家形成与宫廷院体画相对应的“台阁体”。

中期,即吴门画派活跃的成化至嘉靖年间,江浙一带,尤其是苏州地区的书法创作日益繁荣,出现了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一批杰出的书法家,当时有“天下书法皆归吾吴”(《艺苑卮言》)之说。号称吴中三大家的祝、文、王等文人,在李东阳以及同里的吴宽、王鏊、李应祯、徐有贞、沈周等人书风的影响下,上追晋唐古风,突破“台阁体”束缚,形成了个性鲜明的风格。

明晚期草书之风大盛。在前期陈献章创制束茅代笔的“茅龙书”引导下,徐渭豪放不羁的狂草继之,张瑞图之峻峭,黄道周之伟岸,倪元璐之放逸,王铎之腾挪……折射出大动**时代人们的心态与创造力。在名震一时的“四大家”董其昌、邢侗、张瑞图、米万钟中,主张“字须熟外生”的董其昌声誉最著,他追求平淡古朴的书品与画风,对于明末一直到清代中叶都有着很大影响。

2.明代绘画

明代的绘画艺术,最主要的特点是画派纷呈,名家辈出,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两宋画院风格为代表的院体画和以元代黄公望、吴镇、王蒙以及倪瓒为代表的文人画两大传统的发展变异。明初在相当一段时期里,追求雍容华丽和雄劲阳刚的“院体”与“浙派”占据了画坛的主导地位。而直接承继元画的文人画传统,一直到明代中叶,才随着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与文人个性意识的自觉,逐步取代了“院体”的主流地位。明代末年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局面,这与皇权的衰弛、城市的繁荣以及“实学”的兴起不无关系。经晚明董其昌的倡导,使文人画日益成为创作的时尚。明末,传教士的来华,带进了西方古典主义的油画、版画及其他工艺美术品,促使了中国艺术家对中西美术进行比较和对西画方法的斟酌去取。

3.明代家具

明代家具是中国家具史上的一个顶峰,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在世界家具史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影响深远,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家具多用南洋进口的优质硬木,诸如黄花梨、紫檀木、红木、铁木、杞梓木等,质地坚硬,色泽柔润,纹理优美,据说很多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时带回中国的。明代家具的艺术特点是:造型简洁,加工精细严谨,显得精致高雅,比例合度,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很和谐;尺度科学,符合人体功能要求;种类多,造型丰富;重点装饰,少而精。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明代家具,对中国乃至世界家具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明代瓷器(图1-9-8-4)

明代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获得了杰出的发展。主要成就是:景德镇瓷胎继续沿用了元代的“二元配方法”,创造了“脱胎”瓷器。石灰碱釉基本形成,发明了吹釉法,釉下青花术普遍发展起来,它不但是景德镇,而且成了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在低温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釉上彩,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成化(1465-1487年)时期还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斗彩相结合的新工艺。单色釉技术有了较大提高,永乐、宣德时期的铜红釉,充分显示了明代窑工的高超技艺。除江西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的象牙白,山西晋南的法华三彩,也都反映了明代制瓷技术的杰出成就。景德镇和法华三彩采用牙硝为助熔剂,是一项重要贡献。明代还发明了阶级式龙窑和倒焰式馒头窑,为提高热利用率,改善烧成条件和产品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明代金银器

明代金银首饰业比之前代有重大发展,出现了花丝工艺。花丝工艺是用很细的金银丝编织,堆垒成首饰,其上再镶嵌珍珠宝石,显得玲珑剔透,珠光宝气,非常精细华贵。北京宫廷内府有花丝生产,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凤冠就是内府所产。金冠是用极细的金丝编织成的,上有二龙戏珠装饰,外表简洁,装饰精巧,工艺精细。凤冠除用花丝镶珠工艺外,还用点翠工艺装饰,点翠即贴鲜明的蓝绿翠鸟羽毛,龙凤呈祥,金碧辉煌,珠光宝气,异常华贵。明代的宫廷金银饰物,器皿还有金花钗、双鸾金簪、金壶、金爵、金盏、金碗、金盘、金匙、金盂、金粉盒等,大多镶嵌珠玉,表现出精致豪华的皇家气派。

6.明代珐琅器

掐丝珐琅工艺早在元代就已传入我国,但直至明朝才得以发展,尤其是在景泰年间达到顶峰,后来人以此时之制品为标准,称之为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有几道主要工序,即先做金属胎,一般采用铜胎,再将金属丝做成花饰图案烧焊或胶粘于胎上,形成框格样的凹陷,然后将珐琅釉药填充其间。经烧制后使珐琅熔化至完全透明并略带蓝色或绿色。如果在熔融时再加入用于着色的各种金属氧化物,就可制成各色珐琅。经过多次烧制和填充珐琅料,再经过打磨等处理,就成为景泰蓝工艺品。明朝时制造的景泰蓝品种扩大,既实用又美观。明代掐丝珐琅器专门由御用监承担管理烧造,以满足皇家的广泛需用。现存品种有炉、盏、瓶、盒、轴头、蜡台、尊等。

7.明代服饰

明代服饰是中国历史上“汉官威仪”的集大成者。明初废弃了元朝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作了重新规定,这就从指导思想上确定了明代服饰要恢复与体现汉官威仪——即中国汉民族的古制、封建的等级与尊卑贵贱。明代对帝后、文武官员、庶民服饰的样式与尺寸、衣料、帽顶、绣样、色彩,乃至鞋履都有严格规定,因为服饰最能“辨贵贱,明等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晚明万历以后,明人的服饰发生了剧烈和显著的变化,显现出绚丽多姿的风采,妇女的着装与衣饰,更是争奇斗艳。这一时期,男子的巾帽主要有乌纱帽、网巾、四方平定巾及六合一的统帽等;妇女的服饰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可以说,“美”入民家是明代服饰文化最为突出的特色和引人注目的社会风尚。

8.明代漆器

中国漆器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到明代,漆器工艺发展达到了顶峰,无论是品种、技术都有长足的发展,并出现了总结漆器工艺技术的专著以及一批著名的能工巧匠。在明代还出现了中国古代惟一现存的一本漆艺专著——《髹饰录》。该书由明后期漆艺大师黄成所著。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漆艺品种及其历史,以及中国古代各种漆艺的装饰手法,为后人进行漆艺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中国古代漆器工艺的不断发展,不仅为我们留下丰富的遗产,而且还传播到全世界,先是东亚、东南亚,继而是西欧及北美。世界上一切制造漆器或用其他材料摹仿漆器的国家,无不或多或少受到中国的影响。但中国的能工巧匠们也善于吸收他国的长处,尊重别人的成就。这也是中国古代漆器工艺能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9.朱升奉命纂修《女诫》

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一日,朱元璋命翰林儒臣修《女诫》。他对翰林学士朱升等说:“治天下者,修身为本,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使预政事。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若宠之太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观察历代宫闱,政由内出,没有不酿成祸乱的。常言道,内嬖惑人甚于鸩毒。只有贤明之主,能防患于未然,昏庸之主,没有不为其迷惑的。你们为我纂述女诫及古贤妃可以效法的事例,目的在于使子孙知所持守。”朱升等遂奉命纂修。不久,即呈送朱元璋。

10.文学奇葩

明代的小说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而且产生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堪称一代巨著。

元明之际文学家罗贯中写成了《三国演义》这部巨作。作者在描写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和三国相争的历史画卷的同时,还用浓墨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部小说长期被人们所喜爱。

南宋以来,在民间就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在民间群众创作的基础上,施耐庵加工写成了《水浒传》。《水浒传》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晁盖、李逵、鲁智深、武松、林冲等农民英雄反抗封建统治的武装斗争,描写了他们不同的经历和悲惨的遭遇,以及从个人反抗到聚义梁山,形成强大起义队伍的斗争过程。小说还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黑暗,挖掘了产生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西游记》共一百回,作者吴承恩,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它把唐初青年僧人玄奘不避艰险,赴天竺(印度)取经的历史,铺陈为小说。《西游记》的基本故事也是先在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

蒲松龄,山东淄川人,清初著名的小说家。在清朝文化统治的高压下,他借妖狐鬼怪的故事,编写了一部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他在自序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志异》文笔流畅,语言简洁而生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几百字的短文,能使故事精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吴敬梓,安徽全椒人。他所写的《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古典讽刺小说。他在《儒林外史》里,大力反对封建科举制度和腐朽的官僚政治。在他笔下,“儒林”围绕功名富贵而互相勾结、吹捧、敲诈,礼、义、廉、耻等封建道德一概“绝灭”。这部作品还描写了当时地主与农民生活的两极分化和对立,对封建官僚宣传的“太平盛世”做了绝妙的讽刺。此外,它还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并对下层市民深寄希望和同情,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成书于l8世纪,是一部杰出的古典长篇小说。全书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第十章大梦未醒的大清帝国(鸦片战争以前)

清朝是以满族为核心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努尔哈赤征服建州各部后建立了后金政权。1644年清兵入主中原(其间1636年改国号为清),开始了清朝的统治。清朝前期,政治巩固、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都比较繁荣,出现了历史上的“康乾盛世”。但1840年以后,清朝开始走向衰落。

清军入关统一中国

1.后金的建立

后金创建者爱新觉罗氏是明建州左卫指挥使猛哥帖木儿的后裔。努尔哈赤青年时深受汉族封建文化的影响,投靠明将李成梁部,屡立战功。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以父、祖遗甲13副起兵,逐渐统一建州各部,表面上对明朝极为恭顺,实际暗自扩张势力。

古勒山一战,努尔哈赤击败海西女真叶赫、哈达等九部3万联军,统一了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和东海女真的大郎分。在文化建设上,努尔哈赤令额尔德尼和噶盖用蒙文字母标注满语语音,创制了满文,适应女真内部加强联系的需要。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努尔哈赤停止向明中央政府朝贡。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了“后金”政权。颁布法条,建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设议政大臣参决机务。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向明朝宣战。率军6万在萨尔浒大败分四路合围的10万明军,攻占沈阳、辽阳以及辽河以东70余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宁远战役中努尔哈赤被明将袁崇焕击败,不久去世。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继位。这位清朝的奠基人,审度内外形势,采取了一系列增强实力的战略举措。为了改变自己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四大贝勒“俱南面坐”的局面,皇太极独自控制了正黄、镶黄、正蓝三旗,进行内政改革,加强君权,使后金政权进一步封建化。建立内三院及六部,厘定官制。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皇帝,改国号为“清”。继续开科取士网罗汉族士人,扩大统治基础;颁布保护农业的法令。针对明朝做出了“翦重枝,伐美树”的重大决策,增编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压服朝鲢,统一黑龙江流域,打败蒙古察哈尔部,稳定后方。对明朝以和谈为烟幕,多次越过长城大掠京畿北直隶、山东等地。发动松山、锦州战役,尤其以反间计智除袁崇焕,大败明军。清军只待时机成熟,就准备攻入中原了。

2.山海关之战(图1-10-1-2)(图1-10-1-3)

明朝末年,三方势力激烈角逐。明朝一面在东北应付满洲骑兵,一面在中原与农民军苦战。崇祯帝调动在山海关外抵御清军的吴三桂部保卫京师,清军乘机占领了关外全部土地。李自成率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军10万大举南下,企图与大顺争夺天下。宁远总兵吴三桂得知北京已为大顺军占领,退守山海关。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吴三桂联合多尔衮所率清军,在山海关与李白成领导的大顺军决战。

李自成亲自统领6万兵马,进攻山海关吴三桂所率明军。多尔衮接到吴三桂乞求合兵攻李自成书后,立即改变进军路线,日夜兼程,急驰山海关。山海关守军共计8万人,吴三桂于西罗城外的石河列阵迎战。大顺军士气高昂,李自成同时在石河及东、北、西三面全线进攻。激战一昼夜,吴军已渐渐不支。大顺军自角山亘渤海,列南北长蛇阵,胜利在望。中午,风沙骤起,蓄势伺机的清军骑兵在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率领下,突然从吴军阵右杀出,大顺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全军崩溃。李白成率部退回北京,于紫禁城武英殿仓促称帝,随即率大顺军西撤。多尔衮命吴三桂向西追击,自己统领清军直趋北京。

吴三桂击败殿后的大顺军刘宗敏、李过等部,奉命继续追击。李自成疑杀制将军李岩,内部失和,士气大衰。清军新占领的京畿及附近地区基本略定,兵锋同时指向西北和东南。英亲王、靖远大将军阿济格,同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部,进攻大顺军;豫亲王、定国大将军多铎,同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等部,南下进攻南明弘光政权。

清军与大顺军在潼关激烈争夺,阿济格军主力直逼西安。李自成转战湖广,清军围武昌,大顺军退往咸宁、蒲圻。不久,大顺政权灭亡。

3.少年天子(图1-10-1-4)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太宗皇太极第九子,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福临的即位是皇室内两大政治集团互相妥协的产物。这两大政治集团一个以多尔衮为首,一个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首,多尔衮集团拥有正白、镶白两旗,还有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等实权派将领;豪格集团则掌握两黄旗,还有亲信老臣及蒙古的支持。太宗皇帝驾崩后,两集团为争夺皇位剑拔弩敝。清代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提出由福临即位,封多尔衮为摄政王,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掌朝政。

顺治元年十月初一(1644年10月30日),迁都北京。在多尔衮的主持下,下令剃发,圈地,颁布《大清律》,禁止文人结社。同时派兵西进和南下,镇压农民军,消灭了南明政权,控制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奠定了清王朝的基础。

顺治帝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躁易怒,但他注意积极吸收汉文化,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审时度势,倚重汉官。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推行与民生息的政策。顺治帝为稳定社会、恢复经济、巩固清王朝统治作出了贡献。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在喀喇城围猎时病逝,顺治帝亲政。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讦告多尔衮生前“谋逆”,顺冶帝下诏削多尔衮睿亲王爵位,撤庙享,黜宗室,财产入官。

顺治帝亲政之初,面临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相当严峻。孔有德、尼堪相继战败身亡,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顺治帝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重新起用老谋深算的洪承畴,命他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一方面向郑成功和各地抗清力量颁发诏书,宣布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洪承畴剿抚并用,为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清朝初期因长期战乱,流民遍地,农田荒芜,不仅使清廷难以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也严重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顺治帝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推行屯田,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使濒于绝境的农业开始有了转机。

顺治帝对地方官员普遍进行甄别考核,并规定以后每三年举行一次。爆发顾仁贪赃案后,顺治帝严令,此后凡官员犯赃十两,衙役犯赃一两以上者流徒,赃重者斩绞,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顺治帝允许汉官拥有比过去较多的权力,但并没有摆脱满洲贵族对汉人根深蒂固的猜忌,尤其害怕汉官结党。顺治十一年(1654年),宁完我弹劾大学士陈名夏“结党怀奸”,陈名夏被处绞刑。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他要求不分别满汉区别的做法引起满洲贵族的不满。

顺治帝逝世后,孝庄太后在顺治帝遗诏中,对于满洲贵族的权力再次做出了保证。承认对满族大臣使用和安排不当,使有些满洲大臣有才能而不能施展。顺治帝死后的庙号为世祖章皇帝,因为清朝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又称顺治皇帝。

康熙初政(图1-10-2)(图1-10-2-2)(图1-10-2-3)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世祖在北京去世后,由第三子玄烨继位,第二年改年号康熙,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鳘拜凭借军功卓越,总有些跋扈的行为。康熙八年(1669年),年仅16岁的康熙帝暗结内大臣索额图等人智捕鳌拜,夺回大权。直到晚年,康熙帝念鳌拜战功之多,改赐鳌拜子孙一等男爵。

康熙帝亲政后,即宣布永停圈地,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又奖励垦荒,蠲免钱粮,任用靳辅、陈潢治理黄河,规定“额外添丁,永不加赋”。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试探性要求削除王位,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臣商议。许多大臣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

康熙帝认为: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就下诏答复吴三桂,顺水推舟同意撤藩。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就在这年冬天,从昆明起兵反清。

吴三桂为了笼络民心,在永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又换上明朝将军的盔甲,说是要替明朝报仇雪恨。但是,人们都清楚记得:把清兵引入中原的是吴三桂;最后绞死永历帝的还是吴三桂。老百姓甚至认为,天下只有吴三桂没有造反的资格。

不久,杨起隆自称朱三太子,在北京放火起事,情况一时非常危急。康熙帝马上拉拢三藩中的另两位,以及广西的孙延龄,但是吴三桂的旧部在各地响应,四川、湖南很快陷落。不久,三藩和孙延龄尽叛,康熙非常信任的陕西提督王辅臣不久也叛变了。由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继茂之子耿精忠引发的三藩之乱此时达到顶峰。

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察哈尔部趁八旗都调至南方之际,发兵威胁北京。康熙帝命信郡王鄂礼为主将,以图海为副,率领八旗家奴沿途肆意抢劫,以充军饷。六个月**平蒙古叛乱。

为适应战事的需要,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掌票拟谕旨,加强皇权。满洲八旗的军事优势很快就发挥出来,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平定了长达8年的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姚启圣、施琅为将,攻陷台湾,首次明确地将台湾纳入中央政府版图。自此,中原地区的军事行动结束,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开始。

康熙帝还亲自三次率军出征,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巩固国家统一;又两次发起雅克萨反击战,沉重打击沙俄侵略势力,派索额图、佟国纲赴尼布楚与沙俄谈判边境问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黑龙江流域的广大领土“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弃之于俄罗斯”的原则,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康熙帝一生苦研儒学,提倡程朱理学、开博学鸿辞科,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同时,他又屡兴文字狱,残酷镇压反清思想。就在康熙二年(1663年),有官员告发浙江湖州庄廷鑨,私自主持编辑《明史》,不仅攻击清朝统治者,还使用南明年号。这时候,庄廷鑨已死去,朝廷下令,把庄廷鑨开棺戮尸,他的亲属和参与作序、刊刻、印刷、出售的人以及当地官吏,分别处死或充军。康熙晚年,又有人告发,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对明朝表示同情,又用了南明年号,戴名世被腰斩。这个案件又牵连三百多人。

皇位之争(图1-10-3)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八月,康熙帝率诸皇子出塞西巡行围。7岁的皇十八子突然夭折,这令康熙帝十分悲痛,众皇子也十分悲戚,唯有皇太子胤礽若无其事,毫无悲痛之意。康熙帝为此指责他,不料胤礽竟当面顶撞父亲。而且,胤礽总是在晚上从行宫大帐篷的缝隙向内窥视,使得康熙帝唯恐“今日被鸠,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康熙帝命令皇长子胤禔要严密保护自己,迅速宣布废黜皇太子。九月初四,正西巡行围的康熙皇帝突然将诸王和副都统以上大臣召集到行宫前,宣布废黜皇太子,并将其拘禁。

废除皇太子之后,继位人问题成为困扰康熙帝后半辈子的一块心病。皇长子胤禔迫不及待地想取而代之,因为康熙帝的信赖和倚重,胤禔居然要杀死胤礽。康熙帝表面上没有叱责胤禔,暗中派侍卫保护好废太子胤礽,防止胤禔下毒手。然后,康熙帝宣布胤禔秉性躁急愚顽,不可立为皇太子。胤禔见自己希望落空,权衡一番赶紧倒向皇八子胤禩。

胤禩受到康熙帝的信任,地位迅速提高。从清朝历史来看,皇室内部发生重大事件后,皇帝往往派宠信亲属掌管内务府。内务府是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承办皇室生活具体事务,属皇帝身边的要害部门。康熙帝把内务府交给胤禩颇具意味,胤禩对昔日冤家对头胤礽的爪牙非但没有严加惩处,而是从宽从轻处理,康熙帝却认为他是收买人心。

皇四子胤禛有接班当权的迫切愿望,并将此伪装起来,暗中苦苦网罗培养了一批人才。在政治上逐步赢得了康熙帝的信任。与略懂一些医药知识的胤祉、胤禩、胤祺一起审检方药,为皇父精心治疗护理,使康熙帝日渐恢复健康。胤禛对政敌胤禩等人表面上十分友善。胤禩遭父皇大骂时,只有胤禛出来为其说好话。这样既能赢得宽厚的好名声,又令胤禩顿生感激。康熙帝喜欢住畅春园,胤禛得到的是离畅春园很近的圆明园,并且“圆明”二字也是康熙亲笔所书。康熙帝初次见皇孙弘历,当即下令送其到宫中养育。在康熙帝考察选拔继位人的视野中,胤禛绝对是一个重要角色。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进犯并控制了西藏地区,西北战局一触即发。康熙帝决定派皇十四子胤禵挽回西北战局。胤禵在西北征战四年,击败准噶尔部,战功赫赫。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丑刻,康熙帝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对选择继位人的问题仍不释怀,皇四子胤禛继位。根据现存的遗嘱,康熙帝交代将废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继续拘囚,废太子第二子特封为亲王。

雍正帝的继位虽然疑团重重,但是他的政治热情和治理的结果,使康熙之后的中国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雍正王朝(图1-10-4)

雍正帝即位时已45岁,他比较了解世情,具有丰富的统治经验。即位后,首先采取措施巩固自己的皇位。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消除异己,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晋封胤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

雍正元年(1723年),新皇帝接受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限制、减少官员的贪赃舞弊和横征暴敛。又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的情况,决定严格清查,对贪官污吏抄家追赃。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同时削隆科多太保,后圈禁致死,并因此株连出汪景祺《西征随笔》案和查嗣庭“维民所止”试题案。雍正七年(1729年),发生曾静遣其徒张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的投书案,牵连到已故理学家吕留良。借此大兴文字狱,以作为控制思想和提高皇权权威的手段。

在制度创新上,雍正帝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屡次出现因争夺皇位继承权而产生争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为适应西北用兵之需,始设军机房,后又改为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缮述皇帝命令,使皇帝更加集大权于一身。他还在题本、奏本之外,命督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封疆大吏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的控制。雍正四年,根据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推行改土归流,取消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四川的土司制度,委任官吏,加强了中央对上述地区的统治。

在经济上,雍正帝采取了一些旨在发展农业生产的传统措施。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实行直隶巡抚李维钧提出的“摊丁入亩”的赋役制度。为了解决人口日益增长所需粮食问题,鼓励垦荒,强调粮食生产,更加严格地执行传统的重农抑末方针,并反对开矿和发展手工业。由于黄河连年大水,雍正帝十分注意兴修水利,除治理黄河、建筑浙江海塘外,命怡亲王胤祥在直隶开展营用水利,在宁夏修筑和疏浚水渠。雍正元年,下令山西、陕西乐籍、浙江绍兴惰民、安徽徽州“伴当”,宁国世仆、广东疍户、江苏常熟丐户相继开豁为良,打击了残存的蓄奴制度,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在对外关系方面,雍正帝同俄国签订《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划定中俄边界及处理两国通商问题,维护了国家主权。

雍正帝大力清除康熙统治后期的各种积弊,勤于政务,取得一定成效。君主专制制度在他统治期间达到顶峰。但他统治严酷,刻薄寡恩,猜忌多疑,后期颇有非议。尤其到了民国初年,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对其多有抨击。

“十全武功”——乾隆帝(图1-10-5)(图1-10-5-2)

清高宗乾隆帝名爱新觉罗·弘历,在位60年,继承了康熙帝和雍正帝的政策,在内政和外交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人们把他们当政时期叫“康乾盛世”。

弘历幼年天资聪明,康熙皇帝特别喜爱他,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康熙帝逝世后,雍正帝继位,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预军国要务。雍正帝留下一份由弘历继承皇位的密诏,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雍正帝逝世后,大臣们从匾后取出密诏宣读,25岁的弘历即位,是为乾隆皇帝。

乾隆帝即位后,政泠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冶,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事。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

乾隆帝儒雅风流,一生诗作竞达4万余首。他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然而他同时大兴文字狱,焚毁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典籍。乾隆帝还曾六下江南,六莅五台山,祭奠孔林等,数十次木兰秋狝,多次于避暑山庄宴见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这些举措对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安定边疆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乾隆帝60年的皇帝生活中,打了不少次仗。每次打仗,他都非常关心前线的战况,就是在深夜,他也要派太监在门外等着军报,有时候自己干脆不睡觉等待军情报告。到了晚年,乾隆帝想起自己一生中打的仗,自称“十全老人”,就是打了十次大胜仗。在这十次大仗中,有的是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乾隆帝的“武功”主要是对边疆的战事,虽有胜有负,有义与不义,然而他皆自诩为“十全武功”。

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生,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乾隆帝执政60年后,虽禅位与其子嘉庆帝颙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了3年统治。他不仅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皂帝,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久的皇帝。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

嘉道中衰(图1-10-6)(图1-10-6-2)

乾隆帝退居太上皇后,嘉庆帝有什么事都要托和珅转告父亲。和珅弄权,欺上瞒下,聚资敛财。在他的影响下一时敲诈勒索贪贿成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逝世。正月初五,和珅被人劾奏。正月初八,嘉庆帝将和珅革职查办。正月十七,公布查抄清单,随即赐和珅自尽。和珅通过贪贿勒索,聚得家产共合白银lO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十多年的财政总收入。与此同时,社会上贫困人口迅速增加,西北爆发回民起义,白莲教起义也在中原腹地爆发。

嘉庆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守成君主,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的衰落之势。嘉庆帝个人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土地高度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农民们大量破产、流亡,政治腐败。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防备,但一个日趋衰弱的帝国不可能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加之川、楚白莲教和鲁、豫天理教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纷纷爆发,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走向灭亡了。

嘉庆帝当政时遭逢两次宫廷事变。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帝从圆明园返回大内,到顺贞门时,平民陈德突然冲出行刺,一百多随从一时受惊呆住,只有几个亲王卖命格斗,才将刺客擒住。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帝离宫北去木兰狩猎。京郊林清领导的一支天理教农民起义军决定趁王公大臣外出迎接时攻占皇宫。起义军扮成商贩,暗藏武器,混进京城,和皇宫内的部分太监取得联系后,于十五日中午发动起义,冲入西华门,直扑隆宗门,转而从养心门对面南墙外,攀援树木,爬上墙头。皇次子旻宁率领清军火枪队击败起义军。后来,嘉庆帝下令将宫内树木全部伐掉,以防止类似危险再次发生。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皇帝病情日益严重,连忙宣召大臣赛冲阿、托津等入室,宣布立即传位于皇次子旻宁,道光帝即位。

道光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冀图实现中兴。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如吏冶、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时代的背景使得他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由于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中华帝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危机,清王朝“康乾盛世”已是明日黄花,因此史称“嘉道中衰”;吏治腐败,武备废弛,国库空虚,反清斗争频频爆发。西方列强势力东侵,鸦片荼毒国民,殖民主义者已经磨刀霍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