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
朱元璋在南征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
1368年初,朱元璋于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同年夏,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妥欢贴木儿携后妃、太子仓惶出逃上都,宣告了元朝的终结。汤和率领的南征军将福建、两广尽入版图,四川、云南、山西、陕西以及东北相继平定,全国实现统一。
经元未战乱,明初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社会生产亟待恢复。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深切地懂得农民遭受灾荒时的痛苦,他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使封建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制度得到保障。坚持实行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在元朝的残酷统治和元末长期的战争以后,适当减轻人民的负担,让人民在比较安定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成功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奠定了明朝二百多年的统治基础。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并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消极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封遣社会后期的历史特色。
朱元璋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为了惩治不忠顺的官员,有时就在廷上施以杖刑,叫做廷杖;廷杖也由锦衣卫派人执行,不少朝廷大臣在朝廷上被毒打至死;同时使用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厉行整顿有一定效果,但因此滥杀了不少无辜。
政治制度上,朱元璋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结束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改监察机构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在地方改变了原行中书省长官独揽地方大权的局面,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分掌地方民政财政、刑法、军事,直属中央。为充实官僚机构,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同时,朱元璋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制订了《大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为了掌握臣下的情况,派出一批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命他们在暗中监视和察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
军事制度上,创立卫所制度,军事重地设卫,一股地方设所,统于各地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的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卫所还实行屯田,耕战结合,对明初生产力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各自掌管军籍和军政,皇帝亲自遴选军官,战后军回卫所,避免了大将拥兵自重。为了强化皇权,使明王朝长治久安,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朝中旧臣一空。
总体上而言,明朝初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强盛的时期,这与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是密不可分的。
朱元璋执政时期的明朝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比之前的任何一位皇帝都担心别人会威胁他至高无上的权力,于是他开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废除中书省、取消丞相制、收回军权、分封宗藩、大杀功臣等冷酷甚至鲜血淋淋的政策把皇权加固到了一个极端的程度,国家的军政大权彻底被皇帝所掌握。
1.建立卫所制
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明太祖采纳刘基“立军卫法”的建议,正式创立卫所制。卫所的设置,根据地理形势和军事冲缓而定。一般来说,系一郡的设所,连郡的设卫。洪武七年(1374年)重定兵卫之政时,以5600人为一卫,下分前、后、左、右、中5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又由10个百户所组成。百户所是明朝军队的基层编制,共112人,设2个总旗,10个小旗,进行日常管理和军事训练。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天下卫所,计有17个都司,1个留守司,329个卫,65个守卫千户所。全国共有180余万军队。
2.诏令建立学校
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朱元璋下诏命令地方郡县设立学校,并明确规定了府、州、县学的规模和学生学习的内容。地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年资久的,可定期保送到京城国子监深造,也可参加科举获取功名。1375年,又设社学以教授民间子弟。京城的学校即为国子学(1382年改为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其学生叫监生,多为官僚、地主的子弟,主修“四书”、“五经”及典章、律诰等,结业后可直接做官。
3.制定科举
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因国家急需人才,朱元璋颁发科举诏令,于八月设科取士。明代科举考试分文武二科,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考中者称举人,京师会试考中者有资格参加殿试。三年一大考,殿试由皇帝亲自把关,殿试及格而被录取的通称进士。凡考中进士者,即可授官。文科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八股文,虚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举制又称八股取士。武科试士则以技勇为重,所考内容因时局要求而变化。六年一大考,考中头名称武状元。
4.颁行大明宝钞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朱元璋下令印制“大明宝钞”在民间通行。洪武初,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多为鼓铸的铜钱“洪武通宝”。然而,刚刚建立的明王朝极端缺乏铜料,铜质货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为此,朱元璋借鉴元代实行的纸币制度,印制“大明宝钞”与铜钱并行,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明朝宝钞共分六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由于当时政府禁止用银,而大量发行宝钞,导致宝钞很快贬值,流通受阻。至15世纪中叶,市面已少使用宝钞;至嘉靖元年(1522年),宝钞正式停用。
5.洪武“四狱”
明太祖“政皆独断”的官制改革,不仅表现于造成皇权的高度集中,更为严重的是为维持这种君主独裁统治而采取的各种极端野蛮落后的镇压手段,到了晚年尤为厉害。他为了“自操威柄”,捕风捉影,屡兴大狱。最著名的有四大案,人称洪武“四狱”。即:洪武九年(1376年)的“空印案”,十八年(1385年)户部侍郎郭桓的贪污案,此两案虽为惩贪杜弊而起,但株连甚多。影响最大的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开始的丞相胡惟庸案和二十六年(1393年)发生的大将军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共杀5万余人,内中公、侯近40人。经过这场大屠杀,皇权的直接威胁固然暂时消除了,但一代开国功臣也被诛戮殆尽。
6.建立锦衣卫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朱元璋废除仪鸾司,改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从的军事机构。锦衣卫建立前的仪鸾司不过是替皇帝掌理仪仗的普通侍卫机构,改为锦衣卫后,权力大增。除掌管侍卫职权外,还有巡察缉捕和审理诏狱的权力,实际上是明朝设立的特务组织。锦衣卫属下的镇抚司承办由皇帝命令查办的案件,他们用刑极为残酷,痛楚往往十倍于官刑。魏忠贤掌管锦衣卫时,又设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酷刑。这种对犯人严刑逼供、非法凌虐的做法,导致民情激愤、怨声载道。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不得不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废除了锦衣卫。但到了明成祖时期,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司专门处理诏狱。锦衣卫除拥有诸多特权外,还拥有大量田地,直到成化年间,他们的权势地位才有所削弱。
7.明孝陵建成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坐落在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营建,洪武十六年建成,朱元璋死后葬于此,称孝陵。明孝陵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为神道部分,这是陵团主体部分。神道部分全长1800米,自下马坊起至御河桥止,依据地形,曲折迂回,布局巧妙,在神道的前端增建了平面为方形、体形高大的神功圣德碑楼,给人以崇高庄重的感觉。神道两侧排列着一里多长的石刻群,既渲染了陵墓的神秘崇圣,增加了陵墓建筑的空间层次感,又是区别陵墓等级的标志。陵园的主体部分,采用严格对称的纵轴形制,同前半部分依山势迂回之法正相反。前后共分为三进院落,方城明楼及宝顶坐落于后院。棱恩殿和方城明楼相结合,构成了陵墓建筑的主体,如同宫殿和庙宇中的前朝后寝,突出了陵体的主体部分,并取代宋陵方形陵台和土城,提高了陵墓建筑的艺术性。
燕王夺权称帝
朱元璋吸取历史上异姓王叛乱的教训,封自己的子孙为王,派驻边关重镇,以加强皇室对地方的控制,其中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导致明成祖朱榱因此夺得建文帝的皇位,这是朱元璋所始料未及的。
靖难之役,是一场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名义举兵,至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结束,历时4年。
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大臣叶伯巨指出,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藩王势力削弱不了,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叶氏囚死狱中。
朱元璋靠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先削掉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向朱棣动手,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朱元璋当政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向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朱棣指责齐泰、黄子澄为奸臣,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造成朝中无将的局面,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l3万伐燕。耿炳文军败后,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李景隆为大将军对燕军作战。
朱棣带领燕军内外夹攻李景隆,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李景隆一败再败,建文帝改任盛庸大将军。燕军因为屡胜轻敌大败,朱棣被南军包围,此后双方互有胜败。
建文四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济南,进抵宿州,双方相持于淝河。建文帝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却被拒绝。燕军进入南京城,历时4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朱棣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年号永乐。“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危害的地区,破坏更为严重。
朱棣大肆杀戮迎附建文帝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夷族。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被诛九族,其朋友门生又被作为一族而全部遭杀害,十族共诛873人。先后共有数万人因为政治立场与朱棣敌对而惨死。
仁宣之治
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即帝位。朱高炽身体十分肥胖,而且有足疾,不善骑射,行走不便,但为人宽厚仁慈。朱棣比较欣赏次子朱高煦,但因为又异常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最终还是立朱高炽为太子,立l4岁的朱瞻基为皇太孙。朱棣亲自挑选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明皇孙是可造之才,要求老师一定要尽心协力。同时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远征漠北,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朱棣经常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他了解农家的艰辛,使他以后做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瞻基后来成为优秀的守成之君,是与朱棣对其精心教导有莫大关系的。
朱高炽在位9个月,突然病逝,其子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明宣宗即位后,朱高煦图谋篡夺皇位,多次伏击宣宗皆失败。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乘北京地震之机,在山东举兵造反。宣宗亲率大军征伐,很快将其击溃,并将他囚禁入狱后杀死。宣宗得胜回到北京后,马上传诏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逼迫他交出兵权。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明宣宗时期终于得到了解决。
安南问题是宣宗时最为重要的对外问题。早在永乐时期,安南一片混乱,成祖派大将张辅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这使得明初的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宣宗即位后,毅然决定议和,放弃对安南占领,从长远来看,此举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也有利于安南与中国各族人民的交往。
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休养生息的恢复和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蹇义、夏原吉执掌朝政,一时人才济济,多有建树,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宣宗朱瞻基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家誉为太平天子。
内臣开始干政
从明英宗即位至明灭亡,明政府多次出现宦官专政的事情,成为明朝政治的一大特点。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成为明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1.土木堡之变
元末明初,蒙古分裂为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刺部。瓦刺经过长期发展,势力增强,首领也先最终统一了蒙古三部。1449年,也先分东、西、中3路进攻中原。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兵亲征。首战失败后,王振惊慌失措,挥军急退。
归途中,王振为了炫耀乡里,不听大同总兵要萸宗速人紫荆关的建议,反而邀请荚宗上他的家乡蔚州(今河北蔚县)走一走。大军停驻在土木堡时,被也先部队合围。英宗遣使请和,也先假装同意,诱使明军移营出城,瓦刺军趁机四面闹攻。明军仓促间阵脚大乱,英宗被俘。战斗中,明军的护卫将军樊忠锤死太监王振。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十万,文武官员死伤50余人。
2.夺门之变
1457年,明代宗身患重病,武清侯石亨深知代宗病体难以康复,为了保全自己的官位与富贵,石亨与太临曹吉祥、太常卿许彬、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谋议拥立被瓦刺军放回的明英宗复位。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等人以四方边警为借口,命手下带兵入城加强防备,随后又前往南宫迎接明英宗到奉天殿升帝座,徐有贞向等待上朝的大臣们宣告太上皇巳复位。明英宗加封徐有贞为兵部尚书,将忠臣于谦、王文等逮捕入狱,后将他们杀害。二十一日,明英宗宣布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封石亨为忠国公,明英宗复辟成功。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夺门之变”。
3.曹石之变
明英宗重登皇帝位后,大肆封赏“夺门之变”的主要人物。但1459年,英宗对石亨与其侄子石彪内外掌握兵权深感不安,下令召石彪回京。石彪不肯从命,令千户杨斌等50人出面奏保。这进一步引起了英宗的怀疑,他下令逮捕了杨斌。经拷问得知是受石彪的指使,英宗便立即令石彪火速入京,下锦衣卫狱,不久石亨也被关进了监狱。第二年,石亨死于狱中,石彪被杀。曹吉祥等人见状惊恐万分。于是加紧了篡夺政权的活动。英宗得知后,立即逮捕曹吉祥,并派兵消灭其党羽,一场蓄谋巴久的叛乱被扼杀在萌芽中。
4.设置西厂
明朝皇帝为加强集权统治,早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成祖迁都北京时,就设置了一个叫东厂的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专门刺探官僚、百姓的隐私。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宪宗为进一步加强特务统治,又设立了一个西厂,由大太监汪直任提督。西厂的“爪牙”远多于东厂,声势在锦衣卫之上。汪直用锦衣卫百户韦瑛为心腹,屡兴大狱。汪直每次外出,都是前呼后拥,随从无数,公卿大夫都得绕道回避。三品以下的京官大臣,汪直都可以擅自抄家逮问。五月虽因多名大臣弹劾而一度解散,但两个月后即又恢复,而且气焰更加嚣张。当时,从京师到大江南北,西厂的校尉无所不在,大至军政要事,小至民间斗鸡骂狗等事,无不奏闻,弄得民心惶惶,官商不安。到了成化十八年(1482年)三月,宪宗以东西两厂不宜并立为由,关闭了西厂。但东厂仍在,厂祸一直未能停息。
5.明武宗杀刘瑾(图1-9-5-4)
1505年,明孝宗朱祐樘驾崩,其长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明武宗即位之初,就重用宦官刘瑾、张永等八人,时称“八虎”。这八名宦官引诱武宗疏于政事,所有政令法度全由刘瑾操纵,明王朝统治日趋腐朽。1510年,为了争权夺利,太监张永向武宗密奏刘瑾谋反,历数刘瑾所做的不法之事。几天后,武宗下旨抄刘瑾的家,得黄金、白银、珠宝无数,又查出禁用物品衮服4件,蟒服4件,铠甲l000件,弓弩500副。明武宗勃然大怒,下令将刘瑾受磔刑(一种酷刑,把肢休分裂),同族同党也都或诛或贬。
内忧外患的明朝
明世宗到明神宗的近百年时间,是明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尽管明王朝在这段时间内仍然在发展,但国家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却在兴旺与衰败间徘徊。首先是嘉靖年间出现“嘉靖嘉靖,家家皆尽”的悲惨局势。但后来张居正的改革使神宗初年呈现出明代中期以来最好的形势。等张居正逝世之后,明王朝尽管仍是一片繁荣景象,但繁荣的背后已经孕育着巨大的危机。
1.明世宗即位
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病卒,因他没有子嗣,皇太后张氏命太监张永、谷大用等到内阁与大学士们商议继承帝位的人选。首辅杨廷和早有准备,从袖中摸出《皇明祖训》说:“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皇太后张氏听到汇报后,予以批准。由杨廷和提议而取得皇位继承权的这个人物,名叫朱厚熜,其父朱祐杬是宪宗的第四子,成化时受封为兴王,弘治时就藩安陆(今湖北钟祥)。从族系上讲,朱厚熜为明武宗的堂弟,血缘关系最近,因此得入继帝位。同年四月,朱厚熜从安陆出发,二十二日到达京师,即日中午在奉天殿登基,颁诏大赦天下,改明年为嘉靖元年,这就是在位长达四十五年的明世宗。世宗议兴献王尊称,群臣多主张世宗应以孝宗为“皇考”称本生父为叔;进士张熜上疏迎合帝意,主张加兴献尊号,“大礼议”起。是年,废除武宗时弊政,革去旗校工役十余万人,杀江彬、钱宁等,黜宦官谷大用、邱聚、张永等;旋再革去旗校、军士、匠役十四万八千余人。御史马录言江南粮长之苦,谓输粮一石,用费达四五石。徽州商人约始兴于正德末、嘉靖初,渐成商业界一大势力。
2.俺答汗开始犯边
从嘉靖二十年(1541年)开始,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屡次入侵明边境,给边疆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嘉靖二十年(1541年)九月,俺答汗偕兄长吉囊率鞑靼兵入侵山西,在大同、太原等处肆意劫掠人畜财产。翌年闰五月,俺答汗愿意同明朝修复关系,主动派使节石天爵到大同要求明政府通贡互市,“令边民垦田塞中,夷从牧马塞外”,保证“永不相犯”。大同巡抚龙大有为了请功获奖,诱捕石天爵,并磔杀于市,传首九边,而且还悬赏“擒杀”俺答汗。俺答汗闻讯大怒,在同年夏六月纠合青台吉、咒剌哈、哈剌汉以及大同叛将高怀智等各率兵数万,经朔州,破雁关,分掠沁州、汾州等地。至七月,俺答汗率部共劫掠10卫、38州县,屠杀边民约20万人,焚毁军民房舍8万多间,踏损稻田几十万顷,杀死明军副总兵张世忠等多人。自此,终世宗一代俺答汗一直为祸北边,成为明朝一个心腹大患。
3.壬寅宫变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宫女杨金英等谋缢死明世宗,事败被诛。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宠信方士,烧炼丹药,命礼部以“博求淑女,为子嗣计”为名,在京师内外广选8岁至14岁女子入宫**乐。一部分遭受虐待的宫女极为怨恨,遂起杀死明世宗的念头。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以杨金英为首的16名宫女,乘明世宗熟睡于乾清宫时用套企图把他勒死。由于误将绳子打了死结,无法勒紧。宫女张金莲见事不济,急忙报告皇后。皇后赶到乾清宫后急忙解开绳子。并令领太医院事之许绅下药救治明世宗。16名宫女全部被擒,经审讯认为宁嫔王氏是主谋,端妃曹氏亦参预其事。嘉靖二十二年二月,明世宗将有关人员全部处死。由于嘉靖二十一年是壬寅年,史称“壬寅宫变”。明世宗遇变幸免于死,在朝天宫建醮7日。事发次日,明世宗移居西苑万寿宫,从此不再回大内,20多年不临朝听政,却日夜祷祀,妄求长生。
4.严嵩升任首辅
1542年,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兼礼部尚书。严嵩一味献媚明世宗,窃权夺利,诛杀异己。他勾结道土陶仲文进谗言,排挤首辅夏言。后来因为嫉恨大臣翟娈,严嵩于l544年暗令言官弹劫翟銮,致使翟銮被削职为民。九月,严嵩升任首辅,大权独揽。当时严嵩已年过花甲,却整天在西苑内阁当值,甚至都不回家洗沐更衣。明世宗称赞其勤奋,更加信任他。严嵩以儿子严世蕃和义子赵义华为爪牙,拉拢锦衣卫都指挥陆炳,操纵朝政10余年,弄得政治极为黑暗,边防松懈不堪。
5.倭患日烈
明代倭患自洪武二年开始。当时日本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在内战中失败的武士以及一部分浪人和商人得到西南部一些封建诸侯和大寺院主的资助,经常驾驭海盗船只到中国沿海武装掠夺骚扰,史称“倭寇”。明初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倭寇未能酿成大患。嘉庆年间,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加以东南沿海工商业发展,一些富商和海盗商人如王直。徐海等与倭寇勾结劫掠,致使倭患愈演愈烈,祸殃沿海,危及漕运。及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年浙江巡抚朱纨因抗倭反遭诬陷革职,倭寇之患日烈。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起,倭寇连年掠劫东南沿海,生灵涂炭。明政府腐败无能,军备不修,对倭患束手无策。
6.严崇遭贬
严氏父子当权之后,结党营私,贪赃枉法,干尽了坏事。后来,连世宗都对他越来越不满,而对大学士徐阶更为信任。方士蓝道行与严嵩有矛盾,便以仙人说法指严嵩父子是奸臣,明世宗产生罢免严嵩之意。御史邹应龙得知明世宗意图,在徐阶的授意下,于1562年上疏弹劾严嵩父子索取贿银,卖官鬻爵,广置田宅,请斩严世蕃,罢免严嵩。明世宗遂以严嵩放纵严世蕃有负国恩,令其辞官还乡,并将严世蕃及家奴严年入狱。1565年,严世蕃被处斩,严嵩被罢黜为民。江西巡抚成守节奉令抄没严嵩江西的家产,得黄金3万多两,银202万多两,府第房屋6600多间,田地山塘27000余亩,珍珠宝石不计其数。
7.张居正改革
大学士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县(今湖北江陵)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历任编修、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为明代著名政治家。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他结交宦官冯保辅助幼年明神宗执掌朝政。神宗即位仅一个月,大学士张居正即利用宦官冯保排挤掉高拱,代之为首辅,并荐举礼部尚书吕调阳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至此,国家朝政悉由张居正、冯保两人执掌。冯、张掌权后,冯保主内廷,张居正主外,朝政大权落在张的手中。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扶君举措。十二月十七日,张居正率讲官向明神宗进呈《帝鉴图说》,以图解形式对年幼皇帝进行教育。同时为扭转嘉靖、隆庆以来军政腐败、财政空虚、民不聊生、危机严重的局面,以除旧布新、振纲除弊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整顿吏治、整饬边防、整顿经济、兴修水利等诸多主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过10年的努力,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多数得到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海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天下宴然”。但是他的改革却受到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抵制。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改革也随之终止。
朱家王朝终于煤山
1.女真崛起
万历十一年(1583年),年仅25岁的努尔哈赤凭其先祖所遗13副盔甲,起兵征讨尼堪外兰,开始了他统一女真各部的征程。努尔哈赤(1559-1626年),姓爱新觉罗,其先祖猛哥帖木耳自明永乐十年(1412年)受明册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世代是受明封爵的地方官。原先女真各部一直不和,图伦部的尼堪外兰,勾结明军,谋害了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努尔哈赤集合残部数百人,征讨尼堪外兰,一举攻克图伦城,获兵百人,盔甲30副。尼堪外兰逃奔鄂勒珲城,明廷遂任努尔哈赤为指挥使。努尔哈赤继续东征西讨。次年(1584年)九月,攻取董鄂的翁鄂洛城;万历十三年(1585年),攻取浑河部的界凡等城;十四年(1586年)攻并苏克苏护河部的瓜之佳城、浑河部的贝珲城、哲陈部的托摩和城,继而又进攻尼堪外兰于鄂勒珲城,尼堪外兰逃往抚顺请求明军保护,明军抓住他送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遂与明讲和,通贡受封。
万历十六年(1588年),努尔哈赤灭完颜部,至此他正式统一建州五部,力量迅速壮大。女真人向来熟习弓马,骁勇善战,当时就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谚语,努尔哈赤又是自成吉思汗以来难以一见的军事天才,由此开始,他率领的铁骑奔驰于北陲大漠,南疆高原,扩土万里,为清代建立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大帝国奠定了基础。
2.萨尔浒大战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以“七天恨”告天,正式叛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明军与后金战于萨尔浒,明军覆没。本年正月,后金征叶赫部。时明军援辽之师大集,恰遇叶赫告急求援,明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杨镐遂于二月在辽时誓师,分兵4路,期借此消灭后金,解除东北边防威胁。三月,杨镐分兵出击,西路统帅杜松想立首功,先渡浑河,连克2小寨,乘势赴萨尔浒山谷口。努尔哈赤侦知明军分布,集八旗兵6万,乘明军部署未定,设伏以击。先于界藩山吉林岩击破杜松军3万,杜松战死,乘胜回击明另一主将马林于飞劳山,明军溃败,叶赫军惧而逃遁。杨镐得两路败报,急檄止李如柏、刘綎两军。此时刘綎已进军深入300里至深河。努尔哈赤设计诱刘綎进入伏击圈,前后夹击,刘綎战死,全军覆没,朝鲜援军亦投降。这次萨尔浒大战,明军损失惨重,后金军势大振,又于六月、八月先后攻陷开元、铁岭,马林战死。从此,后金与明之间攻守之势逆转,后金兵开始了**征讨明朝的掠夺之战。
3.魏忠贤提督东厂
魏中贤,原名李进忠,后复魏姓,又赐名忠贤。本为河间肃宁无赖,因财博输钱而自宫为阉,巴结太监魏朝而被推荐给王安,成为李先侍心腹。熹宗即位后,魏忠贤开始得志。天启三年(1623年)十二月,魏忠贤受命提督东厂,遂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时期,一时厂卫之毒流通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之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相继阿附于他,其中有“五虎”、“五彪”、“十孩儿”、“四十孙”之号;更有一批阿谀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糜费民财数千万。他自称九千岁,打击异已,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1627年,朱由检即位后,大力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他得悉后自缢而死。至1629年,其余党也被彻底肃清。
4.袁崇焕宁远大捷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兵13万征明,连下锦州、松山、大小凌河、杏山、连山和塔山7城,进而围攻宁远,致书袁崇焕要他投降。当时袁崇焕官宁前参政,在大兵压境,外无援兵的紧急关头,袁崇焕毫不畏惧,他和总兵满桂、副将朱梅、参将祖大寿等集将士刺血誓师,固守宁远。他们把城外民众迁入城内,所遗住房全部烧毁,坚壁清野以待。努尔哈赤见袁崇焕不降,便指挥军队猛攻宁远,但明军枪炮药罐雷石齐下,死战不退,袁崇焕还令士兵施放红夷大炮,击毙不少后金士兵。后金军连续攻城两日,都不能得手,加之努尔哈赤也被炮火击伤,最后只得解围而去。宁远之战是明金交战以来明军所获得的第一次大胜仗。它遏止了后金对关内的进攻,挫伤了他们的锐气,稳固了明朝宁锦防线。
5.皇太极即汗位
天启六年(1626年)九月一日,皇太极即后金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在这年正月的宁远之役中,努尔哈赤负伤败回沈阳。八月,因痈疽发作,治疗无效而死。努尔哈赤生前曾规定后金应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不要立强有力者为主。而且他又没有留下立嗣的遗嘱,所以在他死后由谁继承汗位,便成为满洲贵族内部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作为努尔哈赤第八子的皇太极,英勇善战,长于计谋,又得到势力强大的代善(努尔哈赤次子)父子的支持,因而最终被拥力为汗。皇太极即位以后,面临宁远新败、满明已成相持局面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他重新任命八旗大臣,规定八旗大臣的权限,扩大汗的权力。他调整满汉关系,使他治下的汉人各安本业。他在改汗为帝之后不久,即崇德元年(1636年)东征朝鲜,即消除了对明战争的后顾之忧,又扩充军事实力。皇太极采取的这些措施,也迅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6.松锦大败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明坚守锦州的总兵祖大寿与清军接战不利,连连告急。明廷诏辽蓟经略洪承畴率8总兵,领兵13万,支援锦州。七月,洪承畴率军进至宁远,决定以兵护粮饷,从可山进松山,从松山进锦州,授军在松山、杏山之间遭到袭击,死5万多人。洪承畴等被围困于松山堡。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松山被困已半年,城中粮食已尽,副将夏成德开城门纳清兵,总兵曹交蛟、王廷臣及巡抚邱民仰等被俘而死。洪承畴也被清兵俘获,押至盛京(今沈阳)而降清。三月,锦州总兵祖大寿见松山已破,战守均无能为力,而且粮饷也尽,于是也向清兵投降。四月,清军相继破杏山、塔山,至此,明廷关外防线仅剩孤城宁远。松锦之战是明清之间最大的一次战役,清军全力以赴,击败洪承畴13万援军,夺取关外军事重镇锦州,降获明末两个著名将领洪承畴、祖大寿。从此,明朝再也无力组织有力的部队与清军抗衡了。
7.“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原名李鸿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生于陕北延安府米脂县。曾应募为银川驿卒,练就一身骑马射箭的好本领。崇祯二年(1629年),朝廷撤销驿站。李自成失业,到甘州充任边兵。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跟随“闯王”高迎祥起义,号为“闯将”。崇祯九年(1636年)八月,高迎祥在战斗中被俘牺牲,李自成被推为闯王。经过九年多来的南征北战,这时的李自成已是一个胆略兼备、很有威望的农民军领袖。他率领的部队坚甲铁骑,兵仗精整,战斗力很强,逐渐成为各路起义军中一支举足轻重的队伍。
8.崇祯帝自缢煤山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大顺军会师北京城下。十七日,李自成亲自指挥大军环攻九门。十八日,大顺军将士架飞梯奋力攻城,越墙而入,攻占外城。与此同时,明太监曹化淳献彰义门投降。崇祯帝朱由检听到城破,立即命其3个儿子更衣出逃,逼周皇后自缢,剑砍长女乐安公主手臂,又杀妃嫔数人,然后换上便服,携太监王承恩等数十人,出东华门,企图出逃,没成功,又返回宫内。十九日清晨,李自成军攻破内城。崇祯亲自响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响应,崇祯见大势已去,便与太监王承恩入内苑,自缢于煤山(今景山)寿皇亭树下,明朝至此宣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