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在繁华中沉沦的两宋(1 / 1)

历史百科一点通 王斌 6668 字 1个月前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960年春,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谎报北汉和辽朝会师来攻,于是奉命带兵北上,到了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回师都城,夺取了后周政权,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在建立后的第四年,就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北宋最高统治者认为,当时对辽朝还没有取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割据政权统治区域大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这些政权的实力又较为薄弱。因此,其统一战略部署是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上削平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地区,即“先南后北”、“先易后难”。963年,北宋首先出兵灭掉荆南,接着陆续灭掉后蜀、南汉和南唐。在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下,978年,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的钱祐相继归附,南方的割据政权全被消灭。979年,宋太宗亲率大军出征北汉,把“十国”中的最后一国灭掉,消除了五代十国分立割据的局面。

北宋建立后,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把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经过这番改革,宰相只剩下有限的权力。而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规定州郡长官不能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且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做知州,知州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是安抚使有时用武人。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摄,属于临时指派的性质。各地方收取的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这样,地方长官的权力分散,任期又短,武力削弱,财政匮乏,无法与朝廷对抗。

北宋建国后,在科举制度方面,就逐渐采取许多措施,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试卷上将姓名籍贯糊上,防止作弊。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数量庞大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成为封建国家的忠顺臣仆,便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基础,也起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北宋改革

1.庆历新政

北宋王朝到宋仁宗庆历年间,财政危机日益加深。军饷和官俸成为庞大的财政开支,单用于养兵的费用竟达全国财政收入总数的十分之七八。宋太祖时正规军的禁军约有38万人,宋仁宗时为对西夏用兵和加强对内镇压,各路广募兵士,仅禁军就激增至80万人,还有厢军近50万。北宋政府官僚机构日益庞大,通过恩荫、科举、进纳、军功、胥吏出职等途径入仕者不断增加。在和辽国订立“澶渊之盟”后,每年又须向辽国交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所谓岁币。到宋仁宗时为了抵御西夏的军事侵犯,调集大兵到陕西诸路,军费开支陡然大增,支出总数达3390万两,辽国又乘机迫使宋廷把每年交纳的岁币在原数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分之二。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竞相兼并土地,官僚豪绅大地主阶层都享有免税免役的特权,赋税的负担都落在中小地主以至自耕农民的身上,这就促使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中小地主的赋税负担,总是通过加重地租或放出高利贷而转嫁给佃农。北宋政府只有依靠增加课税的收人,主要是依靠加重按地亩征收的农业税来解决这些问题。宋初这些强化专制丰义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长期负面怍用的积累,致使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有些人提出了改革弊政的主张,以图改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严重,统治集团面临危机四伏的局面。同判礼院宋祁上疏,以为国用不足在于“三冗三费”。“三冗”是全国有定官而无限员,各级官员比以前增加5倍;几十万厢军坐耗衣食;僧尼道士人数日增而没有限额。“三费”是道场斋醮、百司供费无数;京师多建寺观、多设徒卒,增添官府衣粮;大臣罢黜仍带节度使衔,靡费薪水。

范仲淹和韩琦一道在廷州戍边三四年。在那段时间里,他们改革兵制,严明军纪,修铺 城堡,争取羌人,爱护士兵,安定边民,边关由危急变为安定。1043年,参知政事范仲淹向仁宗提出整顿吏制、加强军备、发展生产的十项建议,以新政颁行全国,史称“庆历新政”。

范仲淹对改革弊政、奖励生产、富国强兵早有考虑,他便向仁宗皇帝提出治国的十项建议。这十项建议是:改变以前文官三年一升迁的办法,对于官员中确实有作为、立大功的人,才能提拔重用;改变贵族子弟承受恩荫做官的旧法,以减少冗官;考试学子时着重在策论经学,不在诗赋,严格选择提点刑狱以及各州县长官;各级官员要按等级分给职田,防止贪污;每到秋天,各地开渠修堤,以利农业生产;招募卫兵5万,保卫朝廷;减徭役;朝廷有政令,各地必须执行;注重统一命令。

为贯彻新政,范仲淹派了一批按察使到各地去视察,根据按察使送来的报告,他将那些不称职的官员从登记簿上除名。枢密副使韩琦看到范仲淹勾掉了很多官员的名字,非常吃惊,劝告道:“一笔勾掉一个名字很容易,可是,被勾掉的一家人都得哭了。”范仲淹回答说:“一家哭怎比得上一路哭呀!”

范仲淹的改革虽然没有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但是新政触动了皇亲国戚权贵大臣的利益,范仲淹在京城无法立足,就自动请求到陕西戍边,实行了一年多的新政被宋仁宗全部废止。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重建岳阳楼,请他写一篇重修岳阳楼的记文。范仲淹一夜写成了那篇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抒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这一直被后人传诵。

2.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失败了,社会矛盾并未缓和,财政危机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士大夫要求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一场更大规模,更为深刻的改革运动已在酝酿之中。

北宋中期王安石主持了最为重大的社会改革活动。王安石有感于北宋社会矛盾的尖锐,力主改革政治,以扭转国势的衰落。先上《万言书》,希望改革,受到冷遇。宋神宗继位后,宋王朝面临社会矛盾尖锐,民众起义不断,冗兵、冗员、冗费问题严重,国库空虚,财政困难的局面,西复、辽不断侵扰宋王朝,蚕食宋朝疆域,破坏了北宋北方的经济,也威胁到宋朝的政权存在。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改变北宋的积贫积弱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镇压的能力,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变法“强兵”的目标虽然没有达到,但“富国”的目标却部分达到了。改革以增加财政收入,节俭支出,稳定经济秩序,整理经济环境,加强军事力量为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中,先后颁行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方田均税,保甲、保马、将兵等法,可以说,王安石制定新法时希望国富民强,“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但良好的动机未必有好的收效。

青苗法是变法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规定取息二分或三分。在青苗法实行的初期,曾强迫高利贷者借贷青苗钱,按期向政府交纳利息。高利贷者的活动在青苗法实施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政府却增加了大量的利息收入。

募役法中的以雇役代替差役,也顺应了当时商品货币经济和雇佣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另外,政府由此获得了巨额收入,北宋的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在宋神宗时府库的积蓄可供朝廷20年的财政费用。

农田水利法实施后,仅在l070年至l076年的7年间,兴修水利就有l万多处,受益的土地有民田36万多顷,官田2000顷。大量的薄地成了良田。

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情况,但是总的来看,变法的进步意义是应当肯定的。1086年,司马光出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变法失败。

靖康之难

王安石变法后,中原地区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金国占领辽的东京州县后,同辽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和谈。北宋君臣欲借助金国军力灭辽,收回燕云失地。重和元年(1118年)八月,宋使马政自登州渡海使金,以买马为名,初议夹攻,金亦遣使至宋。宣和一年(1120年),和议成,史称“海上之盟”。

宋朝的北征军屡为辽军所败,不能应夹攻之约,直到金军入燕,还不见宋朝一兵一卒到达。而辽大败宋军的消息却不断传人金国。金军独力攻取燕京后,以宋未能履行夹攻之约,不肯将燕云诸州交割与宋。经使臣多次交涉,金太祖决定将燕京所属涿、易、檀、顺、景、蓟6州归与宋朝,宋除将原交纳辽国的岁币如数交与金国外,另交燕地代税钱100万贯,并折成丝帛等实物。宋朝也希望依靠本身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固有的影响招诱燕蓟的武装力量。

经宋朝遣使多方交涉,金太祖同意将燕京所属6州地交割与宋,也同意以后将西京所属州县也归与宋朝。ll23年,宋官进驻燕山,并继续遣使要求交割西京。在燕地交涉中,金太徂与诸将间已存在分歧,降金的辽官也进言宋朝军事无能,不应许地与宋。但金军迫袭辽帝时,宋乘机策动张觉背金降宋,首先背叛盟约,给金人对宋用兵提供了借口。宗望攻下平州,尽得宋所给张觉的诏书,又掌握了宋朝破坏盟约的物证。宗翰等奏请不再割西京地与宋,宗望也奏宋治军燕山,拒不交出逃入宋地的燕地户口,要求加兵于宋。

金灭辽后,开始向北宋进攻。ll25年1月,金兵分两路南下,一路从河北指向大名,一路由大同指向太原,准备东西两路会师,夺取北宋京城开封。驻太原的河北河东宣抚使童贯闻风而逃,太原人民在知府张孝纯、副总管王禀的率领下,高举抗金大旗,同金人进行了整整8个月的浴血奋战。ll26年9月,太原沦陷,张孝纯被俘,王禀自杀,金人把他的尸体踏成肉泥。太原人民死于战火的不计其数。金军占领太原后,长驱南下,ll月便渡过黄河,占领开封,宋徽宗和宋钦宗当了俘虏,北宋灭亡。

南宋的建立

北宋灭亡的同一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府做了皇帝,后来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追击南宋统治者。

北宋灭亡以后,山西处于金的统治之下,山西人民纷纷组织武装,展开抗金斗争。“八字军”就是上党人王彦组织的,他们在脸上刺上“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大字,以示抗敌救国的决心。八字军很快发展到10多万人,联络河北的义军共同抗金,声势浩大,对金人形成了很大的威胁。ll27年,八字军向泽州、潞州一带进兵,猛攻金军统帅粘罕的大营,大败金军。

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抗金将领,他带领的军队被人称为“岳家军”。这支军队作战勇敢,在抗金战争中多次获胜。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军中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是对岳家军的高度评价。

1129年,金军渡过长江。南宋的抗战派将领对金军的进攻给予坚决的抗击。韩世忠把金军阻截在黄天**48天之久,岳飞收复了被金军占领的建康。ll40年,金军分四路向南宋进攻,南宋派兵分路抵抗。岳飞带领的中路军,在郾城大败金将兀术的主力骑兵“拐子马”,乘胜收复了许多失地,进军朱仙镇。其他几路宋军也取得了许多战果。河南河北义军纷纷响应,士气高涨,以“直捣黄龙府与诸军痛饮”相激励。正当抗金斗争顺利发展的时候,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向金求和。高宗、秦桧以l2道金牌急令岳飞班师。岳飞接到诏令,痛心疾首,悲愤万分。岳飞回临安后,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不久,被诬入狱,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时年39岁。

南宋所造的船,已装有指南针,并且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海外贸易的国际性港口有泉州、广州和明州,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由于北方先进技术的引入,水田增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等地,稻米产量很大,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同时,棉花的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椎河流域。

屈辱的“嘉定和议”

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休战了四十多年。金章宗(1190~1208年)在位晚期,金朝北边受到蒙古族的侵逼,内部又有各族人民的反抗。南宋重臣韩侂胄便趁机对金用兵,进行北伐。

1206年(开禧二年)五月,宋分道进兵。初时收复了一些地方,不久,金援兵大量南下,宋军大败。金人要求惩办战争祸首,主和派礼部侍郎史弥远等竟杀死韩侂胄,函其首送给金人。1208年(嘉定元年),双方重定和约,史称“嘉定和议”。

在嘉定元年(1208年)由史弥远主持与金议和,订立了“嘉定和议”。其内容主要是:

(1) 宋金为“伯(金)侄(宋)之国”;

(2) 宋输金岁币由银绢二十万两、匹改为三十万两、匹,并另给金犒军钱三百万贯;

(3) 金归还新侵的土地给宋,双方维持原来的疆界;

(4) 宋将韩侂胄等主持伐金之人的首级献给金。

这次和议是南宋对金另外一次的屈辱媾和。

败局已定——南宋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分兵三路进攻南宋。蒙哥在进攻合州钓鱼城时受重伤而死。忽必烈接到蒙哥死讯,仍然坚持率军大举渡江,将鄂州团团围住。宋理宗命贾似道为右丞相到汉阳督战,又命各路宋军救鄂州。贾似道瞒着朝廷派亲信到蒙古兵营求和,表示只要蒙古退兵,宋愿称臣纳币。忽必烈接到密信,蒙古贵族正准备立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做大汗。忽必烈急着回去争夺汗位,答应与贾似道订立秘密协定。

根据协定,贾似道答应把江北土地割给蒙古,每年向蒙古进贡银、绢各20万。贾似道向宋廷隐瞒了议和、纳币之事,以所杀获俘士卒报功,慌称“诸路大捷”、“江汉肃清”,诈称宋军大胜。南宋政权的腐败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被誉为“真将才”的刘整受统帅吕文德、俞兴忌恶构陷,被迫投降蒙古。宋朝方面大部分官员仍然认定蒙古兵攻不破“长江天堑”。

至元十一年(1274年)三月,元廷调兵数十万,配合攻宋,构成三路进兵态势,而以伯颜一军为主攻。忽必烈叮嘱他要效法曹彬,“不杀”而取江南。伯颜领军自襄阳沿汉水趋郢,揭开大举攻宋的战幕。南宋江汉守军士气瓦解,汉阳、鄂州、德安相继投降。宋军屡战屡败,襄阳城也被围困了5年。贾似道把战争前线的消息封锁起来,宋度宗再也听不到元军进攻南宋的消息。南宋灭亡的厄运,谁也挽救不了。江北扬州、泰州等,江南常州等地虽都婴城固拒达数月,却已无法阻止元军南下。

陈宜中主持下的朱廷,乞求罢兵,几度遣使至日益逼近宋都的伯颜军前,表示愿意称侄,如不许,称侄孙亦可,再不许,甚至只求封一小国仍可。但这时元军灭宋之势已成定局,不同意和议。太皇太后谢氏献传国玉玺及降表于伯颜军前。张弘范至潮阳,擒文天祥。文天祥宁死不降,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旬。

1279年,张弘范、李恒两军会合后,对宋崖山水师发起总攻,宋兵全军溃败,陆秀夫负幼帝赵昺自沉,南宋灭亡。

北宋初期的社会制度

北宋初期,历经分裂、战乱的社会急需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元气”。于是,从宋太祖开始,历代皇帝都相继实行了新的政策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些政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唐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开宝八年(975年),中国科举制度形成了解试、省试、殿试一整套程序。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于隋唐,到宋初基本完善。宋太祖赵匡胤始行特奏名,首创殿试制度。特奏名,就是那些解试合格而省试或殿试落第的举人,累积到一定的举数和年龄,不经省试,由礼部特别奏名,直接参加殿试,分别等第,并赐给出身或官衔的一种科举制度。因为是皇帝特别推恩,也叫做恩科。开宝六年(973年)三月,赵匡胤为收揽文权,使读书人入仕感激皇恩,在讲武殿亲自复试举人,从此,皇帝亲自复试的殿试制度成为一种基本制度。到了开宝八年(975年),科举考试有了省试、殿试的分工。特奏名、殿试的实行,标志着科举制度在宋初已基本完善。

2.宋分路而治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尽罢节镇统辖支郡,实施分路而治。

北宋初年,宋太祖鉴于唐末五代藩镇统辖诸州财赋,拥兵割据之祸,设勾当某路计度转运使,在路上管理军队粮饷。后又设置诸道转运司,专主财赋,征收当地赋税,再上缴中央。开宝九年十一月,转运司成为常设机构,其职权为主管本路的财赋和漕运,监督考察本路的官司员等。其长官为转运使,下有属官。转运司因主管财赋和漕运,故俗称“漕司”。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尽罢节镇统辖支郡。自此以后,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都委于转运使。朝廷根据土地形势,分15路而治,转运使司路遂成为北宋一代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域。太宗时期各路还不稳定,到了至道三年(997年)才定下来,分为: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南东、广南西15路。

3.设置龙图阁

咸平四年(1001年),宋设置龙图阁。宋初沿袭唐代制度,在崇文院内建置史馆、昭文馆、集贤殿,合称三馆,分别执掌起草制诰诏书、整理典籍、编纂图书、教授生徒等工作,并有专门的官员担任官职,待遇优厚。1001年,建置了龙图阁,专门负责收藏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各种典籍、图画、祥瑞之物,以及宗正寺所进的宋氏宗族名册、谱牒等,类似于皇帝的个人图书馆。龙图阁的官员职位,相继置有龙图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学士、直龙图阁等,掌管阁内一切事务。因涉及皇帝,这种官职要求很严,一般文士经过考选才能授职。

4.设立市舶司

咸平二年(999年)九月,宋真宗诏示在杭州(今浙江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设置市舶司,让外来客商经营得到方便。宋代国家相对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各种商品交换也活跃起来,对外贸易也随之发达。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咸平二年(999年)九月,北宋政府在杭州和明州两个沿海港口设立市舶司,市舶司又称市舶使司,提举市舶司,其官员有市舶使,市舶判官等,初期由知州或各路转运使兼职,最后因事务渐多而成为专职,掌管的主要事务有:收购海外舶来的货物,以资专卖或上缴;接待各国贡使,招徕外商,并对外商经营进行管理和监督;管理本国商船以及海外贸易征税,等等。后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北宋政府不断在沿海口岸设置新的市舶司,到北宋末年已经增至6个。

5.推行恩荫制度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宋真宗赵恒定承天节(按指真宗诞节)奏荫子弟恩例。宋代恩荫之滥自此始。宋代恩荫名目繁多,如官员每逢承天节时奏荐亲属补官的圣节荫补。此外,有中高级官员每逢郊祀、明堂大礼的奏荐亲属补官的大礼荫补;有中高级官员退休时奏荐子孙弟侄补官的致仕荫补,有中高级官员去世前遗表奏荐子孙弟侄及门客等人被官的遣表荫补,以及中下官员因死于王事而奏荐子孙弟侄补官的死事荫补等等。恩荫补官的人数众多,据统计,有宋一代平均每年以各种恩荫补官者,超过500人。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平均每年由科举入仕者。由于这些凭借父祖恩荫补官的纨绔子弟养尊处优,不学无术,甚至文不能识字,武不能射箭,其素质低下显而易见。这些是造成北宋一代官员冗杂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

两宋的社会经济

1.北宋的社会经济

北宋时期,南方农民普遍使用龙骨翻车来灌溉,同时,比龙骨翻车运转力更大的简车,也用来引水上山,灌溉山田。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发现成组的铁制农具,如犁、耧、耙、锄、镰等,其中耙、锄等中耕农具较多,表明了农民对精耕细作的重视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南方地区水利设施规模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堤、西湖等处。

随着北宋的统一,南北农作物品种得到交流。水稻的优良品种在北宋时已不少,如占城稻即其中之一。占城稻的特点是穗长、无芒、抗旱、早熟。它“不择地而生”,适于普遍栽种。1011年,宋政府从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在江淮、两浙种植,后来又推广到北方。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广,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仅在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茶叶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国内外市场上的重要商品。

随着北宋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量也明显增加。北宋时期还产生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北宋建立后,四川地区长期使用铁钱,因铁钱重,携带不方便,公元l0世纪末叶,成都市场上遂出现“交子铺”,发行纸币“交子”,代替铁钱流通。1023年冬,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即借口商人争讼不息,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扩大流通区域。但钱引不备本钱,大量印发,于是成为人民的一大祸害。由于商业发达,北宋政府对商税特别重视。在全国各地设置场、务等机构,专门征税。

宋朝商税分为两种:过税,每关值百抽二,是对行商抽的;住税,值百抽三,是对坐贾抽的。正税之外,还有杂税。随着商业的繁荣,商税日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之一。

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和哥窑(浙江龙泉),是北宋五大名窑。

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宋定都开封,东南漕运十分重要,船只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加之海外贸易兴盛,便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更值得指出的是,当时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这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北宋时,舟师在航行中,夜观星,昼观日,遇阴晦天,则看指南针。

2.南宋的社会经济

宋金并立时期,南方的水利事业大大超过北方。农业生产技术也以江浙一带最进步,四川次之。江浙农民深耕熟耨,使土细如面。大暑时节,决放田水,让太阳暴晒,使苗根坚固,称为靠田;苗根坚固后,再车水入田,称为“还水”。此后,遇旱不枯,可保丰收。当时,上等田亩收五六石。“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产生。南宋时,植棉区已不限于两广和福建,逐渐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由于经济作物的逐步推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无论在官田上或私田上,采用货币折租的形式也有所增多。南宋时,丝织技术有新的提高。苏州、杭州、成都三个著名的官营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工匠数千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丝织品种类繁多,产品精致美观。

南宋时期,造船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明州、泉州、广州等造船业中心,仍然制造大型海船。1974年,在福建泉州湾发掘出一艘南宋末期的海船。根据其长、宽、深计算,载重量当在二百吨以上。这艘船的造型和结构都与宋代文献记载相吻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船舱竟多达十三个。南宋时还普遍制造车船。车船装有轮子,用脚踏轮,激水而行。

绚丽多姿的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

在北宋,指南针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当时已掌握了利用天然磁体进行人工磁化的技术。人造磁铁的磁性比天然磁体要稳定得多。同时,在指南针的装置上也有很大的改进,即将磁针穿在灯芯草上浮于水面和放在指甲上、放在碗沿上、悬在丝线上。著名科学家沈括还发现磁针所指方向正南稍偏东的现象。这是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

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海外贸易空前发达。为了克服远渡重洋的困难,保证航船安全,不但造船技术有显著的改进和提高,而且至迟在北宋末年已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之中。在宋代,随着采矿、冶金等部门手工业的发展和抗击辽、夏、金战争的频繁,火药、火器的制造技术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北宋时,在汴京有专门制造火药和火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宋仁宗时,由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记载了以硫黄、焰硝(硝酸钾)、松脂以及其他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和操作程序制成不同用途的火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和工艺程序的记载。北宋时,利用火药制造的火器,主要是燃烧性的,随后爆炸性的火器也大量地制造和应用。到了南宋,更发明了管状火器,如1132年军事技术专家陈规守德安(湖北安陆)时创造了火枪,把火药装在竹筒内点火喷射,这是射击管状火器的鼻祖,1259年,宋军和蒙古军在淮河一线作战,寿春府(安徽寿县)军民创造了一种叫“突火枪”的火器,在竹简内放置火药后再安上子窠,用火药的力量把子窠射出去,子窠类似子弹性质,用石子、铁块等制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步枪。后来把竹筒改为铁管或铜管。

北宋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就是这一时期建筑技术经验的总结。李诫,字明仲,郑州新郑人。他曾在北宋政府的将作监任职10多年,主持过不少土木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花了30多年时间,在北宋初年著名的工匠喻皓《木经》(三卷,已佚)的基础上,完成了《营造法式》这一部建筑学上的巨著。全书三十四卷,分名例、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四部分。书中还配合文字说明,绘出各种图样。《营造法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它是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宋代的开封铁塔是当时建筑的杰作。铁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叫做“开宝寺塔”,由喻皓设计。这座木塔八角13层,高120米,时人号称“京师之冠”。l044年,因雷击烧毁。l049年,又照木塔式样,重建铁色琉璃砖塔,俗称铁塔。铁塔气势雄伟,还具有防震、防潮、防碱、防雷电等性能,因此能够经受近千年来多次地震、河患、雷电的袭击,巍然屹立,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水平。

北宋时期,产生了著名科学家沈括(1032--1096年)。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钱塘人。他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著作多已失传,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是他晚年所写的名著《梦溪笔谈》三十卷。在《梦溪笔谈》中,作者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达到的辉煌成就,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和工程技术等十分广泛的领域,受到国内外科学家高度重视和赞扬。沈括的科学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天文历法方面。他在兼管司天监期间,主持编修《奉元历》,以365.24358日为一回归年,虽比今天实测的365.2422日稍大些,但比当时通行的历法要精密得多。同时,他还提出了彻底改革旧历法的主张:按节气定月,以立春为元旦,不管月亮圆缺,只管时令节气;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大小月相间,不置闰月。这种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份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法,适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沈括的成就,在中国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雕版印刷和造纸业

雕版印刷术在北宋时飞速发展,广泛被用来刻印书籍。国子监刻印的书,后世称为监本。民营书坊刻印的书被称为坊本。都城开封和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眉山都是印刷业的中心。自唐后期以来,雕版印刷术对于文化的传播、普及和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又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昇的这种发明,在印刷史上是个划时代的技术创新,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北宋纸的种类很多,竹、藤、楮、麻等都是造纸的原料。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栗纸,浙江的藤纸,温州的蠲纸等,都是有名的品种。歙州出产一种长纸,制作甚精,一幅长五十尺,竞均能做到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3.天文

北宋天文学家苏颂和韩公廉等人,吸取前人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和齿轮应用技术上的成就,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结构复杂、自动运转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并写成了一部图文并茂的详细说明书——《新仪象法要》,记载了水运仪象台的全部结构。反映出11世纪中国在天文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高度成就。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九韶在著作《数书九章》中,记有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和联立一次同余式的解法(当时叫做“大衍求一术”),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这一解法的人。元朝郭守敬是一位在天文、水利、数学等多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主张通过测验来编制新历,请求政府设监候官(专职测验人员)14员,分往全国27个测验所,进行实测。经过这一番仔细实测之后,又继以精密计算和综合研究,在宋代《统天历》的基础上,于l280年完成了历法的改造,命名新历为《授时历》。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和地球绕太阳的周期实际相比只差26秒,同现在世界上公用的阳历(1582年制定)一岁周期相同。但比它早300年。《授时历》施行了364年,是中国古代推算最精确和使用最久的历法。郭守敬为了测验天象,创造了简仪、仰仪、高表、候极仪、玲珑仪、景符等十多件天文仪器。其中简仪所达到的精密度,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宋代文学的主流——宋词

两宋时期,中国文学的主流是新兴的词。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而盛于两宋。在宋代,由于地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活的更加繁华,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坊”,在较大的城市中都有歌楼伎馆,有些贵族官僚豪绅的家里也有歌伎舞女,为可以歌唱的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词在宋代文坛上遂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

宋词数量巨大,据近人唐圭璋编的《全宋词》著录词人l330多家,作品有19900多首。柳永是北宋词坛上影响最大的词人之一。他的突出贡献是发展了长调的体裁,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苏轼,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的文坛领袖,能诗善词。他冲破了狭隘的传统局限,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的言志和咏怀的作用。苏词,富有幻想的浪漫精神和雄浑博大的意境,表现出豪迈奔放的个人性格和乐观处世的生活态度。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是南宋初年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以委婉含蓄、风格清新著称,为婉约派的正宗。由于生活的巨大变化,她的词以宋室南渡为分界,有前后期的不同,前期词的基调欢乐明快,后期词充满着身世飘零、国家兴衰之感。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大诗人和大词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志士,非常关心民族的安危和存亡。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人。他也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又是开创一代词风的杰出文学家。他以自己长期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并吸取了丰富的民间语言,采用了大量的散文化词句,广泛地熔炼历史题材为其作品服务,笔力雄健,风格多样,大大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在词的革新运动中,建立了不朽功绩。他创作的词很多,现存的《稼轩词》共有六百多首,是两宋词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内容非常广泛,充满了爱国热情和战斗精神。

宋代随着城市的日趋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娱乐生活需求的“说话”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宋时的“话”是故事的意思,“说话”就是讲故事,说话的底本就叫“话本”。宋代话本流传至今的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以及《京本通俗小说》等。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大的影响,元明以来的一些章回小说很多就是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

理学与法医学的发展

1.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它是佛、道思想渗透到儒家哲学以后出现的新儒家学说。从南宋以后,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宦方思想。两宋理学的奠基人是周敦颐。周敦颐,湖南道州濂溪人。他提出了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学说,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太极,太极的动和静产生出阴阳,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成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它们的互相推移转变,造就了气象万千的物质世界。在理学发展史上,南朱的朱熹是一个集大成的人物。朱熹(1130—1200年),祖籍徽州婺源。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并利用了北宋思想家张载关于“气”的学说,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是孔子以后在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其著述有《朱子语类》、《晦庵文集》及《朱子遗书》等。朱熹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是“理”。他认为“理”是万物生成的本源,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在“理”与“气”的关系上,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但就具体的事物来说,他又认为理与气是同时存在、密不可分的。他利用唯物主义的概念来弥补其唯心主义的漏洞,使其学说显得更为严密。朱熹强调事物的对立和差别,认为这种对立和差别是不能改变的,并以此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永恒不变。

2.医学

南宋人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系统地论述了检验尸体的各种方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司法检验专著,曾被译成法、英、荷兰、德、朝鲜、日、俄等多种文字,广泛流传,对法医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宋仁宗初年,针灸学家王惟一总结了历代针灸医家的经验,统一了针灸穴位,并在铜匠师的合作下,设计用铜铸成人体模型两具,刻划经穴,标注名称,为针灸教学之用;同时写成《新铸铜人俞穴针灸图经》三卷,不久又把《图经》刻石流传,使此后学习针灸的人对于穴位能有正确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