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繁荣强盛的隋唐五代(2)(1 / 1)

历史百科一点通 王斌 5435 字 1个月前

盛极而衰的大唐后期

唐玄宗在缔造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后便志得意满,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玄宗更是不问国事。他任用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为相,朝政日渐腐败。终于,胡人安禄山、史思明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际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此后,经过8年时间,唐王朝才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1.安史之乱

唐玄宗李隆基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节度使一职在唐睿宗时始设,仅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玄宗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将节度使增为10个,他们除管军政外,还兼管本道民政及财政,权势积重。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中央军备空虚,天宝元年(742年),全国兵数为57万余名,边兵竟占49万。安禄山即在此外重内轻、尾大不掉的局面下起兵叛唐。安禄山于天宝元年任平卢节度使,后来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兵力雄厚。他洞悉长安朝廷腐朽、实力空虚的内情,又因与宰相杨国忠争权,遂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州守、县令或逃或降,或被擒杀。叛军军锋迅速指向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唐玄宗派遣大将封常清到洛阳募兵六万,这些兵未经训练,很快为叛军击败,洛阳失陷。封常清与驻屯陕州的大将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玄宗听信监军宦官的诬辞,杀死高、封两人,起用病废在家的大将哥舒翰统兵赴潼关。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令部将史思明经略河北。

2.马嵬坡兵变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十四日,玄宗与随从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将士因饥饿疲劳,发生兵变,军士杀杨国忠,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杨暄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并且请杀贵妃。玄宗说:“贵妃常居深宫中,怎么能知国忠谋反之事呢?”高力士回答说:“贵妃是无罪,但禁军将士已杀国忠,贵妃在陛下左右,将士心不自安,愿陛下三思,禁军将士安则陛下安。”于是玄宗命高力士引贵妃至佛堂,缢杀之。马嵬驿之变后,李隆基欲再西行,父老拦路请留。李隆基遂分后军3000人给太子,令太子破逆贼,复长安。此后,太子北进至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李隆基南入成都。

3.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安史余部还保持相当大的势力。唐代宗为了求得暂时平安,将河北分封给叛将。在平叛的过程中,朝廷对内地掌兵的刺史也多加节度使的称号。因此,大历十二年(777年),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当时割据势力最大的要数成德、魏博、平卢三镇,各藩镇的割据者对其境内的百姓都实行暴虐统治,重加税率。为了维护其统治,他们除拼命扩充军队外,还挑选精勇组成亲信“牙兵”。并发给丰厚供给。牙兵一方面对他们效忠,另一方面也十分骄横,只要节度使对他们稍不如意,他们就或杀或逐。藩镇在官爵、甲兵、租赋、刑杀方面都各行其道,实如异域。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4.仆固怀恩叛乱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叛唐。回纥可汗是仆固怀恩的女婿,仆固怀恩自以为安史之乱以来,英勇力战,全家为朝廷而死者46人,女又嫁回纥,得回纥兵入援,收复两京,平定河南、河北,功大无比。而反为人诬陷,怒而上书自讼。九月二十二日,代宗遣裴遵庆至绛州慰谕怀恩,令其入朝,怀恩听信部将劝言,辞不入朝。不久,仆固怀恩引回纥、吐蕃10万余众入寇,京师震惊。代宗问郭子仪退敌方略。子仪说:怀恩不能有所作为。遂率兵在乾陵之南严阵以待,回纥、吐蕃军不战而退。永泰元年(765年)九月,怀恩引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刺兵数十万入寇宝鸡,九月八日,怀恩中途遇暴疾,死于鸣沙(今宁夏青铜峡)。

5.太子李恒登基

元和十四年底,宪宗因为服用方士柳泌的丹药身体恶化,吐突承璀也就加紧了改立李恽的谋划。太子李恒十分紧张,曾经问计于他的舅舅郭钊,时为司农卿的郭钊嘱咐他,一定要尽“孝谨”之心,不要考虑其他的事。这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就等着宪宗死了。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2月14日),宪宗暴死,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立即拥立太子即位,这就是唐穆宗。吐突承璀和皇次子李恽被这突如其来的政变杀了个措手不及,一起被送上了黄泉路。

穆宗位居储君期间的惶恐不安,随着成功登基也就烟消云散了。他对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干人等给予了不同的赏赐,特别是把生母郭贵妃册立为皇太后,以报答她多年来的辛苦经营。与此相对照,他对父皇的亲信和宠臣则分别处以杀罚贬斥。正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穆宗即位后,没有忘记把犯有自己名讳的地名等统统改掉。像恒岳(恒山)改为镇岳,恒州改为镇州,定州的恒阳县改为曲阳县。就这样,唐朝的又一代新君登基了。

昔日辉煌土崩瓦解

唐朝后期,统治者腐朽贪婪,广大农民的处境日益恶化。公元875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了。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作为唐王朝的最高统治着,皇帝已成为藩镇摆布的傀儡,大唐已是名存实亡了。公元907年,唐哀帝被迫让位于梁,曾经盛极一时的唐王朝走到了尽头。

1.牛李党争

长庆三年(823年),穆宗即位后,牛僧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不久又升任户部侍郎,很受穆宗宠信。后来穆宗从宣武节度使韩弘家的帐簿上,发现满朝权贵除牛僧孺外,大多接受了韩弘的财货,便认为自己知人不谬,下令将僧孺提升为宰相。本来,牛僧孺和李德裕都有出任宰相的希望。在这之前,德裕被任命为浙西观察使已有8年时间。这次任命牛僧孺为相,使牛、李两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纵观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除了太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前,两党都被当时掌权的李训、郑注排斥出朝外,大体上是两党交替在朝执政。牛党重科举,代表进士出身的官僚、新兴的庶族地主;李党代表北朝以来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僚,对科举制不满,主张改进,甚至一度建议取消进士科,这是没落门阀士族的要求。牛党主张对割据的藩镇姑息妥协,反对用兵;李党则力主削藩伐叛,强化中央集权。

2.黄巢起义

王仙芝,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人,乾符二年(875年)在长垣(今河南)发动农民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攻克曹州、濮州。黄巢也起兵响应。义军挥师中原,逼近沂州、洛阳,唐朝廷大为恐慌,调各路军队镇压。二月,黄巢与王仙芝攻下鄂州、郢州、复州和荆南罗城。五月,王仙芝在黄梅兵败被杀。王仙芝余部由尚让率领与黄巢会合作战。

878年三月,黄巢率军攻克毫州,众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立官制和农民政权。随后挥师北上,再次攻克濮州。朝廷调遣张自勉为东北面行营招讨使,率兵围剿义军。起义军在不利形势下往南转移,由滑州略宋、汴。唐军调集军队围攻。黄巢于是率军经淮南转往长江一带,在和州与宣州间横渡长江,攻占南陵,杀死唐将王涓。由于唐宣歙观察使王凝固守宣州,义军未能攻下,五六月间转攻润州(今江苏镇江)。唐朝廷派高骈为镇海节度使带兵镇压,黄巢主动撤出,南行攻打杭州。八月,攻入杭州城内,烧毁官府文书档案等,释放在押犯人,没收地主官吏财产,发布文告,开仓赈济百姓。九月,攻占越州(今浙江绍兴),唐浙东观察使崔璆逃走。唐廷派张璘阻遏,黄巢于是转战福建,开山路七百里入闽,破建州,十二月攻占福州。乾符六年(879年)六月,黄巢占领广州,俘获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但因黄巢军中北方士兵在广州水土不服,很多人染瘴疫而死,部将劝黄巢北上以成大业。十月,黄巢率军从桂州出发北伐。

884年黄巢兵败身亡,起义历时九年之久,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高举“平均”旗号的农民起义。

3.朱温降唐

中和二年(882年)九月初,唐朝河中军30艘粮船路经夏阳时被朱温军队所夺,唐廷遣河中节度使王重荣领3万军前往救援。朱温凿沉粮船,准备与唐军决一死战,同时请求黄巢发兵援救,但求援信几次都被左军使孟楷截住不报黄巢,而朱温军已被唐军包围。唐诸军行营都监杨复光派使向朱温招降,士人谢瞳也极力劝说朱温降唐。朱温见黄巢军队日益衰弱,大势已去,于是杀监军严实,与部将胡真、谢瞳一起以同州(今陕西大荔)降王重荣。朱温母姓王,与王重荣同姓,故朱温称王重荣为舅。唐朝授朱温同华节度使,又授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令他讨伐黄巢起义军。朱温降唐,极大地削弱了黄巢军的势力,动摇了军心。随后,驻守华州的黄巢部将李祥见王重荣优侍朱温,也想效仿降唐,被黄巢发觉后杀死,黄巢任命其弟黄邺为华州刺史。

4.朱全忠专唐政

901年,宦官刘季述等发动政变,囚禁唐昭宗而拥立太子李裕嗣位,宰相崔胤、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等救出昭宗,使其复位,杀刘季述等。时宦官仍典兵,崔胤等恐为所制,乃秘密交结朱全忠为外援。后来昭宗铲除了宦官势力,加封朱全忠为东平王、梁王。朱全忠得势以后,为了能挟天子而令诸侯,数次奏请迁都洛阳,为了排除崔胤的阻力,天复四年(904年)正月,朱全忠密奏崔胤专权,图谋反叛朝廷,使昭宗贬谪崔胤,解散其募兵,朱全忠又密使朱友谅谋杀了崔胤一家大小及他的亲信。随后朱全忠胁迫昭宗迁都洛阳,长安成为一片废墟。天祐元年(904年)六月,李茂贞、王建、李继徽联合讨檄朱全忠,为防止东都发生事变,朱全忠派遣李振、蒋玄晖及朱以恭、氏叔琮谋杀了昭宗,立辉王柷,是为哀帝。朱全忠又以逆臣之名杀朱友恭、氏叔琮,授张全义为河南尹兼忠武节度使,判六军诸卫事,领宿卫。朱全忠又对诸王大开杀若,借宴请之机,将昭宗诸子德王李裕等9人全部杀死,大肆贬逐朝臣。这样,朱全忠通过杀朝臣诸王,弑昭宗拥立幼主,铲除异已,大权独揽,为自己称帝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梁唐更迭

中国历史上一个大的混乱时期开始了,直到元朝的最终统一。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五代十国只是这一时期的开始。

五代的第一个王朝后梁的创立者是朱温。他出身于贫苦家庭,后和兄朱存一起加人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在黄巢危急之时,朱温背叛了他,投归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名全忠,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以河南为中心,扩张势力,他先后吞并了其他藩镇,属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901年,朱温带兵进人关中,击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夺得唐昭宗,控制了中央政府;又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不久,他又派人杀死了唐昭宗,立哀帝。907年,逼迫哀帝退位,朱温改名朱晃,建国号为粱,定都汴京,史称后梁。

朱温执政之初,改革了一些唐末的弊政。但连年用兵,又经常杀戮将帅功臣,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政权不稳。朱温的儿子朱友珪带兵杀入禁宫,弑父。朱温死后谥号为太祖。接下来皇室内争夺权力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粱的迅速灭亡。

中和元年(881年),黄巢攻占长安,唐僖宗召李克用入援。次年李克用等击败黄巢军队,黄巢被迫退出关中。从此,太原一带便成为李克用的根据地。李克用成为唐末割据势力中被封王的第一人。此后为争夺河东、轲北的南部地区而与朱温血战连年,尽管一度居于下风,但李克用拒不承认朱梁政权,表示他继续奉唐朝正朔,与朱温势不两立。

李克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攻克幽州;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死敌朱温。李存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后送回家里,祷告天地祖宗。

李存勖的用兵使朱温大惊,很多藩镇竞和李存勖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后粱。后梁为了保护河北,不惜一切,出兵再战,双方在柏乡又展开了一场血战。柏乡之役,李存勖抓住机会,以骑兵猛烈突击粱军。梁军丢盔弃甲,死伤殆尽,丧失了对河北的控制权。李存勖进一步安定了河东局势,息兵行赏,任用贤才,惩治贪官恶吏,宽刑减赋,河东大治。

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于后梁龙德三年(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迁都洛阳,史称后唐。

李存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但在政治上却昏暗无知。称帝后,他不再进取,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并为自己取艺名为“李天下”。李存勖还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伶人受到皇帝宠幸,侮辱戏弄朝臣,有的朝官和藩镇还争着送礼巴结他们。

李嗣源是李克用养子,即帝位后又更名李亶,是为后唐明宗。李嗣源不喜欢声色**乐,即帝位后,禁止中外诸臣进献珍奇玩物。宫廷供应及其机构之简单,在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他不喜欢臣下阿谀奉承,比较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并能够接纳臣下的忠谏。他的平实简朴的作风保持到晚年。李嗣源又通过表彰廉洁官员,来扭转吏治风气。为政宽仁,比较关心百姓疾苦,饱经战乱之苦的中原民众,总箅是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李嗣源是五代时期一个少有的开明皇帝,他在位时间稍长,因此能使国家稳定,政治清明,人民休养生息,对社会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继位者唐愍帝李从厚昏庸无能,后唐王朝很快也就灭亡了。

五代与十国

1.五代

黄巢起义失败之后,唐王朝名存实亡。藩镇之间经过相互攻战,最后仅剩下十几个。当时势力最强的是宣武节度使朱温,907年,朱温自立为帝,国号梁。史称后梁。912年,朱温被其子杀死后,923年4月,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建都洛阳,史称“后唐”。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沙陀人)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岁贡绢帛三十万匹和认辽朝君主耶律德光为父皇帝等条件,取得了辽兵的援助,推翻了后唐,建立了政权,国号晋,迁都开封,史称“后晋”。

后晋以后,幽云十六州成为辽军南下攻掠中原的基地,致使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的破坏。947年初,辽兵攻入开封,后晋亡。后晋凡十二年。当辽兵攻人开封后,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沙陀人)在晋阳称帝,并在开封建都,国号汉,史称“后汉”。后汉高祖做了 ll个月皇帝就死了,其侄刘承祐(隐帝》继位后,忌杀大臣,天雄节度使郭威被迫起兵反汉,隐帝被杀。后汉仅统治四年就灭亡了。951年正月,郭威在开封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

2.十国

五代时,在南方和河东地区,还先后存在过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包括: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梁唐晋汉周加后,黄河流域建五代。一吴一闽吴越楚,前后两蜀南汉平。南唐北汉称十国,割据混战天下乱”。

唐文化的标志——唐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诗作数量之多,作者之众,内容之广,风格流派之繁,题材样式之全,堪称空前。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发生了重大变化,“史诗”作品开始增多,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2.“诗佛”王维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3.“诗仙”李白

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中,最著名的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三人。李白,字太白,原籍成纪(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人,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幼年随父迁居四川。他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一位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想象力丰富、热情奔堍,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极深,被称为“诗仙”。其描写美好大自然的众多诗篇,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长久为后人传诵。

4.“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经历了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变化时代,深刻地感受到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人民的痛苦。在安史之乱前后,他写了《兵车行》、《三吏》、《三别》等著名诗篇,描述人民的苦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残暴。这些都是杜诗的精华。此外,杜甫也写了不少优美动人的诗篇。杜诗内容深刻,风格沉郁雄浑,语言精练,叙事严谨,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因而有“诗史”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5.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原籍下邦(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代表。白居易在文学创作上有很精辟的见解,他主张作文写诗都要接触时事,反映现实生活。在艺术上,他的诗歌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纯朴自然的独特风格。他生活在唐朝走向衰落的时期,他更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生活。因此,他的诗歌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此外,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也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为人们所喜爱。

隋唐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隋朝的民族关系

突厥和中原长期有着密切的联系,双方经常在塞上进行贸易。隋初,在突厥汗国境内形成了五六个大的割据势力,其中尤以占据西域地区的达头可汗势力最强。当时,突厥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沙钵略可汗,北周曾把千金公主嫁给他。从583年起,突厥另一可汗阿波与达头联合起来,占有西域地区,称西突厥,与东面的沙钵略抗衡,这样,突厥就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东突厥在沙钵略之子都蓝可汗时,曾和隋朝在缘边置市,开展贸易,双方经济交往相当频繁。后来,隋嫁安义公主与都蓝可汗的弟弟突利可汗,都蓝求婚,隋不应允。于是都蓝率兵攻突利,599年,突利战败降隋,被封为启民可汗。不久,都蓝可汗为部下所杀,启民可汗完全占有突厥故地。此后,双方关系更加亲密。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年,吐谷浑部迁徙到今青海地区。它逐渐征服了当地的羌族,建立起吐谷浑国。5世纪中叶,吐谷浑又扩张至今新疆东南部地区,成为西陲的一个强大势方。北周时,吐谷浑主慕容吕夸称可汗,建都于青海湖西四十五里的伏俟城。吐谷浑人民主要过着游牧生活,但已开始有了农业。“国无常赋”,“衣服略同于华夏”。隋初曾袭击隋边境。581年,隋派军在青海打败吐谷浑,其王吕夸逃走。583年,隋再次击败吐谷浑。到609年,隋炀帝派裴矩经营西域,同时派杨雄、宇文述带兵打垮吐谷浑,在其地“设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

在隋朝时,台湾称流球。607年,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球。608年,炀帝又派朱宽到流球去招降,流球不从。

610年,隋朝派虎贲郎将率军攻流球。隋朝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随着到达台湾。在此之前,大陆商人已常到流求贸易。从此以后,大陆人民移居台湾的日益增多,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2.唐朝的民族关系

回纥,即今之维吾尔族祖先。突厥政权衰落后,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联合其他部落起兵反抗,逐渐地摆脱了后突厥的控制,并在744年称可汗。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745年,怀仁可汗灭后突厥汗国,尽有突厥故地,成了漠北的强国。回纥的国家制度,兼采突厥和唐制。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占据了西域和河西,唐朝和西域的经济交流遭遇阻隔。由于回纥对唐友好,唐朝和西方商人多改道经回纥进行交易,因此,回纥一时成为陆上东西交通的枢纽。在这种情况下,回纥的商业呈现出空前的活跃,其商人到内地经商者常以千计,他们在内地置资产、店铺,有的和汉族通婚,久居不归。840年,回纥汗国灭亡。部众四散,一支迁移到河西走廊定居,一支进入吐鲁番,一支迁至天山北路及葱岭以西地区。后两支定居新疆的回纥,发展成今天的维吾尔人。

吐蕃就是今天的西藏。629年,年仅l3岁的松赞干布继赞普位,他削平了叛乱,统一了西藏。松赞干布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迁都到逻些(拉萨),从此逻些成为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他参照唐朝的中央官制和府兵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为了适应经济和政治的需要,松赞干布时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

641年,唐太宗答应了吐蕃的请求,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大量物品,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医药等书籍。唐高宗时,吐著又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并派酿酒、制碾碓、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710年,唐金城公主又携带着锦缯各数万匹、多种工匠以及一个龟兹乐队进入吐蕃,嫁给弃隶缩赞赞普。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729年,弃隶缩赞赞普向唐玄宗上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说明在唐代汉蕃人民的关系已经不可分离了。

松赞干布以后,吐蕃与唐朝进行了激烈的角逐。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又侵入西城,不仅完全控制了西域,而且夺走了河西和陇右地区。763年,吐蕃一度攻陷唐都长安。在8世纪下半叶,吐蔫的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吐蕃和唐朝虽然进行了长期的军事斗争,但友好往来一直是双方关系的主流。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

823年,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

南诏,是指蒙舍诏(在今巍山县),因地居最南,故又称南诏。唐朝大力支持南诏进行统一战争。到南诏王皮逻阁时,渐次消灭其他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都太和城(大理市南)。738年,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此后,南诏扩大了疆域。南诏的冶炼技术也相当进步,它所产的浪剑、郁刀、铎鞘等武器锋利无比,素负盛名。

南诏的建筑大多模仿唐制。现存南诏时期的大理崇圣寺塔,巍峨壮观,就是由汉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成的。

3.唐朝对外关系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空前繁荣。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13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人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l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最近在西安发现了遣唐使的墓志铭,在日本引起轰动。

日本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日本来华的学问僧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中国僧人鉴真和尚东渡,传播了大唐文化。

新罗统一以后,和唐朝的友好关系继续发展。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了各种土特产品,从唐朝贩回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物品。新罗还经常派遣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为最多。唐末五代时,雕版印刷术也传到了朝鲜。高丽乐受到唐人欢迎。

印度半岛,唐时称为天竺。唐初、中期天竺王尸罗逸多(戒臣王)不时遣使来通好,贸易往来极为频繁。唐朝输往印度的商品有麝香、丝织品、瓷器及铜钱等。从印度输入的物品有宝石、珍珠、棉布、胡椒等。

此外,印度的天文、历法、医学、音韵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也陆续传人中国。7世纪末叶,中国的纸经中亚传到了印度,以后又经尼泊尔传去了造纸术。

645年,高僧玄奘结束了历时19年、跋涉5万余里的伟大行程,回到长安,带回了梵文佛经657部。他在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二十年间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中国另一位佛教大师义净,于671年搭波斯船从广州出发,浮海赴印度。先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l0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罗瑜(在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经。

唐朝时,在今中亚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一带,有称为“昭武九姓国”的康、安、石、曹、米、何、史、火寻和戊地九国。相传九国的祖先是月氏人,为匈奴所迫,迁居此地,故总称昭武九姓国。当时在中国的外商,以这些国家的为最多。近年在西安、洛阳出土了许多昭武九姓国中曹、石、米、何、康、安诸姓的墓志,他们有的为唐立了军功,有的担任过唐的军政职务。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和柘枝舞也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喜爱。

唐时期与西亚的波斯和东罗马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泥涅斯,先后定居长安,后皆客死唐朝。波斯商人的足迹,遍于各地。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城市中开设的波斯胡店,以经营宝石、珊瑚、玛瑙、香料、药品而驰名。

波斯输入唐朝的东西很多,其中有菠菜和波斯枣。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源源不绝地远销波斯,并通过波斯转输西方。现在在伊朗境内曾发掘出不少唐三彩,即为明证。643年,东罗马遣使来唐,献赤玻璃、石绿、金精等物。唐太宗回书答礼,并回赠绫、绮等丝织品。

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651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此后,大唐遣使来唐有37次之多。大食所辖阿拉伯一带商人到中国的也不少。当时,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等处都有他们的足迹,不少人在中国定居落户,有的还在唐朝任职。751年,唐将高仙芝在怛罗斯战役中为大食所败,不少唐兵被俘,其中包括造纸工人。大食利用他们的技术设厂造纸,于是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中亚,又传到西亚,最后西传到了非洲和欧洲,为西方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近代考古工作者曾在伊拉克底格里斯河西岸的沙玛拉城遗址,发掘出大批中国陶瓷,其中有唐三彩、白瓷和青瓷三种,在北非的福斯特(即开罗古城)遗址中,曾发掘出唐朝的青瓷器。这些来自中国的工艺品正是中阿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