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1 / 1)

历史百科一点通 王斌 8170 字 1个月前

秦朝的统一

秦统一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是秦得以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王赢政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用了10年时间,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拉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1.在中央集权方面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管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三公”之下为“九卿”。这里的“九”并非确数,也称“诸卿”,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管刑狱、司法、治粟内史掌管钱谷、典客掌臣服的少数民族等。

2.在地方行政方面

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秦统一后,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有郡守,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郡下辖县。县有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秦统一后,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进行修订、补充,作为统一法律颁发全国。

3.统一的措施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战国时因诸侯割据,各国度量衡差异较大。秦统一后,以商鞅变法时的度量衡为标准,全国划一。颁布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作为全国标准使用器具。战国时的货币繁杂多样,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货币,以圆形方孔钱“秦半两”为统一货币。还规定“车同轨”,舆宽一律六尺。统一文字: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给统一后的政令推行和经济文化交流造成很大困难。完成统一的当年,秦始皇就下令“书同文”,以整理后较规范的“小篆”为标准,并写成文字范本推行全国。后来又出现了简化字体“隶书”。隶书的出现,是我国文字由古体转化为今体的里程碑。

另外,还修建了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在南攻百越时,为转运粮饷,开凿了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北,长33千米),使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连接、增修秦、赵、燕三国旧长城,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公元前221年,秦将全国富豪之家l2万户迁到咸阳,置于中央直接控制之下;南平百越后,在其地设南海等三郡,并迁50万内地居民到岭南定居;北击匈奴后在河套地区设九原郡,迁中原3万户屯垦戍边。

统一后的秦朝疆域非常辽阔,秦朝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秦末农民战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民间流传着“亡秦者胡也”的说法。公元前215年,大将蒙恬率兵30万讨伐匈奴,夺回河套以南地区。接着又夺同河套以北阴山一带的大片国土,重新设置九原郡。可是匈奴对秦国内地仍有很大的威胁,鉴于这种情况秦始皇决定修筑起一条新的长城。

秦王朝从民间征发大批的民工,同时命令大将蒙恬率士卒修筑长城。这条长城以六国时秦、赵、燕国北部原为防御匈奴而修筑的旧长城为基础,进行修葺、增补,同时又建造不少新的城墙,将它们连接起来,使之屹立在秦王朝的北方。长城沿线地势险峻,施工极其困难。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约5000余千米,这座抵御少数民族进扰的屏障,前后共用9年时间才修筑成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东南一带巡视。随同他的有丞相李斯、宦官赵高和公子胡亥。到沙丘的时候,秦始皇病势越来越重。他知道不久于人世,吩咐扶苏继位。赵高和李斯合谋,假造了一份诏书给扶苏,逼迫扶苏和蒙恬自杀,由胡亥继承皇位,这就是秦二世。接着他们就杀害了秦王的l2个公子和l0个公主。

秦二世继续暴戾的政治统治引发了民众的反抗。万里长城的修筑给当时的劳动群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加之秦始皇修建骊山陵墓,导致他死后人民反抗战争的爆发。

为防守边疆,秦二世大规模征兵。陈胜和吴广两人被指定为900人队长。他们在秦朝派来的尉官的监察下,一路晓行夜宿,准备奔赴长城边的渔阳去守卫边防。但是当走到大泽乡时,却遭遇大雨,道路泥泞,无法行走。这场雨一直下了20多天,耽误了壮丁队伍的行程。从宿县到密云,迢迢三千里,在规定的期限内,是无论如何也赶不到了。当时秦朝法令规定,去守边的兵士,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报到,如果超过期限,不管什么理由,一律杀头。面对这种处境,陈胜和吴广商量,决定起义。在做了许多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他们揭竿而起。于是以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威武壮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陈郡成为全国农民起义的中心。起义军乘胜前进,分三路攻秦。吴广为“假王”,西击荥阳;武臣北进赵地、魏人周市攻魏地。吴广围荣阳,久攻不下。陈胜又命令周文为将军,领军绕过荥阳,进攻关中,攻破函谷关。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壮大到几十万人,有兵车千辆。

六国旧贵族相继割地称王,韩广称燕工,魏咎为魏王,田儋自立为齐王。不久,围攻荥阳的吴广被部将田臧阴谋杀害。其他几支起义军,先后也被秦军各个击破。公元前209年l2月,章邯率军向陈郡扑来,陈胜亲自领导起义军奋力抵抗。因为兵力太少,不幸失利,败退至下城父。陈胜的车夫庄贾暗杀他后,投降秦军。

陈胜的部下吕臣等人坚持斗争。吕臣率领的“苍头军”进行了反攻,两度收复陈县,处决了叛徒庄贾。这支起义军,后来与项羽、刘邦等人领导的起义军会合,继续同秦军战斗。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灭亡了。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继起的农民军推翻了秦王朝,开辟了中国古代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新途径。

楚汉相争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六国贵族纷纷响应,各地豪强群起蜂拥,出现许多反秦武装集团。发展到后来,项羽和刘邦成为两支主要力量,楚汉相争就发生在刘邦和项羽之间。

公元前209年9月,居住在会稽的楚国旧贵族项梁,杀死太守,发动起义。同时,刘邦在萧何、曹参等人支持下,杀死沛令,自立为沛公。陈胜、吴广的主力军失败后,项梁被拜为楚王上柱国,总理军事。出于对楚怀王的怀念,项粱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楚王,仍号楚怀王。

一系列的胜利使得起义各支部队放松了戒备,项梁不久在交战中战死。秦军主力在章邯等人率领下进攻赵,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荆为次将,率兵救赵。项羽因为对宋义不满,愤杀宋义,令义军“破釜沉舟”,每人只带3天口粮,表示决一死战,项羽军大胜。巨鹿之战扭转了整个战局,秦军20万投降项羽。

正当项羽北上救赵时,刘邦采取了避实击虚的战略向咸阳进军。公元前207年8月,赵高逼死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子婴杀赵高。刘邦率军直扑咸阳,驻兵灞上,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了。刘邦攻占咸阳后,废除秦的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样一来,宽容大度的刘邦得到了秦人的拥护。

因为事先有约定,先入关中者封王。项羽听说刘邦先入关中,气急败坏的率军杀奔咸阳,40万大军驻扎鸿门。刘邦军队只有l0万人,只好亲自去鸿门拜会项羽。项羽的谋士范增想乘机除掉刘邦,就找项庄表演剑舞以伺机行刺。项羽的叔父项伯却拔剑伴舞,掩护刘邦。鸿门宴以后,项羽杀掉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项羽在六国贵族的怂恿下,废除郡县制,仍然采取分封制,自立为西楚霸王,又封刘邦为汉王。不久,因为分封不均,新的诸侯间混战爆发。

公元前期206年五月,刘邦暗度陈仓,迅速占领全部关中,楚汉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刘邦处于劣势地位,但他注意争取民心,招揽军政人才,因而在政治上逐渐据有主动地位。

彭城之战使刘邦主力遭到歼灭性的打击,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吕雉也成了项羽的阶下之因。原来追随刘邦的诸侯纷纷背汉投楚,刘邦果断采纳谋士张良等人的正确建议,在政治上争取同项羽有矛盾的英布,重用项羽原有部下彭越、韩信等人。

战争的关键一战是成皋之战,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项羽和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展开持久争夺战。荥阳及其西面的成皋,南屏嵩山,北临黄河,汜水纵流其间,为函谷关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汉高祖二年五月,刘邦退到荥阳一线收集残部。汉军得到休整补充后,将楚军遏阻于荥阳以东地区。

刘邦按照张良制定的谋略,游说英布倒戈,派遣韩信破魏,联络彭越袭扰项羽后方,从而有力地迟滞了项羽的进攻。公元前204年五月间,项羽大军进逼荥阳,刘邦向项羽求和,表示愿以荥阳为界,遭到项羽的断然拒绝,刘邦仓皇逃回关中。

公元前203年十月,刘邦反攻成皋,不久又完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项羽见大势尽去,遂被迫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公元前202年十月,乘项羽引兵东撤之际,刘邦追击,并于十二月在垓下合围,项羽自刎于乌江。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统一了中国,称皇帝,建立汉朝。

吕后专权

吕后名叫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她本是一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但随着刘邦地位的不断提高,她的政治野心也日渐显露出来,而且变得心狠手辣。在汉高祖还在世的时候,吕后就采取阴谋手段,谋杀功臣,为以后篡权扫清障碍。刘邦死后,吕后便逐渐将政权揽到自己和吕氏家族手中。

1.汉室之初

汉朝建立之初,社会经济情况濒临崩溃。公元前202年,刘邦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为汉朝初年经济的恢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某础。为了保证天下都由刘氏掌管,刘邦先后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王,开始分封同姓诸侯王以统治关东地区。同时刘邦与众大臣订立盟约,规定今后凡不是刘氏而称王者,天下共同征讨。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共封刘姓11人为诸侯王,这为日后诸侯王的叛乱埋下了祸根。

2.吕后诛杀韩信

虽然韩信为刘邦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刘邦却担心他功高盖主。因此,天下稳定之后,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完全变了。公元前201年,刘邦将韩信贬为淮阴侯。公元前197年,刘邦宠臣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征讨。韩信称病在家,不听从刘邦诏令,暗地里派人去向陈豨联络,谋求里应外合,准备发兵袭击吕后和太子。吕后得知韩信要谋反的消息,便与丞相萧何商讨计策,将韩信抓起来并斩杀于长乐宫钟室,还灭其三族。韩信最初是被萧何推荐给刘邦的,而也正是萧何骗他走向绝路,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吕后临朝听政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汉惠帝刘盈即位。这时的吕后更加肆无忌惮。她设计毒死赵王如意,还将刘邦的爱姬戚夫人的手脚砍断,眼睛挖掉,耳朵熏聋,喉咙弄哑,称之为“人彘”,然后丢进厕所。公元前188年,汉惠帝病死于未央官。由于惠帝与张皇后没有孩子,于是吕后立后宫一个美人之子为太子。惠帝死后,太子继位,史称汉少帝。由于少帝年幼,因此由吕太后临朝称制。吕后欲立吕姓为王,但遭到王陵等大臣的强烈反对。于是吕后剥夺了王陵的丞相大权。之后,吕后违背刘邦与群臣“不是刘姓而称王,天下共击之”的盟约,着手分封吕姓为王。

4.周勃安刘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那些吕氏子弟想要夺取政权,齐王刘襄随即调集军队进攻长安。在京城之中,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等密谋策划,设计让上将军吕禄交出了兵权。接着,朱虚侯刘章率兵千余人进宫,捕杀了相国吕产,随后又捕杀吕禄,并分派人手去捕杀吕氏一族。至此,吕氏集团被剿灭,统冶大权又回到刘氏集团手中。诸吕之乱平定后,周勃、陈平等大臣密商选立皇帝。因为代王刘恒在汉高祖现存诸子中年龄最大,而且为人仁孝宽厚,因此由他继承帝位最为合适。于是,大臣们派人迎代王入长安即位,是为汉文帝。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汉初无为而治的直接结果。汉惠帝奖励人口增殖与土地开垦,规定民女15岁至30岁不出嫁,分五等罚钱,又免为田人徭役终身。汉文帝是著名的节俭皇帝。他亲耕藉出,提倡农耕,免收天下农田租税12年。汉景帝改收民田半租,三十税一。西汉在文、景两个皇帝统治下,前后39年,终于形成了超过战国时期的经济繁荣。

西汉前期对匈奴和亲,避免大战争,再加田租轻微,徭役较少。三十税一制,鼓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西汉前期社会繁荣的基础。三十税一制也鼓励了商贾、地主兼并农民的积极性。汉景帝末年,地方官府的仓里装满了粮食,库里装满了铜钱。朝廷所藏的钱,积累到好几百万万,钱串子烂了,散钱无法计算。朝廷所藏的粮食,新旧堆积,一直堆到露天地上,让它腐烂。

就在这种一片升平的情况下,半割据的同姓王国成为汉王朝中央的心腹之患。

汉景帝即位,任命晁错为御史大夫。此时,同姓诸侯的势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齐国有70多座城,吴国有50多座城,楚国有40多座城。特别是吴王刘濞,煮盐采铜,与皇帝一样富有。

晁错主张趁早削减同姓诸侯的封地。景帝有些犹豫,虽然觉得晁错的话有道理,但毕竟容易引起叛乱。可诸侯的实力与日俱增,景帝被迫削减诸侯的封地。

公元前154年,吴、楚、胶西、胶东、赵、淄川、济南等七个刘姓诸侯王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景帝在获悉七王叛乱后,先是采取姑息政策,决策错误,杀掉了晁错,并恢复诸王封地,企图以此平息战乱。但诸侯国反而因此更有决心推翻中央政权,景帝已经没有退路,这才决心发兵迎击叛军,任命周亚夫为太尉,以窦婴屯于荥阳。周亚夫受命后,暂时放弃梁国的部分地区,引诱并牵制吴楚军队。然后率军由蓝田出武关,经南阳抵达洛阳,抢占荥阳要地,控制了洛阳的军械库和荥阳的敖仓,率军30余万东出荥阳,进抵准阳。

周亚夫趁机追击吴楚联军。楚王兵败自杀,吴王被杀。震动天下的吴楚叛乱,历时仅3个月便完全失败。

汉武大帝

汉武帝登基后继续他父亲的政策,消弱诸侯的势力;同时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方面,汉武帝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征伐匈奴;一方面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可是,尽管汉武帝亲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但之后连年征战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汉武帝后的西汉王朝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盛极而衰的道路。

1.汉武帝即位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之子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即位,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其在位期间,曾用年号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登基之初,汉武帝继续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

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等一系列的发展经济与民生政策之后,西汉王朝的国力已蒸蒸日上。汉武帝在承袭这些政策同时,积极准备军事力量的发展。

继位后,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甚至更远。

在对匈奴的战争同时,采取和平手段和军事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丧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后,匈奴王庭远迁漠北,从此一蹶不振,这就基本解决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始。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3.改革中央军队

汉武帝为了确保京师地区的政局稳定,在之前的基础上,重新整编了京师诸军。首先,缩小南军编制,扩大近身侍卫部队,设立期门军和建章营骑(后称羽林骑),还把阵亡军吏的后代吸收到羽林骑中,严格训练,传授技艺,称为“羽林孤儿”。他们对皇帝无比忠诚,大大地巩固了汉武帝的皇权。其次,汉武帝调整了京师警备力量,解除中尉兼管三辅地区地方军事的权力,向北军派遣了监北军使者,控制北军调发权。最后,设置七校尉军,加强京师驻军力量。改革后的汉朝中央军队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4.马邑之谋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采纳了大臣王恢的建议,准备兴兵打击匈奴。武帝先派遣马邑(今山西朔州)人聂壹做间谍取得匈奴单于的信任,诱使匈奴入塞。武帝又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率领车骑30余万,理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之中,伺机出击。然而,当匈奴骑兵行至距离马邑约百余里时,看见漫山遍野的牲畜而无人放牧,觉得非常奇怪。后来抓人审问,才识破了汉军计谋,引兵北还。汉军追杀不及,无功而返。从此,匈奴拒绝与汉和亲,汉朝北方边疆更加不得安宁。

5.推行推恩令

公元前l27年,汉武帝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意见,推行“推恩令”。推恩令是把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将原本广阔的诸侯国划分成几十个没有威胁中央实力的小国。同时为限制诸侯国网罗人才,汉武帝又颁布“左官定律”,凡为诸侯效力的人才,不得再在朝廷为官,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此外,汉武帝以诸侯王缴纳祭祀宗庙的酬金成色不好为借口,对诸侯王实行“除国”。公元前112年举行宗庙大祭,汉武帝一次就剥夺了106人的爵位,废其封国。汉初因功封侯的有140余人,到了汉武帝太初年间只剩下5人,汉代的分封制名存实亡。

6.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大将卫青、霍去病率军远征匈奴。他们各带5万骑兵和数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今内蒙和林格尔)、代郡(今河北蔚县)山发,越过漠北追击匈奴。两路大军均出击数千里,斩杀、俘获匈奴军数万人,大胜而返。匈奴军被逐出狼居胥山(今蒙古德尔山)以外。漠北之战后,匈奴元气大伤,自此长期游牧于漠北,无力南下。武帝战胜匈奴,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亚的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被汉朝接管。从此,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西交流的一座桥梁。

7.巫蛊之祸

公元前92年,一些女巫进入后宫,教妃嫔们念咒、做巫蛊(一种小人,传说将小人埋于地下,念咒语后,被诅咒人就会有灾难)。后来,宫中有人用巫蛊诅咒汉武帝,于是,汉武帝大怒,从诛杀后宫妃嫔到诛杀大臣,被牵连受死的达数万人,连武帝和卫皇后所生的两位公主也被诛杀。第一年,汉武帝宠臣江充诬陷太子宫中埋有许多巫蛊。太子得知后非常恐惧,便杀了江充等人。汉武帝得知后命丞相刘屈氂派兵攻击太子。太子兵败逃亡,被迫自杀。一年后,真相被查明,武帝十分后悔,下令灭掉江充家族,腰斩刘屈氂。

盛极而衰的西汉政权

汉武帝后期,国家年年征战,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国家发展也由盛而衰。武帝死后,昭帝即位。公元前74年,昭帝去世,汉宣帝继位。昭、宣时期,西汉王朝出现了兴旺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昭宣中兴”。但此后的汉元帝时期,王氏家族的势力不断显赫起来,而西汉王朝也即将走到终点。

1.昭帝继位

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死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等遵照武帝遗诏,拥立8岁的太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由霍光辅政。此后,霍光对内轻徭薄赋,对外与匈奴和亲,民生国力日渐恢复充实。汉昭帝年幼,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决断。久而久之,霍光权倾朝廷,形成了霍氏势力

2.霍光立宣帝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没有留下子嗣。大将军霍光遵照皇太后的旨意,迎童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到长安即皇帝位。刘贺登基后,荒**迷乱,失帝王礼仪,匿听大臣进谏。于是霍光与众大臣商议废黜刘贺。刘贺由立至废,仅27天。后来,前廷尉监丙吉上书霍光说汉武帝有位曾孙叫刘询,年纪十八九岁,通晓经书,聪明贤德,可立为皇帝。刘询是原太子刘据的孙子,出生数月时受巫蛊之祸牵连,被关押于狱中,后遇大赦才得以恢复皇族身份。在得到皇太后同意后,刘询被立为皇帝,即汉宣帝。

3.设置西域都护

大司马郑吉因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总领南北两道,故被任命为都护。汉朝由此开始设置“都护”一职。郑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设西域都护府,督察乌孙、康居等36国,执行汉朝号令。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有利于加强西域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削弱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王莽篡位与西汉灭亡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侍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继他的四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帝崩。汉哀帝继位后其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的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公元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公元前1年汉哀帝无子而崩。王政君掌传国玉玺,王莽任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公元1年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爵位,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公元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元始四年(公元4年)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被加九锡。此时王莽的野心已经极度膨胀,与汉平帝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公元5年,汉平帝被王莽毒杀,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居摄二年(公元6年)有人不断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

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深重,政治动**,人心思变,整个社会流行所谓汉室当“更受命”之说。这种思潮为王莽代汉创造了一个舆论上的思想准备。西汉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灾荒,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王莽代汉正是适应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基本思潮——人心思变,社会思治这一实际情况产生的。

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的不满。由于他看不起边疆藩属,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公元11年,黄河改道,灾民遍野。天凤四年(公元17年)各地农民纷起反抗,形成赤眉、绿林大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混乱中他为商人杜虞所杀,新朝灭亡。

汉王朝的复兴——东汉

刘秀是汉高祖九世孙,西汉景帝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人。赤眉兵与绿林兵起兵反王莽之时,刘秀也和他的兄长刘在舂陵(湖北省枣阳县)起兵,参加了绿林军。公元23年.刘秀率绿林军取得昆阳大捷。后来刘秀在鄗城即皇帝位,次年迁都洛阳,国号仍为汉,史称东汉。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发展迅速,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

1.刘秀称帝建东汉

公元23年,刘秀被迫立另一皇族刘幺为更始帝,自己任太常、偏将军。第二年秋天,刘秀开始脱离更始政权。公元25年,刘秀留寇恂、冯异等据守河内,与更始政权留守洛阳的朱鲔相持,并先后打败了众多起义的农民军。此时,刘秀手下将领商议为刘秀上尊号,并使人造“赤伏符”以传“天命”,刘秀装模作样“三推”之后,终于登上皇帝“宝座”。同年七月,刘秀派兵围攻洛阳,十月招降洛阳守将朱鲔,于是定都洛阳,正式建立了东汉王朝。

2.光武帝封赏功臣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刘秀终于平定了全国。为了妥善安置有功的文臣武将,汉光武帝刘秀果断采取两项措施:一是不让拥有重兵的功臣接近京师;二是对功臣封赏而不重用。这样,多数功臣都不用参与政事,而是回家安度晚年。将功臣妥善安置,这是东汉政权重建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也是较为成功的一项治国安邦措施。

3.南匈奴附汉

匈奴单于舆封其侄比为右薁鞬日逐王统领南边八部及乌桓。然而,单于舆对此并不信任,特派两骨都侯监领比的军队。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单于舆死,他的儿子乌达鞮侯被立为单于;乌达鞮侯死,其弟蒲奴为单于。比终于不能即位单于,心中大为不满,到西河太守处求“内附”汉朝。此事被来监视比的两骨都侯察觉,急向单于报告,并建议诛杀比。比之弟闻讯后立即给比通风报信。比得到消息后决定公开与蒲奴分裂。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春,匈奴八部大人共推比为呼韩邪单于,并派人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塞,表示愿永为汉朝藩屏,抵御北虏。刘秀接受了比的归附。从此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后,南单于派其弟左贤王莫率兵万余人攻击北匈奴,于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生擒北匈奴单于弟,又破北单于帐下,北单于十分恐惧,立即向北撤退千余里,南匈奴派遣使者至京城洛阳,奉藩称臣,求派使者监护,进一步巩固与东汉王朝的关系。

4.击破北匈奴

永元元年(公元89)六月,汉朝的车骑将军窦宪率兵出鸡鹿塞,会合南匈奴,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出塞3000余里,至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班固随窦宪出征,作《燕然山铭》,刻在石头上记功。公元91年,窦宪又派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出居延塞,围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汉军出塞5000余里,彻底击溃北匈奴。从此以后,北匈奴部分降汉,部分归附鲜卑,剩余的部族则离开中国边境走上了遥远的西迁路程。北匈奴的西迁,是世界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行动引起了古代世界的大变化,甚至影响了欧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外戚与宦官相继专权

汉和帝以后,继位的皇帝多为幼童,他们不能亲政,只好由皇太后临朝,皇太后们多请本家父兄帮助执政,这便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逐渐长大,对外戚日益不满,便指使宦官诛杀外戚,宦官又乘机垄断新政。等皇帝一死,外戚便又立一个新的小皇帝。于是开始了又一轮的争夺。就这样,东汉政权就在外戚和宦官手中倒来倒去,东汉也逐渐衰亡。

1.汉和帝诛窦宪,宦官开始用权

在汉章帝、和帝时代,外戚窦氏的势力迅速膨胀。建初八年(公元83年),窦宪为侍中、虎贲中郎将、弟窦笃为黄门侍郎,兄弟二人骄横宫中,窦宪竟敢依势以很少的价钱强夺刘秀女儿沁阳公主的园田,连公主也不敢与之计较。有敢与窦氏作对的均遭报复。88年,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窦氏一门把持朝政,开始改变了东汉外戚不干预朝政的传统。永元初年,窦宪率军大破北匈奴后,窦氏兄弟愈加骄纵,强夺人财,掠人妻女,培植爪牙,甚至地方太守、刺史也要听从窦氏安排。永元四年(公元92年),和帝经过一番筹划,依靠中常侍郑众等人,先设计收捕窦宪党羽,将郭璜、邓叠等人逮捕下狱处死。接着又派谒者仆射收窦宪大将军印绶,改封冠军侯。待窦宪离开首都到封国后,即迫其自杀。和帝铲除窦氏外戚势力是依靠宦官郑众等人实现的。和帝深恶外戚专权,想亲自总揽万机。大臣无权,惟信郑众。因此,东汉宦官用事,从郑众开始,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封郑众为鄛乡侯,宦官封侯也自郑众开始。这是宦官对外戚斗争的第一次胜利。

2.梁冀专权

从汉和帝起,东汉王朝大多是由小孩子继承皇位,最小的皇帝是只生下100多天的婴儿。皇帝年幼,太后便临朝执政,太后又把政权交给她的娘家人执掌,这样就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但是,到了皇帝长大懂事后,就不甘心长期当傀儡,受人控制。他想摆脱这种局面,可是里里外外都是外戚培植的亲信,跟谁去商量呢?每天在皇帝身边伺候的,只有一些宦官,结果皇帝只好依靠宦官的力量,消除外戚的势力。这样,外戚的权力又转到宦官手里。

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是最腐朽、没落势力的代表。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互相争夺、轮流把持着朝政,使得东汉的政治越来越腐败。

公元125年,东汉第7个皇帝汉顺帝即位,外戚梁家控制了朝政大权。梁冀是顺帝皇后之兄,跋扈专权,骄横无理,鱼肉百姓,欺压群臣。士大夫如张纲等人为了躲避牢狱之灾和杀身之祸,被迫归乡务农。顺帝死后,梁太后抱着他2岁的儿子即皇位,是为冲帝。冲帝在位一年便夭折。为了专制东汉王朝,梁太后与梁冀密谋,又从皇族中选定一个8岁的孩子,作为政权的象征,是为汉质帝。

汉质帝虽然年纪小,但聪明伶俐。他对梁冀的刁专蛮横看不惯。有一次,他在朝堂上当着大臣的面,指着梁冀说:“真是个跋扈的将军!”

梁冀听了,气得七窍生烟,当面又不好发作。暗想“这孩子这么小的年纪就那么厉害,将来必是心腹大患,就暗暗把毒药放在煎饼里,送给质帝吃了。

梁冀害死了质帝,又从皇族里挑选了15岁的刘志继承皇位,即桓帝。桓帝即位后,封梁冀3万户,增加梁冀所领大将军府的官属,位至三公;又封梁冀的兄弟和儿子都为万户侯。并封梁冀妻孙寿为襄城君,兼食阳翟租,岁入5000万,加赐赤绂,和长公主同样待遇。梁冀可以“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朝会时,不与三公站在同一席子上,10天到尚书台办公一次。从此以后,不论事情的大小,都要经过梁冀的决定才可以执行。不但文武百官的升迁要先到梁府去谢恩,就是皇帝的近侍也是由梁冀派遣,皇帝的起居行止都要报告梁冀。又隔了两年,梁冀一家前后共出了7个封侯,3个皇后,6个贵人,2个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7人,尚公主3人,其余卿将尹校57人。梁冀在位20余年,威行内外,百僚侧目,没有任何人敢违其命。

梁冀无法无天地掌了近20年大权,最后跟汉桓帝也闹起矛盾来。汉桓帝忍无可忍,就秘密联络了单超等5个跟梁冀有冤仇的宦官,趁梁冀没有防备,带领羽林军1000多人突然包围了梁冀的住宅。梁冀得知情况后,惊慌失措,知道自己活不了了,只好服毒自杀。

汉桓帝论功行赏,把单超等5个宦官封了侯,称作“五侯”。从那时起,东汉政权又从外戚手里转到宦官手里了。

3.党锢之祸

有个术士叫张成,深得桓帝和宦官的信赖。张成依势教子杀人,被大臣李膺查获,准备将他正法偿命。在张成的污蔑下,汉桓帝反而逮捕了李膺等士人200余人。外戚窦武和太学生为此上书皇帝,为所谓“党人”伸冤,于是这200余党人得以幸免,但终身不得为官。这件事过后,天下士大夫都称颂党人而非议朝廷。汉桓帝死后,宦官集团大兴党狱,李膺、杜密、荀昱等人全部被杀。天下饱学之士也被宦官指为党人,六七百人因此受刑致死或被发配边疆。

东汉灭亡

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一起诛灭了梁氏。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十三个宦官封侯,宦官开始成为东汉政权的主导力量。问题是,宦官的腐败比外戚更甚。这引起了很多士大夫的不满,他们与外戚联合,一同对抗宦官。宦官当然不愿意放弃权力,双方斗争激烈。最终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正直的士大夫全被排斥出政府。汉灵帝比桓帝更信用宦官,他曾指着两个恶名昭著的宦官说:“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汉灵帝把朝政全交给宦官,使政局更为恶化。184年,黄巾之乱爆发,东汉政府陷入混乱。党锢终于被解除,但已经太迟了。

189年,汉灵帝去世,汉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官拜大将军,掌控朝廷,他打算铲除宦官势力。但是少帝的母亲何太后反对。此时,士大夫领袖的袁绍提出建议,让拥兵自重的西北军董卓进京,逼迫何太后答应。何进同意了袁绍建议,一场铲除宦官的计划开始了。

然而,事情不幸泄漏。宦官当然不愿意坐以待毙,他们先下手为强,杀掉了何进。时在西园军的袁绍闻讯,立即率军攻入皇宫,对宦官进行屠杀。大宦官张让挟持汉少帝逃走,追兵赶到,张让自杀身亡。可此时董卓的武力已经到达帝都洛邑,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同归于尽,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

董卓为了树立威望,他首先废掉了汉少帝,立他的弟弟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190年,他又把汉少帝和何太后一起杀掉。这种倒行逆施的行径引起了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他们推举历代公卿的世族人士袁绍为代表,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虽然这次战争虎头蛇尾,未能达到目的,但仍使董卓感到不安。董卓于是挟持万岁迁都到长安,并且焚烧了洛阳,经营多年的京师洛阳城毁于一旦。与此同时,各地的地方军阀纷纷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中央政府的威望**然无存。

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合作谋杀了董卓,下令大赦天下。中央政府的权威一度恢复。然而不久之后,董卓幕府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中央政府再度陷入混乱。195年,李傕、郭汜发生内斗,汉献帝刘协和群臣逃出长安,回到洛阳。但洛阳已是一片废墟,汉献帝陷入窘迫的处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今许昌)。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汉献帝只能听命于曹操。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东汉结束。

两汉的科学文化成就

东汉末年,社会动**,但科技和文化并没有随之走下坡路,反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典籍。刘秀一手创立东汉之后,勤于政事。社会稳定,这段时期也被抄为“光武中兴”。刘秀以后的汉明帝、汉章帝很好地延续了刘秀的施政国策,东汉出现了兴盛的局面,科技文化也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1.造纸术

西汉在科学技术上的一个很大贡献,就是发明了造纸术。在《汉书·孝成赵皇后传》中有纸的记载,这是西汉关于纸的最早文献记载。l933年,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了一片麻纸残片。1957年陕西西安市出土的灞桥纸残片,1973年甘肃出土的金关纸,都出自西汉古墓,其中灞桥纸最为原始。l986年,在甘肃天水西汉古墓中还出土了一张纸地图。由此可见,在西汉时代中国人就已发明了造纸技术。但西汉时纸的使用还不普遍,帛绢、竹木简还是主要的书写工具,考古发现西汉大量竹木简和帛书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2.汉赋和乐府诗

西汉的文学成就,主要有汉赋和乐府诗。汉赋是从楚辞发展来的一种长篇的韵文。西汉的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骚体赋,汉初比较盛行;另一种是散体大赋,形成于汉初,兴盛于中叶,并取代了骚体赋的地位。汉初的骚体赋作者,以贾谊、枚乘为代表。贾谊作《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是一篇很好的抒情赋。贾谊另一篇代表作《鹏鸟赋》,也是一篇抒发悲伤情感的作品,开了西汉散体大赋的先河。

景帝时,枚乘所作的《七发》,对后世也很有影响。汉武帝至成帝间,是散体大赋全盛期。有名的赋家有司马相如、扬雄、东方朔等,其中以司马相如最负盛名。他的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等。乐府作为掌管音乐的官署,始于秦。到汉武帝时,为了宫廷娱乐和庙堂祭祀,开始大规模地采集各地民歌。包括鼓吹曲词、相和歌词、杂曲歌词等,既有汉族歌曲,又有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歌曲。如《战城南》用苍凉的调子描写了人民厌恶战争的心情。

西汉散文的成就也很突出。贾谊的《过秦论》和《治安策》、晁错的《贤良对策》以及刘向的《说苑》等,都是西汉的散文名篇。贾谊的政论文议论明白,慷慨激昂。特别是《过秦论》,语言生动,层层深入,把秦的兴亡分析得淋漓尽致。晁错的政论文语言精练,富有节奏,有很强的说服力。

3.文学

东汉时期的文学,较之前代,又有很大发展。东汉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辞赋和五言诗两种。其中在辞赋方面,东汉时作者很多,但大抵都是模仿之作。流传较广的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东汉人王逸选编屈原、宋玉及部分汉人的辞赋,进行注释,称《楚辞章句》,使楚辞的音义句读,得以流传于后世。五言诗是汉代新兴的文学体裁,西汉时只在民间流行,东汉时,一些文人开始作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创作中的杰作,对以后的诗歌发展有巨大影响。五言诗比四言诗虽只多一个字,但在音律上却多一个音符,在句法上多一个词位,因而能表达更丰富的内容。

4.九章算术

约公元前l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西汉以来许多数学家研究的结晶。西汉前期的著名数学家张苍、耿寿昌等人曾对它进行增删。全书共分九章,搜集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解法。其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还有各种面积、体积的算法和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问题,以及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特别是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载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这部书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

5.天文

西汉时期,天文学非常发达。当时的天象记录相当丰富。马王堆汉墓的帛书《五星占》中有五大行星运行的记载,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西汉时不仅有详细的天象记录,而且对天文学的研究也盛极一时。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6.张衡

张衡,字平子,南阳人。他学识渊博,又十分精通数学,著有《算罔论》。张衡最大的科学贡献,是在天文学方面。他总结前人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创制了浑天仪、候风仪和地动仪。浑天仪是用水力转动的一个浑象(即现在的天体仪),用铜铸成,球面上标出黄道、赤道、南极、北极,还刻上二十八星宿及其他星座。使漏壹滴水转动浑象,每天有规律地回转一周,在室内观察星体的出没,和实际完全一样。浑天仪制成后,张衡又著《浑天仪图注》,解释浑天仪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他还写了一部专门的天文著作,叫做《灵宪》,讲述天体现象。他主张浑天说。他所制作的地动仪,则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的仪器。

7.医学

医学在西汉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时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来解释人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并用这种理论进行辨证治疗。西汉的名医淳于意,为人治病必先切其脉,乃治之。可见当时脉学很发达。

东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创立的重要时期。东汉晚期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学的主要奠基人。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他总结前代的医学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代流传下来的,只有经过晋代名医王叔和改编过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种。张仲景也被后代中医奉为“医圣”。

东汉时,另一位著名的医生是华佗。华佗精于方药、针灸,特别精于外科手术。在施行手术前,他让病人服用他发明的麻沸散,进行麻醉。施行手术后把创口缝合,涂上膏药,就能逐渐痊愈。华佗能剖腹破背,剪截冲洗肠胃,还能做需要高度精确而复杂的脑科手术。关于他的精湛医术,在民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在一千七八百年前,中国医学就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实在令人惊叹。华伦认为人要经常运动,促进血脉流通,饮食消化,就能减少疾病。他创作“五禽之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来锻炼身体,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健身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