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开始了大动**的东周时代。东周前期史称春秋,后期称为战国。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开始了互相混战,打破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统一格局。经过连年的战乱兼并,最终形成了“春秋五霸”。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公元前770年,都城镐京已经是一片狼藉,于是,刚刚即位的周平王决定迁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可是,这个时候,周王朝已经丧失了对各地诸侯的实际号令权,实力上连中等的诸侯都敌不过。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而是任意攻伐,中原陷丁混战局面。
2.秦国崛起
公元前770年,秦庄公的儿子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平王封为诸侯,并将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以西之地赐秦。秦领土是西周的故土,在很多方面继承了西周的正统文化。公元前753年,秦开始有史记事,民众也开始接受教育。在军事上,秦积极拓展领地,不断发动对外战争。从此,秦国一跃成为与中原诸国匹敌的强国。
3.共叔段之乱
共叔段是郑武公的次子,其母武姜厌恶长子寤生,多次请求立共叔段为太子,未被同意。郑武公死后,寤生即位为郑庄公(公元前744年)。公元前722年,共叔段得到封地京(今河南荥阳东南)后,大肆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前722年五月,共叔段积聚粮食,收养敢死之士,充实步兵战车,联络武姜为内应,准备袭击郑国都城。郑庄公闻知后命令郑大夫公子吕率领200辆战车功打京。共叔段兵败,元气大伤,逃到共(今河南辉县)邑居住,无力再威胁郑国。
4.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初,齐桓公不顾主政大夫管仲的劝阻,执意发兵攻打鲁国。两军交战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面)。由于敌军人数众多,鲁庄公只好临阵督战。当齐军擂鼓进攻之时,在谋士曹刿的建议下,鲁军按兵不动。等到三鼓之后,齐军将士已经土气低落,曹刿才擂起战鼓,令鲁军冲锋。斗志昂扬的鲁军一举打败了无心作战的齐军。但曹刿并没有马上追击,而是仔细观察,看到齐军车辙混乱、战旗东倒西歪才下令追击,最终凯旋而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5.齐桓公确立霸业
公元前681年,是齐桓公霸业的开始之年。齐桓公首先迎娶了周庄王之女,向各诸侯表明自己与周天子的亲近关系。之后,齐桓公又以尊崇周天子为口号,争取各国诸侯的支持。恰恰在此时,宋国发生叛乱,齐国便以帮助宋国安定政局为由,借天子之名在北杏(今山东东阿)召集诸侯会盟。之后以小小的遂国为突破口,杀鸡儆猴,制服了鲁国;又软硬兼施,把郑国和卫国拉入同盟。到公元前679年,齐桓王确立了霸主地位,齐国称霸中原的时代开始了。
6.葵丘之会
周惠王晚年,想废太子郑而改立王子带,郑求助于齐桓公。惠王死后,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太子郑即位为襄王。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召集各国诸侯及周王室的宰孔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县东)相会,订立盟约。盟约的主要内容有尊重贤士、养育英才;用人唯贤,国君不得独断专行;各国间要有难互助,不要禁止邻国采购粮食等。会盟誓词意在发扬周文化尊贤崇德的精神,阻止国与国之间的垄断与竞争。当然,也更加凸现出齐国的霸主地位。
7.城濮大战
公元前633年,楚国连同陈、蔡、郑、许国围攻宋国,宋国无奈,便向晋求援。第二年四月,晋文公联合齐、秦两国救宋。为避开楚军主力,晋文公和宋成公等人率领军队“退避三舍”,驻扎在城濮(今山东范县南),占据有力地形。战斗开始时,晋将胥臣派下军先攻战斗力最弱的陈、蔡两军,使楚军右翼部队溃散。栾枝诈败引诱楚军追击,先轸、郤臻率领中军拦腰袭击。孤毛、狐偃率领上军夹攻楚国左翼部队,大败楚军。晋国大获全胜,从此奠定了霸主地位。
8.秦穆公称霸西戎
秦穆公即位之初就致力拓展疆士,扩大势力。先是讨伐茅津(位于今山西、陕西交界一带)之戎,灭掉梁、葭等小国,又帮助晋惠公返晋得位(公元前650年),后又以武力将陆浑之戎迁至伊州(今新疆省境内),使其疆域到达黄河以西。公元前626年,穆公用大臣由余之计,选送l6名女乐给西戎王。戎王沉溺女乐,秦乘机攻伐西戎,将西戎l2国并入秦国,增加了纵深千里的土地。为表示祝贺,周襄王把铜鼓授给穆公。于是,秦国得以称霸西戎。
9.鄢陵之战
公元前575年,郑围背叛晋围,与楚国在武城结盟。此举令晋国大怒,晋大夫栾书认为不可失信于诸侯,于是晋厉公亲率四军征伐郑国。郑国向楚告急,楚共王率军救援。晋楚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交战。混战中,晋军弓箭手射中楚共王眼睛,楚军大败。共王召楚将子反商量对策,子反却因为醉酒不能觐见。楚共王大怒,赐子反自尽。楚军失去主将,大败而归。鄢陵之战只是晋、楚的一次正面冲突,双方并未展开决战。
10.伍子胥出奔吴国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谗言,将太子的老师伍奢杀死,伍奢的儿子伍子胥狼狈逃到吴国。伍子胥见吴公子光想谋王位,便向他举荐勇士。公子光杀了吴王僚后自立为王,就是吴王阖阊。阖闾封伍子胥为大夫,任用将军孙武,整顿兵马,富强国家,先后兼并了附近几个小国。公元前506年,吴王讨伐楚国,一直打到楚国的都城——郢都。伍子胥将楚平王之尸挖出,鞭尸以报杀父之仇。
1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再与越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子夫差即位,发誓要为父报仇。两年后,夫差率军攻越,在夫椒(今浙江绍兴北)大败越军,越王勾践被抓到吴国为奴。越国谋臣范蠡贿赂吴太宰伯嚭,并向夫差进献美女西施求和。在吴国备受凌辱的勾践立志报仇雪恨,他卧薪尝胆,以使自己不会丧失报仇的决心。公元前473年,在吴王还沉溺于美色的时候,勾践大举攻吴,击败吴军,攻占吴都,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三家分晋
东周时期,诸侯国内有大夫采邑,一个采邑实际是一个小国。因为诸侯兼并,某些诸侯国土地扩大了,国内某些采邑也跟着扩大起来。大采邑间由开始兼并到盛行兼并,与诸侯兼并走着同样的道路,不过两种兼并的作用却明显有所不同。诸侯兼并破坏了被灭国的宗族,加强了本国内的宗族;采邑兼并则是破坏了国内失败的宗族。家族代宗簇而兴起,这主要是战争的结果。
食采邑的贵族有两类。一类是国君的儿子,按规定,一人得以继承君位,其余食采邑做大夫,如鲁国的三桓,郑围的七穆,齐国的高、国、崔、庆等。一类是有功的异姓人,也得食采邑做大夫,如晋国六卿中范氏、赵氏、齐国陈氏等。大夫的采邑与名位都是子孙世世继承不绝,国君在这些世袭贵族中选出一人或数人做卿,助国君掌管国政。到后来,华夏诸侯国如晋、齐、鲁、宋、郑、卫等国,卿也成为子孙世袭,国政被几家世卿把持,某些宗族变成强宗,采邑变成强国。
大夫被宠或有功或有权力,可以获得国君的裳田、赏人,也可以向国君请赏,或瓜分其他宗族的土田,甚至可以瓜分公室。鲁国在公元前562年,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三分公室,作三军各得一军,到前537年,三家又四分公室,季孙得二,盂孙、叔孙各得一,季孙私属甲士多至7000人。
东周前期,诸侯武力兼并,晋悼公兴霸业,先给人民免旧欠,救灾难,轻赋敛,赦罪人等好处。东周后期,齐国田氏、晋国的韩赵魏三家,政治上比较开明,所以成为大夫兼并的最后胜利者。
在周代初年的所有封围中,晋国的面积最大,力量最强,最有资格统一中国。公元前376年,晋国公室被韩、赵、魏瓜分。
晋国国君的权力衰落后,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最后只剩下知氏、赵氏、韩氏、魏氏,其中知氏的势力最强大。
公元前455年,知伯瑶率领知、韩、魏三家联军攻打赵氏。由于实力悬殊,知伯瑶率领的三家兵马将赵氏的晋阳城团团围住。赵军凭着晋阳城的牢固和军民顽强的斗志死守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未能攻下。
知伯瑶发现晋阳城东北有条河流,忽然想把晋水引到晋阳城。这时正赶上雨季,知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大水就直灌到晋阳城里去了。
知伯瑶使用洪水淹没晋阳城,对韩康子、魏桓子震动很大,他们更担心自己的封邑会遭受晋阳这样的命运。于是,韩、魏与赵合谋,灭了知氏,平分了知伯瑶的士地。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使者拜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将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只能承认现实,将三家正式封为诸侯。从此,韩、赵、魏、秦、齐、楚、燕七大国并立,史称“战国七雄”。
七雄争霸终归秦
从公元前475年春秋战国之交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这7个历史上被称为“战国七雄”的国家彼此间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战争。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变法最彻底、最成功的秦国力量最强、最终统一了中国。
1.楚国复兴
楚国在春秋晚期被新崛起的吴国打败,但此后的吴、越战争让楚国有了养精蓄锐的机会。越灭吴后,吴对楚的威胁解除了。公元前447年,楚攻灭蔡国。蔡国一直是楚、晋等大国争霸的中间地带,蔡被楚吞并后,楚国势力上升。公元前445年,楚与秦国修好,继续扩展疆土。越国灭吴后并未完全控制江、准以北地区,楚惠王看有机可乘,于是派兵东征,占领江、淮以北的地区。这一系列扩张使楚国重新恢复为有影响力的大国。
2.李悝改革
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据说,李悝是孔子弟子卜子夏的学生。李悝在任相期间,得到国君的信任和同僚的支持,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第一,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国策,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对于那些国家没有贡献,完全依靠父祖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人,剥夺其官职和俸禄,把这些官职和俸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因此改善了吏治,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第二,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用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第四,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食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第五,任用吴起改革军制,精选武士。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李悝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盛的国家。变法同时开起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各国纷纷变法强国,最终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
3.吴起改革
公元前390年,吴起(公元前391年前后从魏国投奔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楚国令尹,主持楚国变法。吴起取消贵族特权,削减官吏的俸禄,用以供养战士,奖励军功。在吴起的率领下,楚国南收扬、越,北并陈、蔡,击退三晋,进逼魏国的黄河两岸。由于吴起变法加强了王室的权力,沉重打击了楚国旧贵族,因此旧贵族对他恨之入骨。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乱箭射死,但他的变法对楚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4.齐威王治齐
公元前378年,齐威王即位初期,不理朝政,致使国势日渐哀崩。公元前370年,威王猛醒,采取强硬措施,严惩贪官污吏,招纳天下贤才,任用邹忌、段干明、田忌、孙膑等治国将才为朝中大臣。公元前353年,齐国发兵围魏救赵,大败魏军于桂陵,使赵国摆脱困境;公元前341年,齐国又在马陵击溃魏军,迫使魏惠王求和。此后各诸侯慑于齐国的威力,20多年不敢轻举妄劫。齐威王勋精图治,保持了齐国在“战国七雄”中的领先地位。
5.商鞅变法
公元前352年秦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秦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为进一步巩固秦国的变法成果,加强中央集权,商鞅于公元前350年再次变法。变法的主耍内容有:废除井田制,确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普遍推行县制,将地方政权和兵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冶;统一度量衡制度,便利了地区间的商业往来;按户、人口征收军赋,为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提供了保障。这次变法获得了巨大成功,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6.秦相张仪推行联横策略
公元前328年,秦相张仪采取了联合韩、魏的“连横”策略。秦先攻取魏蒲阳(今山西隰县),后又将蒲阳交还魏国。一打一拉后,张仪劝说魏惠王认清利弊,不可对秦无礼。惊恐的魏国只得把上邵15县,包括少梁等地一起献给秦国,并与秦修好言和。一年后,秦将以前所攻取的焦(今河南三门峡西)和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两地归还魏国。在张仪的策划下,奏魏韩三国连横的形势,瓦解了齐楚联盟。
7.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攻取中山国的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后发现,中原地区的战车在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并不适用,而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技术则优势明显。于是赵武灵王决定学习胡人骑射战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短衣装束。赵武灵王首先说服叔父公子成穿胡服上朝,然后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兵进行骑射训练。胡服骑射不仅使赵国拓展了疆士,壮大了实力,而且成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也为中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元素。
8.苏秦合纵五国攻秦
公元前288年,秦、齐再次联合。十月,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王为东帝。公元前287年初,齐取消了帝号,但秦仍使用帝号,自居于天下诸侯之上,激起各国不满。奉燕王之命入齐的苏秦极力游说赵、齐、楚、韩、魏五围合纵攻秦。压力之下,秦国被迫废除帝号,并将以前所占土地归还魏国和赵围,与五围讲和。但深受齐王信任的苏秦仍忠于燕国,并暗中为燕效劳。苏秦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为公元前284年燕国乐毅破齐奠定了基础。
9.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军包围韩国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上党郡守为借赵军抗秦,便将上党献给赵国,引起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起初,廉颇为赵将,坚守长平达3年。秦久攻不下,便用反间计使赵王改任赵括为将。秦将白起利用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交战时假装战败,引赵括率军开垒出击。白起又派出两支奇兵,从两翼切断赵军退路,并堵截赵国援军。九月,赵括突围失败被射死。秦赵长平之战,最终以赵国的惨败而宣告结束。
10.秦灭六国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兵包围邯郸,次年俘赵王,赵国亡。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秦王大怒,大举伐燕。公元前222年,燕王被俘,燕国灭。公元前225年,秦挥师20万攻楚,但为楚将项燕所败。后秦王任老将王翦为将,大破楚军,公元前224年掳获楚王。前225年,秦将王贲引河水灌魏都大梁,魏王投降。前221年,秦国大将王贲攻克临淄,俘虏齐王。至此,秦已先后灭了韩、赵、楚、魏、燕、齐六国,中国统一大业完战。
春秋时期的经济(图1-3-4-1)(图1-3-4-2)(图1-3-4-3)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但未普及(战国时期开始普及推广),春秋时期除使用块炼铁外,还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侯马大批铸造陶范的出土,显示出这一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采矿业的规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成了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
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
战国的经济文化(图1-3-5-1)(图1-3-5-2)(图1-3-5-3)(图1-3-5-4)
战国时,铁制农具已排斥木、石农具普遍用于生产中,便利于砍伐树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深耕除草的同时,农民们注意识别土壤性质,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作物进行种植。施肥技术提高,懂得用肥汁拌种,粪肥、绿肥和草木灰被普遍施用。开始注意选择籽种,防治虫病,实行畦种法,播种疏密得宜,便于通风排涝,善于培根、除草、间苗和掌握农时季节。普遍推广一年两熟制,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年产量。
战国时,手工业大发展,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已经较好他掌握了高温**还原法的生铁冶铸技术,能锻打出用于剑身的高碳钢,铸铁柔化术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铸、焊接、失蜡法和金银嵌错工艺,产生了在铜器表面涂金、鎏金和刻纹工艺,器型轻薄灵巧,花纹细致繁复,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已经能生产铅钡琉璃。漆器制造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所造漆器以木为胎,有黑、红、黄、蓝、紫、白等十多种颜色的漆,在器物上绘出各种光泽美丽的花纹,并发明了催干剂。有了结构和花纹都较复杂的织锦以及手工针编织物。出现了一些私营大手工业主,如鲁国煮监的猗顿,秦国巴地开采丹砂的寡妇清,赵国冶铁的郭纵等。
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战国时币的种类多,流通数量大。各国铜币的样式不同,齐、燕主要是刀形的刀币,三晋主要是铲形的布币,秦、周主要是圆形有孔的圜钱,楚国主要是形似贝壳的蚁鼻钱。金币有楚国压成方块的郢爰、陈爰。
诸子百家(图1-3-6-1)(图1-3-6-2)
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儒家(伦理)、道家(自然)、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科技)、众、杂、农家(农业)、小说家(小说)。
1.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
春秋晚期的老子,姓李名耳,又号老聃,是道家的创始人;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他的学说朴素深奥,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是世界上较早提出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家,千百年来为世人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而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虽然历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于早已融入中国式的生存方式,且至今犹有极强的穿透力。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比老予稍晚一些的孔子,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以“仁”和“礼”为中心,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他的教育思想,推动了古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对今天的人们仍有教育作用。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整理的《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五部书,就是后来儒家的“五经”。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在中国古代,他创立的学说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他的学说遭受知识界的精英们强烈批判,几乎是毁灭性打击。在20世纪末期,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们的注意,他被誉为当今世界十大哲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