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绽放灿烂的青铜时代(1 / 1)

历史百科一点通 王斌 5144 字 1个月前

大禹担任天子以后,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是:河北平原与山西的冀州;黄河与济水之间的兖州;处于山东半岛的青州;淮河平原的徐州;长江下游的扬州;长江中游的荆州;关中与陇西一带的雍州;秦岭以南与四川盆地的粱州;以及中原地区的豫州。这些州的名字后来就成为州中主要城市的名字,有些今天还是一些省区的简称。

大禹时代中原人民已经会用酿酒的方法保存粮食了。但是历史传说偏偏说了一个反的,因为酿酒要消耗粮食,中古的人民不知道这是保存粮食的办法,就编造了一个大禹因为担心喝酒误事,而下令禁酒的故事。

大禹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已经有生杀大权了,大禹的治理方式也是朝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物方向努力。很多小故事都体现了大禹专制权力。有一次,他召集全国各部落首领到涂山开会,稍后又在会稽举行第二次大会,太湖流域防风部落的首领迟到了,大禹竟然命令将他处死。从此,天子的权力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天子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不惜诛杀大臣、百姓的事情就屡出不绝了。

大禹当天子的时间不是很长,按照以前禅让的原则,应该由伯益接替天子的位置,但是大禹的儿子启早就培养了自己的势力,把伯益的势力剪除掉,自己当上了天子。从此,王位世袭的制度建立起求,国家权力的和平交接就只在一个家庭里进行了,或是子承父业,或是兄弟相接。

夏启建立了夏朝,人们就改称他为夏后启,“后”在那时的意思就是天子。

夏启的儿子太康继承了夏启的统治,但是他却是一个不理政事的天子。他有次打猎的时候竟然被一个东方夷族部落首领羿给围困住了。羿也是一个神话人物,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传说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地面上的生物都没法活下去了,羿为了拯救百姓,用弓箭射掉了九个,当他正准备射下第十个的时候,百姓向他呼吁要留下一个才使得他住手。可见羿在他的部落里也是个很伟人的首领。羿的箭法非常高明,后人把神箭手都称为“后羿”就是这个原因。

羿困住太康之后,又把太康的弟弟仲康作为傀儡立为国君,他自己掌握实权,后来又立仲康的儿子相为天子。这时羿的势力已经很大了,就自己做起了部落联盟首领,人们就称他为“后羿”。后羿登基后也不爱管理政务,他的亲信大臣寒浞取得了他的信任,成为最主要的官员。寒浞也是有野心的人,趁着后羿打猎的机会将后羿暗杀了。

寒浞下令追杀相,相没有能够逃脱,但是他怀孕的夫人逃到舜后人的部落里。生下的孩子就是少康。少康是一个有作为、有谋略的人,他最终杀掉了寒浞,夺回了天子的位置。少康并没有完全征服东方夷族部落,直到他的儿子帝杼时,“甲”被应用在战争之中,中原部落凭此战胜夷族,夏朝终于把政权版图向东拓展了。

夏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奴隶主是由氏族贵族转化而来,处于统治的地位。广大劳动者为奴隶身份。国家机构主要是奴隶主为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而管制镇压奴隶的工具。它的统治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

1.政治制度

夏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可概况为奉“天”罪罚。奉“天”罪罚的法制观表现为:一方面统治者的统治依据来自于天命。另一方面打着天的旗号实现统治。

夏奴隶制部落王国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公社制度逐渐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对它的一种摧垮力量。奴隶制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王室分封各部族,除保持它们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地建立新氏,大夫以邑为氏。在各级贵族之间,就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这种宗族关系,虽然沿袭了旧的氏族组织的遗制,但在实际上是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的。

2.官职体系

《礼记·祭义》言,“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反映夏人对官位的重视,也从侧面说明夏代的职官已有明显的高低等级区别。

国王亦称天子,其下有“百吏”,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政教和农业);有牧正、庖正、车正等(分掌畜牧、膳食、车服等事);六卿掌军事。

3.奴隶刑法

到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进一步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就在以往的基础上制定了《禹刑》,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唐律疏议·名例律》中有,夏刑三千条。郑玄注《周礼》说:“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可见夏朝法律数量应较多,规定应该比较细密,法制应初具规模。《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后人大多将《禹刑》作为夏朝法律的总称。夏朝已初步形成奴隶制五刑,并有一些罪名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除了《禹刑》外,还有《政典》、《甘誓》。《甘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

4.军事制度

夏朝的军队,是为了维护统治而发明的专职征战的工具。夏以前,各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征战由部落内部的青壮年男子负担,夏建立后,中原形成了统一的部落共同体,并出现了国家机构,因此专职战斗的队伍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禹征三苗,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济济有众”;启征有扈,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足见当时已有强大的军队。

夏朝大概又延续了四百年,其间发生的事情已经无从考证,但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人物。

桀的名字叫履癸,“桀”是后人给他起的谥号。他是一个文武全才天子,传说他赤手空拳可以搏斗虎豹,又能把弯曲的金属钩用手拉直。但他不会治理国家,而且性格暴虐。他甚至发明了一种酷刑,称为“炮烙”。就是在铜柱上涂抹膏油,下面燃烧炭火,命令犯人赤足在铜柱上走过,犯人滑下去就掉到火炭上被活活烧死。

大臣关龙逄劝阻桀不要施行于暴政和酷刑。桀对他说:“你只知道别人的危险在眼前,却不知道自己的危险也在眼前。”于是将关龙逄用炮烙处死,这倒使得关龙逄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忠臣和直臣。

桀的王后妹喜,喜欢听绸缎撕裂时发出的声音,桀就命宫女在她身旁不停的撕绸缎。据传,桀的富有和奢侈也是空前的:肉可以堆积得像山一样,用来装酒的池塘可以行驶船只。有莘部落的首领伊尹警告桀这样下去可能会亡国。桀大怒反驳:“人民有君主,犹如天空有太阳。太阳亡,我才亡.”于是全国人民诅咒他:“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尽。”

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商的祖先契和禹一样是尧舜时期的大臣。商部落因畜牧业发展起来,到了夏朝末年,汤做首领的时候,夏桀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了。于是商汤表面上对夏臣服,暗地里已经准备向夏朝开战了。

汤的好名声也慢慢在其他部落传开了。部落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没有牲口作祭品,于是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仍然没有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又拿没有粮食作为借口,商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人给负责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葛伯又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个送饭的小孩。

商汤有了借口,出兵把葛伯吞并了。反复使用这样的手法,商汤的势力渐渐发展起来。商汤又从奴隶中发现了善于谋划方略、治理国家的伊尹,并日提拔他为治国的大臣。

商汤力量壮大了,就决定不去朝贡,夏桀发动九夷兵攻打商汤。这时商汤见灭夏的时机还没有成熟,就恢复进贡。

不久以后,九夷中一些部落也忍受不了复桀的压榨勒索了,很多部落都叛离了夏桀,商汤和伊尹才决定军事进攻夏桀。商汤还要向大家公布出师的理由,就把上帝的意旨搬了出来。从此以后的统治者就都用神的旨意来作为自己行动的合理解释了。

商汤的军队在呜条打败了夏檗的军队,夏桀只好逃到南巢,最后就死在那儿。因为改朝换代被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商汤伐夏就被称为“商汤革命”。

商汤逝世后,两个儿子先后继位。第四个商王是太甲,他执政以后品行不端,被开国元老伊尹流放到桐邑,伊尹代行天子。过了三年,伊尹认为太甲已经改过自新了,就重新请出太甲,恢复了他天子的身份。

商朝建立之初,国都定于毫。此后三百年当中,因为王族内乱和黄河水灾的原因,都城接连搬迁五次,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盘庚登基的时候,他认为只有迁都才能改变不安定的局面,所以执意迁都。但是这时并没有直接的天灾和动乱,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迁徙,贵族和城市居民势力甚至不惜以武装对抗来抵制。

公元前1300年,盘庚带领愿意迁都的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商,或者殷朝。他在那里重新规划了商的政治统治,衰落的商朝又出现了复兴的局面,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经济得到发展。以后二百多年,商朝一直没有迁都,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即位以后,他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分别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获得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文物都被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这样的重器。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另一件四羊方尊,造型雄奇,工艺高超,代表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商代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为武丁的庙号是高宗,因此这次中兴称为“高宗中兴”。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并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到了纣的时候,四方诸侯开始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纣又不听忠谏,一意孤行,而且荒**残暴,宠幸妲已,一味追求骄奢**逸的生活,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削弱了自己。同时,他穷兵黩武,调集大军征伐东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使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的大军打到商郊牧野,商纣王才组织军队,仓促应战。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奴隶阵前倒戈,向武王的军队投降。纣王看到大势已去,逃到鹿台,燃起珠玉宝货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后来明朝作家许仲琳以此为素材,创作了经典神话作品《封神演义》。

到了中古的时候,关于商代的直接纪录已经很少了,很多人对于商代的历史都持怀疑态度。直到l899年前后,国子监官员王懿荣在给自己治病的药中发现了一种叫“龙骨”的龟甲,上面居然刻有很多像文字的符号。他收集了很多这样的龟甲,最终确定这是商代的文书。后来人们借此继续发掘,终于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于是就叫它“殷墟”。

这些被偶然发现的商代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甲骨文把湮埋了3000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15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商朝的统治阶级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是吉利还是不吉利。占了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今人揭开了甲骨文中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

殷商奴隶主死时除了用大量的珍珠宝玉等奢侈的陪葬品之外,还流行把许多奴隶活活杀死殉葬。存一座商代人墓旁边的墓道里,一面堆着许多无头尸骨,一面排列着许多头颅。据甲骨片上的文字记载,商贵族祭祀祖先,会大批屠杀奴隶做供品,最多的竟达到2600多个。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使我们对殷商时期的社会情况也能有确凿的认识。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提前到商朝了。

《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

中国历史自从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才有了确切的纪年,这是因为古代典籍大量遗失的原因。比如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朝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造成了典籍的损失。进入21世纪,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史学界联合各相关门类,经过多年研究,完成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制作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使中国历史能够准确考证到夏朝的建立。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后世的重要研究成果。

研究证实:夏朝是从公元前2070年开始的,公元前l600年结束的。夏朝的夏王顺序依次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癸,共十七代。

研究证实:商朝是从公元前l600年开始的,公元前l046年结束的。商朝的商王顺序依次是: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公元前l300年盘庚迁殷后,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

研究证实:西周自公元前1046年开始,公元前771年结束。历经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共和当年改元,是为公元前841年)、宣王、幽王。

将共和元年以前的历史追溯到夏朝开始的公元前2070年。改变了我国公元前841年以前历史纪年不详的局面。

夏朝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还是石、蚌和骨制的工具。夏朝的手工业已得到相当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青铜手工业。青铜制品主要是为数不多的礼器、武器和工具。采用复合范铸造的青铜爵,表明青铜器生产已经经过了一定的发展过程。青铜铸造技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发明。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结束了野蛮时期,进人文明时期。

商代使用的农具,目前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制陶业也有进步,器型有觚、爵、角、翠、盆、鬲、瓮、甑等。此外还有玉器制造业,所制玉戈、玉琮、玉版等,技艺水平都很高。出现了铜嵌玉的新工艺。商代的手工业,号称“百工”,在称为“百工”的各种手工业作坊里,也以奴隶劳动为主。其中有各具专门技艺的工匠。

武王带领诸侯将商纣王推翻后,开创了周期。不再沿用夏商的部落联盟形式,而是将天下的领土全部收归天子所有,然后再分封给功臣、皇室作为属国。从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武王分封的属国君主,绝大多数是武王的亲属,凡是姓姬的亲族,每人都分到一块大小不等的土地,如武王的弟弟召公奭,封到燕国;管国国君是武王弟弟姬鲜;蔡国国君是武王弟弟姬度;霍国国君姬处,等等。少数是建立功勋的官员,如功劳最大的姜子牙,封到齐国。对于暂时不能征服或不能消灭的部落,或者是有非常高贵血统的部落,也封一块土地给他们。如夏朝的后裔封为杞侯,尧的后裔封为唐侯,舜的后裔封为陈侯,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

武王在建立周朝后不久就病逝了。继位的是l2岁的成王,周公旦和召公奭摄政。周公是中国历史上奠定传统制度的关键人物。他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就是被后世奉为圭臬的周礼。周公建立起宗法制度,即“嫡子继承制度”,也就是以母亲的身份和出生的先后,把所有的儿子区分为嫡庶长幼,自嫡立嫡,无嫡子立长。嫡长子就是大宗,大宗可以继承父亲的所有爵位和封国,小宗只能降一等继承。

周公掌握了主要权力,工作非常紧张,洗头发洗到一半的时候有事要处理,就用手握住头发,先处理政事;吃饭吃到一半,政务又来了,只好把饭吐出来。周朝因此得以继续发展强大。

成王还是个小孩,一次和弟弟叔虞在花园里玩,捡了片树叶做成朝笏,封叔虞为属国国君。这本来是小孩子的玩笑,周公知道了,坚持君无戏言,将叔虞封到唐国,这就是后来春秋时期的中原霸主晋国的前身。

但是周公也引起了大家的猜测,有人怀疑他想篡取国家的政权。周公没有办法解释,后来人们在姬家祖庙中发现周公愿意代替武王去面对死亡的文件,这在那个时候是非常忠诚的表现,成王才真正相信周公。

就在大家猜测周公的时候,封为殷侯的纣王儿子武庚,在殷都与管叔姬鲜、蔡叔姬度、霍叔姬处一起发动叛乱,要重新建立商的统治。幸亏周公的冤屈及时昭雪了,周公和召公一起,指挥中央的军队,花费三年的时间军定了叛乱。

平定叛乱后,周公在丰镐东面新建一座都城,称为洛邑。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西周的军事制度是非常完善的。周王室建立了两支常备军,一支是驻扎在都城镐京附近的宗周六师,保卫镐京;一支是驻扎在洛邑附近的成周八师,目的是震慑殷商遗民。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军队,以12500人为一军,天子共有六军,大国三军,中等国家二军,小国一军。

成王和他的儿子康王,前后共执政50多年,中原地区不断发展强盛,历史上将此称为“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大概维持了50年。到西周后期,社会经发展较快,山林川泽有所开发。至厉王时,他把王畿以内的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控制,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不准劳动人民进入樵采捕捞。厉王的这一措施引起人们的不满。当时,召公劝他不要这样,这样做“民不堪命”。厉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派人监视对他不满的人。一旦发现有“谤王”者,立即捉去杀死,以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人”是居住在国都内的人的统称,多是平民,身份较高。至公元前841年,国人发生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

厉王之后宣王即位,社会仍动**不安。宣王在周公和召公的辅助下,首先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进而对周边的民族展开斗争。宣王死后,子幽王立。这时关中地区发生大地震,“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样的震情,所造成的灾难是严重的。幽王的内政也很黑暗。他奢侈腐朽,贪婪无厌;残酷地剥削人民:劫夺贵族财物;宠爱妃子褒姒,欲废申后和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为西周的灭亡埋下祸根。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举兵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下,掳走褒姒,把都城镐京抢劫一空。

西周的政治制度

西周灭商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在政治上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

1.首先是宗法制度

宗法制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用以规定宗族内嫡庶的办法,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来确立、巩固父系家长在相互之间本宗族中的地位的制度。

宗法制即为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天下的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2.其次是分封制度

周王把某一地区的土地连同该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侯国,拱卫王室。受封的诸侯要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的诸侯有权利把自己封区内的土地和人民封赐给自己的家族和亲信以为卿大夫,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这种分封制度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分封制下诸侯权利相对较大,随着某些诸侯势力的壮大,又破坏了分封制度本身。

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紧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分封制基于宗法制而产生,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从根本上说,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举措和体现。

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木制的耒耜。除此之外,还有骨铲、石铲、石犁、石刀、蚌镰等。耒耜是用青铜釜、锛制作的木工具,很便于掘土耕地之用。刀、镰用于收割庄稼。奴隶已积累了较丰富的农业知识,很注意选育良种、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及灌田或排水等。一般田地多修有排灌系统。农作物的种类不断增多,主要的有黍、稷,此外还有稻、粱、麦、菽及蔬菜、瓜果等。用作手工业的桑、麻和染料作物,种植的也较普遍。西周的官府有“百工”。百工就是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当时的主要手工业有青铜铸造、制陶、制骨、制玉器、制革,还有木工、竹工、漆工、丝织等。

制陶业也有发展,除制作一般陶器之外,原始瓷的制作也有进步。在考古发掘中,先后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安徽屯溪、江苏丹徒,都有发现。纺织业有家庭副业,也有专为贵族们的生活需要而生产的。所用原料有丝、麻、葛和羊毛等。

丝织业的发展较快,大约在西周后期,出现了锦,锦是一种用复杂技术织成的比较名贵的丝织物。用麻、葛织成的布,其种类也很多。有些织物染成各种颜色。西周由于商品经济还没得到发展,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极少。为贵族服务的商业,是以交换奴隶、牛马、兵器和珍宝异物为主。奴隶的价格很低,五名奴隶才换得“匹马束丝”,就是换得一匹马一把丝。民间也存在着商品交换关系。西周的主要货币仍然是贝,以朋为单位。还有金(铜),以锊为单位。

青铜铸造业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手工业,其技术继承了商代而有所发展。器型和数量都比商代增多。主要青铜器有礼器、兵器、手工工具、生活用具和车马饰等。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有西周青铜器出土的省份很多,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辽宁、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都有发现,不少铜器铸有铭文。西周前期的大盂鼎,高约一公尺,重1535公斤,有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二十三年策命其臣盂,并赏赐给他奴隶和其他财物的情况。西周后期,铜器的数量大增,带铭文的铜器更多。周宣王时的毛公鼎有铭文497字,记载了宣王告诫和赏赐其臣毛公的情况。有些铜器的铭文,记载着封建贵族赏赐、赠送、交换、赔偿土地、奴隶或其他财物的情况,也有记载战争的。这些铭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的一些重要情况。

近千年的历史被青铜之光所笼罩,但除了灿烂的青铜文明,还产生了很多至今仍令我们骄傲的文化成果,为古代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史学资料。殷商的甲骨文沉浸了几千年,终于在20世纪时重嵌光彩;位列六经之一的《周易》,直到今天仍然魅力不减;可以愉悦心情的歌舞,旱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大放异彩。社会在发展,但每一个文明的脚步我们都应当记住。

1.哲学方面的成就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在西周宗教思想还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也产生了一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因素。

《尚书·洪范》把水、火、木、金、土这种物质称为“五行”。这五种基本物质,是我国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发生较早的物质基础。五行观念也就是我国较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周易》本来是关于占卜的记录,但它从当时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解释占卜的卦爻,因而也含有一些比较科学的思想因素。八卦,即从自然界中选取了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八种自然物,作为生成万物的根源,而天、地二者又是总根源,这就是关于万物生成的一种十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周易》把世界上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认为世界就是由于这一对具有对抗性的势力交感而产生变化和发展的。

2.文学方面的成就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至春秋的诗歌三百余篇。其中的《周颂》、《大雅》、《小雅》和《国风》中《周南》、《召南》以及其他部分篇章,是西周时期的作品。这些篇章,有的是王室用于庙堂的颂歌,有的是贵族们的欢乐和怨尤声,而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章(如十五国风,是十五种地方性的民歌,各有不同特点的声调和风格),是下层庶民的真情流露和对贵族统治者的愤怒控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面貌。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

雅与颂,也各有不同的格律,都能配乐歌唱,组成一定的乐章。这些乐章是国家制定的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相当广泛。国家的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一般贵族的社交宴享之中,都要演唱华丽的乐章。所以,在当时的贵族教育中,对诗与音乐都非常重视,这对文学与艺术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3.音乐方面的成就

西周音乐的发展,表现在乐器种类的增多和音乐理论的发展。当时的乐器有:编钟、编磐、鼓、琴、瑟、笙、竽等,所谓金、石、丝、竹、革之音,大都齐备。乐器增多,必须注意演奏的和谐;音律的理论也随之有进一步的发展。我国古代有宫、商、角、徵、羽五声,即五个音阶。后来发展为十二律,分为六律六吕。

4.教育方面的成就

周代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就要教以礼、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号称为“六艺”。数学是其中的一门,可见有关数学的知识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周髀算经》开头所举的“勾三股四弦五”的每股定理,就是西用时的数学成就。反映了教育的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