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传说
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在古埃及神话中,人是神呼唤而生的,在犹太神话中,耶和华创造了人,那么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是如何诞生的呢?这归功于一个叫女娲的人身龙尾的女神。
相传大英雄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就在天地间到处游历。当时,尽管大地上已经有了山川草木,有了鸟兽虫鱼,但仍然显得死气沉沉,因为大地上没有人类。一天,女娲行走在荒寂的大地上,心中感到十分孤独,她觉得应该给天地之间增添些更有生气的东西。
女娲滑行在大地上,她热爱树木花草,然而她更加陶醉于那些更活泼、更富有朝气的鸟兽虫鱼。在把它们打量了一番后,女娲认为盘古的创造还算不上完整,鸟兽虫鱼的智力远远不能使她满足。她要创造出比任何生命都更卓越的生灵。
女祸沿着黄河滑行,低头看见了自己美丽的影子,不禁高兴起来。她决定用河床里的软泥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泥人。女娲心灵手巧,不一会儿就捏好了好多的泥人。这些泥人几乎和她一样,只不过她给他们做了与两手相配的双腿,来代替龙尾巴。女娲朝着那些小泥人吹口气,那些小泥人便被灌注了活力,“活”了起来,变成了一群能直立行走、能言会语、聪明灵巧的小东西,女娲称他们为“人”。女娲在其中一些人身上注入了阳气——自然界一种好斗的雄性要素,于是他们就成了男人;而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她又注入了阴气——自然界一种柔顺的雌性素,于是她们便成了女人。这些男男女女的人们围着女娲跳跃、欢呼,给大地带来了生机。
女娲想让人类遍布广阔的大地,但她累了,做得也太慢了。于是,她想出一条捷径。她把一根草绳放进河底的淤泥里转动着,直到绳的下端整个儿裹上一层泥土。接着,她提起绳子向地面上一挥,凡是有泥点降落的地方,那些泥点就变成了一个个小人。女娲就这样创造了布满大地的人们。
大地上有了人类,女娲神的工作似乎就可以停止了。但她又有了新的考虑:怎样才能使人很好地生存下去呢?人总是会死亡的,死去一批,再造一批,那就太麻烦了。于是,女娲神就把男人和女人配成对,叫他们自己去繁殖后代,担负养育后代的责任。人类就这样繁衍绵延下来,而且一天天地增加着。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祖国25个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元谋人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首先发现两枚牙齿,以后在同一地层又发现石器和炭屑,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的生存年代为170±10万年,即为一百七十万年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发现的元谋人的两颗牙齿,一为左上内侧门齿,一为右上内侧门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可能是一青年男性。根据学者们研究判断,元谋人牙齿的特征,近似于现代蒙古人种。
中国西南地区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这里地处元谋盆地边缘,盆地内出露一套厚达695米的河湖相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元谋人牙发现于第4段第22层中。此后,又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于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时期。
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爪蹄兽、枝角鹿等第3纪残存动物在这里出没。再晚一些,则有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为了生存,元谋人使用石器捕猎它们。
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
与元谋人共生的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这表明元谋人的生存时代不会晚于早更新世。
元谋人早于“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猿人,从而把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万年。它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科研价值。
蓝田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位于西安市东南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1963年在陈家窝村厚30米的红色土层底部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的下颌骨化石和牙齿10余枚;1964年5月,又在蓝田县城东20公里的公王岭红土层底部的钙质结核土中,发现了一个基本完好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和一批古生物化石,旧石器等。两者因都属蓝田,又是亚洲人种,按照国际科学命名惯例,定为直立人蓝田亚种,我们通常把她称为“蓝田猿人”或“蓝田人”。
但是,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件标本所显示的原始性程度明显不同,两个地点的时代又有先后之分,建议给公王岭头骨另立新种“蓝田人”;给陈家窝下颌骨以“直立人陈家窝亚种”的学名,亦可称“陈家窝人”。
蓝田人属我国早期人类化石。其前额低平、较宽,眉骨粗壮隆起,骨壁较厚,眼眶略方,嘴部前伸。颅内耳高71毫米,脑容量为778.4毫升,基本与印度尼西亚爪哇人的775—900毫升相当。
根据古地磁法测定,一般可以说公王岭距今约100万年左右,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或早更新世晚期。陈家窝化石距今60万年左右,属中更新世中期。在公王岭蓝田猿人化石出土地附近,出土了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许多生产工具,有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片、石核等打制石器。尖状器一面有刃,另一面保留石块原状,适于手握。刮削器有直刃、凹刃、凸刃和复刃四种形式,用于刮削木制工具和剥取兽皮。这些工具制作粗糙,以单面加工为主,多不经第二步加工即行使用。
公王岭还出土了40余种动物化石,而最引人注目的这些动物化石中具有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剑齿象、大熊猫、爪兽、毛冠鹿、水鹿等。这说明蓝田猿人所生活的秦岭北麓,在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林木丛生,很适合原始人类繁衍和生息。
陕西蓝田公王岭猿人头骨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它扩大了已知的中国猿人的分布范围,增加了世界猿人化石的分布点,对探索和考察人类起源具有重大意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这一发现和研究,奠定了这一遗址在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北京猿人化石共出土头盖骨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及断裂的股骨、胫骨等,分属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还发现了10万件石器材料及用火的灰烬遗址和烧石、烧骨等。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
北京人所处的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其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北京猿人的发现,还将用火的历史提早了几十万年,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
山顶洞人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于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
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洞口向北,高约4米,下宽约5米。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在地面的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在上室文化层中发现有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处,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下窨在下室深处,是一条南北长3米、东西宽约1米的裂隙。发现了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推测它们是在人类入居以前,偶然坠入这个天然“陷阱”之中的。
在山顶洞堆积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共54种,其中哺乳动物有48种,大多数属华东、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现生种,绝灭动物只有洞熊、最后斑鬣狗和鸵鸟3种,仅占动物总数的12.1%。由此表明山顶洞是晚更新世末的洞穴遗址。
山顶洞人使用的石器数量很少,总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砍斫器只有3件,用砂岩砾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燧石或脉石英石片制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制作较精致。两极石片(或称两端刃器)多为脉石英,两端有石屑剥落的痕迹。这种石片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很多,山顶洞人沿用了同样的方法制作工具。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还有1件赤鹿角,枝叉被截去,表面经过刮磨,尖头残缺。有人推测可能是做矛头使用的。
山顶洞人的石器虽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们掌握了钻孔技术,不仅会一面直钻,而且能两面对钻。在鲩鱼的眼上骨和直径只有3.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细孔,表明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尽管这种技术仅用于制造装饰品,但却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山顶洞人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这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都是以前时期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骨针的出现意味著当时已会缝纫。缝缀起来的兽皮既可搭盖住所,抵御风寒,也可掩护身体。而装饰品的出现,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下室,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认为尸体上及周围的赤铁矿粉象征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质,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复活。山顶洞人也使用火。根据他们已经掌握的摩擦和钻孔技术来推断,山顶洞人能够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现在当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猎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于其间。山顶洞人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野兔和数百个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应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著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半坡文化是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双耳尖底瓶、带流器等。彩陶十分精美,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从出土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关于陶器的产生有很多种说法。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贮藏食物和烧煮食物都需要容器。人们尝试着用柳等植物枝条编成筐篮,可是谷粒总会从空隙中漏掉。于是,人们有尝试着用泥巴糊在筐篮上,总算是能够短暂地解决容器的泄露问题。从目前仍生活在原始社会生活方式中的“活化石”——部落人生活、生产情况来看,制陶是妇女们的专长。除了定居生活以外,发明用火,熟悉泥质等都为陶器的早期制作提供了先决条件。人们推断,就在原始人开始用泥巴填充筐篮不久,有一次森林起火了,原始人纷纷逃离。但等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又怀着眷恋的心情去看一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时他们发现,除石器之外,其他日用品几乎都烧焦了。唯独那些泥条泥片,不但没有烧焦,反而比以前更加坚硬了。于是,陶器产生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陶器的产生不会是一次偶发事件。事实上制陶工艺的成功是原始人探索数万年的结果。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火种的保留和火的利用对早期工艺美术来说至关重要。
由此一来,陶器的出现大大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孕育了原始的陶文化。提到原始的陶文化不得不说起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它是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这一系统的文化层在我国西北甘肃、青海、陕西、河北、宁夏等地均有发现。出土器物中,包括玉器、骨器、石器和陶器,尤以彩陶为最突出,因此,仰韶文化一般也称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陶器的制作为手制成型,彩陶的造型品种繁多,如汲水用的尖底瓶、葫芦瓶。饮水用的钵、碗、杯。蒸煮食物用的盆、罐、翁等。总之是按不同用途而确定其基本造型的,轮廓线普遍圆浑饱满,很少有挺拔刚劲的线,器身大小比例符合实用要求。
在仰韶文化中有一种最初人们在河中取水的尖底瓶,这种器物在河水中取水方便,但是平时放置容易倾倒。如果用三只尖底瓶互相加温就比较安全,人们受到这个启示,进而创造出三足的鬲和鼎。它们不仅外貌完整,富于变化,而且使用时安全稳妥。尤其鬲的三个空足使受热面增大,取热效果好。这些符合科学原理的造型,显示出原始人的聪明与自信。
彩陶的材质多以细泥质的陶土为主。在陶坯未干时,用圆形卵石把表面打磨光亮,并用赤铁矿和氧化锰作红黑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器皿上描绘图案或画面。有的彩绘前加一层陶衣,已增加色彩变化,陶器在窑中烧成后变成土红色,花纹成黑色、深红色或紫黑色,这也正是原始彩陶的色彩风格。
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内容比较丰富,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几何纹都有。彩陶装饰,无论是哪一种纹样或形式,也无论装饰的意义在哪一方面,最终目的都是给人看的,为使这一目的尽善尽美,其花纹在器物上都布置在与人的视线最容易接触的部位。那时没有桌椅,人们惯于席地而坐,器物放着点较低,所以器物的肩部、上腹部,卷唇器的口沿及大口器的内壁,成为布置纹样的最佳部位。
仰韶文化彩陶艺术,无论从造型还是装饰看,都体现出了原始艺术的一个共同特点,即服务于实用。器物造型纵然有蒸煮、饮食、盛储等多种形式,但都是应实用而产生,无论是器底的变化还是口沿的变化,都是向着越来越实用发展变化。装饰纹样表现了原始人对生活得赞美,表现生活,热爱生活,歌颂生活,并使它们服务于生活。
仰韶文化是纯朴自然的文化,是原始人对生活的热爱的实物体现,是精神上的艺术品。
河姆渡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省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遗址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在生活用器上,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河姆渡遗址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炎帝和黄帝被供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实际上,炎帝和黄帝的部落是对立的,炎帝开始是统治中原的盟主,黄帝所领导的部落兴起以后,吞并了炎帝的部落,从此才有炎黄子孙的繁衍。
黄帝所领导的是有熊部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黄帝的名字是姬轩辕,集军事家、科学家和法师于一身。
在阪泉战役中,黄帝首先统一了炎帝部落。接着黄帝率军渡过黄河,一直挺进到九黎
部落所在地涿鹿。涿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指挥天师布置了滚滚浓雾,黄帝的士兵都被困在里面。黄帝在天神的指导下发明了指南车,使他的部队辨认出方向。风神雨神帮助蚩尤,风雨大作,波浪滔天。黄帝请来干旱之神旱魃,霎时间雨过天晴。斗法失败以后的九黎部落族长蛰尤战死,九黎部落残余的民众向南迁居,成为后世苗族的祖先。
黄帝战胜蚩尤建立王朝的日期,据说是公元前2698年。黄帝统一中原地区,当上了“天子”,这是无比崇高的荣誉,以至于后人都自称或被称为黄帝的后裔,并且以“炎黄子孙”为荣。
黄帝时期的发明和创造非常之多,这些中华文明的结晶被归结到黄帝一个人身上,黄帝改用泥土或石头建筑房屋,用兽皮制作衣裳。又发明车船,使得人民可以利用工具开辟更远的疆域,又制定了井田制度,使得人民耕种更加方便。黄帝还发明了阵法和弓箭。制定了五个主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黄帝l52岁的时候仍然坚持出巡,到桥山(今陕西黄帝陵)时,在山下铸了一只大鼎。天上忽然降下一条黄龙把黄帝接到天庭去了。人们把黄帝遗留下来的衣服,埋葬在桥山之下,即现在的陕西黄帝陵。
值得一提的是,黄帝的大臣仓颉发明了文字,这种象形文字发展到今天,就是方块汉字。据说仓颉是看到爪印和蹄印而产生灵感的,文字发明以后,“天雨粟,鬼神啼”,也就是天上落下粮食,鬼神大声痛哭。这当然不可能是文字发明的结果,可能是偶然的龙卷风或者大风暴引发的自然奇观。
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本有血缘关系,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令天的中华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为了纪念两位传说中的祖先,后人在山西高平市城东北的庄里村建立了“炎帝陵”,任陕西黄陵县北面的桥山建造了“黄帝陵”。
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在古地理学上是指人类开始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文明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一般划定此时期为距今约260万年或250万年(能人首次制造出石器)至1.2万年前(农业文明的出现)。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其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对应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之后为中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通常以原始族群的形式聚居在一起,并通过收集植物和猎取野生动物维生。尽管在此时代内人类也使用木质和骨质工具,但旧石器时代的典型标志是使用了借由敲打石头制成的石质工具。尽管其他材料,如皮革、植物纤维等亦适合制成工具使用,但由于其性质使然,此类材料未能有更广泛的应用。在旧石器时代期间,人类在早期的能人和智人基础上向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大幅度进化。在旧石器时代后期(特别是中晚期),人类开始了最早的艺术创作,并开始涉足宗教和精神领域,如葬礼和仪式。
旧石器时代跨越了上新世和更新世两个地质时代,这两个地质时代均经历了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地质和气候变化。
上新世时代的气候较为干燥凉爽,季节分明,类似当前时代的气候。距今约300万年前,南极冰盖生成,其显著标志为氧的同位素比例的突然变化和大西洋、北太平洋海床中的冻土层鹅卵石出现。中纬度地区的冰川可能于上新世的末期开始形成。上新世时期的全球变冷可能导致了森林的消失和草原、稀树草原的扩大。
根据马克·莱纳斯整理的数据,更新世的整体环境可以描述为:持续的厄尔尼诺现象,南太平洋信风削弱乃至风向转东,热空气在秘鲁附近上升,暖流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向东太平洋扩散,和其他类厄尔尼诺现象。
冰河时期随着旧石器时代(更新世末期)的结束而结束,地球气候变暖。这可能导致或促成了更新世巨型动物的灭绝。科学家认为,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期间的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使人类能更容易的到达之前因封冻而无法到达的新栖息地。
由于这一时期缺乏文字记录,现时几乎所有关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和生活情况,均只能通过考古学和人类学,对生活方式与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文明相似的近代文明(如布须曼人)进行类比而得来。典型的旧石器时代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狩猎——采集经济。人们猎取野生动物以获得肉食,收集食物、柴火和天然材料作为工具、衣服和住所。新石器时代的人口密度非常低,每平方公里只有约一个人。这很可能是由于低脂肪摄入、杀婴、女性经常从事重体力劳动,婴儿断奶时间晚以及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原因所致。和更近代的狩猎——采集文明相似,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新石器时代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的人类相比,拥有更丰富的闲暇时间。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尤其是其中期和晚期,人类开始创造诸如岩画、壁画和珠宝首饰等艺术品,并开始从事一些宗教行为。
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在这个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结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人类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其食物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农业与畜牧的经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人类亦已经能够制作陶器、纺织,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生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开始出现文明。
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
1.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有上山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等。
2.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
3.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
黄帝之后是五帝时期,这些天子并不是那么圣明,中原地区也并不安定,直到“三代”,即尧、舜、禹时期,中原地区才逐步走向安定和强大。
“三代”时期仍然是部落社会,部落首领一起选举部落联盟首领,部落联盟首领也要征求部落首领的意见。
尧年纪老了,于是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接班人选问题。有人提议让尧的儿子丹朱继位,尧认为丹朱品行不好,又有人推荐负责水利的共工,尧认为共工表里不一,也不同意。
后来部落首领一致推选平民舜,尧想先考察一下舜的品行,就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嫁给了舜,还分给舜许多粮食。舜的后母和弟弟因为妒忌,蒙骗他的瞎眼父亲,并三番两次意图谋杀舜。
有一次,舜正在修补粮仓的顶,突然粮仓着火了,连下来的梯子也没了,舜只好双手拿着遮太阳的笠帽当作降落伞跳下来。舜运气好,没有受伤。
又有一次,舜到井下去,井外的人突然向下扔石头,想把井填没。没想到舜所在的那口井倒也特别,在底部另外有一个隧道,舜于是得以脱险。
虽然舜的瞎眼父亲、后母和弟弟对他都不友善,但是,舜还是一如既往和和气气对待家人。尧认为舜的品德适合做部落联盟首领,就把首领的位子“禅让”给了舜。
尧作了几年舜的政治顾问。尧死后,舜向部落酋领们表示想让丹朱担任联盟首领,部落首领认为舜更适合,一致表示接受舜的首领地位。
舜当了几十年的部落联盟首领。在他当政晚期,中原地区洪水泛滥,主持水利的鲧徒劳无功,为此被处死。他的儿子禹继续总理治水事务。
大禹治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中国政治家的典范,此后中国社会对于政治家就有了“舍家为国”、“以国为家”的要求。
大禹治水一改他父亲修坝堵水的做法,用疏通的办法,把洪水引向大海。大禹指挥开凿龙门,黄河终于可以流向大海了,这样使得黄河安流了很多年。又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连小腿上的汗毛也磨光了,终于控制了洪水。
“大禹”是后世人给禹的尊称,但是舜之后是不是禅让是值得怀疑的。在舜一百岁的时候,他“决定”一个人去南方过蛮荒生活,最后死在九疑山。大禹通过这种“禅让”当上了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