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立天地间,做大丈夫(1 / 1)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只要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只要他们安居在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难道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的时候,由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由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大丈夫要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的大智慧】

男子汉大丈夫,可以顶天立地。那么,什么是大丈夫呢?

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则是“得志,与民由之”,即“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独行其道”,即“穷则独善其身”。无论什么处境,大丈夫都能“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公孙衍、张仪之辈,虽然在当时很著名,人们都知道他们的大名,但因为他们屈服于强大的秦国,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屈服是小人之道,按小人之道行事,怎么能是大丈夫呢?

有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很轻蔑地说:“嗟,来食!”意思就是:喂,来吃!这个穷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情愿饿死也不愿意低三下四地吃这碗饭。虽然贫贱到不能填饱肚子以至于饿死,但是这个人保待了做人的尊严和人格,显示出了他的骨气,不愧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顶天立地,行得正,走得直,拿得起,放得下,心怀坦**,有坚强的意志,独特的思想个性,高远的志向。这是为人最可贵的品质。

【孟子大智慧的解读】

东汉的陈蕃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在陈蕃看来,只有那些横舟沧海、立马昆仑的人,只有那些志向高远、豪情干云的人,才算得上大丈夫。

与陈蕃同时的赵温则这样说道:“大丈夫当为雄飞,焉能雌伏!”赵温所理解的大丈夫,显然就是做大官的人。赵温原来的职务是郡丞,可能嫌这个官衔太小了吧,说完这句话就辞职了。后来,累拜司徒、录尚书事,终于圆了做“大丈夫”的梦。

三国时的李谧,好读书,见着书比啥都亲。他曾这样感叹:“丈夫拥书万卷,何暇南面百城!”只要有书读,给个皇帝也不当。显然,在李谧的心里,拥有学问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呢?孟子的话给出了答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在孟子看来,一个人最可贵的是他卓然不群的意志、操守和骨气,只有具备这种品质的人才算是大丈夫。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能称得上大丈夫的著名人物,都留下了浓浓的一笔。其中,苏武就是典型的代表。

西汉时期,匈奴自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一个生长在汉朝的匈奴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靠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由苏武的故事可以看出,真正的大丈夫,要有坚强而独立的人格,有坚定而执著的信念,以仁、义、礼为终言行标准,为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而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家长里短说孟子的大智慧】

真正的大丈夫,不受外力所牵制,不为金钱所**,不为贫困所丧志,无论身处贫穷还是富贵,逆境还是顺境,仍然不改心志,不放弃理想,那我们就是真正的强者,就是真正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