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译文】
宣王说:“我怎样才能识别那些没有才干的人而不任用他们呢?”
孟子说:“国君选拔人才,如果万不得已要选用新人,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怎么能不慎重呢?因此,即使左右侍臣都说他好,还不行;即使大夫们也说他好,还是不行;除非全国的人都说他好,然后再去考察他,如果确实是好,最后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一个人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如果全国的人都说不行,那么就去考察他,如果确实不行,才能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一个人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如果全国的人都说可杀,那么就考察他,如果确实可杀,才能杀掉他。因此可以这样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百姓的父母官。”
【孟子的大智慧】
孟子这段话,主要讨论的是国君如何用人的问题。孟子提出不能根据左右侍臣和大夫们的意见来决定,而应该根据百姓们的意见,经过仔细观察后,才能确定该不该任用。人事罢免、人事杀戒也应当如此。
简单来说,孟子的这种人才观就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时至今日,孟子这一用人标准被许多企事业单位延用。一个单位或企业的兴盛与否,与其用人标准有很大的关系,如何用对人,用好人,应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只有公论的“有用”人派上用场,这个单位或企业才会获得稳定的发展和进步,才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孟子大智慧的解读】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唐朝时,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领导者要想正确地选用人才,让真正有才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就必须细心、全面地考察人才,真正做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样才能避免错过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才。
复朝末期,有莘氏家中有一个奴隶叫伊尹。后来有莘氏家的女儿嫁给了商汤,就把伊尹当做是陪嫁的奴隶送给了商汤。刚开始时,商汤并没有去关注伊尹,只认为他是一个普通的奴隶,就把他安排到厨房里干活。而伊尹是个很聪明的人,为了能让商汤注意到他,他就在做饭的时候故意把饭菜做得极为可口,而有的时候却又把饭菜做得特别难吃,希望能用这种办法和商汤对话。
直到有一次,商汤因饭菜太难吃,就找伊尹前来问话。伊尹立刻就抓住这个机会,对商汤说道:“做菜不能够太咸,但是也不能够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刚刚好,这样做起来的菜,吃起来才有味道。而治理国家和做菜也是同一个道理,既不能够松弛懈怠,但也不能够操之过急。只有刚刚好的时候,那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商汤听了伊尹所说的这番话后,暗暗称奇,这时他才知道这个奴隶是个人才,于是就把伊尹奴隶的身份给解除了,擢而用之。后来商汤又让他做了宰相,管理朝政。而伊尹也不负商汤对他的期望,积极帮助商汤筹划进攻夏朝的事情,最后终于消灭了夏朝,建立起了商朝。
商汤死后,伊尹又辅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太甲即位,太甲为王时,因不遵守商汤所制定的法规,又横行无道,于是便被伊尹放之于桐宫,让他悔过和重新学习商汤的法令。伊尹代理朝政之事。三年之后,伊尹又迎回太甲复位。伊尹死于沃丁在位的时候。
商朝还有一个名相也是出身于奴隶的,那就是傅说。
在商朝中叶有一个君主叫武丁,他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立志学习商汤整治国家,但是一直没有一位能像伊尹那样的贤臣辅佐。他经过反复的思索,最后终于想起了过去自己所认识的一个奴隶,那个奴隶就是傅说。他认为傅说是一个人才,可以帮助自己成就大事,就像伊尹帮助商汤一样。但是按照商朝的法律规定,奴隶是不可以出任国家官员的。那又如何让傅说出任官职呢?于是武丁就想了一个计谋。
一天晚上,武丁就寝后,过了一会儿就故意放声大笑起来。他的侍从们急忙过来问道:“大王,您做了什么好梦吗?”
武丁高兴地说道:“我们商朝有希望了。我刚才梦见了先王商汤,他向我荐举了一个大贤人,名叫傅说,先王说他能辅佐我治理好国家。”
朝中的大臣们听说是先王托梦,也就深信不疑了,就让各地的官府到百姓中去寻找傅说。而这个时候,傅说因为犯了罪,正在傅岩(今山西平陆县北)这个地方做苦丁。一个寻找傅说的官员发现了他,连忙把他带回了京城。
武丁见到了傅说,非常高兴地说:“没错,就是他,就是他!他就是先王梦中给我推荐的大贤人。”随后,武丁又命人把傅说的囚衣给脱掉,换上了朝服,又当众把他奴隶的身份给解除了,并且马上任命傅说为宰相。
傅说只花了三年的工夫,就把殷商治理得秩序井然。傅说辅佐武丁后,使得商朝再次兴盛起来,而武丁也得到了各地诸侯的拥护,他们又都称武丁为中兴之王。
对于领导者来说,虽然自己手中掌握着决策大权,然而一到关键时刻,要作出重大决定之时,往往有苦说不出。举目四望,周围的人大多面带微笑,齐声称好,没有人说一个“不”字;而一旦出了问题,众人皆作鸟兽散状。因此,领导者做决定时,往往手中有权,心中无底。
这时,领导者就要鼓励下属说真话,提意见,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这样,自己才能吸纳到各方面的观点,兼顾各方,做决策时就能使决策全面而又切实可行。
如今的管理者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和作出的决断越来越多,而来自不同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也会很多。管理者们首先要学会去做的就是听取和筛选不同的建议和意见。这即是说要做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听”,就是既听正面的意见,又听反面的意见;既听赞扬的意见,又听批评的意见。管理者不仅要虚心接受建议,而且更侧重于听取不同的意见,绝不能把反面意见当作耳边风,更不能对之反感。
从管理角度来说,多听听反面意见可以团结持有不同意见的下属,为他们的意见找到一定的渠道宣泄,这有利于化解组织内部的矛盾。对于能干的下属来说,领导乐于听取他们的意见,有自己的纳谏之门,他们就会更积极、更大胆地献计献策,会更勇敢地纠正领导的过错,更自觉地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反之,如果领导一听到反面意见就大皱眉头,不接受下属的建议或批评,不参照他们的正确意见、方法、策略,甚至对献策的人假以辞色,乃至打击报复,下属的积极性就会受到限制。
总之,偏听偏信,固执己见是做领导的大忌。
兼听各方让自己耳聪目明还要注意:领导者广泛纳谏,多听取反面意见十分必要,但听后一定要采取实际行动对自己的失误之举加以改正。秦始皇错下逐客令,但听到李斯的进言后,不但没有因其尖刻的指责恼羞成怒,反而立刻收回成命,挽留人才,并广招天下人才,争取到天下志士的忠心,帮助他实现了秦国的统一。所以,对反面意见要听,但更重要的是对错误决定要改。
现代社会人才流动十分频繁,“跳槽”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领导不能听取不同意见,下属就会认为他在组织里不受重视,他们中有才干的人就会“跳槽”。而人才的损失是一个企业最大的损失,一个组织中的人才都走掉了,那这个组织也就没有希望了。这是尤其需要现代管理者警醒的。
【家长里短说孟子的大智慧】
没有人全知全能,也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片面成立,凡自以为天资英明的国君,都免不了要受臣子的蒙蔽,终难逃失败的下场。让一个人聪明,不如让整个组织聪明;整个组织要聪明,要靠整个组织中每个人的能量串联;整个组织中每个人的能量串联,要靠畅通的意见管道。真正的兼听,就是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正是现代企事业单位竞争的基本条件。这正可以用魏征的话来概括:“国君之所以能贤明,是因为他能兼听;之所以会昏愚,是因为他偏听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