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宣王在雪宫召见孟子。宣王问道:“圣贤人也有在这种舒适宫殿里生活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有。人们如果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抱怨他们的君主。得不到就抱怨他们的君主,这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做天下的王者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孟子的大智慧】
在《梁惠王上》篇里孟子见梁惠王于沼上时已经谈到过“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的问题。在本篇中,孟子再次与齐宣王讨论到“与民同乐”的问题。而且,这一次讨论的特点是不仅说到乐,而且还从乐说到忧,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更为完整地显示了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孟子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就开始把百姓的“忧、乐”与统治者的统治思想联系起来,并且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以民为本的思想郑重的摆到统治者的面前。这不仅仅只是对“君”而言,同时还是对为“官”者的一个警示。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使国家强盛,使人民富裕,君主的地位也能更加稳固,更容易成就一番伟业。
可见,孟子这位身在把人不当人看的奴隶社会的思想家,有这样的造诣真无愧于“圣人”这个称号。
不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几个字也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所以,它能更为激动人心地为人们所传诵。直到今天,当我们说到什么人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牺牲时,还会想到这两句名言。
【孟子大智慧的解读】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然后手指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的确,古往今来,凡取得重大成就的仁人志士,都胸怀天下之志;但凡垂名青史的爱国志士,都志存高远。他们或兼济苍生,或成就伟业,或视死如归,或为国捐躯。
志向高远的人,一定会有惊人的成就。胸怀天下,心存济世的人,也一定能取得非凡的业绩。拥有宏博奇伟胸襟的人,必定会有明确而坚定的人生目标,并由此产生出天赋神授一般的精神力量和旺盛斗志。因此,这类人既不会接受失败,也不会承认失败,失败反而会激发出他潜在于体内的巨大勇气和超人毅力,并推动、鼓励着他去克服阻力、战胜困难。这样的人也才有底气、有勇气、有智慧,并在奋斗中获得机遇、走向成功。
范仲淹,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公元989年出生在今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当时他父亲范墉为北道重镇真定府(即今天的正定县)成德军节度掌书记。
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十分的贫寒,母亲只好带着他改嫁到长山一个姓朱的人家。
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发奋读书。十几岁的时候,他借住在长山一座寺院的僧房里读书,过着艰苦的生活。他每天只烧一锅粥,等粥凉了凝固成块以后,用刀划成四块,一天吃两餐,早晚各取两块,吃的菜也只是几根咸菜。后来人们称他这种生活为“断齑画粥”,齑指的是咸菜,并传为历史上刻苦学习的佳话。
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开始做官。早年的贫困生活使得他了解并且同情民间的疾苦。决心为国家和黎民百姓做出一番事业。他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接连上书建议,因为弹劾当时守旧派,触怒了宰相吕夷简而两次遭到贬官外放。
1040年,范仲淹和大将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抗击西夏。他改革军制,修筑城堡,实行屯田营兵的持久计策,使得延州一带的防守力量大大加强。西夏军队见他的防守严密不敢进犯。西夏的将领相互戒告说,范仲淹“胸中自有数万甲兵”。那时候的延州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谣:“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从这首民谣中,足可以看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侵扰时的功绩了。著名的爱国将军冯玉祥先生,在1934年谒范文正公祠时,曾亲笔题写了这样一副赞佩他的对联:
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老夫子;
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1043年,范仲淹受到欧阳修等在朝诸臣的推荐,担任参知政事。他针对当时的政治弊病,提出了十项改革方案,决心整顿吏治,加强军备,发展生产,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这些建议,并下令在全国施行。这一年是宋仁宗庆历三年,历史上把范仲淹的改革措施成为“庆历新政”。
当时,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好多官员又为非作歹,无恶不作。范仲淹为了贯彻新政,派了一批按察使,到各地区视察。然后根据按察使送来的报告,把那些不能胜任的官员,从登记簿上除名。他的好友富弼看到他勾掉那么多官员的名字,非常吃惊,对他说:“勾掉一个名字很容易,但是被勾掉名字的一家人都得哭了。”
范仲淹回答:一家哭怎么比得上一路哭啊!(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这句话说的十分深刻,也表明了范仲淹改革的态度和决心。
那时候,社会上最主要的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范仲淹的改革并没有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尽管这样,由于在实行的过程中触动了一些封建贵族的切身利益,因此遭到了许多保守官僚的反对,“庆历新政”推行不到一年就失败了,范仲淹也被贬职到地方做了知州,而那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就是被贬职时写出来的。
很多人都到岳阳楼去过,很多人都写过岳阳楼记,范仲淹怎么写的呢?他就抓住了由岳阳楼记一个悲、一个喜,比如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那时候你感到很悲凉;第二个就是“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很喜,他抓住悲、喜两个字,不是景物让我们喜,是天下事让我们忧,让我们喜。最后他就归结到一点,就是“进也忧,退也忧”。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他就得出一个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实际上就在封建时代给所有的封建士大夫提出一个忧乐标准,也就是给我们现在说的“为天下老百姓而忧愁,为人民的幸福而欢乐。”所以这句话已经1000多年了,已经成为勉励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和格言。
范仲淹是封建统治阶级中,一个难得的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的人物。他关心国家命运和百姓的疾苦,努力改革朝政,这些事迹都是值得称颂的。如今的我们,虽然不能像他们一样驰骋疆场,但也要立下远大的志向,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胸怀天下,志存高远。
在现今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所处的开放与变革的时代也要求我们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只有直接参与到中国改革开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之中,只有直接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之中,我们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才能把握发展的机遇,有所作为。
【家长里短说孟子的大智慧】
胸怀天下的人,必定是志存高远的人。“胸怀天下”是人的一种品格与精神,“志存高远”是人的一种理想与追求。古代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陈胜“燕雀安置鸿鹄之志”,近代李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都是胸怀天下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