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问道:“用木棍杀死人和用刀杀死人,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答道:“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杀死人和用苛政害死人,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答道:“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就像带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父母的国家领导者,管理施行政事,却不免于带着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活活饿死呢?”
【孟子的大智慧】
梁惠王主动向孟子请教,于是,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一番关于君王应该怎样为民父母、善待百姓的道理。
孟子以杀人作为话题展开论述。首先,孟子使梁惠王承认一个事实,即杀人者无论通过什么手段致人于死地,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并且通过对比层层递进深入,最终和君王治理国家管理百姓联系起来。孟子认为,如果君王自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全然不顾百姓因饥饿而死,那么这样的君王就不配为民父母。虽然他们没有率兽食人之心,但与率兽食人并无差别,犹如使用某种手段致人于死地一样。孟子想通过此种方式来劝谏警示梁惠王,不要只顾一己之私欲,而不体恤百姓的疾苦。
孟子对梁惠王的论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事不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享乐,完全忽视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这样只会使你身边的人对你避而远之,甚至使你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孟子大智慧的解读】
通常来说,人有三种行为:一种是舍己利人的行为;:一种是利人利己的行为;一种是损人利己的行为。
舍己利人或公而无私的行为是人类高尚的行为。能舍己利人或公而无私的人是我们应该敬仰的人。
利人利己及利公利私的行为是人类完美的行为。能利人利己及利公利私的人是我们应该尊重的人。
损人利己和损公肥私的行为是人类野蛮恶劣的行为。那些损人利己和损公肥私的人是我们应该鄙夷和唾弃的人。
舍己利人、公而无私是非常规的行为,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必要去做那些舍己利人、公而无私的事。并且,舍己利人应有所针对,被利者应是那些处于困难或危险环境而无以自救的弱者。
商业或职业行为是人类利人利己、利公利私行为的普遍表现。人们工作或经营为别人提供服务是付出,是利人行为的表现;从工作或经营中获取工资或利润是取得回报,是利己行为的表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幸福基础之上,实现了利人与利己的完美结合。享有权利,履行责任;履行责任,享有权利,这种商业社会的平等思想正是由人的利人利己、利公利私行为演绎而来的。
有些人惟利是图,喜欢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盗窃、诈骗、抢劫、贪污受贿,诸如此类。对这种损人利己和损公肥私的人,我们要在道德上予以谴责,在法律上要予以严惩。
历史上,那些只顾自己纵情享乐,不顾国家、人民利益的从政者,往往都没有好下场。
1894年11月7日,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是慈禧太后的60岁生日,慈禧准备在颐和园大规模地进行庆祝。
1893年1月,光绪十八年十二月,慈禧委派礼亲王世铎、庆郡王奕劻总办万寿庆典。不久,又成立庆典处,专办庆典事宜。仿照乾隆年间为皇太后祝寿的成例,自紫禁城西华门至颐和园东宫门跸路所经,分设60段点景,建造各种不同形式的龙棚、经坛、戏台、牌楼和亭座。江南、杭州、苏州三个织造衙门,特造彩绸10万匹,以供庆典之需。
1894年7月,光绪二十年六月,中日战争爆发,中外舆论都认为中国必胜。光绪帝主战,慈禧太后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有人建议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点景,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太后却非常生气,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
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海军又在黄海之战中受到严重挫折,慈禧太后转而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幻想外国出面调停。
由于形势日益紧张,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所有庆辰典礼,著仍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在大连陷落,旅顺危急的情况下,慈禧太后在宁寿宫度过了她的60岁生日。
该年十月二十四日,旅顺失守。美使田贝根据美国政府的指示为中日调处,先令停战,若议不成,再开战。光绪帝认为,“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进之时而云停战,得无以计误我耶?”不愿接受。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珍妃之兄礼部侍郎志锐“上书画战守策,累万言”。并与文廷式等弹劾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等主和派大臣。
为了打击主战派,十月二十九日,慈禧太后以“近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事”为借口,将晋封不久的瑾妃、珍妃降为贵人。一天之后,又说珍妃位下太监高万枝“诸多不法”,交内务府杖毙。接着,将奉光绪帝之命在热河练兵的志锐召回北京,调充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并裁撤满汉书房以孤立光绪帝。
但是,主战的呼声并未因之停止。十二月初一日,御史安维峻上书,请杀李鸿章并弹劾军机大臣,认为“此举非议和也,直纳款耳,不但误国,而且卖国”。并托之传闻说,“和议出自皇太后,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尽管他表示对于这样的传闻“未敢深信”,而“未敢深信”的理由则是:“皇太后既归政,若仍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光绪朝东华录》光绪十五年正月丁卯。把予头直接指向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大怒,将安维峻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
1895年2月7日,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三日,刘公岛陷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清廷派往日本议和的使臣张荫桓、邵友濂又遭到拒绝,日本要求另派十足全权、曾办大事、名位最尊、素有声望的人为谈判代表。慈禧太后决定派遣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议。这时,李鸿章已被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革职留任。正月十八日,慈禧太后面谕军机大臣:“即著伊去,一切开复,即令来京请训。”奕??说:“上意不令来京。如此,恐与早间所奉谕旨不符。”慈禧太后说:“我自面商。既请旨,我可作一半主张也。”次日,发布上谕,李鸿章著赏还翎顶,开复革留处分,并赏还黄马褂,作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议和。三月二十三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
慈禧铺张奢华的六十大寿庆典,间接导致了军费不足的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这么大规模的庆寿。花了多少钱呢?有一本书叫《藏园群书题记》,说花了七百万两银子,户部国库出四百万两,京官捐了121万两,外官捐了167万两,两淮盐商各捐40万两,宫女太监也都要捐银子,要摆饽饽桌,北京城里摆到颐和园,摆饽饽桌,摆850桌,张灯结彩,红的绸缎十万匹,红的地毯五十万尺。大家注意,这个时候北方闹灾荒,哀鸿遍野,北京城多处设粥厂,救济灾民,后来慈禧也看到问题的严重,有所收敛。不过为时已晚。
慈禧为了一己之私,完全弃国家、人民于不顾,不但失去了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民心,更重要的是,在历史也留下了千古骂名。
在现今生活中,也有像慈禧一样的超利己主义思想,还有超利人主义思想。超利己主义者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们觉得:人天生就是自私自利的,只利人不利己是愚蠢的和不切实际的。而超利人主义者认为:理想的人只应该利人利公,不应该利己利私,因为利己利私是不道德和为人所耻的。其实,这两种思想都走了极端。我们没有必要否定人的利己行为的存在,也没有必要否定利人行为的存在。
利人与利己、利公与利私之间完全可以实现完美的结合,我们不应该将两者绝对对立起来看待。而超利己主义与超利人主义者就是将利人与利己、利公与利私之间的相对矛盾关系作为绝对矛盾关系来认识,而得出其偏激与极端的结论。
【家长里短说孟子的大智慧】
损人利己,出发点是利己,损人不是目的,损人是为了对自己有利。或者为了升官,或者为了得利,或者为了出名,不一而足。这种人是可悲的,也是极其狭隘的,为一己之利,或一点蝇头小利,就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甚至违法乱纪,这种行为只会让人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