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进取心的商人都相信,冒风险才能获大利,因此他们敢做别人之不敢做。胡雪岩能在商场上势力扩展迅速,常常立于胜地,就是因为他“敢”字当头,有勇有谋有胆识,敢于冒风险,敢为天下先。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那样让人叹服,开始也许不为人理解看好,只是在事情成功时,人们才发现原来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
一个人要真正能够把握机会,让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利益,除了出手迅速,敢想敢干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乘势而行。胡雪岩为了帮助左宗棠筹办船厂、筹措军饷,而向洋人借款成功,就是乘势的结果。
在中国历史上,胡雪岩是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的人。而在他之前,清政府不仅还没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还明确规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贷款。曾是首辅军机大臣的恭亲王,曾奏请向洋人借银一千万两用于买船,但所获谕批却是:
“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因此,当胡雪岩最初提议向洋人借款的时候,就连一向办事果敢的左宗棠也对能否获得朝廷的批准心存疑虑。不过,在听了胡雪岩的一番关于当下时势以及办大事要懂得乘势而行的剖析之后,他终于坚定了下来。
胡雪岩说:“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成语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都顺顺当当地办成了,就是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
同样是向洋人借款,那时要办断不会获准,而这时要办却极可能获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这是时势使然。因为那时向洋人借债买船,不仅受到洋人的多方刁难,而且朝中的大多数人也不以为然,恭亲王于是打起了退堂鼓,自然不会再去借洋债;而现在的情况是,洋人已经看出朝廷镇压太平天国、收复东南财赋之区的决心,自愿借款资助朝廷军务,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断然拒绝。
同时,恭亲王奏请借银买船的时候,军务也并不十分紧急,向洋人借款买船可以暂缓;而此时却是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镇压太平天国,为军务所急而向洋人借款,朝廷也一定会听从。
此外,此时领衔上奏的左宗棠本人不仅手握重兵,而且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事宜,其分量自然就不一般了。现在借助这三方面的因素形成的大势,向洋人借款不办则罢,一办则准成。
后来事情的发展还真如胡雪岩所料,几乎一点不差。胡雪岩在这里所说的势,就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即是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几好合一,好的机会汇集而成的某种大趋势。
具体说来,这种“势”,也就是由时、事、人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成“毕其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时”也就是时机。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同样一件事,此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彼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里的“事”是指具体将办之事。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该办亦可办,彼时却也许不该办亦不可办。可办则一办即成,不可办则绝无办成的希望。
这里的“人”也就是具体办事的人。同样一件事,让不同的人去办,会办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两个人,这个人办得成的某件事,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所谓“乘势”而行,也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去办理该办的事情。
作为一名出色的商人,要想做大生意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诸多的因素中,对时机的选择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说是“乘势”的灵魂。
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与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商场的行事中,即使你是一个身高位显、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即使是你的意见很富有科学理性、意见绝对正确、决策十分果断准确。
如果你想让你的意见或决策起到更大、更有力的作用或影响,你也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乘“势”而发。否则,说早了没用,说迟了徒然自误;说的场合不对,难以生效,更有甚者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作用。其中的诀窍,也就全在“乘势”的奥妙。
一招之出,能顺乎大势且使事功圆满,这样的招术,就不是“妙招”二字能够形容的了。胡雪岩往来于官商之间,之所以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深得“乘势”之妙、精通“用势”之理。
胡雪岩灵活变通官商之道的策略中,“乘势”是其最高明的手段。如果说“取势”靠本事,那么“乘势”则要靠眼光及时发现机会,靠手腕牢牢抓住机会,靠精神力气把一个个被发现的或偶然遇到的机会,经营成一个实实在在的财源。
胡雪岩说,什么事都要讲机会,做事总要动脑筋。不管是做官的对老百姓,做生意的对主顾,如果你想要人家腰包里的钱,就要把人伺候得舒服,人家才肯心甘情愿掏腰包。
他认为会做生意的人,除了精通取势用势外,还要特别善于发现机会,要能够很好地把握和利用机会,要学会把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银子。因为,归根结底,机会只有对于那些善于发现机会并且能够很好地抓住机会和利用机会的人,才能成其为机会。
因此,胡雪岩才说:“做生意要有机会,更要靠过硬的本事。”
在胡雪岩刚开始做生丝生意的时候,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得到发展,特别是纺织工业大发展的时期。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丝绸纺织需要的原料大幅增加,洋人就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蚕丝,因此,这个时候无论是做内贸,还是销“洋庄”,都能赚大钱。胡雪岩要做生丝生意确实有些偶然的机会在起作用。
当时,王有龄刚得到海运局坐办的官缺,可上任伊始便遇到解运漕米的麻烦,于是就请胡雪岩帮助自己渡过难关,这就为胡雪岩奔走于杭州与上海之问创造了一个机会。他们在杭州与上海之间奔走,雇请的正是阿珠家的船,阿珠娘恰好懂得一些蚕丝生意,使胡雪岩有了一个请教的机会。在解决漕粮解运问题的过程中,胡雪岩又有机会与漕帮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且结识了十分熟悉洋场生意门道的古应春。
对胡雪岩来说,这个时候最大的机会就是王有龄调任湖州知府,湖州是蚕丝的主要产地。这一切都好像是上天有意安排好了似的,一环扣一环地发生了,胡雪岩这个本来完全不懂蚕丝生意的门外汉,也就顺利地做起了他的蚕丝生意,进而又销起“洋庄”,做起了蚕丝“外贸”。这一个个“巧合”实在是胡雪岩的“运气”。但要是在这一个个“运气”面前,如果胡雪岩没有识势乘势的本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比如,胡雪岩没有一眼就看出蚕丝生意大有可为的眼光,或者看到了却不懂得如何利用眼前的有利条件,再比如,如果胡雪岩没有那种当机立断说干就干的胆识和气魄,或者虽然知道要干但却没有合理调配人力、资金的能力,也不知道怎么去干,其结果是不难料想的。
一个明显的反证就是信和钱庄的张胖子,他与胡雪岩同行于杭州、上海,甚至比胡雪岩更熟悉江浙一带的蚕丝经营。而且当时的信和还是杭州城里最大的钱庄之一,资本比胡雪岩要雄厚得多。但他就是没有想到去做这个发大财的生意。
胡雪岩经营蚕丝生意,无论是历史的长短、经验的丰富,还是实力的雄厚,都不如作为丝商巨头的庞二。但胡雪岩一上手就想到要联合同业控制市场、操纵价格,在销“洋庄”的生意中迫使洋人就范。而庞二做了那么多年的生丝“洋庄”却没有想到要如此去做。
张胖子、庞二都没有想到去做的事情,胡雪岩却想到了,并且毫不犹豫地做了。他利用阿珠家就在湖州并且熟悉蚕丝生意的便利,出资由阿珠的父亲在湖州开设丝行;他利用王有龄外放湖州知府可以代理湖州官库的便利,采取“借鸡生蛋”的方法,立即着手生丝收购;然后联系洋商,结交庞二,大张旗鼓地做起了蚕丝销“洋庄”的生意。如此一来,胡雪岩想不发财都不可能了。
因此,胡雪岩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就说:机会只属于那些有充分准备的头脑。机会只有对于那些善于发现机会并且能够很好地抓住机会和利用机会的人,才能成其为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否则,机会来了也会被我们白白浪费掉。
主动出击,创造机遇
中国有句劝人向学的话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让人明理,行万里路是让人长见识,因为只靠书本上的死知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于国于家有用之人的。
只有多读书才会明白世间的人情世故,也只有行万里路,方能知世间风物、人心良善,能够游刃于世间而自保。而对于一个生意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晓得商海变幻莫测,成败往往只在一夕之间,要随时明了形势,好借力行船。尤其对于像胡雪岩这样靠官府的大商人,更得时刻注意身边的风吹草动了。
话说太平军围攻杭州,王有龄率众死守,被围两月弹尽粮绝。胡雪岩受托冲出城外买粮,买到粮后却无法运进城内,胡雪岩在城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城内的王有龄见回天乏术,上吊自杀。胡雪岩闻讯,更是雪上加霜,悲不自禁。
后来,闽浙总督左宗棠率领数万人马同太平军拉锯血战,收复了杭州,但之后几万人马吃饭成了个大问题。
左宗棠正在犯愁之时,手下人报浙江大贾胡雪岩求见。左宗棠乃传统的官僚,有“无商不奸”的思想在脑中作怪,而且他又听信了谣言,胡氏在王有龄危困之时,居然假冒去上海买粮之名另有打算,所以让他等了很久才让进见。
胡雪岩一进去就察觉到了气氛的不对,随即告诫自己小心谨慎。左宗棠那双眼睛射的凉飕飕的光芒,将胡雪岩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一遍。胡雪岩头戴四品文官翎子,中等身材,双目炯炯有神,脸颊丰满滋润,一副大绅士派头。
端详之后,左宗棠面无表情地说道:“我闻名已久了。”这句话谁听都觉得刺耳,谁都懂得它的讽刺意味。胡雪岩忍耐着,他觉得自己面前只不过是一个挑剔的顾客,挑剔的顾客才是真正的买主。胡雪岩没有直接回答左宗棠,而是再次以礼拜见左宗棠。他知道左宗棠素来是个吃捧的人,抓住这一弱点,恭贺左宗棠收复杭州,功劳盖世。又向左宗棠道谢,使杭州黎民百姓过上安定日子。
胡雪岩一边恭维一边注视着左宗棠,他见左宗棠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让人觉察的微笑,捕捉到这一信息,胡雪岩又急忙施礼。这一次左宗棠虽然仍旧矜持地坐在椅子上,但先前阴沉的脸上绽开了一点笑容,也许是面子上过不去,他装着恍然似的说:“唉呀,胡大人,请坐!”胡雪岩在左宗棠右侧的椅子上坐了下来,暂时摆脱了尴尬的窘境。
胡雪岩坐定之后,左宗棠直截了当问起当年杭州购粮之事,脸上又现出不满之意。胡雪岩这才如梦初醒,赶紧把事情从头到尾讲了个清清楚楚。
左宗棠这才明白是自己误听了谣言,态度有所改变。胡雪岩见左宗棠态度已有松动,急忙摸出二万两藩库银票,说明这银票是购粮的余款,现在把它归还国家。他解释说,这巨款本应属于国家,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经手之人,左宗棠欣然答应,并叫管财政的军官收下了这笔巨款。
虽然二万两银票对于开支庞大的左宗棠大军来说,只能算得上是杯水车薪,但毕竟可解燃眉之急。胡雪岩清楚地知道左宗棠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不失时机地掏出银子,为自己争得了左宗棠的好感。
收下胡雪岩的银票后,左宗棠对胡雪岩的态度大为改观,立即叫人上茶,和胡雪岩闲聊。胡雪岩大赞左帅治军有方,孤军作战,劳苦功高。胡雪岩说话有分有寸,当夸则夸,要言不繁,让人听起来既不觉得言过其实,又没有谄媚讨好的嫌疑。
胡雪岩见左宗棠已被自己的话吸引,话锋一转,指责曾国藩只顾自己打算,抢夺地盘,卑鄙无义,又谴责李鸿章不去乘胜追击占领唾手可得的常州,而把立功的肥缺让给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做人情。胡雪岩有根有据的指斥引起了左宗棠的共鸣,左宗棠在心中对胡雪岩更有好感了。
过后,左宗棠亲自将胡雪岩送出去,他认为胡雪岩不仅会做生意,而且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能人。
胡雪岩自此一别之后,就筹划着如何帮助左宗棠解决眼下的粮食危机,他迅速到宁波筹集了上万石大米运回杭州,一部分救济城里的灾民,另一部分送到了军营。这上万石大米真是雪中送炭,不仅救了杭州灾民,而且对左宗棠肃清境内的太平军也助了一臂之力。
左宗棠捋着花白的胡须,连日紧皱的双眉舒展了,他高兴不已,内心总觉得过意不去,他说:“胡先生此举功德无量,有什么要求不妨直说,我一定在皇上面前保奏。”
胡雪岩不以为然,他说:“我此举绝不是为了朝廷褒奖。我本是一生意人,只会做事,不会做官。”
“只会做事,不会做官”这一句话可当真说到左宗棠的心坎上了。左宗棠出自世家,以战功谋略闻名,在与太平军的浴血奋战中更是功绩彪炳,但他平素不喜与那些巧言簧舌、见风使舵之人为伍,对这些人向来鄙夷不屑。此时一句“只会做事,不会做官”当真使左宗棠感觉遇到了知己,对胡雪岩顿时更觉亲近,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粮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军饷还没有着落,军饷像重担似的压在左宗棠的心上。由于连年战争,国库早已空虚,两次鸦片战争的巨额赔偿犹如雪上加霜,使征战的清军军费自筹更为困难。
左宗棠见胡雪岩如此机灵,于是请胡雪岩为他想办法筹集军费。胡雪岩一听每月要筹集二十万的军费,感到非常棘手,但他认为如果能够顺利筹集到,左帅对自己会加倍信任。胡雪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便把自己的想法全盘告诉了左宗棠。
原来,太平天国起义十年来,不少太平军将士都积攒了很多钱财,如今太平军败局已定,他们聚敛的钱财不能带走,应该想法收缴。但由于这些太平军不敢公开活动,惟恐遭到逮捕杀头,常常躲藏起来。胡雪岩认为左帅可以闽浙总督的身分张贴告示:令原太平军将士只要投诚,以后不予追究。
左宗棠对胡雪岩的远见卓识钦佩不已,当即命胡雪岩着手办理。回去后,胡雪岩立即着手张贴布告,晓之以义。不多久,逃匿的太平军便纷纷归抚,一时四海闻动,朝廷惊喜。借助这一机会,阜康钱庄也得了不少好处,胡雪岩更是四品红顶高戴,成了真正的“红顶商人”。
我们看到胡雪岩像经营生意一样经营着他的政治靠山,他能在这种纷乱局势中看到太平军的失败,知道应该倒向哪一方,并且还知道在一个靠山倒下之后再去寻求另一个,这才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
在商战中,看清形势之后果断出击也是非常必要的,坐在那里等待,财富是不会主动找上门的。
1981年,某军医大学研制成功一项新成果,即当时市场上还不多见的药物牙膏。当该校把这一成果推荐给一家当时全国闻名的牙膏大厂时,该厂却对这一科研成果不屑一顾。
而近在咫尺的软管厂却听到了这一消息,他们看准了药物牙膏大有前途,果断决定引进军医大学的科研成果,在1982年向市场推出了207万支牙膏新产品。
果然不出软管厂所料,新产品一问世便备受青睐,到1984年,产量已达到5000万支,年产量超过了那家著名的牙膏厂,两年上缴的利税增长2.25倍。
假如当初牙膏厂不把送上门来的成果拒之门外,那么今天又会是一番什么前景呢?生意场上从来都是不进则退,如果不懂得主动出击、寻找机遇的道理,那一定会慢慢地被挤出这个竞争的舞台。
中国的乒乓球队名扬天下,在第37届世界锦标赛中荣获6项冠军。这给国内的乒乓球器材厂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如果能抓住这一时机开展多种销售经营活动,那将是前途无量。
但令人惋惜的是,国内的乒乓球器材厂并没有这样做,而名次比中国大为逊色的日本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因此,日本尼塔库牌乒乓球销售量比中国“红双喜”牌乒乓球的销售量多30倍。
原来是他们在国际比赛之前,不惜以重金资助东道国。3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战幕刚落,他们就派出大量销售人员去瑞典,与瑞典乒协达成协议。此外,他们还通过让运动员穿上特制广告服等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广告宣传。
相比之下虽然中国的“红双喜”乒乓球质量很高,并早被国际乒联列为国际比赛用球,但由于中方经营人员未能善于利用良好机会,把产品投放到市场后任其自流,所以销售量始终不大。
在日本举行的国际性乒乓球器材商会议上,有位商人尖锐地指出:“中国人不会做生意,要是日本得了6项冠军,日本的乒乓球器材商早就发了大财。”
经商之人一定要懂得经营自己的势,这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经营得法会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会反噬自身,后患无穷。
踏实做事,志在长远
俗话说:“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像个样子”。意思是说,不仅要能立志、有自信,还要能真正踏踏实实地做事。做事踏实才可能把事情做好。完成一件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概括了一个成功者之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秘诀。
成功的人大都是有自信的人,都是靠实力证明自己的才能的。这是胡雪岩做一流大商贾的性格特点。的确,人有大自信才会有大志向,才可能有大成功。除立志自信之外,还要有认准方向就不避艰难、锲而不舍地干下去的决心和毅力。
换句话说,也就是做事要有恒心,要有韧性。任何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有坚持不懈地信念,就要做出个样子来。这也是一个渴望有大成功的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胡雪岩就特别看重这一点。
太平军攻占杭州,杭州城里什么都变过了,唯有更夫没变,无论杭州被太平军攻占之前,还是被太平军占领期间,抑或是最后被朝廷收复,更夫老周都是每夜按时打更,从没有间断过一天。更夫让胡雪岩在战乱刚过重返故里的第一夜,就听到了太平时世的声音,带给人的无疑是一种安定、恬适、振奋,使胡雪岩也为之肃然动容。
当他了解了更夫的情况之后,不禁连声赞叹:“难得!真难得!”当即决定把老周收到自己的门下,并委以重任,用他的话说,是要“借重”更夫,请他来帮自己的忙。
在胡雪岩看来,一个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一本正经做自己的事情,踏踏实实的人,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认为:“世界上很多事,本来人人能做,只看你是不是肯做,是不是一本正经地去做。能够这样,就是个了不起的人。”
胡雪岩这里所说的只要肯一本正经去做事的人就是了不起的人,就是强调不仅要能立志、有自信,还要能真正去踏踏实实地做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成功之人不仅要聪慧过人,还要有一颗实在的内心。当然,做生意的确是要有才干的,但是比较而言,脚踏实地实实在在锲而不舍地去做,实际上更加重要。道理很简单,事在人为,在于自己能一步一步努力去做。
那些只懂得白日做梦,纸上谈兵却不愿意去品尝创业的艰难和辛酸,或者浅尝辄止遇难即退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的。世上没有不要钱的午餐,如果只知道期盼别人的施舍,那么即使获得了也是一种屈辱。真正认真生活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真正认真创业并想有所收获的人会脚踏实地地付出,充实无比地生活的。
自古以来,没有一个成功的人不是在艰难困苦中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韧性,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一步一步干出来的。胡雪岩虽出身寒微,但却有一颗早晚总要自立门户的事业心。
一般人求利在现在,而胡雪岩求利在将来,正所谓“放长线钓大鱼”,胡雪岩的计划打算总是能为可以预见的未来而服务的,并且能为了目标坚强支撑。对自己该干的事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干下去,确实是了不起的人,看准了的事情,只要不论何种情况都能坚持干下去,就有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功。
纵观古往今来的巨商大贾,在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出身寒微,但都能凭着一颗自立门户的事业心,最终成长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他们成长的历程不仅仅是成功事业的发展历程更是精神上的胜利。
知识经验和时机是敢做的前提
要想先发制人,最重要的是要先想在别人前面,然后果断地去做。而多谋善断则是成大事者强有力的资本,它甚至可能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不善于思考的人,即使有果断处事的能力,也不可能做到别人的前面,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人曾对胡雪岩由衷赞叹:“小爷叔的眼光,才真叫眼光!看到大乱以后了。”
胡雪岩能得到如此赞佩,是因为胡雪岩在做成第一桩销洋庄的生丝生意之后,立即就想到要开始投资两桩在乱世之中和乱世之后,都必能给他带来滚滚财源的事业。这两桩事业,一桩是药业,另一桩是典当业。
事实上,胡雪岩早就动过开当铺的念头。不过,真正促使胡雪岩要把典当业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并付诸实施的直接原因,是他与朱福年的几番交谈。
朱福年是庞二在上海丝行的“档手”,胡雪岩在联合庞二销洋庄的过程中收服了他。中国历史上,典当业的管家,被称作“朝奉”,几乎都是徽州人,朱福年的一个叔叔就是朝奉,他自然熟悉典当业。
胡雪岩从朱福年那里知道了许多有关典当业的运作方式、行规等知识,还知道了典当业其实是一个很让人羡慕的行当,因为“吃典当饭”的确与众不同,是三百六十行中最舒服的 与朱福年的交谈坚定了胡雪岩投资典当业的想法。他让朱福年替自己留心典当业方面的人才,而自己一回杭州,就在杭州城里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当铺“公济典”。
其后不几年,他的当铺发展到二十三家,开设范围涉及杭州、江苏、湖北、湖南等华中、华东大部分省份。
如此算来,典当业其实也是胡雪岩为自己找到的一条新的、能够赚钱的投资渠道。
成就果断品质的因素有很多种:
第一,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谋略与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知识广博,才可能足智多谋。胡雪岩开办典当业,当然绝不是因为“吃典当饭”舒服。胡雪岩说出来的理由是“钱庄是有钱人的当铺,当铺是穷人的钱庄”,他开当铺是为了解穷人之急。事实上,说是这样说,天下又哪有不赚钱的典当?算算账就可以知道,胡雪岩的当铺,即使真的并不全为赚钱,也绝对有不小的进项。
当铺的资本称为“架本”,按惯例不用银数而以钱数计算。一千文准银一两,一万千文即相当一万两银子。一般的典当业,架本少则五万千文,大则可至二十万千文。胡雪岩开在各地的当铺,规模当然有大有小,平均以十万千文计算,二十三家当铺仅架本就达二十三万两银子,而如果以“架货”折价,架本至少要加一倍。
这样,胡雪岩的二十三家当铺,架本至少也是四十五万。四十五万架本以一月周转一次,生息一分计算,一个月就可以净赚四万五千两银子,一年就有五十四万。而当铺架本周转一次,绝对不止于一分息的利润,《旧京琐记》就谈到,当铺取息率至少“在二分以上,巨值者亦得议减”。
就连古应春在算了这笔账之后也对胡雪岩说:“小爷叔叫我别样生意都不必做,光是经营这二十三家典当好了。”而胡雪岩自己也清楚地知道,他能将典当业经营好了,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熟悉客观情况。
果断的另一个前提是充分熟悉客观情况、认真研究和掌握影响这项决定的各种情况。战乱频仍、饥荒不断的年代,居住在城市之中的人,不要说那些有上顿没下顿的穷家小户,即使稍稍有些积蓄的人家,也会不时陷于困窘之中,常要借典当以度急难,以致典当业遍布所有市镇商埠。据《旧京琐记》,清同、光年间仅京城就有“质铺(当铺)凡百余家”。作为精明的商人,胡雪岩不会不知道这是一个可为的行当。
第三,果断做出决定,还要把握时机。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的谋略需要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在特定条件下才能成功,此外谋略也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果断与冒失和轻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充分估计客观情况之后迅速做出有效的决定;在条件不足,有时间等待时,积极准备;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又善于根据新情况,及时制定新的应对策略。
所以说,做事果断,先发制人,就一定要善于思考。想到别人前面,才有可能做到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