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处世要善识时务大局,做到能方则方,遇圆则圆,方圆兼济,集百家之长于一身。在中国历史上,能把亦方亦圆用到极至的就首推方圆大师胡雪岩了。纵观胡雪岩的一生,他能在乱世之中,方圆皆用,刚柔皆施。懂得何时用“善”,何时用“狠”,何时捞一把,何时之财不乱取。总而概括为圆而通神。
为人真是不可不读书
安徽绩溪胡里村,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一条登源河由东向西绕村而过,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胡雪岩就出生在这里。他本名光墉,字雪岩,在家里排行老三。他的父亲胡鹿泉,字芝田,读过几年私塾,是位有文化的乡里名士。
胡家有一条家训:读书做生意可以,但是不能为官。所以,胡雪岩的父亲没有走读书做官的道路,自己也不希望胡雪岩当官。他们家中尚有几亩薄田,自耕自足,兼做一些小生意,勉强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胡雪岩的父亲虽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走读书当官的路子,但是在胡雪岩该上学的时候,还是把他送进了附近的学校。按说胡雪岩家境并不富裕,既然父亲有文化,自己教他就好了,何必还要花钱读私塾呢?胡雪岩的父亲并不这么想,在他看来,子女需要易子而教,自己的孩子,你再有本事也很难教得好,所以再穷也送他到别人家去读书。
胡雪岩的父亲生意做的很小,收入微薄,胡雪岩的两个弟弟降生以后,家里的负担更重了,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变得捉襟见肘。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替人放牛了。
因此,胡雪岩也就读过两年的私塾,并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三字经》、《千字文》等这样一些很基础的东西就是他一生的学问功底。但是胡雪岩从小就知道一点——读书要明理。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读了也等于白读。因为死背书是没有用的,书读了以后,要去想通其中的道理,然后照里面的道理去做。做人做事都依据一定的道理,是胡雪岩成功的一大关键。
胡雪岩虽然读书不多,但是他却十分重视读书。“为人真是不可不读书”,这是胡雪岩当着朋友嵇鹤龄的面,说出的一句心里话。
胡雪岩之所以发出如此感触,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自己早年读书无望,只识得一些常用字。他虽然结交了不少读书人做朋友,但因为读书太少而很难与他们做畅快而文雅的沟通,甚至有时还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只能凭着自己的想象去猜测,这自然会闹出笑话,所以他常常在这些读书人朋友面前感到脸上发烫。
二是胡雪岩在与朋友嵇鹤龄、裘丰言等人的交往中,确实感到这些人由于知书达理而具有不同一般的见识,使他不得不倾心佩服。他每次与嵇鹤龄长谈都会觉得深有所得,较之与郁四、尤五等江湖朋友在一起的感受大不相同。而且胡雪岩的不少经营奇计都源自于这些读书人朋友的知识启发。
因此,胡雪岩是打心眼里佩服读书人、羡慕读书人的,也深感为人不可不读书。在他生意发达之后,闲时也常常看看“四书”,读读《史记》、《唐诗三百首》之类,他也喜欢收藏文物字画及文房四宝,这也不完全是有钱、有闲之后的附庸风雅。
如果论赚钱的手段、世事的洞明、人情的练达,胡雪岩的那些朋友可以说没有一个比得上他。像胡雪岩这样一个看透人情世故和赚钱门道,在生意场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商人,居然也会从心底发出“为人真是不可不读书”的感慨,的确让人深思。
现实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做生意的人并不需要读多少书,只要学会人情世故,懂得赚钱的手法,自然就可以纵横商界。生活中也确实有大字不识几个的人赚到了大钱,而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下海”却被“淹死”的事例。
这其实并不奇怪。做生意的确更需要商海弄潮的胆识与手腕、世事人情的洞明与练达,而这些东西都不是或者说大多不是从书本里可以学到的。
尽管如此,书还是不可不读的。因为读书是人求知益智的重要途径,书籍是人类文化智慧的库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向导和伴侣。由读书得来的学问不仅可以开发人的天赋,培养人的聪明才智,也可以造就人举止得体的风度。即使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说,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在谈判桌上,没有人会愿意和那些胸无点墨、举止粗鲁、开口就是银子的人打太多的交道。即使是生意人,也不是只知人情世故、懂得赚钱的手段就可以了。为人不可不读书,生意人也不可不读书。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的问题。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胡雪岩也说:“光是读死书,做八股……倒不如一字不识。”
胡雪岩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人既不能不读书,同时也要精读现实生活这本大书,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一般人要明白这个道理,商人,尤其是渴望有大成就的商人更要懂得这一点。把读书与洞察世事、练达人情结合起来,才能锻炼出敏锐的商业眼光,才能在商场上纵横驰骋,无往不胜。
亦方亦圆,刚柔皆施
兵无常势,文无定法。做人处世要善识时务大局,做到能方则方,遇圆则圆,方圆兼济,集百家之长于一身。这就需要人在关键时刻善变通达,能因人、因势、因时而变,学尽中庸之精髓。
在中国历史上,能把亦方亦圆用到极至的就首推方圆大师胡雪岩了。
纵观胡雪岩的一生,他能在乱世之中,方圆皆用,刚柔皆施。懂得何时用“善”,何时用“狠”,何时捞一把,何时之财不乱取。总而概括为“圆而通神”。
所谓的圆就是圆通、圆活、圆融、圆满,围绕着这一个“圆”字,做足了通、活、融、满,一个喜气洋洋的大善人型富商大贾的形象便跃然而出了。
不管是对抢了他军火生意的龚氏父子,还是对刁钻霸道的苏州永兴盛钱庄,乃至已经实际损害了自己利益的代办朱福年,胡雪岩对他们的回击都很干脆。但有一条原则总是恪守不渝,那就是:总要给对方留个台阶,留个后路。
胡雪岩原本就不是读书出身的,因而像孟郊那样“万俗皆走圆,一生犹学方”的心态志向,胡雪岩是绝对不会有,不能有,也不敢有。作为一个学徒的他,假如还有这种闲适高逸的志向,十之八九是要先大吃几年苦头了。
他唯一能行得通的,便是那万俗皆走的一个“圆”字。大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体察了人心的喜怒哀乐,顺随了人们的爱憎善恶。做到了这两点,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
胡雪岩圆而神的处世哲学,让他在复杂的社会及商务活动中左右逢源。因此,胡雪岩的飞黄腾达便不难理解了。都道是方正之土为人称羡,其实世俗人早有了计较。方正之士的品德风范固然令人肃然起敬,只是他们犹如那庙里的神仙圣人,世俗中人自然是万分恭敬,但在敬的行为之后,便是“远之”。
这里边自有许多道理,非“俗”与“雅”两个字的判别能交待清楚。不过,方正便会不通,这倒是千真万确的。
拿那个嵇鹤龄来说,本是一个能言善道、足智多谋的人才,却落得了“恃才傲物”,方正不屈,不肯哭穷,不谈钱。说起来也的确是一个既有本事又有骨气的人。好在遇到了胡雪岩。经不住胡雪岩的上门吊丧,收还典当,安排妻室这一连串抚慰。他心有所感,知恩图报,他帮助王有龄出面解了地方农民聚众闹事之围。
胡雪岩的圆而通神,还表现在他有审时度势的独到眼光,深悟世道的权变之理,善于在乱世之中“变”。集中体现在当洋人凭船坚炮利让中国人吃尽了苦头的时候。
对于洋人的冲击,下层百姓的反应大多是被动的。真正与洋人打交道者,均是从谋私财人手的,因而对大局影响不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下层的代表,在经过长期打交道后,逐渐形成了一支稳固的力量,为中西交流起到了沟通的作用。
与洋人打交道,他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洋人的政府与清政府不一样。清政府见商人稍有赢利,他就想来分沾你的好处,恨不得一口把你吞下去。一旦好处得不到,他便处处给商人使绊,使你不得安全,直到让你破产。
洋人的政府,帮助洋人做生意。你没钱他放款给你,你越洋做生意它派了军舰保护你。一旦中国人欠了钱,他就把枪炮对准中国的城市,甚至自己的商人无理,他还处处袒护。
因为有了这种对比,胡雪岩对封建官僚体制压制商业活动就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不比不知道,一比就能看出来,自己的人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能创造一个好的经营氛围。因为整个体制所限,商人还只能单个儿地为自己一个人开拓商业地域。如有不慎,这种经营特权就会被收回。
至于洋人自身,在胡雪岩看来,也有他们的好处。他们的好处就是讲道理,讲信用。你认认真真去和他做生意,他也就认认真真和你谈,不会想到生意之外的歪点子。中国的商人就不同,他在商业上做不赢你,逮着机会,他就会在其他方面坑你。比如,利用地方流氓势力,比如,利用官府……
所以胡雪岩觉得,很多时候,和中国自己的商人打交道很吃力,和洋人打交道,就很省劲儿。洋人的整个体制,已经大大减少了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成本。这样倒过来看,胡雪岩的成功就更显不易。中国的商人,办成同样的一件事,付出的心血要更多。
胡雪岩这些过人的素质,使他成为一个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哲商,并在经商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不断升华,他的智慧和商业活动也就不断通向一个炉火纯青的境界。
从上例可知,一个人要想成大事,必先学会亦方亦圆的处世方法,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其一,以平常心对待,不卑不亢。
在人际交往中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也要顾全对方的尊严。自卑与自大是两个极端,有人比喻说:“自卑感与自大狂,乃一手的两面,好似刀片,两边都有伤人的锋刃。”这个锋刃不仅伤人,还能伤自身。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好为人师。以平常心待人,不卑不亢,这是成大事之人交际中的规矩,离开这一点是谈不到方圆的。
其二,求大同存小异。
要想达到在交际场合外圆内方的境界,成就大事,就必须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习惯、性格特征等等,在交往中难免会有些摩擦,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尽量寻找共同话题。但与人相处时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要失去自我。
其三,方圆有术,纵横捭阖。
交际需要交谈,以传其情,达其意,起沟通、交流之效,从而协调、融洽与交际圈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成功,要想成为成大事的人,就必须遵循以上原则,这是胡雪岩的经验之术。
说话要投其所好,往对方脸上贴金
胡雪岩可谓是个绝顶的交际高手,无论对人对事,都深谙言语攻心之道。 他几乎到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语”的地步。这绝对需要有相当高的阅世能力。胡雪岩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个人喜好,马上说出让那人感到舒服的话,且从不吝赞美之辞。这使胡雪岩在与他人交往时,更是如鱼得水。
的确,世上哪有不爱听赞美话的人。每个人都喜欢听赞美之辞,这大概是由于人内心深处的弱点所致吧。人活在世界上,既需要同情、关心和尊重,亦需要虚荣心的满足,而一句简单的赞美之辞,便可以让人在以上几方面得到满足,何乐而不为呢?
胡雪岩收服“湖南骡子”左宗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天,刚刚占领杭州的左宗棠坐在大帐内想心事:杭州连年战争,饿死百姓无数,无人耕作,许多地方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自己带数万人马与太平军征战,眼看几万人马的吃饭就成了大问题。
正在发愁之时,手下人来报,浙江大贾胡雪岩求见。左宗棠乃传统的官僚,脑子里装的是“无商不奸”的思想,而且他又风闻胡雪岩在王有龄危困之时,居然假冒去上海买粮之名,侵吞巨额公款而逃。心想此等无耻的奸商,本不欲见他,无奈碍于蒋溢澧的面子,才懒洋洋地宣胡雪岩进见。
胡雪岩一进去,就察觉到了气氛不对,随即告诫自己一定要小心谨慎,然后振作精神,撩起衣襟,跪地向左宗棠说道:“浙江候补道胡雪岩参见大人!”左宗棠也不答话,那双眼睛开始转动,射出凉飕飕的光芒,将胡雪岩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一遍。胡雪岩头戴四品文官翎子,中等身材,双目炯炯有神,脸颊丰满滋润,一副大绅士派头。
端详之后,左宗棠面无表情地说道:“胡老板,我闻名已久了。”这句话听起来特别刺耳,谁都懂得其中的讽刺意味。
胡雪岩以商人特有的耐性,压住心中的不满,他觉得自己面前只不过是一个极为挑剔的顾客,挑剔的顾客才是真正的买主。胡雪岩没有直接回答左宗棠,而是说道:“大人建了盖世之功,特为前来道喜!”
“喔,你倒是有先见之明!怪不得王中丞在世之日,称你为能员。”话中带刺儿,胡雪岩自然听得出来,一时也不必细辩,眼前第一件事,是要能坐下来。左宗棠不会不懂官场规矩,文官见督抚,品级再低,也得有个座位,此刻他故意不说“请坐”,是有意给人难堪,先得想个办法应付。
念头转到,办法也就有了,撩起衣襟,又请了一个安,回道:“不光是为大人道喜,还要给大人道谢。两浙生灵倒悬,多亏大人解救。”
胡雪岩知道左宗棠素来是个吃捧的人,抓住这一弱点,开始恭贺左宗棠收复杭州,功劳盖世。又向左宗棠道谢,使杭州黎民百姓过上安定日子。
胡雪岩一边恭维,一边注视着左宗棠,他见左宗棠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捕捉到这一信息,胡雪岩又急忙施礼。
这一次左宗棠虽然仍旧矜持地坐在椅子上,但先前阴沉的双脸绽开了笑容,也许是面子上过不去,他装着恍然大悟的样子,吩咐手下说:“唉呀,怎么不给胡大人看座!”胡雪岩总算在左宗棠右侧的椅子上坐了下来,摆脱了尴尬的窘境。
胡雪岩坐定之后,左宗棠直截了当问起当年杭州购粮之事,脸上现出肃杀之气。胡雪岩这才如梦初醒,赶紧把事情从头到尾讲了个清清楚楚,说到王有龄以身殉国,自己又无力相救之处,不禁失声痛哭起来。
左宗棠这才明白自己误听了谣言,险些杀了忠义之士,不禁羞愧不已,反倒软语相劝胡雪岩道:“胡老弟,人死不能复生,王大人为国而死,比我等苟且而活要值得多。”
胡雪岩见左宗棠态度已有松动,急忙摸出二万两藩库银票,说明这银票是当年购粮的余款,现在把它归还国家。他解释说,这笔款本应属于国家,现在他想请求左帅为王有龄报仇雪恨,并申奏朝廷惩罚见死不救又弃城逃跑的薛焕。这符合常情的恳求,左宗棠自然爽快答应,并叫主管财政的军官收下了这笔巨款。
二万银票对于每月军费开支十余万的左军来说虽属杯水车薪,但毕竟可解燃眉之急。胡雪岩清楚地知道左宗棠此刻最缺的是什么,所以不失时机地掏出银子,为自己争得了左宗棠的好感。
收下胡雪岩的银票后,胡雪岩对王有龄的忠心使左宗棠非常佩服,立即叫人上茶,和胡雪岩闲聊。胡雪岩大赞左帅治军有方,孤军作战,劳苦功高。胡雪春说话极有分寸,当夸则夸,要言不繁,让人听起来既不觉得言过其实,又没有谄媚讨好的嫌疑。左宗棠听得眉飞色舞,满睑堆笑。
胡雪岩见左宗棠已被自己的话吸引,便心想,只要实事求是地奉承恭维,左帅还是能够接受的。如果能拉他做靠山,往后的生意更会如日中天。主意拿定后,胡雪岩抛砖引玉,话锋一转,指责曾国藩只顾替自己打算,抢夺地盘,卑鄙无义。并气愤地谴责李鸿章不去乘胜追击占领唾手可得的常州,而把立功的肥缺让给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做人情。胡雪岩有根有据的指斥引起了左宗棠的共鸣,左宗棠在心中对胡雪岩更有好感了。
两个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时至中午,左宗棠便留胡雪岩吃饭,那个时代,上司请下属吃饭,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左宗棠虽是闽浙总督,朝廷一品大员,却崇尚俭朴,桌上只摆了几样小菜。倒是一盘腊肉引起胡雪岩的注意,他挑了一块腊肉放进嘴里,发觉肉已变味,觉得此肉必有缘由。左宗棠是何等精明之人,他看出胡雪岩的迷惑,便告诉胡雪岩说,这肉是在湖南的夫人托人带来的,时间久了有些变味,但仍舍不得丢。
胡雪岩知道左宗棠早年落魄,受尽世人白眼,其夫人乃大家闺秀,却一眼看中他,执意嫁他,给左宗棠无穷的信心。可以说左宗棠能有今日,其夫人功莫大焉。所以左宗棠今日虽然贵为一品,但对夫人敬爱不减往昔。清朝一品大员中有几个不纳妾?只有左宗棠念旧恩,思往事,从无此念头,可见是个有情有义之人。胡雪岩心想:“此等君子不交,更交何人!”
酒饭过后,左宗棠亲自将胡雪岩送出大营,他认为胡雪岩不仅会做生意,而且还对官场非常熟悉,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能人。难怪杭州留守王有龄对他如此器重。然而一想起营中无粮,不由一声叹息。胡雪岩看在眼里,听在耳中,也不多说,告辞而去。
胡雪岩初见左宗棠时,左宗棠对胡甚有恶感,言语之间颇不客气。胡雪岩几句称赞左宗棠平定太平军的丰功伟绩,听得左宗棠心里甚为受用,态度顿时缓和下来。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胡雪岩紧紧抓住左宗棠的特点巧妙地吹捧。特别是当胡雪岩后来将一万石米献出,左宗棠更是高兴地称赞胡雪岩筹粮为国“功德无量”,并表示“我一定在皇上面前保奏”时,胡雪岩诚心说道:“大人栽培,光墉自然感激不尽,不过,有句不识抬举的话,好比骨鲠在喉,吐出来请大人不要动气。我报效这批米,绝不是为朝廷褒奖。光墉是生意人,只会做事,不会做官。”
好一句“只会做事,不会做官”,真是说到左宗棠的心坎儿上了。左宗棠出自世家,以战功谋略闻名,在与太平军的浴血奋战中,更是功绩彪炳。所以平素不喜与那些凭巧言簧舌,见风使舵之人为伍,对那些人向来鄙夷不屑。此时胡雪岩一句“只会做事,不会做官”当真使左宗棠感觉遇到了知己。对胡雪岩顿时更觉亲近,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此外,胡雪岩还特别善于利用左宗棠与李鸿章之间的矛盾来捧左宗棠:“我在想,大人也是只晓得做事,从不把功名富贵放在心上的人,”胡雪岩说,“照我看,跟现在有一位大人物,性情正好相反。”
前一段话,恭维得恰到好处,对于后面一句话,左宗棠自然是特别关切,探身说道:“请教!”
“大人跟江苏李中函正好相反。李中函会做官,大人会做事。”胡雪岩又说,“大人也不是不会做官,只不过是不屑于做官而已。”
“痛快!痛快!”左宗棠仰着睑,摇着头说,完全是一副遇见知音的神情,被奉承得如此真诚,如此舒坦,心里实在高兴。
“雪岩兄,”左宗棠说,“你这几年想必一直在上海,李少荃的作为,必然深知,你倒拿我跟他的成就比一比看。”
“是!”胡雪岩想了一下答道:“李中函克复苏州,当然是一大功,不过,因人成事,比不上大人孤军奋战,来得难能可贵。”
左宗棠听得大为高兴:“这总算是一句公道话。”
一唱三叹,简直到了击节相和的地步,自然现出胡雪岩捧场面的艺术来。事实上,左宗棠平生一大癖好,就是喜欢听人恭维。胡雪岩在与左宗棠此后的交往中,从未忘记这一点,因此甚得左氏的欢心。
胡雪岩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投其所好,既不吝赞美,又实事求是,总是能说出左宗棠最爱听、最想听的,却无一丝谄媚做作的恭维话。
商场谋近利,做人求远交
战国末期,秦国凭借“远交近攻”的战略,逐渐吞并了大小诸侯国,统一了全国。商场中,这一战略依然适用,不妨略作改动,称之为“近取利,远交友”。
生意场上有了朋友,自会如虎添翼,生意场上没朋友,绝对寸步难行。
正如胡雪岩所说,做生意第一要齐心,第二要人缘。齐心是对自己商号内部而言,商号内部上上下下的帮手、伙计都能一条心,都能怀着共同的意志和愿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把每一个人的饭碗连在一起使商号兴旺发达而共同努力。
人缘,则是就商号内部与外部的关系而言的。商务经营总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有同行同业的相互配合和鼎力支持。在同行同业中树立起良好的自我形象,与同行同业结成良好的生意伙伴关系,也即有一个好人缘,生意兴旺发达才会有很好的外围条件。
齐心与人缘,是成大事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也是一个有大成就的人经营关系网的重点所在。不用说,能不能使自己的手下上下一心、有没有好人缘,也是显示一个人是不是真能成大事的本事所在。胡雪岩一生的成功,与他的好人缘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从内部看,他有一些可以生死相托的才智之士鼎力相助。
比如古应春,一口流利的洋文,加上每日在洋人和国人之间打交道,对洋人的脾性、趣味、习惯、做生意的方式,都了然于心,对国人的做派、心理需求也是心中有数,混迹于十里洋场如鱼得水。更难得的是,他还有对于政治、经济的敏感,经常向胡雪岩提出一些忠告,影响着胡雪岩的一些重要决策。
例如,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的矛盾,必将对胡雪岩的生意产生影响,他都能及时地觉察且不失时机地向胡雪岩作出提醒。没有古应春忠心耿耿的全力支持,胡雪卷至少在上海的生意,例如与洋人的丝茶交易,发展绝不会那样迅速。
比如尤五,松江漕帮事实上的当家人。几十年帮会道上的风风雨雨,自然使他练就一身看事敏锐、处事周到、待人接物左右逢源的本事。手握漕帮势力,松江至上海一路,可以通行无阻;他还重义气、讲信用,受人之托必忠人之事。
比如,胡雪岩在杭州被围时冒死出城到上海买粮,从买粮到向沙船帮求助运输,都是他一人承办。为办成事,他甚至向素来是对头的沙船帮低头也在所不惜。没有尤五和他的漕帮势力的帮助,胡雪岩的生意也不可能得以迅速发展。
比如,阜康钱庄的第一任“档手”刘庆生。刘庆生起先虽然只是大源钱庄一个站柜台的伙计,但得胡雪岩延用造就,很快便脱颖而出,且得胡雪岩“真传”,处事机巧。在胡雪岩创业之初,他为胡雪岩独当一面,料理阜康钱庄的生意,胡雪岩几乎可以完全放心而不必过问。这其实对胡雪岩生意的发展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他的独当一面,胡雪岩也就不可能在钱庄开办之初腾出手来开创他的丝茶、军火等生意。
从外部看,胡雪岩生意的成功自然也来自同行同业的真心合作。比如,在钱庄生意上,他就得到信和的大力支持,他的阜康钱庄的开办启动资本实际上就有来自信和钱庄的长期借款。在生丝生意上,他得到了丝商大户庞二的支持,没有庞二作为后盾,他事实上不可能一进入生丝销洋庄就开始垄断市场,控制价格的运作……
实际上,胡雪岩的每行生意都有极好的合作伙伴,而几乎他的每一个合作伙伴都曾对他的事业鼎力相助过。
在生意场上,追求金钱利益虽然是第一位的,但没有朋友的人,你很难想象他的成功。
在生意场上,强调朋友的重要并不与利益第一的原则悖反。相反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成就你心中的宏图霸业。除了交生意上的朋友之外,更应交人生中的朋友,这是一个战略上的问题,而此时结交朋友,绝对要以诚相待。这绝不是金钱所能交换的。
所以,在生意场中,我们不讳言金钱第一,但我们应牢牢记住,朋友更为重要。生意场上靠朋友,有了朋友可以信步天下,没有朋友却寸步难行。“商场谋近利,做人求远交”,在生意场中用心去交朋友绝对是必要的,这正是胡雪岩给我们带来的宝贵启示!
欲擒故纵,长袖善舞
“欲擒故纵”是古代兵法里的一计,商人胡雪岩把它运用到为人处世上,也达到了长袖善舞的迷人境界,成为他圆融处世的—个重要方法。
胡雪岩不惜以断送自己在信和钱庄的前途作赌注,毅然资助落难的王有龄进京捐官,王有龄在穷困潦倒之际有此奇遇,自然对胡雪岩无限感激。但胡雪岩虽然用心良苦,以求一搏,表面上却仍是平心静气,不急不躁。
胡雪岩不仅资助了王有龄五百两银票,而且还考虑得特别周到,为了王有龄路上使用方便,胡雪岩将这五百两银票兑换成各种面值的票子。王有龄这时忽然想起受人如此大的恩惠,却对他的名字、身世等一无所知,连忙问:“小胡,还没有请教大名呢!”
“我叫胡光墉,字雪岩。你呢?你的大号叫什么?”胡雪岩平静地一问一答。
“我叫王有龄,字雪轩。”王有龄说。
“雪轩,雪岩!”胡雪岩念了两遍,抚掌笑着说,“好极了,听声音,好像一个人。你叫我雪岩,我叫你雪轩。”
“是,是!雪岩,我还要请教你,府上……”
“凭一点薄产过日子,没什么说头。”胡雪岩知道他这是要问自己的家世,笑笑不肯多说,马上又岔开话题问,“雪轩,我问你,几时动身?”
“我不敢耽搁,把家里略略安排一番,在三五日内就动身。如果一切顺利,年底就可以回来。雪岩,我一定要想办法分发到浙江来,你我兄弟好在一起。”王有龄说。
“好极了。后天我们仍旧在这里会面,我给你饯行。”胡雪岩说。“我一定来。”王有龄十分感动。
到了第三天,王有龄如约来到上次会面的茶馆,但等到天黑,仍不见胡雪岩的踪影。他连胡雪岩的家住在哪里都不知道,只好再等。
夜深客散,茶店收摊了,这才把王有龄撵走。他已经雇好了船,无法不走,第二天五更时分登船远行,临行之前竟不能与胡雪岩见一面话别。
胡雪岩的这一处世手腕,就像舞姬的长袖,飘然而至,又悄然而逝,令人魂牵梦绕,而久久怅悯。
我们为胡雪岩设身处地想一下,他擅自借款给王有龄,自毁数年来苦心经营的钱庄前途,一家老小将生计无着,穷困潦倒。然而,他仍能表现得如此从容,不能不令人敬佩。假如换成其他人,则必反复叮嘱王有龄飞黄腾达之日,不要将他忘记,如此嘴脸,王有龄纵为宽厚之人,也定在心中暗暗生厌了。难怪有人称胡雪岩为神人。
因此,王有龄发迹归来,便念念不忘恩人胡雪岩,时时刻刻想报恩于他,却苦于无处寻觅。当日胡雪岩并未将住所地址告知王有龄,王有龄几番重回旧地寻觅胡雪岩,却寻他不着,越寻不着,报恩之情越切,以致日夜苦恼。
然而,此时的胡雪岩,正混迹于市井之地,只差一步便要讨饭为生了。他自然是在苦等王有龄,却不主动寻上门去,只是等待,如昔日姜太公钓鱼,静候所盼之人。
这就是胡雪岩的长袖善舞一欲擒故纵。
也许有人会对胡雪岩这出神入化的圆融处世技巧感到高不可学,其实要达到这种水平是非常简单的,你只要具备了一颗纯正之心就可以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南北朝时期,为了传播佛教,天竺国王子达摩禅师远渡重洋,经过漫漫三年的艰苦航行,终于抵达了广州城,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教历程。
有一天,梁武帝会见达摩禅师。梁武帝问达摩说:“我常常印经书,又建了许多塔和佛寺,请问我到底有多大的功德?”
达摩回答说:“一点功德也没有。”
梁武帝听了心中很不愉快。达摩禅师知道他和梁武帝没有缘,于是走了。梁武帝印经书、建佛寺、修佛塔只是为了要得到功德,却和功德越离越远。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的动机不纯,没有一颗纯正的心。
成功的经营者和失败的经营者之间最大的分别,就在于究竟能做到几分大公无私,以无私之心观察事物。以私心,也就是以私人欲望经营的人,必定失败。能战胜私欲的经营者,才能促使事业兴盛繁荣。
一切以公利为出发点,不为私欲所服。换言之,要有一颗纯正的心。这种纯正的心用在为人处世上,就是帮助别人不要想到回报,把它当作一种行善就可以了。
好多时候,交情不是为了功利,不是为了直接的商业动机而有意去做的。可能是在十分无心的时候,你就做了让别人感激终生的一件事。
回报也是悄无声息的。在你不经意时,棘手的事情突然如水一样挥发了,到了很久以后你可能才知道,那是很久以前的一颗情义种子开花结果了。
无处不在的中庸
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庸,这不仅仅是来自于儒家思想,老庄思想也是以此为根本的。二者所不同的是,儒家的中庸是以利为根本,老庄则以情为根本。但无论是利还是情,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生活和谐。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本性,文是修养,如果过分地把本性暴露就显得粗野,而过于讲究礼就显得古板,只有两者相得益彰才是最好的,这样就会成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这可以用来注释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那种貌似懦弱的性格其实是最具杀伤力的一种性格。不然为什么中国人走遍世界都能很好的生存,现在看起来那是韧性,而不是懦弱,这种韧性是两千年来在一种文化精神的引导下而成的。中国人把这种精神发挥到了各个领域,无论是为人、为官,还是经商。胡雪岩因他特殊的人生际遇,更是将这种中庸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庸就是凡事不会做绝,总是为自己留个退路。要想有退路就要未雨绸缪,这在我们的孔圣人和亚圣人孟子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孔圣人在四处谋职准备要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也为自己志向不能实现而找好退路了。孟子说过一句最不智慧的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就是至圣和亚圣的一区别。胡雪岩总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为自己时刻找好退路,这不是懦弱,这是韧性。
胡雪岩在他的生意由创业而至鼎盛的过程中,每桩生意的动作,他都敢于冒险。也特别注意做到未雨绸缪,为自己留“后路”。在太平天国失败之际,他接受太平军逃亡兵将隐匿私财的存款,就是这种思想下的典型一例。
胡雪岩知道,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朝廷自然要追捕“逆贼”,按惯例也必要抄没他们的家产,这时就会有很多太平军的长官把钱存到他的钱庄。他知道朝廷万一追查“逆产”到钱庄,钱庄不能够不报不缴,不说还有可能被以“助逆”治罪。可胡雪岩骨子里是商人,他才不管那些钱是来自八旗子弟还是长毛军,虽然他已是清府的官员,可在此时吸收太平军逃亡者的私款,可以大量的增加钱庄本钱且不必付利息。
面对这两难的处境,胡雪岩必须在一旦官府查追时有一条退路,有应对的措施。这就要求他要有中庸之对策,对于商人来说中庸就是打擦边球,于是,胡雪岩就做了两手准备:一收买当地的官府要员,同他们搞好关系,这样一旦追查起来可以有回旋的余地;二让太平军存款时不用真名而用化名,这样一旦官府追查起来可以说,不知道这是“逆产”,可谓不知者不为罪。有了这两条,发生了什么事都有退路。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他当初接太平军的钱款可能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清廷的叛逆不要利息,他或许也在想历史上的事谁能说得清呢?改朝换代还不就是吃顿饭那样简单的事,现在自己依靠的是清廷不错,可自己是个商人又不是政客,谁在台上还不一样赚自己的钱吗?如果不小心这些太平军卷土重来而又真的占了金銮宝殿,那自己岂不是又找到了靠山?
当初帮王有龄时自己那样穷都帮了,何况这次存钱还对自己有利呢?最重要的是这些太平军即使没有在政治上得胜,但还是绿林中人,自己虽有官场庇护,但有些事情却是一定要和黑道共事的,这些人还是会用得上的,何必放着河水不洗船呢?类似这种走中间路线的行事方针贯穿着胡雪岩的一生。
其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成功商人行事的原则都是以中庸为准,这不仅是生存的法宝,更是长胜的法宝。
中庸最通俗的解释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决不会一条道走到黑,尤其是在商场上更是不要执拗。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波音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飞机制造公司。在一战期间,波音公司生产的C型水上飞机就颇得美国海军青睐,这使以专门生产军用品的波音公司发了一笔不小的战争财。
但是好景不长,战争结束后,美国海军取消了尚未交货的全部订单。整个美国飞机制造业顿时陷入了瘫痪状态,波音也不例外,困入了“死亡飞行”的行列之中。
面对这样的困境,波音公司并没有像其它的一些飞机制造公司一样选择放弃,而是仔细分析了原因,认为军用飞机已不行销,将这样快捷的运输工具用于交通岂不是更好,再说自己那些已经造好的飞机如果不利用起来,损失可就惨重了。
波音公司认为,随着现代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最重要的是美国这块土地上生活的都是一些富于冒险精神的人。不愁没人坐这个先进的东西,而飞机是最适合这种时代节奏需要的,它的速度胜过其它任何的运输工具。
于是,波音公司就进行产品转型,把原来的军用飞机全部改作民用飞机推向市场,结果反响很好。订单日益增多。波音公司如果一直报着国家战争这根稻草不放,以为只有国家才能负担得起这种昂贵的交通费用,那我们今天也就不知道这个公司了。
战后经济的复苏刺激了市场对民用飞机的需要,不但使波音摆脱了困境,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直到现在,波音公司还在世界民用运输市场上占据着最大市场份额。
一家企业经营方向的制定不但要中庸,管理中的中庸也是很重要的。要以企业最大利益为前提,做到不偏不倚,把握住平衡点。如果在管理中把握的稍有不慎,那么企业的发展就会很不乐观。
中国太多的企业在最初都是朋友一同做起来的,而这其中就会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会出现江湖式的管理方式,而这种哥们儿义气的管理方式最后一定会毁掉一家企业。
1999年以前,“女儿红”这个牌子可谓是家喻户晓,当时人们以喝上这个牌子的酒为有身份的象征。当年送这种酒就和“今年过年不收礼,要收就收XX”一样,但现在我们早已不见这个牌子的踪迹了,这一切的到来竞源于一个决策者的错误决定。
绍兴女儿红酿酒总公司创建于1918年,以“女儿红”酒闻名于天下。1984年,朱公廉开始担任“女儿红”的厂长。当时的女儿红公司规模很小,占地不过30亩,资产不过300万元,年利润30万元。
朱公廉在上任以后,带领全体老员工奋发图强,终于使公司的利润和规模逐年扩大。年利润从1995年开始一直保持在500万元以上,好时会达到800万元,公司实际资产超过4000万元,销售规模超过1亿元。
当时,全公司上下可谓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十分团结的氛围。朱公廉这位厂长也很少摆领导的架子,与员工相处得十分融洽。
1999年,绍兴女儿红酿酒厂改制为有限公司了,这就从国有改为私营。当时,有关部门的意思是让在这家厂子当了十几年厂长的朱公廉占大股。可朱公廉是个有义气的人,他考虑到了大家在一起奋斗十几年的朋友情谊,觉得大家都不容易,所以股权还是平均分配好。从这点上可以看出,他是个不太懂得经营管理的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他可以是善良的,但决不能够感情用事。他这种把权力平均的做法,也就等于是把责任平均了,而这种平均将势必导致凝聚力的分散。
结果是担任董事长的朱公廉持有不到4%的股份,其它股份则以更小的比例为全体员工持有。这样一来,全厂人人有股,人人股份都差不多。他确实是得到了一个好人的美誉,但他却为这份美誉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
公司由国企变为民营后,就不必受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管束,利润分配也可以由自己做主。一群不富裕的人在面对一大堆金钱时,又如何禁得起**?公司利润从此理所当然地年年被瓜分一空!这等于又回到了吃大锅饭时代,没了掌舵的人。
当竞争对手都在进步时,“女儿红”却因为发展资金短缺完全失去了后劲。等到朱公廉发现大势不妙,要求公司将每年利润留下一部分作为企业发展的资金时,却遭到了多数股东的反对,朱公廉在企业内的决策权已被剥夺。
这些当家人最担心的只是自己包里的钱不要变少,而不是共同创业守业。这正是如果让无知的人有了权,那他们就会把这种无知发挥到无限大。
就这样,曾经赫赫有名的“女儿红”,现在却是每况愈下,被人收购来收购去。人人都不是真心想经营这个企业,而是想借鸡生蛋,而且也没想生个好蛋,只是想捞一把就走人,最终的结局是我们已不知有这样一个牌子了。
中庸是一种智慧,只有拿捏恰当,才能发挥出它能动的韧性,而不是一味的柔,该硬时就该硬。前面我们说过一个好的商人可以做一个好的政治家,在这里朱公廉无疑是想让所有的人都成为好的商人,这就如同我们曾经伞国人民去下乡一样的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