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学是人生的一个主要部分,修身是琢磨性情、陶冶情操,养学则可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素质。修身养学的功力和事业的成败是紧密相关的,胡雪岩能成为一代商神,也和他修身密不可分。
以德取众,名利双收
古人云:“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这是劝人向善的古训,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识破这一点,因为每个人都不想把自己得到的再失去,就是因为不舍所以才得不到。世间之所以有些人总是可以得到好处,这和他们的行事方式是大有关系的。有些人总是帮助别人,但也没见他比别人穷,反而是越发地富有。原来这些聪明的人知道在他们付出的同时,有一种暗隐的力量在使他们得到更多。
胡雪岩的发财史细究起来就是部捐助史,当然他的捐助全部是有目的的。不是所有人都具有他这种气魄,他在当学徒时就把数目不小的钱给了王有龄,他的行为在王有龄看来就是一个大大的善举,而不会想到这是胡雪岩的一笔投资,而就像王有龄一样,当所有的穷人在得到富人的捐赠时,有谁会想到这是一笔投资呢?当然也不能因此就说这些捐赠人心机太重,因为这种行为毕竟让很多人得到了益处。只有把钱捐出去而又收到最大的益处,这才是最重要的。
胡雪岩作为一代官商,他非常清楚自己做生意都与时局有关,这是他的切身体会。纵观胡雪岩的个人成功的过程,离不开时势。但“英雄”也决不是时势的被动产物,在胡雪岩的心中,善于明察时势、看准时局、维持市面,是保证其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正因为如此,胡雪岩也总是把帮助维持市面的平静、安定与和谐,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即使自己要付出一些代价,他也在所不惜。
比如,胡雪岩对待杭州的战后赈济工作。杭州被清军收复的消息一传到上海,胡雪岩就立即动身赶赴杭州,参加杭州战后繁忙的赈济工作。
中国古代有一句很流行的商人戒语,叫作“功自诚心,利从义来”。从胡雪岩的所作所为和成功来看,可以说这种说法决非虚妄,它比那些只谈生意经的人更符合世道人心,也实在是高明许多。更为重要的是,胡雪岩给杭州捐米的举措,无论从主观上看,还是从客观来看,都有尽快安定杭州市面、振兴杭州市场的作用。
胡雪岩知道,杭州战后的当务之急就是振兴市面,而市面要振兴、要兴旺,关键在于人心安定。人心稳定了,才有生意可做。民以食为天,杭州战后粮食缺乏,只要粮食不走,人心就容易安定。人心安定,市面平静,人们才能放心大胆地出来做生意。
作为一个商人,能为安定市面尽一些力,于公于私都有好处。所以,对于胡雪岩来说,献出这一万石大米,“这是救地方,也是救自己”的大好事。
这也就是胡雪岩不同于一般人做生意的眼光之所在,正因为有这样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胡雪岩总是十分热心公益。
比如,他定下的药店送药的规矩:他把典当行办成穷人的钱庄,他要求“档手”刘庆生,只要是能帮助朝廷平息战乱的事情都要做。胡雪岩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维持局势的安定,保持市面的平静,以便于他从稳定的局势和市面中,利用自己的关系赚钱。
比如,胡雪岩在湖州的大经丝行开张不久,他就吩咐他的丝行“档手”黄仪,做了一件能够给人以实惠的好事,“做生意第一要市面平静,平静才会兴旺,我们做好事就是求市面平静。现在正是‘秋老虎’肆虐的时节,施茶、施药都是很实惠的好事。”
黄仪知道胡雪岩的脾气,做事要求又快又好,至于钱上可花多花少不在乎,于是,当天就在大经丝行门前摆出了一座木架子,木架子上放了两口可装一担水的大茶缸,装在茶缸里的茶水还特意加上清火败毒的药料,茶缸旁边放上几个安了柄的竹筒当茶杯,路人可以随便饮用。
此外,丝行门上还贴了一张崭新的红笺广告,上写“本行敬送辟瘟丹、诸葛行军散,请内洽索取。”
如此一来,大经丝行门前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一上午就送出去两百多瓶诸葛行军散,一百多包辟瘟丹。负责丝行经营的黄仪深以为患,晚上专门来找胡雪岩商议,怕如此下来花费太多,难以为继。再者前来讨药的人太多,也恐影响丝行生意。
但胡雪岩却仍然坚持照此办理不辍。他认为施茶送药是件实惠的好事,既已开头,就要坚持做下去,再说“丝已收得差不多了,生意不会受太大影响,前来讨药的人虽多,实际也花不了多少钱。”
在那以后,胡雪岩的丝行在收丝时节都要施茶送药,成为了必有的节目,并且后来还扩大到药店。不仅如此,他还做了许多其他的好事,比如,他出资修建码头就是一大善举,当然他自己也从中获利颇丰。
胡雪岩所说的做生意赚了钱要做好事,显示出了他超出于一般人的见识和眼光。他做好事,无疑有借行善求名、以名得利的功利目的,他自己也说过:“好事不会白做,我是要借此扬名。”
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生意人有了钱,去做点助穷济困的好事,其实也是为自己更好地做生意创造条件,比如,因为自己的帮穷济困,使一部分陷入饥寒、落人困顿的人得到某种必要的救助,起码能起到一定的安定社会、平静市面的作用,为自己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只要是商人,就都会明白施出去的回报是多少。
亚蒙·哈默是西方石油公司的创立者,在进入石油行业前,他做过很多生意,以积累资本。哈默独特的眼光,使他发现了许多别人不注意的市场机会,他的贸易点子被人称为“点石成金”。
他在创业过程中的第一次大成功,就是他与“十月革命”之后正处在国际经济封锁中的苏联进行的贸易。
1921年,年轻的哈默受父亲指派到莫斯科去取药款,并和当地人做生意。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疯狂的行为”,是去“地狱”做生意。当时的苏联刚刚经历过“十月革命”等一系列的动**,正处于内战时期;而且,外国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长期的战乱和灾荒,使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崩溃的局面。
哈默一踏上苏联的土地,就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苏联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粮食短缺,伤寒、霍乱流行,饿殍遍地的景象,乍一看这真是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但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会明白一个战后的国家需要什么,哈默一下就从这些表象当中,看到了苏联广阔的土地上所蕴藏着的巨大潜力,这里的矿区有着丰富的矿藏,毛皮、宝石等资源也很丰富。
这时的苏联,在哈默的眼里就像一个病人,虽然目前情况很糟,但他有一个强有力的头脑,苏维埃的灵魂——列宁,而且又有丰富的资源,此时他们所需要的仅是一点点的帮助而已。于是,哈默决定帮助苏联和列宁渡过难关。
当时,美国国内粮食丰收,农场主都对一跌再跌的粮价痛心万分,他们宁可将粮食烧掉或扔进大海也不愿以低价出售。哈默将美、苏两国的现状结合起来,觉得让双方交换正是一举多得的妙计。
于是,哈默给列宁的办公室发了一封电报,将自己的意图告知了列宁,列宁对哈默此举当然十分支持,很快发来了回电:“很感谢您,我将指示外贸部门确认这笔贸易。”
不久后,列宁亲自会见了哈默并送给了他一张用英文题词的照片:“赠亚蒙·哈默同志,弗拉基米尔·列宁于1921年11月10日。”
就这样。一个商人得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友谊。哈默为苏联运去了100万吨的小麦,同时把裘皮和市场上多年不见的俄罗斯鱼子酱运往美国。对于苏联饥饿的人们来说,黄金是没有用的,他们需要的只是粮食,哈默对于当时的苏联等于是救世主。
哈默的粮食缓解了苏联的饥荒,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哈默由此也成为了苏联政商两界耀眼的人物。列宁为了表示对他的感谢,给了他贸易特许权,他是持有苏联人民银行存折的第一个外国人,也是在苏联承租企业的第一个美国人。
哈默也因这一次的商业救助而让他拥有了大量的赚钱机会。因为他在苏联的特殊地位,哈默先后成为30多家美国公司在苏联的总代理,哈默的事业因此得到了惊人的发展。我们可以想见,哈默因为那些粮食几乎可以在苏联呼风唤雨了,他等于是发了这个国家的国难财。但我们却不能因为他赚钱就说他不好,毕竟他救了太多人的命。
精而不诈,观政经商两不误
俗话说:“无商不奸,无政不精”,不论经商还是参政都不是思想简单的人能做的事情。胡雪岩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精明而不奸诈,灵活却不失仁者道义。
就经商而言,通常情况下,做生意都讲究看准大势然后乘势而行。可胡雪岩灵活变通商政之道却认为:顺势进招,乃做小生意之举,做大生意就要设法帮朝廷把不利的局势扭转过来。这样,既帮了朝廷,自己也可大赚一把。
胡雪岩说:“我是看到天下!‘长毛’不成大事,一定要败。不过这还不是三年两年的事,仗有的好打,我做生意的宗旨,就是要帮官军打胜仗。只要是能帮官军打胜仗的生意,我都做,哪怕亏本也做。要晓得这不是亏本,只要官军打了胜仗,时世一太平,什么生意不好做?到那时候,你是出过力的,公家自会报答你,做生意处处方便。你想想看,这还有个不发达的?”这里他的思想就是顺势又有道义,做事也是**澎湃的。”
一个大的实业家做大生意一定要敢于开拓进取,大胆向前,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在这方面,胡雪岩的“胆”可说是大的惊人。第一桩销洋庄的生丝生意做成之后,在筹划投资典当业和药店的同时,胡雪岩马上就想到另一项能赚大钱的新行当——他准备利用漕帮的人力、漕帮在水路上的势力以及他们现成的船只,承揽公私货运,同时以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为基础,大规模贩运粮食。
胡雪岩为什么如此急着搞粮食贩运呢?因为他仔细分析了战事和时局,发现因为乱世,田地荒了,产量少了,米价自然上扬,再加上交通不便,有米的地方也不见得都能运出去,这样浪费就很可惜。这还不算,最可惜的是糟蹋了。有些人家积存了好多粮食,但打起仗来,烧得精光,或者秋收到了,战事迫近,有稻无人割。
当他把自己的这番想法说给合作伙伴听之后,大家都认为很有道理。尤五听后瞿然而起,“前面两个原因,我懂,后面说的这一层道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我要请教小爷叔,怎么样才能不糟蹋?”
“这就要看局势了。眼要明,手要快,看啥地方快靠不住了,我们多调船过去,把存粮抢运出去。能割的稻子,也要抢着割下来。”胡雪岩又说:“这当然要官府帮忙,或者派兵保护,或者关卡上格外通融。只要说好了,五哥,你们将来人和、地利都具备,是独门生意。”尤五和古应春都没作声,两个人将胡雪岩的话,细细品味了好一会儿,都觉得这的确是一项别人抢不去的好生意,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关键得有官场的支持。这就要求经商之人懂政局,更要懂得和官场的人打交道。
对两人的担心胡雪岩心知肚明,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应该可以成事。所以他充满自信地和他们说:“肯,一定肯!只看怎样说法。其中还有个道理:打仗两件事,就是有兵有粮,这是基本保障,只有足食足兵才可能打胜仗。粮食就这么多,双方又是在一块地方,我们多出一分粮食,长毛就少一分粮食,一进一出,关系不轻。所以,我去一说这层道理,上头肯定会赞成。”
说到这里,胡雪岩站起身来,很用劲地挥着手说:“做小生意迁就局势,做大生意就要先帮公家把局势扭过来。大局好转,我们的生意就自然有办法。你们等着,看我到了杭州,重起炉灶,另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原来,胡雪岩不仅看到了上海的地理优势和大局变化将有利于该行的发展,更看到了这一行可以“帮公家把局势扭过来”。换句话说,胡雪岩要利用“地利”和“天时”,为自己打开水路货运和粮食买卖这两片前景广阔的天地。
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贸易口岸,就是以海运、河运的大力发展为龙头的。当年中国商办公司与洋商之间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斗法”,就发生在中国“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和英国怡和、太吉轮船公司、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之间,“斗法”的焦点即是争夺水运利润。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想见投资水路货运在当时的巨大前景。
撇开这一点不说,胡雪岩要投资大规模粮食贩运,本身也是一桩有大利可图的生意。这桩生意有利可图,是因为此时已经具备了三个有利成功的条件,而又都与时势大局有关,因此胡雪岩的一向主张在这时发生了作用:“只要有利官军打胜,即使赔钱也要干”,再加上这桩生意已经注定了稳赚不赔,还能获得好名声,胡雪岩不可能放过这样的发展机会。
通常情况下,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一般商人大约更多地想到收缩和自保,而胡雪岩却始终想到发展,并且总能在乱世夹缝中为自己开出一条财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学习小草的精神,即使生在岩石的夹缝之中也能坚强的生存。
这“夹缝”也许是时局的混乱,也许是自身的清贫。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生意人而言,没钱是最要命的事情。作为一名经营者,无论你有多么强的经营能力,但如果没有钱供你运用、支配,那么,所有一切都是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
商场上,万事都需要资金,需要本钱。没有资金,可说是寸步难行,纵然有天大的本事,再好的机会,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然而,胡雪岩却有自己的打算。他深信,信誉也是本钱,完全可以借此因人成事。阜康通过数年的发展,在很多行业都已经有了关系牢固的生意伙伴,比如,生丝生意、药店生意等等,但在典当业,却一直未及深入。
这时,胡雪岩则看中了苏州潘叔雅那班富家公子。之所以看中苏州那班富家公子,也是希望借助他们的资金、开办自己的事业。
当时,胡雪岩刚刚结识苏州潘叔雅、吴季重和陆芝香这帮富家公子不久,且正是太平军大举进攻苏、浙之时,苏州地面极不平静。一方面官军打仗,保民不足却骚扰有余,另一方面太平军也是步步逼近,因此这帮富家公子都有心避难到上海。
但这些富家公子在苏州的房屋、田产却自然是不能带到上海去的,而且他们手里都有大量的现银,估计约有二十多万两。他们知道胡雪岩是钱庄老板,因而都想借胡雪岩的钱庄,把这些现银带到上海去用。
胡雪岩当场就为这些阔少将这二十多万两现银如何使用做了筹划。之所以要如此费心地为这帮富家公子筹划,是因为胡雪岩“发觉自己又遇到一个绝好的机会”。
本来依他平日的观察,这帮全不知稼穑艰难的阔少,往往既不切实际又不辨好歹,和他们打交道,常常会吃力不讨好,实在是犯不着。不过,转念又一想,如果这些阔少能够不要太急功近利,听取自己的建议放远了看的话,那对自己的生意实在也是一大帮助,有了这二十多万两可以长期动用的资金,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干!
于是,他建议将这些现银存入钱庄,一半做长期存款,以求生息;另一半做活期存款,用来经商,存款的钱庄以及生意的筹划,都由胡雪岩一力承当,总的原则是动息不动本,以达到细水长流的目的。这无形中也等于是给自己又吸纳了一笔可以长期动用的资金。
后来,胡雪岩利用这帮富家公子交给自己“用”的二十多万银子开办了典当行。按当时的情况,有两万做本,就可以开出一家规模不错的当铺,有这二十多万两,胡雪岩很快轻松地开了二十多家当铺。
立志要在商场争雄的人,首先必须学会为自己筹措资金。当然,为自己筹措资金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而最稳妥的方式,大约也就是有多少资金,做多大的生意,然后再凭着自己一步步的经营,从少到多慢慢积累。
不过,即便愿意自己慢慢积累资金而不同意胡雪岩所采用方式的人,大约也不能不佩服胡雪岩“钱眼里翻跟头”的高明。客观地说,像胡雪岩这样能够凭借他人资金开创自己事业的筹措资金的方式,确实是棋高一着。
胡雪岩坚信,商业经营中钱是能生钱的。也就是说,有了一定数量的钱,再加上合理有效地运用和调配,就能获取更多的钱。如何合理地运用、调配已有的金钱,这是对一个商人的才干和智慧的综合考验。
中国传统商人虽然有志向和能力,但也知道,完全靠自己一文钱一文钱地积累,要想发家无疑是漫长甚至渺茫的。因此,跳过最初资金积累阶段,直接由借贷经营人手,便成为像胡雪岩这样经营高手的成功捷径。
胡雪岩曾说,他自己是一个善于在“钱眼里翻跟斗”的人。在自己事业的初创阶段,其实是身无分文的,但就是因为他知道如何在“钱眼里翻跟斗”,所以从开办出阜康钱庄,到胡庆余堂,再到胡记典当行的每一项事业,可以说都是一项接着一项地“翻”出来的。
胡雪岩要开办药店,一开口就是“初步我想凑十万两银子的本钱”。这个“牛皮”可是吹得有点大了,因为当时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十万两银子在什么地方,甚至是一点着落都没有。虽然有朋友资助想要入股,但毕竟能力有限不足以撑起大的局面。兵荒马乱之年,不动产又根本就变不出现钱,困难摆在面前。不过,这不可能难倒善于“翻跟斗”的胡雪岩,他脑子一转,立马便找到了为药店筹集资本的两个主意:
第一步,向杭州城里那些官儿们筹集资金。他们中不少为官不廉、中饱私囊的早就已经富得流油。胡雪岩准备回到杭州后首先攻下杭州巡抚黄宗汉。战乱年代,开药店本来就是极稳妥的赚钱生意,又有济世救人的好名声,说不定黄宗汉愿意从他鼓鼓囊囊的钱包里,拿出一笔钱来投作股东。
第一步如果成功,第二步也就好办了。接下来的一步是要让官府出钱,他自己开药店。药店还可以弄到几张能够一服见效与众不同的好方子,譬如刀伤药、辟瘟丹之类,真材实料修合起来,然后禀告各路粮台,让他们来定购,领下定购药品的款子,正好可以用来发展药店生意,这一步一走通,药店就可以滚雪球般地发展起来了。这件事情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而最终结果也基本还原了他的初衷。
所以,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经营者,就要做到精明但不狡诈,智慧但不失道义,能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多管齐下,相互辅助以成大业。
有德则立,人以信立
一个圈子有一个圈子的游戏规则,永远不要试图打乱一个既定的规矩,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无礼的人是对人最大的冒犯,这等于是给自己树起了敌人,当你破坏掉共有规则时,那就会在这个圈子失去行动的自由。西方有谚语日:没有什么比自找的痛苦更让人痛苦的了。
讲究“贾道”,这是胡雪岩成功的根本,他曾一再强调:“做生意一定要按照规矩来。”表面看来,他总是把自己的生意做的风光热闹,甚至有些天马行空。但细琢磨,几乎他的每一桩生意的具体运作过程,都大体遵守了应当遵守的商业规则,因此,他在同行中间有极好的口碑。而能做到这一点完全是胡雪岩对人性有着深切的洞悉,他当初拿了钱庄的钱给王有龄,说到最后,人们可以认为他是为了一个“义”字,可在当时因为被人不理解,还找不到工作而跑到妓院去当差呢。这可以说是给了胡雪岩一个人生的警示,那就是永远也不要破坏掉一个行业的规矩。从那以后,胡雪岩的心中就对规则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
比如,军官罗尚德在上战场之前,将自己的银子存入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一方面他相信阜康的信用,另一方面他马上就要去打仗,生死未卜,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因此坚决不要存折,但胡雪岩一定要出具存折,哪怕这个存折并不具备什么实际意义,但开具存折的手续也不能省略,因为客户存入款项,钱庄必须开具存折,这是照规矩来。
再比如,他与古应春、尤五、郁四等人合作做蚕丝销“洋庄”赚了十八万多两银子,但这赚头只不过是账面上的“虚好看”,生意过程之中的各项费用除开,加上必要的各处打点,与尤五、古应春等生意合伙人分过红利之后,这笔赚头不仅分文不剩,甚至还有一万多两银子的“宕账”。
虽然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朋友的古应春自己主动提出不要这份红利,但是胡雪岩宁可自己分文不剩,也依旧该分的照分。因为既是合作伙伴,红利就必须均沾,这就是规矩。
就像盗亦有道一样,作为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人,胡雪岩决不和太平军做生意,这是他确定的一条决不逾越的大原则。他的钱庄从不向太平军放款,甚至不向与太平军有联系的商人放款。他也不在太平军据守的地区做其它生意,比如,粮食、军火都决不运往被太平军占领的地方。
太平军攻下杭州之后,也曾邀他回杭州帮助“善后”,他的生意根基在杭州,而且当时他的老母妻女也都陷在杭州,以一般生意人的眼光,既可照顾自己的生意,又可保护老母妻女,何乐不为?商人只求利,管他谁是皇帝老子。但胡雪岩仍然坚持不去,因为无论如何,当时天下仍然是大清的天下,与太平军做生意就是违犯朝廷王法。
通融方便可以,但违犯王法不可以,这在他来说更是照规矩来。也许他的这些做法在当时会被有些人不理解,但是现代一些成功商人在其经营理念中,不约而同的一致将遵守行业规矩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这就是对胡雪岩做法的最大肯定。
做生意确实要按照规矩来,商业运作有其自身的规则,参与商业活动的人也必须遵守。比如,必要的手续,无论繁简,该办的就一定要办;签订合同,无论难易,当履行的就一定要履行;生意中如果涉及到政府的法规法令,那就无论如何一定要遵守,按照规矩进行商业活动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基础。胡雪岩早年吃过一亏,却长了一大智。
从生意人本身的角度来说,照规矩做生意还有两个重要的作用:
第一是求得安全。
比如,犯法的生意不做,做了就是破坏规矩,非常容易给自己带来灾祸:再比如,关系再好的合伙人,与生意相关的文件该签的就一定要签,要按照规矩去定去签。因为只有按照规矩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才可以有效的约束合作者双方,才能有效地保护各自的利益。生意场上是不能用感情代替规矩的。
第二是建立信誉。
一个经营者良好信誉的建立,与经营者能够坚持按照规矩办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常说,经营者的信誉是靠着货真价实的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老实诚信、实实在在的依约而行建立起来的。说到底这些能够帮助建立信誉的举措,实际上就是照着规矩办。只有规规矩矩按照大家都知道的,也是大家都应该遵守的规矩办事,才能使人信服,也才能建立起信誉。没有人会相信做事不按章法、不依规矩的人。
胡雪岩经常说:“做人无非是讲个信义。”其实做生意与做人在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往往也应该是个信义之人。胡雪岩的这一说法与阿拉伯商人所奉行的信条不谋而合,这也是阿拉伯商人奉行的最重要信条。他们认为,“诚实”是对行规的守护,欺骗不仅违反道德传统,而且必将有损于商业利益,阿拉伯商人非常重视自身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
20世纪20年代,在吉达港,阿里雷扎家族的阿卜杜勒和尤苏夫以及他们雇佣的印度职员是仅有的几位懂英语的商人,其他商人收到英文电报都要拿到阿里雷扎公司,请几位印度职员翻译。阿卜杜勒和尤苏夫从来不去窥探这些商情电报,他们反而还命令手下的职员必须为来求助的商人忠实服务,绝对不准泄密。
诚实是伊斯兰教信仰的基石。事实上人们都是爱和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来做生意,因为有信仰就会有所畏惧,信仰的底线就是他们牢不可破的规矩。
对于阿拉伯商人来说,所谓诚实和信誉就是货真价实,就是提供优质的商品和优良的服务。阿里雷扎家族的希卡赫·穆罕默德成办的秘诀就是:“信誉并不是源于你的货比别人便宜一美分,而在于消费者最终发现你的货色质量优于其他的竞争对手。”
托威尔公司的总裁苏尔坦每天早晨都要巡视公司总部,指导年轻人工作。他认为,一个年轻人一踏进商界,就必须时刻保持一种诚实的心态和姿态。他反复训导:“诚实的品格将建立起别人对你的信任,并会使人在任何时候都会伸手帮你,银行对你的态度也主要取决于你的信誉。”
柳传志曾这样总结道,“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因为小的公司,其首要问题是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一个单子能否拿下来,对于公司而言是比较重要的。而大公司不存在眼前的生存问题,主要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所以公司拥有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将决定其能否长久的生存和壮大下去。
“企业始于人,企业也止于人。”松下幸之助也曾经说过,“松下先塑人,后生产电器。”而盛田昭夫说得更加直接明了:“使企业得到成功的,既不是什么理论,更不是什么计划,而是人!”凡是知名的大企业无不是把“做人”放在企业的第一位。
可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原则,而正是因为有这些企业文化,才让一些企业在强手如林的竞争市场上立稳做强。
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和世界接轨,这就要求我们也要遵守同一游戏规则,过去我们不懂这些,则使我们的经济落后于他国。现在为什么一些新锐企业家能做得好,就是他们知道如何守住一种行业规则,一种规则不仅仅是一种限制,最重要的也是一种保护。
吐哺归心,助人如助己
洞明世事之人一定是“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这是一句很容易理解的话,但是如果想要照做则非常的不容易。见到多年的老友情义要真诚,可多年之后相见的情形却是谁也无法预料的,富了的要想保持这种待人的情怀是很不容易的,即使还有当年的情义,穷的一方也不见得会相信。这就要求富者要真心帮弱者,使弱者真正的受益,让他明白你的心,要收住他的心,这等于无形当中为自己找了个卖命的人。所以说,没有任何一种施舍是浪费。
西方有语:“爱人者,人恒爱之。”而中国有“投我以木桃,报以之琼瑶”的话。这就有点因果报应的意思在里面了。中国禅的教义里更强调“怕因不怕果”的“现世报”。它告诫世人要相信现实的因果,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一样,人也应该学会播种“善因”。所以,我们在这里把佛家关于人格修炼智慧的第四个法则,概括为“敬畏因果”。
作为一个商人,胡雪岩对于“人情投资,因果报应”有着很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在他发迹前还是在发迹后,他都会竭力帮助那些心怀大志却暂时怀才不遇的人,他在帮助那些人的同时也使自己获益匪浅。
周少棠和胡雪岩是贫贱之交,二人从儿时起就经常一起玩耍。此人精明干练不在胡雪岩之下,但因时运不济,一直没有显露头角,只是靠做小生意来养家糊口。
一次,周少棠不慎中了别人的“套”,生意亏了本,不但生意做不成,就连一家大小的生计都成了问题,这时他身边的人都劝他去找自己的儿时密友、现己飞黄腾达的胡雪岩。可是周少棠是个很有骨气的人,不希望低头去求别人,即使是自己的密友也不可以;二是他和胡雪岩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见面,所谓“此一时,彼一时”,现今的胡雪岩己非当年贫困时的那个人了,万一去碰个钉子那多没面子啊。
后来,胡雪岩从其他朋友那里得知周少棠的处境,由于两人从小一起长大,胡雪岩对他非常了解,知道他是一个很有抱负,也很要面子的人,而且是精明强干。
其实,胡雪岩很早就想扶他一把,但都怕伤了他的自尊心,因而一直没有为他做什么。帮助别人的最高境界是不要让人家感到是被救济。这次得知周少棠近况不佳后,胡雪岩立刻把他请来一起喝酒。二人边喝边聊,说起了儿时的趣事,同时,胡雪岩侧面向周少棠说出了自己的心迹,让他知道自己并未因发达而忘却前事,而周少棠也觉着胡雪岩还是以前那个重情重义的好朋友。
三天后,周少棠接到一张任书,让他出任“粮书”一职。这“粮书”其实是藩司衙门中包办上下钱粮的书办,公文上往往称此辈为“蠢吏”。所谓“钱粮”指的就是田赋,为政府的主要税收,在当时那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钱粮开征制度更是弊端百出,即使是最能干的大臣亦无法彻底整顿,所以称之为“粮糊涂”。但是这些“粮糊涂”却另有一本记得极清楚的底账,这本底账便是一股极大的财源。“粮书”的职务是世袭的,父死子承,但也可以顶名转让,周少棠接到的委任状就是胡雪岩花了6万多两银子买下来的。
自此,周少棠坐上了“粮书”的位置,专管钱粮,他只有在上下忙着开征钱粮的时候,才到藩司衙门帮忙,平时则在杭州城里专事交结,为胡雪岩处理一些社交场合上的事,这使得胡雪岩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人的一生中有时会有一些奇妙的怪圈相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这些怪圈的体现之一。胡雪岩帮助了暂时处于困境之中的周少棠,很多年以后,周少棠则帮他缓解了一场重大危机。
在胡雪岩事业的后期,他在上海的钱庄因被李鸿章派系人马非难而倒闭了,并且很快波及到杭州,这时胡雪岩尚在回杭州的路上,而杭州的阜康钱庄门前却发生了挤兑风波,大大小小的存户们听到钱庄停业三天的消息后,纷纷涌到钱庄门前要求提款,情势十分危急。这个钱庄是胡雪岩事业中最大、最牢固的堡垒,如果它也崩溃了,那么胡雪岩的生意也就到了终结的时候了。
这时,周少棠挺身而出,他舌战带头闹事的王二麻子,一番言语,不但让王二麻子无功而返,而且打消了众人心中的疑虑,使阜康钱庄渡过了最大的一次危机,这真是助人如自助。从帮助周少棠的事例中,看得出胡雪岩对援助他人的基本态度和做法,那就是若此人虽处逆境,却还是个积极上进的人,那么他就是值得援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