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 存——给人活路 存己财路(1 / 1)

胡雪岩的一生,拥有过令人羡慕的巨大成功,达到了许多人无可企及的巅峰状态,但最后却因为一个污点,东窗事发,一败涂地,郁郁而终,令人为之痛惜。然而,胡雪岩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智慧。这些智慧将为我们指引出一条生存之道,它们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善驾时事,方有胜算

中国历代帝王把为政之道归纳为:“深谋、杀伐、聚贤、用势”,由此可见用势对于为政、经商等都非常重要。

胡雪岩说,做生意,把握时事大局是头等大事。

胡雪岩生于1823年(道光三年),卒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历经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适逢一个新旧嬗变、纷纭复杂的大变动时代。

那时,内忧外患交相煎迫,国库极度虚乏,时势需要商人扶危纾难。近代以前,华夏民族虽与周边异族几经逐鹿,但整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并不因此受到威胁,相反,在与异族的冲突中不断维护和扩大了大一统的局面。这使封建统治者滋长了文化优越感,开始固步自封。近代史前期的二三百年间,明清专制政权实行闭关和抑商政策,中国错过了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有利时机。

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进入“悲风骤至,日之将夕”的封建末世,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而国力大增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已经整整落伍了一个时代。

胡雪岩18岁那年,也就是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大不列颠军队挟坚船利炮打败了中国装备落后的八旗、绿营,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第二年,又订立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通过这些条约、章程和条款,英国侵略者强占香港,勒索二千一百万元赔款;逼迫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岸为商埠;规定“值百抽五”的低税率;还攫取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继英国之后,美、法两国分别效仿,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并获得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特权。这也正应验了中国的那句古话,“墙倒众人推”,当中国遭遇国难时,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如葡萄牙、比利时、瑞典、挪威、荷兰、西班牙、普鲁士、丹麦等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乘虚而入,与英、法、美“共同分享”侵略特权。

此后,本来就深受封建统治之苦的平民百姓又加上了帝国主义压迫这一重负,生活境况更加恶化,纷纷铤而走险。据《清实录》道光、成丰两朝所载,从1842年到1852年这十年之间,全国武装起义就有九十二起。1851年1月11日,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太平军势如破竹,先在永安建国,继而迅速挺进两湖,定都南京,接着又溯江西征,挥师北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有大片地盘,与清廷分庭抗礼。在此期间,上海与福建的小刀会,两广天地会、红巾军、北方捻军、贵州苗民、云南彝民和回民、陕甘回民、山东白莲教、浙江天地会等也纷纷举起了反清的大旗。

中国内战使列强有隙可乘,他们趁火打劫,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经此变故,外来势力从沿海扩大到长江流域,从华南伸展到东北,中国的领海和内河主权、海关和贸易主权、司法主权受到侵害,特别是公使驻京一条,意味着官派入京的洋人再不是康乾盛世时行面君之礼的“贡使”,而是以条约为护符、恃武力为后盾的公使,这对一向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清王朝来说,不能不说是个致命的打击。

道光以后内战外祸的结果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素称“鱼米之乡”的东南地区兵燹之后,死亡枕藉、流离皆是。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旱、涝、蝗、饥、疫等自然灾害也相当频繁,鸦片走私、战争赔款、内战军费,加之各地官员贪腐成风,使得清政府财政状况极端恶化。

国库罄悬必使百业受困。十九世纪中、下叶正是举办洋务、筹边固防之时,常有请款之奏,而清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任何一个政权都需要财富来作统治基础,晚清财政的窘态为拥有殷实资本的商人介入国事提供了客观前提。

其次,商品经济发展和欧潮澎湃东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农本商末”观,为商人施展抱负创造了较前宽松的氛围。

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专制政权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这一本质决定了封建政府对极易引起人口流动、破坏小农经济稳定性的商品经济采取苛刻的态度,奉行以农稼为本、以工商为末的政策。

传统的崇农抑商政策和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教化,使“商为末业”、“商人为四民之末”的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政府立国施政还是民间世俗生活一直被“末修则民**,本修则民悫”的原则所左右。

但是,商品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载体,起着沟通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纽带作用。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需要商品经济,谁也无法回避这个客观事实。

加上封建政权租给农民农田,往往竭泽而渔,导致种田勤苦而利薄,经商安逸而利厚;受实际功利的驱使,总有那么一批人会不顾政府的贬黜去闯**商海,所以商品经济在封建高压下依然有缓慢的发展。

到明朝中、后期,已在磨难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封建社会母体内的变革因素已悄悄萌动。进入晚清,偏离传统轨道的进程因鸦片战争的爆发而呈现跳跃式的轨迹。战后,由于国门洞开,各国大量输销工业品、掠夺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首先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受到巨大的冲击。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通过控制海关、航运、财政、金融等经济枢纽,把经济活动拓展到了中国广大腹地,并深入穷乡僻壤,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中国推行洋务新政,开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这就促使传统的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向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化商品经济过渡,社会上出现了“力田稀、服贾繁”的局面。

此外,晚清以来,西方物质文明、生活习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通过洋货输入、传教布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和大众传播等各种渠道传入中国,对中国民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晚清的那个时代为胡雪岩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社会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像胡雪岩一样的人就都能成功。重要的是胡雪岩在这个动乱的时代里,能够把握这个时代中的时局变幻和时事变迁。这一点正是胡雪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和跟洋人打交道方面。随着交往的增多,他逐渐领悟到洋人也不过利之所趋,所以只可使由之,不可放纵之。最后发展到互惠互利,其间的过程都是一步一步变化的。

但胡雪岩的确有一种天赋,就是对整个时事有先人一步的了解和把握,所以能先于别人筹划出应对措施。有了这一先机,胡雪岩就能开风气,占地利,享天时,逐一己之利。

胡雪岩因为占了先机,所以能够先人一招,从容应对。只要和纷乱时事中茫然无措的人们相比照,胡雪岩的优势便显现出来。

清朝发展到道光咸丰年间,旧的格局突然受到冲击。洋人的坚船利炮,让一个至尊无上的帝国突然大吃苦头,随之引起长达十几年的内乱。这一突然变故,在封建官僚阶层引起分化。面对西方的冲击,官僚阶层起初均采取强硬措施,一致要维护帝国之尊严。

随后,由于与西方接触层次的不同,引起了看法上的分歧,有一部分人看到了西方在势力上的强大,主张对外一律以安抚为主。务使处处讨好,让洋人找不到生事的借口。这一想法固然可爱,但又可怜可悲。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以为一味地安抚就可笼住洋人,无非是隔了一层的主观愿望。

当然,这些人用心良苦,不愿以鸡蛋碰石头,避免一般平民受大损伤。而另一部分人则坚持以理持家,对洋人采取强势态度。认为一个国家断不可有退缩怯让之心,以免洋人得寸进尺。这一派人以气节胜。但在实际事情上仍然难以行得通,因为中西实力差别太大,凡逢交战,吃亏的尽是老百姓。另外一部分人,因为和洋人打交道多,逐渐与洋人和为一家,一方面借了洋人讨一己私利,一方面借了洋人为中国做上一点好事。这一部分人就是早期的通事、买办商人以及与洋人交涉较多的沿海地区的官僚。

对于洋人的不同理解,必然产生政治见解上的不同。与胡雪岩有关的,在早期,薛焕、何桂清、王有龄见解接近。他们利用洋人的态度,与曾国藩等的反感态度相对,形成两派在许多问题上的摩擦。利用洋人,这是薛、何、王的态度;表示担忧和反对,这是曾国藩的态度。胡雪岩因为投身王有龄门下,自己也深知洋人之船坚炮利,所以一直是薛、何、王立场的策划者、参与者,也是最直接的受惠者。

到了中期,曾国藩、左宗棠的观点开始变化。左宗棠由开始的不理解到理解和欣赏,进而积极地要开风气之先,胡雪岩的洋人观得以有了依托。

基于这种考虑,胡雪岩从来都紧紧依靠官府。从王有龄开始,运漕粮、办团练、收厘金、购军火,到薛焕、何桂清筹划中外联合剿杀太平军,最后,还说动左宗棠,设置上海转运局,帮助他西北平叛成功。

由于帮助官府有功,胡雪岩得以使自己的生意从南方做到北方,从钱庄做到药品,从杭州做到外国。官府承认了胡雪岩的选择和功绩,也为胡雪岩提供了他从事商业所必须具有的自由选择权,假如没有官府的层层放任和保护,在这样的一个封建帝国,胡雪岩处处受滞阻,他的商业投入也必然过大。而且由于投入太大和消耗太多,他的经营也不可能形成如此大的气候。

由上可以看出,胡雪岩对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时事、时局有其独特、老练的应对之策;推而广之,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对时事的驾驭如何,直接决定着其事业的成与败。

在现代社会中,“势”是市场消费的主流趋势,比如,雅客V9抓住了2003年非典补充维生素的大趋势,推出维生素糖果而一举成功;“势”也是社会的热点,比如,奥运热、运动热,使运动饮料和运动型地板都大赚了一把;“势”还是人所共知的社会资源,比如,蒙牛和伊利就抢占了内蒙古大草原和千岛湖这两个大资源,从而都实现了以小搏大、快速成长的目的。

所以说,古往今来,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势”是无时不在的,关键是如何准确地把握和利用。

思诚神饮,绝处逢生

在《说文解字》中,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信的本意是真心诚意、专一不移。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如果一个人言不由衷、说假话,就不会有好的口碑,那人们就不会喜欢与之交往,人生要想有作为也就难了。

我国古时就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语,在西方也有“永远不要给人以承诺”的谚语,因为一种承诺就是一种责任,而只有那些能控制自己意志的人才可能将这种责任即承诺很好地完成。因为有时我们的热情会引导我们去做另外的事,非常容易使我们忘掉我们曾经的承诺。因而要想使自己记得自己的承诺,就要将“信”这一理念作为一种信仰来崇奉。

现实中,我们喜欢和某个人打交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人是一个有德之人,所以说不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因为中国人更信“德”。一个有信仰的人是令人尊敬的,一些成功人士更是把对“信”的践行看作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只要一次失信于人,那失去的也许不是一个人的信任,而是大多数人的信任,一旦失去大家的信任,那么也几乎就等同于踏入了人生的绝境。这就要求人在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如果办不到那就是办不到,与其失信于人,不如向人承认自己的无能,因为一个人无知比无能更可怕。

作为中国“亚商圣”的胡雪岩,无论是在做人、做事、做生意任何一方面都以“信”字为基本。而作为一个以取利为目的的商人,当利与信有冲突时,他绝对是先取信的。因为他相信只有抱着一颗“信”心去处世,才能在绝境中留有一丝希望,而这丝希望就是他翻身的曙光。

一次,胡雪岩在上海购买了一批洋枪,需要松江漕帮协助他们运到浙江地面。可是货到松江时,他们却发现麻烦来了。松江漕帮中的要人魏老头子的旧好俞武成,已经和太平军方面的赖汉英接上关系,一切布置停当,只等这批军火从海上起运,一入内河就动手劫取,而这个魏老头子也答应到时有所照应。

胡雪岩得知这一情况后,发觉情势十分尴尬。因为如果俞武成不是他的“同参弟兄”,那事情就好办,或者这批军火不是落到太平军手里,事情也好办。当时的处境真是令他左右为难。

就在这时松江漕帮得悉这批货原来是胡雪岩的,魏老头子果断决定断了与俞武成的交情,反过来帮助胡雪岩,阻止俞武成动手。事情就这样柳暗花明的发展到了这个地步。但胡雪岩却不想因为自己而让松江漕帮多个敌人,也可以说是使自己多了对手。这时他突然想到一个两全的解决方案。

胡雪岩决定搬出俞武成六十岁的老娘俞三婆婆出面干预这件事,让她硬压俞武成撒手让步。因为在江湖上行走的人最是看重“孝”字,他向俞老太讲述了事情的厉害:

虽然江湖以义字为重,但这时的太平军属于乱党,以自己和官方的关系只是不愿意动用官兵护送罢了。如果真是动起武来,只是怕伤了双方的和气。这样说只是好听一点,实是指责如果真由官兵护卫,那俞武成就是抢劫军械,这是比强盗还重的罪名,认起真来,恐怕灭门有余。

俞老太听罢之后,立即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决定要训斥自己的儿子,告诉他不得与胡雪岩为难。

但胡雪岩也要照顾到俞武成在兄弟中的威信,因为他们这次来抢这批军火会得到很多好处的,就此让他罢手,他手下的弟兄也许不会同意。做为一个最通晓人性的商人,胡雪岩当然不会不了解这一点。

胡雪岩先是请示官府,得到了保证不诱降(不先降后杀)俞武成一伙人的承诺,而后胡雪岩自己又拿出一万两银子送与俞武成来作为补偿。这既保住自己生意的不受损,也保住别人的颜面。虽然他损失了一笔钱财,但是却保住了价值更重的货物。

在这件事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无疑是松江漕帮的“临阵倒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是因为之前胡雪岩曾使漕帮少受了一大笔损失。胡雪岩基于他对信字的执着而种下了一个因,在后来就收到了果。这种信是一种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信,对于胡雪岩来说,并不是所有钱他都会去赚的。

原来早年胡雪岩帮助王有龄解决解运漕米难题的时候,经过一番努力,曾与松江漕帮达成协议,先由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垫付十几万担大米。解浙江海运局漕米解运难以按时完成之困,待下一步浙江漕米解运到上海,再以等量大米归还松江漕帮。这是王有龄一上任就遇到的关系其前途的问题,但胡雪岩凭着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可王有龄突然听到了一个内部消息,原来是洪秀全已经开国称王,定都南京,自立国号为太平天国,大有北渡取幽燕之势。这时,朝廷已经派出大批兵马围剿。

时局的这一变化,意味着朝廷与太平军之间将有一场决胜败的大战,而且在王有龄看来,局势会向有利于朝廷的方向发展,关键只看朝廷的练兵和粮饷办得如何。朝廷与太平军之间战事在即,又意味着做粮食生意将大有可为,因为不管哪一朝、哪一代,只要一动刀兵,粮食一定涨价。

于是,王有龄就与胡雪岩商量,想将松江漕帮那批大米改垫付为直接收购。可当胡雪岩听到要起兵事的消息时,他感到的却是一阵欣慰,因为在他看来和漕帮议定的由他们垫付漕米,到时以等量大米归还,真的是帮了他们的大忙了。

而王有龄想到的却是与其让别人赚,不如让自己赚。他要改变原来商定的办法,就是要将那批将来议定还给漕帮的大米囤积起来,等战事一起,自己卖出赚钱,他甚至想到借漕帮的通裕米行来囤积这批粮食。

胡雪岩一明白王有龄的意图,立即就表示反对。他对王有龄正色说道:“主意倒是好主意,不过我们做不得。江湖上做事说一句算一句,答应人家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家看不起,以后就吃不开了。”

正是因为这件事才使得漕帮对胡雪岩心存感激,才会让他的那批军火生意得以顺利完成。原来世间本就没有随便的成功,所有的结果前面一定是有个原因的。

古人云:“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这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话。美国凯特皮纳公司就是以一“信”字来密切与客人的关系。这个公司的承诺是“凡是购买了我公司产品的用户,不论在世界任何角落,只要是需要更换零配件,我公司都将保证在48小时内送达。否则,我公司的产品就白送。”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承诺。有时为了往边远地区送一件价值50美元的零件,就要花掉一两千美元的运输费。有时候因故无法在48小时送到,他们就真的免费赠送。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守信的态度,才使得他们的业务经久不衰。这就见出“信”做为一种道德基准,在古今中外都是为人所看重的。

李鸿章就曾在其书中说道:“以忠信为主而取友,改过益严矣。夫忠信为百行之原,而友所以辅忠信,过所以累忠信者也。以是为主而取友改过,固因之益密耳。且吾学先贵立诚,固合人己而一以贯之者也。”

从不同的篮子里拿鸡蛋

做生意一定要活络,移东补西不穿帮,就是本事。

胡雪岩要做生丝生意,他与阿珠的父亲谈妥,自己出1000两银子做本钱,让阿珠的父亲回到老家湖州,立马就在湖州开出一家丝行坐地收丝。但此时却遇到了一桩麻烦:按照定规,开丝行要领“牙帖”,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营业执照。

按惯例,丝行“牙帖”要由京里发下来,因而手续十分繁杂。首先必须由拟开丝行的人先提出申请,再由当地州县层层上报到京,最后由京里审批之后再将照本发下,如此一来,要领到一张“牙帖”,来来去去最快也得三个月。新丝都在四、五月间上市,这个时候,乡下正是青黄不接的当口,蚕农都等钱用,同时,蚕农即使不等钱用,也会急于将新丝卖出去,因为新丝存放时间长了会发黄,价钱上会打很大的折扣。

对于丝行来说,这个时候开秤收购,自然容易有一个好的进价。此时已经是三月末了,如果按正常手续办理丝行“牙帖”,一定会耽误了收丝。丝行生意多是一年做一季,错过一季也就只好等到来年。

所以,当老张把这一情况告诉胡雪岩时,胡雪岩当时就有些发急,他要求老张回到湖州想办法,哪怕花上三五百两银子的租金租一张牙帖,也在所不惜,一定先把门面摆开来,他月半左右就要到湖州收丝。

胡雪岩如此着急,自然有他个性上的原因,他办事总是只要想好了就马上着手去办,决不拖拉。但此时的着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已经有了自己一套周密的盘算:他要用在湖州收到的代理官库的现银,就地买丝。

王有龄此时已经得到了外放湖州,任湖州知州的肥缺,已经操持着要走马上任。而此时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也已经立起来了,王有龄既到湖州,也必然要让他的阜康钱庄代理湖州府库的“收支”,这正是胡雪岩开办钱庄之初就设想好了的。

王有龄一到湖州,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征收钱粮,因而也必然地将有大笔需要解往省城杭州的现款人到他的阜康钱庄。他要来一次移花接木、移东补西的生意运作,即用湖州收到的现银,就地买丝,运到杭州再脱手变现,解交“藩库”。反正只要到时有银子解交“藩库”就行,对公家不损一毫一两,对自己却是可以无本求利的买卖,何乐不为。

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好的一个计划,他哪里还肯白白耽误了一年的时间?

胡雪岩的这一个“移花接木”,其实也是一种“借鸡生蛋”的方式。不过,这一种“借鸡生蛋”,比单纯用一笔资金做一桩生意,比如,仅仅按原来的设想,用代理公库的银子经营钱庄兑出兑进的业务,又高明了许多。

一笔资金只有在流动中才会得到增值,用胡雪岩的话说就是,放在那里不用,大元宝不会生出小元宝来。因此,做钱庄生意,决不能让“头寸”(资金)烂在那里。

一个生意人既要懂得如何去筹措资金,更要学会如何去使用资金。怎样才能将自己的资金变成“活钱”,而不使任何一笔自己筹措到的可用的资金闲置,并且,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自己筹措到的每一笔资金,让它尽快也尽可能多地增值,这其中的学问,实在是差距很大。

从这个角度看,胡雪岩所说的“做生意一定要活络”,要知道如何去“移东补西”而且“不穿帮”,对于生意人来说,确实是一种本事,而且还是一种大本事,胡雪岩移花接木,借鸡下蛋的手腕,确实老到而奏效。

站直别趴下,输了还能赚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战场如此商场也不例外。商场上也没有常胜将军不倒翁。任何一个驰骋商场的人,都要做好输的心理准备,都要有赢得起也输得起的胸怀。输的明白赢的洒脱才能参透个中玄机,输了还能站得住,才能成为真正的汉子。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敢说自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根本上说,做生意的成功与否都不是绝对的。没有生意人会愿意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意出事,但没有一个生意人会不遇到事。谁都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在生活中,事业上都不例外。在胡雪岩的经商历程中也遇到过严重的挫折。

胡雪岩的生意以钱庄生意为主,在上海有总号,在宁波有两家分号。钱庄生意利大但风险也大,一旦一家有事,其他两家的信誉也会受到波及,一家发生挤兑,各家都不免受到牵连。在做钱庄生意的人里胡雪岩算是很聪明的人了。但是危机是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精明而不发生的。一旦危机发生,采取什么对策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一般而言,问题发生后多会对症下药,就眼前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但这样一来事实上就是被局势牵着走,没有什么主动权,简单地说就是经常会“拆东墙补西墙”,恶性循环下去。而胡雪岩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却采取了一种“壁虎式”的求生方法。他放弃了无法挽回的钱庄,对还在正常经营的钱庄做好应对类似问题的准备,他是要遏止住恶性循环,把危险彻底地屏蔽掉。

用现代经营眼光看,先保住还没有遭遇危险而可能保住的地方,这其实就是一种收缩战线,全力图存,以求再战的战术。在面临全面崩溃且破绽已现的情况下,考虑及时收缩战线,集中财力保住可能保住的部分,对于暂求生存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第一,它可以避免力量过于分散。尤其在财力有限但困难又大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很好的保存基础实力的办法。

第二,避免危机扩大。在已经面临全面崩溃的情况下,要冷静清醒地分析情况,不要妄想弥补所有的损失,但可以控制形势的发展,保住自己留有的,因此,若哪有问题都出力帮助就可能造成哪儿的问题都不能彻底地解决,很可能会四面不保。

第三,这种策略也符合危机到来之后挽救败局的最基本的目的——图存而不是发展,应该是尽可能保住千个败而不倒的基础。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丢弃那些已经明显无救的部分,才有可能保住能够较好地保住的部分,达到以图再战的目的。

胡雪岩的这条“壁虎式”求生战略是明智的,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所以,也许最终还是会不幸地一败涂地,所有的辉煌一夜之间化为一丝过眼烟云,但至少没有什么后悔的理由。胡雪岩也真算得上是一条赢得起也输得起的汉子,输得光明磊落。身处绝境,在自身已经不保的情况下,他还能做到冷静地取舍,跳出被动的圈子寻找新的解救方法,生意虽然失利了,但他的人生确是赢了。而且,对于一个旧时的商人而言,能够在彻底输光的时候,如此洒脱地“认”了,实在是相当不错了。

由此可见,任何一个驰骋商场的人,都要在困难危机的时候敢于找寻新的解决办法,不坐以待毙被动挨打;都要做好输的心理准备,培养以一种有赢得起也输得起的心性。一个生意人要输得起,最重要的,大约还是要对于“钱财、身外物”这句老话,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

说起来,“人生得失”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体会起来可就难了。设想一下,本来衣食无忧生活富足,一夜之间一无所有,有几个人能够从容面对呢?胡雪岩的洒脱也许不是真正的洒脱,但至少没有因此丧志,至少做到了放下。只有放得下的人才可能拥有更多,只有经过惨痛失败的人才会更加珍惜成功的来之不易,也才会对成功多一分渴望。真正面对现实做最智慧最勇敢的自己,这才是一个成功者需要有的竞争心态。

由于生意人有着与钱财斩不断的天然的联系,所以生意人更应该知道,自己由钱财而来的乐趣,应该是从超脱于钱财之上,自由驭驶钱财而来的,应该是从生意过程本身而不是从钱财本身而来的。

之所以前文说胡雪岩输了业但赢了人生,就是因为一时的输赢谁都可能会经历,但他拥有的精神却足以让他赢得不一样的人生收获。在困境面前他不是被动的,不是守旧的而是有预见性的,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以,在应对危机的这个方面,他也是有新颖想法和思路的人。是勇于创新并能有承受力的人。这样的人当然是能获得成功人生的人。

和商人一起不见得要学习经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思路,思路对了即使换行也能成为明智而成功的人,而思路的可贵就在于新。

和为上策,和气生财

“和气生财”是众所周知的一条谚语,这里的“和气”所包蕴的内涵是相当宽泛的。不仅单是经商的道理,也是为人处世的策略。商场因利益博弈而情势复杂,人世则更为变幻莫测。经商是做人,而做人也正如经商,两者之间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

商场上屡战屡胜的能手们,个个都是人情练达的行家。中国传统商人讲究“圆世”策略,也就是主张“和”为上策,处事求圆满,交接讲和气。而经商所讲究的“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一是内部和气,即常言所讲的“兄弟齐心,其力断金”就是这个道理;二是外部的和气,人不可能孤立于世,一个组织、团体更是如此。如果说内部的团结是组织发展壮大的基石,那么,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生则关系到组织的生死存亡。

驰骋生意场上的胡雪岩与拼搏在官场中的曾国藩一样,对“和”字也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说:“在生意场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要能当众拥抱敌人,化敌为友,才能称得上是商场中的高手。”

有一次,王有龄从湖州回到杭州,去拜见巡抚大人黄宗汉,不料黄宗汉却说有要事在身,不便接见。王有龄自从当上湖州知府以来,与上面的关系处理得相当好,每次他到巡抚院,黄宗汉总是马上接见,而今日却把他拒之门外,是什么原因呢?立在巡抚府衙前的王有龄,此时真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满腹心事的王有龄回到家后,就立即去找胡雪岩来探讨原因。胡雪岩听后即说:“这肯定出了什么事,待我找人去打听打听。”

于是,胡雪岩亲自来到巡抚院,找到巡抚手下的何师爷,由于两人是老相识,因此无话不谈。经过一番打听,原来是黄宗汉的一个表亲周道台在作怪。周道台曾在黄宗汉面前进了谗言,说王有龄所管理的湖州今年收成极好,获得了不少银子,但孝敬巡抚大人的银子却不见上涨。

贪财的黄宗汉听了,心中自然有些不快,所以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巡抚这样做,无非也就是想给王有龄一些颜色,让他知道孝敬上司。

但是,周道台为何要在巡抚的面前说王有龄的坏话呢?这其中又另有原因,原来,这个周道台也是捐官的候补道台。他仗着自己是黄抚台的表亲,一向都是飞扬跋扈,人皆有怨。前任湖州知府迁走之后,周道台极力争取补缺,但由于王有龄使用了大量的银子,同时黄宗汉也深知他这表亲的品性,怕他生事,所以最终还是把湖州知府给了王有龄。周道台因此便恨上了王有龄,所以常在巡抚面前说些诋毁王有龄的坏话。

对于黄宗汉的不快,胡雪岩立即以20000两银子解决了。但是对黄宗汉身边的周道台,却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因此心中还是闷闷不乐。常言道打狗还得看主人,要想动他还真不容易。胡雪岩思来想去,连夜写了一封信,附上1000两银票,派人送往何师爷处。

何师爷半夜赶来与胡雪岩一阵密谈,得到这样一个重要的消息:周道台正伙同浙江藩司与洋人洽谈一桩很大的军火生意,购买炮舰,但却没有禀报巡抚。这件事,无疑是犯了官场的大忌。这藩司与黄抚台早有仇隙,自己仗着军机大臣文煜是他的老师,所以才敢如此大胆。

胡雪岩把这一消息告诉了王有龄,王有龄一听大喜,主张将此事立即告诉巡抚,让他去处理。胡雪岩想了想却说:“这事做不得!生意人人做,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如果强行断了别人的财路,得罪的可不是周道台一人,况且传出去,人家也当我们是告密的小人。”

于是两人又商议了半天,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当众拥抱敌人”的和解方案。

这天深夜,周道台被人从梦中惊醒,开门一看,原来是何师爷敲门。何师爷也不说话,慌慌忙忙地从怀里摸出两封信递给他。周道台打开这信一看,只见脸色顿时惨白。原来这竟然是两封告他的密信,信中历数了他的劣迹,不仅事实清楚,而且证据确凿,还特别提到他同洋人购船之事。

这时,何师爷在一旁说道:“今天下午,有人从巡抚院外扔进这两封信,让守卫的士兵捡到了,我当时正好路过,收过来一看,觉得大事不妙,所以趁着深夜来告诉你。”

周道台一听,此刻早已魂飞魄散,连对何师爷感激的话都说不出来了。情急之下拉着何师爷的手,求他出谋划策,指条明路。何师爷也故作沉思了一番,对道台大人说:“黄大人所恨的是藩台,他并不反对买船。现在既然已经同洋人谈好,不买也不行。但是如果要买,这笔银子抚院肯定一时凑不齐。要解决此事,必须要有一位巨富相助。”

周道台听了这个建议,着急地说:“但是我在浙江素无朋友,更不认识巨富,此事难办啊!”

何师爷见此,便借机点化他:“湖州王大人素受黄大人器重,其契弟胡雪岩又是浙江大贾,仗义疏财,你可以向他求救啊。”

一提王有龄,周道台又变了脸色,一言不发。何师爷于是又对他陈述了其中的利害,听得周道台是又惊又怕。想来想去,确实已经无路可走,便于第二天早上来到王有龄的府上。王有龄听罢周道台的来意,沉思了片刻,说:“这件事兄弟我原不该插手,既然周兄有求,我很乐意协助。不过所给好处,分文不敢收。周兄若是答应,兄弟立即就去办。”

周道台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赶紧声明说:“这是我一片真心。”两人推辞了一会,周道台无奈只好答应了。

尔后,王有龄来到巡抚衙门,对黄宗汉说,自己的朋友胡雪岩愿借资给浙江购船,事情可托付周道台办。黄宗汉一听,心想自己又有油水可捞,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通过这件事,周道台见王有龄做事果真厚道大方,不禁自觉惭愧。办完购船事宜后,亲自来到王有龄的府上负荆请罪。此后,两人竟成了莫逆之交。

有一年,胡雪岩由上海押运洋枪到浙江时,还遇到了一件十分棘手的事。因为在上海购买的这批枪,需要由松江漕帮协助运回杭州。可是人到松江之后才发现麻烦来了。

原来,松江漕帮老大魏老爷子的旧友俞武成,已经和太平天国的势力搭上了关系,并且将一切都已布置妥当,只等这批军火一到松江就动手截下。

胡雪岩知道此事后,心中非常不安。以当时的情势看,如果俞武成不是松江漕帮老大魏老头子的“同参兄弟”,事情还好办;如果是这批军火不是落到太平军手里,事情也好办。而此刻,胡雪岩面对的既是投鼠忌器,又不能轻易松手,真是软硬两手都难着力。

当松江漕帮的魏老爷子了解到胡雪岩的处境之后,决定要和俞武成断交,全力帮助胡雪岩渡过这一难关,阻止俞武成动手。但就在这种兄弟将要反目成仇的关口,胡雪岩突然想到:如果要把这一些关系继续下去,就只能把将被截断的老交情抚顺了,才能继续维系下去,彼此才不伤和气。

胡雪岩终于想出了一个如意妙计,搬出俞武成90岁的老娘俞三婆婆,让她来劝服俞武成。然而,这俞三婆婆也是个极厉害的角色。胡雪岩去拜访她,她在胡雪岩的面前先装聋作哑,令胡雪岩很是头疼。但胡雪岩却没有灰心,而是耐心地给俞三婆婆分析利害关系。胡雪岩一方面表示不愿使松江漕帮为难;一方面又表示不愿请兵护运,怕跟俞武成发生冲突,伤了江湖义气。

俞三婆婆毕竟也是一个老江湖,熟悉世面,当听到胡雪岩说“不愿请兵护运”这句话时,暗地里实为吃惊。因为这话等于指责俞武成抢劫军械,这是要杀头抄家的罪名。面对这样的利害关系,俞三婆婆知道再也装不下去了,于是她厉声吩咐手下的人去将俞武成找回来。

胡雪岩在一旁见老太太动了真气,又急忙相劝,说这事怪不得俞大哥,他们也是道听途说,还不知事情的真假呢,况且俞大哥也不至于敌友不分。他的来意,本来就是想请俞三婆婆做主,请俞大哥出面,以保平安。听胡雪岩这么一说,俞三婆婆当即承诺此事理当效劳,这也就意味着她会劝服俞武成退出截取军火的活动。

然而事情并不像想像的这么简单,因为俞武成客居异地,而且手下的兄弟都不在身边,虽然他能勉强出头来主持,却无非因人成事。正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俞武成本来是为本帮兄弟的生计考虑,急于谋个出路,才致身不由己,受到挟制而势若骑虎的。

胡雪岩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让俞武成安然地跨下虎背来。凭胡雪岩的脑筋、实力和方方面面的关系,摆平这一点倒不算太难。

伏虎无非就是收降,计策似乎不甚高明,仔细想来也足见胡雪岩的眼光深远。他从一个商人的角度通盘考虑了形势,深信“太平军只是一时肆虐”,于情势,于力量,都不可能太长久。所以在商业活动中,胡雪岩总的原则是帮官军打击太平军,天下早一日安宁,商业就早一日昌盛。这批军火本来也正是本着这个原则着手去做的,遇到了麻烦,也正好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去考虑解决的办法。

可真是一顺百顺,道理一摆出,再加以利益相诱,胡雪岩很快就同俞武成达成了协议:由胡雪岩报清军发给这批人三个月粮饷,保证不诱降,事成后编入绿营军。

由这件事,也可看出胡雪岩务求事圆的决心、手段和恒心来。在不到山穷水尽之时,决不放弃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为了能够达到平和圆满,也决不过分姑息迁就。原则是要有的,见机行事也是很必要的。

这正是胡雪岩一生所坚持的“以和为上策”,“和气生财”。

善于推销自己,维护无形财富

做人要有真本事,滥竽充数之人虽然可以蒙蔽别人一时,却不可能蒙蔽别人一辈子。但做人也怕有了真本事却不会表达,空有一身才华而无人赏识,正所谓是“好酒也怕巷子深”,所以一个人若想出人头地,适当的时候站出来推销自己,要比待在角落里等着被人发现强百倍、千倍都不止。

前面我们说了,胡雪岩很注重自己的无形财富——名气与形象,在他看来,做事情,提升自己的名气和牌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典型一例是胡雪岩卖猫。

胡雪岩因资助王有龄进京投供丢饭碗,在杭州没法待了,就去了上海。他在上海举目无亲,生活相当愁苦。有一天他外出寻找生计,在回来的路上捡到一只病猫。胡雪岩一个人吃都顾不上,哪来的闲心养猫。但他看到那只病猫卧在路边直冲他喵哺叫,实在可怜,突然灵机一动,就把猫抱了回去。

第二天,胡雪岩外出,他在门口大声地告诫房东:“好好照看我的猫儿,这种猫全城找不出第二只。千万不能让外人知道。要是被人偷走了,那就要我的命了。这猫就如同我的儿子。”

胡雪岩天天都要这么说上一通,邻居们耳朵里听多了,心里止不住地好奇,很想看看这猫究竟长得啥模样。可是,胡雪岩谁也不让看。

有一天,那只猫猛然挣断绳子跑到了门口,胡雪岩赶紧把猫抱了进去。正巧在场而又眼快的人,看到那只猫是干红色的,且全身上下连尾巴和脚上的毛须都是一片干红色。见到的人没有一个不惊奇不眼红的。当时,消息就纷纷扬扬传开了。

不久,这消息传到了当地的一个富绅的耳朵里,于是这个富绅就派人用高价来买这只猫,胡雪岩坚决不肯卖。越是如此,富绅越不肯罢休,一定要买,价格越出越高,胡雪岩还是不肯卖。后来好说歹说,允许富绅看一次猫。看了之后,富绅更觉稀罕,无论如何要得到这只猫。最后,终于以二十两银子把猫买走了。

富绅把猫带走的那天,胡雪岩心痛得不得了,整整一天长吁短叹,惆怅不已。

富绅得到猫后高兴极了,整天在朋友们面前炫耀。可是,不久便发现猫的颜色渐渐淡了下去,才半个月就成了一只普通的白猫了。富绅马上带着猫去找胡雪岩,哪知胡雪岩早就搬走了,不知去向。

原来,胡雪岩是用染马缨的办法把猫的颜色给染了,染的次数多了就成了干红色,而他以前所有告诫房东的行为,不过是想引起人们注意的手段而已。

还有一次,胡雪岩在南京积压了几千轴丝绢,而当时,丝绢行情不好,即使出手,也卖不了几个钱。

胡雪岩灵机一动,和金陵城的几位当官的朋友和有名望的富绅说好,每人做一件丝绢单衣穿在身上。其他官员和读书人一见,争相仿效,丝绢单衣很快成为时髦,丝绢价格随之上扬,一时间大有洛阳纸贵的势头。

胡雪岩一看时机已到,便让人把仓库的丝绢全拿去卖了,每轴竟然卖到了一两黄金的高价。

胡雪岩卖猫的手段当然有点不正当,但是,我们所要关注的是胡雪岩的做事方式。不管你那是好猫还是假冒伪劣的“好猫”,首先你得把猫的名气打出去,如果你把它藏在深闺中,恐怕是再好的绝世极品也只有自己欣赏的份。

胡雪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既要让潜在的顾客知道,又要让他不知道,或者说,为了让他知道,就要故意让他不知道。邻居可以听见这只猫叫,但却看不见这只猫。先是“千呼万唤”不肯出来,再加上一次“犹抱琵琶半掩脸”,可以说把早期准备都已充分完成了。到富绅获悉胡雪岩的干红色猫时,广告的任务已经完成,余下的则是谈判技巧,此处就不谈了。

做人也是这样的道理,所谓是骡子是马拿出来遛遛,“养在深闺”虽然能待价而沽,但时间长了,则有可能会随着“容颜老去而掉价”,所以要想成大事,在做人方面就要懂得适当地推销自己以抬高身价,推销时若用“瞒天过海”之计,前途将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