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谈判桌上旗开得胜(2)(1 / 1)

四川省农学院留法研究生李华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使中国的葡萄奇迹般地打入法国市场。可是,中国葡萄酒从香港转口时遇到了难题。香港的关税规定,洋酒征300%的税,国产酒只征80%的税。面对这个难题,李华急中生智,吟出一句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

港方认为葡萄酒是洋酒,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产品。李华解释说,这说明中国唐朝就能生产葡萄酒,要比法国和英国生产葡萄酒的历史早十几个世纪,怎么能说中国的葡萄酒是洋酒呢?

港方无言以对,只好承认中国葡萄酒并非洋酒,同意按80%的规定征税。

口才悟语

运用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以柔对刚,避敌之锐,不以硬对硬,在顺化随和中抓住有利瞬间击倒对方。还可以借力,借对方之力与我之力合,对方之力反加其身,或变其力作用线,或虚其力作用点,或二者合一。

层层剥笋让听者自己说服自己

1.层层剥笋的办法

齐诺芬的《纪念录》中,有一段关于苏格拉底和欧西德的对话:

欧西德:我生平所做之事,有无“不正”的?

苏格拉底: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吗?

欧西德:能。

苏格拉底:虚伪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不正。

苏格拉底:偷盗呢?

欧西德:不正。

苏格拉底:侮辱他人呢?

欧西德:不正。

苏格拉底:偷窃敌人而侮辱敌人,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正。

苏格拉底:你方才说侮辱他人和偷窃都是不正,现在又何言正呢?

欧西德:不正只可对敌不可对友。

苏格拉底:假如有一将军见其军队士气颓废,不能作战。他便欺骗他们,说:“救兵将至,勇往直前吧!”因此,他的军队大获全胜,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正。

苏格拉底:小孩生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味很甜”。孩子吃了,救了性命,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正。

苏格拉底:你说不正只可对敌,不可对友,何以现在又可以对友呢?

欧西德:……

在上面的例子中,苏格拉底便是运用层层剥笋的办法,一步步说出欧西德逻辑上的错误,最终使他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苏格拉底。

2.循序渐进的方法

生活中,在某些场合,你不妨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把握脉络,把道理说透,不由得让对方心服口服。

1921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哈默,听说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鼓励吸收外资,就想把自己公司的业务范围扩展到苏联这个庞大的国外市场。

他想,目前苏联最需要的是消灭饥荒,得到大量的粮食,而此时美国正值粮食大丰收之际,一美元可买到35.24斤大米。农民宁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往市场出售。而苏联盛产毛皮、白金、绿宝石,这些正是美国市场急需的,如果能交换双方的产品,岂不是要大赚一把?哈默打定主意,便来到了苏联。

哈默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早晨,就被召到列宁的办公室。列宁和他进行了亲切的交谈。粮食问题谈完以后,列宁对哈默说:“先生,不知你对在苏联投资、经营企业有无兴趣?”

哈默听了,默不做声,面无表情。

因为当时西方对苏联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抱有很深的偏见,作了许多恶意宣传,使许多人把苏联看成可怕的怪物。到苏联经商或投资办企业,被人称作“到月球探险”。常言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哈默虽做了勇敢的探险者,同苏联做了一笔粮食交易,但对在苏联投资办企业一事,还是心存顾虑。

列宁看透了哈默的心事。于是,他讲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我们实行新的政策,目的是为了发展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欢迎所有的朋友到这里投资,并给予优惠,我以官方的名义担保你们不会受到任何人为的损害。”

哈默还是不语。

列宁看出他还是心存疑虑,便接着开展心理攻势:“你放心,我们的政府不仅不会给你增添任何麻烦,还会向你提供一切帮助。”

列宁看到哈默的眼神中还流露出不放心的意思,就索性把话说得一清二楚:“我们都明白,我们必须确定一些条件,保证我们有利可图,商人不是慈善家,除非觉得可以赚钱,不然只有傻瓜才会在苏联投资,你说对吧,哈默先生?”

就这样,列宁终于说服了哈默,不久之后,双方合作成功,哈默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经营企业的美国人。

列宁对哈默的不解和疑惑,像剥竹笋一样逐层加以分析、解释。循序渐进,说理透彻,使得哈默解除疑虑,最终在苏联投资。

运用层层剥笋法时,要注意:“剥”的过程中要有层次,即要循序渐进。前一步是为下一步服务的,中间不能有脱节,否则就给人一种牵强附会、强拉硬扯的感觉。层层剥笋法的运用要靠你在实践中慢慢去领悟,只有不断实践,才能熟练地运用,才能达到目的。

口才悟语

我们要明白“剥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而后在“剥”的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一目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一步都是为最后的目的服务的,不涉及最终目的或者与最终目的仅仅是有些牵连的问题,最好不要涉及。

谈判的语言技巧

成功的谈判都是谈判双方出色地运用语言艺术的结果。针对不同的谈判内容、谈判场合、谈判对手,要有针对性地使用语言,才能保证谈判的顺利与成功。

1.针对性强

在谈判中,要充分考虑谈判对手的性格、情绪、习惯、文化以及需求状况的差异,恰当地使用针对性的语言。在谈判中,双方各自的语言,都是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的,因此谈判语言的针对性要强,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对脾气急躁、性格直爽的谈判对手,运用简短明快的语言可能受欢迎。模糊、罗嗦的语言,会使对方疑惑、反感,降低己方威信,成为谈判的障碍。对慢条斯理的对手,则采用春风化雨般的倾心长谈可能效果更好。

2.表达方式婉转

谈判中应当尽量使用委婉语言,这样易于被对方接受。比如,在否决对方要求时,可以这样说:“您说的有一定道理,但实际情况稍微有些出入。”然后再不露痕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做既不会有损对方的面子,又可以让对方心平气和地认真倾听你的意见。

谈判期间,谈判高手往往努力把自己的意见用委婉的方式伪装成对方的见解,提高说服力。在自己的意见提出之前,先问对手如何解决问题。当对方提出以后,若和自己的意见一致,要让对方相信这是他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谈判对手有被尊重的感觉,他就会认为反对这个方案就是反对他自己,因而容易达成一致,获得谈判成功。

3.灵活应变

谈判形势的变化是难以预料的,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情,要求谈判者具有灵活的语言应变能力,与应急手段相联系,巧妙地摆脱困境。

当遇到对手逼你立即做出选择时,你若是说“让我想一想”、“暂时很难决定”之类的语言,便会被对方认为缺乏主见,从而在心理上处于劣势。

这个时候,你可以看看表,然后有礼貌地告诉对方:“真对不起,9点钟了,我得出去一下,与一个约定的朋友通电话,请稍等五分钟。”于是,你便很得体地赢得了五分钟的思考时间。

4.不轻易透露信息

有一次,周恩来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及对外方针,这时候,一名西方记者突然提问道:“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周恩来不慌不忙、妙语以对:“中国人民银行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对此回答,记者们不禁愕然。周恩来然后不慌不忙地细作解释:“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l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l分的l0种主辅币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是由全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因此,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周恩来此话一出,语惊四座,激起了场内听众雷鸣般的掌声。

5.恰当地使用无声语言

谈判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摆道理、讲条件并非总是奏效。如果能巧妙利用现场的情况,抓住对方的弱点,调动对方的情绪,就能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你牵着鼻子走。

商务谈判中,谈判者通过姿势、手势、眼神、表情等非发音器官来表达的无声语言,往往在谈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有些特殊环境里,有时需要沉默,恰到好处的沉默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口才悟语

提高谈判语言训练,应从内在素质着手,由内到外,最后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提高谈判人员的水平。唯有高度的谈判技巧、圆融的智能以及无数次实战的经验,才能化险为夷,创造双赢的结果。

谈判中的非常规战术

1.激将法

激将法就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刺激对方,激发对方的某种情感,由此引起对方的情绪波动和心态变化,并使这种情绪波动和心态变化朝着自方所预期的方向发展。运用激将法取得谈判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

某市有一家橡胶厂进口一整套现代化胶鞋生产设备,由于原料与技术力量跟不上,搁置三年无法使用。

后来,新任厂长吴某决定转卖给另外一家橡胶厂。吴厂长了解到另一家橡胶厂两个方面的重要情况。

一是该厂经济实力雄厚,但基本上都投入了再生产,要马上腾挪几十万元添置设置,困难很大。二是该厂厂长年轻好胜,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甘示弱,甚至经常以拿破仑自喻。

对内情有所了解后,吴厂长决定亲自与另一家橡胶厂厂长李某谈谈。

吴厂长恭维道:“昨天在贵厂转了一整天,详细了解了贵厂的生产情况。你们的管理水平确实令人信服。你年轻有为,能力非凡,真使我钦佩。可以断言,贵厂在你这位精明厂长的领导下,不久一定可以成为我国橡胶行业的一颗明星!”

李厂长谦虚道:“哪里哪里,老兄过奖了!我年轻无知,恳切希望得到老兄的指教!”

吴厂长:“我向来不会奉承人,实事求是嘛。贵厂今天办得好,我就说好;明天办得不好,就会说不好。”

李厂长:“老兄对我厂的设备印象如何?不是说打算把你们进口的那套现代化胶鞋生产设备卖给我们吗?”

吴厂长:“贵厂现有生产设备,在国内看是可以的,至少三五年内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关于转卖设备之事,昨天透露过这个想法,在贵厂转了一天后,想法有所改变了。”

李厂长:“有何高见?”

吴厂长:“高见谈不上。只是有两个疑问:第一,我怀疑贵厂是否真有经济实力购买这样的设备;第二,我怀疑贵厂是否有或者说能招聘到管理操作这套设备的技术力量。所以,我并不像原先考虑的那样,确信将设备转卖给贵厂,能使贵厂三年之内青云直上。”

李厂长听到这些,觉得受到了吴厂长的轻视,十分不悦。于是,不无炫耀地向吴厂长介绍了本厂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表明本厂有能力购进并操作管理这套价值20万元的设备。

经过一番周旋,吴厂长成功地将“休养”了三年的设备转卖给了李厂长。

2.摸底战术

辩士舌锋常常集中在谈判桌上针锋相对的场合,然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谈判的开始,双方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刺探对方的底细,从而调整己方的战线、策略,从而达到制敌先机的效果。

就如同象棋的先手是“当头炮”一样,“火线侦察”是探测对方底细的最常见以及最直接的方法。所谓“火线侦察”,就是先主动抛出一些带有刺激、挑衅意味的话题,激对方表态,从而可以根据对方的反应做进一步打算。请看下面的例子:

甲乙就一个购销合同进行谈判,甲向乙提出了几种不同的交易品种,并一一询问这些货物的最低报价。乙一时搞不清楚甲的目的所在,甲这样的问法,既像是普通的打探行情,又像是在谈交易条件,既像是个一掷千金的大买主,又实在难以肯定。

面对甲的询问,乙的心里非常矛盾,如果据实回答,万一对方果真是来摸自己底的,那自己将极为被动。但如果仅仅是敷衍搪塞,又很有可能会错过一笔好买卖,万一对方还能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那就是更加糟糕了。

在情急之中,乙决定运用“火线侦察法”,弄清甲的真实意图所在。于是,他急中生智地回答:“我这里是绝对的货真价实,可就怕你只知道一味贪图便宜。”

我们知道,商界中奉行着这样的准则:“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无好货”。而乙的回答中,不仅暗含着对甲的挑衅意味,妙处还在于,只要甲一接话,他就很容易把握甲的实际情况。如果甲在乎货的质量,就不怕出高价,回答时的口气自然会比较大,另一方面,如果甲是在乎货源的紧俏,就急于成交,口气便会显得较为迫切。在此基础上,乙就很容易确定自己的方案和策略了。

但在有些时候,“火线侦察”也可能会因为过于直接或刺激不当而造成了相反的结果,所以,仅以这一招一式闯**江湖显然是太简单、太缺乏变化了,在这样的情形下,“沉默是金”,则不失为有益的补充。

举世闻名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电报机后,因为对行情不熟悉,也不知道自己的发明能卖多少钱。于是同妻子商量,他的妻子说:“卖三万”。

“三万!太多了吧?”爱迪生半信半疑。

“我看肯定值三万,要不,你卖时先套套对方口气,让他先说。”妻子提醒他。

爱迪生在同一位经纪商进行关于发报机技术转让的谈判中,当商人问到价格时,爱迪生心中总认为三万太高,不好说出口,总是沉默不答。商人忍耐不住,说:“那么,我开个价吧,10万元,怎么样?”

这一下大出爱迪生意料之外,于是两人当场拍板成交。这就是他在不自觉间运用了“沉默是金”的策略,取得了意料之外的良好结果。

沉默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谈判中,当不熟知对方老底时,可以适当地运用沉默作武器,向对方施展心理攻势,同时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不失为两全其美的谋略。

当然,纵横生意场上的老手们往往是经验丰富、狡猾异常,单纯的表面上的战术是难以在他们身上打开突破口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迂回,也需要深入。

在主客场谈判中,东道主往往利用自己在主场的优势,实施“迂回”的战术。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是“迂回”的行家里手。

松下公司和美国的客户谈一笔生意,对方在意向书中要的价码高,为了达成对己方较有利的结果,他们出了新招:松下公司的员工极力表现出自己的热情好客,除了将对方生活安排周到外,还盛情地邀请客人参观本地的山水风光,领略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而在对方陶醉于山水之间时,趁机提出帮对方订购回程机票。

美方的代表不虞有诈,随口将自己的返程日期告诉了日方。松下掌握了美方的时限后,又尽量拖了一段,在美方将要回程前的谈判桌上开出了自己苛刻的条件,由于时间所限,无奈的美方代表只好做出了妥协。

另一方面,要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深入”是必不可少的探测虚实的手段。

例如,一笔交易甲卖乙买,双方已经谈得比较满意了,但乙却是迟迟不肯签约,甲感到不解,于是他就采用“扫描式”提问进行了深入的试探。

首先,甲证实了乙的购买意图。在此基础上,甲分别就对方对自己的信誉,对甲本人、对甲的产品质量、包装装潢、交货期、适销期等逐项进行探问。乙的回答表明,上述方面都不存在问题。

后来,甲又问到货款的支付方面。乙表示,目前的贷款利率较高。甲得知对方这一症结所在之后,随即又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从当前市场的形势,指出乙照目前的进价成本,在市场上销售,即使扣除贷款利率,也还有较大的利润可赚。这一分析得到了乙的肯定,但是乙又担心,销售期太长,利息负担可能过重,这将会影响最终的利润。

最后,针对乙的这点隐忧,甲又从风险的大小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即使那样,风险依然很小,最终促成了签约。

3.投石问路

投石问路是一种向对方的试探,它在谈判中常常借助提问的方式,来摸索、了解对方的意图以及某些实际情况。

作为买主,你可以从卖主那里得到很少主动提供的资料。当你作为买主,在讨价还价时,你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假如我们订货的数量加倍,或者减半呢?”

“假如我们和你们签订一年的合同,或者更长时间的合同呢?”

“假如我们减少保证,你有何想法?”

“假如我们自己提供材料呢?”

“假如我们要求改变产品的规格呢?”

“假如我们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呢?”

“假如我们自己解决运输问题呢?”

当你想取得对方的情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时,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

“请您告诉我,为什么半个月后才可以发货?”

“请问这批货物的出厂价是多少?”

“请问,提货地点在哪里?”

“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到货?”

当你想引起对方的注意,并引导他的谈话方向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您能否说明一下,这种类型的商品修理方法?”

“如果我们大批定货,你们公司能不能充分供应?”

“您有没有想过要增加生产,扩大一些交易额?”

“请您考虑签订一份三年的合同,好吗?”

当你希望对方做出结论时,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您想订多少货?”

“您对这种样式感到满意吗?”

“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可以签订协议了吧?”

当你想表达己方的某种情绪或思想时,可使用这样的问话:

“我们的价格如此低廉,您一定会感到吃惊吧?”(表达炫耀的情绪)

“您是否调查过本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信用?”(表达自信和自豪的情绪)

“对于那个建议,您的反应如何?”(引起他人注意,为他人思考指引方向)

“请原谅,您是否知道这是达成协议的唯一途径?”(引起对方注意,引导对方下结论)

所以说,每一个提问都是一粒探路的“石子”。可以通过对产品质量、购买数量、付款方式、交货时间等问题来了解对方的虚实。同时,不断地投石问路还能使对方穷于应付。如果卖方想要拒绝买方的提问一般是很不礼貌的。

面对这种连珠炮式的提问,许多卖主不但难以主动出击,而且宁愿适当降低价格,而不愿疲于回答询问。

当然,并不是在所有的场合中,买方采取投石问路的方法,都能获得谈判成功,或得到多少便宜。如果卖方采取高明的手段来回击这种“投石问路”,那么,买方的这种策略就难以奏效。

比如,如果买方投出一个“石子”,卖方最好立刻要求对方以订货作为满足他提问要求的条件,这么一来,买主就不敢轻易提问了。

卖主还可以以冗长的回答来使对方感到厌倦,以不着边际的解释来答复对方,使买主由于不胜其烦而收敛自己不断提问的欲望。

还有,使用“反客为主”的办法不失为一个高招。当买主“投石问路”后,卖方稍作解释,就反问对方,使对方处于被动的境地。还可以针对买主想要知道更多情况的心理,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提出反建议,把投来的“石子”轻松地扔还给对方。

例如,卖主可以这样反问:“您问的问题我答复了,怎么样,请您考虑我的条件吧?”或者说:“您想知道的情况就是这些,您要的数量大些,就可以享受优惠价格,这个条件,可以接受了吧?”

4.混水摸鱼

在清水里摸不到鱼,因为鱼在清水里看得见,当你的手快摸到它时,它一溜烟就走了。要摸到鱼的唯一方法,说是把水搅浑。因为,水浑了,鱼看不见了,你伸手去摸,没准就摸着了。

这些看起来极其普通的生活常识,可你想到过没有,如此普通的生活常识却被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经常使用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懂得使用“搅浑水摸鱼”策略的人是成语“毛遂自荐”里的那个毛遂。

毛遂是谁呢?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公子赵胜的门客之一,赵胜是平原君,他也和当时齐国相国孟尝君一样,广泛接纳四方来客,食客多至三千人,毛遂只是其中之一,当然被淹没在三千人之中不得“脱颖而出”。

赵孝成王八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前去楚国求救。毛遂“自荐”而出,跟随平原君赵胜到了楚国。

来到楚国之后,平原君赵胜与楚王坐在阶殿之上谈判,毛遂等随从则在殿阶之下等候着。当时楚国地广五千里,士卒百万人,楚王若是派兵救赵,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楚王害怕秦王过后施行报复,派兵来打,所以拖拖拉拉,下不了决心。

时间一个时辰又一个时辰地拖延下去了。站在殿阶之下的毛遂对在殿阶之上与楚王谈判的平原君赵胜喊道:“主公,在下有个急事要向主公禀报一下。”

平原君赵胜说:“你上来吧。”

毛遂于是一步一步地登上殿阶到了平原君身旁,当然也就离楚王不远了。毛遂上殿之后拔出剑来,直指着楚王说:“你空有雄兵百万,却惧怕秦国的数十万军队,害怕解救赵国而惹恼了秦国,你还有一点楚王的气魄吗?眼下我离你只有寸步,你的性命就掌握在我的手中,你空有百万大军也救不了你的命,你只说答应不答应出兵救赵国吧?不答应,我一剑杀了你;要答应,马上与我主公平原君签约为盟,订立联合抗秦的条约。”

楚王听了,气急败坏,问平原君:“他是谁?”赵胜回答说:“他是我门下的一个客人,名叫毛遂。”楚王说道:“毛遂,我与你家主公谈国事,你一个小小的门客多什么嘴,下去!”

毛遂不但不下去,反而又向楚王走近了五步说:“楚王,你不要只顾左右而言它事,我说的歃血为盟联合抗秦救赵的事就是国政大事,你只说答应不答应联兵抗秦吧。你不答应,我离你只有五步,我一下子就能置你于死地!”

楚王吓得魂飞魄散,马上答应与平原君赵胜歃血为盟,出兵解救赵国的都城邯郸。事情果然也如毛遂所说那样,楚国发兵秦国,秦国退兵了,赵国解救了。

毛遂在这里,用的就是“搅浑水摸鱼”的策略,他起初对平原君说有急事禀报,那无非就是为了搅浑水,掩护自己一步步走上殿阶接近楚王,而后就逮着楚王这条“大鱼”,让他签订了派兵救赵的盟约。

口才悟语

成功的谈判应该使得双方都有赢的感觉。双方都是赢家的谈判才能使以后的合作持续下去。双方也会在合作中各自取得自己的利益。

谈判中的示弱求强之术

1.巧用“哭穷术”

“哭穷术”又称哀兵求胜的策略,指的就是通过扮可怜相,说可怜话,巧借对方的恻隐之心,从而阻止对方的攻势。“哭穷”在商战中是高手常用的攻心术之一。运用“哭穷”简便、有效而符合道德。

有一个房东想请一家公司美化他的后院。根据地形分析,这项工作是复杂的。当地的一家公司报价为3000元,这个报价相对而言是合理的。

“我很喜欢你的报价,”房东说,“但我只有2400元。”

然后,他尽量使这家公司相信这一“事实”。最后,这家公司在这一“事实”面前只好答应了这个2400元的出价。

“哭穷”为什么能起作用呢?

比如,当一个买主说“我很喜欢你的产品,但我没有那么多钱”的时候,推销员大都会做出积极而友善的反应。一个人怎么能对喜欢他产品的人抱敌意呢?推销员已经被买主及其困难缠住了。他与完成这一销售之间所剩下的仅仅是一个小问题了。

2.坦诚认错,取得谅解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谈判也是一样。特别是在谈判进行过程中,谈判人员高度紧张、头绪繁杂,这样难免出现一些错误。

如果你由于一时不慎,犯了错误,只要肯诚恳、主动地承认错误,同样会使双方的合作继续正常进行。因为任何人都愿意与值得信赖、坦诚质朴的人合作。对方听了你的致歉,一般不会继续怪罪,紧抓不放,而是会做出某种谅解的表示。

3.直诉困难,要求关照

任何人都有一种想比别人地位更优越的欲望。当你直诉自己的困难,并祈求对方要求关照时,就会显示出你比对方的位置低一级,换言之,也就是你承认了对方站在比你高一级的层次上了。他会因此觉得自己是处在优越的地位上,而产生非常强烈的满足感。

因此,在谈判过程中直诉自己的实际困难和艰难处境,求得对方的同情和谅解,以争取合作,是一种比较明智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是在双方合作关系较好,而自己又有实际困难的情况下使用。如己方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多年亏损等。

在谈判中首先让对方的内心感觉很舒服,然后再触及他的内心,使其说出真心话。这样,更能使对方感觉自然,从而能够在谈判中打动对方。

但谈判人员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其要求一定要合理,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在使用这一方法请求合作时,一定注意不要丧失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直述困难也要不亢不卑,坦率中肯。

4.会说可怜话

会说可怜话,就是用哀求的话语打动对方的一种谈判方法。比较常见的、典型的可怜话如下:

“如果要这样办的话,我回去肯定要挨批。”

“我要再让您的话,可真要掉进去了!”

“求求您,高抬贵手。”

“我这已经是越权让步了,再让必死无疑了,求贵方给我一条生路。”

“这回您就答应了吧,就当是您对我们的照顾。”

“如果是我个人的话,肯定没问题,可这是公司的事。”

“您总得给我们留口饭吃吧。”

“您是大人不计小人过,前面有说错话之处请您原谅,这个条件实在不能修改,望您能同意,哪怕算是施舍给我吧!”

口才悟语

古语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谈判者亦难免有之。运用此计的妙处在于谈判一方主动示弱,以博取对方同情心,换取让步,可谓与“苦肉计”异曲同工。谈判者的可怜话,是要使对手相信其所言是真,最终实现其图谋。

谈判中的提问艺术

好的问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谈判中灵活巧妙地运用提问技巧是至关重要的。但注意,提问要看机会进行,把握好“火候”,选准时机,一招制敌;时机不对,便将自绝后路。

1.“问”出奇效

谈判过程中,有时候你的对手会因你的问话而有被压迫感,显得惶恐不安。这或许是因为你提出的问题不够清楚,使对方没法了解你的真实用意,所以产生了误会,认为自尊或自信受到了打击或侵犯。

换句话说,当对方因为你的发问而感到不安时,你必须尽快采取挽救行动,以消除他的不安。你所应该采取的行动是:再进一步讨论核心问题,或是直接把你的意思表明。

通常当你向对方发问时,对方首先想到的是:“他为什么想要知道这件事呢?”问题是将谈判方向深入的线索,它们能引导买卖双方更加积极地参与谈判。提出一个好问题往往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提问的功能

如果你了解问话的多种功能,那么,你在谈判的过程中,就可以用恰当的问话,达到谈判的目的。如果你把各种功能的问话都准备妥当,在谈判中,就能随心所欲地控制谈话的方向。你可以全盘地想好各类问话,也可以在个别论点上.以问话来引导话题。在对手的长篇大论中,你可以凭借问话,恰到好处地控制谈话方向,服务于你想谈的主题。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问话的几种功能:

(1)引起他人注意

当对方向你说:“真是个美好的早晨,不是吗?”这种例行的问话,是表示友好,是沟通感情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像“你好吗?”这一类问话,大都是根据这项功能产生的。

(2)取得情报

这种问话的功能是为获得自己不明确的有效信息。这类问话的特色是:一定有一些典型的前导字句。例如:谁、什么、什么时候、哪里、是不是、会不会、能不能等等。

(3)说明自己的感受,把信息传达给对方

许多问话,从表面上看,像是要获取自己所期望的消息或答案,其实是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或是已知的资料传达给对方。举个例子来说,当你连着发出两个问题:“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活着又是为了追求什么”时,对方听了就会理解,你在发问的时候,已经把你内心的感受传达给他了。

(4)让对方好好地思考问题

这种类型的问话如:“你是不是曾经……”、“这是指哪一方面而言”、“我是不是应该……”、“是不是有……”等等。这种功能的问话,常用的词汇有:“如何、为什么、是不是、会不会、请说明”等等。此时若是被问话的人觉得自己被侵犯了,他就会有焦虑现象。

3.提问的类型

在谈判中,要有各种不同功能的问话。在谈判过程中,每种问话都要有弹性,能随时扮演不同的功能及角色。换句话说,谈判中的问话,都应该能够引起他人注意、取得消息、说明自己感受、提供情报及引起对方思考,并且将问话归纳成结论,使谈判顺利进行。

掌握谈判中问话的不同方式,灵活巧妙地加以运用,事关能否有效引导对手,控制谈判进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谈判中有关的几种提问类型:

(1)封闭式提问

封闭式提问,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引出肯定或否定答复的提问。例如:“您是否认为售后服务没有改进的可能?”

这种提问,可使提问者获得特定的资料,而且在一般情况下,答复者也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过程和时间,即能给予答复。当然,这种提问有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

(2)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是指在广泛的领域内引出广泛答复的提问。这类提问通常无法以“是”或“否”等简单字句答复。例如:“您对当前市场销售状况有什么看法?”由于开放式提问不限定答复的范围,所以答复者可以畅所欲言,提问者也可以得到广泛的信息。

(3)婉转式提问

婉转式提问,是指在没有摸清对方虚实的情况下,采用婉转的语气或方法,在适宜的场所或时机,向对方提问。这种提问,既可以避免被对方拒绝而出现难堪局面,又可以自然地探出对方的虚实,达到提问的目的。

(4)澄清式提问

澄清式提问,是指针对对方的答复重新措辞,使对方证实或补充原先答复的一种提问。例如:“您刚才说,对目前正在进行的这宗生意可以作取舍,这是不是说您拥有全权与我进行谈判?”此种类型的提问,不仅能确保谈判双方在同一语言层面上沟通,而且可以从对方得到进一步澄清、确认的反馈。

(5)探索式提问

探索式提问,是指针对谈判对手的答复,要求引申或举例说明的一种提问。例如:“我们想增加购货量,您能否在价格上更优惠些?”此种类型的提问,可以探测到对方对某一问题的进一步的意见,发掘更多的信息。

(6)借助式提问

借助式提问,是指借助权威人士的观点、意见,影响谈判对手的一种提问。采用这种提问方式,应当注意,所借助的人或单位应是对方所了解的,能对对方产生积极影响的。如果对方不了解借助人,或对他有看法,就可能引起反感,效果适得其反。

口才悟语

提问是很有力量的谈判工具。问题决定商谈、讨论或辩论的方向,适当的发问常能引导谈判的结果,好像转动水龙头以控制水量一样,灵活、巧妙地提问可以控制收集情报的多寡,刺激对手去思考,并开始慎重地考虑你的意见。

谈判中的答复技巧

1.不做事后诸葛亮

在谈判中的提出问题,能使双方更积极地参与。

对于容易理解同时又隐藏某种试探性信息的问题,应该算是好问题。然后,在谈判这种竞争性活动中,更多的是那些刁钻古怪而难以回答的问题。

我们一般很难对难以回答的问题做出迅速圆满的回答,而且这类难题还会令人感到压力重重。对此,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最多也只是事后诸葛亮罢了。

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后,想杀掉刘邦,范增出了个主意:“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同意,就说明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可以绑出去杀了;如果他说不愿意,您便以违抗王命为由杀了他。”

刘邦上朝后,项羽一拍几案,大声道:“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刘邦说:“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惟命是听。”

刘邦的回答可谓巧妙之至,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2.巧妙回答化险为夷

1928年5月间,周恩来夫妇乘日本轮船从天津到大连。谁知轮船刚靠大连码头,两名日本警察便把他们带到港口警察所。

日本警察带着狐疑的目光盯着周恩来,突然说:“你就是周恩来?”对这个问题,回答“是”与“不是”,都容易引起警察的怀疑。

周恩来夫妇镇定自若,而且好像没听明白警察的问题。周恩来冷静地指着邓颖超,说了一句:“她是个古玩商,并不是周恩来。”

日本警察一下子愣住了,不知如何继续进行下去,只得将他们放行。周恩来以其敏捷的思维、巧妙的应答,迷惑了敌人,保护了自己。

以上虽非谈判,但因提问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所以只有巧妙回答方能化险为夷。谈判中的回答与日常的回答不同。

在谈判过程中,谈判者每回答一个问题,都必须字斟句酌,即使那些可以立即回答的问题,也不宜脱口而出。因为在谈判桌上提问的动机非常复杂,如果谈判者不明确对方的问话动机,按照常理回答,难免会落入对方预先设置的圈套,结果反受其害。因此,高明的回答必须揣摩对方的用意,并加以精彩的发挥。

口才悟语

精明的谈判者面对如此尴尬的场面,会多留个心眼,事先会多做一些准备工作,或是在纸上记下对方可能会提的问题,或是在心中先进行模拟谈判,以此提高自己的问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