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演讲辩论,当众说话的艺术(2)(1 / 1)

言出心声,动之以情

卡耐基在《怎样使你的谈吐更动人》中说:“言出心声,动之以情,是任何消极对立的观点都难以招架的。”

1.情理相生的手段

有一次,卡耐基应邀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柯蒂斯演讲金奖赛评审委员。竞争者是6名本科生,都受过一系列有计划的训练。其中除了一人之外,其他人的目的都单纯是为了赢得奖章,他们压根儿就不曾想到要通过演讲使别人信服。他们选择话题只是根据演讲技巧的需要,对自己所提出的论点原本并无多大兴趣。争取演讲的成功在他们看来也仅仅是演讲技巧的一次练习而已。

可那位例外者,祖鲁部族首领的儿子,则选择了《非洲对现代文明的贡献》作为自己的题目。他对自己的每一句话都注入了深厚的感情。他是在代表他的人民跟美国对话。他以自己杰出的智慧、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向往,表达了非洲人民的追求和愿望。

尽管他在技巧上可能难以胜过对手,卡耐基等评委们还是把奖章给了他。因为他的话语中燃烧着真诚的火焰,而其他的征讲者却普遍华而不实。

这位祖鲁王子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让他的祖国和人民,让美国人民,甚至让全世界人民领悟到一个真理:同别人谈话,光用理性往往难以使别人信服,还必须让人知道,对自己所说的话是如何深信不疑。

2.情景交融法

情感是理论的激活素,是辩论的原动力。这个道理,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故事来阐述和诠释。

法国企业家拉第艾专程来到新德里,找拉尔将军谈一桩飞机销售的大买卖。

拉第艾到了新德里,几次约将军洽谈,都没能如愿。

最后总算逮着通话机会了,可他只字不提飞机合同的事,只是说:“我将到加尔各答去,这只是专程到新德里以私人名义来拜访将军阁下,只要10分钟,我就满足了。”拉尔勉强地答应了。

秘书引着拉第艾走进将军办公室,板着脸嘱咐说:“将军很忙!请勿多占时间!”拉第艾心想,太冷漠了,看来生意十有八九要告吹了。

“您好!拉第艾先生!”将军出于礼貌伸出了手,想三言两语把客人打发走。

“将军阁下!您好!”拉第艾表情真挚、坦率地说:“我衷心向您表示谢意……”

“……”将军一时莫名其妙。

“因为您使我得到一个十分幸运的机会,在我过生日的这一天,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

“先生!您出生在印度吗?”将军微笑了。

“是的!”拉第艾打开了话匣子,“l929年3月4日,我出生在贵国名城加尔各答。当时,我的父亲是法国歇尔公司驻印度代表。印度人民是好客的,我们全家的生活得到很好的照顾……”

拉第艾娓娓动情地谈了他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在我过j3岁生日的时候,邻居的一位印度老大妈送我一件可爱的小瑶一具,我和印度小朋友一起坐在大象背上,度过了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

拉尔将军被深深感动了,当即提出邀请说:“您能来印度过生日真是太好了,今天我想请您共进午餐,表示对您生日的祝贺。”

汽车驶往餐厅途中,拉第艾打开公文包,取出一张颜色已经泛黄的照片,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展示在将军面前:“将军阁下,您看这个人是谁?”

“这不是圣雄甘地吗?”

“是呀!您再瞧瞧左边那个小孩,那就是我。4岁时。我和父母一道回国,途中,十分幸运地和圣雄甘地同乘一艘轮船,这张合影照就是那次在船上拍的,我父亲一直把它当作最珍贵的礼物珍藏着。这次,我要去拜谒圣雄甘地的陵墓……”

“我非常感谢你对圣雄甘地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感情!”拉尔说。

自然,午餐是在极为亲切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当拉第艾告别将军时,这宗大买卖已经成交了。

试想,如果拉第艾一见拉尔将军,就义正辞严地批评将军仙踪难见,秘书态度冷漠,尽管将飞机销售的大道理讲得再头头是道,结果能成交这笔大买卖吗?绝对不能!可能那些“批判”的话没有讲完,拉第艾就已经被拒之于大门之外了。

拉第艾用的就是“情理交融法”:

拉第艾先是“只要10分钟”,专程拜访将军,不占多少时间,将军是无法拒绝的;而这l0分钟的专程拜访所为何来呢?这就制造了引导谈话深入的悬念。

见面劈头就有惊人之语:“感谢您对敝公司采取如此强硬的悉度……”一面问好感谢,一面出言不逊,感觉上像“绵里藏针”,使将军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接着,拉第艾谈自己的出生地与生日,嘴里讲的是印度人民对自己的友好,眼里盯的还是将军:作为印度人民的儿子和代表的你呢?将军果然被感动了,请他共进午餐,就有了更多的“l0分钟”的洽谈机会。

去餐厅途中,拉第艾又拿出自己和圣雄甘地和合影,表明自己对印度人民的英雄和领袖的崇敬,于是与将军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直至签订飞机销售协议。

口才悟语

无论成功的演讲,还是成功的辩论,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深厚的感情;对辩题的选择和论辩的内容,既要使人信服,更要让自己深信不疑;要通过情理相生的手段,达到通情达理的目的。

调整角色争取观众

1.套近乎的开场白

1858年,林肯要竞选美国上议院的议员,他不停地在全国各地作竞选演说。这一次,他来到了美国南部的伊利诺斯州。

那时,伊利诺斯州经济不是很发达,农奴制在那里还很盛行,而林肯则坚决主张废除奴隶制。所以,伊利诺斯州的农场主们对林肯这个废奴主义者恨之入骨。他们甚至扬言,只要林肯敢来做演说,就要寻找机会置他于死地。

林肯对这些早有所耳闻,但他觉得人与人之间没有沟通不了的问题,决定竞选演说照常进行。同时,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亲自登门拜见反对者的首领,同他们开诚布公地进行了长谈,互相交流一下意见。

演说那天,人山人海。不少反对者腰挂短枪,腿绑利刃,气氛相当紧张,但林肯还是从容不迫地开始了他的演讲:

南伊利诺斯州的同乡们,肯塔基的同乡们,密苏里的同乡们:听说在场的有些人下决心要和我作对。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一个爽直的平民,我为什么不能和你们一样,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朋友们,我并不是你们所想象的那样来干涉你们的,我也是你们中间的一员。我生于肯塔基,长于伊利诺斯,和你们大部人一样,是从苦难中挣扎过来的。

我了解你们,但你们也应该花点时间来了解一下我。如果你们真的了解了我。你就会明白,我来这里并不想做与你们不利的事。当然你们也应该不会做出对我不利的事。

同乡们,我们大家应该是朋友。我想做世界上最谦和的人。所以,我诚恳地请求大家:请你们允许我说几句话。

你们都是勇敢、豪爽的人.这你们不会否认吧!现在就让我们诚恳地讨论一个严重的问题,如何?”

这几句近似套近乎的开场白,居然起到了奇效。这时候,会场刚开始的那种敌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全场热烈的掌声。

林肯之所以会成功,因为他明白:自己是竞选者,最需要的是选票,而不是与这些人的恩恩怨怨。因此,他并没有直接面对双方争执的焦点——奴隶问题,而是借同乡关系来拉拢这些人的感情,赢得他们的好感。

2.化敌为友法

中国当代演讲家曲啸,曾应邀到沈阳一所监狱里作演讲。演讲的对象不是管教干部而是那些罪犯。

这个前所未有的演讲让曲啸犯了愁。众所周知,罪犯是个特殊群体,他们因触犯了法律而接受应有的惩罚,但这群人之中真是鱼目混珠什么人都有,如何才能把他们吸引到自己的演讲中来,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演讲接受一次教育呢?

曲啸经过苦心琢磨,一篇演讲稿终于出笼了。

演讲这天。曲啸步入会场,犯人们在武警和管教干部的看管下井然有序地端坐台下,会场鸦雀无声。但曲啸看得出很多人漠不关心,眼神发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于是,曲啸提高声音说道:

“触犯国家法律的青年朋友们,你们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见面……”

仅仅说了一个开头,犯人们就自发地鼓起掌来,因为他们虽触犯了法律,但做人起码的自尊还在。他们看惯了人们对他们冷漠的眼神,听惯了人们对他们的冷嘲热讽,但今天,这个人——曲啸,居然还把他们当作朋友。

演讲结束后,许多犯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演讲效果极佳。

人人都有自尊,犯人们虽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他们也是人,也不例外,就像偷东西的人也讨厌人们称呼他们为“贼”。所以。对这些犯人演讲,开头肯定不能说“罪犯们”,曲啸绕开这个弯子,改为“触犯国家法律的青年朋友们”,十分贴切,也让犯人们乐于接受。有了良好的开端,自然也会有一个不错的结尾。

化敌为友法,目的就在于使听众乐于听取演讲者的讲话,这是演讲成功的第一步。只有让听众能够接受你,他才会用心去听,去思考,最终对你心悦诚服。

口才悟语

一场演讲,如果有人故意捣乱,鼓倒掌、喝倒彩,会场的形势就不易控制,演讲者就会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所以建议,在演讲之前,演讲者必须充分了解听众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学历、群体磷格、社会背景等方面,做到有备而来。

先抑后扬,推波助澜

林肯竞选总统时,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道格拉斯。道格拉斯出身名门,家产颇丰,又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功臣,而林肯出身在一个贫穷的黑人家庭,经历了许多人世的艰辛。两人的背景相差甚远。

1.不要鄙视你的对手

道格拉斯十分鄙视林肯,他嘲笑林肯长相丑陋,出身低贱。常常自鸣得意地对其他人说:总统非我莫属,林肯绝不是我的对手。

为了显示出自己的高贵,道格拉斯总是乘座豪华的专列到全国各地进行竞选演说。而且每到一处,都要鸣炮28响,而林肯则是乘座一辆破旧的马车,到各地去演说。有一次,在一次竞选演说中,有人讽刺林肯相貌丑陋,过于寒酸,林肯说道:

的确。我相貌丑陋,不如道格拉斯那般英俊,道格拉斯先生出身名门,腰缠万贯,锦衣玉食,他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绅士。而我呢.贫穷得一无所有,我只有一间破旧不堪的小屋。屋里有一张床、一把椅子,再加一张桌子。此外,我还有妻子和女儿,我只有这些东西。但我非常爱她们,她们就是我的生命。

我想,从小就衣食无忧的道格拉斯先生大概不知道什么叫人世间的艰辛。他锦衣玉食,但未必了解人民的冷暖饥苦,他高高在上,但未必知晓我们这些下层人民之间那种情真意切的感情。

我的确长得丑,也很穷,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美国公民,但这恰恰是我的优势所在。很难想象一个不知人民生活之艰辛的人能够成为总统,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2.扬抑得当为主题服务

大选揭晓后,林肯以绝对多数压倒道格拉斯,当选为美国总统。

林肯先是对道格拉斯大加“赞赏”一番:英俊潇洒、绅士风度、出身名门,让人觉得总统非道格拉斯莫属。紧接着林肯又把自己描述了一番:丑陋、贫穷、一无所有,这种人怎么像一个总统呢?

随后,林肯把话题一转“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美国公民”,因此他深知下层人民的疾苦。人们的衣食住行他都了如指掌,而这些,都是道格拉斯这位出身上层社会的人所不可能了解的。因此,林肯接着向选民们发问:你们能选一位根本不了解你们疾苦的人做总统吗?

一番对比,一番思索,相信每位选民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林肯的成功、道格拉斯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口才悟语

在演讲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者先扬后抑,或者先抑后扬,当然也可扬此抑彼,借此很好地为我们演讲的主题服务。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

所谓论辩,就是参与谈话的双方,就同一问题,站在对立的立场上,进行针锋相对的论争。在论争中通过质疑、诘难、驳斥和揭露对方的矛盾,从而占据优势,确立自己的论断,以便最后取得正确的认识,肯定共同的见解。论辩的作用在于探求真理、明辨是非。

1.谈笑风生抨击对方

论辩术是一种高层次的说话艺术。在一定意义上,评价一个人的口才,可以说论辩能力是重要的标志。

我国古代三国鼎立时期,刘备面对曹军进逼,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担负起联吴抗曹的重任。

面对伶牙俐齿的张昭一伙,诸葛亮以一对众,谈笑风生,以“三寸不烂之舌”抨击了对手,说服了孙权,又用激将法使犹豫不决的周瑜坚定了挂帅抗曹的决心,从而达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

可见,血肉之舌如能巧妙运用,是可以胜过真刀实枪,强于千军万马。因此,古人有称:“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2.以牙还牙反击对方

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一次大会上对形形色色的听众演讲,幽默的话语不时引起台下阵阵笑声和掌声。

结束时,忽然有人叫喊:“您讲的笑话我不懂!”

“你莫非是长颈鹿!”诗人感叹道,“只有长颈鹿才可能星期一浸湿的脚,到周末才能感觉到呢!”

“我应当提醒您,马雅可夫斯基同志,”一个矮胖子挤到台上嚷道,“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不错,”诗人边说,边用手指着自己和那个人,“从伟大到可笑,正是一步之差。”

“您的诗太骇人听闻了,这样写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被人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

“请您过一千年再来,到那时我们再谈吧!”

“您说,有时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习性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

“那么,您不洗脸,就以为自己是干净的吗?”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观众的说辞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诗人敏锐地发现了观众话语中的片面性,果断地反诘对方,使对方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口才悟语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

善用逻辑,雄辩有方

论辩时,要善用逻辑,这样,你才不会让对方有机可乘,相反,这样可以让你的论辩更加有力。

1.抓住对方论点的失误

舌战时,将主攻目标对准论敌提出的命题,分析其实质,击中其要害,对方命题站不住脚,自然就会败下阵来。

抗战期间,厦门大学的英籍客座教授,在一次酒会上大放厥词,诬蔑厦大不如“英伦三岛之中小学校”,胡说什么:“欧美开风气之先导,执科学之牛耳。敝国有诗圣拜伦、雪莱、剧圣莎士比亚,现代生物学之父达尔文,力学之父牛顿。可叹泱泱中华,岂可侈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邦乎?”

当时的厦大校长萨本栋,理直气壮地以事实据理反驳道:“教授先生,你别忘了,中国的李白、杜甫如彗星经天之日,英伦还是中世纪蒙昧变荒之时;中国李时珍写下了《本草纲目》之际,达尔文之乃父乃祖不知竟在处何?”

英教授这时恼羞成怒:“校长阁下,请记住,是美利坚合众国的伍斯特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造就了您的学识和才能!”

萨校长微微一笑:“博士先生,我提醒您,中华文明曾震惊世界,没有中国远古的四大发明,也绝不会有不列颠帝国的近代产业革命。”

萨校长正是抓住英教授论点“中华文明落后”的失误,给予有的放矢的反驳,英教授终于哑口无言了。

2.揭穿其论据的虚假

俗话说:根基不正,其影必斜。揭穿对方论据的虚假是驳倒对方论点的又一有力的对策,这样,对方的论点必然不攻自破。

三国时,张昭攻击诸葛亮这个军师比不上管仲、乐毅,其论据是诸葛亮面对曹操的进攻“丢盔弃甲,望风鼠窜”,以致“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无容身之地”。

诸葛亮反驳说:“刘备起兵之初,兵不满一千,将只有赵、关、张。新野小县粮少人稀,我们却火烧博望在先,火烧新野在后,杀得夏侯悖、曹仁十万大军心惊胆裂。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想当年,汉高祖屡败于项羽之手,而垓下一战,终于获得最后胜利。靠的是韩信的良策啊!而韩信辅佐高祖,也并不是每战必胜。”

诸葛亮以事实批驳了张昭论据的虚假,其次,针对所谓“无容身之地”的诬蔑,援引刘邦、韩信的先例,说明“胜败乃兵家常事”,“求决胜不求累胜”则是刘备的战略方针。张昭之流无言以对,只好败下阵来。

3.假装肯定,将计就计

为了战胜对手,有时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将计就计,顺着对方的前提进行推理,最后得出荒谬的结论,此即逻辑上的归谬法。

加拿大的前外交官切斯特·朗宁,1893年生于中国,当时他父亲是美国来华的传教士。小朗宁出生后喝的是中国奶妈的乳汁。

后来,朗宁30岁时参加了议员竞选,遭到了反对派的攻击。后者的逻辑是:“朗宁曾喝中国人的奶长大,身上一定有中国人的血统,因而不能参加加拿大竞选。”

朗宁反击道:“你们中有没有人喝过加拿大牛奶呢?你们身上不是也有着加拿大牛的血统了吗?当然,你们可能既喝过加拿大的人乳,又难免喝过一些加拿大的牛乳,你们岂不都成了人牛血统的‘混血儿’了?也许你们长大了,不仅靠‘喝’,自然还得‘吃’,吃鸡脯,吃牛排,吃羊腿……这样一来,你们的血统一定是很难认定了。”

朗宁就是这样机智地运用了引申归谬的逻辑方法,驳其论证,说明对方命题与结论时间毫无逻辑关系,终于使政敌理屈词穷,败落下风。

4.使用间接反驳法

为了驳倒对方的论点,有时不妨另设一个与之相对立的论点,并全力证明后者是正确的,而反证对方论点的荒谬,也即逻辑上的间接反驳法。

爱国将领冯玉祥治军有方,他利用基督教维系军心,每天早操前问士兵:“弟兄们,我们是谁的军队?”

官兵们照例要按他的话回答:“我们是老百姓的军队!”可是,有一天,冯玉祥问话刚完,突然队伍里有个士兵大声回答:“我们是洋人的军队!”

冯玉祥勃然大怒,下令将这个士兵押到台上,责问他为什么这么回答。这个士兵面对刺刀、军棍,面不改色直言道:“听洋人的话,信洋人的教,替洋人打仗,受洋人的气,怎么不是洋人的军队?”

冯玉祥无言以对,他从心底赏识这冒失小兵憨直的性格与无畏的胆量,暗喜发现了一员“闯将”,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提拔重用了他。

他就是18岁的吉鸿昌,从此“吉大胆”的名字就在西北军中传开了。

5.戳穿对方的诡辩

在论辩中,诡辩常伪装成真理的面貌出现,或偷换命题,或捏造论据,或循环论证,或以偏概全,强词夺理,必须及时识破,予以戳穿。

古希腊的诡辩家欧布利德曾经问他的同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它还存在吗?”同伴听了,点点头。表示肯定。

欧布利德立即紧接着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头上就有角了。”

欧布利德使用了诡辩术。同伴因被欧布利德侮辱为有角的牲畜,十分恼火,但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口才悟语

辩论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珠联璧合,才可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话不在多而在精

下面是邹韬奋、马寅初两位先生的一句话演讲,或者显露了战斗的锋芒,或者造成了谐趣的氛围,都值得我们揣摩品味,会心悟解。

1.正反对比,一语中的

一句话演讲,不允许拐弯抹角,旁生枝节,必须抓住精髓,巧作对比,以求一语中的。

请看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于l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发表的一句话演讲:

“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邹韬奋先生的这一句话演讲,在当时被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这极其精练的一句话演讲,巧妙地采用了鲜明的对比,使卑微者更渺小,使高尚者更伟大,尽管只是一句话,却激发了人们奋起抗争的勇气,鼓舞人们以鲁迅先生为榜样,挺身而出,战斗不止。

透过这一句话的演讲,我们分明地感受到它里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有对当时政治战线、思想战线、文化战线上“不战而屈”的投降派的谴责,又有对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勇敢战斗,决不屈服的可贵品格的赞颂。

“不战而屈”和“战而不屈”,同样四个字的不同组合,成为衡量一个人有没有硬骨头精神的试金石。

2.灵活运用,借题发挥

一个成功的演讲家,往往思维灵活,善于托物寓意,常常由人们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话题,使得听众在会心悟解后,从心底里升腾起一片喜悦之情,造成和谐的、充满意趣的热烈氛围,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国著名学者马寅初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曾经在百忙中前往参加中文系郭良夫老师的结婚典礼。贺喜的人们发现校长亲临现场,情绪顿时高涨起来,鼓掌欢迎马校长即席致词。

马寅初先生本来没有想到要讲话,但是置身于喜庆的环境里,不能有违众人的意愿,但是,讲什么呢?讲几句场面话吧,马校长没有这个习惯;讲做学问吧,显然不切时宜。突然,他灵机一动,来了个一句话演讲:

“我想请新娘放心,因为根据新郎大名,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

人们听了马校长的这一句话,起初莫名其妙,后来一联系新郎大名,才恍然大悟:良夫,不就是善良美好的丈夫吗?于是大家都开怀地畅笑起来。

马寅初借助新郎的大名加以发挥,既表示了校长对教师的良好祝愿,希望郭老师人如其名,做一个好丈夫,又风趣横生地增添了喜庆气氛,真是妙语天成。

口才悟语

在公共场合演讲,有的人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自然令人钦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一句话,犹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同样值得称道。

一咏三叹意犹未尽

一咏三叹能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演讲者以情动人,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会让听众置身其中难以自拔。但这种真情实感不能是故作姿态,逢场作戏,必须是演讲者本人的真实感受。

1.“情”的力量有多大

二战英雄麦克阿瑟是美国的五星上将,他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而且也是一位富有**的演讲家。

朝鲜战争初期,麦克阿瑟率领所谓“联合国军”横扫朝鲜半岛,势不可挡,甚至放出了“圣诞节前让孩子们回家”的狂言。当他遇上志愿军后却一败涂地,最终颜面扫地地返回了美国。令他始料不及的是,美国人民夹道欢迎他们心目中的二战英雄,几乎是万人空巷。看着群情振奋的热烈场面,麦克阿瑟也不禁为之动容,他发表了如下的讲话:

我就要结束我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了。

当在本世纪开始参加陆军时,我童年时代的全部希望和梦想便开始一步步实现了。自从我进入西点军校并进行虔诚的宣誓以来,世界已经几度天翻地覆,希望和梦想从那以后就已经泯灭了。

但我仍然记得那时军营中最流行的一首歌,歌中唱道:“老兵们永远不会死,他们只是慢慢地消逝。”

像这首歌中的老兵一样,我现在结束了我的军事生涯,开始消逝。但我可以大声地说:“我是一名在上帝圣明的指引下尽心尽职的老兵,朋友们,再见了。”

一段感人至深的心灵独自,让全场的人为之潸然泪下。

1962年,已经八十多岁的麦克阿瑟又回到他曾经生活过战斗过的西点军校,面对众多和他年轻时一样充满理想充满希望的学员,麦克阿瑟再一次**心迹:

我的生命已接近黄昏,暮色已经降临,我昔日的风采和荣誉已经消失。它们随着对往日事业的憧憬,带着那余辉一去不返了。昔日的记忆奇妙而美好。浸透着眼泪,得到了昨日微笑的安慰和抚爱。

我尽力倾听着,渴望听到吹奏军号起床时那微弱而迷人的旋律,以及远处战鼓急促敲击的动人节奏。我在梦中依稀又听到了大炮在轰鸣,又听到了来复枪在鸣放,又听到了战场上那陌生、哀愁的呻吟。

可是,晚年的回忆经常将我带回到西点军校。我耳畔回想着,反复地回想着:责任、荣誉、国家。

今天,是我同你们进行的最后一次点名。但我愿你们知道,当我到达彼岸时,我最后想的是学员队,学员队,还是学员队!我向大家告别。

麦克阿瑟的这番肺腑之言,让那些年轻的军人们,那些硬汉们为之动容,不能自已。可见,“情”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2.强烈的咏叹调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想必很多人都看过,其中的雷军长,一位直率、粗犷的高级军官,人们对他的形象应该历历在目。

当部队马上就要开赴前线时,指挥部接到一纸调令:梁三喜连的赵蒙生要调往别处,不得上前线。

这一调令激怒了连长梁三喜,也激怒了雷军长。于是有了下面的一幕:雷军长在一次干部会议上大发雷霆。

我雷某今天要骂娘!为什么?因为,当我的大炮就要万炮轰鸣了,我的装甲车就要隆隆开进了,我的千军万马就要去杀敌了!就要去拼命!就要去流血了!

可是,就在这时候,就有那么一个人,她竟有本事从千里之外把电话打到我的指挥部!此时,我指挥部里的电话,分分秒秒,千金难买!可那个人来电话干啥?她要我为她的儿子,开后门,让我关照关照,奶奶娘,一个贱骨头!

我雷某不管他是谁,走后门?谁敢把后门走到我这流血的战场上。没二话,我雷某要让她儿子第一个扛上炸药包,去炸碉堡!去炸碉堡!”

雷军长的这番话,就像炸药包一样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爆炸。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屹立,一种人性的正义与使命感在人们的心头涌动。谁又能不为之感动,不为之动容,不为之流泪呢?

像这种快节奏、强烈的咏叹调,让听众如痴如醉,沉浸在激**的海洋之中,几乎达到忘我的境界,肯定能给人们以巨大的心灵震撼。

口才悟语

演讲者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言语都从肺腑自然流出,不给人客套、虚假、做作的感觉。先把自己摆进去,与听众寻求共同点、相通处,我和大家一样,普通平常,而不是居高临下,我比你们高明,这样才能与听众心理相容,有效交流。

幽默能使你的演讲锦上添花

当你与人争辩一件事时,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氛围下,巧用幽默,常常能够使你获得惊人的胜利。

1.幽默的反击

在一场极艰难的美国国会选举时,约翰·爱伦就是因为用了几句幽默的话,而获得最后的胜利,并扬名全国。

那时与爱伦竞争的对手,是一位与他旗鼓相当的人物陶克将军。这位陶克将军曾在内战时有卓著功勋,并曾任过数届国会议员。

当竞选时,陶克将军在演讲的结论里说:“诸位亲爱的同胞,记得就在17年前的昨夜,我曾带兵在山上与敌人经过剧烈的血战,在山上的树丛中睡了一晚,如果诸位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绝的战斗。诸位在预选时,请不要忘记吃尽苦头、风餐露宿的那个具有伟大战绩的人!”

这种演讲辞,在当时最能打动人心,但是爱伦却能够在眼看对手快要成功时,用几句轻松言词把他那篇演讲的功效一笔勾销,稳操胜券。

约翰·爱伦说:“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他确是在那场战争中享有盛名。但那时我在他手下当一员无名小兵,代他出生入死、谁冲锋陷阵还不算,当他在树丛中安睡时,还曾携了武器,直立荒郊,饱尝寒风冷露保护他。诸位想起那时的情景,如果是同情陶克将军的,当然应选举他,反之,如果同情我的,我可对于诸位的推选当之无愧!”几句话说得听众心悦诚服,立刻对他争相推选,不久,便把他拥进国会。

2.幽默的收场语

约翰·爱伦在国会奉公守法,还会常常运用幽默排解种种艰难的问题。

一次,约翰·爱伦想在国会发表一篇演讲,但被一名议员拒绝,于是他立刻装出一副哭丧脸,抽咽着说:“虽然你们拒绝我说话,但是请你们在会议的记录上代我再插入几声欢呼喝彩,我想这一点小小的要求,总不会也被你们拒绝吧?”

一番话说得全体议员们禁不住哄堂大笑。本来爱伦之所以演讲,是为了要修改会议记录,而那位议员的拒绝,是国会法律依据的。但是现在他说出这样隽永的言词,便使人觉得并无坚持那条法律的必要。于是一致通过爱伦发表那篇演讲。

爱伦在演讲终了时,又使用他的幽默手腕,使人格外爱戴他。他在结尾时说:“议长!我已经把我所持的理由全盘托出,对不对由你们去评判,现在我要回休息室,去愧受朋友们的贺词了。”

这真可说是一段千古罕见、妙不可言的演说结尾,他充分表现了演讲者的坚定自信,毫无疑问,结果他博得全席的热烈掌声。

口才悟语

幽默不仅是调节演讲气氛的好作料,也是演讲者彰显智慧的窍门。不少演说家往往喜欢适时地“幽上一默”,使自己的演讲充满了魅力。理解幽默的语言,对充分理解演讲的内容与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