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1 / 1)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 师给各国孩子出了 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 食紧缺的问题?”孩子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孩子不知道 什么叫“粮食%,欧洲孩子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孩 子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孩子不知道什么叫“思 考”。看完这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们禁不住在想:是 谁偷走了我们的孩子的思考能力?

■第三十六件事男孩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在学习生活中孩子知道问题的答案、结果也不代表聪明,因为要看他是如 何得到的,能不能得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思维很重要,思维能力是影响他 人生发展的重要核心能力。如果有了一种思维方式,孩子养成了习惯,他自己 可以去发现问题(如果有了一种思维方式,孩子养成了习惯,他自己可以去学 习解决问题。童年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时期,一方面是因为大脑本来就是处 于一个发育的过程,神经细胞末梢飞速发展,对什么事都敏锐、好奇(另一方 面心智也单纯,所以心理上很少有负担,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思维非常活跃。 而成人的思维大都有一定的定式,尤其在情绪差的时间,思维更加狭隘。可当 我们与孩子们碰撞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呢?

放学路上,三个男孩子利用回家的路程在玩超级“剪刀石头布”,只不 过,三种土工具已被动漫中的武器所替代了,并且四肢替代了手掌,边玩边 走,其乐无穷。而你呢,还需要接孩子早回家,需要做饭,监督孩子做作业 等,这时候,你会如何处理? A:强拉了自己的孩子就走,并告诉他你的种 种理由。;用成人的口气,连哄带骗拆散了这个小团伙,带了孩子就走。 C:耐心地等到他们玩到家门口。D:兴致勃勃地观战,直至到家门口,还接 下去与孩子讨论你小时候的土游戏“剪刀石头布”,讨论如何在游戏中获胜。

第一种节约的是你的时间,但是,你扫了孩子的兴致,你所谓的理由会 让他产生厌烦,压抑了大脑活跃的机会。

第二种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善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 孩子自己去考虑,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 能力了。

第三种你少了一份趁他兴致浓厚时,与你交流探讨的机会,也让他失去 了思考的机会。

第四种当孩子对某事发生兴趣,或兴致正高时,是孩子在生理方面和心 理方面得到的一种满足,进而产生情绪方面的快感,它不仅能带来快乐,更 有利于深层次地启发思维,容易并能积极地展开想象也好,创造性也好,记 忆也好。所谓的快乐能带来大脑思考的活跃深度。

而这正好是家长启发性思考引导的时候。

!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对买主说,你们无论是 买我的马还是租我的马,价格都便宜,而且可以随意选马,但是只能在门口 选马。霍布森的马圈很大,马匹很多,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 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不是瘦的,就 是赖的。后来,管理学家西蒙把这种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讥讽 为“霍布森选择效应”。霍布森选择效应对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如 果我们用一个狭窄的标准来约束和衡量孩子,必将扼杀多样化的思维,从而 也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在教育孩子时,一些父母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正确 答案,总是千方百计地对孩子进行暗示,总是在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对问题进 行探索研究时,又不断地提示,不断地纠正孩子的错误,于是孩子在父母的 不断提示下顺利地得出了正确结论。实际上父母的这种做法在不知不觉中已 经让孩子陷人了“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

一位国际儿童园的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亲子活动时,孩子们在一 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 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 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 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 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 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 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 他庆贺。

另一位中国孩子的妈妈却是另一种做法:当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 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 这里灌下去。”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一句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要躬行。”为人父母者大都知道这个道理,但真正做到却不容易。

2.过度关心使孩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在南京一所小学,一个美国女孩和一个中国男孩同时患了重感冒。于是 班主任老师通知了孩子的家长。中国孩子的爸爸半小时内从离校很远的单位 打的赶来并很快带孩子去了医院。那个美国女孩的家长则在电话中问老师: “孩子的腿有问题吗?”当从老师口中得知腿没有问题时,他只说了句,腿没 有问题就让她自己回来。

无独有偶,在另外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因一件小事 发生口角,并发展为打架事件,那个韩国男生因个子小而吃了亏。事情闹到 了校长室,校方对此非常重视,要求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认真处理此事。 中国孩子的家长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 写检查。而那个韩国家长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自己一个人离开了。

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孩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查,而韩国男孩早上六 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那个韩国男孩是自己做 的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他自己的事情。中国的父母很少去思考在无微 不至的关怀下,自己的孩子将失去什么。

一位行为学专家说:“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事实正是如此,有思考力的人才会有创造力,才会掌握自己的命运。

■第三十七件事循规蹈矩会扼杀男孩的创造力循规蹈矩的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必然会成为俗物。他们的特征是很听话, 总是唯命是从,害怕批评,竭力使自己的举动不违礼俗、不犯过错;他们接 受别人教给的东西,几乎从不表示怀疑……这样的儿童很容易成为大人们眼 中的好孩子,但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却很难有大的成就。在对孩子的教育中 有人倡导“无错”原则,认为孩子是没有过错的,不应该一味批评。同时也 有人认为,孩子的创造力往往表现在错误和破坏之中,孩子“惹了祸”,父母 该高兴才对。毋庸置疑,教育孩子条条框框太多有很多弊病,当然,如果认 为孩子的错误和破坏可以直接导致创造也是不太可取的。

!解放孩子的双手

孩子的创造力往往出现于我们的意料之外,尤其是在他们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孩子的想象总是比成人新奇、随意,能够打破常规。当我们对他 们的成果做出及时而肯定的评价时,他们的创造性就会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 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创造出成人难以想象的事物。

桐桐很想制作一副自己的太阳镜。这天,爸爸帮他准备了很多材料,妈 妈在桌子上为他摆了一个太阳镜供他参考。折、画、装饰,每一个步骤,桐 桐都完成得很好。只是在剪工上出了一些问题,光滑的眼镜边被他剪得参差 不齐。爸爸指着他的作品嘲笑起来,桐桐显得很不开心。

妈妈正想过去帮他,只见桐桐歪着脑袋略微想了一下,随即将眼镜拿起, 非常投人地将眼镜边剪成了锯齿状,原本规规矩矩的作品让他搞得面目全非。 一会儿工夫,桐桐美滋滋地走过来对妈妈说:“妈妈,你快看,我做了一个太 阳眼镜。”妈妈仔细一看,他做的眼镜果真像太阳,红红的装饰色,锯齿状的 光芒,整个作品独具特色,颇有些出乎妈妈的意料。妈妈拍拍他的小脑袋说: “桐桐真聪明,你做了一副最好、最棒的小眼镜。”

第二天,妈妈和桐桐把他的“眼镜”带到了幼儿园。老师评价说,在孩 子们参照模型板制作太阳镜的活动中,桐桐是第一个打破常规模式,大胆想 象,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太阳镜的小朋友。

为此,老师在评价游戏中重点表扬了桐桐,并将他的作品摆放在了班里 的作业展板上。第二天,第三天,很多小朋友开始关注这件独特的作品,而 且制作出了更多样式的太阳镜,蝴蝶的,云朵的,彩虹的……制作活动一下 丰富了起来。从那儿以后,桐桐一下迷上了美工活动,他的动手能力明显得 到了提高。

做父母的头脑里要少些条条框框,不要总是说“看你做得像什么呀?” “哪有你这么做的?” “你看清老师是怎么做的了吗?” “我看你这是瞎做!”之 类嘲笑的话。仔细想一想,孩子的“错误”再大,又能“错”到哪里去呢?

并且,许多意想不到的创造就常常发生在“错误”之中。在孩子的世界里, 完美是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但父母们需要告诉孩子:完美并不等于起点和 终点的完全重合,也不等于自始至终的“正确”。如果能注意拓宽思维,即使 在看起来不怎么完美的地方,也可以“另辟蹊径”,发现和创造出令人惊奇的 美丽。

2.尊重孩子的参与权

孩子的参与权,对许多家长来说都是陌生的。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家 庭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得不到尊重的情况随处可见。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家 长不顾及孩子的感受、需求、能力和他们的长远利益,习惯把成年人的思想 观念强行灌输给孩子,按照成年人的意志为孩子安排生活方式和内容,确定 生活目标和行为选择等问题;反映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热衷于教条式的说教, 不屑于征求孩子的意见、取得孩子的认同等错误;反映在对孩子的评价标准 上,存在以成人为中心的“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循规蹈矩被奉为楷模等 错误想法。专家表示,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当孩子们以其童心和对新事 物的敏感接受新思想、模仿新事物做出行为选择的时候,无论是积极的还是 消极的,常常被家长们视为“不轨”而横加限制。一些家长在埋怨孩子“不 好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自己“管”孩子是否符合孩子自身的发展需求, 自己的教育行为孩子是否认同。尽管许多家长的出发点确确实实是“为了孩 子好”,但是缺乏对孩子参与权的尊重,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有人说孩子天生就是个创造者,因为他们生来活泼好动,不被 各种各样的规矩所指控,他们敢于打破常规,不按照成人的模式去 思考问题,所以他们常常会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事物来。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创造天赋在一天天减少,这里面的原因主 要在于,很多孩子的创造力被循规蹈矩的父母们在不知不觉中扼杀 掉了。对父母而言,“听话”才是父母们希望孩子们做到的,“听话” 才是孩子们应该最先学会的本领。对此,我们不能不说这是父母在 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大悲哀。

■第三十八件事男孩要有发散、多向思维能力科学家哈定说:“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都是幻想家,而幻想主要是靠发散 性思维。”确实,发散性思维是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 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方法,它是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 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

!打破思维定式,让想象自由奋飞

所谓思维定式是指人们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看待事物、思考问题的 情况。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常常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方向。在条 件不变的情况下,定式可以筒化人们的思维程序,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迅速解 决(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它又可能成为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引人误人 歧途,从而妨碍问题的解决。所以,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式的干扰。

一位创造学家曾经在他的演讲和著作中,无数次地提到这样一次令他感 慨万分的经历:几年前的一个傍晚,我.岁的儿子放学回家,拿起一只苹果就要切开。 但他不是像我们通常那样竖直着切,而是把苹果横躺着切。我刚要提醒他 “切错了”,他已经一刀切了下去。只见儿子放下刀,拿着一半苹果兴奋地朝 我喊道:“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我对他这一发现感到很惊奇。我们每 个人都吃过苹果,都曾无数次把一只苹果切成两半,但是我们也许并不知道 苹果里藏着一颗十分规则的五角星。这次经历之后,我总在心里问:“为什么 我没有想过苹果可以横过来切呢?”

“竖着切苹果”是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式。 世界很精彩,我们何不试着把苹果横过来切呢?

有这样一道智力题:晚上,一个房间里点燃了五支蜡烛,吹灭了一支, 问第二天早上还剩几支蜡烛?孩子们稍许思考,便会很快答出:一支,即被 吹灭的那支蜡烛。孩子确实没答错,多数父母对孩子这样的回答往往也不会 有什么疑义。而事实上,此类智力题筒单想起来“标准答案”都只有一个( 但经过多向思维,就知道能有许多正确的答案。可见,这里存在着一个父母 是不是重视孩子思维能力训练的问题。

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作家劳拉在其自传体小说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天,父亲给我们姐弟俩讲笑话。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大猫和一只 小猫,为此他在门上为大猫凿了一个大洞,为小猫凿了一个小洞……”我的 姐姐打断父亲的话说:“小猫可以从大洞进去呀!”我却说:“因为大猫不让小 猫走大洞,所以要凿两个洞。”父亲夸奖我们谁都比那个养猫人聪明。

劳拉父亲的赞扬是很有道理的,其对劳拉的肯定实际上是对孩子进行多 向思维的训练。这就给我们启示:许多问题,我们不应该仅满足于为孩子提 供一个标准答案,或是满足于孩子答案的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 孩子有兴趣去寻求答案。因为标准答案有时并非只有一个。

以上面的智力题为例,答案“一支”当然是正确的。但设想一下:如果 燃着的四支蜡烛在夜里有一支被风吹灭呢?如果四支当中有一支较大,因而 到了第二天早上仍在燃烧呢?如果……那么答案显然就不只是“一支”了。 上述的“如果”都是不违反题目条件的,答案便自然都是正确的了。问题的 关键是可以通过这一个个“如果”,训练孩子多向思维,拓宽孩子思考问题的 空间。初始孩子可能不会去“想”,父母不要心急,可先讲例子,再出题引导 孩子学着“想”。

天才往往善于从他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办 事角度。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会 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他发现自己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 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他就会不停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 一个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随着视角的转换而对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理 解,从而理解得更加深人,最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为了使孩子更聪明,父 母千万别忽视了对孩子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孩子多向思维的常用方法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加强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比如,回形针 的用途有哪些?回形针的用途非常多:可以用来把纸和文件别在一起,可以 用作发夹,可以代替别针,可以拉直了用作粗织工的织针,可以当鱼钩等。 比如,怎样才能达到照明的目的?方法有许多,可以开电灯,也可以点蜡烛, 还可以用镜子反射太阳光以及用手电筒、点火把等。比如,折叠桌子给我们 带来了很大方便,那么这种折叠的结构可以运用在其他哪些事物上呢?可以 是折叠椅子,折叠床,也可以是折叠自行车等。经常性地培养孩子进行发散 性思维,他就能够学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创造力。当然父母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孩子发散思维。

(1)鼓励孩子多提思路

从小带孩子做题的时候,就应该不过于重视答案而着重于启发孩子,寻 找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样能让孩子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其受益终生。

%)教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给孩子讲故事:小熊要去小河对岸看 望姥姥,走到河边,它发现小木桥断了,小熊怎样才能过河呢?让孩子想办法, 想得越多越好。又比如,把一块小积木放进一个手伸不进去的瓶子里,要求孩 子在不翻倒瓶子的条件下,想办法把积木从瓶中取出来。孩子想的办法越多, 越合理越好。这样既使孩子解决问题,又使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

%)鼓励孩子的奇思异想

当孩子提出任何奇怪的想法,家长应该立刻鼓励,说“了不起”。鼓励孩子 的奇怪想法,就是鼓励孩子多思考,而批评则只能让孩子的思维能力萎缩。

%)根据故事开头编结尾

例如,给孩子讲故事《救小黑兔》:一天,两只小兔(小白免和小灰兔) 正高高兴兴地在草地上玩,忽然,从不远处的井里传来“救命呀”的呼叫声, 小白兔和小灰兔急忙跑到井边,只见小黑兔在井底下吓得直哭。小白兔着急 地对小灰兔说:“咱们得赶紧想办法把小黑兔救出来。”它们会用什么办法救 呢?

%)动手改变事物的形状等

“创造就是把已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东西。”改变事物 原来的形状、颜色、气味、形式、运行方式、因果关系等,也可以产生创造。 例如,孩子用水粉画画时,可以让他试试把不同颜色的水粉进行搭配创造出 新颜色;给他一个圆形物体,要求他在圆形物体上加上其他物体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物体,等等。又如,可以带孩子去商店,让他仔细地观察各种造型别 致、形状不同、花纹漂亮的花瓶,然后,家长在孩子面前像变魔术似地用一 张张彩色纸剪出一个个奇特的花瓶,以激发孩子剪花瓶的愿望,然后给孩子 一些彩色纸,让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剪出的花瓶比妈妈剪的更漂亮,通过他 一次次对图案的设计、色彩的搭配和技法的掌握,激发他的创造意识和审美 情趣,有助于打开他的创造思路。

%)把“脑筋急转弯”作为娱乐

休息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人拿一本《脑筋急转弯》,互相出题目考,谁 输了就打一下巴掌或刮一下鼻子。这种游戏能直接锻炼孩子发散思维的能力 并且其中的乐趣能很快驱散学习的烦恼,是非常好的休息方式。

男孩不光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且要有勇气去质疑, 打破常规、淡化标准答案。日常生活中要锻炼自己多向思维,还有 一点就是要学会反向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向思维。总而言之就 是把简单的问题想地复杂些,把它想得面面俱到。

■第三十九件事给男孩“装备”发达的大脑现代科学认为人的极为丰富的脑力资源是远远没有得到开发的。因此, 家长在提高儿童智力方面,尤其是开发儿童的智力、促进儿童大脑发育方面, 可以做许多事情。近年来,脑科学家研究表明,一般人只用了大脑智力潜能的10),尚有90)在童年没有得到开发。成年以后,这些“脑资源”就被废 弃了,致使“流水不回”,仅成为平庸之人。划时代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被认为 是聪明绝顶的人。他死后,大脑被解剖分析,发现他的大脑智慧的潜能也只 用了三分之一,可见人的大脑具有巨大的挖掘和利用的余地。

1.脑和心理

无论是脑的生理结构,还是它的运作方式,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智力。脑 有点像计算机,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似乎按类似计算机程序的步骤进行运 作。这些步骤是神经元以个别的片段或链条贮存着的信息。一个筒单的身体 动作(如举起小指)会同时引发脑中成千上万的循环通路发挥作用,不可或 缺。无论我们学到的是什么,它们都按程序存贮着供以后使用。但由于我们 是人类而非计算机,我们的脑倾向于以情绪化的方式来使用这些程序。如, 除非有趣或有奖励,否则我们并不是对学习新东西很感兴趣。换言之,只有 我们想学的东西才能学得最好。聪明孩子要比其他儿童能处理更为复杂的程 序,而且能利用他们较好的记忆和注意能力提出新观点。父母可以通过积极 的态度表扬儿童有良好的记忆以发展他们的记忆能力而不要经常对他们的遗 忘加以奚落,例如说一些这样的话:“要不是提醒你,你该不知道自己的脑袋 长在哪里了。”

脑的工作方式也受激素的影响。激素是体内的化学物质,由身体内的腺 体分泌出来,会影响人体的功能,尤其是情绪。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对他应 该学习的东西抱消极态度,或者当他厌倦、恐惧或疲惫时,胸腺就释放出激 素,能阻止新信息进人大脑加工过程的最高水平。考试紧张症就是恐惧和激 素活动的结果。你也许会面对试卷时发现什么都不记得了。尽管你努力想写 下什么,但即便是前一天还清楚的答案在此时似乎也消失了。在儿童学习中克服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就是设法使学习有趣,没有压力,多给予表扬,使 孩子对学习产生好感。不要在孩子疲惫时还拼命地给他灌输东西,他们不是 等待填充的空容器,而是对你提供的东西有所准备的渴望学习的人。

2.左脑和右脑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大半球,右脑占优势的人们倾向于把 事物看成一个整体。他们关心模式、形状和大小,更具想象力和直觉。在左 脑占优势的人(常常更善于逻辑和学业,如数学和词汇技能&看来,他们的 观点似乎是模糊不清的。右脑会帮助你写诗或完整地欣赏一幅画,而左脑会 帮助你合乎语法地写作,修理发动机或赞美艺术家的绘画技巧。但对大多数 人来说,两半球是协调工作的。

似乎知识的种子大部分是由右脑吸收的,之后由左脑进行分类和交流。 在某种程度上每个半球也能做另一个半球所做的工作。但是若输人的信息更 适合自己的加工方式时,该半球就能发挥更好的作用。不过并非总是由相适 应的半球来处理输人的信息,大多数人倾向于用某一侧半球,这一半球赋予 他们特殊的风格,可以参与到学习的方方面面。例如,拼写不好的人可能更 偏向于用右脑而非左脑,因此他们更多地依赖直觉,对字母的细节没有足够 的注意。

儿童通常并没有优势脑半球,但在学校里传统的教育一直强调的是较僵 化的左脑的活动,有时不利于右脑的发展。因此,在儿童毕业离校时,常常 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的确,学校和智商测验更像是为左脑而非右脑设计的。 一些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如果右脑的某些活动不进行定期训练的话,它们将 再也得不到好的发展。由于最大的创造性成就需要两个半球的活动,因而过 分强调学校教育会压制儿童创造潜能的发展。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开发更具直觉性和创造力的右脑。下面筒单列出了脑的优势不同的儿童各自可能 的行为方式:儿童在左右脑的使用上可能会有个别差异。女孩通常右脑占优势,直觉 能力比较强。男孩左脑占优势,因而在数学和工程方面表现得更好。但是, 儿童并没有表现出哪一侧占优势(这会随年龄增长而表现出来)的任何迹象, 因此很可能是对男女孩采用不同的抚养方式造成了他们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任何一个儿童都能养成靠一侧脑半球思维的习惯,父母可以注意观察到这一 点,并设法纠正这种平衡,以使儿童敏捷灵活,下面是不同优势脑半球的儿 的。

左脑:喜欢正规的教育,有坚持性、负责任,独自学习时快乐,在学习 时静止不动,在学校里做得好。

右脑:喜欢暗一些的光线,不爱坐着学习,喜欢有人陪着学习,喜欢运 动、触摸和做事,在学校做得并不好。

另一种看待这种思维方式差异的方法就是把儿童分成聚合思维者和发散 思维者。这正好对应于左脑优势者和右脑优势者。聚合思维的人按规则进行 思考,有可能得出很合逻辑的结论,而且一般来说在科学和数学活动中表现 出色。发散思维的人更具创造性,会产生一些新异的,也可能听起来可笑的 观点和方法,而且常常喜爱艺术活动。聚合思维的儿童在直接的问题 答 案类型的测验中成绩较好,而发散思维的人更喜欢散文,在那里他们可以尽 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关于聚合和发散思维的经典测验就是向儿童提问一块砖有什么用处,聚 合思维者认为可以盖房子、砌墙等,发散思维者认为可以用作压书用的东西, 把它压碎做水泥、砸窗户等。据某些人声称,鼓励发散思维只是鼓励孩子变 傻,其实说这些话的人才会使孩子变傻。

这里我们感兴趣的并非儿童完全用哪种方式来思维,而是占主导地位的 思维方式。

如果你感觉到孩子右脑占优势,那么就通过玩游戏(如你在儿童剧中看 到的捉迷藏)激发左脑的发展。例如,在一幅有关农场主麦当劳的农场画中, 让孩子寻找藏在其中的猿。

如果你的孩子似乎左脑占优势,那么就鼓励他欣赏一些大的东西,如天 地相会合的情形,或给一张大纸,一支大画笔让他画画。

要使大脑生长发育良好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是良好的营养,充 足的氧气,优越的环境,促使大脑组织的生长,完善大脑结构。二 是良好的信息刺激,提高大脑的功能。前者为大脑发育奠定物质基 础,后者为大脑功能提供精神食粮,两者结合才能使儿童具有发达 的大脑,聪慧过人。

■第四十件事增强男孩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 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对于孩子来说, 想象对他们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家长应尽量发掘孩子进行活动的 想象功能,促进想象。对于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 自编的故事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孩子的创作。

年轻妈妈一定注意到,自己的孩子特别会想象:有时候,他会告诉你, 他就是哈利·波特(有时候他可能会告诉你他想和蓝猫一样去遨游太空呢! 也许,你会忍住笑,点头同意他的意见(也许你情绪正不佳,便否定他:“瞎 讲什么,异想天开!”

年轻的妈妈们如果发现孩子有一些较夸张的想法,应该注意保护,千万 不能横加批评,挫伤孩子想象力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水 平的集中体现,但它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持。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 造力无从谈起。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要给孩子充分想象的空间,也许孩子 有时的比喻并不恰当,但妈妈应予以适当的肯定。

有一天晚饭后妈妈带着孩子去散步,忽然孩子兴奋地看着月亮说:“妈 妈,今天的月亮很漂亮,像一只灯泡!”妈妈忍不住大笑,因为从来不曾有人 将月亮比成灯泡。孩子顿时愣在那里,他一定感到自己说了什么傻话。此时 妈妈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为什么年幼的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想象? 古人比喻月亮像一个明晃晃的铜镜,现在的小孩到哪里去见这样的镜子?如 果妈妈今天对孩子说,月亮根本不像灯泡,它是一面镜子,孩子可能从今以 后再也不会想象月亮是其他东西了。十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孩子又注意到月 亮,同样兴奋地告诉妈妈说,今天的月亮像个香蕉。妈妈这次微笑地点点头, 说:“很好,今天的月亮弯弯的非常像香蕉。”也许,妈妈的心里从来不曾认 为月亮与香蕉有何相像,但今天经孩子这一说,哎,还真的有些像呢!

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很多方法,年轻的父母们不妨试试看:!利用神话和儿歌启发想象

德国诗人歌德幼年时,母亲就常常给他讲神话故事。讲到最惊险处就停住了,以后的情节让歌德自己去想象。幼年时的歌德为此做过多种设想。有 时他和奶奶一同谈论故事情节,然后再等待着第二天故事情节的“公布”。第 二天,母亲在讲故事前,先让歌德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设想的,然后再把故事 情节讲出来。这样,歌德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得到了发展,这也为他以后的创 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美国语言学教授斯特娜夫人也非常认同神话和儿歌的作用,她说:无趣的人干什么都只论事实,排斥想象。他们甚至把圣诞老人和仙女从 家里撵走。他们的这种干巴巴的生活态度也传染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他们认 为违反事实的传说和不合情理的儿歌等对孩子有害无益,他们更不懂得传说 和儿歌能够陶冶孩子的品德。事实上,即使大人的生活,没有想象也是无趣 的,更何况孩子们呢?因此,从家庭里撵走圣诞老人和仙女,就如同撵走伴 侣和拋弃玩具一样,对孩子来说是残酷无情的。

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行为习惯方面,神话和儿歌会起到神奇的作用。 因此,斯特娜夫人非常重视利用它们来教育自己的女儿小维尼。她在书中有 如下的记录:我的家中不排斥仙女,我经常给女儿讲传说和儿歌,使她知道 大自然是仙女居住的可爱世界,因此,她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同时,她还从 传说和儿歌中学到了许多优秀的道德和品质,如正直、亲切、勇敢、克己等。

由于孩子们来到人世间还没有多久,没有任何的社会经验。在他们眼中 根本没有善、恶、是、非的存在。给他们讲述传说和儿歌是让他们分清善恶 的最好方法。斯特娜夫人还用这种方法矫正女儿的不良行为,巩固和发展她 的一些好的方面。

为了发展小维尼的想象力,斯特娜夫人不仅同女儿讲述已有的传说和童 话,而且还让她看有趣的画儿,进而让女儿讲述自编的故事,并鼓励她把故 事写成文章。为了发展女儿的想象力,她还和女儿各自交了一个想象的朋友,她写道:

我和小维尼各有一位想象的朋友,一个叫内里,另一个叫鲁西。当我们 住在农村远离朋友们时,我们就请出两个想象的朋友,这样我们可以*个人 一起玩。所以小维尼任何时候也不会感到无聊、苦恼。令人可笑的是,有一 次保姆说:“太太,你的女儿有些怪,好像是在和幽灵玩。”

2.利用绘画启发想象

图像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父母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各种图画, 并鼓励孩子试着以此为基础画出来。

绘画最易诱发儿童的想象力,也是最为儿童所喜欢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 孩子虽然画技不高,但却能表达其思维活动过程。对儿童的画,不要只追求 画得多么“像”,而应鼓励他“想”得越多越好。

北京市和平里四小就是一个注重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学校。有一天,日本 教育代表团来校观摩四年级的美术课。美术老师胡明亮画了一只流着眼泪的 小鸭子,让同学们以这只鸭子为主题,当场创作一幅图画。30分钟后,全班 36名同学创作出37幅画,令日本教育家们大为惊讶,连连称赞:“中国的孩 子太富有想象力了!”

孩子们都画了些什么呢?

赵亦鑫画的是《失去自由》:小鸭子被关在铁笼子里,望着一群高飞的大流。

陈溪画的是《不准动!》:一个戴着假面具的人,正用枪口对准一只流泪 的小鸭子。

李佳画的是《水污染》:小鸭子从被污染了的河里叼起一条小鱼,而小鱼 只有骨头架子,小鸭子伤心地哭了。

最精彩的是唐小晰的《触景生情》:一只小鸭子呆呆地站在“烤鸭店”门 前,看到爸爸妈妈都被挂起来烤熟了,自己成了“孤儿”,不禁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如果我们的父母都能像胡明亮老师这样教孩子,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 的翅膀,那孩子可就解放了。

3.用游戏启发想象

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孩子的自发游戏,父母应该给予关注。游 戏对儿童来讲,就如同成人的工作、学习一样,是发展孩子想象力最好的活 动。孩子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多种活动,凭借想象扮演多种角色,表现多种 生活情境,自己动手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用积木搭娃娃床, 用杯子当锅给娃娃做饭,用圆环做方向盘开汽车,用纸撕成条做面条等(还 与小伙伴共同商议分配角色、安排活动。当孩子在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 中,游戏的情节也具体化了,孩子的创造力也随之得到了发展。犹太人家庭 中最常玩的游戏就是让孩子拣圆豆。方法是把绿豆、黄豆或其他圆形的、体 积小的、颜色不同的物体混合放在一个盘子里。再准备四五个不同颜色的小 碗,让孩子从盘子里取出豆子或其他物体,并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放人不同颜 色的小碗里,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通过辨别颜色、形状和大小来激发想象力。

有的父母因不了解孩子们的想象世界,当孩子用木片和纸盒等建造城市、 宫殿时,她们为了收拾屋子,就往往不跟孩子打招呼就破坏了孩子的游戏, 这就无情地摧残了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样做非常不对。她们的这一举动,不 仅剥夺了孩子的幸福和游戏的欢乐,而且有碍于孩子将来成为诗人、学者、 发明家……*支持和引导孩子的梦想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梦想,他们幻想自己的将来是多姿多彩的。虽然有的 梦想似乎是不切实际的,但却是孩子有想象力的表现。这时,父母千万不要 呵斥孩子,更不要讽刺孩子的梦想。正确的做法就是支持和引导孩子的梦想, 鼓励他们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天晚上,莱特兄弟在大树下玩耍,他们看到天上有一轮圆圆的月亮。 觉得又亮又好玩,就商量要把月亮摘下来,放在屋里当灯用。于是,兄弟俩 就开始脱掉鞋子,爬上高高的大树,希望站在树上把月亮摘下来。但是,当 他们快爬到树顶的时候,一阵风吹动树枝,把弟弟从树上摇落下来。幸运的 是,他被一根树杈钩住了衣襟,后来是爸爸把弟弟抱了下来。爸爸一边给孩 子包扎伤口,一边对他们说:“你们想摘下月亮的想法很好,但月亮并不是长 在树梢上,而是挂在天空中。想要摘到月亮,你们就应该造出一种会飞的大 鸟,骑上它到空中去摘月亮。”父亲的鼓励在年幼的莱特兄弟心里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后来,他们果然造出了会飞的“大鸟”,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让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许多父母抱怨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其实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 在着教育的机会,生活中充满了各学科知识,完全可以有机会利用 孩子开心、有兴趣的时候,一点一点积累,让孩子以后在上课学习时再遇到这些内容就不觉得枯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