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环境决定未来高度(1 / 1)

在法国,为了给孩子们营造具有启发性的环境,小学设置 了一门“启发活动”课程,每周7课时,没有确定的教学大 纲,内容包括若干科目领域,这实际上是一种进行科技启蒙教 育的新途径。同样在德国的中小学校中,科学课教学遵循的是 “直观原理”“自由活动原理”“一切从儿童出发”和“整体性 原理%,它强调充分利用儿童的经验、启发儿童进行活动、促 进儿童的独立性&强调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科学方 法和有关的技能。科学课还必须向儿童传授新的经验,唤醒儿 童对那些还没有处于其视野之内或至今还未曾接触到的事物形 态发生兴趣,使他们能在自我行为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产生更 进一步的认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具有启发 性和刺激感官的环境,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苗壮成长。

■第六件事营造培养“天才”的环境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种观点:“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仅仅由 于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特别是儿童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 天才或者英才,而更多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 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当然,这样的观点也有其片面性,他在强调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作用时,忽视了他们在天赋上存在的差异。有这样一个例 子:有两只刚刚出生的小狗,它们由一母所生。但是,两只小狗却完全不同, 其中一只狗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另一只狗则愚蠢痴呆。这种差异完全是天 生的,完全是由于它们的天性不同造成的。而另一个例子则证明了相反的观 点。有两匹长得一模一样的小马。一匹交由一位庄稼人去喂养。但那个庄稼 人非常贪得无厌,在这匹小马还没有发育健全时就用它来赚钱。最后,这匹 小马变成了无价值的驮马。而另一匹小马被托付给了一个聪明人,在他的精 心喂养下,最后这匹小马竟成了日行千里的骏马。

以上这两则小故事代表了有关天才与成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前者 强调的是天赋,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其天赋的大小决定的,而环境的作用是次 要的,与此相反,后者则几乎视环境的作用为万能,天赋的作用则毫不重要。 自古以来,在关于孩子的成长问题上,很多人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孩子的 天赋当然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多一点,有的孩子少一点。如果所有的孩 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取决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整的教育,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有发挥出来。如 果对一个智力平平的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禀赋,也会 优于生下来天资聪颖但受到教育不完整的孩子。当然。如果对生下来就非常 聪明的孩子施以同样的教育,那么前者肯定是赶不上后者的。根据上述的理 论,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孩子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他的发展就是 不可估量的,但遗憾的是,人们对“天才”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父母对孩 子往往过分挑剔,挑剔太多,最终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压抑与怨恨,因父母 施加的压力过大而半途而废的“天才”不是少数。

如果我们找到了隐藏在孩子身上的某一种特长,那么这只是向我们提供 了孩子发展方向的一种极大可能。大多数孩子也确实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能在与此相关的领域里取得成就。但是我们还是不能过早地限定他的发展方 向。我们不能说:瞧,这个孩子有运动特长,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世界冠军。 我们把他送到某体育学校去,其他的课程孩子根本不需要学,他只要学会如 何拿冠军就可以了。这里有一个兴趣的问题,一般来说,在某一个方面有优 势,也相对会在这个方面有兴趣,但这不是绝对的。一个孩子在小时候发现 的特长,有可能并不是他人生发展的最终方向。在童年时期,孩子的心理并 不是那么稳定,外界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为一个诱因,引导他走上一条完 全不同的路。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要太早限定他的发展方向。正确 的做法是,即便是发现了孩子的特长,我们也要尽量让他全面发展。在这点 上,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父母是一个好榜样。

杨振宁.岁时,父亲杨武之学成归来,开始教儿子许多新的知识。他用 大球和小球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公转情形,教授英文字母,也教杨振宁 一些算数……广博的知识开阔了杨振宁的视野,也大大增加了他的求知欲。 因此,杨振宁上小学后,数学和国文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到9岁、10岁的时候,杨振宁的数学天赋渐浙显现出来,到11岁人初中时,他这一方面 的能力更充分显现,但杨武之对此处之淡然。有一个暑假,杨振宁想让父亲 教自己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当数学教授的父亲只是笑了笑,结果那一个暑假, 杨振宁读了两个月的《孟子》。在杨武之的书架上,有许多英文和德文的书 籍,杨振宁常常拿来翻看。但当时他的外文基础还不够,细节看不懂。他常 捧着厚厚的书去找父亲,杨武之只是看着聪颖的儿子说“慢慢来,不要着 急”,偶尔也会解释一两个基本概念给他听。杨振宁1.岁了,该考大学了, 杨武之这才不慌不忙地介绍儿子接触近代数学的精神,让儿子渐渐明白纯数 学太虚,不够实用。杨振宁的目标转到化学上,但在准备人学时,他自修了 高三的物理,发现物理更适合自己的口味。认为自己有学物理的气质,于是, 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专业,而扎实的数学基础为他在物理上的成就铺平 了道路,最终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自己曾经给一名家长写道: “让你的孩子像正常孩子那样成长,不要过于急迫地施加压力学数学或是其他 学科,因为人生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在这个年龄要让他在心理上、 学习上平衡发展。”

从杨振宁的成长足迹看来,虽然他很小就显示了数学方面的优势智能, 但是他的父母并没有太早限定他的发展方向。杨振宁虽然从小表现出了过人 的数学才能,但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他选择的不是数学,而是最感兴趣 的物理。杨振宁的例子表明,发现了孩子的特长之后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兴 趣,尽量让他全面发展,让他有一个更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过 早限定孩子的发展方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家长都是一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天才,但如何培养一个天才呢?首先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培养天才男孩需要一个好环境。

■第七件事尊重男孩的天性

家庭教育的原则应该是尊重孩子的天性,顺应孩子所长,给予积极的辅 助和引导,比如有的孩子比较有心计,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会成为某个领域 的杰出人才,但是也容易因为心事太重而承受压力,遭受挫折。这时父母就 应该在帮助他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注意劝诫孩子不要被自己的抱负所累,人 生不可能完美,要学会取舍和放下(有的孩子天生是个乐天派,什么事情都 不放在心上,那么这样的孩子会很容易获得快乐,也不用担心他会钻牛角尖, 但是这样的性格很容易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将来生活在一个较低的社会层 次上,这时我们就要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进取心。有效的辅助和引导可以培 养出一个天才,压抑孩子的天性则可能泯灭一个天才。

!扬孩子所长,避孩子所短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本来可以成为的人,因为人是生而不同的,就 像姚明无论怎么努力也成不了爱因斯坦一样,反之亦然,智慧父母懂得和孩 子一起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天性并加以合理的引导。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对20世纪的艺术史无疑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毕加 索,人们总喜欢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在天才背后发生的故事。毕加索很有艺术天赋,5岁时所做的剪纸就已惟妙惟肖, 创作的《手握大棒的赫克勒斯》绘画作品令人叫绝。毕加索被当地人称为天 才。然而,被视为天才的毕加索却不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上课对于他来讲 就是一种煎熬,他听课时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思想总是在稀奇古怪的幻想 天地里遨游。他上了两年学,还没学会筒单的算术,更谈不上读书了。毕加 索后来回顾道:“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脑子里根本就没去想。切 莫认为我未作努力,我当时也拼命想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就是办不到。”一 到下课时,同学们就跑到呆呆发怔的毕加索面前,逗弄他:“毕加索,二加一 等于几?”老师则认为这孩子智力低下,无法施教,经常跑到毕加索父母面 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为这事毕加索的母亲又羞又恼, 觉得无脸见人。左邻右舍也一反常态,不再为他的绘画天赋叫绝,而是说: “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有什么用,他的父亲不也是一个小画家 吗?不也是和我们一样穷吗?”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 瓜。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讥嘲与蔑视,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毕 , 是 有天 的。 这 自 , 于 对孩 子的真正理解和赏识。

为了掩饰自己学习上的落后,毕加索总是毫不费力地绘出才华横溢的图 画,企图以此来躲避他学习上的无能。可是不论怎样,嘲讽却愈来愈猛烈, 这使得小毕加索脆弱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变得不爱说话了。为了抚慰孩子 受伤的心灵,关键时刻,是父亲为他擎起一片蓝天。父亲每天坚持送孩子去 上学,一到教室父亲便把画笔放在课桌上。既然孩子读书不行,就不要勉强 他,更不能由此扼杀孩子的绘画天赋。这段时间,父亲成了儿子强有力的心 理依靠,似乎离开了父亲,毕加索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以致每天上学, 必须得到父亲会来接他回家的承诺后,毕加索才会松开父亲那温暖的手。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 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 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因为他可 以带上一沓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毕加索的父亲从不因此而责骂他。

赏识自己的孩子,不是容忍孩子一错再错的缺点,也不是盲目地溺爱, 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弱点,而我们又一味不顾实际情况,恨铁不成 钢,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 毕加索的父亲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尽可能地扬孩子 所长,避孩子所短,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辅助而不是塑造

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有效地辅助孩子开发这种潜能 就有希望获得巨大成就,而如果按既定方向塑造孩子则可能泯灭这种潜能, 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幼小的生命,爱惜生命的每一个内涵。不能开发每个孩 子的潜能,是父母教育的失职和悲哀。

湖北省武汉市的舟舟,出生于1978年4月1日。父母给他取名胡一舟, 意在希望他像一叶自由的小舟,快乐地去访问人生的每个港口。然而,舟舟 还没有满月,竞被查出患有先天愚型病症。

尽管舟舟是智障,可他的父亲胡厚培还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 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吃早餐时,胡厚培会给舟舟两块钱,让他自己出去买 吃的,但舟舟经常是哭着跑回来。有一次,12岁的舟舟竟然光着身子哭着回 了家,原来,有的孩子欺负舟舟,还扒光了他身上所有的衣服。胡厚培夫妇 伤心极了,但他们还是不愿意把舟舟关在家里,使他失去生活和快乐的权利。

一天,舟舟的母亲张惠琴路过一家音像店时,发现一群人中不时地传来鼓掌声和喝彩声。她走近一看,原来是看似呆板的舟舟正在那儿进行音乐指 挥,他的动作竟是如此的洒脱自如。突然,张惠琴心想:自己不能把舟舟培 养成大学生,为什么不引导他向音乐指挥方向发展呢?当张惠琴兴奋地将自 己的想法告诉丈夫时,胡厚培十分赞同。

于是,张惠琴便从音像店买来《梁祝》《卡门》《拉德斯基进行曲》等曲 子的磁带,随时播放给舟舟听。而舟舟无论在哪儿,一听见音乐,就常常挥 舞双手指挥起来。

1999年元旦前夕,中国残联特地邀请舟舟参加残联举办的春节晚会。在那 次晚会上,舟舟将自己的音乐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受到钱其琛、吴仪、邓朴 方等领导人的好评。邓朴方拥抱着舟舟,深情地说:“一切生命都是伟大的!”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哪怕天生有缺陷的孩子,他们也都有巨大 的潜能等待父母去挖掘。做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发挥他天性中的 长处,克服他的短处。遵照孩子的天性进行帮助,就会像庖丁解牛 一样游刃有余,而忤逆孩子的天性,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就会 像螳臂当车一样自不量力。

■第八件事让音乐激发孩子的潜能音乐对孩子智力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绝对压倒其他因 素的。音乐是促进孩子成长成才的灵丹妙药,它可最大程度地优化大脑的发育,增强孩子多种智能的发展(音乐还能培养孩子社会和情感方面的技能, 增强孩子的责任感(音乐也能使孩子的动作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 发展,使孩子能快乐地、有创造性地与别人沟通(它有启迪智慧、教化人类 等种种了不起的功能,但首先必须让孩子喜爱音乐,学会倾听音乐,理解音 乐,从听觉到心灵都沉浸在音乐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中流淌着的 智慧和人格的力量,才能真正被音乐所打动,从而灵魂得到升华,变得更高 尚、更有智慧。

! “音乐活动”益于儿童成长

孩童时期的儿歌、动作以及音乐游戏,可以很自然地把幼儿引进语言、 感官以及重要的运动能力的训练上。有节奏感的动作与语言、歌曲结合起来 的“音乐活动”,能促进幼儿大脑的进一步发育,特别是大脑的“语言区”和 “刺激控制区”。这两个区域对孩子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是至关 重要的。不幸的是,这种有趣的、自然的“大脑训练”形式被电视和一些理 论性太强的儿童早期教育方法所替代。

音乐是幼儿欢乐的源泉,孩子能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有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而且音乐的学习要求全身心地投人,这也就是它对儿童有强烈吸引力的原因。 在音乐活动中,孩子的注意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发展。例如,一个新的 音色、一首新的歌曲或乐曲很容易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因而在倾听、歌唱和 演奏活动中,孩子的注意力便得到了锻炼。孩子弹奏乐曲的时候,他的注意 力必须是集中的,他在练习弹奏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注意力的训练。就 是筒单的主调音乐也有旋律、低音等多种因素,要求不同音高、不同节奏、 不同音量、不同音色的多种音乐成分的准确配合,能不能合理、有效地分配 注意力,无论对从事学术、事业,还是对管理、领导工作,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和能力。为了演奏好一首乐曲,必须将音乐上的听觉感知与手指、 手臂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巧妙自然地协调一致。这种锻炼,不是单纯的 “智力”,也不是单纯的“体力”或“灵敏”,而是对孩子将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在不同风格音乐的选择上,筒单、上口、优美、无伴奏的曲调或歌曲对 儿童最合适。选孩子们感兴趣的主题尤佳。歌词也应与孩子的世界相关:富 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充满美好的、天真烂漫的思想。专家们很推崇民歌,因 为民歌是“词与曲完美联姻的产物”,旋律是“自然地浮出于语言”。当然, 任何事物都是“物极必反”。老师和家长也没有必要整天让孩子生活在音乐的 背景中,这也不利于健康。适当的静寂气氛能提高孩子的听觉分辨力。在安 静的环境中,孩子能集中精力去听。总处在强烈声音刺激的环境中的孩子会 排斥音乐,也就失去了音乐潜能发展的机会。

当孩子有机会玩筒单的乐器时,音乐的体验对其大脑的发育非常重要。 使自身以外的东西发出声音,孩子就会极其兴奋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孩子 会试着用乐器发声,用此方式来表达自己。当用鼓、铃铛、韵律棒等小乐器 即兴“创作”时,孩子能够逐渐摸索出他们创造各种声音的能力和这些声音 间的关系。当一个孩子是按父母的意志去演奏某种乐器(如钢琴或小提琴) 而自己又不愿意时,就会有压力,会适得其反。所以,要让孩子自由地玩乐 器,并从中得到乐趣,这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2.乐器有利于开发儿童的右脑

才华横溢,想人之不能想,想人之不敢想的爱因斯坦,与常人不同的地 方就是他特殊的思考方式,他以高度的视觉思考逻辑,构思出了举世闻名的 “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为什么不同于常人?这与他从小受艺术熏陶有关。 爱因斯坦从小酷爱乐器,他对乐器的爱好来自他的母亲。母亲波琳·科克在 爱因斯坦很小时就对其进行了启蒙教育,每当母亲坐在钢琴前弹奏悦耳的曲 子时,小爱因斯坦总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得人迷,母亲也感到了孩子有很强 的音乐感。在爱因斯坦.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拉小提琴。随着时光的流逝, 爱因斯坦对小提琴渐渐人迷,后来,小提琴成为他一生的至爱。虽然当时爱 因斯坦在练小提琴时也感到很苦、很累,因为传统的小提琴教授法要让初学 者一连几小时反复、机械地进行弓法练习和指法练习,但是,在13岁之后, 他就懂得了和声与曲式的数学结构,体会到了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技巧和奥妙。 琴弦和心弦共鸣,他一生中的科学和艺术生涯也开始了。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在爱因 斯坦身上,科学和艺术得到了统一和互补。不管旅行到哪里,爱因斯坦的身 边总是带着一把小提琴,甚至参加柏林科学院的会议也要随身带着琴盒,以 便会后拜访普朗克、玻尔时,能在一起拉拉弹弹。在思考广义相对论的曰子 里,一旦爱因斯坦的思维陷人了低谷,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放下笔,拿起 琴……当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开始响起的时候,爱因斯坦的灵 感也随之而来。曾经有人说,爱因斯坦能够取得极高的成就,与他学习小提 琴有很大的关系。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演奏乐器是一种细腻的艺术形 式,它无处不在的张力能够使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发挥到极致。正是拉小提 琴让爱因斯坦在数学的王国里能够自由、有创意地想象,正是拉小提琴让爱 因斯坦在物理学深奥的理论中找到自己的思路。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内外的 专家认为:演奏乐器具有开发右脑潜能、调整大脑两个半球功能的奇特功效。 世界心理学会曾随机将144名6岁大的孩子分成4组。在为期9个月的时间 里,*个小组中有3组在著名的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分别参加了器乐、声乐和戏剧学习,而另外一组则没参加任何这方面的学习。检测表明,参加器乐 和声乐学习的孩子的智商平均提高了 7个智商分,而参加戏剧的小组及对照 组的孩子则平均仅提高了*个智商分。这种结果的产生是有科学依据的。人 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脑负责完成语言、阅读、书写、计算等工作, 被称为“语言脑*右脑负责完成音乐、情感等工作,被称为“音乐脑”。在 日常生活中,语言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因此,作为“语言脑”的左 脑的利用率特别高,而作为“音乐脑”的右脑的利用率则特别低,这样,人 的左右脑的功能往往是失调的。实际上,作为“音乐脑”的右脑能够使人产 生创造力、想象力及灵感,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来源,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设 法开发和利用右脑,那将会大大提高人的智能。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 斯强调的:“只有当大脑右半球即‘音乐脑i也充分得到利用时,这个人才最 有创造力。”

“音乐脑”的开发在幼儿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幼儿时期是“音 乐脑”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音乐脑” 的思维模式不仅容易形成,而且能永久保持。所以,幼儿期如能让孩子 经常学习演奏乐器,就可以大大地开发“音乐脑”,提高孩子的智能。这 对孩子的一生将产生重大影响。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演奏乐器不但是 一种消遣活动,而且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实验表明,从儿童4岁开 始就让他们多听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音乐,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 提高成绩。即便是每天只弹1〇分钟的钢琴,儿童的智力测试成绩也会有 大幅度的提高。

音乐的神奇效力是广泛认同的。因此男孩将训练听力作为激发潜能的重点方式之一,孩子多听潜能激发音乐,有助于未来的成长。

■第九件事让孩子在绘画中体会快乐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小时候有一定的绘画才能,将来长大了就很可能成 为画家。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小画家和大画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大量 的事实证明幼儿时期画得相当出色的孩子,长大后真正成为美术工作者的为 数并不多。但是,许多医生、科学家、设计师和画家的成才之路却常与儿时 爱画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幼儿美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了幼儿的创 造性思维。在幼儿时期通过美术活动培养这种素质是非常有利的,为幼儿 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美术活动除了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外, 还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幼儿一旦 形成了这种能力,就可以促进其他方面的学习,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因 此,不管孩子是否有美术天才,也不管孩子长大后当不当画家,鼓励幼儿 参加美术活动,培养孩子的绘画才能,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 无论对孩子的今天还是明天都有好处。

聪聪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他喜欢画画,人幼儿园前就爱用彩色粉笔在地 上涂鸦,人幼儿园后画画的兴趣更强烈了。爸爸专门给他购买了彩色画笔, 用废纸订了一些小本本,有的时候一晚上他就能画上一小本。爸爸妈妈只教 了聪聪握笔的姿势和认识红、黄、绿、蓝等颜色,至于画什么他们从来不限 定框框。聪聪的画可以说是随心所欲、十分夸张:飞机千奇百怪(汽车、枪 炮是最新“研制”的(人和动物的某些特征相互“移植”,有时头比肚子大,美其名曰“未来人”,有的后脑勺多长了一只眼,说是“外星人*小鸡跟在 妈妈身边不是在走路,而是张开翅膀像鸟儿一样飞翔。他还画过一张有关月 亮的画,月亮上盖起高楼大厦,与地球架起了索道。问他架索道干什么?他 说准备以后到月球上去住。问他想爸爸、妈妈怎么办?他说利用人工索道来 接爸爸、妈妈。问他在那里吃什么?他说那里养着狼和老虎,可以吃狼肉和 虎肉。他的画和话道出了儿童天真的本性。

聪聪画画的时候非常专注,旁若无人,仿佛完全置身于画的意境之中。 画枪炮时嘴里就发出“嗒嗒嗒” “轰轰轰”的枪炮声(画飞机学飞机起飞的 “轰轰”声(画战斗场面时还不住地喊着“冲呀”“杀呀”,好像他就是画里的 某个人。这种天真的行为,让人觉得很好笑,但是如果用心体味,融进他的 那种气氛之中,便会被深深感染。孩子的圣洁、纯真的心境所产生的美妙感 觉,难以用言语表达。

让孩子学画画,并不表示是想让孩子当画家,主要是通过绘画活动,培 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 忆力和创造力,锻炼手的灵活性。使孩子在绘画中舒展自己内在的想象和情 感,通过绘画把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 和修养,尤其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毅力、耐力。现在各种少儿美术培训 班乃至幼儿园、小学的图画课,大部分从临摹人手,强调以“教师为主导”, 限制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那种单纯把绘画技术、技巧作为美术启蒙教育重 点的做法是脱离孩子生活实际的,也是违背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的。记得有份 材料介绍,美国的孩子画太阳可以画红的、白的、黄的,而中国的孩子画太 阳只能是红的,这充分说明了限制儿童想象力造成的弊端。有一件事令人难 忘:乐乐上幼儿园时,在一次绘画课上,老师让画一只大公鸡,而且老师还 画了“样板”。但是,乐乐却画了一座大楼,然后在大楼的最高层画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将头伸向窗外引吭高歌,楼顶上有扩音喇叭,楼内有电视机、 录音机,楼下还有绿绿的树木和一群正在散步的鸡娃娃。虽然画得不甚美观, 但应该说这是一幅充满想象力的画。这幅画出自一个不满.岁的孩子之手已 非易事,但因为没按要求去画,老师只给了个“及格”的成绩,乐乐委屈得 直哭。放学之后,乐乐又哭着把画拿给爸爸看,爸爸没有责怪他,而是对他 的想象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用红笔给他打上了鲜红的“优”,然后把这幅画 裁下来,贴在乐乐的床头上,乐乐破涕为笑,他认为爸爸的评判是最公平的。

儿童的绘画是儿童本身的一种情感宣泄,体现了他们天真的童心、童趣, 其中也折射着智慧的萌芽、性格的动向,他们更多的是为满足自己情感的宣 泄,所以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我行我素,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没有任何负 担。如果把他们这种本性加以限制,让他们按照既定的意图画这画那,他们 会感到不知所措,感到画画很难,有压力,慢慢地就会失去兴趣。在指导孩 子画画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从孩子的兴趣人手。孩子们都喜欢玩,都喜欢新鲜的东西,所以开头 几次活动应该尽量多提供一些绘画工具,油画棒、毛笔、彩色水笔、水粉颜 料、胶水、毛条、手工纸、铅画纸、卡纸、白报纸、彩色卡纸、旧报纸、广 告纸等,和孩子一起玩绘画游戏、手工游戏,吸引孩子动手参与,渐渐地适 应活动,乐于活动,期待活动的开始。

2.给孩子积极的肯定,鼓励孩子大胆作画,多为孩子的进步加油鼓劲, 多表扬多赞赏,给孩子多一点的自信。

3.在指导孩子画画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多给予引导、少示范,不能让孩子 比着已有的画“照抄”。可以先画给孩子们看,然后将示范画收掉,鼓励他们 自己画,画得不一样也很好。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去田野,去爬山,去看 海,去动物园,让孩子随身带着画笔,在观察浪花、树木、建筑物、旷野、天空以及天上飞翔的小鸟、动物园里的野兽,产生创作的欲望时,马上画上 几幅。这样做,比让孩子待在家里画画效果好得多。

*注重和孩子交流讨论,帮助孩子丰富画面的内容。可以从主题交流开 始,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实物,鼓励孩子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画画的同 时也要多交流,当孩子画不下去的时候,进行一些引导性的交谈,鼓励孩子 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自己来丰富画面。

5.尊重孩子。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喜好色,即使明知不好 看也不妨让他尝试一下,然后再比较给他看,这样做远比你说教的效果好。 在画画过程中不干涉孩子运用图形和颜色,让孩子做画画的主人,让孩子体 验画画的乐趣,并进一步得到提高。孩子间不做无谓的个体比较,每个孩子 都是独一无二的。

儿童绘画有一个过程和规律,画面是与他的心理发展和绘画能力相符合 的,儿童学画画应表现儿童的感受和天性,应具有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 象。有的家长不理解这些,对儿童的画过分挑剔,不给予尊重。常听说:“这 孩子尽胡画,哪有把人画得比房子还高的?这画的是什么呀?难看死了!” 常常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儿童画,要孩子照大人的想象画,画不好 就命令:“擦了再画! ”这样做会使孩子对画画产生畏缩情绪和厌烦情绪, 这种教育方法往往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限制他的自由想象空间而使其失 去绘画兴趣。作为父母应经常鼓励孩子,任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 不失为促进孩子成才的一个秘诀。

学习是快乐的,美术学习中的创作更是快乐的,艺术学习的 体验同样是快乐的、自由自在的。美术学习需要欣赏和借鉴,前 人之鉴,后人须借,大师走过的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身体力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将来成为对 社会有用之人。

■第十件事男孩要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妈妈,我是哪来的?”“妈妈生的。” “妈妈是哪来的?”“妈妈的妈妈生 的。” “妈妈的妈妈……”经常和孩子在一起,你一定会发现他们似乎有问 不完的问题,闯不完的“祸”,弄得大人往往觉得他们挺烦。但如果我们静 下心来,便会从孩子问这问那,摸这摸那中看出,其实他们是对大千世界 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世界,探个究竟。牛顿因为苹 果从树上掉落而引起好奇,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对滚水把水 壶盖子掀起产生好奇,进而探究其原理,才有蒸汽机的发明……孩子常常对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好奇心是孩 子们的天性,往往蕴藏着不可预测的潜能,也是他们敢于探索新知,敢于 创新的动力,是获得智慧的关键。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护孩子的未 来幸福。

!让孩子在满足好奇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当孩子对一件东西表示好奇并且开始表现出一种破坏物品的行为时, 你该怎么做?有没有想过如果保护了物品你可能就无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了?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长辈们似乎更关心的是保护物品不被孩子损坏,而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不要调皮捣蛋,这样的观念是一种扼杀孩子好 奇心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对他抱怨说,她 的儿子非常淘气,把好好的一块贵重金表给拆坏了,她把儿子打了一顿。 陶行知先生当即说:“可惜呀,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枪毙了。”陶行知先生 的这番话确实道出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是怎样在无意中扼杀了 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形成。保持孩 子好奇心的诀窍是大人要有童心,要会换位思考。大人对孩子的好奇心不 能理解,甚至不耐烦是因为孩子因好奇心而引发的问题,大人早就知道了, 站在大人的角度,没什么可解释的。正如作家桑姆·金丽所说:“我们的眼 睛变得只盯着追求的目标,以至于对眼前的玫瑰花也不惊奇。”因此首先要 解决的问题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允许他提问。其次不要敷衍孩子,要给 孩子的提问以满意的回答。如果自己不懂,就带孩子一起去找答案。另外, 家长要学会说这样一句话:“我真喜欢你爱提问题。”有时对孩子的提问, 还可以不马上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他更强的 好奇心。最后,允许孩子探索,比如拆东西。家中如果有贵重东西,尽量 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如果他看到给拆了,就千万不要责备他。否则对 孩子的好奇心是致命的打击。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敢于探索 新知,敢于创新的动力。创造精神就像是一双巨大的翅膀,能带着孩子在 知识的天空里展翅高飞。父母可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开始,培养他们的创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查德·费曼天生 好奇,自称为“科学顽童”。他十一二岁就在家里设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在那里自己做马达、光电管这些小玩意,还用显微镜观察各种有趣的动植物。 他还在其著作《别闹了,费曼先生》一书中讲述了自己在念研究生时发生 的一件事。为了弄清蚂蚁是怎样找到食物,又是如何互相通报食物在哪里 的,他着手做了一系列实验,如放些糖在某个地方,看蚂蚁需要多少时间 才能找到,找到之后又如何让同伴知晓(用彩色笔跟踪画出蚂蚁爬行的路 线,看究竟是直的还是弯的。正是这些实验使他知道蚂蚁是嗅着同伴的气 味回家的。由此可见,费曼先生在物理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强烈的好 奇心不无关系。父母要想为自己的孩子创造良好的启发环境,就应该保护 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在满足好奇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2.制造悬念,用好奇心引导孩子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好奇动作是小孩子得着知识一个最紧要的 门径。”强烈的好奇心能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孩子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 趣,才能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才会热爱学习,并主动学习。

小斯宾塞有一段时间只爱玩游戏,对书本不感兴趣。一天,老斯宾塞 拿着个沙漏,告诉他说,这是古时候的钟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时, 正好是三分钟。小斯宾塞想玩玩这个沙漏。这时老斯宾塞说,以沙漏为计 时器,和爸爸一起看故事书,每次以三分钟为限。小斯宾塞很高兴地答应 了。小斯宾塞果然静静地坐下来听爸爸讲故事。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留意 看书,而是一直看着那个沙漏,三分钟一到,便跑去玩了。老斯宾塞没有 气馁,他决定多试几次。这样数次之后,小斯宾塞的视线渐渐由沙漏转移 到故事书上了。虽说约定三分钟,但三分钟过后,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 小斯宾塞仍听得特别人神,他要求延长时间,但老斯宾塞坚持“三分钟”

约定,不肯继续讲下去。小斯宾塞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阅 读了。开始的时候,老斯宾塞在一旁陪伴孩子读书。遇到不认识的生字, 小斯宾塞也懂得询问了。不久,老斯宾塞教孩子学习查字典。他在以后的 短短半年中,所学习的生字超过了很多大孩子。当然,故事书也远远不能 满足他的阅读兴趣了,小斯宾塞开始广泛地阅读有用的书籍,大大开阔了 自己的视野。

在人类社会里,对任何事物都保持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的人,兴趣往往 十分广泛,创造力也特别强。这种人对大家觉得平常的问题,依然保持着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驱使着他不断学习、积极进取。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想探个究竟,小的时 候更是这样,孩子会对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感到惊奇,常常会向父母问这问 那,久而久之即使最有耐心的父母也会感到麻烦、费劲,其实他们往往忽 视了重要的一点,好奇心是促使孩子学习、成长的良机。好奇心不是凭空 产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如果学习的内容就像一壶白开水,没有一点悬 念,没有人会对此产生兴趣,真正的趣味学习在于制造悬念,由浅人深。 有一对父母,他们不是把孩子看的书放在书桌上,而是把这些书籍藏起来, 可爱的孩子觉得父母既然把它藏起来,肯定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便“偷” 来仔细阅读。可见,只要掌握了孩子的好奇心,就别怕孩子没有学习的动 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

3.珍惜孩子的好奇心,父母应该怎样做(1)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环境刺激是丰富多彩的。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地呈现在孩子的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去看看、听听、闻闻、尝尝,以至摸、掰、拆等 摆弄一番。这实际上就是让孩子主动去探索生活中的奥秘。日常生活中, 可以让他们多玩些色彩鲜艳的或者能活动、能发声的玩具,如各种娃娃、 带动力的小汽车、飞机及小铃铛、玩具乐器等,从一开始认识世界就丰富 他们的眼界。在节假日还可以带他们出去郊游,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 兽虫鱼、青山绿水都充满了知识的奥秘,对孩子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2)让孩子自己探索问题

有的父母只是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这样一来,就会使孩子不能很好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父母应该鼓励孩 子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为孩子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

根据孩子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 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 和乐趣。比如,让孩子自己制作筒单的玩具,自己设计一种游戏等。他们 对于自己动脑筋想出来、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 趣,因而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经常与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父母可以和孩子多逛逛游乐园、动物等,户外活动更容易引发孩子的 好奇心,是培养孩子创造精神的好环境。

%)利用故事增强孩子的好奇心

故事是用口语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的,它有内容,有情节,形象生动, 孩子一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不但能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展孩子的视野, 使他们从中懂得人生的哲理和人生价值,而且还能起到增强好奇心、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求知欲望的作用。

男孩似乎具有特别的破坏能力,什么东西到了男孩手里,没 一会儿就能把它大卸八块,弄得家长哭笑不得。一些家长为了保 护玩具,不许男孩任意摆弄玩具,更不许男孩拆卸。殊不知,家 长们的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虽然保护了玩具,却阻碍了男孩 的探索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