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顺着涉世老手的思想,分析一下人性的特点,然后再领受他的千年妙招吧。
我们都知道,世上没有完全同样的两个人。两个人,不论其形体多么相像,他们绝没有完全同样的性情、爱好,绝对没有同样的经历和对事物同样的认知观点。于是,距离就存在了,距离成为人际关系的自然属性。有着亲密关系的两个朋友也毫不例外,成为好朋友,只说明你们在某些方面(或许多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爱好或见解以及心灵的沟通,但并不能说明你们之间是毫无间隙、融为一体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其独自的个性,事物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是友谊的连接带和润滑剂,而个性或距离则是友谊相吸引并永久保持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弹簧的特性与友谊之间有着惊奇的相似。
是的,因为距离的美,你和他都想进入对方那颗美好的心灵,都努力展现各自的魅力和对对方的关怀。随着距离的缩短,“金无足赤”的人类的瑕斑也在友谊的光环中出现,过深的了解使你发现了对方人性自私甚或卑劣的一面。于是,瑕斑影子在你心灵里冲突。某些不和谐伴随出现,由于弹簧距离的拉近,你和他都在内心要求对方需与自己一起摆动,少许的违背都使你特别在意。于是,被欺骗感和不忠实感使你对友谊产生了怀疑、冷淡和争执,又将友谊根基动摇,弹簧变形了,再难恢复其原来的和谐。这时你便会懊恼:为什么当初要缩短这“弹簧”,破坏了相互间的距离美和朦胧美。
人就是这样奇怪:未得到时,总想得到;未靠近时又总想贴在一起,真正得到和靠近了却又太过苛求。人总在无意中伤害着他们自己。
人,不能没有朋友,没有朋友的日子是难过的。但是,芸芸众生谁为友,需要慎重选择。现如今,被称为朋友的人大街上到处都是,人们已惯将过去称为“同志”的改成称呼“朋友”,似乎更亲切。其实“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志”之称也有朋友的意思。我们所讲的交友需选择,不是这种泛泛之称的朋友,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一个人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操、学识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贤则聪,近愚则聩。”古代名人很重视对朋友的选择。孔子曰:“君子慎取友也。”也有人说:“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见《荀子·大略》)。品德高尚的人,历来受人推崇,也是人们愿意结交的对象。而品德低劣的人,却常常被人所鄙视,极少有人愿与之结交,当然也不排除“臭味相投”的“朋友”。实际上,每个人不管自觉或不自觉,他们交朋友总是有所选择的,他的择友总是有自己的标准的。明代学者苏竣把朋友分为“畏友、密友、昵友、贼友”四类,如此划分便可明白:畏友、密友可以知心、交心,互相帮助,患难与共,是值得深交的;那些互相吹捧、酒肉不分的昵友,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利则来,无利则去,还可能乘人之危损人利己的贼友,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结交的。
都说朋友志同道合,情趣相投,这可以作为择友的一个标准,志向不同,情趣有变,友谊不可能长久的,早晚分道扬镳,“管宁割席”的典故就是个例子。管宁热衷于读书做学问,而华歆则热衷于官场名利,两人缺乏做朋友的共同思想基础,割席而坐是可以理解的。人类普遍存在着一种“趋同”的心理现象。有一个心理学实验说明了这个现象,心理学家让十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呆在一间屋里,不与外界交往,只让这些人相处。几天后发现,有共同爱好和追求者大都成了朋友,而没有共同爱好和追求者则形同路人。
选择朋友以选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者为宜。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墨子有更形象的比喻,他把择友比做染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人而已,而已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也。”也许你说自己“抗腐性”强,那为什么不“择善而从之”,反而自讨苦吃呢?与高尚的人在一起,你也会感染上他的气质,何乐而不为呢?
“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多——好朋友越多,我们受益越多。学无止境,学问再大的人也有不懂的东西。孔子还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尚且如此,我们在结交朋友时,也可尽量选择有学识的人,忘年交的存在原因也许正在于此吧。当然,对朋友也不能求全责备,自己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朋友又是双向的。如果人人都要求结交比自己有学问的人为友,那么到头来只能是谁也没有朋友。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朋友相交贵在有所补益,有所予有所取才是“交往”。
保持友谊,避免人们自我伤害!涉世老手在对友谊的失败和成功中总结出了这样的务实友谊观——弹簧友谊。
(1)无论友谊还是爱情,都存在一个弹簧距离,只不过爱情的弹簧更短一些罢了。因此过度的疏远和分离或过度的贴接,都会招来彼此的伤害。很长时间不同亲朋好友来往,别人会认为你缺少朋友味,认为你已变得独侠孤傲;将你的隐私和缺暇完全端给对方,又使彼此小心翼翼,形成不吐不忠的负担。当友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双方又会成为可怕的敌人。所以,保持一段“弹簧距离”,创造一种轻松的共处,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安稳。
(2)友谊之树长青,需要双方的浇灌呵护。直接的拥抱呵护不如间接的诚挚与关爱来得庄重。尝试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你的关心和体贴,能使对方的心更为感动,“弹簧距离”会使你们的心与心之间引力更大。
古人的交友择友之道,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要为其所拘束,对友人过于苛刻。择友的标准各有不同,也应该从个人实际出发,慎重选择,急着交上的朋友,去得也快,所以朋友可广交,不可**。
面试官给你的忠告
有的人急于求成,整日忙于奔波,却不去思考成功之路;有的人慢条斯理,全然不顾形势的变化、**的时间。只有认识到变化的形势,加速进入求职就业的快车道,才能跟上飞速奔驰的列车,否则,就会被丢在某个驿站。
宽以待人,换位思考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缘就像如何耕种土地,你播种什么将收获什么。因此,要想拥有好人缘,就一定要好好地经营自己的友谊,用真诚来播种,用热情来浇灌,用宽容和信任来精心培育……这样你才能收获好朋友,拥有好人缘。
人们在一个集体中工作学习,难免会产生一些分歧或矛盾。这样的事情你肯定遇见过,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肯服输,到最后都出言不逊以致大打出手,一个单位的再见面都很不愉快。事后静下心来想想,当时若能少说一句,或者及时道个歉,自会风平浪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岂不美哉。事实上,越是有理的人,如果表现得越谦让,反而越能显示出胸襟的坦**,更能博得他人的钦佩。
汉朝时有一位叫刘宽的人给了我们更生动的证明。刘宽为人宽厚仁慈,他在南阳当太守时,遇到小吏、百姓做了错事,为以示惩戒,他只让差役用蒲草鞭责打,使之不再重犯,此举深得民心。
他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审案的时候捧出肉汤,故作不小心把肉汤洒在他的官服上。她想着刘宽必定会把婢女责打一顿,但是自己的丈夫不但没发脾气,还问婢女:“有没有烫着你的手啊?”由此足见刘宽为人宽容确实超乎一般的人。
还有一次,有人曾经错认了刘宽家驾车的牛,非要说牛是他的。刘宽什么也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给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后来,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牛送还刘宽,并向他赔礼道歉。刘宽反而安慰那人说没事。
这就是有理让三分的做法,宽以待人,刘宽的度量感化了人心,也赢得了人心。在他的治理下,南阳治安稳定。
交际艺术是一门大的艺术,它不仅表现在对自我的了解上,而且要求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别人的需求。只有我们知晓对方需求的时候,才能找到合适的交际手段,让交往更顺畅,让生活更舒坦。
生活中我们见到这样的例子。在一个石油公司中有一个推销员,他特别希望成为他所属区域里业绩第一的推销员,可就是因为一处加油站的清洁问题,引起了汽油销售量下降,他的业绩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他的心情很坏,决定去改善。
此处加油站的经理是一名老员工,无论这位推销员怎样请求他把加油站的清洁搞好,他总是仗着自己资格老,根本不把推销员的话放在心上。经过多次劝导,多次诚恳的谈话,都没有产生任何效果,这个推销员不得不另想办法。
推销员邀请这位经理去参观一处干净整洁的加油站,这时候他手指着加油站对这位经理说:“如果你是顾客,你是愿意到这样一个干净的加油站加油呢?还是愿意到你那个脏兮兮的加油站加油呢?”这样劝说的效果就达到了。这位经理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他回去后采取措施,当这个推销员再次到他的加油站时看到,他的加油站比上次他们去参观的那座加油站还要整洁干净。
可想而知,这座加油站的销售量大大增加。最后,这个推销员也实现了区域内推销业绩第一的目标,达到双赢。
所以,在与他人交往或生活时,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尽可能体会并满足他人的需要,这样才能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减少交往中的摩擦和困难,达到双赢的效果。
多换位思考,弄清对方的需要,就可以很容易使你成为受欢迎的人。如果别人对某件事的看法与你的看法完全不同,你不必责备别人,应该明白,别人之所以那么看,一定有他的原因。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找出原因,就相当于拥有了解他的行为、个性的钥匙。
生活中要多对自己说:“要是我站在他的位置上,我会怎么想?我会有什么感觉?我会做什么反应呢?”那么你就会摆脱不少的苦恼,无形中增加了你们的交往指数。
宽以待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是以自己为标尺,衡量自己的行为举止能否为人所接受,其依据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问题,得饶人处且饶人。假设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想一想对方会有什么反应、感觉,从而理解他人,体谅他人,懂得了这点,当别人理短时就会大度地宽容他人,他人才会在你理短时容让你,以此建立相互宽容的人脉关系网。
面试官给你的忠告
没有理想,就会让人没有追求,碌碌无为,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往往理想太远大,现实太残酷。所以找工作要切合实际做一个职业规划,要想做大牌,首先做小卒。调整心态,先从梦中醒来,认清职场形势,看到竞争的激烈性,让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软着陆,给自己重新定位。
别驳了他人的面子
中国人是很重视面子的,很多朋友也很讲面子。
自古以来,中国人“死要面子”的事不少。西楚霸主兵败乌江时就悲叹:“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就因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自刎乌江。项羽可谓“死要面子”的典型。
每个人都需要面子,而且也都希望自己有面子,有面子就能被别人看得起,表明在他人中间有优越感。懂得这个道理,求朋友办事就方便了许多,只要你能放下自己的面子,给朋友一个面子,相信你会获益匪浅。
许多时候,下属的冲撞会使上司下不了台,面子难堪。作为下属,绝对不能跟上司抢镜头。如果你与上司的交往中总是咄咄逼人,不知道给上司留面子,就会引起上司的反感。更有甚者,把本该属于上司的光辉硬往自己脸上贴,完全忘了自己的身份,老做一些“越位”的事,抢上司的“镜头”。这样的人,恐怕很快就会被上司“炒鱿鱼”。
从历史上看,因为不识时务、不看上司的脸色行事而触了霉头的人并不在少数,也有一些忠心耿耿的人因抢了上司的“镜头”而备受冷落。
唐太宗李世民是以善于纳谏著称的贤君,但也常常对魏征当面指责他的过错感到生气。
有一次,唐太宗宴请群臣时酒后吐真言,对长孙无忌说:“魏征以前在李建成手下共事,尽心尽力,当时确实可恶。我不计前嫌地提拔任用他,直到今日,可以说无愧于古人。但是,魏征每次劝谏我,当不赞成我的意见时,我说话他就默然不应。他这样做未免太没礼貌了吧?”
长孙无忌劝道:“臣子认为事不可行,才进行劝谏;如果不赞成而附合,恐怕给陛下造成其事可行的印象。”
唐太宗却不以为然地说:“他可以当时随声附和一下,然后再找机会陈说劝谏,这样做,君臣双方不就都有面子了吗?”唐太宗的这番话流露出他对尊严、面子和虚荣的关注,反映了上司的共同心理。
古代有位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对方同意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众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交待清楚后,他对委托人的对手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他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爱面子,你给朋友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精义所在。
朋友相交,要善于利用面子,往朋友脸上贴金,朋友只会高兴,只会感激你。就比方说,你有喜事临门,朋友来向你道贺,你要说:“沾你的光,托你的福。”这样一说,就使你自己的光彩暗些,朋友的面上则光些。
即使朋友的所作所为,你有意见,说的时候也要给朋友面子。你总得先说:“你的某某事做得挺好,效果、反映都不错”,然后,你再用“就是”、“但是”、“不过”等来做文章,谁都知道“但是”后面的才是真正要说的话,但前面的话一定要说,因为在中国它不是假话,也不是废话,而是为营造一种和谐气氛的客气话。你若直来直去,对方必然会觉得你扫了他的面子,心中会大起反感。所以,曲线救国,拐弯抹角的话少不了。
此外,假如你在交际的过程中,不仅没能让朋友欠你人情,反而伤了人家的面子,如果你立即去补偿,一般都能化解矛盾,不致酿成大祸。怎么补偿呢?一是赶紧说对不起,赶紧降下身份,将自己的面子甩到地上踩几下,这样,一损对一损,算是扯平。二是如果对方的面子本来就大,便只好自己打耳光,骂自己有眼不识泰山。总之,是以贬损自己来相应地抬高对方,补偿他的面子。
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逼虎伤人。”这话还是十分有道理的。因此,维护上司的尊严,给上司留面子,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上司理亏时,给他留个“台阶”下。没有必要凡事都与上司争个孰是孰非,得让人处且让人,给上司个“台阶”下,维护上司的面子。
2.上司有错时,不要当众纠正。
3.不冲撞上司的喜好和忌讳。
4.百保不如一争。会来事的下属并不是消极地给上司保留面子,而是在一些关键时刻、“露脸”的时刻给上司争面子,给上司锦上添花,多增光彩,取得上司的赏识。
面子和权威之所以如此重要,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与上司的能力、水平、权威性密切相关。平时,不应跟上司抢“镜头”,从与上司相处的角度来讲,不慎言笃行,否则一旦冲撞了上司,就会影响你的进步和发展。
5.好面子,好人缘,好生意。
商人永远不要忘记一件事情,那就是你的好面子和好生意都是你的顾客给你的,“上帝”永远是他们,而且他们永远是顾客、是购买者,他们上门问货,正是把买卖信息送上门来。精明的生意人,善于从这里“春江水暖鸭先知”,从而赢得行情,赢得市场。
凡是成功的人,都善于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给别人面子,尊敬别人。这种平和、善良,让人拥有了好人缘,对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面试官给你的忠告
每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应有适合自己的驿站,在职业生涯中,都应有适合自己的坐标。同样一颗种子,种在不同的土壤里,就会有不同的收获。换到适合生长的地方,就会茁壮成长,越长越旺盛。职场人士,找准属于自己的那一方水土很重要!
准备一本“人脉”存折
人脉经营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能善用你的人脉,让人脉运行畅顺。我们不需要有解决所有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每次要找到能解决且乐于帮你解决问题的人。当你能够运用人脉解决问题时,就能吸引更多的人脉,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众人拾柴火焰高”,通常人们会认为人越多,人际关系就越充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所谓关系与友谊,其实是愈充实数量愈少,最为充实的反而都是到了最后把糟粕都去除掉留下的少数精品,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当然,事物的发展有多个阶段,在最初阶段必定是人数愈来愈多的时期。否则,没有一定的人数基础,人际关系是不可能充实的。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能否有意识地增加人数,而不是盲目地将所有认识的人统统纳入你的人际关系网。
想要自己有更多的人脉却无从下手的人很多,有人一定会问:怎样来经营人脉?就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人脉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经营人脉也可以1000人有l000种方法,但需要掌握的几个原则性的问题却是一致的。
随时随地把握自己人脉的终极目标
贵人不是每个人命中注定就有的,而是你去互动所创造出来的,而且关键看你有没有把他当贵人看待。
而我们随生活逐流,大部分人在人际互动中是被动的,只在发生利害关系时才变成主动,但如果把人脉都建立在利害关系上,这就决定了关系的短暂性,这种人际关系也不是真正的人脉。事实上,人与人的交往都有一个过程,那就是:认识——熟识——伙伴。我们经营人脉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与认识的每一个人发展成为伙伴关系。要认识你想结交的人很容易,但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变为熟识,这需要你主动去增加双方认知接受的频率,多次地累积。N次互动的熟识之后,还要不断付出关心,取得对方的认同,这时他就不只是个人接受你,还会替你传导,引导他的人脉来接受、认识你——这就形成所谓的“伙伴关系”。当我们与人相处时,如果能发展到最后的伙伴关系,那么即使我们把人脉应用在狭隘的销售行为,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即使成为竞争对手,对方也不会扭头就走,说不定还会从他的人脉中带给你成交的机会,所以请你一定要继续与他保持互动。
掌握现代人脉管理方法
“成功不是靠记忆,而是靠记录。”人脉经营一定要善用工具。建立客户数据卡是最常见的(但人脉不只是客户),再依自己的需求作分类,并另行记录依生日排列的名册(生日是最好的互动机会)——在人工记录上,能做到这几点已是非常难得,但人脉经营只靠这些记录还远远不够,如能借助计算机来帮你整理,并选择适合的含有以上功能的人脉经营软件来管理,将会让你事半功倍。
管理好人脉网络的桥梁——“介绍人”
当你拥有一定数量的人脉,就一定要像经营自己的企业一样,把自己的人脉组织成一个强有力的网络,从而更好地为自己服务。人际关系当中,“介绍人”是很重要的一条互动桥梁,每当在人脉互动产生成果时,一定要记得去感谢你的“桥梁”,这样,当你有困难而寻求桥梁的帮助时,他才会更乐意地引进更多的人脉去为你服务。过河拆桥的事千万不能做,尤其是当你的人脉达到成千上万时,你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去与所有的人保持一一互动,最好的办法就是掌握“人脉网络桥梁”,让你的人脉运作得更顺畅。
管理名片和电话簿
如何与人交换名片?
(1)时常检查名片夹。要养成检查名片夹内是否还有名片的习惯,以免在需要交换名片的时候,找不到名片而倍加尴尬。
(2)注意等级次序。上司在场时不要先递交名片,要等上司递上名片后才能递上自己的名片。
(3)名片的拿取方法。拿取名片时要用双手去拿,拿到名片时可轻声念出对方的名字以让对方确认无误;如果念错了,要记着说“对不起”。拿到名片后,可放置于自己名片夹的上端夹内。
(4)同时交换名片。可以右手递交自己的名片,左手接拿对方的名片。
(5)收到名片后。不要无意识地玩弄对方的名片,也不要当场在对方名片上写备忘的事情。
(6)放名片的位置。一般名片都放在衬衫的左侧口袋或西装的内侧口袋,名片最好不要放在裤子口袋内。
(7)一般不要伸手向别人讨要名片。必须如此时,应以请求的口气,说“您方便的话,请给我一张名片,以便日后联系”等类似的话。
世界一流人脉专家哈维麦凯是如何整理和利用名片的呢?
①一式三份。一得到一张名片就把它复制成3份,一份放在办公室,一份放在家里,一份放在总档案袋内。
②分别处理。把所有的名片一小叠一小叠地堆在桌上。一叠是电话联络的;一叠则交给他的秘书,由秘书写信或是短笺给顾客;一叠是要亲自拜访的。
⑤分类管理。把所有的名片分类,按能成为顾客可能性的顺序排列。3A级顾客,2A级顾客,A级顾客,不合格顾客。
④记录联系情况。每当与人联系时,都会在卡片上记录并标示出日期。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很快地知道哪些人已经联络了,哪些人还没有。
⑤更新内容。删除或修正名片中没有用的资料。
我们在生活中也深有体会,名片与电话簿上的电话号码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是用不上的。
所以,真正的人际关系不是用名片或电话号码的多少来计算的。尽管某个时期的人数不断增加,却并非意味着人际关系进入了充实期。充其量,只能算作通往充实期的准备阶段而已。
当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你就必须进行整理了。首先你应该将仍然保持联络的和已中断联系的人际关系区分开来。经过整理,仍然保持联络的名片张数必将减少。因此,只看到名片张数增加就高兴不已的人,是根本无法建立人际关系网络的。不过,名片不断增加的时期也是绝对必要的。倘若不经历这一时期,必定无法抵达充实期。
因此,在整理名片之际,你不必因为仍然保持联络的名片张数减少而担忧。相反却值得高兴,这是你人际关系整体充实的证据。你想一想就会明白,当你目前的工作告一段落,展开新工作时,名片的张数也必定会随之增加,尤其当你跳槽或者更换职业时,这种情形最为明显。当新工作开始步入轨道正常运转时,人际关系又会逐渐减少。中途因工作关系参加各种活动时,名片又将再度增加。这种增减的重复,在人际关系成长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只盲目追求名片张数的不断增加,你和每一个人之间的关系必定会越来越薄弱。因为比起和熟人碰面的机会,你会更热衷于追求结识新人的机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熟人碰面的机会都没有了,还谈何人际关系的充实。所以说无论什么,只要数量减少,质量必然增加。如此一来,你和每一个人才能缔结出深厚的交情。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面对千姿百态、不同性格的人,我们一定要在复杂的人际中练就一双识人的慧眼,通过现象,辨识朋友的真伪,提防落入他人的陷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交到益友,剔除损友,让我们的人脉之树永远长青。
面试官给你的忠告
一味地以静制动、以守为攻并不可取,但是为了求得高薪、求得高位、求得发展、求得机会、求得开心、求得轻松,就不停地跳来跳去,收获不小,损失多多,结果收支平衡,甚至发生误跳,跳入冰窖。
争一步不如让一步
象棋是中国的发明,其中蕴藏着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高手往往能从大局出发,不争一子之得失,着眼于长远,走一步看三步,甚至更多,有战略布局造势,有策略设圈埋伏;而低手者,只能从局部出发,走一步看一步,无长远之眼光,为争一子之得失往往陷于对手之圈套,损城失地,直至输棋。
在印度南部的马哈丛林里,人们捕捉猴子的狩猎工具很简单:在一个牢固但透明的盒子里装有猴子特别爱吃的核桃,盒子上方开一个小孔,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抓住核桃后就抽不出来了。聪明的猴子常常中计而被猎人抓获。其实猴子很容易就可以逃生,那就是松开前爪,放弃核桃。
人们可能会嘲笑猴子因为不肯放弃一个核桃而搭上了性命,可是我们人类自己呢?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不肯放弃一些虚无缥缈的“名”或“利”而烦躁不安呢?作为教师,有时我们会抱怨学生不懂事,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是不是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了呢?有时我们会抱怨待遇偏低,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付出到底是不是物有所值?有时我们会抱怨压力过大,可是我们是否想过,这压力又是从何而来呢?仔细地想一想,细究一下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还是为名所累,为利所困。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和忍让,缺少这两样便什么事也干不了。不要斤斤计较、小题大做,在给对方设一道门的时候,其实也把自己堵在了门外。两个人在一架独木桥中间相遇了,桥很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两人都想着让对方给自己让路。
一个人说:“我有急事,你让我先过。”
另一个人说:“我们谁也不愿让,那就同时侧身过桥。”两人一想也对,就侧过身子脸贴脸地过桥。
这时一个人暗暗推了另一个人一把,另一个在挣扎之际抓住了他,两人同时掉进了水里。墨子说:“恋人者,人必从恋之;害人者,人必从害之。”构建平和的心境,争一步不如让一步,这也是自己得到方便的根源。
做人是一生的学问,凡是在争来争去中度过时光的人,都算不上真正懂得做人底线的智者。与之相反,“求让”则是保证能够安心做事的重要的做人底线。
“争”与“让”的区别在于:“争”在于不失分寸,“让”在于敢合弃一切。如果用“争”的方法,你绝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但用“让”的方法,收获会比预期的高出许多。语言的杀伤力也是巨大的,如果非要在口角上争一下,倒不如让步为好。
承认自己有错让人有些难堪,心中总有些勉强,但这样做可以把事情办得更加顺利,成功的希望更大,带来的结果可以冲淡认错的沮丧情绪。况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你先承认自己也许错了,别人才可能和你一样宽容大度,认为他也有错。这就像拳头出击一样,伸着的拳头要再打人,必须要先收回来方有可能。
遇到争论时,首先做出让步,这是有礼貌的表示,而不是伤面子的行为。如果执意争吵,只会对双方都造成伤害。因此,快速、真诚地让步,承认自己的错误,你与对方的距离拉近了,在他觉得你真诚的情形下,他也会真诚地待你。
对的时候,你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使对方同意我们的看法;而错了,就要迅速而真诚地认错。这种技巧不但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而且会把办不成的事办成。人们最容易被“让”所打动,最容易被“争”所激怒。“让”与“争”关系的选择,可以说常为低调做人的智者所把握,成为他们行之有效的处世方式。
人生不能没有追求,执著是一种美丽。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拼搏,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寒苦来。”历尽千辛万苦获得的成功更值得珍惜,苦尽甘来的喜悦更值得细细品味。
但是人生也不能没有退步。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固然可喜,但有限的生命难以承受太多的重量,人生不可能永远负重前行。有舍才有得,只有学会取舍才能得到更多。所以适当退让、学会放弃更是一种智慧。其实合理的退让是一种洒脱,是一门学问;适当的放弃是一种豁达,是一种人生的领悟。
人生的大门往往是没有钥匙的,在命运的关键时刻,人最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规的钥匙,而是一块砸碎障碍的石头!
面试官给你的忠告
职场竞争太激烈,没有竞争意识是要吃亏的,所以,简历中,适当加点花色和调料,使自己的简历有吸引力,自己的能力、经验可以适当请放大器和扩大镜帮助一下,否则,在茫茫人海中很难寻求发展空间,如愿以偿进入职业发展的高速公路。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古人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说,祸中孕育着福,福中也埋伏着祸。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郑板桥曾留下两句名言,一句是“难得糊涂”,是啊,聪明难,糊涂更难;另一句是“吃亏是福”,细细想来,实际上,又有几个人肯吃亏,又有几个人真的认为“吃亏是福”呢?
傻人有福,人们称其福为傻福。傻人有傻福、吃亏是福不能单从字面去理解。所谓傻人,是指那些对人真诚、待人厚道、做事本分的人,傻人可能在某些“聪明人”眼里很傻,但是往往能获得比常人更多的帮助和爱护,因为他待人真诚,所以值得别人信赖;因为他待人厚道,所以值得别人帮助;因为他做事本分,不投机取巧,所以能得到别人的青睐。傻很多时候意味着执著和忠贞,也意味着宽厚和诚实,这就让人感动,让人喜欢,你不知不觉站到了他的一边。人只有解除了威胁,才有可能相互靠近。傻人正因为傻,让你感觉到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友好。在傻人面前,你很容易确立自己的优势,有了自信,你就宽容了,脾气也随和了,对其态度也就改善了。
傻人是傻的,因为他很少猜忌,很少计较,很少怀疑,只有本能,只有感受。傻人通常很痴、很执著。他不懂得做事要先猜忌、先怀疑,再确定是否可做、该做,他只知道要去做一件事、必须做一件事,然后就去做了,就这么简单。生命因简单的感受而快乐,生命因简单的感受而简单。我认识一位蒙古族朋友,他是一名教师,妻子也是一名教师,瘫痪多年在**,他一直服伺着妻子,他放弃了很多,每天上班、回家两点一线,十多年持之以恒,服伺妻子,有人认为他很傻,他自已说:“我又没什么本事,一生做好两件事也足够啦,尽我的能力教好学生,待好妻子。”妻子不幸去世了,岳母孤身一人还在和他一起生活。后来,有同事给他介绍了一个外地的离异教师,重新组织了家庭,学校帮忙也把她调了过来,因为他对以前的岳母一直很好,现在的妻子也像女儿对母亲一样对待着老人,一家人和和气气地在一起生活着。我以为他一生平平淡淡,没有什么轰轰烈烈,活得坦然;虽然付出很多,他心甘情愿,他以他的付出、他的爱而感到幸福,傻人傻福,傻人傻爱。
人是群居的动物,群居就要有交往、交流、交际,只要“交”起来,就可能有人“吃亏”,有人占“便宜”了。在两个人以上的交流中要想不吃亏,完全达到“平等”交往,可能是不存在的。社会是需要人们交往才能发展的,在交往的过程中,可能没有哪一个人不曾吃过亏,有的吃亏是自愿的,有的吃亏是乐意的,有的吃亏是被迫的,有的吃亏是不甘心的……但无论你愿意或不愿意,你都必须吃亏。傻人是敢于吃亏的。德不高者不甘吃亏,心不诚者不愿吃亏,品不正者不肯吃亏,行不端者不能吃亏!
吃亏和占便宜,其本身并没有什么标准去衡量,没有严格的评定准则去定位。什么是吃亏,什么是占便宜?因人、因事、因环境、因社会等因素去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得到是占便宜吗?切记任何事都有得有失。付出就是吃亏吗?爱是付出,如果我们去爱了,那你说我们是吃亏了吗?能爱说明我们有爱心、有能力,用爱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何乐不为呢?有爱的能力不去爱那才是可悲呢,没有爱的权利和有爱的能力那就是不幸啦。
“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这句话我们听得耳熟,为什么做不到?是我们怕吃亏,所以就不肯做。别人怎么对我,我也怎样对人,还是犯这个老毛病。因此,学儒的不守礼了,学佛的不持戒了,认为守礼、持戒处处吃亏、上当,好处、便宜都让别人占去,所以虽然喜欢听圣人之道,却不敢奉行。
人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去。有时,你是用物质上的不合算换取精神上的超额快乐。也有时,看似占了金钱便宜,却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透支了精神的快乐。人生观不同价值观不同,结果自然不同。所以,吃亏是福,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以低调的姿态做着各种各样的好事,在不同的程度上,他们当然就是我们常说的“圣人”。不妨再进一步分析一下:人与人相处,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吃亏,只知道占便宜,他很可能成为孤家寡人,因为别人很难愿意与这样的人打交道,与这样的人打交道,一不小心就吃亏,有谁愿意?除非别人愿意吃这个亏。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在许多时候乐意吃亏,别人与我们打交道就会放心,就会愿意与我们打交道,而且只要别人是一个正常的人,在适当的时候,我们想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回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会逐步融洽。能吃亏的人是有爱心的人,世界多了爱心,就会走向和谐。所以聪明和傻就是叫我们不要计划得失!人生才更有意义!用宽容的心去面对人生!
吃亏是福就是告诉我们“福”与“祸”之间,这种变化的辩证关系。人吃了亏,可以“吃一堑,长一智”,变得更加聪明起来,经验更加丰富、更加成熟,自然带来更多的成果。这难道不足以说明“吃亏是福”吗?
有些时候,糊涂处世,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必想处处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姿态,难免会侵害他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败之理?“吃亏”也许只是物质上的损失,但是一个人幸福与否,却往往取决于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们用外在的东西,换来了心灵上的平和,那无疑是获得了人生的幸福,这便是值得的。
不少好朋友,抑或事业上的合作伙伴,由于种种原因,双方都搞得很不开心,结果大打出手,甚至反目成仇。
有个人却不一样,他与朋友合伙做生意,几年后一笔生意让他们将所赚的钱又赔了进去,剩下的是一些值不了多少钱的设备。他对朋友说:“全归你吧,你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留下这句话后,就与朋友分手了。显得多有风度啊,没有相互埋怨,这叫“好合好散”。生意没了,人情还在。
有人问李泽楷:“您父亲教了您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吗?”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为人的道理。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诚的意思是,吃亏可以争取到更多人愿意与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人会变成五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愿意吃亏。这是种风度,是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他也才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的恰到好处的处世经验。
吃亏是福,乃智者的智慧。不管是做老板也好,还是做合作伙伴也罢,旁边的人跟着你有好日子过、有奔头,他才会一心一意跟着你干。
面试官给你的忠告
如果心仪岗位的条件尚未成熟,就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工作机会,利用空暇的时间,静下心来为自己充充电,无论哪个行业、哪个企业、哪个职位,实力才是竞争的核心,有了过硬的技能,未来才能抱得一个金饭碗!
做人不必太较真
成功的处世之道在于人的胸襟广阔,气度雍容,为人不骄不躁,谦恭而不张扬,处事不惊不慌,冷静而不失措。对小人的嘲讽谩骂,不愠不馁;要有一颗平凡之心,拥有大庸大俗的豪放与粗犷,方能行效君子之美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做人不能太较真,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太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看上去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度量,能容人,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得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从大处着眼而不会鼠目寸光,并且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细枝末节,所以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但是,如果要一个人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属的缺点,动辄横眉竖目,使属下畏之如虎,时间久了,必积怨成仇。想一想天下的事并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揽的,何必因一点点小事便与人生气呢?调换一下位置,自己挨训时也许就理解了上司的急躁情绪。
宋朝的范仲淹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在用人的时候,主要是取人的气节而不计较人的小节。范仲淹做元帅的时候,招纳的幕僚,有些是犯了罪过被朝廷贬官的,有些是因为犯了罪被流放的。这些人被任用后,有的人不理解。范仲淹则认为:“有才能没有过错的人,朝廷自然要重用他们。但世上没有完人,如果有人确实是有用人才,仅仅因为他的一点小毛病,或是因为做官议论朝政而遭祸,不看其主要方面,不靠一些特殊手段起用他们,他们就成废人了。”尽管有些人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范仲淹只看其主流,他所使用的人大多是有用之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有过能改,不再犯过。所以用人,用有过之人也是常事,应该看到他的过错只不过是偶然的,他的大方向是好的。《尚书·伊训》中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话,是说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求全责备,检查约束自己,也许还不如别人。要求别人怎么去做的时候,应该先问一下自己能否做到。推己及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团结能够团结的人,共同做好工作。
孔子带众弟子东游,走累了,肚子又饿,看到一酒家,孔子吩咐一弟子去向老板要点吃的。这个弟子走到酒家对老板说:我是孔子的学生,我们和老师走累了,给点吃的吧。老板说:既然你是孔子的弟子,我写个字,如果你认识的话,随便吃。于是写了个“真”字,孔子的弟子想都没想就说:这个字太简单了,“真”字谁不认识啊,这是个真字。老板大笑:连这个字都不认识还冒充孔子的学生。就吩咐伙计将之赶出酒家。孔子看到弟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回来,问后得知原委,就亲自去酒家,对老板说:我是孔子,走累了,想要点吃的。老板说,既然你说你是孔子,那么我写个字如果你认识,你们随便吃。于是又写了个“真”字,孔子看了看,说这个字念“直八”,老板大笑:果然是孔子,你们随便吃,弟子不服,问孔子:这明明是“真”嘛,为什么念“直八”?孔子说:“这是个认不得‘真’的时代,你非要认‘真’,焉不碰壁?处世之道,你还得学啊。”
这虽是个杜撰的故事,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不能太较真。在工作中,不是你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了就是认真,有时候事情没做好,在领导的眼里也是认真,因为你认真地揣摩了领导的需要而且尽可能地配合了领导的需要。认真不是较真,为什么很多兢兢业业工作的人没有得到晋升,而工作并不出色的人反而得到提升,因为前者多较真,而后者是认真;前者多被领导表扬,但和领导走得远,后者多被领导批评却和领导行得近。你说谁更认真?糊涂是外人看到的糊涂,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
如果要求一个人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经常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
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
这位智者的确修炼到家了,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幺,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如果我们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必太认真,不需要精雕细琢,我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我们交往,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事业的成功伴随着社交的成功,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有人说:“在社会中生存,不能太较真,太较真就会让人下不了台,让人下不了台的结果就是跟你自己过不去,做事既要坚持原则,也不要不近人情。”也许这是人生经验之谈,也许这就是生活,生活也许就是这个样子。
面试官给你的忠告
心理上要有个度,充满自信是必备条件,自信是敲门砖,自信是一种骨子里的东西,它是不言败的信心。但是自信不是自负,不是自大,也不是自傲。自骄自傲、非我莫属,是求职的最大障碍,但是自卑自贬,忐忑不安,也是阻碍成功的最大敌人,二者的结果都是会与机会擦肩而过,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