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 积累闯关资本全攻略(1)(1 / 1)

亮出自己是成功的前提

人性中有很多弱点,如贪图享受、容易满足、回避困难、自轻自贱、盲目乐观、懒散傲慢等等。人生要想成功,就必须战胜自己的这些弱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倘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但是自己是最难征服的。

罗曼·罗兰塑造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个人要战胜自己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历程。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人成了物质财富、金钱美女的俘虏,一生的努力毁于一旦,全是因为无法战胜自己内心的敌人——人性的弱点。

要战胜人性的弱点首先必须树立成功人生的信念,这个信念必须坚定不移。很多人都想获得人生成功,但是又缺乏自信,因而这个信念并不坚定,稍遇风吹浪打,便自己动摇放弃了。只有坚定成功人生的信念才能与自己人性的弱点做斗争。

其次,是把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长处结合起来发展自己,战胜自己。

很多人最后被自己打败是因为自己怀才不遇,自暴自弃。

还有很多人失败是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特长兴趣而跟着社会跑,最后完全丧失了自己。只有把社会趋势与个性特点结合起来发展,才能在顺境中克服自己人性的弱点。

再次,要有顽强的意志。与自己斗争就是对意志力的考验。

人生并不总是顺境。对多数人来说,逆境会使他们自甘沉沦,只有少数具有顽强意志的人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顶天立地,像腊梅一样在冰天雪地里傲然开放人生灿烂之花。

一个人能不能创造成功人生,亮出自己完美的色彩,关键要看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认识别人难,认识自己更难。

要认识自己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因为你会发现自己长得很丑,没有过人的才能,不会伶牙俐齿,动作笨拙,一无是处。

你也会觉得自己长得很漂亮,老子天下第一,无所不能,傲视群雄,敏捷矫健,完美无缺。

然而,这一切都是自我感觉。说难听一点,错估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是真我的本能。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大学生求职之后的自我认识与感受:

“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对任何人都是件大事,我也不例外。念了十多年书,早就盼望着找到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

“我学的是空调专业,可大学期间我对自己的专业一直没有什么兴趣。五年来,我一直从事着各种不同的业余工作和兼职工作,从工人、服务员、推销员、秘书到夜总会舞台监督、心理咨询员……我觉得自己英语还不错,电脑操作也比较熟练,又有若干兼职工作经验,相貌气质也不太差,于是,我抱着极大的希望,满怀信心地参加了人才招聘会。”

“由于自认为条件不错,我更钟情于外企,于是在场内上千国内公司中,只挑着递出了几份简历,便直奔专门是外企招聘的展馆。”

“这里有不少世界闻名的大公司,广告也几乎全用英文书写,我心想:幸亏我的英语还不错。我一家家展台走过去,看着应聘条件,越看越心凉,因为无论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最少需要二至三年工作经验。我一边走,一边看着别人怎么求职。几乎每个展台前,人们都在用英语交流,其流利程度,我掂量掂量自己,恐怕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原来的张狂已经被我统统收了起来,心也变得越来越虚。

“正当我心灰意冷又不肯服输时,一位小姐把一张宣传材料递到我眼前,上面介绍的是美国B公司。B公司从事的是策略咨询顾问业务,业务遍及世界各地,我不禁又跃跃欲试了。我拿出自己的英文简历,忐忑不安地等待面试。几分钟后,一位面带微笑的男士坐在我的对面,他用英语问我为什么想来B公司,不知是心情紧张,还是对英语有些生疏,我开始没有完全听懂,只好硬着头皮请他重说一遍。他又让我举出一个认为做得最成功的商业案例。天哪,我什么时候做过生意!他又让我谈谈工作中获益最大的事情,没等我说几句,他就很客气地打断了我的话:谢谢,如果聘用你,我们会在两周内与你联系。

“出了展馆,我的心情很复杂,也很伤心,这个结果对一向很自信的我绝对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不禁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曾为之自豪的工作经历和英语水平都没有想像中的分量,那么,我的优势究竟在哪儿呢?我不禁对自己的能力和自信产生了怀疑。”

这位大学生终于在现实面前真正认识了自己,这就说明认识自己不仅仅是自我感觉,而是要从多方面来实现的。

社会学给我们指出了认识自己的三个途径:

一是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邹忌不断地拿自己与徐公做比较,从不同人的回答中正确地认识了自己,并且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突破了蒙蔽,超越了自我。

通过和他人比较,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如上例中的大学生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才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别人差得不是一点半点,才突破了原来自我感觉良好的误区。

二是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人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言行相貌,自己难以判断其正误,别人是一面镜子,照得很清楚,别人的评价是综合了更多的比较得出来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是比较公允的,听听别人的评价会有助于认识你自己。

三是从自己的实践中认识自己。在自己的生活中做了哪些事情?长于什么?拙于什么?成功了多少?失败了多少?通过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是认识自己的最主要的方法和途径。

正确地认识自己,就要面对现实的自己,勇敢地接受自己,承认自己。不能因为自己有那么多的缺陷与不足而自卑、自轻、自贱。

你不能对自己抱过多过好的期望值。

你要放弃对自己的先入之见,因为你在生活中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

客观地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亮出自己,朝着成功人生迈进。

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没有勇气接受自己的缺陷,极力掩饰或者刻意伪装,这样就会形成病态人格。

有些学生,一想创作,整天只是写呀写,一篇篇小说寄出去,如泥牛入海。结果学业没有学好,创作也没有成功的迹象。

这些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结果。

当年,傅雷先生的儿子也一心想成为文学家,傅雷及时指出儿子的长处不在创作,而长于研究。儿子听取了父亲的劝告,认识了自己,选择了适合于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最后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亮出了自己真我的色彩。

认识自己,就是要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接受自己并不完美的现实,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现有的条件出发,发展自己,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面试官给你的忠告

面试时你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你的衣着、你的回答,还有你的身体语言、脸上的表情、姿势、仪态和手势等等都会受到对方的仔细观察。如果你是新手,那就表现出庄重;如果你是老手,那就表现出活力。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抓住机会女神的头发”,是一则西班牙谚语,源自于罗马神话。在罗马神话里,“机会女神”是一位美女,站在飞轮上,背后有一对翅膀,表示机会稍纵即逝,她的头发只覆盖在前额上,后脑是光秃秃的,要抓住机会女神,就必须抓住她前额的头发。意味着当机会来到面前时我们往往看不到她的脸,当机会走了的时候,才发现是机会,但是你再去抓时却抓不到,因为后脑一根头发也没有。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村庄发大水,村民都上了大船,但牧师不上,他说:“上帝会来救我的。”大船开走了。水位在涨高,牧师爬上了房顶。又有一艘快艇来搜救遗漏人员,牧师还是不走,仍说:“上帝会来救我的。”快艇也开走了。水位漫过了房顶。又有直升机来接牧师,牧师仍然坚持不走,照旧说:“上帝会来救我的。”无奈,直升机也飞走了,最后的机会丧失了。终于,虔诚的牧师遭到了灭顶之灾,真正见了上帝。他抱怨上帝说:“怎么不来救我?”上帝说:“我先后派了大船、快艇和飞机三种交通工具,可三次机会都被你错过了。”

故事显然是荒诞的,但也说明了一条很重要的哲理,那就是:抓住机会就是抓住了上帝。有些机会,我们是无法选择的,比如我们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里,尽管家庭出身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还有大量的机会是可以让我们选择和把握的,这些机会对于我们的成功也是很关键的。

有一句法国谚语说:“等待机会,是一种极笨拙的行为。”因此,不要以为机会像是一个到家来的客人,她在你门前敲着门,等待你开门把她迎接进来。恰恰相反,机会是不可捉摸的,无影无形,无声无息,她有时潜伏在你的工作中,有时徘徊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你如果不用苦干的精神,努力去寻求、创造,也许永远得不到她。

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机会也不例外。机会的发现、利用是以主体的努力为代价的。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曾说:“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法国细菌家尼克尔说:“机遇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她的人。”不管你等待多久,机会不会自动前来敲门,机会的得来是要靠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的。企图等待别人为你制造奇迹或期待明天出现奇迹,是不切实际而且必遭失败的幼稚想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成功包括下级晋升的成功也是主体努力争取的结果。世上没有救世主,只能靠自己。

那么,我们该如何抓住机会呢?机遇有三个方面的要素应该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机遇的偶然性。机遇是难以预测的,是偶然的,尽管它的本意是对主体发展有利的,但未必人人都能在机遇来时的第一时间内就准确地判断出它的有利性,所以有的人能抓住机遇,有的人抓不住机遇。但难以预测并不代表着不是机遇。没抓着的机遇也不能说你没机遇。记得陈先达先生在其《漫步遐思》中说过:“偶然不等于机遇,只有当这些偶然被紧紧把握并被充分利用时才成为机遇。”我认为陈先生对机遇的认识有失偏颇。如果说偶然“被紧紧把握并被充分利用时才成为机遇”,那些由于没预测准而导致自己“漏掉机遇”的人,就不必在事后捶胸顿足了。

二是机遇的时效性。应该说,最不容易得到的而又最容易从指缝中溜走的就是机遇。大从一个民族的生命转机,小到一个人的命运攸关的抉择,最要紧的其实也就那么一两步,但机遇里含有时机的元素,成熟的机遇就是把握机遇的最好时机,错过这个时机,机遇可能就再不是机遇了。比如麦当劳教父雷·克洛克潦倒到56岁,借款1万美元盘下了麦氏兄弟的面包店,于是改变了他后来的命运。这正是由于麦氏兄弟的不争气,给雷·克洛克提供了好机遇。如果等麦氏兄弟清醒过来,和雷·克洛克斗起心眼来,或许今天的麦当劳就不是雷·克洛克的了。从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同样也能看到一个国家如果丢失一个机遇将意味着什么。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失去一次机遇,就落后一个时代”。

三是机遇的隐蔽性。机遇的本体分为“明机遇”和“暗机遇”两种,“明机遇”的表现力是直射式的或直观式的,比如如今中国具备了建设的好平台,这是众人皆知的机遇,所以不存在隐蔽性。但“暗机遇”则不然,“暗机遇”的表现力是回旋式的或迂回式的,如果你不多个心眼,便很难看到一种现象或一种事物后面潜藏着的机遇。打个比方,清王朝国门被洋人洞开,这里就潜藏着东西文化交流与通商的机遇,但清政府看不见这背后的东西,只被“鸦片”战火烧得糊里糊涂,再睁眼一看,连八国联军的国土在地球的什么位置都找不着,又何谈什么机遇呢?然而隐蔽性并不意味着就是看不见的远端。大家都知道爱迪生发明灯泡的经历。他可是历经一万次失败的哟!有多少人能看见他一万次以后能碰上什么奇迹呢?可是他碰上了,与其说是碰上了,不如说他是努力出来了。为什么他不放弃努力呢?因为他已经看到了在别人眼里被遮蔽着的成功的机遇。

要磨砺把握机遇的心智,首先要做到居安思危。这就要求大家平常心里多装些“虽然……但是……”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你对世事就会表现出超凡的敏感性。毕竟,机遇从来都是垂青于那些心里有所准备的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等待观望,畏首畏尾者,对机遇的反应自然迟缓,所以也是不可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

其次是逆境中找机遇。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经不起挫折的打击。稍有一些挫折,便唉声叹气,怨声载道,怪自己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可真是既俗又缺心眼的表现。事实上,你若多个心眼去分析,就不难发现,许多逆境中也潜藏着机遇元素。这不是吹的,当年司马迁忍腐刑之辱写下了《史记》;海伦·凯勒不幸双目失明,但有幸成了拥有世界读者的作家。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成名成家?当然是把逆境当机遇的大智慧。仔细想想,现在抱怨者中有几个是忍腐刑之辱者?有几个是双目失明者啊?你有什么资格说命运对你不公呢?

有人曾经把机会比喻成小偷,说它来的时候悄无声息,但走的时候却让人损失惨重。机会很难遇到,如果你很幸运地遇到了它,那就一定要把它抓住,否则受伤的会是你自己。有一句俗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可见机会弥足珍贵。

从某种意义上说,处处有机会,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只有懂得珍惜它的人才能知道它的价值,只有持之以恒地追求它的人才能受到它的青睐。你付出的愈多,你抓住的机会就愈多,你成功的可能就愈大。相反,你付出的越少,你的机会就越少,成功的希望就越渺茫。有些人把学业上无建树、工作上无绩效、仕途上不通达,一概归咎于没有机会,还以为自己才华盖世而不遇良机,那只会发“萋蒿隐没灵芝草,淤泥藏限紫金盆”的感叹,永远也不会尝到成功的甜果!

面试官给你的忠告

不要使用那些带有否定色彩的词(例如厌恶、不想要、拒绝等)。此外,你还须避开以下话题:你辞去上一份工作的原因;你与那个光吃粮不干事的上司旷日持久的争吵——永远不要侮辱以前的上司。否则这位可能成为你上司的人便会怀疑你以后是否也会像对待前任上司那样来对待他,从而决定永远都不当你的上司。

失败没什么可怕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一只猎豹与一群山羊放在中间用铁丝网隔开的笼子里。最初猎豹不断冲撞铁丝网,企图捕获那边的山羊,而那张铁丝网却让猎豹的一次次冲击徒劳无功。试验人员每天在猎豹的笼子里放些活鸡,猎豹不乏食物,但它还是想突破铁丝网捕食山羊,每天吃饱之后就不断地冲撞铁丝网,企图能凭着自己的力气,成功地突围过去。慢慢地,猎豹将自己弄得遍体鳞伤,但始终徒劳,沮丧不已。在与那道铁丝网相持一段日子后,猎豹确信自己难以逾越那道障碍,不再作徒劳的冲撞,而与山羊相安无事,好像对面的山羊只是它面前的一道美丽风景。后来,试验人员将铁丝网撤掉,已被一次次撞得头破血流的猎豹,却对已经失去保护屏障的山羊毫无反应,每天只在自己固定的区域游走,从不到山羊那边去,再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这个实验启示我们:不走出失败的阴影,就会被失败销蚀进击的斗志,最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在为成功打拼的路上,或者并不缺乏拼搏的热情,却缺乏不畏挫折坚持到底的恒心;有的人被失败打倒后,丧失了进取心,在失败与挫折面前低下了头,弯下了腰,最终只能与失败为伍。民间谚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种人。

时下,有些人称我们的民族是个“温和”的民族,林语堂先生称中国人是“以心灵来生活”的。很多人都慨叹中国的运动缺乏冒险的项目,即使有,泱泱大国中也只是寥寥几个人愿意参与其中。我们在惊叹“冒险者”的勇气时,虽可能也会兴起一股冲动,但仅此而已,我们仍只愿坐在电视机前,安享舒适,因为那与生俱来的恐惧太强烈了。“死亡”的阴影时刻潜伏在心灵的某一处,长期的存在,使它的势力不断地增强:我们已经对小小的伤害都产生了害怕。这就是一些人为对稍具危险性的运动便只能观望,而不敢参与的原因。

塞尼加说:“我们的恐惧总较我们的危险为多。”我们得感谢恐惧,它让我们避免了太多的“危险”。然而,在我们说这话时,一副嘴脸是多么的虚伪。我们即使因为恐惧,而一生“稳当”,也决不会对“恐惧”产生一丝一毫的感激之情,我们是那样的憎恨恐惧,就是因为生命中有了它,人生才变得那么的平庸、萎缩,而缺乏**。

我们已经到了这么一种境地:穿一件衣服,害怕不合潮流;说一句话,害怕说错而遭人笑话。在事情还没开始做之时,我们便想到了事后,也许我们想到过事后欢庆成功的情景,然而我们似乎更“愿意”去想想失败后的悲惨境地:周围是人们那永远也改不了的嘲笑。我们因而恐惧,因而退缩。当时间的车轮飞快地驶过,我们为自己终于没有撞上“失败”的悲惨而庆幸,更为自己缺乏勇气而感到羞愧。我们似乎忘了,虽没有遭受“那件事”的失败,我们却已遭受了更大的“失败”。当下一次挑战来临时,我们仍旧只会选择“恐惧”与逃避。

失败者睡不着,因为他们担心会这样,而他们之所以担心,正因为他们不睡觉;我们在那件事中失败,因为我们担心会这样,而我们之所以担心,正因为我们“失败”。我们因看不到这一更本质的“失败”,所以根本谈不上将这一本质的与“那件事”上的失败加以衡量,所以我们根本不知道这其中有个抉择的问题。我们就那么轻率地让一个还没发生的“失败”轻易地将自己击溃。我们向人们叙述那只是“可能”的失败,来为自己的逃避开脱,实际上,却在向人们证明着你更大的失败。我们缺乏勇气,缺乏信念,我们在害怕着一个不一定出现的事物。可笑中,我们一生平庸,碌碌无为。

记住,我们最大的荣光并非绝不陨落,却在于每次我们陷落时重新站起。所以,我们还有什么可恐惧的,当失败已不重要,我们便重拾了丢失的勇气,满怀着信念,我们追逐人生的“经历”。

当人们问贝利:你对自己进的哪个球最满意时?贝利回答说:“下一个球。”没有人称其狂妄,人们看到的只有他的大将风度。贝利没有恐惧,他甚至没将以前的成功放在眼里,对多少人而言,那是多好的“避风港”,然而对他而言,那只是“过去”。他说出这句话时,已经切断了自己所有的后路,他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往前冲;他既然已经“夸下了海口”,就已表明他并不在乎别人将如何看待他“可能”的失败。而事实上,他想到更多的是“我能成功”——既是成功,便不是“失败”。他心里只有勇气和信念,而不是装的幻想式的欣喜或沮丧。

这便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球员,球王贝利。

卡耐基说:“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能克服任何恐惧。因为,请记住,除了在脑海中,恐惧无处存身。”

“害怕时,把心思放在必须做的事情上。如果曾经彻底准备,便不会害怕。”

至此,我们已经听了很大一堆的“教条”,然而,我们仍然感到无论如何也提不起勇气,像贝利这种人的“狂傲”,确实是有其实力为基础的,而我们……我们害怕,并不就是如你所说的那么窝囊,我们只是深知自己就只有那么一些斤两。

如此,我们便真是太可悲了。艾琳诺·罗斯福曾说:“不经你的同意,没有人能使你自觉低劣。”

而我们竟然就同意了。想想吧,我们是如何得知自己“缺乏足够的实力”的呢?我们从不曾经历过这样的事,然而我们竟知道了自己与这事“不配”。当我们对“不可以貌取人”大点其头时,却不知是在嘲笑自己。我们的实力在实践中体现,也在实践中得以加强。以一个毫无根据的“想当然”判断,来作为自己逃避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是多么的不负责任。自己都承认自己是孙子,难道还能有实力去征服什么成功?

“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而失去勇气与信念的人损失一切。”信不过自己的实力,你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童。医学家证明:人脑的潜能只被开发了百分之一左右。潜能的开发,只能是对大脑的不断磨炼,这就是俗语所说的“脑筋越使越活”、“脑瓜越转越灵”。

最后,我们将致力于“逃避余地”的消灭。“余地”的存在,给了我们一种坚实的“后盾”感,人类的惰性便有可能勾结“恐惧”以达到其目的。所以,我们要让自己无处藏身,无可躲避,只有一条路,就是前进的路。而后面,只剩下悬崖,我们无路可退。我们是在冒险?没错。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

我们似乎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最后一刻,却想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能”恐惧,还在于我们“有时间”去恐惧。

所以,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去讨论如何击溃恐惧,却偏偏身在其中而忘记了它,这一得力的“帮凶”。

然而,“时间”并不可怕,元凶已就擒,帮凶就简单了。我们只需:决定好行动的方向,然后遵循它;保持忙碌,使自己没空“恐惧”。

我们只有一个使命,那就是——使自己的生命奔放。

有位名人说过:“失败绝不会是致命的。除非你认输。”如果在失败面前一蹶不振,成为让失败一次性打垮的懦夫,无疑是无勇无智之辈;假如遭受失败的打击后不知反省,不善于总结经验,但凭一腔热血猛冲猛撞,要么头破血流,要么事倍功半,即便成功,亦如昙花一现,此为有勇无智之人;倘若遭受失败的打击后,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我,在时机与实力兼备的情况下再度出击,勇往直前,直达胜利,这才是智勇双全的成功之士。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为发明电灯做过千余次试验,经过一次次失败之后,最终获得了成功,为人类带来了光明。获得中国最高科技奖的吴文俊、袁隆平两位院士,坦然承认自己失败次数多于成功。这也是创新的规律、改革的规律。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一次性成功、一蹴而就的可能性都是很小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失败,才有反思,才有审视,才有历练,才有成长。不可否认,失败会带给我们一度的消沉和被动,但那只应该是暂时的。失败过后,我们应该变得更坚强更成熟,更理智更完美。

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不仅要当胜利时的英雄,也要当困难时候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在困难中考验出来的”。生活有时会违反常规,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许多时候,成功往往会变成一道减法题,一点点地减去你的志气、奋斗和体魄。而失败却成为一道加法题,不断地加进你的梦想、努力和汗水,最后累积起来,失败不过是走向成功的一个必经阶段。走出失败的阴影,敢于面对失败,正确对待失败,不被暂时的失败和挫折所吓倒,在失败面前不悲观、不失望、不气馁,就应该认真吸取失败的教训,排除心理障碍,找出原因,对症下药,直到成功。

面试官给你的忠告

商贸企业招人有特殊性。在贸易企业,有业务才有生存。从用人单位来看,他们既希望找做事能力强的助手,但是又担心太强的人挖了自己的墙角。所以不少人都喜欢招一些女性助手,威胁相对小一些。对于一些能力强的女生,除了恰如其分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不妨让自己表现得低调一些。这样的姿态更能让用人单位接受。

知识储备不是靠表面

汉·刘向《列女传·齐管妾婧》:“人已语君矣,君不知识邪?”《魏书·阉官传·贾粲》:“世宗末,渐被知识,得充内侍。”唐·薛用弱《集异记·汪凤》:“每面各有朱记七窠,文若谬篆,而又屈曲勾连,不可知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院主大相敬重,又见他知识事体,凡院中大小事务,悉凭他主张。”鲁迅《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在文学界也一样,我们知道得太不多,而帮助我们知识的材料也太少。”

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向往知识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歇过。

一个人愈能储蓄则金钱积累愈多。你愈能求知,则你愈有知识。你能多储一分知识,就足以多丰富你的一分生命。这种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益,日积月累,可以使你于日后大有收益,可以使你更充实、更丰满、更能应付人生。

业余读书是储蓄知识的一种方法。你可以利用l0分钟时间读一些书籍,在自修上下一分功夫,就足以助你在事业上得一分上进,许多志在成功者的早期谋生阶段,年薪很低,工作却很苦,但他们利用闲暇时间,自修自习以求上进,比之他们在日间的工作更为努力。在他们看来,薪水并不是大事,而追求知识、要求进步则是真正的大事。

有的人在每次的舟车颠簸中,总是随身带些读物,如袖珍书本、函授学校中的讲义,所以,这样的人总是善于利用一般人所浪费的零星的时间来追求自己的进步,对各门学问都有相当的认识,对于历史、文学、科学及其他各种重要的学问都了解得很多。

孜孜以求的进步精神,是一个人的“优越”标记与“胜利”的征兆。

有的人或许以为利用闲暇时间来读书不会取得多大的成绩,即使偶有所得也不能与学校教育相等,因而不想在闲暇时间读书。这无异于一个人因为自己进款不多,以为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巨富,所以一有金钱,尽数挥霍,不屑储蓄。但是,你没看见有许多人,就是利用零星的闲暇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如今,很多人也逐渐意识到,知识对于我们人生历程的重要性,无过于今日。生活竞争日趋剧烈,生活情形日益复杂,所以你必须具有充分的学识,受充分的教育训练以作为你的甲胄。

我们大多数人的问题,就在于一心希望在顷刻之间成就大事。其实事情是要渐渐成就的。我们应该不断地努力读书学习,不断地充实我们的知识宝库,渐渐地推广我们知识的地平线。

将一点一点的闲暇时间,换来种种宝贵的知识——知识可以给予我们能力,使我们得以上进,我们要抓住每一个机会,不能不知轻重地把它抛弃。一般青年人不愿多读书,不想在报纸、杂志、书籍之中尽量获取各种宝贵知识,这是最可怜最可惜的!他们不明白,他们所抛弃的东西在别人手里可以成为无价之宝,是可以使人生更充实的。

耶鲁大学的校长海特莱曾经说:“各界的人,如商业界或产业界中人,都曾告诉我:他们最需要、最欢迎的大学生,就是那些有选择书本能力及善用书本的人。而这种选择书本与善用书本能力的最初养成,最好是在家庭中——具备着各种书籍的家庭中。”

知识经济的竞争主要是高科技产业之间的竞争,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主要由高素质的人才所支撑,因而,一个企业有无竞争优势,主要决定于这个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如何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使用。纵观国内外成功的企业,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人才的重视——广招人才、开发人才、大胆启用人才。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是德国最大的私人公司,也是世界上第五大跨国公司。

西门子之所以发展成为世界电气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离不开西门子对人才的重视。西门子公司认为,职工技术是否熟练、技术专家的多少,是增加生产,保证质量,提高竞争力,赚取最大利润的关键。一整套对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办法,成了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门子公司人事部经理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访问高等院校,寻找“企业家类型的人物”,对这些人的基本要求是:良好的考试成绩、丰富的语言知识,学习好和工作好,同时有广泛的兴趣、有好奇心,有改进工作的愿望,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冷静沉着和坚毅顽强。公司内部设有“管理人员培训部”,负责对工作人员进行了解,提出是否继续使用的建议。同时,通过不断“调动”工作,充分考察了解一个人的能力。一位未来的领导人每隔三五年会接受和完成一项新的任务,公司则从中发现优秀的管理人才。西门子公司一贯奉行“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不断的培训而提高的”,整个公司在国内外拥有600多个培训中心、700多名专业技师和近3000名兼职技师,开设了50余种专业,每年参加各种定期与不定期培训的多达15万人,公司投资6亿~7亿马克。

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更多知识的人,将获得更高的报酬,这已成为现实生活中初显端倪的事实。以前,对世界首富排名时,前10名几乎全是石油大王,石油是工业经济时代名副其实的润滑剂,是资源经济的命脉。而今天,排在前10名的一半以上与信息等高科技产业相关,信息是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润滑剂。一段时间内,世界首富众推微软公司比尔·盖茨,而盖茨的财富则存在于计算机软件所包含的知识当中。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摘取世界首富的桂冠,靠得是他的思维、知识和观念。

1976年,他与同窗好友保罗·艾伦正式成立了一家规范的软件公司,这家公司即是后来的微软公司。奠定比尔·盖茨成功基础的是为IBM公司开发一种用于IBM新型微机的操作系统——MS—DOS,这一设计成为整个行业使用的操作系统。1982年5月MS—DOS版正式完成,26岁的盖茨已成为同行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被首次选为《金钱》杂志的封面人物。之后,盖茨又推出MS—DOS20版,并不断挤垮竞争对手。l986年3月13日上午,微软公司的股票正式上市,开盘价25.17美元,收盘价29.25美元。一年后微软股票冲至每股90.75美元,31岁的盖茨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盖茨决定微软要向网络进军。盖茨意识到,微软必须控制这一新兴行业的咽喉。哪里有商业,哪里就有微软!1995年,微软推出的“Windows95”大大增强了联网功能。以后微软公司又相继推出“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XP”等更先进的操作系统,现在微软正在大力发展其“微软网”。比尔·盖茨在不长的时间内发展到拥有51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这不能不说是“知识”创造的一个奇迹。如今,比尔·盖茨已成为新的“美国梦”的代表人物,而随着知识经济距离我们一天天地临近,更多的比尔·盖茨还将涌现。

俗话说:开卷有益。一个天资比较高的人,只要经常有接触书、使用书的机会,就一定能从书本中摄取丰富的知识。

在知识社会里,最重大、最根本的变化,无疑是发生了资本革命。资金让位于知识,知识成为最宝贵的资源,最重要的资本,最珍贵的财富。

面试官给你的忠告

职场人离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也有不少问题源于曾经的东家,但在面试中借机抱怨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

你有过目标吗

人生活在世上总有一个生活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人的理想。我们从小就接受理想教育,但是,我们的理想教育太空泛了。我们从小树立的理想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但是这个理想是全人类的理想,要全人类共同去奋斗。而我们个人首先要谋求自己的生存、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只有个人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才能够为全人类的最高理想作出贡献。

理想是科学的预示,是实实在在为自己的未来设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的理想就必须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而不是个人天马行空地想像自己的未来。人在这个社会里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必须是自己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把自己溶进这个社会里,然后你再想像你将是个什么样的人。

人的构想使自己的生活有了目标,这个目标就使得你现在的生活变得有了意义,也使得你的未来变得一片光明。人的一生就是朝着这个目标,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这个目标的。

《圣经》上说:“人想什么便像什么。”这就是说,人的思想、一言一行,都是由他下意识的目标暗示决定的,他想什么脑子里就会形成一幅图画,这幅图画就会引导他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你想一辈子做成功,你就会向着这个目标进攻,不断去追求,如果没有这个理想,只会一生碌碌无为。

世界知名的布道家贝尔博士说:“想着成功,成功影像就会在内心形成。在雄心勃勃的推动力下,你可以控制环境,创造人生。”

由于人的内心构想是人生的设计蓝图,对人的现在和未来都有重大的影响。

但是有些人想得太好了,以至于难以实现,于是便会产生失望和悲观。

所以,设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努力使理想在现实条件下实现,就会给人带来快乐幸福。

什么样的目标是适合自己的目标呢?

适合自己的目标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和国家的需要前提下制定出来,是可以达到的目标。不是空想,不是信口开河,空想因为无法实现,会使人陷入悲观;而适合自己的目标,就会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就会使人产生希望,使人越干越有劲,越活越年轻。

适合自己的目标,也不是降低自己的追求,而是把自己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规划自己的生活。一个中学生在暑假里打工,觉得自己适合做生意,于是就不再继续上学。要去做生意,这就是把自己的目标降低了,就是只从眼前利益出发来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忽视了人的长远发展目标。

人的能力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随着能力的不断提高,就会觉得原来的目标定得太小了,因为你自己发展了,目标也就要随着调整。如果一个人停止学习,他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那么,他原来与之相适应的目标也就显得难以实现了。所以,适合自己的目标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适应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力求使人生的内在潜能得到最大的实现。

所以,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人们也就是在这种不断变化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的。

总结一下,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

(2)按计划行动。

(3)要有顽强的意志,百折不挠。

(4)把生命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事业上。

(5)充满自信。

其实人的理想都是从空洞到具体,从模糊到清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年龄的增长,理想也就由一种朦胧的意识变为一种科学的预想。

正是这种预想使人最终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面试官给你的忠告

有些人喜欢在等待面试的时候和其他人员高谈阔论,这是比较忌讳的,因为面试中双方关系过于随便或过于紧张都会影响面试官对求职者的评判。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愉快、愤怒、恐惧等都是常见的情绪体验。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它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反应形式。客观事物并不全部都能引发人的情绪,只有与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能引发人的情绪。一般地说,凡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愉快、满意等),凡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则引起否定的情绪(如愤怒、恐惧等)。

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是4种最基本的情绪。这些情绪与人的摹本需要相联系,是不学而能为,通常还具有高度的紧张性。情绪上的长期紧张和焦虑往往会降低人体抵抗细菌和其他引发疾病因素的能力。尤其是气愤和懊恼的情绪是引起许多心身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在社交活动中,人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面对不同的情况,情绪会有很大的波动,不善于控制情绪,就会使社交失败。

不能控制情绪的人,给人的印像就是不成熟,还没长大。

不说你也知道,只有小孩子才会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说生气就生气,这种行为发生在小孩身上,大人会说是天真烂漫,但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人们就不免对这个人的人格发展感到怀疑了,就算不当你是神经病,至少也会认为你还没长大。如果你还年轻,则尚无多大关系,如果已经工作了好几年,或是年龄已超过了30岁,那么别人会对你失去信心。因为别人除了认为你“还没长大”之外,也会认为你没有控制情绪的能力,这样的人,一遇不顺就哭,一不高兴就生气,能做大事吗?这已经和你的个人能力有关了。

容易哭,会被人看不起,认为是“软弱”;容易生气,则会伤害别人。哭其实也是心理压力的一种抒解,可是人们始终把哭和软弱扯在一起。不过大部分的人都能忍住不哭,或是回家再哭,但却不能忍住不生气。不过生气有很多坏处:第一,是会在无意中伤害无辜的人,有谁愿意无缘无故挨你的骂呢?而被骂的人有时是会反弹的;第二,大家看你常常生气,为了怕无端挨骂,所以会和你保持距离,你和别人的关系在无形中就拉远了;第三,偶尔生一下气,别人会怕你,常常生气别人就不在乎,反而会抱着“你看,又在生气了”的看猴戏的心理,这对你的形象也是不利的;第四,生气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性,对事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而这也是别人对你最不放心的一点;第五,生气对身体不好,不过别人对这点是不关心的。

所以,在社会上行走,控制情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不必“喜怒不形于色”,让人觉得你阴沉不可捉摸,但情绪的表现决不可过度,尤其是哭和生气。如果你是个不易控制这两种情绪的人,不如在事情发生,引起了你的情绪时,赶快离开现场,让情绪过了再回来,如果没有地方可暂时“躲避”,那就深呼吸,不要说话,这一招对克制生气特别有效。一般来说,年纪越大,越能控制情绪,那么你将在别人心目中呈现“沉稳、可信赖”的形象,虽然不一定能因此获得重用,或在事业上有立即的帮助,但总比不能控制情绪好。

也有一种人能在必要的时候哭、笑和生气,而且表现得恰恰好,这种人控制情绪已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你如果有心,也是可以学到的。下面是一些克服、处理并控制情绪的方法:

(1)学会完全主宰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要经过一个崭新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是很难的。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力量试图破坏个人的特性,使你从孩童时期一直到成人都相信那是自己无法克服的情绪。无法克服这些情绪就只好接受它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相信自己能够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刻,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主宰自己。

(2)成功者一般都善于为自己的情绪寻得适当表现的机会。如有的人在激动的时候,会去做些需要体能的活动或运动,这可使因紧张而动员的“能”获得一条出路;有的人在情绪不安的时候会去找要好的朋友谈谈,倾吐胸中的抑郁,把话说出来以后,心情也会平静许多;还有的人借观光游览来使自己离开那容易引起激动的环境,避免心理上的纷扰,等到旅游归来,心情不复紧张,同时事过境迁,原有的问题或许也已显得微不足道,不再为之烦心了。

(3)你可以进行独立思考,或者说是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你的情绪来自你的思考,那就可以说,你是能够控制你的情绪的。这样看来,你认为是某些人或事给你带来悲伤、沮丧、愤怒、烦恼和忧虑,这种想法可能是不正确的。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思想,选择自己的感情,新的思考和情绪就可以随之产生。一个健全和自由的人总是不断地学习用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这样才能使你学会主宰自己。

(4)假如你是乐观的人,那么你就能够找到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而且每时每刻都能为值得去做的事而生活着,那么你便是个聪明的人。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当然能为你的幸福增添光彩。如果你无法解决某个特别的问题时,乐观的你仍充满信心,其实你已将自己的情感稳操在手。能够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幸福时,你的情绪一定是稳定的、真实的。

能掌握自己情感的人是不会垮掉的,因为他们能够主宰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懂得如何在失意中寻找快乐,懂得如何对待生活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在这里没有说“解决”问题,因为聪明人不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衡量自己是否聪明,而是不受情绪的影响,理智地对待问题。

你怎样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让每天充满幸福和欢乐呢?你就要学会这个千古永恒的秘诀:弱者任思绪控制行为,强者让行为控制思绪。每天清晨你醒来,当你被悲伤、自怜、失败的情绪包围时,你就这样与之对抗:沮丧时,你引亢高歌;悲伤时,你开怀大笑:病痛时,你加倍工作;恐惧时,你勇往直前;自卑时,你换上新装;不安时,你提高嗓音;穷困潦倒时,你想像未来的财富;力不从心时,你回想过去的成功;自轻自贱时,你注视自己的目标。

你要明白,只有低能者才自感江郎才尽,你并非低能者,除非你使自己变为一个情绪化的人。你必须不断对抗那些企图摧毁你的力量,尤其是隐藏在心里的顽疾。只要你领悟了人类情绪变化的奥秘,对于自己千变万化的个性,你就不再听之任之。只有积极主动地控制情绪,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你控制自己的情绪,你掌握自己的命运,你就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成功人士!

面试官给你的忠告

每个人的学历、经历大致决定了职业方向,每个人的能力、经验决定了职位层次,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又决定了工作地域。所以,这些因素决定了你必然在某个职业圆周内,在求职时,可以适当地放大半径,放宽选择范围,但是,圆心不能偏离,范围不能太广。

君子之交淡如水

有这样一个试验:

弹簧两端连着物体。

当你轻轻地拉伸和压缩弹簧时,弹簧柔顺地遵从你的意愿。去掉你的温柔的抚弄,弹簧会给你一个颤动的美丽。两端的物体保持着那份纯真与自然。

当你过度拉伸和压缩弹簧时,弹簧于是不耐其力,变形了,曲线美破坏了,倔强的弹簧扯离了两物,或将它们弹得远远的。一切成为悲哀的幻觉。

友谊就像这弹簧一样,连着两颗坦诚而又适距的心。

的确,建立一份真诚的友谊,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伯牙鼓琴,子期知音;高山峨峨流水洋洋。能够保持这份友好的情谊,使之能够经受风雨的吹打,则是更为可贵的。然而,有多少人在建立的友谊大厦上对如何填上一砖一瓦,保持它的屹立,却茫然不知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