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际场合中,尤其是事关重大的交际场合,请千万注意细节,千万做到“滴水不漏”、“一丝不苟”,这样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说话有分寸,交往重细节,行为有节制,别人就很容易接纳你,帮助你,尊重你的体面,满足你的愿望。反之,你不懂分寸,话说冒失,举止失体,不识深浅,不知厚薄,就会人人讨厌,时时难过,事事难为,处处碰壁。能否充分重视交际中的细节,直接关系到交往的成败。
No.32
想法赢得别人的好感
好感与支持,在人生中是相辅相成的。获得了别人的好感,就更容易获得别人的支持。同时,你获得了支持,就容易对别人产生好感。这样彼此交错,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友谊,对人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要赢得别人好感和支持,应该从丰富自我开始。个人良好的形象、丰富的知识、诚恳待人的态度、宽广的胸怀、良好的语言表达、懂得尊重别人,以及赢得别人尊重的个人的魅力。
每天问声“早上好”
不管你昨天有多累,在早起后,在新的一天里,都要精神抖擞地向你周围的人问声“早上好!”尤其要向你的老板和同事问声“早上好!”也许你认为说早安是很简单的事,或者根本没有这个必要。有些人向别人道早安时连身边的人都听不到,或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有的则极不情愿,毫无感情色彩地例行公事而已;有的看一眼别人便一声不响地坐下……
问声“早上好”是打破从昨天下班之后到今天早上一直处于停顿状态的同事关系,重新开始新的一天的人际关系,所以这是一个严肃的行为。
你与周围的人互道早安,特别是对老板和同事道早安,就等于是在工作场所中的上班铃声一般,也像你上班签了到一样,从这一句“早上好”开始,表示又是新的一天。如果你希望在新的一天当中,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圆满新鲜,无论如何都要清新、明朗地和周围的人道声早安!尤其是对上司和同事精神饱满地说:“早上好”,可以让上司和同事对你保持着“这家伙今天还是干劲十足!”的好印象。
很多员工缺少与老板、上司沟通的机会,一句“早上好”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能达到相互沟通的效果。从“早上好”这句话里,上司可以增进对你的理解,加深对你的好印象。早上的印象会左右一天的印象,甚至左右一个人一生的印象。从实际生活中来看,说“早上好”的对象,既包括与你关系不错的人,也包括与你自己一向不和的人。
早上与周围的人连一句“早上好”都不说的人,往往会被人认为太高傲,看不起人,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无精打采,从而令人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本来打算和你进一步交往的,现在却认为你是个难于交往的人,对与你交朋友,搞好关系望而却步了。试想,一个早上连“早上好”都不会说的人,怎么会赢得好人缘,怎能有成就事业的可能呢?
说话时常用“我们”
小孩在做游戏时,常会说“我的”、“我要”等语,这是自我意识强烈的表现,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或许无关紧要,但有些成人也是如此,他们说话时,仍然强调“我”、“我的”,这就会给人自我意识太强的坏印象,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有位心理专家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同一个人分别扮演专制型和民主型两个不同角色的领导者,而后调查人们对这两类领导者的观感。结果发现,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领导者,他们的团结意识最为强烈。而研究结果又指出,这些人当中使用“我们”这个名词的次数也最多。而专制型方式的领导者,是使用“我”字频率最高的人,也是不受欢迎的人。事实上,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对方说“我”、“我认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将远不如他采用“我们……”的说法,因为采用“我们”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
有这样一个故事:
甲、乙两个好朋友一起出去散步,在路上,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到路中央的一锭金子。甲赶紧跑过去,捡起那锭金子,对乙说:“你看,我的运气真好,我捡了一锭金子。”说着准备把金子独自放进自己的口袋。这时,失主找来了,他不仅要回了金子,还诬告说甲偷了他的金子,硬要拉他去警察局。
甲有口难辩,委屈地对乙说:“这回我们可麻烦了!”
乙听后立即纠正说:“不是‘我们’,你应该说‘这回我可麻烦了,才对!”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说话时,往往说“我”和“我们”,给人的感觉却完全不同。在开口说话时,我们要注意这样的细节,多说“我们”,因为善用“我们”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对促进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在英文里是最小的字母,千万别把它变成你语汇中最大的字。一次聚会,有位先生在讲话的前三分钟内,一共用了36个“我”,他不是说“我”,就是说“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园”等等。随后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员工……”
享利·福特二世在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旁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而用“我们”开头。下面的几点建议可供借鉴:
(1)尽量用“我们”代替“我”。很多情况下,你可以用“我们”一词来代替“我”,这可以缩短你和别人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例如:“我建议,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们……好吗?”
(2)遇到下面的情况时应用“我们”开头。在员工大会上,你想说:“我最近做过一项调查,我发现40%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的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
如果你将上面这段话的三个“我”字转化成“我们”,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说“我”有时只能代表你一个人,而说“我们’’代表的是大家,员工们自然容易接受。
(3)非得用“我”时,以平缓的语调淡化。不可避免地要讲到“我”时,你要做到语气平淡,既不把“我”读成重音,也不把语音拖长。同时,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洋洋,你要把表述的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听的人觉得你自认为高人一等,觉得你在吹嘘自己。
避开对方心中的“地雷”
世上有很多人很少有弱点,这些人不见得是完美的,但他们却把仅有的弱点转化成优势,结果他的弱点消失了,他也因此成长、进化。打个比方,有人从小体弱多病,当其他小朋友在阳光下活蹦乱跳时,他却只能躺在**吃药、打点滴,这种身体上的缺陷容易让他产生消极的情绪。不过,同样是病童,有人一辈子自怨自艾,靠弱点向他人乞求同情,但也有人立志当医生,不但要医好自己的病,也要医好其他人的病。同样受病痛折磨,不同的态度,就决定了你是否能超越自我,或者……永远活在阴影下。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寻求补偿或掩护。”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痛楚和隐私,从这一点来延伸,人们除了可以分析自己的弱点来源之外,也可以掌握人性的共通点,用同理心和同情心来管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事实上,所谓的EQ专家和公关高手,都会先了解人性的基本结构和个别弱点,才能化解各种冲突和误会。也唯有了解每个人的弱点,才能掌握对方的致命伤和敏感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因为在人际交往中,误会往往比敌意更容易伤害人。因此,在社交场合、在谈生意或和他人竞争时,必须全面深入了解对方内心深处的想法,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拉姆先生是一位纽约青年律师,有一次他在美国最高法院为一个重要案件辩护,案件涉及大量资金和重要法律问题,难度大可见而知。在辩论中,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对拉姆先生说:“海军法际制条文是六年,是不是?”
拉姆先生停止,注视某法官片刻,然后唐突地说道:“审判长,海军法中没有限制条文。”
“法庭上顿时静了下来,”拉姆先生在事后叙述他的教训时说,“室内的温度好像降到了零摄氏度。我是对的,这位法官是错的,我却当众告诉了他。但那样会使他友善吗?不,我相信我有海军法作为我的根据,而且我知道我那次说话的态度比以前都好,但我没说服他。我犯了大错,当众告知一位极有学问的著名人物:他错了。”
拉姆对于海军法限制条文的观点没有错,可是他却犯了另一个错误:让法官当众露丑,这就触及了人性的弱点。
任何人,不论他如何坚强刚毅,多么自负自信,内心深处都有光明面和黑暗面。然而,人们在刚交往时,通常都会呈现自己的光明面,而将黑暗隐藏在内心深处。这些黑暗面,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性弱点。
当人有了弱点,就会产生悲观情绪,可能是因为身体或生理上的缺陷,可能是因为家庭背景,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或收入不高。这些弱点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地雷”,这个时候,唯有彻底地了解,才能谅解、包容和爱护对方,并拆掉对方心中的地雷。
打个比方,你好心好意去问候某个人,却招致对方的雷霆之怒:“好什么?好个屁!”假若事先知道对方正为失去爱子而悲痛,你就不会生气,还会抱以同情,原谅对方的无礼。只有透视人性弱点,才能掌握人际关系,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因此,不论多么讨厌、多么自大、多么爱唠叨、多么自暴自弃的人,若能深入了解造成他这种性格的背景,就能使他努力改变自己,进而去了解、爱护别人,与人自然、真诚地相处。只有透视了这些人性中的弱点,才能掌控人际关系,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事实上,人类透过外在的行为、语言和态度,无不想隐藏内心的需求。如果你曾经做过推销员,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有些客户态度很恶劣,瞧不起人,甚至对你恶言相向。如果你是初出茅庐的新手,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无精打采,带着沮丧的心情离去。然而,老练的推销员态度却完全相反,即使再怎么被冷落或拒绝,也心存一线希望。就算被对方大声斥责:“你再来多少次也没有用,省省力气吧!别白费口舌了!”他仍会厚着脸皮,每日殷勤拜访。因为他们懂得,人是感情动物,再怎么绝情的人,也有动情或心软的时候,这正是人性的弱点。尤其是那些态度恶劣的人,他们之所以大声喝斥别人,其实是没有安全感,故意虚张声势,想占据优势,掌握全局,如此才能获得安全感。这时候,只要你能满足他的优越感,他就会自动消除敌意。因此,表面上看来白费力气的多次造访,事实上,会使对方因为优越感得到满足,而产生同情、怜悯,令他们自认是强者、高人一等,并产生照顾弱小的想法。
在虚张声势的人面前,要懂得放低姿态,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对方会想:“这样斥责他,好像不太应该,他这么诚恳,就答应他的要求算了!”这时候,你的推销任务,就可以顺利达成了。
相反的,有些客户和你哈拉半天,彬彬有礼,赞美中带着贬抑:“产品是不错啦,我们也很欣赏这种产品的外观,但是……可是……”这种人表面上客气有礼,其实多半不打算购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谦和有礼,只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这种虚伪从语气和神态中,就可以感觉出来。事实上,这种虚伪的态度,也是掩饰弱点的另一种方式。虽然他内心的真正想法就是不想购买,但是碍于面子,或在其他方面有所考虑,不便直接拒绝,而这正是他们想掩饰的弱点。
同理可证,人们总是用相反行为,来掩饰内心的不安。例如,那些把钱看得很重的人,有时会故意表现得慷慨大方;喜爱被人称赞的人,总是会客气地谢绝别人的赞美。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例子。
人性就是这么回事,在赞成中隐藏着反对,在恭维中隐藏着厌恶,这种心理的逆向作用,说穿了就是为了平衡内心的不安。总之,工作上的应酬交际也好,谈判、交涉也好,千万不可一下子就和对方热络起来,开始时应说一些恭维或场面话,以试探对方的真正想法。若对方夸张地拒绝你的恭维,根据逆向心理法则,你可以判断出,对方其实非常渴望别人的巴结。如果你要说服这类人,就要用委婉、诚恳的态度去赞美他,才会有好的效果。若是太过于假情奉承,反而会引起别人对你的反感。人都有心理弱点,只要搞懂这些弱点和不安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就可以借力使力,让你左右逢源。
理解别人的感受
一个人如果想要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绝不能要求他们依照规定的模式做事,或处处请求利益。解决人与人之间不愉快的唯一方法,就是去了解———真正用心去了解!
假设你在路上开车时,有一个小男孩站在路边向你挥手,车子经过他时,他竟然拿东西丢你的车,你赫然听到一声“啪”的声音!这下才知道原来他用石头砸车子。于是你猛然煞车,怒冲冲地走出车外,朝这个男孩子走去,愈走愈气,心里盘算着,你一定要把他带到他父母面前,指责他,并叫他们赔偿你的损失。
走到这个孩子面前时,你心中的怒气正好达到顶点。
他站在你面前害怕得哭个不停,抬头抽泣说:“我实在很抱歉,但是我想不出其他方法可以使你停车。”然后用手指着路边草坪上躺着的人,又说:“我小弟病得很严重,请你救救他吧?”
这时,你心中的那股怨气会怎么样呢?它将会如火焰上的冰柱般迅速溶解了吧!为什么?因为现在你了解了这个男孩子用石头砸你车子的原因,所以你原谅他了,心中的愤怒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假如你妹妹嫁给一位律师,最近几个月,他对待她的态度改变了,他变得多疑,占有欲强,甚至限制她的行动自由。只要她离开,他一定会亦步亦趋地跟着,不准她单独出门,她不停地抱怨,他还是不准她单独去购物。知道他对你妹妹的态度后,你很生气,于是决定和家里的其他人讨论解决的方法,你们一致同意必须对他采取行动。
后来你接到一位心理学家打来的电话,他邀请你到他的办公室去。你去了之后,他请你回忆并描述一下你妹妹小时候的事情。他解释说你妹妹一直是个有盗窃癖的人,也就是说她无法控制自己偷窃行为的冲动。他还指出你妹婿始终承受着这种压力,不愿为人知道,直到别人揭开了她的这种病态。
听了这个解释之后,你对他的改变有什么感想?你还觉得忿怒不平吗?可能不会了,因为你已经了解他的行为。
假设你是个拉保险生意的人,原先你和你的另一半约好星期四晚上要共进晚餐,一起玩桥牌。星期四早上你和一个客户洽谈愉快,而且他答应带他太太到你办公室来详谈了解保险条款,并签订合约。不巧的是,他们只有星期四晚上才有时间和你见面。
你颓丧地打电话回家,告诉“另一半”今天不能回家吃晚饭,电话的另一头传来失望的音调,这是可想而知的。就这么样你必须留在办公室,不能回家吃饭,你只好跑出去买了一份三明治、一杯热咖啡当晚餐。这天晚上下着大雨,天气显得特别寒冷。于是你愈想愈觉得有点对不起自己,这么凄冷的晚上,竟然不能回家享受温暖,以及和朋友相聚的乐趣。
你没趣地喝着咖啡,一面等你的客户,然而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却仍不见他们到来。又半小时过去了,他们还是没来,这时,你实在等得不耐烦了,所以打电话到客户家,结果没有人接。过了一个半小时后,你才决定锁了办公室门,回家去了。你心里忿忿地自言白语:“至少,礼貌上他们可以打个电话来。”
这个原本快乐的晚上泡汤了。直到上床前,你还迟迟不能平静内心的气忿和懊恼,你觉得应该把这客户列为“拒绝往来户”。
第二天早上大约九点钟,你坐在办公室桌前,桌上的电话铃响了,是那个客户打来的。他急急地解释说:“昨天晚上没到你办公室来,我很抱歉。因为在路上,我们发生很严重的意外,由于下雨路滑,我的车子撞车了。从昨天晚上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医院里,我曾打过电话,不过那时你大概走了。”
你还会生他们的气吗?你还会认为他们不讲信用,说话不算数,而且应该“拒绝往来”吗?不,当然不会。你可能还会有一点罪恶感,因为他们是来拜访你的路上出事的。
现在你了解了吧!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了解,这种心态的产生是由于他们不了解自己。苏格拉底的不朽名言,“了解自己”所影射的是一种追寻的精神———而不是一种目的。
有多少家庭的破碎,都是由于彼此无法满足被了解的渴求而造成的。你看很多男女,彼此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爱,他们也不重视彼此的了解。
“家里没有人了解我”这虽然是一句常听见的老话,但是它所包含的意义,却是值得我们的深思的。另外,受雇的职员也可能发出不平之鸣:“我知道我有时候傻里傻气的,而且好像不怎么用力。我可能会上班摸鱼,午餐时间在餐厅发牢骚,但是在你炒我鱿鱼,或者认定我在公司没有贡献之前,请替我想想,我家里有一大堆问题,而且整天站着,将资料放进档案,这样机械性的工作使我觉得很疲倦,求求你,了解我吧!”
小孩子也是一样:“我的成绩不及格,但是爸爸、妈妈,在你们处罚我之前,你们为什么不先了解我。我努力了,但是我就是不喜欢那种课,而老师又老是挑我毛病。有一次还叫我在全班同学面前罚站,害我好出丑呀。我知道你们可能会禁止我一个星期内出去玩,但是求你试着了解我一次好吗”。
买东西的人可能也有意见要对推销员说:“等一下,你讲了一大堆道理,就是要找理由卖出你的产品,我知道你准备了很多精心设计过的方法要叫我掏腰包,但是你怎么会知道我需要你所卖的东西?你并不了解我。”
推销员通常都不太用心,他们只是一味相信,他们的产品就是客户所需要的,他们从来不试着去了解客户,然而了解却是维持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所必备的。了解必须是经过相互沟通,而不是想当然的事,有时候需要以言语或行动表达出来,有时却只需要心照不宣的默契,只需要几句话也许就能打开别人心中的结。
不要忘记了一条成大事的法则:“你给别人需要的,他们也会给予你所需要的。”如果你没有付出了解的心,你就甭想跟别人愉快相处,无法跟孩子进行沟通,工作的进展可能缓慢,也无法和你周围的人,发展更深刻、更亲切的人际关系。
与人相处时,你必须随时记得这个原则,并努力去做。虽然有时候会遇到困难,而有时你可能会忘记,但是尽力去做,当你初尝果实时,你就能获得莫大的鼓励。
No.33
与人友好地相处
无论人类在历史上有过多少恶行,也无论在人类当中至今还有多少人的心灵仍充满奸诈、险恶、自私和残暴,我们决不能动摇只有人才能作为我们最好的朋友的信念。因此,我们要与别人友好地相处,要在任何时候都让别人保留脸面,不要让任何人感到难堪,不要贬低别人,不要夸大别人的错误。背后赞美别人,用真诚打动人,不卖弄自己的聪明……
别卖弄自己的聪明
不要表现得比别人聪明,人们看不起耍小聪明的人,人们通常会认为这些人只会卖弄而无真才实学。既使你真的很聪明,也要保留一份掩藏的“心机”。
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你一无所知。”这些话要告诉你的就是:你即使真有两下子,也不要太出风头,要藏而不露,大智若愚。也就是说,在待人处世中,不要卖弄自己的雕虫小技。
《庄子·杂篇》中有一则寓言:吴王乘船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山。猴子们看见国王率领大队人马上山来了,都惊叫着逃进丛林,躲藏在树丛茂密的地方。有一只猴子却从容自得,抓耳摸脑,在吴王面前窜上跳下,故意卖弄技巧。
吴王很讨厌这只猴子的轻浮,便张弓搭箭,向它射去。这只猴子存心要显露本事,因此,当吴王的箭射来时它就敏捷地跃起身,一把抓住飞箭。吴王转过身去,示意随从们一齐放箭,箭如雨下,不可躲闪,那猴子终于被乱箭射死。
这就是爱出风头人的下场,他们自以为掌握一点本事,就生怕别人不知道,无论在什么人面前都想“露两手”,总想表现自己,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头脑膨胀,忘乎所以。在待人处世中,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那么,如何做人才算是不卖弄自己的聪明呢?不妨从以下三方面注意:
(1)要在生活枝节问题上学会“随众”,萧规曹随,跟着别人的步履前进。美国的艾伦·芬特在《小照相机》一书中有过这样的心理测验:一个人走进一家医院的候诊室,他向四周一看,感到非常惊讶:每个人都只穿着内衣**坐着等候。他们穿着内衣**喝咖啡、阅读报刊杂志,以及聊天等,这个人起初非常惊奇,后来判断这群人一定知道一些他所不知道的内情,于是20秒钟之后,这个人也脱下外衣,仅穿着内衣裤,坐着等候医生。
这种随众附和的做法,至少有两大实际目的:第一,社会上的群居生活,需要大家互相合作。第二,在某些情况下,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你该怎么办?当然是仿效他人的行为与见解,从而发掘正确的应对办法。
(2)不要让人感觉你比他人更聪明。如果别人有过错,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儿,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
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过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3)多一点具体措施,少一些高谈阔论。年轻人,对于诸多事情,总是喜欢发表主张。主张是对于某种事物的观察所得,观察分析才能有所得,所得能够成为一种主张,当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如果急于求得理解,一有所得,不看对象,不分场所,立即发表出来,往往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少一点高谈阔论,多一点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才能赢得尊重。譬如,上司和同事或者朋友,希望你帮助他办某件事,你可以拿出一套又一套的办法,第一套方案,第二套方案,总之,你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了,这比发表“高见”,不是有意思得多吗?不说空话,而又能干得成实事,你将给人以一种沉稳的成熟者的形象。
做人待人都要有种“心机”,就是不要把别人都看成是一无所知的人。其实,我们周围的人都各有主张,多数人都不喜欢采纳别人尤其是下属的主张,因为这往往会被认为有失身份,有损体面。如果我们把同事都看成是庸才,只有自己有真知灼见,于是在一个团体内,多发主张,结果被采纳的百分比,恐怕是最低的。而且很可能是最先被淘汰出局的人。
为什么做人要提倡“别卖弄自己的聪明”呢?这是因为“聪明”是相对的,是对某一具体的方面、具体的人而言的。你在这个人面前很聪明,而在另一个人面前,很可能就不怎么样。所以,聪明还是不“聪明”并不是什么做人的资本,反而是没有“心机”的表现,根本不值得卖弄。
尽量不借朋友的钱
每个人都有急着用钱或缺钱的时候,这时候向朋友或同事借钱可能是常有的事。比如你对朋友说:“现在手头有些紧,我有点儿事,借给我五百元钱好吗?”你的朋友可能不是小气鬼,会把钱借给你,但是你要尽量避免向朋友借钱这样的事。
像借钱这种事儿,借钱的人可能一转眼就忘了,而出借的人即使想起来也不好意思催讨。你如果在还钱时拖拖拉拉,稍有疏忽,朋友之间的信任,交情就会受到影响,很容易就会陷入感情交恶的地步。
日本有句谚语,说人间三件事可以使关系中断:背后说人坏话,娶了朋友的妻,借钱不还。
两个关系不错的朋友或同事,一旦与金钱有了关系,他们的关系就可能会受到损害,伤害了双方的感情。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借朋友的钱,哪怕是借很少的元钱。因为朋友之间一旦发生了借贷关系,你们之间平等的关系就被破坏了,出借方往往就会居于上风,而借方则明显处于下风,这样借方一定会处于屈就的位置,没有了朋友间的平等关系,以后在工作和交往中可能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当你伸手向朋友借钱时,你们之间就会显露出一种“控制权”的问题,很多的误会往往由此而产生。而某些借钱给你的朋友,会认为自己具有了某种权威,至少在决策工作上的事时,他们就自认为有说话权,而你也因“借人家口短”而不好意思反驳他。
有一个人因家里急需,向一个要好的同事借了2万元钱。此后,他的同事就在他面前趾高气扬,还经常将自己该做的事推给他去做,在工作中他有了好主意或好创意时,那个同事就占为己有。因为他借了那个同事的钱,欠了他一份人情,所以说话、做事都展不开手脚,即使心里有怨言,也是埋在心里,敢怒不敢言。
富兰克林在《致富之道》一书中就提醒人们不要随便向别人借钱,他说:“欠债就相当于你把自己的自由交给了别人。如果你不能到时偿还,你将羞于见到你的债主,和他说话的时候心里会十分害怕;在他面前,你会找出种种借口来推托,渐渐就会失去了你的诚实。”
富兰克林的话尖锐地道出了借钱对一个人的危害,它可以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影响你正常的人格。从另一方面说,借钱会使你养成不良的习惯,因为你仿佛会觉得别人的口袋是自己的,因此可能不断地去掏,这会使你难以自立,而自立是成功的前提,一个不自立的人无法想象他会取得成功。因此,你要记住:债务往往是一个人不能自立的开始,而随便向朋友借钱则是你的人际关系开始恶化、事业走向毁灭的开始。
背后赞美别人
喜欢听好话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当来自社会、他人的赞美使其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说话者产生亲切感,这时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因赞美而缩短、靠近,自然就为交际的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背后说一个人的好话比当面恭维说好话要好得多,你不用担心,你在背后说他的好话,很容易就会传到他的耳朵里。
对一个人说别人的好话时,当面说和背后说是不同的,效果也不会一样。你当面说,人家会以为你不过是奉承他,讨好他。当你的好话在背后说时,人家认为你是出于真诚的,是真心说他的好话,人家才会领你的情,并感激你。假如你当着上司和同事的面说你上司的好话,你的同事们会说你是讨好上司,拍上司的马屁,而容易招致周围同事的轻蔑。另外,这种正面的歌功颂德,所产生的效果反而很小,甚至有反效果的危险。你的上司脸上可能也挂不住,会说你不真诚。与其如此,倒不如在公司其他部门、上司不在场时,大力地“吹捧一番”,这些好话终有一天会传到上司的耳中的。
有一个员工,在与同事们午休闲谈时,顺便说了上司的几句好话:“陈征这个人很不错,办事公正,对我的帮助尤其大,能为这样的人做事,真是一种幸运。”没想到这几句话很快就传到陈征的耳朵里去了,这免不了让陈征的心也有些欣慰和感激,而同时,这个员工的形象也上升了。连那些“传播者”在传达时,也顺带对这个员工夸赞了一番:这个人心胸开阔,人格高尚,真不错。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能极大地表现你的“胸怀”和“诚实”,有事半功倍的效用。比如,你夸上司,说他公平,对你的帮助很大,而且从来不抢功。以后,你的上司在“抢功”时,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顾忌,也会手下留情。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会被人认为是发自内心、不带私人的动机的。其好处除了能给更多的人以榜样的激励作用外,还能使被说者在听到别人“传播”过来的好话后,更感到这种赞扬的真实和诚意,从而在荣誉感得到满足的同时,增强了上进心和对说好话者的信任感。如《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
史湘云、薛宝钗劝贾宝玉做官为宦,贾宝玉大为反感,对着史湘云和袭人赞美林黛玉说:“林姑娘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混账话!要是她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凑巧这时黛玉来到窗外,无意中听见贾宝玉说自己的好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结果宝黛两人互诉肺腑,感情大增。
因为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在湘云、宝钗、自己三人中只赞美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种好话就不但是难得的,还是无意的。倘若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小性子的林黛玉恐怕还会说宝玉打趣她或想讨好她呢。
用真诚打动人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曾经作过一个试验,他制作了一张表,列出上百个描写人的品性的形容词,让大学生们指出他们所喜欢的品质。试验结果明显地表现出,大学生们评价最高的性格品质不是别的,正是“真诚”。在8个评价最高的形容词中,竞有6个(真诚的、诚实的、忠实的、真实的、信得过的和可靠的)与真诚有关,而评价最低的品质是说谎、装假和不老实。
安德森的这个研究结果具有现实意义,在交往中,人们总是喜欢诚恳可靠的人,而痛恨和提防口是心非、虚伪阴险的人。真诚无私的品质能使一个外表毫无魅力的人增添许多内在吸引力。人格魅力的基本点就是真诚,待人心眼实一点,守信一点,能更多地获得他人的信赖、理解,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帮助和合作,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和机遇。
以诚待人,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心灵之桥,通往对方心灵彼岸,从而消除猜疑、戒备心理,把你作为知心朋友。我们在工作中应充满真诚,离开了真诚,则无友谊可言。
有一则寓言说:有只小猪,向神请求做他的门徒,神欣然答应。刚好有一头小牛由泥沼里爬出来,浑身都是泥,神对小猪说:“去帮他洗洗身子吧!”
小猪惊讶地回答说:“我是神的门徒,怎么能去侍候那脏兮兮的小牛呢?”
神说:“你不去侍候别人,别人怎会知道你是我的门徒呢?”
原来要想得到别人的尊敬很简单,只要真心付出就可以了。人与人之间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肝胆相照,赤诚相见,才会心心相印。《圣经》上说:“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只要你付出了真情,朋友才会以真情对待你,双方的关系才能得以持续、稳固、健康的发展。
真诚是为人的根本,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为人真诚。如果你是一个真诚的人,人们就会了解你、相信你,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你不会掩饰、不会推托,都知道你说的是实话,都乐于同你接近,因此你也就容易获得好人缘。
与朋友相处,以诚为贵。与人打交道时,你存在防备、猜疑的心理,不能敞开自己的胸怀,讲真话、实话,总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令人怀疑,是无法搞好人际关系的。
当朋友需要你时,你要尽心尽力地伸出援助之手;当朋友无意中冒犯了你时,你要怀着宽容大度的心情,真心真意地原谅他。
请记住:以你的真诚去换取别人的真诚,只有真诚对待对方,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
No.34
理性地对待挑衅
“小不忍则乱大谋”,要想成大事必须暂时忍小痛,但绝对不是叫你总是忍,当面对别人无理的挑衅时,一味忍让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得寸进尺是愚人常采用的计策,一再忍让反而助长其嚣张气焰。一味忍让,意味着丧失原则;一味忍让,意味着没有人格;一味忍让,意味着面临步步紧逼的危险;一味忍让,意味着将步入绝路……有时候挺身而起,奋力反抗效果会更好。当然,反抗不是盲目的,需要技巧。
从容地应对嘲讽
有位男青年在危难之际,被一位残疾姑娘用机智救了命。后来,他对这位残疾姑娘产生了爱情,多次求爱,终于如愿以偿,他们婚后有了儿子,生活美满幸福。没想到周围的人指指点点,冷嘲热讽,男青年忍受不住了,最后竟抛妻别子一死了之。
听了这件事,我们真为那个男青年遗憾。他敢娶残疾姑娘为妻的行为很勇敢,可他的心理承受力太弱了,忍受不了别人的说三道四,结果不但毁了自己,也坑了妻子和儿子。
当我们受到嘲讽时,应该怎样来处理呢?
首先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人生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免不了受到冷嘲热讽,也许,这就是人生应有的小插曲吧!要生活得充实、安稳、潇洒,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怕嘲笑讽刺,不怕挖苦打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其次当自己的行为遭到嘲讽时,要分析一下别人的嘲讽是否有道理,不要一律排斥,全盘否定。生活中有些人,心是善良的,但表达的方式不对头;也有的人关心你的进步,恨铁不成钢,总喜欢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你,让你发愤。如中国足球输了以后,有人管运动员叫“臭脚”,还有人将臭鞋垫寄给运动员,加以嘲笑。尽管这些做法非常错误,但中国足协队员们能正确对待,变嘲笑为动力,使坏事变成好事。对待善意的嘲讽,应努力领会其中有益的东西,以改正自己。
再次当听到别人的嘲讽时,应检查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如果你做对了,就要坚持到底,用行动来感化和影响嘲讽你的人。
在麻将热中,某校一青年教师,从不染指麻将,一有空就钻研业务,学外语、写论文,这使他成了被嘲讽的目标,有人一看见他来就喊“教授来了!”还叫他:“老古董”。可他也不生气,总是笑笑说:“正在朝教授努力,请大家多多关照。”后来,由于他勤奋努力,不仅课讲得棒,还有许多科研成果,真的被破格晋升了副教授,他的努力成功了。同事们变嘲讽为羡慕,许多人也从麻将堆中钻出来,暗地在学问上下功夫。
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恶意嘲讽,可以不屑一顾,也可以针锋相对地予以反击。
道格拉斯竞选总统失败之后,对林肯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一下。一天,道格拉斯在一个公共场合遇见林肯,他不冷不热地说:“林肯先生,我初次认识你的时候,好像你是一家杂货店的老板,站在一大堆杂物中卖雪茄和威士忌,真是个有风度的酒店招待呀!”
林肯面向在场的众人,回答说:“先生们,道格拉斯说的一点不错,我确实开过一家杂货店。我记得道格拉斯先生是我最好的顾客,多少次他站在柜台的那一头,我站在柜台的这一头。不过,现在不同的是,我早从柜台的这一头离开了。可是道格拉斯却依然顽固地坚守在柜台的那一头,就是不肯走。”
林肯曾开过杂货店,这是事实。当道格拉斯以此嘲笑林肯时,林肯先予以证实,乍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软弱、甘受侮辱的表现,不料却为下一步的反击作了铺垫。林肯退一步,把他和道格拉斯两人过去和现在各自不同的状况通过对比说明,自己虽然曾经从事过低贱的职业,但是通过长期不懈的奋斗努力,已取得巨大的成绩和进步。相形之下,道格拉斯不过庸庸碌碌,依然故我。这则故事使林肯短兵相接、针锋相对的勇气和反应敏捷的才智清晰闪现。
有礼有节地予以反击
在社交场合,有时会遇到别人有意无意抢白你,冷落、挖苦、讥讽你,你该怎么办?如果只是一味的忍让只会让别人更加瞧不起你,而有礼有节地予以反击,调动自己的智慧,化被动为主动,使尴尬烟消云散则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在美国第35任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过程中,肯尼迪的年轻和孩子般的外表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利条件。众议院发言人萨姆·雷伯恩就攻击肯尼迪是乳臭未干的几个民主党领导人之一,肯尼迪哈哈一笑,把问题抛到一边:“萨姆·雷伯恩可能认为我年轻。不过对一位已是78岁的人来说,他眼中的大部分人都年轻。”可是这个问题始终纠缠着肯尼迪。哈里·杜鲁门在一次全国性演讲中向肯尼迪挑战,“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极其成熟的人。”这位前总统说。肯尼迪用逻辑和机智回敬了他的挑战。他说,如果年龄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标准的话,那么美国将放弃对44岁以下所有人的信任。这种排斥可能阻止杰佛逊起草《独立宣言》、华盛顿指挥独立战争中的美国军队、麦迪逊成为起草宪法的先驱、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
肯尼迪在遭到突如其来的诘难时以非常机敏的方式巧妙地回答对方并予以有力的反击。机敏是机智、敏捷,体现的是人们对矛盾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变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判定相应的对策,而且还要随着事情变化不断调整应变策略。
机敏者一般都是成熟稳重的,特别是身处窘境时,沉着稳重更有助于提供化解尴尬的妙法。电影明星巩俐有次在香港接受访问,有个记者问道:“您觉得自己漂亮吗?”这时候回答“是”或者“不是”似乎都不够妥当,巩俐想了一下说:“我觉得我的牙齿是漂亮的,虽然不整齐却与众不同。”这样的回答博得了全场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