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中美作家会议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中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5斤重的鸡放进一个只能装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蒋子龙微笑道。那是一个谁也无法解开的“谜”,然而,我们的作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这位英国记者忽然让摄像机停下来,然后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能毫不迟疑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好吗?”梁晓声不知有诈,欣然答应。谁知那位英国记者一扬手,遮镜板“啪”地一声响,记者把话筒放到自己嘴边,说道:“没有**,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在您看来究竟是好是坏?”说完把话筒立即伸到梁晓声嘴边,摄像机对准了梁晓声的脸。在这进退维谷之际,梁晓声却不动声色地说:“在我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我也问您一个问题: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在这里,梁晓声也是巧妙地应用了“反弹”的应答技巧。
当你面对尴尬,一般是对方故意为难你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找到对方的思考逻辑,用同样的方式请对方予以解释,从而化解难题。
不卑不亢,用自重赢得尊重
人是值得敬重的,但人又是应该自重的。尊重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心态。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尊重自己,他是不可能会尊重别人的,更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一只骨瘦如柴的狼,因为狗总是跟它过不去,好久没有找到一口吃的了。这天遇到了一只高大威猛但正巧迷了路的狗,狼真恨不得扑上去把它撕成碎片,但又寻思自己不是对手。于是狼满脸堆笑,向狗讨教生活之道,话中充满了恭维,诸如仁兄保养得好显得年轻,真令人羡慕云云。
狗神气地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你要想过我这样的生活,就必须离开森林。
你瞧瞧你那些同伴,都像你一样脏兮兮、饿死鬼一样,生活没有一点保障,为了一口吃的都要与别人拼命。学我吧,包你不愁吃和喝。”
“那我可以做些什么呢?”狼疑惑地眨巴着眼问。
“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摇尾乞怜,讨好主人,把讨吃要饭的人追咬得远远的,你就可以享用美味的残羹剩饭,还能够得到主人的许多额外奖赏。”
狼沉浸在这种幸福的体会中,不觉眼圈都有些湿润了,于是它跟着狗兴冲冲地上了路。
路上,它发现狗脖子上有一圈皮上没有毛,就纳闷地问:“这是怎么弄的?”
“没有什么!”
“真的没有什么?”
狗搪塞地说:“小事一桩。”
狼停下脚步:“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给我说说。”
“很可能是拴我的皮圈把脖子上的毛磨掉了。”
“怎么!难道你是被主人拴着生活的,没有一点自由了吗?”狼惊讶地问。
“只要生活好,拴不拴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还没有关系?不自由,不如死。吃你这种饭,给我开一座金矿我也不干。”
说罢这话,饿狼扭头便跑了。
人如果柔弱得连自尊都失去了,那么他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自己瞧不起自己,别人怎会瞧得起你,灵魂是不能屈服的。
人际交往中,最忌生气发火,动怒泄愤,尤其是在长辈面前,小辈们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语,切切不可失晚辈之礼。但有时会遇到某些或有恃无恐或刁蛮耍横的倚老卖老之人,一味地回避退让忍辱负重,反而会使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而得寸进尺。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因父亲遗产问题,曾宪梓在远在泰国的哥哥曾宪概的多次催促下,动身来到了泰国。曾宪梓的叔父曾桃发闻之以为曾宪梓一定是与其哥哥联手来对付他,于是便有了这么一个场面:
一天早上,三个笑容可掬的客家长辈来到了曾宪梓的小店铺里,执意要请曾宪梓去“喝喝茶、吃吃饭”。曾宪梓客气了一番后随他们来到了曾桃发的公司里。待所有人严肃就位以后,叔父们便一改初始亲切温和之相,对曾宪梓纷纷大加指责:“你看你,像什么话,一点道理也不懂。来了泰国这么久,也不来拜见叔父、叔母。你这算什么?真没规矩!”
其实,曾宪梓来泰国的当天便执晚辈之礼拜见了叔父叔母。因此,叔公们的劈面训斥令曾宪梓一头雾水。叔公们见曾宪梓无言以对,认为其真的是那么大逆不道,毫不留情地把曾宪梓骂个“狗血淋头”。原本极富自尊心且血气方刚的曾宪梓终于忍耐不住,作了黑脸的莽汉,大发雷霆:“你们简直是太不像话了!我本来应该尊重你们,因为你们是叔公,但是从你们这番血口喷人的话里,从你们玩弄的这些骗人的把戏里,你们就再也不配得到我的尊重。”曾宪梓指着刚好从他们面前走过的一个小孩说道,“我这个人,对于讲道理的人从来都是尊重的。就是这样的小孩子,知道做人应该讲道理,应该明白事理,我也会很尊重他。但对于像你们这样的老前辈,一点道理都不懂,只会嫌贫爱富,昧着良心拍有钱人的马屁,你们这样做,令我更加瞧不起你们,我也有理由不尊重你们!”
曾宪梓一番理正辞严的刚言相向,令原本气势汹汹的叔公们顿时气萎势缩,百口莫辩。但是,倘任其怒火信马由缰,刚言怒语如决堤洪水一泻不收,便有可能使原本已有的胜势转瞬即逝。于是,曾宪梓又有一番有理有据的摆事实,讲道理,扮起了红脸好人,不失时机地给叔公找台阶,进入了收场的好戏。“叔父只有凭着自己的劳动,凭着自己的智慧,才能一点一滴地建立了像今天这样庞大的事业。现在叔父有钱有势,那不过是叔父的能耐,叔父的本事,我只会从心里感到佩服。叔父现在大可不必为了这些财产的事情绞尽脑汁,你是我叔父,你有话跟我说,喊一个小孩把我叫来就可以了。”
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适度赞美,可使对方产生亲和心理,为交往沟通提供前提。曾宪梓的叔父只身一人于异国他乡艰辛奋斗而拥有今天的财富和名望,足以证明其不凡之处。曾宪梓这番赞美,既充分肯定了叔父于商场中之本事,又由衷地表明了自己对叔父的佩服之意。言不巧语不媚,不坏刚直不阿之节,不涉阿谀奉承之嫌,从而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令叔父叔母激动得喃喃而语:“好侄子,好侄子!”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已烟消云散。
曾宪梓在人际交往、家庭纠纷中所表现的人情操纵自如,礼、节相间恰当的深厚功夫,表明了他在商场中的出色作为绝非等闲得来,而是名副其实,他用自重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巧妙地讽刺势利小人
对于一些自作聪明、蛮横无理之人,不必与其争执辩论。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是最好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对方了解自己的错误,也能让场面不至于太难堪。在地铁上有一位很蛮横的女士与一位看上去很朴实的男士发生了冲突,面对这位女士的叼蛮,男士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予以反击。
女:有病啊你?
男:有药啊你?
女:你神经病啊!
男:你会治啊!
女:你脑子有P啊!
男:你闻见了啊!
男的语速很快,表情很配合和惊讶,把女的气得不说话了。
社会上还有一些人在做人做事时总是太注重外表,好像一个人的外表就能够代表一切似的。不错,古人是有“远敬衣帕,近敬钱财”之说,但殊不知“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一些“狗眼看人低”的势利小人一次次地栽了大跟头。
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由于工作繁忙,常常一个多月才理一次发。一次,鲁迅路过闹市区一家颇为讲究的理发厅,就信步走了进去。理发师见他身着一件灰旧长袍,脚穿一双旧布鞋,就冷冰冰地招呼他坐下,然后便胡乱地剪了一通,不到十分钟就理完了。鲁迅并不说什么,随手抓了一把钱给他就走了。理发师数了数,竟比规定的价钱多了几倍。
过了一个多月,鲁迅又来到这家理发厅,恰巧又碰到了那位理发师。鲁迅虽然还是那身打扮,但却受到热情的招待。那位理发师又是献茶又是递烟,理发时也格外细心周到,他原以为鲁迅一定会给他更多的报酬,谁知鲁迅只按价付钱,分文也没多给。
理发师硬着头皮问:“先生,这次您给我的钱怎么还没有上次的多?”
鲁迅不无讥讽地说:“道理很简单!你上次给我乱剪,我就乱给;这次你给我认真地剪,我当然要认真地给了。”
还有这样一个故争:
鲁班有个徒弟,跟鲁班学艺两年,自以为很了不起了,便提出提前出师,而且,言行之中对鲁班有不敬之意,鲁班没吱声,也就放其出师了。谁知徒弟走后,却发现鲁班院里照常有两个人的拉锯声,他很纳闷,回去偷偷一看,发现鲁班竟做了一个木头人拉锯,这才知道自己技术仍旧没有师傅高。于是他又厚着脸皮去找鲁班,要鲁班教他做木头人的技巧。
鲁班答应了,让他自己去照着木头人量尺寸,他一切都量好了,又照着鲁班做的原样,做了一个。可是,任他怎么调理,那木头人都不能像师傅的一样与他拉锯,无奈,他又去问鲁班:“师傅,我做的木头人为什么不能拉锯呢?”
鲁班说:“你都量了吗?”
徒弟说:“量了。”
鲁班拿起木头人看了看说:“啊,怪不得呢!你只量了四肢和手脚,却没量(良)心哪!”
徒弟听了后,惭愧地走了。
以上例子里的主人公都没有立刻批评对方的错误,而是放任对方去做,从而引导对方明白自己错在何处。
No.35
尽力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
许多人从小就缺少一种竞争的意识,做事情很被动,甚至对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也不懂得去争取,总幻想或者抱怨应该有一种更合理的制度让自己自然而然地得到这些,但事实与幻想总是存在着差距。于是总在等,等某一天天使降临,能给自己应得的光环。其实,没有什么天使,光环只是你自己努力争取的附带物,或许你应该努力修养自己让自己配得上这个光环,但这个光环本身,如果你不争取,是谁也不会给你的。
别让善意过了头
中国人在与别人相处时,注意以邻为伴,与邻为善,以善意的姿态与别人交往。但是许多人的这种善意过了头,一味的忍让,过分的谦让,结果让一些人得寸进尺,甚至会让他们自己感到他们的过分行为是“合理”之举,这样最终遭受损失的只能是自己。所以,在做事过程中要有原则底线,坚持按原则办事。
一次在酒店里,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菜,顺手把制作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插入”自己的口袋。这时,服务小姐看到了,但她没有当场给以难堪,而是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捧着一只装有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说:“先生,我发现您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点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经理同意,我们把这双图案最精美的景泰蓝食筷赠送给您,并按最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上,您看好吗?”
这位外宾自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音。在表示谢意之后,他借口多喝了两杯,误将食筷插入衣袋。从而,借此下了台阶。
中国的景泰蓝工艺,堪称世界一绝。这位外宾爱不释手,并想趁混水摸鱼,据为己有,也情有可原。但如果听之任之则国家不仅要受损,而且会引起连锁反应式的严重后果。因此,制止是必需的,但不能直言不讳地指责,那样会置对方于难堪的境地,严重的话可能造成国际上的不良影响。服务小姐顺水推舟的手法既保住了客人的面子,又避免了国家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比尔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律师,不久前离开了与朋友合开的那家律师事务所开始另立门户,由于工作很多,只好又雇了一位律师助理琳达。琳达做事很不认真,经常心猿意马、丢三落四,给比尔误了不少事。起初比尔发现琳达不是自己想要雇的那种人,很令自己失望,虽然有些恼怒,却也没说什么,因为他一向是个不愿与人轻易翻脸的人。
就这样,一直到办公室里变得像个废纸收购站,需要的卷宗总也找不到,吩咐的任务十有八九都被无限期地拖延,毫无效率可言时,比尔这才真的对琳达抱怨起来。但是她却认为比尔这样对她不公平,愤愤然难以接受,而且要求比尔给她额外的薪水来完成他的要求。这下子比尔发火了,而且真的火了,于是,一气之下把琳达解雇了。
然而随后可怜的比尔便面临了这样一堆难题:①大量积压的工作急需处理;②对琳达的失望或许演变成对所有的年轻女孩的失望;③对自己像个失败者一样处理问题感到愤怒;④仍旧需要找到一个律师助理———他(她)或许做得更糟糕。平静下来之后,比尔终于认识到,他是被伤害了,很严重地被伤害了。
工作中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那些平时常伤害你的人会建立起一种生活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他所做的事变得习以为常。因为你以前从来没有反对过,他就认为这样做是可以被接受的。一旦你忍无可忍,要求他尊重你的权利、放弃习惯时,他就会认为自己若有所失,反倒认为是你的过错。
此时,受伤害的一方和伤害人的一方似乎调换了位置,以至败者犹胜,胜者犹败。想要明确划分他们的相异性则是愈来愈不可能,特别是到了问题已扩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
现在,不妨再想想比尔的教训,然后记住这个原则吧,它可以适用于整个一生:如果有人伤害了你,你要及时告诉他,别觉得有什么难为情。如果错的是他,你可以让他知道你的立场,他很可能会有所改变,表现得更让人接受。他也可能会觉得羞愧不已,对自己的自私行为感到内疚。宣扬你的权利绝不是占人便宜。当然,你这样做的前提是要适度,不能过度反应。人类的本性会让人彼此检查且要求平衡,当你被伤害时,就是你该说出来的时候了。
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月末,伊万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南茜请到他的办公室,为她结算工钱。伊万对她说:“请坐,南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您又太拘泥礼节,自己不肯开口,我和您讲过,每月30卢布”
“40卢布”
“不,30卢布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30卢布付教师的工资的,您待了两个月”
“两个月零5天”
“整两个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60卢布,扣除9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没有辅导柯里雅功课,只不过是和她一起游玩,另外还要扣除3个节假日。”
南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3个节假日一并扣除,应扣12卢布,柯里雅生病4天没学习,只有瓦里雅一人学习,您牙痛3天,我爱人准您午饭后歇假……12加7得19,扣除……还剩……嗯……41卢布,对吧?”
南茜两眼发红,并且眼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仍一语不发!
“新年那天,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2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比这个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来,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10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付一切责任,您是拿工资的嘛,也就是说,再扣除5卢布,1月9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9卢布”
“我没有!”南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41减27净得14。”
南茜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优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多么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3卢布,以后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14卢布再扣除3卢布……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3卢布……3卢布……又3卢布……1卢布再加1卢布……请收下吧!”
伊万把11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谢谢。”
伊万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他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伊万问。
“为了您给了我钱”
“可是我洗劫了您,天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您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倘若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我和您开玩笑,我要把您应得的80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在信封里了!可是您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可以这样软弱吗?”
南茜苦笑了一下,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答案,这就是“可以”。
伊万请她对自己的玩笑给予宽恕,接着把使南茜大为惊讶的80卢布递给了她。
她稍稍地数了一下,就走出去了。
我们不能够事事都斤斤计较,但对于自己应得的利益,一定要尽力争取。为人不能过于强硬,也不能一味软弱,不是自己的不要强求,该是自己的也不要轻易放弃。
No.36
与陌生人交朋友
在生活中,主动和陌生人交朋友,是获得更多的朋友的方法之一,是学习人际交往技巧的机会,是锻造自己交际能力的机会。只有克服害羞心理,想办法认识更多的人,并使自己融入陌生的人群,和陌生的人交上朋友才是正确的。
也许你会说:“我又不打算在社交上大出风头,我只是脚踏实地,自己干自己的,有什么必要去认识太多的朋友呢?”马克·吐温也不是一个靠社交出风头的人,可他却是一个朋友众多、相识满天下的人。他曾说过:“一个人,唯有可以和一个自己毫无利害关系的人都相处得十分有趣味,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主动地开口讲话
面对陌生的事物,我们很容易害怕退缩。想要让自己能够流利地表达意见,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习惯开口。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练习才会进步,说话也是如此。
要想主动地与别人交谈,就必须先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越过“自我”意识的这道防线。常常听到人们说:“我总是不如别人”,这是一种消极心理,其危害无穷。
奥运冠军蔡亚林曾说过:“没有人可以击败我,除了我自己。”可见,人们只有被自己的消极情绪所击败。要想击败消极情绪,只有自信。每天对着镜子说:“我是最好的”,抬头,挺胸,大步向前,在困难面前不自暴自弃,这是突破自我的一种表现。
雅琪是一位很胆小、害羞的女孩,每次教授提问时,她总是迅速地低下头去。有一次,教授突然要求雅琪发表个人意见,她很紧张地看了教授一眼,她知道自己躲不了,于是她告诉自己:“现在不是害怕的时候,我必须把握机会,我知道自己可以的。”于是她强迫自己忘记胆怯而专心地回答教授所提出的问题。雅琪果然做到了,而且她的表现获得教授的肯定。自此之后,雅琪对自己更有信心,再也不是昔日那个唯唯诺诺的胆小女孩了。经常会有人自我解嘲地说:“我口才不好,不会说话。”这是因为羞怯与恐惧的缘故。其实,只要能克服障碍,每个人都能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
有人坦然地承认自己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时候会胆怯紧张,而且对此颇为苦恼。不过,往往每一个说话胆怯的人都以为只有自己怯场,总是在想:“为什么只有我会这样呢?”
其实,怯场并非某个人的特有现象,而是人人如此。据说,美国某播音员,最初每临播音,都要先到浴池去洗一次澡,如果不这样,播音时就不能镇定自若。如果碰到外出进行现场直播,他便不得不提前到达直播室去寻找浴室。
要使自己从胆怯紧张中走出来,必须先遗忘恐惧,勇敢地面对问题。社会瞬息万变,生活的步调如此快速,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新的状况,难道要一辈子逃避现实吗?
多给自己一些信心和勇气,你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很出色的。你要鼓励自己面对问题、克服胆怯。每个人几乎都曾经有在众人面前发表意见的经验,也可能怯场过。即使是那些在台上说得眉飞色舞、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或者是知名的表演者,他们在面对大众的前一刻也会有这样状况,但是当他们站在众人面前时,一切的恐惧就会被置之脑后,一心一意只想把事情做好。因此,克服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你必须面对的情况。
另外,如果你随时随地都因为担心说错话而压抑自己,不敢与他人交谈,你将会无法享受谈话的乐趣。有一位朋友常常告诫自己要“谨言慎行”,避免和他人任意交谈,所以在朋友群中,他是最沉默的一个人。当别人指责他、要求他时,他从不辩解也不开口拒绝,于是朋友们都笑称他为“好好先生”。他的个性使他无法轻松与人交谈,即使觉得委屈、愤怒也不明确表示出来。渐渐地,他和朋友之间有了一层隔阂,不但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拓展,也造成了他和朋友之间的误解。
总之,请不要把说话看成一种负担,丢掉羞怯和恐惧的包袱,大胆地讲出自己想说的话,积极勇敢地和人接触,你的生活定会增添更多色彩。
假如你能鼓起勇气和超市店员或不太熟识的邻居说声“你好”,你就会发觉自己越来越习惯面对陌生人说话了。所以在任何场合,你都要积极把握和别人交谈的机会,试着与他人闲聊、寒暄,从中学习说话技巧,建立自信。
我们看那些成功的人,表达总是那么地流利自如,好像就是天生一般,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成功的推销员、演说家并非一开始就非常出色。一名成功的推销员很可能在历经多次失败之后才明白说话的技巧,著名的演说家也是从无数次演说经验中才掌握演讲的技巧,才能赢得满堂彩。第一次的尝试总是比较艰难,但是一回生二回熟,熟悉之后就能生巧。只要不断尝试,你也可以成为健谈者。
很多人不善于言辞,主要是因为他们习惯只与熟悉的朋友或同事交谈。与熟人聊天可以使用暗语和不为外人了解的私语等,当他们必须适应陌生环境所特有的谈话习惯和风格时,就一筹莫展了。
顺利进行沟通的关键只有一点,那就是及早与对方建立“相识的关系”,接着逐渐加深彼此的亲密度,发展出气味相投的关系。
第一个步骤是先开口说话,问候对方。主动与对方搭讪,然后可由天气等无关紧要的话题说起,逐渐加深话题力度,密切留意对方所关心的话题。和对方谈话时,应尽量由对方说话,自己则当个称职的听众。
事实上,只要当个好听众,就可以成为口才好的人。因为唯有仔细倾听对方吐露的话语,才能说出符合对方心意的话。而当对方感受到你耐心倾听的诚意,自然就会对你产生信赖感,并进一步与你交谈。如此一来,说话者也将会说得更起劲,因为这表示对方很重视你。
我们常可看到以下的情形:工作得筋疲力尽的丈夫回家之后,妻子便开始诉说家庭中的要事、琐事,先生却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到报纸或电视上。不久,太太见先生总是不搭腔,也就停止唠叨,紧接着就是一片沉默。
一般来说,这是先生不热心的态度造成的,这样下去,难保夫妻间的疏离感不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没话聊。当然,太太也有责任,应该等先生稍做休息后,再开始和先生聊天,同时也应稍微选择一下聊天的内容。
只要当事人能意识到交谈方式和内容的重要性,这种情形就很容易改善。若是采取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态度,是不太可能培养起彼此良好的信赖感。因此,与人沟通时必须明白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对方了解,这样你们的谈话才有意义。
学会和陌生人说话
养成和不熟悉的人说话的习惯能够让你获得更多的好人缘。“乐莫乐兮新相知”,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结交新的朋友,而多和不熟悉的人说话是结交新朋友的前提条件。和不熟悉的人交流能为你的人生打开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让你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和不熟悉的人接触能为你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新的帮助,给你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友谊和爱。
或许你已经发现,在陌生的社交场合中,90%以上的人都在等待别人主动向自己打招呼,只有极少数人会走到别人面前,一边伸手一边自我介绍,这种现象,其实正包含着社交成败的特殊密码。
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一个善于和人交往的人。在他还没有当总统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宴会,看见席间坐着许多不认识的人。如何使这些不熟悉的人都成为自己的朋友呢?他稍加思索,便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罗斯福找到了自己熟悉的记者,从那里把自己想认识的人的姓名、情况打听清楚,然后主动走上前去叫出他们的名字,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此举使罗斯福大获成功,后来,他运用这个方法为自己竞选总统赢得了众多有力的支持者。
懂得怎样无拘无束地与人结识,是人们必备的社会生存技能之一,这能使我们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子,并使生活变得更丰富。而罗斯福所用的那种主动与不熟悉的人打招呼并保持联系的办法,正是许多大人物都普遍采用的做法。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似乎都有一种“社交恐慌症”,其集中表现就是不愿意主动向别人伸出友谊之手。其实,大人物与小人物的最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大人物认识的人比小人物多得多。而大人物之所以能够认识更多的人,就是因为他们总是乐于和不熟悉的人交往。如果我们有着和不熟悉的人说话的习惯,能将所接触的不熟悉的人变成心灵相通的朋友,就能获得好人缘,你的人际关系将如鱼得水,或许命运也会因此而改变。从这一点上看,做一个大众人物并不难,只要你能主动地把手伸给不熟悉的人就可以了。
老朋友都是由新朋友发展而来的,新朋友都是从陌生人发展来的。只有当你主动开口和不熟悉的人交流才能消除素不相识所带来的隔阂,才能广交朋友。培养自己和不熟悉的人说话的习惯是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和人际关系的保障。
美国著名记者怀特曼指出,害怕与不熟悉的人说话的心理,我们大家都会产生,例如:在和陌生人聚会时我们想不到有什么风趣或是言之有物的话可说时,在求职面试中拼命想给人留下好印象时都会产生这种心理。实际上,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遇到了素不相识的人,心里都会七上八下,不知道该怎样打开话匣子。我们之所以害怕和不熟悉的人交往,更多的是因为我们不确信和不信任,或者是因为彼此不熟悉所带来的冷漠。但是只要你养成主动热心地和不熟悉的人说话的习惯,你就能获得另外一个不同的命运。然而,仔细想想,我们的朋友哪一个不是原来的不熟悉的人呢?正因如此,所以怀特曼又说:“世界上没有陌生人,只有还未认识的朋友。”假如运气好的话,和陌生人的偶遇还会发展成为终生不渝的友谊。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克服“社交恐慌症”,这是与不熟悉的人交往的最大障碍。
要想克服“社交恐慌症”,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自卑感。哲人说:自卑就像受了潮的火柴,再怎么使劲,也很难点燃。如果一个人总是表现得犹犹豫豫,缩手缩脚,别人自然也认为你真的很无能,不愿和你交往。自卑不仅会使自己陷于孤独、胆怯之中,而且会造成心理压抑。受这种心理的支配,人们就会越来越不敢主动去和陌生人交往,在社会上越来越封闭。克服自卑感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就是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的办法。比如,在和陌生人交往感到恐慌时,你不妨想一想:我的社交能力虽然还不够好,但别人开始时也是这样的;不管做什么事,开始时都不见得能做好,多做几次就会更好了,其实大家都是这样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必须敢于走出与不熟悉的人交往的第一步。实践出真知,练习多了,你就会不再感到害怕、胆怯、腼腆、羞涩了,这样就会使自己的社交能力大大提高。
其实与陌生人交往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的“心理障碍”,除此之外别无障碍。只要你回忆一下别人主动与你交谈时内心的激动,就会明白认识别人与被人认识都是令人愉快的事情。
把生脸混成熟脸
俗话说:“人情卖给熟面孔。”给面子往往是熟人之间的事,因此聪明人与陌生人拉关系、套近乎,善于讲究方法,讲究步骤。只要能打开突破口,就要毫不放松,接二连三地贴上去,一回生二回熟,日久天长,双方的关系就有点儿扯不清了。这里总结了一套技巧,现介绍如下:
(1)制造机会,接近对方。人对自己身体四周的地方,都会有一种势力范围的感觉,而这种靠近身体的势力范围内,通常只能允许亲近之人接近。如果允许别人进入你的身体四周,就会有种已经承认和对方有亲近关系的错觉,这一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某杂志刊登过这么一则标题,就是“手放在你肩膀,我们已是情侣”。的确,本来一对陌生的男女,只要能把手放在对方的肩膀上,心理的距离就会一下子缩短,瞬间就在心理上产生双方是情侣关系的感觉。推销员就常用这种方法,他们经常一边谈话,一边很自然地移动位置,挨到顾客身旁。
因此,只要你想及早造成亲密关系,就应制造出自然接近对方的机会。
(2)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成功的推销员,会经常到主顾家中去,被认为是和主顾熟悉的要诀之一;尤其是以“我到附近来办事,顺便来看看你”这种说法,更能让对方觉得你们是熟人,更能抓住主顾的心。像这样习惯于亲近的方法,在心理学方面被认为和学习一样。
一般对学习的看法,认为集中学习不如分散学习来得有效。
譬如我们要用12小时学习,那么一天用功2小时,而连续一个礼拜,要比一口气熬夜念12小时更加有效。此外,到驾驶训练班学习驾车,一天的练习时间也都有一定的限制,绝不会让你超出时间,也就是利用这种分散学习的方式而产生良好的效果。
在人际关系方面,使对方产生亲近感,是给予对方好印象的基本条件。而要满足这项条件,利用这种“分散效果”,可说是给对方强烈印象的科学的方法了。
整夜在一起喝酒的朋友,和有长时间交往的朋友相比,乍看之下好像前者的人际关系较稳固,但实际上,这种关系如不加以持续,交情就会愈来愈淡,这是显而易见的。譬如有人问你:“你和某人的关系如何?”而你回答:“我见过一次”和“偶尔会见面”,那么给人的印象就不同了,而和“常见”这个回答又更不同了。道理显而易见,见面的次数和两人之间的亲近度是成正比的。所以,我们在与对方交往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这一法则。
这个法则就是:“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
也就是要采取分散渐进方法,而且是长期的、对方不知不觉的。对此,善交际的聪明人是这样解释的:
第一,人都有戒心,这是人类很正常的反应,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对方对你采取的绝对是关上大门的自卫姿态,甚至认为你居心不良,因而拒绝你的接近,有权势之人,更是如此。
第二,每个人都有“自我”,你若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必定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以求尽快接近对方,也许对方会很快感受到你的热情,而也给你热情的回应,可是大部分人都会有自我受到压迫的感觉,因为他还没准备好和你“熟”,他只是痛苦地应付你罢了,很可能第三次就拒绝和你碰面了。
同时,因为你急于接近对方,所以很容易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形下,以自己作为话题,好持续两人交谈的热度,这无疑是暴露自己,若对方不是善类,你不是自投罗网吗?
No.37
开玩笑不要过火
现在的快节奏的生活,人本来就容易觉得枯燥,这时候,一点小小的玩笑,也许能让你改变一下心情,换一种心态,生活将更加有滋有味。但是,开玩笑也要讲究一个度。首先要看对方能不能开得起这个玩笑,是不是一个经得起开玩笑的人。如果不是,那你最好不要跟对方开玩笑,怕会适得其反。其次,开玩笑时也要学会察言观色,如果对方还能笑笑地应对你的玩笑,那么也就是你这个玩笑还没有过度;如果对方脸色不对或言语有点不耐烦了,那就说明你的玩笑有点过了,再不收收会点火的。
开玩笑要注意场合
一般来讲,在庄严、肃穆的场合不能开玩笑;工作时间不能开玩笑;在公共场合和大庭广众之下,也尽量不要开玩笑;在非常时期,不能拿非常之事开玩笑;在公共传媒上开玩笑更是要慎之又慎。
美国前总统里根有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之后,我将宣布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众皆哗然。里根在错误的场合、时间里,开了一个极为荒唐的玩笑,为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
据英国媒体报道,在瑞典广播电台的一个名为“你好,法庭”的节目中,电台突然宣布国王古斯塔夫已经与世长辞,而且还把这一消息宣布了好几遍。随后,电台才告诉听众刚才是在开玩笑。当时,一些听到广播的民众最初都以为消息是真的,后来很快得知电台竟然开出如此过火的玩笑,都感到十分气愤。瑞典王室对此也非常不悦,王室女发言人凯瑟琳表示:“我们已经通知电台和电视台的主管机构,让他们认真调查这件事情。”而且,她透露说,王室下一步将对不负责任的瑞典电台提出起诉。
“非典”期间,从广东出差回来的李某在办公室和同事聊天时,突然说他感染上了“非典”。因为李某平时很爱开玩笑,所以同事们都没把他的话当真。李某见大家不相信,便假装咳嗽,还说要向单位请假治病。由于李某是刚从疫区回来,而且还显露出“非典”的症状,大家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当地有“非典”患者的消息很快传入了社会,在群众中引起了恐慌。有关部门得知后,迅速将李某隔离检查。此时,李某却反复说自己没有得“非典”,只是开句玩笑。检查结果出来,也表明是一场虚惊,但公安机关仍对李某做出了拘留12天的治安处罚。李某感到不明白,自己只是向同事开了一句玩笑,为什么却要受到治安处罚呢?其实,公安机关对李某的处罚是合法的。据了解,在全国上下齐心防控“非典”的关键时刻,有极少数人利用口头、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形式编造虚假信息,散布“非典”虚假病情,增加了人们对“非典”的恐慌。本事例中,李某虽然只是开了一句玩笑,但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影响了“非典”防治工作的正常进行。
前面几则故事里的开玩笑者都是在不合适宜的时机、场合开了不合适宜的玩笑,结果惹了麻烦,甚至惹上了官司,我们要引以为戒。
开玩笑要注意对象
人的脾气、性格、爱好不同,开玩笑要因人而异。
开玩笑要注意长幼关系,长者对幼者开玩笑,要保持长者的庄重身份,使幼者不失对长者的尊敬;幼者对长者开玩笑,要以尊敬长者为前提。
开玩笑要注意男女有别,男性对语言情境的承受能力较强,一般的玩笑不会导致男性的难堪;女性对语言情境的承受能力较弱,不得体的玩笑会使女性难堪,甚至“下不来台”。
开玩笑还要注意亲疏的差异,一般情况下,与自己比较亲近、熟悉的人在一起,开玩笑,即使重一点,也不会影响友好关系,但与自己比较陌生的人在一起,就不宜开玩笑,因为你对人家的个性、经历、情趣、隐私不了解,可能在开玩笑中冒犯了人家,引起反感,不利于今后的互相了解和友谊的发展。
有一次,一位男士的女同事穿着一身漂亮的新衣服来上班,他幽默地说:“今天准备出嫁?”这其实是一种夸赞,只不过有点调侃的意味。然而,他的这位女同事却是个泼妇,她闻听此言,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你骂人!难道我离婚了?难道我丈夫不在了?”接着又来了一大串的谩骂。
这位男士万万没有想到,他的颇为得意的幽默竟被人家当成是不堪入耳的污言秽语,得到的竟是如此难堪的结局。他百口难辩,只好道歉了事。每当提及此事他都苦笑不已,因为那位女同事因此而到处说他是个“二百五”。这位男士之所以引火烧身就是因为他没有注意开玩笑的对象。
同样一个玩笑,能对甲开,不一定能对乙开。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一般来说,后辈不宜同前辈开玩笑,下级不宜同上级开玩笑,男性不宜同女性开玩笑。在同辈人之间开玩笑,则要掌握对方的性格特征与情绪信息。对方性格外向,能宽容忍耐,玩笑稍微开大了可能也会得到谅解;对方性格内向,喜欢琢磨言外之意,开玩笑就应慎重;对方尽管平时性格开朗,但如恰好碰上伤心事,就不能随便与之开玩笑;相反,对方性格内向,但正好喜事临门,此时与他开个玩笑,效果会出人意料的好。
别拿他人的缺点寻开心
生活中,人们在一起聊天闲谈时,总喜欢说些有趣的事,以此来给工作和生活增添开心的笑声和情趣。这种乐趣是生活的浪花,深受人们的欢迎。但是,有些人却喜欢谈论别人的隐私、过失、缺陷等作为乐趣和笑料,揭别人的短来换取笑声、寻开心。如此拿人取乐,是一种不良行为,它虽然也能引出笑声,但同时也给被谈论者带来苦恼和怨恨。严重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所以千万不要把谈论别人的缺点当作乐趣。
一群青年男女在一起侃大山,有位青年心血**要制造一个笑话,逗大家乐一乐。他指着一个特别胖的姑娘说:“你可越长越‘苗条’了,可惜我们中国还没有相扑运动,不然,你准是一号种子选手!”
他的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可是这位姑娘正为自己不断发胖而苦恼,别人当众挠她的“秃”,岂能忍受?她翻脸说:“我胖怎么了,没吃你没喝你,你操那门子心!你也不照镜子瞧瞧自己,瘦得像根炉柴棒……”
这时,笑声没有了,寻开心的人引火烧身,自食其果。可见,拿别人的缺陷取乐是不明智的,这容易使人反感,而且还会引起矛盾和冲突。
谈论别人的短处取乐是一种低级庸俗有害无益的取乐方式。这种方式引来的笑声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很容易闹出事端来。由于你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你将结下宿敌。同时,也有损于你的社交形象,人们会认为你是个刻薄饶舌的人,会对你反感、有戒心,因而对你敬而远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人皆有其长处,亦必有其短处。我们为什么不能谈论别人的长处,偏要以谈论别人的短处来取乐呢?
再说,宇宙之大,可谈论的话题和可笑的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天上的星河,地上的花草;眼前的建筑,身后的山水;昨日的消息,今天的新闻,都是绝好的谈话内容。我们何必一定要把别人的短处作为话题呢?
以谈论别人的缺点当作乐趣,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必须克服和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