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改掉小毛病,成就你一生的好习惯(1)(1 / 1)

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内涵就是细节的美。只有在细节上处处做到优秀,我们才能更接近成功。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是很难改变和改造的,但一个人的行为却能依靠强力来改变。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个人,通过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实施一些习惯的训练,对于提高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行为的改造有时是强制的,但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No.14

善于自我管理

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差别,是成功者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并且做有效的时间分配,而失败者却不是这样。生命潜能管理就是以有系统的方法,管理自我及周边资源,达成人生的目的。当处理事件时,知道按照轻重缓急优先顺序来解决。为了做有效的生命潜能管理,你必须了解人生的最终目的。你到底想要什么?一生中哪些对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你一生中最想完成的事?或许,你从来没有认真思量过,然而,如果不知道这些答案,你的生命将像不知停泊港口的船只一样,只能在苍茫大海中漂泊。

条理化地安排自己的活动

而要想成功,必须条理化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否则你不可能有什么过人的强项,甚至是一团糟。

很多青年人生活上有一种古怪的脾气,对任何事情都只想随便敷衍一下,从来不会想到要去完完整整地把它做好。这些人脱下衣裳、解下领带就随手一扔。他们正在做事时,如果遇到他们不得不跑开一趟的情形,就不管事情已经做到哪里而立刻顺手扔开,只想当然地认为回来再做罢了。这种青年人一旦跨入社会,工作起来一定会把自己的四周弄成一团乱麻,他们在做事时也一定只会抱着一种“敷衍了事主义”。

如果你多费一点心思,做任何事情都求一个结果,任何东西都要收拾好,当你以后要做时再把东西找出来,不知道要节省多少时间和精力,不知道要节省多少无意义的麻烦与苦恼。有些人自己失败以后常常想不出来其中的原因,其实,他面前的那张写字台已经把其中的原委老老实实地说出来了:桌面上到处是乱纸和信封;抽屉里塞满了各种物品,乱七八糟;报架上报纸、文件、信纸、稿件和便条堆得混乱不堪,毫无头绪。

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要录用一个秘书,决不在乎他的推荐人是谁,拿破仑·希尔最注意的是他的房间里桌椅家具的陈设与整理。其实,大凡你身边的一切用具和摆设都是揭露你日常习惯的最可靠的证人,你的行动、谈吐、态度、举止、眼睛、服饰、装束……也无不在毫不客气地揭露你是什么样的人;而且,它们往往也把你自己还不明白的失败原委给老老实实地说了出来;把你自己还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穷困理由也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你自己。

经营任何事业千万不要做做停停、停停做做。有许多人往往今天说得头头是道,但明天还是毫无改善。对这种人也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莽汉”和“懒猪”,他们哪里知道:没有一样事业可以靠喊口号而能成功的,要成就事业,非得集中心思,有条有理,持之以恒,不断地奋斗不可!

注重平凡的积累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用这钱买了十八个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八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今天多弯腰拾起一些“小事”,或许明天,它就会在我们的怀中孵化成美丽的宝石。

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从49岁开始体育运动,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他以前只是喜欢打高尔夫球,可从1978年8月起开始练晨跑。他每天清晨4点钟起床,不论再冷的天,或是刮风下雨,他的晨跑从没间断过,即使身在国外,甚至生病,也不例外。王永庆说:“跑步很苦也很枯燥,但是为了身体的健康,就必须持之以恒地跑下去,久而久之,就会感觉像是日常的工作之一,而不觉得辛苦了。”

另一个例子,是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前任社长山下俊彦,他在十年社长任内,把松下电器从家电产品制造商,带到生产电子科技产品的新领域,成绩斐然,居功昭著。山下俊彦相貌平凡,近视很深,但他神采奕奕,步履轻盈,是一个时时充满了自信的人。

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为何仍然红光满面、身轻如燕呢?他的秘诀就是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的慢跑。

他也每天清晨4点起床,以1小时15分跑完1万米,每次都要流出约两脸盆的汗水,全身湿透。洗完澡,喝一小瓶啤酒,再睡个把钟头后,他才去上班。

山下俊彦说:“我的应酬频繁,酒喝得多,如果运动量不够的话,酒精积存下来,是会中毒的;所以每天必须慢跑,以汗水来洗澡。”

平凡的累积就是不平凡,像慢跑这么平凡的一件事,倘若能持续十年的话,就会变成不平凡的事了。

对于“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了,然而,最近却有人对“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一流传千年的俗语进行了质疑,他们认为只有笨人才赞赏这种笨功夫。假设这句成语说的是一个事实,而不是一个比喻,今天的人也不应该随意地否认它,因为,它的含义不仅在表面的“功夫”二字,而是“功夫”中所蕴含的那种勇气与信念。

震旦企业创办人陈永泰于1978年10月21日,突破一般企业传统的接班模式,把董事长的位置交给毫无亲戚关系的郭进财,引起企业界的瞩目与震撼。郭进财于十九年前进入震旦企业,从最基层的推销员干起,因表现优异,逐步提升至总经理、常务董事到今天董事长之职。他今日的成就,一方面是由于陈永泰的刻意栽培,另一方面与他坚持的“种稻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何谓“种稻哲学”呢?那就是默默耕耘,按部就班,追求每一过程合理化的哲学。

郭家世代务农,郭进财在十几岁时即经常下田帮助父亲除草。在烈日下,他跪立水田中辛勤地工作,不久之后汗如雨下,腰酸背痛,回头一望,只完成了一小片。望着那无垠的稻田,他问父亲:“这么一大片,怎么做得完呢?”父亲回答:“为什么做不完呢?我每一年都是这样一步一步做完的。”

从父亲的言行中,他逐渐了解家中稻田年年丰收的原因,原来他父亲从选种子、培植秧苗、插秧、灌溉、除草、施肥、防害到收割,每一过程非但辛勤努力,全力以赴,要求自己做到最好,而且限时完成阶段性工作。他发现种稻成功的诀窍就在:脚踏实地,不偷懒,不摸鱼,默默耕耘,完成每一阶段该做的事情,而后就会有丰硕的成果。

从种稻经验中,郭进财获得经营上的启示:凡事追求合理的过程,只要过程合理,必有好的成果;倘若过程不合理,却成果良好,此一成果就如高空的烟火,一闪即逝,因为那是侥幸得来的,必定无法持久,只有从合理的过程中所孕育出的成果,才能丰硕而且持久。

郭进财说:“不论种田或是经营企业,最好的肥料就是人们的脚步。”他的这句话不但给“种稻哲学”做了一个精辟的诠释,而且对他成功的原因也提出了合理的解答。

陈永泰最后告诉我们说:“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理,今天不播种,明日就不可能有收成。”

不要盲从别人

有一个民间笑话:一场多边国际贸易洽谈会正在一艘游船上进行,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故,游船开始下沉。船长命令大副紧急安排各国谈判代表穿上救生衣离船,可是大副的劝说失败。船长只得亲自出马,他很快就让各国的商人都弃船而去,大副惊诧不已。

船长解释说:“劝说其实很简单。我告诉英国人说,跳水是有益健康的运动;告诉意大利人说,不那样做是被禁止的;告诉德国人说,那是命令;告诉法国人说,那样做很时髦;告诉俄罗斯人说,那是革命;告诉美国人说,我已经给他上了保险;告诉中国人说,你看大家都跳水了。”

这则笑话令我们捧腹之余,不难引发有关各国文化差异的思索,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是比较喜欢盲从的。这个笑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中国人喜欢盲从的特点在现代生活中也不乏实例。

前几年流行事物中最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对于山地自行车的青睐。该车型适宜爬坡和崎岖不平的路面,对于平坦的都市马路毫无用处。山地车骨架异常坚实沉重,车把僵硬别扭之极,转向笨拙迟缓,根本无法对都市复杂的交通做出灵巧的应变,一天折腾下来,腰酸背痛。加上尖锐刺耳的刹车声,真正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放着好端端的轻便车或跑车不骑,却要弄上一辆如此的蠢拙之物,好像一个人丢下良马,偏要骑那笨牛一样。时髦先生们头戴耳机,腰挎“随身听”,脚踩山地车,一身牛仔服,表面上自我感觉良好得一塌糊涂,然而这份潇洒的背后,却有许多无奈。

假如把时髦比喻成一座令人心旌摇**的山峰,山地车的功能便昭然若揭了。追赶时尚,大约就像骑那山地车一样,即便累你半死,也是心甘情愿。究其根源:“为什么这样?”必答曰:“别人都这样!”

缺乏自信心、盲从他人,往往给自己带来损失或伤害;而要想在生活中、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摆脱盲从众人的不良习惯,善于用自己的头脑思索问题,做出人生的抉择。

在关键的时刻捕捉机遇

不要等待机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而是要抓住每个机会,让它在你的手中变得非比寻常。毫无疑问,要充分发挥强项,就应该具有捕捉机会的本领。

“如果通过这条路直接穿越过去,有没有可能?”拿破仑问他的工程师们。这些工程师曾被派去探寻能够穿过险峻的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山口的路。

“可能行的,”他们吞吞吐吐地回答道,“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的。”

“那就前进吧!”拿破仑坚定地说道,丝毫没有把工程师们刚才回答里的弦外之音听进去:穿越那山口肯定是极其困难的。

此时,英国人和奥地利人听到拿破仑想要跨过阿尔卑斯山的消息时,都轻蔑地撇了撇嘴,报以无声的冷笑;那可是一个“从未有任何车轮碾过,也从不可能有车轮能够从那儿碾过的地方”。更何况,拿破仑还率领着七万军队,拉着笨重的大炮,带着成吨的炮弹和装备,还有大量的战备物资和弹药呢!

然而,一向认为胜利在望的奥地利人看到拿破仑的军队突然出现时,他们不禁目瞪口呆。拿破仑没有被高山吓住,他成功了。

拿破仑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尽管这种困难对于任何人来说几乎都是难以克服的。他需要前进,所以他就自己创造了机会,并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

无数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一旦成为事实时,总会有人说,这件事本该在很久以前就能做成;还会有人找借口说,他们所遇到的巨大困难是任何人都无法克服的,从而把在困难面前的退却说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好让自己从困难面前大摇大摆地溜走。对于许许多多的指挥官而言,他们同样有精良的装备,有必需的工具,有善于穿越崎岖山路的士兵,但他们却缺乏拿破仑的坚韧与勇气。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联盟的英雄格兰特将军在新奥尔良不幸从马上跌了下来,受了重伤,就在这时候他接到命令,要求他去指挥查塔努加的战役。当时,南方军已经将联邦军围得严严实实,投降看来几成定局,仿佛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一到晚上,四周群山上到处是敌军燃起的篝火,在漆黑的夜空里如同满天的星星。而对格兰特来说,所有的补给与供应线都已经被完全切断了。忍着巨大的疼痛,格兰特断然下令,挥师前往新的作战场地。沿着密西西比河北上,穿过俄亥俄河及其星罗棋布的支流,在马拉着的担架上一路颠簸走过茫茫的荒原,最后在四名士兵的帮助下,格兰特将军终于到达了查塔努加。一个伟大的指挥官到了!他的到来使整个战局立刻为之改观,他能够扭转战局,而且也只有他才能够扭转战局。整个军队都为他的坚韧和毅力所鼓舞,整个军队顿时士气大振。敌人仍然在一步步地逼近,但是在格兰特还没有来得及跨上马鞍、下令前进的时候,北方军队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回了周围所有的山头……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本身就意味着上帝赋予了你奋斗进取的特权,你要利用这个机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去追求成功,那么这个机会所能给予你的东西要远远超越它本身。是的,世界上只有一个拿破仑;但是,人们也要看到,当今任何一个年轻人所面对的困难与艰险,绝没有这位伟大的科西嘉小个子所跨越的阿尔卑斯山那么高、那么险。

有无数英雄伟人们在别人畏手畏脚、面对机会犹豫不决时,他们果敢地抓住了机会,取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伟大业绩。这些人总是能当机立断,雷厉风行,全身心地投入到行动中去,让整个世界为之喝彩。

离成功一步之遥时,再坚持一下

许多事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坚持不懈地去做,这样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但因一次没坚持到底,而与机遇失之交臂的事也不少,王淦昌院士在青年时代就有过这样的一次遗憾。

20世纪30年代初,王淦昌留学德国期间曾参加过一次物理学讨论会,会上报告了玻特和他的学生贝克两人用α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了很强的贯穿辐射的实验,这个报告给王淦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敏锐地觉察到,这背后可能有重要的未知的东西。玻特将这种非常强的贯穿辐射解释为γ射线,王淦昌在认真思考后认为并非如此,γ射线不可能有这么强的贯穿能力。那么这种强烈的辐射究竟是什么呢?通过什么样的测定手段,可使它显出庐山真面目呢?王淦昌发现,玻特在实验中使用的探测器是计数器,而计数器只能记录辐射的数量而不能记录辐射的径迹,而这一点对于判断辐射的性质恰恰是极其重要的,仅凭计数器并不能判定这种辐射就是γ射线。思考到这儿,另一种可能揭示辐射本质的实验方案就在王淦昌的心中应运而生———用云雾室重做玻特的实验。

当他将这个大胆建议告诉留德期间的导师迈特纳时,却遭到拒绝,因而实验方案未能付诸实施。此后不久,另一位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就是用这一方案重复了玻特的实验,并证实了这种强贯穿辐射是中子流,查德威克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件事给王淦昌留下了永生的遗憾,他说:“如果当时能坚持己见,耐心说服导师,不屈不挠地去争取实验条件或尽力去寻找其他途径的支持,那样或许能将实验做成……”

遗憾属于过去,在以后的科学实验中,王淦昌始终坚持锲而不舍的科学作风。在确定了一个研究课题,或确立了某一科学目标后,他就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地去为之奋斗,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十一国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他领导的小组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首次观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并为我国“两弹”的研制试验成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常对学生说,成功有时就是再坚持一下。

No.15

利用好你的零碎时间

老师向一个瓶子里装小石子,装满后问学生:“满了吗?”

“满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然后老师向瓶里装沙,仍可以装进去。沙装满后,老师又问:“满了吗?”

“满了。”同学们回答道。

老师又向已装满石子和沙子的瓶里灌水,同时问学生:“满了吗?”

同学们都默不作声了。

我们的日子就像一个瓶子,看似排满了事情,但是你真的充分利用了所有的时间吗?也许剩下的时空不够放下一颗石子,难道也不够放下一把沙粒,甚至一杯水吗?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零碎的时间是大可利用的,如果你能化零为整,那你的工作和生活将会更加轻松。

利用零碎时间可以成就大事业

所谓零碎时间,是指不连续的时间或一个事务与另一事务衔接时的空余时间,这样的时间往往被人们忽略过去。零碎时间虽短,但日复一日地积累起来,其总和将是相当可观的。

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时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雷曼的体会更加深刻,他说:“每天不浪费剩余的那一点时间,即使只有五六分钟,如果利用起来,也一样可以产生很大的价值。”把时间积零为整,精心使用,这正是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取得辉煌成就的妙招之一,值得我们借鉴。

你或许经常会感到时间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干许多重要的事。其实,这不过是找托词罢了。三国时期的董遇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前去找他求学的人很多,但他要求首先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求学者抱怨说“没有时间”时,他则回答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这“三余”的利用,正是零碎时间的聚积。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有这样一种比喻:时间像水珠,一颗颗水珠分散开来,可以蒸发,变成烟雾飘走;集中起来,可以变成溪流,变成江河。而这集中的方法之一是用零碎的时间学习整块的东西,做到点滴积累,系统提高。获取高深的知识,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实现你的梦想。

在美国造币厂处理金粉车间的地板上,有一个木制的格子,每次清扫地板时,这个格子就被拿了起来,里面细小的金粉随之被积攒起来,日积月累,每年可以因此为厂里节约上万美元。事实上,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有这样的一个“格子”,用于积攒那些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时间。等着咖啡煮好的半个小时,不期而至的假日,两项工作安排之间的间隙,等候某位不守时人士的闲暇,等等,都被他们如获至宝般地加以利用,并足以取得令那些不懂得这一秘密的人瞠目结舌的业绩。

我们常常这样说:“噢,只有5至10分钟就要开饭了,什么事都干不了。”但实际上,有一些身处逆境、命运多舛的人,充分利用了这些被许多人轻易浪费的时间,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人生和事业的丰碑。那些被你虚度的时光,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的话,完全有可能使你成为杰出人物。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每天花15分钟看书,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读一本一般性的书,每分钟能读300字,15分钟就能读4500字,一个月是135000字,一年的阅读量可以达到1620000字。而书籍的篇幅以10万字计算的话,每天读15分钟,一年就可以读16本书,这个数目是相当可观的,这远远超过了世界上人均年阅读量,而且这并不难实现。

马莉恩·哈伦德的成功主要源于她能够精打细算地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作为一个勤劳的母亲,她既需要照顾孩子,又需要操持家务。终其一生她都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这种干扰完全可能使得绝大多数妇女在处理琐碎的家庭事务之外不可能有别的作为,然而哈伦德由于有超常的毅力和做事分秒必争,她最终做到了化平凡为伟大。

无独有偶,同样是有繁重家务负担的家庭主妇哈丽特·斯托夫人,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完成了那部家喻户晓的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

朗费罗每天利用等待咖啡煮熟的10分钟时间翻译《地狱》,他的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了若干年,直到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完成为止。

比彻在每天等待开饭的短暂时间里读完了历史学家弗劳德长达12卷的《英国史》。

《失乐园》的作者弥尔顿是一位教师,还是联邦秘书和摄政官秘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注意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坚持苦读。

所有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可以成就大事业。

利用零碎时间的诀窍

有效地利用零碎时间可以成就大事业,那么在利用零碎时间上有哪些诀窍呢?

(1)化整为零。美国近代诗人、小说家和出色的钢琴家爱尔斯金曾讲过钢琴教师卡尔·华尔德对她的启示:

一天,卡尔·华尔德给我授课的时候,忽然问我每天要练习多少时间钢琴?我说大约每天三四个小时。

“你每次练习,时间都很长吗?是不是有个把钟头的时间?”

“对,我想这样才好。”

“不,不要这样!”他说,“你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长时间的空闲的。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比如在你上学以前,或在午饭以后,或在工作的休息时间,五分钟、五分钟地去练习。把小的练习时间分散在一天里面,如此弹钢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当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时候,我想从事兼职创作。可是上课、看卷子、开会等事情把我白天晚上的时间占满了。差不多有两个年头我一直不曾动笔,因为我总是找不到时间。后来才想起了卡尔·华尔德先生告诉我的话。

到了下一个星期,我就按他的话去实践。只要有5分钟左右的空闲时间,我就坐下来写一百字或短短的几行。出人意料的是,在那个周末,我竟积累了许多的稿子准备修改。

后来我用同样积少成多的方法,创作长篇小说。我同时练习钢琴,发现每天小段的间歇时间,足够我从事创作与弹琴两项工作。我的教授工作虽日益繁重,但是每天仍有许多可资利用的时间。

利用短时间,其中有一个诀窍:就是要把工作进行得迅速,如果只有5分钟的时间供你写作,你切不可把4分钟消磨在咬你的铅笔上面。只要思想上有所准备,到工作时间来临的时候,就能立刻把心神集中在工作上。即使是极短的时间,如果能毫不拖延地充分加以利用,就能积少成多地供给你所需要的长时间。迅速集中脑力,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困难。”

(2)利用好上班的交通时间。如果你生活在大都市里,一定对每天上下班的交通问题颇有感触。通常你每天早上去上班要花一两个小时在公共汽车上,而下班回家时又要花上一两个小时。这样一天就有可能花掉四五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挤车、上车、下车、换车,交通占去了如此多的时间,完全值得你特别注意。很明显,有两方面值得你考虑:你是否能缩短交通时间?你是否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对比:迈克先生每天开车去上班要35分钟。他的朋友布朗先生住在一个距离上班地点只有15分钟路程的地方。迈克先生并不觉得其中有什么差异———“只是多几里而已,早已经习惯了”。但是,我们来算一算,单程相差20分钟,那一天就相差40分钟,一个星期3个小时,以一个星期工作40小时来计算,迈克先生每年要比布朗先生多花“4个星期”在路上。

当我们选购房屋的时候,上班的交通时间当然不是应该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不过最好也考虑一下。虽然“只有”5至10分钟路程的差别,但是天长日久,相差就太大了。

总是随手打开车上的收音机收听节目,这并不是利用这段时间的最好办法。你可以采取一些更加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早晨业务汇报之前,把有关事项先想清楚,分析一下业务、私人问题或可能发生的事;在心里面为一天的工作先计划一番;听听有助于增长你专业知识的录音带,这些都是很好的办法。

No.16

拒绝任何借口

想必大家都看过《南征北战》这部影片,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很是耐人寻味:国民党军被解放军牵着鼻子走,老是吃败仗,于是在开会时,一个参谋官竟然对他的指挥官说:“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输都输了,还不承认自己的无能。今天,我们更不能学影片中的那个参谋官。

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的人一般都不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问题。借口是他们为掩饰自己的弱点而寻求的开脱的理由,它是人们掩饰自我缺陷的防弹外衣。

借口让人产生消极心态

有一位人类心理学家在他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人类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对自身或事物的不满,绝不是空穴来风,而他的内心必定存有极大的不安。每个人应该都遇到过,自己负责的工作与其他同事重叠,这是最容易发生磨擦的情况。比方说,有个同事没有将业务处理好,另一个同事受到上级指示,补上这位同事的工作。但是,那位未将工作处理好的同事,心里一定七上八下,觉得不被信任或能力受到质疑,于是他会开始感到不安,想说是不是有人要趁机整他。因为他先有了那样的想法,所以之后的行为,让其他人明显感受到敌意,使得办公室的气氛很僵。事后发现,其实公司只是将这位同事的工作善后,并没有别的意思,是他想太多了。也许这个同事没有处理好自己的事务,以至于心虚想要掩饰些什么,进而产生自责,但又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缺失,因为摊在同事面前,会让他很难堪。

另外,我们常常在逛街时,听到有些店员跟同事们抱怨顾客爱挑剔、不好侍候等等。这也许是事实,可是其他店员为什么很少抱怨?可见,这只是他为掩饰自己的服务质量低、态度差的一种借口。至于有些主管,老是挑剔下属的报告字迹不端正、送交不准时,无非是不愿承认自己不如下属,眼红下属能力比自己强。

当人们不愿意承认弱点时,通常会以很巧妙的借口加以掩饰。心理学上将这种借口统称为“合理化”理由。既然葡萄是酸的,所以狐狸不吃葡萄(实际上是吃不到)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是为了掩饰弱点,而寻找的“合理化”借口。然而,愈想掩饰弱点,就愈容易露出马脚。在工作中许多失败的人有一种共同的性格特征,他们知道失败的原因,并且对于自己有着他们认为的一套托词。有些托词是聪明的,少数托词由事实证明是有道理的,但是托词不能当钱用!我们只希望知道一件事:你成功了没有?

一个性格分析家编了一份为掩饰弱点而寻找借口的常用的托词单子,你在读这份单子时,请细心检讨自己,从而判定这些托词中有多少是你自己常用的,一旦知道了自己的虚伪与无能后,你必须毫不犹豫地抛弃之,从而更加肯定自己的能力,向事业冲刺。这份托词是:

如果我没有家室之累……

如果我有足够的关系……

如果我有钱……

如果我受过良好的教育……

如果我能找到一份工作……

如果我身体健康……

如果我有充裕的时间……

如果时代好一点……

如果别人了解我……

如果我的环境不同……

朋友,你还要说什么呢?所有这些都只能证明你是弱者!如果人有勇气正视自我,看清自我,则完全可以发现错误,并加以矫正。

一位哲学家说道:“当我发现别人最丑陋的一面正是我自己本性的反映时,我大为惊讶。”艾乐勃·赫巴德说:“我对自己一向是个谜,为何人们用这么多的时间制造借口以掩饰他们的弱点,并且故意愚弄自己。如果用在正确的用途上,这些时间足够矫正这些弱点,那时便不需要借口了。”

然而,生活中因各种借口造成的消极心态,还是像瘟疫一样毒害着我们的灵魂,并且互相感染和影响,极大地阻碍着人们正常潜能的发挥,使许多人未老先衰,丧失斗志,消极处世。这种心态只会导致成功的渐行渐远,让人在消极中荒废一生!

借口的表现形式

制造托词来解释失败,这是许多人的做法。而且这种习惯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同样古老,这是成功的致命伤!制造借口是许多人本能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打破。帕拉图说过:“征服自己是最大的胜利,被自己所征服是最大的耻辱和邪恶。”

下面是借口的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1)年龄借口。有一次老祝在街上偶然碰见一位少年时代的同乡,十几年未见面,大家都大为感慨,于是亲切地聊起来。然而,使他惊愕的是,老乡竟说自己已经“老”了。“现在只是为了孩子赚钱,还有十几年就要退休养老了,没有其他想法了。”

老天,他才三十五六岁!怎么就等待退休养老呢?

怪不得我们这个社会有那么多失败者,他们不努力去追求成功,却随意找借口,迎接和等待人生的失败。

要知道,三十五六岁是人生中最有作为、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人们由于吸收了广泛的生活养料而比较成熟,比较容易认识和把握自己与社会。

据拿破仑·希尔对500人的分析反映,很少有人在40岁以前取得事业上的大成功。美国著名的汽车大王福特,40岁还没有迈出成功的重要步伐。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在取得巨大成功之时,已过40岁。希尔本人出版第一本成功学著作时已是45岁,之后他为成功事业还奋斗了四十二年。当他80岁的时候还在出书。

当然,现代社会发展比较迅速,40岁之前成功的例子已比比皆是(这也说明“我还年轻”的借口同样站不住脚)。由于各人的条件、目标、成功的内容和起点不同,40岁后成功的例子仍然相当普遍。年龄,绝不能成为不成功的借口。

(2)工作中的借口。借口在我们的耳畔窃窃私语,告诉我们不能做某事或做不好某事的理由,它们好像是“理智的声音”、“合情合理的解释”,冠冕而堂皇。上班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今天家里事太多”等借口;业务拓展不开,工作无业绩,会有“制度不行”、“政策不好”或“我已经尽力了”等借口;事情做砸了有借口,任务没完成有借口。只要有心去找,借口无处不在。做不好一件事情,完不成一项任务,有成千上万条借口在那儿响应你、声援你,支持你,抱怨,推诿、迁怒、愤世嫉俗成了最好的解脱。借口就是一块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挡箭牌”,就是一副掩饰弱点、推卸责任的“万能器”。有多少人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上,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啊!

(3)学历的借口。“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我没有文凭”,这是不少人常用的借口。事实上学习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学校教育、文凭教育,仅仅是千万条求知途径中的一种。其实,从学校的书本上学东西,常常有很大的局限性,真正的教育来自社会和自学。

我们来看看那些成功人物的教育与学历情况:亿万富翁治秃专家赵章光高中毕业;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13岁开始工作,几乎没接受什么正规教育;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高中辍学;日本松下幸之助只上了小学四年级;香港富商李嘉诚也只上了两年初中……这些成功者的知识与能力全靠自学而来。

(4)资金借口。“用钱赚钱最容易,我没有资金,所以我不能成功……”

事实是,有资金可以帮助我们成功;但没有资金,只要想办法同样可以创业赚钱,同样可以成功。当代中国百万富翁,亿万富翁,几乎全是白手起家的。国外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到处可见。其实,资金来源途径很多:积少成多地积累,大雪球是从小雪球滚成的;向亲朋好友借钱集资;早找一个能生财的门路;或抓住机会找银行贷款;或找有钱单位和个人合伙;集资入股……许多做大生意的人,都不是靠自己个人的资金,而是充分利用了银行,信用社以及社会闲散资金。

失败者大都喜欢找借口,成功者却大都拒绝找借口,向一切可以作为借口的原因或困难挑战。富兰克林·罗斯福因患小儿麻痹症而下身瘫痪,他是最有资格找借口的。可是他从来不找任何借口,而是以信心、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向一切困难挑战,居然冲破美国传统束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他以病残之躯在美国历史上,也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成功篇章。

看看别人,再审视自己,难道我们不应找出自己身上失败的因素,加以克服和改正么?为了更好地摒弃“借口症”带来的不良影响,你可以自己检讨,也请别人检讨。自己检讨是主观的,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别人检讨是客观的,当然也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互相对照比较,差不多就可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了,这些原因一定和你的个性、智慧、能力有关。

你不必辩白,应该好好看待这些分析,诚实地加以面对,并自我修正。

摆脱借口的方法

生活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失败没有借口,成功也不属于那些寻找借口的人!那么,如何根治借口的弊病呢?下面来看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女士抱怨她丈夫太懒,什么事都拖拖拉拉。“我家的日光灯坏了,让他修理,他说:‘我上大学又不是学理工科的,我怎么会弄?’你说气不气人?”

很多拖拉大王同时也是借口大王,因为事情之所以能拖下去不做,通常是找到了自以为充分的理由。如果你不想再被妻子唠叨,也不甘当懒虫,按下面的方法去做。最后你会发现你的花样翻新的理由,只不过是些借口而已。练习两周以上,直到你对自己的借口非常有警惕为止。

方法一是做“反拖拉日记”,每天处理一两件被你拖拉的事情;日记的内容包括:日期、事件、拖拉的理由、与自己辩论、行动结果(包括你的感受,你的新看法)。

就用上面的例子:

事件:书房的日光灯不亮了,妻子要我去处理,已经拖了一个月还没去管。

拖拉的理由:“我又不是学理工科的,我怎么会弄?”

思维错误:凭空夸大事情的难度。

辩论:没试过怎么知道不会。日常生活应有的常识,我不懂是不应该的,难道没有大学理工科文凭的人,都不用日光灯了吗?

行动结果:请教别人,换了个起动器。很简单。

第二种治疗借口大王的方法是“但是”驳回法。

分两种辩论过程记录下来,直到消除“但是”为止。

记录的目的,是把你的借口暴露给自己看。例:“但是……”:但是我太累了,不如去睡觉。

“但是”驳回:可以,但做完了睡觉更香,明天……

因为你是借口大王,所以你的辩论记录要比这个例子长得多。那就有多长就写多长,直到你开始行动为止。

不过,如果你的“但是”是“事情太难了”,很多时候,这个理由是真实的,则不要辩论了,要想对策。遇到困难的事情,你要学会化整为零,把事情分成几个小部分,尽你所能去做;对于那些实在处理不了的部分,可以向他人请教。分析所有让你觉得难的事情的难点有没有共同之处,比如,凡是与人交往的事,你都拖,则要考虑是不是应该提高一下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训练的关键在于执行,长久的坚持训练下去,相信一定能够改掉找借口的弊病。

一旦改掉这种弊病,你会发现,你离成功的距离又大大缩短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