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朋友之间学问多(1 / 1)

朋友是人生向前冲的储备库,遇到困难时朋友一起出谋划策;获得成功时朋友一起分享。

友情不是信用卡

友情不是信用卡,随意透支友情会损伤或粉碎你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友谊。

有许多人可能持有这种观念,所谓朋友就是志同道合,如兄弟,不分彼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只要有事便求助于朋友,特别是在金钱或办事上,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朋友对你产生厌烦,无形中便会失掉很多朋友,甚至反目成仇。因为朋友是一种资源,需要合理开采,而不能透支使用。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没有捉襟见肘的时候?”人活在世上,总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需要别人帮忙是在所难免的,但谁又能帮别人一辈子,谁又能一辈子都靠别人帮忙过活呢?所以,聪明人不会事事都求朋友帮忙,养成依赖的习惯,最终会失去朋友。

但是许多人都不是很明白这一道理,他们觉得求朋友办事是天经地义的,觉得求你是给你面子,拿你当朋友才求你的,不帮忙就不够朋友,因此,大事小事都求助别人。他们从未想过朋友这种资源,应在最需要的时候用,就是俗话所说的“救急不救穷”。

朋友之间交往最现实、最常见的就是金钱问题。这里有一则真实的故事。志强是一个私营印刷厂的老板,有钱,人也特别好。王文和志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同学,是好朋友。两人的情况相差悬殊,王文只是县城中学的一名教师。

王文的妻子是个下岗女工,儿子兵兵今年8岁,正上小学,花费颇大,仅靠王文每月2 0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活,日子十分艰难。王文却没有因此向志强开口借钱,一是因为这是一笔小钱,不值得向志强开口;二是借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个月借了,下个月怎么办,以后又怎么办?难道不断地借下去吗?况且,王文的经济情况也不是一时就会转好的,如果借了钱何时才能还呢?可不幸的是,兵兵出了车祸,手术的费用得8万元左右。这时候,王文没有选择,只好向志强借钱了,志强立即给了他8万元。一个人能有几个一下拿得出8万块钱而又不对他自己的生活不产生影响的朋友呢?这是从王文的角度来说的。

从志强的角度来看,虽然这8万元钱对志强而言是九牛一毛,但是朋友关系从此不再平衡。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王文难以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志强,难免会产生不服、嫉妒、自卑的心理,想当年你我差不多,甚至你还不如我,凭什么你现在就可以大把大把地捞钱,我却只能靠向你借钱来维持生活。本来应该有的感激之情也**然无存,反而心怀恶意。志强也会因为王文多次借钱而心存不满,自己的钱也不是大街上捡的,也是辛辛苦苦挣来的,何况就王文那点工资猴年马月也还不上,等于打水漂了。

零星借来的钱很快会被用掉,其实没有这笔钱也可以过得去,少吃几次肉,少买件衣服就可以了。志强的钱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影响,但一旦借了这些钱,不仅加重王文心理上的负担,而且志强也不乐意去填无底洞,先前的都没还的指望,更何况8万元了。

从这则故事我们应该懂得,即使是很好的朋友,也不可事事都向朋友求助,从而把朋友资源都零零星星、琐琐碎碎地透支掉了。

【编者小评】

友谊是需要经营的,就如同我们在朋友银行中开一个友情账号一般,你不能每次都赶三点半,或者一笔笔地全都支取。虽然好朋友在关键时刻还可以“透支”,但是,只进不出的人生经营,到最后账户全部归零,朋友就不能再为你服务。不能同甘共苦的朋友最后就会减损双方户头里的筹码实力。

不是什么事都能说

每个人都喜欢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秘密,但是让朋友为自己保守秘密,远比只让自己保守自己的秘密难得多。

常听到有人说:“对于你,我可是透明的,没有任何的秘密。”对待朋友,许多青年人常常把自己的秘密毫无保留地**出来,认为这样关系才“铁”。有时如果没有把自己的心事完完全全地告诉朋友,心中还会不安,认为自己没有坦诚相见,感到对不起人家。也有的人好奇心特强,总想打探别人的秘密,对朋友的大小事情都充满高度兴趣。

很显然,这种年轻人在如何对待自己的秘密和如何对待坦诚这些问题上存在着错误的认识。

坦诚是交际中的美好品格之一。人需要交流,需要友情,谁都不愿与一个从不**自己的内心世界、事事留三分的高深莫测的人交往。然而,什么是坦诚呢?坦诚并不意味着别人要把内心世界的一切都暴露给你,也不意味着你要把内心世界的一切都透露给别人。每个人都有秘密,这是正常的。要意识到,将秘密毫无保留地告诉朋友,可能会使你失去友谊。

一次,汤姆把自己的重大秘密告诉了杰克,同时再三叮嘱:“这件事只告诉你一个人,千万别对别人说。”然而一转脸,杰克便把汤姆的秘密告诉了别人。杰克可能是无意间将汤姆的秘密透露出去的,但不论如何,结果可能会使汤姆因为这个秘密而受到嘲笑,对杰克不再信任。杰克也可能觉得对不起汤姆,从此二人慢慢疏远。更可怕的是,如果你交友不慎,将秘密告诉给自己信赖但不可靠的朋友,他可能会肆意地将秘密传播出去,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大的伤害。

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让朋友分享自己的秘密,要学会自己的秘密自己保守。

对于自己的某种想法、某件事情,当你认为有必要保密时,该怎样做呢?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耐得住孤独,不向他人吐露。耐得住孤独是让自己学会自我排解烦恼的能力,这也是习惯问题。其实,给人造成困扰的多是无法解决或难以克服的问题。倾诉并不能解决问题,倾诉之后,问题仍会存在,自己仍会烦恼,更何况对自己还会有潜在的不利影响。二是当他人问及时能够婉言谢绝。

婉言谢绝别人对自己秘密的探问的确是一门交际艺术。对于关系不甚密切的人,谢绝不会使你为难。然而对于自己的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谢绝时就可能难以开口了。不过,无论关系是否密切,你在谢绝时最好不用“无可奉告”、“暂时保密”这类过于直率的言辞,应该把话说得婉转些。例如甲想了解乙的择偶标准,就问乙:“想找个什么样的?”乙想对甲保密,就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考虑成熟。”这样,虽然你没有回答对方的问题,对方也非常容易接受。

【编者小评】

对于每个人而言,对隐私的保密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朋友之间应该彼此坦诚,没有秘密。但一个人心底深处的秘密只能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拿出来独自品尝一番,不能与朋友分享。

给你忠告的才是真朋友

中国古人喜欢以镜子比喻朋友,认为朋友就像镜子一样,可以照出人的不足,使人自我反省,这样朋友之间就可以互相提高。

对于朋友的忠告,我们一定要善于倾听、善于自省。如果朋友不能对自己的错误加以提醒,那肯定不是真正的朋友。如果对朋友的忠告不善于倾听并加以纠正,朋友可能不再提醒你的错误,无形之中你就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自己也会由于听不进忠告而走很多弯路,阻碍自己的成功。

美国著名女演员玛丽·马丁12岁时认识了一位朋友,可是慢慢地那位朋友却成为自己的“小冤家”,那名女孩老爱揭她的短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女孩对玛丽的攻击面也越来越宽。说她玛丽“骨瘦如柴”;说她“不是好学生”;说她“太顽皮”;说她“说话嗓门太大”;说她“太自私” ……等。起初玛丽尽量忍耐。有一次那名女孩又当着同学的面说她闲话,她感到很没面子,禁不住怒火中烧,从学校逃回家中,她眼泪汪汪地去找爸爸。

爸爸心平气和地倾听着玛丽的诉说。之后他问:“那么,她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怎么会是真话?”玛丽委屈地哭着说。

“玛丽,你想过自己究竟是怎么一个人吧?好,现在你既然已得知那姑娘对你的看法,不妨将她说的一切一一列出,然后再在她说得对的项上做个记号。至于她说的其他话就不必计较了。”玛丽遵命列表。令她大吃一惊的是:小女孩说的话中竟有一半没错!其中有的倒是玛丽无力改变的,如说她“骨瘦如柴”,玛丽虽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是那是难以克服的。

玛丽把纸交给爸爸,但是他没有接。

“那是你自己的事。”他说,“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但是你得学会倾听,不要由于生气或难受而掩耳。如果别人的议论没错,那么你自会心中有数的,你会听到内心深处引起的一阵共鸣声!”

她的朋友以后很少再指责她,给她忠告,可能感觉自己的忠告不可能起到作用,只是浪费精力吧。如果有人问,玛丽的朋友不再像真正的好友那样给她以忠告,责任在谁呢?玛丽的朋友太尖刻了吗?但是朋友之间不应该这样吗?

后来,玛丽又经历了一次更为痛苦的教训。事情发生在她即将登台演出的那一个星期,她担任这出音乐剧的主角。就在公演前几天,几位朋友准备在邻近的湖畔举行一次野餐会。这是阴冷的一天,妈妈要她待在家中以免感冒。但玛丽没有听,还是去了,结果不小心掉到水中并扎破了脚,而候补演员由此大获成功。她去过好莱坞,满怀希望能进入电影界,所有的摄影场她都去应过试。两年中她一次又一次地去应试,每次她都是榜上无名,大家都称她为“应试玛丽”。有位导演对她的频繁应考颇觉厌烦,因而对她不客气地说:“应试玛丽,你的鼻子太大,脖子又太长,你不是演电影的料!请相信我说的全是真话!”

美·恩的人对她也提出忠告。当时他正在为圣路易丝歌剧院主持招聘演员的考试。玛丽自然又去应试了,但仍未被录取。不过他把玛丽拉到一边,告诉她:“你得按照你自己的方法唱歌!”

起先,玛丽对他的忠告无动于衷,因为她太失望了。不过后来当她再一次细细琢磨时,却茅塞顿开。就像爸爸说的,她在内心深处听到了共鸣。她试过种种著名的发声法,但科恩先生指出她走错了路子。玛丽认识到,他说的是真话。要获得成功,一定得走自己的路,而绝不是步人后尘。

过了几周,有家好莱坞夜总会招聘演员,这个“应试玛丽”又去了。这回她不想机械地模仿别人。她想:“我就是我玛丽。”她并不努力使自己引人注意,只是穿上素雅的黑绸衬衣和白色上装。她改用以前在得州学来的发声法放开嗓门歌唱,结果她被录取了!

自此以后,成功便接踵而来,不久,玛丽便成为百老汇最红的明星。现在,就像她爸爸说的那样,玛丽被五花八门的声音包围住了:建议、赞美、批评,不仅有来自亲朋好友的,也有来自权威的戏剧评论家的。玛丽努力使自己听到内心深处的那种共鸣。她说:“我必须依靠那些乐于指导和帮助我听到真话的人们。”

如果玛丽善于倾听那名女孩的意见,改变刚愎的个性,听从妈妈的劝告,那她可能会少经历许多磨难,提前获得成功。她的成就充分说明善于倾听别人忠告才会成功。

【编者小评】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善于倾听朋友的忠告,使朋友敢于当面指责自己的过错,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人无信则不立

“信义”是人们在交往中履行约定而互相遵守的一种信用和道义。人们所以要重信义,是因为它是衡量一个人人格和品质的尺度。

“信义度”如何决定着一个人在交往中的地位、作用和威望。有些人嘴上说得好听,行动上却不全力以赴,到头来只能落得众叛亲离,而守信义的人一旦承诺就把兑现诺言当成大事来办。

有位农民要盖房,便托城里的一位朋友买木头,朋友千方百计地把木头买来,运到他的门前,核算下来费用高出一大截。这个农民的妻子感到吃了亏,不想要了。丈夫说:“我当时和他说的,不管什么价,弄来就行,我不能失信于人,如果咱说话不算数,以后还怎么见朋友?”他虽然多花了几百元,但是没失信于朋友。事后他对人说:“损失些钱财,换得了信义,值得!”看来,这位农民倒是很有些见地,值得称道。

在大事上要讲信义,在小事上也应如此,如约会,虽是小事,但同样应注意守信。此外,“立信”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靠一次次的兑现诺言积累起来的。立信不能一劳永逸。如果有一次无故失信,就会前功尽弃.甚至使多年精心建造起来的信义大厦毁于一旦,要想修复它可能需要花十倍、百倍的努力。

有位青年工人存了一笔款子准备办婚事用,正好有朋友来求借,说4个月后归还。两个人关系不错,互相信赖,青年工人便痛快地把钱借给了朋友。可是4个月过去了,朋友还没把钱还来。青年工人的婚期已近,急得抓耳挠腮,无奈只得上门直言催还,搞得很不愉快。仅此一次食言,以前再如何讲信用也白搭,友谊也因此结束。所以,与人往来切记认真对待每一次信约,绝不可疏忽大意,因小失大。只有这样,彼此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朋友要说到做到。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别人办事,他们的反应是:“好的,好的。”就非常放心了,并且感动得很,因为有些朋友是才结交不久的。然而,过不多久,便会发现自己的心放得太早了。

有人点着头说“好的,好的”时,只是在口头上答应了,实际上并没有把它当回事去履行,只是应酬罢了。

一位马来西亚朋友朵拉说:“自以为是纯纯的我,究其实是蠢蠢的我。在这个大家都在忙碌的年代,我不相信朋友听见你的要求,就抛下自己手上的事务不去处理而特别为不在他眼前的你去奔波。”

“时常用自己的心去度朋友之腹,结果得到的是自己的误解。也用不着去埋怨被谁给欺骗,骗自己的其实正是自己。”

朵拉到吉隆坡时遇到一个朋友,他听说朵拉要找一件东西,就自告奋勇地对朵拉说:“让我来替你找。”朵拉回去以后便将这件事忘了。大多数朋友往往在冲动时说了一些让你感动的话,过后谁也不当真。然而,至少在那个时候,朋友曾经想过要帮忙,也算够朋友了。

让朵拉意想不到的是,4个月后,他再次来到吉隆坡,又遇到这位说过要给自己帮忙的朋友时,朋友很兴奋地对他说:“喂喂喂,上回你要找的东西,我已经找到了,就是不知怎么送到你手上。”朵拉看着他,他是一个认识了20多年却见不上20次的朋友。平常他们见面少不说,就是每次回到吉隆坡,自己也很少给他打电话,每年新年前、春节前,都不曾寄过一张卡片问候或祝贺。朵拉的嘴巴张得老大,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编者小评】

很多时候,答应不表示办到。人家可以答应你任何事,但是不一定替你做,许多人在社会上都渐渐学会了这种滑头的做法。承诺时,态度看起来非常诚恳。日子过后,说过的话便随风飘逝了。这是要不得的作风,做朋友不能如此。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否则,就什么都不要应承或承诺。

朋友不是一件商品

人们常说,“过犹不及”,要遵循“中庸之道”,这告诉我们做事做人要保持平衡,不要走极端。交友也要奉行这一原则,过度索取或要求回报会失去朋友,而只讲奉献也不见得就能维护与朋友之间的友谊。

生活中有一些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做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只要求朋友回报,自己从不会主动奉献,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有人愿意再给他帮忙;他去施恩,大概也没有人愿意领他的情。

我有一个高中三年的同学,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们进入同一所大学,刚开学,她就主动要求担任班干部。有人说,地位高了,人就会变。自从她上任后,见到我,有时干脆假装没看见,日子久了,我们就疏远了。但她有时会突然找我,向我寻求帮助。考虑朋友一场,我总是尽心尽力地帮她。可是事后,她的老毛病又犯了,我有被利用的感觉,却无奈于心太软。就这样,她大事小事都找我,其他朋友劝我放弃这份友情,这种人不值得交。当我下决心与她绝交时,她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她除了我竟没有一个朋友。

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和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的。对自己值得的,或者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于自己不利的,或者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中止。因此,自己怕吃亏的人老让朋友吃亏,这样,他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

心理学家提醒我们,不要害怕吃亏,郑板桥曾说“吃亏是福”。这确实有其心理学依据的。“吃亏”是一种明智的、积极的交往方式。在这种交往方式中,由“吃亏”带来的‘福”,远远超过所吃的亏,这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人际交往中的吃亏会使自己觉得自己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牺牲精神,重感情,乐于助人等,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时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天下没有白吃的亏。与我们交往的无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际交往中都遵循着相类似的原则。我们给予对方的终会有所回报,而且这种吃亏还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带给我们一个美好的人际交往世界,而那些喜欢占便宜的人,每占别人一份便宜,就丧失了一份人格的尊严,就少了一份自信,长此以往,在人际交往中也就难有立足之地了。

那么,过多付出就一定能交到朋友吗?这可不一定。所以,在不怕吃亏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不要过多付出。适当的付出,会让人感激不尽,并让人感到心里很温暖,但如果过多付出,对于对方来说是一笔无法偿还的债,每个人都不希望欠债,尤其是人情债。人情债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人觉得很累,导致心理天平的失衡。很怕看到为自己付出的朋友,从而故意逃避他,疏远他,这样就会损害朋友之间的友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我们常会听人抱怨:“我对他那么好,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他反倒开始疏远我了?”殊不知,正是自己付出得太多,才损害了两个人的友谊。因此,我们强调主动付出,吃亏是福,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多付出,保持奉献与回报的平衡,这样才会交到朋友,维护好友谊。

【编者小评】

朋友之间的相处,不是一味的索取和付出。再好的朋友也会因为付出与回报不平衡而变成陌路人。

朋友之间常联络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随着见面次数的增加而加深,如果久不见面这种关系会日渐疏远。久不联系,朋友就会越来越少。如果让你拿出一张纸、一支笔,将你从小到大关系很要好的同学、同事、朋友写下来,肯定会写满一张纸,但到今天仍在交往的朋友可能还不到其中的五分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朋友之间的联络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工作的忙碌,朋友之间的联络会在无意中越来越少,甚至中断。

虽然身为上班族,但也不要一天到晚都埋头在办公桌前,不论多么忙碌的人,也总会有吃饭和休息的时间。至于那些从事业务工作的人,更是整天都在外面奔跑,只有吃饭时间才会回到公司,这样更能够多利用在外面跑的机会,联络那些疏于联络的朋友。至于整天守在办公桌边的人,则不妨利用午餐时间,与在同一地区工作的朋友共进午餐。与其每天一个人吃饭,不如偶尔也打个电话约朋友一起吃顿饭。如果没有时间一起吃饭,一起喝杯咖啡也可以。如果彼此的距离稍远,坐计程车去也没有关系,反正只不过是一个月一次的联谊。那些斤斤计较这些小钱的人,很难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虽然上班族的收入很有限,得靠省吃俭用才能存一点钱,但是因此失去与朋友来往的机会那就得不偿失了。更何况有许多人虽然斤斤计较这些小钱,却对大钱毫不在乎,这实在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在外面奔波的人不妨利用机会顺路探访久未见面的朋友,即使五分钟也可以;或者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与对方一起吃顿便饭。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分钟,但是对与对方保持长久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下班后,大家一起喝杯茶,找各种理由一起聚聚,这不只是大家互相联络感情,也是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的好机会。老朋友是指不受时空的阻隔而一直保持着联系的朋友,这种朋友才更加可贵。这些老朋友与我们自己过去的人生过程相关,不重视老朋友就是不重视自己的过去。老朋友或许比不上新朋友来得新鲜,但拥有愈多的老朋友就如拥有愈多的无形资产一般,可以证明你自己的品德值得朋友信赖。

【编者小评】

老朋友的价值实非笔墨所能形容。然而,如何与老朋友交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自己不能经常保持新鲜感,如何使他人一直把你记在心中呢?毕竟“君子之交淡如水”与现实有着一大段的距离。

要懂得尊重你的朋友

要求别人尊重自己是每个人的权利,而尊重别人乃是每个人的义务。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如果在言辞上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那么,这种伤痕将永远留在他的心中。用利器造成的创伤会使你触目惊心;言辞造成的心灵创伤却难为人们所知,因此,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在大多数情况下,心灵上的创伤往往难以在短期内愈合。

假如你用命令的口吻对你同一办公室的朋友说:“喂,三点以前请记住给我泡杯茶。”相信对方一定会愤愤地说(也可能在心里说):“我又不是你的秘书,你凭什么让我伺候你?”相反,如果换一种口气来说:“三点钟的时候,麻烦你帮我泡杯茶,好吗?谢谢你啦!”以商量的口气就可以大大降低她的抗拒心理,使她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今天天气真冷,如果有一杯热乎乎的茶捧在手里焐焐该有多好。”以这种口气说话,对方绝对不会产生抗拒的心理,但是否会帮你泡茶则是未知数。要想使人依言而行,在这里语气和语调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经常贸然行事,感到与朋友关系不错,不拿他当外人。因此,说话时毫不客气:“那是不对的!”“这样做不行!”如此贸然地损伤对方的自尊心,必然导致对方对你的反感。即使对方有些错误,你也应该先委婉地说,“这种事情曾经发生过”,“有的人也持这种说法”,“我从前也和你一样,犯了同样的毛病”等,先表示接受对方的态度。这种婉转解释、说服的方式是对极易受伤害者自尊心表示尊重的一种方式。如果对方表述的内容真有错误,再接着说:“我认为如此这般更好,你觉得怎样?”或者说:“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你们有什么意见?”一定要让对方提出答案,以共同讨论的形式达到一致,这样才能获得劝导的效果。

忠告他人时,如果忽视了朋友的自尊心,只能更加伤害朋友,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唐突地说“这样不行”,“那样不是”,对方的心里会感觉很不是滋味,甚至可能会恼羞成怒,反唇相讥:“你行你来吧!”“我就不相信你从来就没有犯过错误。”如此演变下去,一场善意的忠告可能会导致激烈的冲突,变得无法收拾。

我们必须注意,朋友做错了事,自己有义务提醒对方,但生硬的说教,结果只能是毫无用处,等于没有尽到义务。如何设法使对方自觉敞开胸怀,接受我们的忠告呢?

如果将对方与第三者比较,则其抗拒心理会更为强烈。“你应该向人家好好学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样早晚得出事!”这样的建议一般都不能使对方真心接受,甚至会得到这样的反应:“我从小到大都这样,不也活得好好的,不也没出什么事吗?”人与人之间相比较尚可忍受,最令人气愤的是有人拿人与动物相比,如“蜗牛的动作都要比你快”。这种意含贬讽的话语常常使朋友感到你太尖酸刻薄,会在心中问自己你是不是值得做朋友。

【编者小评】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每个人都应学会不伤及他人自尊心的说话方法。这样才能使彼此相处得更加融洽,友情更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