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独尊不可取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我们要善于尊重他人,因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你自己。”如果你对这话反感,那你也许会为你这种想法付出代价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是不容侵犯的。想必每个人都有过被他人尊重的感觉,那种感觉很难忘,至少我们知道还有人重视自己。
在现实社会中,尊严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一个人没有了尊严就等于没有了一切,做人便毫无意义。我们不能只顾及自己的感受,还要尊重他人。
尊重人,是一切礼仪规则的核心。如果希望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人。这是“待人接物”的一条重要原则。
学会尊重人,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
第一,听他人说。做一个好听众,认真倾听别人说话,鼓励别人说他们的事,让对方觉得他很重要。这样的人,朋友会很多。只会说不会听,或者随便打断别人的话都是不礼貌的。
第二,替他人想。平时我们与替他人着想的人接触时,总是会感到这人很好相处,这样的人人际关系总是比较好的,做事也比较容易成功。平时待人接物,我们也应该遵守这条原则,多替别人想一想。
第三,帮他人做。1979年联合国通过的章程中有这样一句话:“培养具有温暖心灵的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如果能经常说:“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并且尽力“帮他人做”,你的心中就会充满爱心,会觉得活得很充实。你的朋友会很多,你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愿意来帮助你。
很多时候“我们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可又苦于没有一种很轻松的氛围能让我们把满脑子的想法自由地表达出来”。“担心一旦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达出来,别人会怎么看,自己会不会遭到嘲笑、贬低和忽视。”
应对的办法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对其他人的评论、观点和想法表示尊重。要尽可能地这样说:“我同意约翰的观点,同时我也感到……”“我不同意莎拉的看法,尽管她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但我觉得……”或者“我认为维克多的观察真是太精彩了,它让我意识到……”
简单地说,就是:尊重别人,注意讲话技巧。核心是要懂得尊重他人。这是人所应当具备的一种最起码的修养。
林肯年轻时,喜欢评论是非,还常常写信和诗讽刺别人。他常把写好的信扔在乡间路上,使被讽刺的人能拾到。
林肯在伊利诺州春田镇当见习律师时,仍改不了这个毛病。1842年秋,他又在报上写了一封匿名信讽刺当时自视甚高的政客詹姆士·席尔斯,被全镇引为笑料。席尔斯愤怒不已,终于查出写信者是林肯,他即刻骑马找到林肯,下战书要求决斗。林肯并不喜欢决斗,但迫于形势,只好接受挑战。他选择骑兵的腰刀作为武器,并向一位西点军校毕业生学习剑术,准备到决斗那一天决一死战。幸亏决斗在最后一分钟被人阻止了,否则最后的局面定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这是林肯人生中最深刻的一个教训,从此他学会了与人相处的艺术;他再也不写信骂人、任意嘲弄人或为某事指责人了。此刻的他深刻地明白了一个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人会做出怎样可怕的举动。
南北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林肯任命的将军们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地惨败,使林肯很失望。全国有半数以上的人,都在臭骂那些无用的将军们,但林肯却没吭一声。他喜欢引用一句话:“不要评议别人,别人才不会评议你。”
当林肯太太和其他人对南方人士有所非议的时候,林肯总是劝说:“不要批评他们;如果我处在同样情况下,也会跟他们一样的。”
也许,任何时候都要顾及别人的自尊心,这就是林肯善于与人相处的秘诀,也是他的成大事之道。
有一个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特别是数学,那些加、减、乘、除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障碍。有一次数学测验他得了49分———全班就他一个人挂“红灯”,数学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怒气冲冲地当着办公室许多老师的面就把他狠狠批评一顿:“你数学到底怎么学的?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及格,你还有指望吗……”尽管他那时还小,但他那小小的自尊心是明显地受到伤害了,而且印象很深,直到成年后还能回想起那个令人伤痛的场景,当着许多老师的面,被无情地数落……
后来他就真的“没有了指望”。数学课他经常无故缺课,他对那门课产生了厌倦,对教课的老师产生了反感。幸亏父母发现及时,给他补了许多课,才使他期末考试“幸免于难”。过了一年后,班上换了个数学老师,新老师尽管在上课时极其严肃,对作业要求也很严格,但他从来不发脾气。老师知道这个孩子基础差,总是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捕捉住这个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对他加以鼓励,这使他信心大增,他对数学逐渐产生兴趣。直到现在,他一直对那位老师心存感激。
没有人愿意被别人伤及自尊,人们总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赞美。
相互尊重,是成大事者非常注重的性格习惯。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认可;理解对方的心情,能让对方乐于接受自己。
具有唯我独尊这种观念的人,往往想当然地以为,这种态度是那些伟大人物或领袖们所独有的,它是充满自信的表现。然而,可悲的是,他们领会错了。那些真正的伟人或领袖之所以能名扬海内外,获得众多人的尊敬和认可,并不是因为唯我独尊,而是在于他们从来不说太过自信的话,在于他们敢于不顾自己的身份而拿自己开玩笑。正是由于具备这种肯于和多数平凡人打成一片的心态,他们才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尊重。
富兰克林有一种很好的摆脱唯我独尊的方法,他养成了一种习惯,在他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常常使用一种比较模糊灵活的言辞。几十年之中,没有一个人认为他说过任何武断的话。
我们又得到一条很好的交际原则:不要说太过自信的话。如果能坚持这一条原则,那么将来发现曾经说过的话有错误时,也不必收回以前所说的话。我们所表达的意见或信仰,毕竟还只是个人的意见和信仰而已,而别人也还仍然保留着他自己的意见和信仰,并且拥有取舍的权力。说话留有余地,别人自然不会盯着你的错误不放,而你也不用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坚持错误,这样一来,自然就避免了陷入唯我独尊的可怕境地。
自尊心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无论是高高在上的一国领袖,还是沿街乞讨的流浪者,在待人处世方面,我们往往是过分地强调了自己的自尊心,而把别人的自尊心踩在了脚底下。
没有人愿意被别人伤及自尊,人们总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赞美。许多人看着不顺眼就想指责别人,别人一有失误就抓住“把柄”借题发挥,似乎这样才能使自己心情舒畅,但谁又能去考虑那些自尊心被深深伤害了的人的感受呢?人们总喜欢玫瑰的花而不喜欢玫瑰的刺。批评像根刺,稍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自尊心刺伤,批评也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会引发对方的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更危险的是,批评还会伤害一个人宝贵的自尊。试着体会别人的心情,采用和气开导的方式,会更容易让人接受。
在柯立芝任美国总统期间,他的一位朋友接受邀请,到白宫去度周末。这位朋友偶然走进总统的私人办公室,听见柯立芝对他的一位秘书说:
“你今天早上穿的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位迷人的年轻小女人。”
这可能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一生当中对一位秘书的最佳赞赏了。这来得太不寻常,太出乎意料了,因此那位女孩子满脸通红,不知所措。接着,柯立芝又说:“现在,不要太高兴了。我这么说,只是为了让你觉得舒服一点。从现在起,我希望你对标点符号能稍加注意一些。”
柯立芝顾及别人自尊心的方法可能有点太过明显,但其心理策略却很高明。通常,在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赞扬之后,再去听听一些令人不痛快的事,总是好受得多。
麦金尼在1896年竞选美国总统时,就曾采用了这种方法。当时,共和党一位成员为麦金尼写了一篇竞选演说词,他以为写得比任何人都高明。于是,这位仁兄把他那篇演说词大声念给麦金尼听。
那篇演说有一些很不错的观点,但就是言辞过于激烈,很可能会惹起一阵批评狂潮。麦金尼不愿使这个人伤心,然而他又必须得说“不”。
“我的朋友,这是一篇很精彩而有力的演说,”麦金尼说,“没有人能写得比你更好。在许多场合中,这些话说得完全正确;但在目前这特殊场合中,是否相当合适呢?从你的观点来看,这篇演说十分有力而切题,但我必须从党的观点来考虑它所带来的影响。现在你回家去,根据我的要求写一篇演说稿,并且送我一份副本。”
他真的照办了。麦金尼替他改稿,并帮他完成了第二篇演说稿,这使他成为竞选活动中最有力的一名演说者。
我们不妨假想,如果麦金尼没有顾及这个人的自尊心而直接指责其过失,那又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也许这个人的言辞会更加激烈吧。
成功社交的六大原则
1.尊重是基础
人都有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更有得到尊敬的期望。尤其在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物质生活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受尊重———这个更高层次的需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人都有自尊心,在社交活动中,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对尊重自己的人有一种天然亲和力和认同感。
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人格、能力、爱好、兴趣等一系列要素。尊重别人是沟通和建立人际网络的基石。
2.平等为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敬的需要,只要是正常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要尊重对方的人格,这是平等的前提。那种以势压人、“看人下菜碟”甚至侮辱人的做法,都是有悖于平等原则的。与人交往,只有以平等的姿态出现,不盛气凌人,不高人一等,给别人以充分的尊敬,才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产生愉悦、满足的心境,建立起和谐和长久的人际关系。
据说,英国著名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在一次访问前苏联的时候,漫步在莫斯科街头,见到一位聪明伶俐的小女孩,便与她玩了很长时间。分手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闻名的萧伯纳。”小姑娘望了萧伯纳一眼,学着大人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安妮娜。”这使萧伯纳大吃一惊,立刻意识到自己太傲慢了。以后他经常想起这件事,总是感慨万分地说:“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成就,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要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她!”
3.宽容为原则
孔子说:“宽则得众。”宽容忍让是为人处世的较高境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家庭条件、教育经历、社交环境不同,形成了每个人独具特色的鲜明个性。
在社交活动中,每个人所要求达到的具体利益会有所不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如果让对方完全服从你的观念和要求,完全地和你“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势必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产生对抗情绪,影响彼此间的友谊。因此,宽容原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
要做到宽容待人,首先要能够将心比心,理解他人,体谅他人,不求全责备,不要求对方十全十美,而是能取其一点,不计其余,和睦相处。生活中,你不能要求别人处处和你投脾气,你也不可能和每个人建立全方位的交往。多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发展某一方面的交情,这是我们现代人应树立的社交态度。
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宽容原则的极好体现。正如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所说:“如果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宽以待人还应体现在别人误解了你,甚至用过激的言论伤害你时。很多人在不触动自己的利益时容易宽容;但损害到自己利益时,尤其是别人向自己反映不同意见,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时,出于自我保护,不容易忍让。其实,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有理也要让人。生活中,本着一颗宽容的心,多说对方想说的话,原谅对方过激的言论,关心同情其遭遇,就容易使矛盾缓和。
宽以待人的同时还要严于律己。与人打交道时不苛求别人,以礼相待,遵守诺言,谦虚坦诚,遇事首先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这样的人,易于博得他人的爱戴和敬重。
4.互利为平等
互利原则即互惠互利的原则,指人们在交往中考虑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满足共同的心理需要,使彼此都能从交往中得到实惠。在人们的行动中,大多数交往是互利的。
互利有三个方面:一是物质互利,如物品交换;二是精神互利,如互相尊重、相互安慰,包括思想、感情、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三是物质、精神互利,即在交往中,一方从物质上得到,一方从精神上得到。
在当今的社会交往中,互利性是一个重要的特点。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希望为人所关心、所注意,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需要。自婴儿时期起,人的需要经常是在有人注意下获得满足的。例如,婴儿往往看到母亲或听到母亲的声音就会停止啼哭,因为婴儿已获得了安全的需要。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考虑他人在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关心他人,爱护他人,从而使交往双方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当然,互利还包括经济利益上的互利。人们的活动一般都包含着某种利益的目的,驱使人们去交往的动力既有情感因素,也有明显的利益要求。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的公关活动,如果只想从别人那里捞好处、占便宜,只考虑自己需要的利益,永远只让自己赢,让别人输,是不能维系人际关系的稳定和长久的。
5.多为对方着想
在社交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并尊重对方的兴趣和喜恶,不要强迫别人,不要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你自己喜欢的东西或做的事情,别人不一定喜欢;同样,你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往往也不一定不喜欢。不要出口伤人,或误会他人,这样都会给他人带来痛苦。在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之前,要三思而后行。想一想别人这样做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换位思考,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
6.热情与鼓励
给予别人热情,其实就是给予别人支持和鼓励,能大大增强对方的自我肯定。将心比心,别人会倍感尊重,从而增强对你的好感。相反,如果你对人表现得很冷淡,会让人感到有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不利于建立好的社交关系。
打破思想界限扩大交际圈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然朋友多不一定百分之百成大事,但一个朋友也没有,肯定成不了大事。所以,在社会交往中,人不能只限于同事,只限于周围的人,还应该扩大交往的圈子,尽可能多交朋友。也许在你不经意的时候认识的朋友,对你会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你的一生。记得曾经看过的一个电视剧,里面的女主角在带孩子治病的时候认识了一位老大夫,后来她竟然因为这位医生的一个偏方,做起了保健品的生意,从而改变了她的生活,也影响了她的一生。
一般人交朋友,是通过工作关系或朋友的介绍,这是比较正统的方法。这样做不太容易交到别的行业及层次不同的朋友,因而交往的朋友较为有限。
扩大交往圈子,就是要打破行业界限,或参加各种业余活动,组织一些业余活动,以此来认识新朋友。
在广泛接触社会的时候,结交哪些朋友,一定要把握分寸。
1.要在平时加强联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工作越来越忙了,压力越来越大了,与朋友、家人的联系越来越少了。没有过多的时间在一起聊天、谈心,但是,我们想要拥有美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多与身边的人联系、接触。冷若冰霜、“老死不相往来”的人是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朋友圈子的。只有大家之间不断地往来,才能促进彼此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彼此才能更深入地加深了解。
我们平时在与朋友道别时,总不忘记加一句“有事打电话”、“有空过来玩”,这似乎是朋友之间一种基本的延续方式,无论在何时,听后都让人感到温情四溢,自己似乎可以从中体会到我是被人重视的,别人把我当朋友。朋友之间,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圈。
皇帝经常微服私访,体恤民情,因此受到老百姓的爱戴;教师经常做家庭访问,爱护学生,因此受到学生、家长好评;经常帮助邻居老奶奶洗衣、收拾房间,同样也会受到更多人的称赞。
事实上,我们所要做的并不多,只是有时间去朋友家走一走,没事给朋友打个电话,也许只是随意地寒暄几句,互相问候一下,总之,我们在加深对方对自己的印象,让他们认为我们越来越熟悉,这样深入下去,朋友之间的关系才会越来越融洽。
如今,在办事跑关系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千万不要与人失去联络。要时常通个电话,或顺路拜访一次,不要等到有事时才去想到别人,“关系”就像一把刀,经常磨才不会生锈。
在现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你多注意人们之间的沟通,自然会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2.从“老乡”找起
中国人都有老乡的观念,都是非常注重感情的,这种感情尤其体现在出门在外或外出打工的人身上,好像知道两个人是老乡之后,自然而然地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似乎相互之间已不止是同住一个地方那么简单。与别人相比,似乎有一种亲情混杂在情感之中。聊过去曾经都到过的地方,曾经同吃过一个地方的饭,同住过一个地方的房,这种说不清、道不出的感情很特别,它促进着老乡关系的稳定发展。
因为人与人的兴趣、爱好、性格、人生观都不相同,因此,在与老乡相处时,并不是所有的老乡都那么好说话,总会有一些非常难相处的。只懂索取,而不知付出,这样的老乡就很难相处了。因此,交老乡朋友时,也要有所选择。只有在平时与之交往、接触的过程中,才能确定谁更值得自己用真心去付出,谁对自己以后的生活、事业更有帮助。
无论近亲、远亲,只要是“亲”,就可在老乡关系上再加一层基础,底子再牢靠些,以后的关系就有可能发展得更快、更好些。任何人面对“亲”人,无论是近、是远,在接待的态度上,总会与别人有些许的不同,如果能以这种态度相处,就更容易拉近关系了。
总之,无论所交朋友是陌生人还是老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诚相待,这样才能体现出交朋友的意义,才能为自己奠定良好的社交基础。
不可错过的社交活动
一个人若想结识更多的朋友,就不可能只接触自己的同事、朋友,也不可闭门不出。在处世交际中,要与人多接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各种形式,多参加一些交际活动,认识不同层次的人,结识更多对自己有益的人。
下面的各项交际活动以供参考。
1.同学会
这是一直被人们推崇和重视的正式社交活动方式。由于曾经是同学,大家少了陌生、拘束,彼此容易迅速进入交谈状态。当然,同学会的邀请函可能勾起旧创与不安,也可能引起“相互比较”的恐惧———像事业、社会地位、婚姻、财富等;但如果能抛弃这些直觉的反抗,就很有可能重拾友谊,开拓事业契机。
步入社会以后,才感觉到这个社会的复杂,人与人相处越来越难了,真正结交几个知心的朋友也越来越难了。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好像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有目的性的,而不是单纯的人情味,学生时代的无所顾忌、单纯让更多的人留恋。于是很多人认为:生命中的一些知己,大都是同学。
老同学相见一般是让人欣喜万分的,大家谈论的话题会很多,比如:过去的同学时光,课堂上的笑话,某某老师的古板,曾经的恶作剧,大家一起吃饭、游玩的情形,等等。现在同学的变化会让你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感慨:昔日无忧无虑的青少年们,如今都已成长为成熟的大人了;那个说话都害羞的女孩,现在已是某报社的记者了。昔日那个自认为很差、时常自卑的同学,今日却一副老板派头;过去那个调皮捣蛋,经常“补考”的“差等生”,现在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机遇,在商海摸爬滚打,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也许当初,在离别的那一刻,在同学恋恋不舍、挥手抹泪的那一刻,谁都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怎样,那时的心理,在充满了对社会的向往的同时,也充满了恐慌。
由于没有同环境下竞争的顾虑,又是老同学,大家可以说毫无顾忌地“倾心交谈”,因此会感到启发特别大。而今天大家谈的更多的是毕业后找工作的艰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刚刚创业时的艰难,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不满。而且因为和老同学重温昔日的回忆,也因为话题的拓宽,彼此的交情更进了一步。
同学会是与旧友保持联系的好机会,因为人总是比较喜欢和自己熟识、欣赏和信赖的人合作。所以,当有人组织同学会的时候,一定要参加,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而错失同学聚会的机会,如果错过了,对你来说也许将是一大损失。
当然,参加同学会有一点应该避讳:不要向别人刻意表现你已改变了多少,或如何飞黄腾达,拥有多少资产,等等,这种话题会很扫大家的兴。带着开阔的胸襟参加,也许你和某人有过节,经历这么多年大家早已不会计较,你要主动地走上前去,伸出你的手说一声“好久不见”,这份友谊仍将存在,也许以后会更加深刻。
2.联欢会
这也是社交活动中重要的一种,内容可以很丰富。主要有:
庆祝联欢会。企业为庆祝自己的建厂日、开竣工典礼、创收突破多少等;或庆祝个人学业或事业取得重大成绩;或为了某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以及一项不寻常的事而举行的晚会。
节日晚会。逢年过节,都可以用晚会形式庆贺一下,如元旦、中秋、国庆等。
生日晚会。这是为庆祝自己或朋友的生日而举办的晚会,要准备生日蜡烛和生日蛋糕,参加者可准备一份礼物。
告别会。毕业分配,朋友同事出国或去外地工作,或退出某一领域的工作,朋友们共聚一堂,为其饯别等。
3.舞会
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加强,跳舞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喜欢的集娱乐、健身和交友为一体的社交形式,人们工作之余活动一下,可以放松心情,活动筋骨,还可以认识不同的人,尤其是平时没有机会联络的人。通过参加舞会,可以交流信息,联络感情。但是一定要到正规的舞厅,否则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及家庭。
4.俱乐部、沙龙
俱乐部和沙龙是类似的社交集会形式,都是为大家提供一个互相认识、互相交流、共同度过闲暇时间的形式和场地。不过俱乐部大一些,有一些具体的明确的活动项目和章程,而沙龙随意一些。一般来说有这样的分类:
单项俱乐部和沙龙。是以进行单项活动为主的人们自愿组成的小团体,成员是对某一方面活动有特别的爱好和兴趣的人,如“集邮俱乐部”、“英语沙龙”等。近年来,随着人们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各项活动广泛地开展起来,这些人希望有机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信息,提高能力。也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不可能和每个人建立全方位的联络,因此这种专项俱乐部和沙龙很受人们的欢迎,不少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以上是社交活动的主要形式。其实,真正懂得社交、重视社交的人都很清楚,社交并不仅仅存在于这些场合,只要你留意,适合社交的场合简直无所不在。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社交,也许你在公交车上,或在商场随便碰到的一个人,都可能通过交谈、交往为你带来好处。
当你在图书馆看书时,可以和周围的人浅聊几句,可能会促进你掌握学习上的方法;当你在幼儿园或学校外等待接孩子时,和别人愉快地聊几句,是排遣时间的最好方法。当你坐在去某地的长途车上,你周围的人不仅能帮你消遣时光,同时也可能让你更多了解你要去的地方的人情、地理及习惯,等等。
总之,在任何一个场合,试着聊一些共同的话题,认识一些人,虽然不一定都能发展成朋友或事业上的伙伴。而且重要的是,我们因此变得乐于主动亲近别人,有利于随时保持开放的心态、愉快的心境。
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
与陌生人交往要尽最大可能突破彼此的心理戒备,设法给对方留下好感,让对方觉得你既有情有义,又有礼有信,最好还能让对方觉得你有用有利,有志有趣。这样的人,对方才可能愿意与之交往。应把握的分寸和方法如下:
1.了解对方,投其所好
在和对方正式交往之前,尽量对其职业、性格、兴趣爱好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求在交往的过程中投其所好,处好关系。
一次,在李莲英的保荐下,醇亲王特地在宣武门内太平湖的府邸接见盛宣怀,向他询问有关电报的事宜。盛宣怀以前没有见过醇亲王,但与醇亲王的门客“张师爷”过从甚密,从他那里了解到两个方面的情况:一、醇亲王跟恭亲王不同,恭亲王认为中国要跟西洋学,醇亲王则认为中国人不比洋人差;二、醇亲王虽然好武,但自认为书读得不少,颇具文采。盛宣怀了解情况后,就到工部尚书翁同酥那里抄了些醇亲王的诗稿,背熟了好几首,以备不时之需。毕竟“文如其人”,盛宣怀还从醇亲王的诗中悟出了些醇亲王的心思。胸有成竹之后,盛宣怀前来谒见醇亲王。当他们谈到电报这一名词的时候,醇亲王问:“那电报到底是怎么回事?”“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醇亲王听他能引用岳武穆的话,不免另眼相看,随即问到:“你也读过兵书?”“在王爷面前,怎么敢说读过兵书?不过英法内犯,文宗显皇帝西狩,忧国忧民,竟至于驾崩。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大局真不堪设想了。”盛宣怀略停了一下又说:“那时有血气的人,谁不想洗雪国耻,宣怀也就是在那时候,自不量力,看过一两部兵书。”盛宣怀真是三句话不离醇亲王的“本行”,他接着又把电报的作用描绘得神乎其神。醇亲王也感觉飘飘然,后来醇亲王干脆就把督办电报业的事托付给盛宣怀。
当一个人特意要去结识一个从未打过交道的陌生人时,应当把这一过程当成一次人生的挑战,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对方的背景、经历、性格、喜恶,在对对方基本情况了如指掌的前提下,设想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理准备。然后,在交往之中针对对方的特点有的放矢、投其所好,令其产生“相见恨晚”之感,从而赢得对方信任。
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谈话中多寻求双方在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共同点,以求迅速增进友谊。球迷叶华,常常既为推销又为看球赛而四处奔走。有一次在去深圳的火车上,与同座一位山东口音很浓的小伙子侃起来。她一开始先故作惊讶地得知他是位山东人,然后顺口赞美山东人的豪爽,她说她有好几位山东籍的朋友,人特别豪爽。小伙子自然高兴,于是自报家门。他叫罗杰,是泰安人,并戏谑地说山东自古出响马,山东人大多粗犷、豪放,是很讲朋友意气的。而叶华话锋一转,说山东人也很团结,特别是山东足球队,虽然每位队员都不是非常出色,但是他们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经常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恰巧罗杰也是位球迷,两人直侃得天昏地暗,下车后互留了通讯地址。在罗杰的介绍下,叶华认识了很多球迷,其中有一位就是她这次南下准备争取的客户吉某。吉某和罗杰关系很不错,于是叶华轻松地完成了这次推销任务,为公司赢得了一家大客户。
两个意气相投的人在一起才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慨叹,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因此,我们在和陌生人交往时,不妨多寻求彼此在兴趣、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共同之处,使双方在越谈越投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关于对方的信息,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感情,往往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2.坦白地介绍自己
当我们面对希望结识的陌生人时,可以抛弃不必要的顾虑和过多的遮饰,坦白地向对方介绍自己。
我国著名作家张恨水有一次应邀到成都大学作演讲,他是这样开头的:今天,我这个“鸳鸯蝴蝶派”作家到大学里演讲,感到很荣幸。我取名“恨水”不是什么情场失意,我取名“恨水”是因为我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乌夜啼》中那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其中有“恨水”二字,我就用它作为笔名了。
张恨水的演讲以解释自己的名字为开场白,短短的几句话既澄清了听众心中的迷雾,使这些青年学生为大作家的纯朴、坦率而折服,可谓一举两得。
我们还可以把对方当成熟悉的朋友,采取恰当的方式向其坦率地吐露心声,用陌生的真诚和信任叩响对方的心扉。
闻一多是一个平易近人、深受人们爱戴的学者,他朴实无华的言谈常常会打动听众的心。请看下面这段演讲:“今天承诸位光临,得到同诸位见面的机会,感激之余,就让我们趁此正式地、公开地向诸位伸出我们这只手吧!请诸位认清,这是‘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的手,不可能也不愿意威逼人,因此也不受威逼。这只‘空空如也’的手,不可能,也不愿意去利诱人,因此也不受人利诱,你尽可瞧不起它,但是不要怕它,有什么可怕呢?不信,你闻闻,这上面可有血腥味儿?这只拿了一辈子粉笔的手,是随时可以张开给你们看的。你瞧,这雪白的一把粉笔灰,正是它的象征色。我再说一句,不要怕,这是一只洁白的手啊!然而也不可以太小看它。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手和无数的拿锄头的手、开机器的手、打算盘的手、拉洋车的手,乃至缝衣、煮饭、扫地、擦桌子的手———团结捏在一起,到那时你自然会惊讶这些手的神通,因为它们终于扭转了历史,创造了奇迹。我们现在是用最诚恳的心,向大家伸出这双洁白干净的手。希望大家同我们合作,并且给我们指教!”
闻一多用平白朴实的话语真诚地表明了自己的人格,发自肺腑地歌颂劳动人民,把听众当知心朋友,很快冲破了他与听众之间由于身份差异、互不熟悉而造成的屏障,赢得了听众的认同和信赖。
3.多提及对方熟悉的事物
熟悉的事物总能唤起人们心中强烈的温馨感和怀旧情绪。当我们与陌生人交谈时,如果尽说一些对方知之甚少的话题,只会使两个人更加疏远;相反地,如果能根据对方的背景,多谈一些对方熟悉的事物,则能够经常勾起对方的回忆,使其“爱屋及乌”,对自己产生亲切熟稔之感。
美国人赛珍珠在“二战”期间,曾发表过对中国人民的广播演讲,这篇演讲深深地打动了中国人的心。在演讲中他是这么说的:“我今天说话不完全站在一个美国人的地位,因为我也是一个中国人。我一生的大半时间,都生活在中国。我出生3个月,就被父母带到中国去了。我开口说话的时候,又是先说的中国话。我小时跟着父母,并没有住过什么通商大埠。十数年间,我们到过的地方是浙江、江苏、江西、湖南、安徽、山东各省的小城市、小村庄。清江浦、镇江、丹阳、岳州、蚌埠、徐州、南宿州……这些地方,是我最熟识的。可是我最爱的,是中国的农田乡村。以后我长大了,又在南京住了17年。我曾亲眼看见南京在几年之内,由一个古旧的城市变成一个新式的首都。但是无论我住在什么地方,我与中国人相处,都亲如同胞。因为小的时候,我的游伴是中国孩子;成人以后,来往的又是中国的朋友们。现在我人虽已归故国,心中却没有忘掉旧日的朋友。我既在中国长大成人,又在美国住了多年,受了双方的教育,有了双方的经验,我觉得我是属于两个国家的人,我可以为两个国家说话。8年前,我回到美国。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观念是怎样的呢?非常的好。我一开口说到中国,他们都点头说:我们喜欢中国人。”
赛珍珠一再提及中国人熟悉的地名,强调自己与中国人关系密切,对于听众而言,这些熟悉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种种经历立刻历历在目,而一个陌生的外国演讲者此时似乎也成了曾经同行的旅伴,国籍的界线模糊了,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学会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交往
我们都愿意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而不愿意和自己不喜欢的人来往。但现实生活却不可能满足我们这一愿望。我们的邻居有可能正是我们不喜欢的:我们愿意安静,邻居则可能成天把音响开得震耳欲聋;我们喜欢清洁,邻居则总是把破破烂烂的东西堆满了过道;我们不愿被人打扰,但邻居却经常喜欢到我们家里来借根葱要头蒜的。在单位,也有我们不喜欢的同事,我们虽然尽量回避他们,但由于工作关系,我们不得不与他们打交道。我们为此而烦恼。
其实,这种烦恼是不必要的。人的一个主要特性就是社会性。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不可能离群索居。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上,还会有一个“星期五”陪着,最后他还是回到了人群中。可见,人是不能脱离人群、脱离社会的。而如老话所讲:“人上百,形形色色”。生活中什么人都有。除了亲人、知己和朋友,我们还要学会和各种人打交道,包括我们不喜欢的人。
明朝人陈继儒认为:居家不一定非要住在没有坏邻居的地方不可,聚会也不一定要避开不好的朋友。关键是自持,能够从“恶邻”和“损友”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陈继儒谈到了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自持”———自我控制欲望和情绪。能自持,就不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便生活在污浊的环境里,也能保持自己清白的人品。如果有一个恶邻或品德不好的朋友与同事,正可以锻炼自己的修养和定力。再说,“恶邻”和“损友”毕竟不是敌人,我们可以设法感化他们,他们身上也许有一些东西还值得我们借鉴呢。
从另一方面讲,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做人方法,只要不是违法乱纪,我们也要尊重别人的选择,宽容别人。拿做邻居来说,当楼上在装修时,我们会为传来的刺耳的噪音而心烦意乱,对楼上人家非常有意见。但也有可能我们自己也要装修,噪音一样会打扰别人。这时我们就会体会到邻居之间相互担待、相互谅解的必要性。有些朋友(其实是熟人、老乡、老同学或同事)是有一些或许多我们看不上的毛病,但我们自己就没有毛病让对方也看不上吗?我们可以不喜欢“朋友”的毛病,包括品德上的缺点,但我们不应该排斥他这个人,甚至像对待脏东西一样避之唯恐不及。这不但容易为自己无谓地树敌,也失去了帮助他人进步的仁厚之心。
那么,该如何和自己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呢?
一是“忍让”。宁可自己受些委屈或吃点亏,也不要为小事而与对方争个脸红脖子粗,甚至动手打得头破血流。
清代时,大学士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两家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张英立即作诗劝导:“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书明理,立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把院墙让后三尺。这样,让一让,出来一个六尺巷。
二是主动接近对方。你可以先伸出友好之手,你可以主动和对方打招呼。对方原来可能对你怀有的戒备心或敌意就可能化解。你很客气地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就可能会加以注意和改进。
三是把你想象成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你就可能体会他们的想法,从而修正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做法。这有助于双方关系的改善。
四是接受他人的独特个性。人人都有其特点,不要试图改变这个事实。接受他的本来面目,他也会尊重你的本来面目。不要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念。
五是去想对方做对了的事。对方也不是总是那么招你烦的,他们也有好的一面,试着去发现这一点。
六是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对方,影响对方。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坐在一个小镇郊外的马路边。有一位陌生人开车来到老人面前,陌生人下车问老人:“请问先生,住在这个小镇上的人怎么样?我正打算搬来住呢。”老人看了一下陌生人,反问道:“你要离开的那个地方的人怎么样?”陌生人回答:“不好,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里没快乐可言,因此我打算到这儿来住。”老人叹口气,说:“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这个镇上的人,也和你那儿差不多。”这位陌生人走了,继续去寻找他理想的居住地。过了一会儿,另一位陌生人来到老人面前,询问同样的问题。老人也同样反问他。这位陌生人说:“哦!住在那里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更有利于我的工作发展的小镇,我舍不得离开那个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老人面露笑容,说:“你很幸运。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原来住的地方一样好的人,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想寻找敌人,你就会找到敌人;你想寻找朋友,你也就会找到朋友。不善于与人相处的人,到了哪里,都会认为别人难以相处;善于与人相处的人,见到任何人,都会相处融洽。
能够与人融洽相处的人是快乐的人,大度的人,与人为善的人。即使赚钱不多,也很满足,因为他能从融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报酬。一位叫马格勒的美国人在《个性与成功生活》一书中写道:“我们要容忍、谅解以及去爱别人,而不是等待他们来服侍我们,更不是给他们机会去表现他们的缺点,而是要我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容忍别人和讨人喜欢。以一项对别人友善及有益的计划来发展我们自己、我们的能力以及个性,会使我们的友谊更高贵。”如果我们像马格勒说的这样去做了,“恶邻”和“损友”也有可能变为善邻和好友,谁说不存在这种可能性呢?
美国成功学家马尔登说:“如果你个性开朗,能够和各种人交往,那将会因为交游广阔而获益匪浅。”他推荐了《读者文摘》上的一段文字给我们:
“某些人认为,世上最快乐的事就是和‘我们的同类’建立友谊。抱有这种错误思想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到去结交三教九流各色朋友的那种乐趣,例如挖蛤人、养火鸡的人、私家侦探、伐木工人、古物修复家。这些人的生活多姿多彩,与他们交往能为你带来无限乐趣……”
不要只想着和“我们的同类”打交道,也要学会和“另类”的人打交道,也许他们是我们不喜欢的“恶邻”和“损友”,但他们也是活生生的独具特点的人,不过是有些缺点罢了。我们要学会快乐地去与这些人相处,打开心灵,引导出他们内心的善良。只要坚持,就会有所收获,就能够感受到一种新的人生体验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