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练就识人慧眼 清清楚楚做人(1 / 1)

察言观色,读懂上司

清朝时,一位新上任的县令,初次去拜见上司,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忽然问道:“大人尊姓?”这位上司很吃惊,勉强说了姓某。县令低头想了很久,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所没有。”上司更加惊异,说:“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县令又站起来,说:“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说:“正红旗。”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县令说:“广西。”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走了出去。不久,这位县令便被借故免职了。

究其原因,便是这位县令不会察言观色,口无遮拦。

在拜访上司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来访者应全神贯注地与上司交谈,与此同时,也应对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敏锐地感知,恰当地处理。

上司一面跟你说话,一面眼往别处看,同时有人在小声讲话,这表明刚才你的来访打断了什么重要的事,上司心里惦记着这件事,虽然他在接待你,却是心不在焉。这时你最明智的方法是打住,丢下一个最重要的请求告辞:“您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扰了。过一两天我再来听回音吧!”你走了,上司心里对你既有感激,也有内疚:“因为自己的事,没好好接待人家。”这样,上司会努力完成你的托付,以此来补报。

在交谈过程中突然响起门铃、电话铃声,这时你应该主动中止交谈,请上司接待来人、接听电话。不能充耳不闻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使上司左右为难。

当你再次来访,希望听到所托之事已经办妥的好消息时,却发现上司受托之后,尽管费心不少但并没圆满完成甚至进度很慢。这时人都难免发急,可是你应该将到了嘴边的催促化为感谢,充分肯定上司为你做的努力,然后再告之以目前的处境,以求得理解和同情。这时,上司就会意识到,虽然费时费心却还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多半会产生好人做到底的决心,进一步为你奔走。

人际交往中,对上司的言语、表情、手势、动作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有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是掌握上司意图的先决条件,测得风向才能使舵。和上司打交道时,对其眼神的观察,能够让我们洞悉其内心。

1.上司说话时不抬头,不看人。这是一种不良的征兆———无视下属,认为此人无能。

2.上司从上往下看人。这是一种优越感的表现———好支配人、高傲自负。

3.上司久久地盯住下属看———他在等待更多的信息,他对下级的印象尚不完整。

4.上司友好和坦率地看着下属,或有时对下属眨眨眼———下属很有能力、讨他喜欢,甚至错误也可以得到他的原谅。

5.上司的目光锐利,表情不变,似利剑般要把下属看穿。这是一种权力、冷漠无情和优越感的表现,同时也在向下属暗示:别想欺骗我,我能看透你的心思。

6.上司偶尔往上扫一眼,与下属的目光相遇后又朝下看,如果多次这样做,可以肯定上司对这位下属还搞不清楚。

先摸透对方心思再行事

有个穷人患病,病情渐渐严重,医生说他没有希望了。病人向众神祷告,说如果能病好下床的话,一定设百牛祭,送礼还愿。他妻子正站在旁边,听他这么说,便问道:“你从哪儿弄这笔钱来还愿呀?”他回答说:“你以为神让我病好下床,是为了向我要这些东西吗?”

这故事暗含一个道理,实际上不想做的事情,人们倒最容易答应下来,因为人有时候心口不一。由此看来,察言是很有学问的技巧。人内心的思想,有时会不知不觉在口头上流露出来。因此,与别人交谈时,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从谈话中深入别人的内心世界。

1.由话题知心理

人们常常将情绪通过一个话题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话题的种类是形形色色的,如果要明白对方的性格、气质、想法,最容易着手的步骤,就是要观察话题与说话者本身的相关状况,从这里能获得很多的信息。

与中年妇女交谈时,她们的话题多是她们自己,因为她们觉得自己才是她们最大的关心对象。有时也谈论丈夫或孩子,那是她们把丈夫或孩子看成了自己的化身,谈论他们也等于在谈论自己。对于这样的中年妇女,你要作为一个倾听者的形象出现,承认她们是贤惠的妻子、伟大的母亲。

在年轻小伙子的世界里,他们最爱谈论的话题之一是车子,关于车子的杂志也像音乐、足球杂志一样受他们欢迎。小伙子的话题几乎都涉及与车子的品牌、行程距离、速度等有关的话题,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暂时买不起车。其实,他们那么热衷于车的话题,无非在表示自己将来有能力购车,或者是自己对这些懂得很多,这也是一种时髦的话题,谈论它无非是为了显示自己。因此,你要聚精会神地听他们侃车,最好不要摆出讨厌或不耐烦的脸孔,你的耐心就可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2.措辞习惯流露出的“秘密”

语言除了社会的、阶层的或地理上的差别外,还有因个人的水平而出现差别的心理性的措辞。人的种种深层心理就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在自我表现的手段———措辞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现的自我形象无关,通过对措辞的分析常常就可以大体上看出这个人的真实形象。

使用第一人称单数称谓的人,独立心和自主性强,常用复数的人多见于缺乏个性、埋没于集体中、随声附和型的人。

3.说话方式能反映真实想法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感情或意见,都在说话方式里表现得清清楚楚,只要仔细揣摩,即使是弦外之音也能从说话的方式下逐渐透露出来。

(1)说话快慢是看破深层心理的关键。如果对某人心怀不满,或者怀有敌意时,许多人的说话速度都变得迟缓,而且稍有木讷的感觉。如果有愧于心或者说谎时,说话的速度自然就会快起来。

(2)从音调的抑扬顿挫中看破对方心理。当两个人意见相左时,一个人提高说话的音调,即表示他想压倒对方。

对于那种心怀企图的人,他说话时就一定会有意地抑扬顿挫,制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有一种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欲望,自我显示欲就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来了。

(3)由听话方式看破对方心理。

如果一个人很认真地听话,大致会正襟危坐,视线也一直盯着对方。反之,视线必然会散乱,身体也可能在倾斜或乱动,这是心情烦躁的表现。

有些人仔细倾听对方的每一句话,等到讲述者快说完时,他也会透露自己的心声。由此看来,这位倾听者完全依靠坚强的耐心,再配合一股好奇心,才能最终突破讲话者的秘密。

如果你想套知某人某方面的消息,你就应与之从一个平常的话题切入,然后认真倾听、提问、倾听……对方在高兴之余,会放松了提防,相反还会认为你是一个很善解人意的倾听者。

从表情探知对方心机

观色,是指观察人的脸色,获悉对方的情绪。

丈夫小A和妻子小B刚结婚时,感情很好,常常形影不离。可是,随着生活的日渐平淡,彼此都熟悉了婚后的生活,再也没什么新鲜感了,相反,却常常为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琐事而吵架。

起初小俩口一对对方有不满,就互相争吵,各不相让,但吵过后,两人坚持不了几个小时又和好了。可是,随着吵架次数的增加,这好像成了家常便饭了,小A和小B谁也不愿再理睬对方,他们经历了一个冷战的阶段。但这也不是办法,小A和小B还要面对家人和朋友,为了不让别人看出来,他们逐渐过渡到有别人在场的时候,彼此显得关系还不错、很恩爱,而一旦只有他们独处时,家里则静悄悄的,互不打扰。渐渐地,没人在的时候他们也开始说话了,但这并不是尽弃前嫌,只是有时候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而已。随着彼此间的不调和发展到极端时,不快乐的表情反而逐渐消失,他们的脸上反而呈现出微笑,态度上也显得谦恭又亲切。

一位经常办理离婚案的法官说,当夫妇间任何一方表现出这种态度时,就表明夫妻关系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但这种微妙常会从表情里流露出来。不过,也有些人不愿意将这些内心活动让别人看出来,单从表面上看,就会让人判断失误。

比如,在一次洽谈会上,对方笑嘻嘻地完全是一副满意的表情,使人很安心地觉得交涉成功了,“我明白了,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次我一定考虑考虑。”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

由此看来,我们不能只简单地从表情上判断对方的真实情感。在以表情突破对方心理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些人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是一副无表情的面孔。其实,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因为内心的活动,倘若不呈现在脸部的筋肉上,那就显得很不自然,越是没有表情的时候,越可能是感情更为冲动。

例如,有些职员不满主管的言行,只是敢怒不敢言,只好故意装出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显得毫不在乎。但是,其实他内心的不满情绪很强烈,如果仔细地观察他的面孔,会发现他的脸色不对劲。碰到这种人,最好不要直接指责他,或者当场让他难堪。最好这样说:“如果你有什么不满,不妨说出来听听。”这样可以安抚下属正在竭力压抑着的感情。

毫无表情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极端的不关心,另一种是根本不看在眼里。

例如,这里在谈话,有人就很茫然地看到这边来,表现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这就是一种根本不看在眼里的表情,这有可能代表的是一种好意。尤其是女性,倘若太露骨地表现自己的好意,反而不妥,不如就表现出一种近乎漠不关心的表情来。

2.愤怒悲哀或憎恨至极点时也会微笑

这种情况跟无表情不同。纵然满怀敌意,但表面上却要装作谈笑风生,举止也落落大方。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是觉得如果将自己内心的欲望或想法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无异于违反社会的规则,甚至会引得众叛亲离,或者成为大众谴责的罪首,不得已而为之。

综上所述,观色常会产生误差。满天乌云不见得就会下雨,笑着的人未必就是高兴。很多时候,人们会把苦水往肚里咽,脸上却是一副甜甜的样子。反之,脸拉沉下来时,说不定心里正在笑呢。

学会依据眼神行事

从医学上讲,眼睛在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中是最敏感的,大概占感觉领域的70%以上,因此被称为“五官之王”。从眼睛里流露出真情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

深层心理中的欲望和感情,首先反映在视线上,视线的移动、方向、集中程度等都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观察视线的变化,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趴上窗台就不难看清屋中的情形,读懂人的眼色便可洞悉人的内心世界。

你见一个人眼神沉静,便可明白对方对于你着急的问题,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算。如果这时向对方请示办法,表示焦虑,如果对方不肯明白说,这是因为事关机密,不必要多问,只静待对方的行动便是。

如果你见对方眼神散乱,便可明白对方也是毫无办法,这时向对方请示,也是无用的。你得平心静气,另想应付办法。

如果对方眼神横射,仿佛有刺,便可明白对方异常冷淡,如有所求,就暂且不必向对方陈说,应该从速借机退出,退而研究对方对你冷淡的原因,再谋求修复感情的途径。

如果对方眼神阴沉,应该明白这是凶狠的信号,交涉时,应小心一点。如果你不是早有准备想和对方见个高低,那么最好从速鸣金收兵。

如果对方眼神流动异于平常,说明对方是胸怀诡计,想给你苦头尝尝。这时应步步为营,不要过分相信对方的甜言蜜语,这是钩上的饵,是毒物外的糖衣,要格外小心。

如果对方眼神呆滞,唇皮泛白,说明对方对于当前的问题惶恐万状,尽管口中说不要紧,但却一点好办法也没有。你不必再多问,而是应该考虑应付问题的办法,并向对方提出。

如果对方眼神中似在发火,便可明白他此刻是怒火中烧,意气极盛,如果不打算与他决裂,应该表示可以妥协,速谋转机。否则,势必引起正面的剧烈冲突。

如果对方眼神恬静,面有笑意,说明他对于某事非常满意。要讨对方的欢喜,不妨多说几句恭维话,如果对其有所求,这也是个开口的好机会,相信对方一定比平时更容易满足你的愿望。

如果对方神不守舍,说明对方对于你的话已经感到厌倦,再说下去必无效果,你应赶紧告一段落,或乘机告退,或寻找新话题,谈谈对方爱听的事。

如果对方的眼神凝定,很可能对方认为你的话有一听的必要,你应该照你预订的计划,婉转陈说,只要你的见解不差,你的办法可行,他必然是乐于接受的。

如果对方眼神下垂,连头都下垂了,对方必是心有重忧,万分苦痛。不要向对方说得意事,那反而会加重他的苦痛;也不要向他说苦痛事,因为同病相怜越发难忍。

如果对方眼神上扬,很可能是不屑听你的话,无论你的理由如何充分,你的说法如何巧妙,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不如戛然而止,退而求接近之道。

总之,眼神有散有聚,有动有静,有流有凝,有阴沉,有呆滞,有下垂,有上扬,仔细参悟之后,必可发现真实的精神状态。

从穿戴判断相处方式

有时候,人类不曾想到,为了要穿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包括对颜色、质料的选择,反而把自己毫无掩饰地显露出来了。因为每个人所选购的衣服,都会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坦露无遗。

1.衣着华丽者自我显示欲强,爱出风头

在大庭广众之下,某些人总是穿着引人注目的华美服饰,这种人一般有强烈的自我显示欲。同时这种人对金钱的欲望特别迫切。所以,当你看到这类身着华服的人,或同事中有这样的人时,你可以多夸奖他(她)们的服饰,满足其膨胀的显示欲,这种人就不会轻易与你为敌。

2.衣着朴素者缺乏自信,喜欢争吵

有一种人衣着朴素,不爱穿华美的衣服,这种人大多缺乏主体性格,对自己缺乏信心。希望对别人施予威严,想要弥补自己自卑的感觉。

遇到这种人,就别与他们争执不休,因为越是自卑的人,越想掩饰自己的自卑,越会与人喋喋不休地争吵,以期保存剩下的一点点面子。

这时候,你大可以大大方方承认他的观点,他反而会感受到你的宽容大度。

3.喜欢时髦服装者有孤独感,情绪常波动

有一种人,完全不理会自己的嗜好,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他们只以流行为好,向流行看齐。这种人在心底里常有一种孤独感,情绪也经常不安。

4.不理时尚者常以自我为中心,标新立异

有一种人对于流行的服饰毫不关心,这种人的个性可以说是十分强硬,一味地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这种人认为,如果跟别人同调,岂不是等于失去了自我?这种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弄得大家索然无味。

5.突变服装嗜好的人想改变生活方式,也有逃避现实的成分

一位公司职员小张,以前一直穿戴固定式样的西装。突然有一天,他的衣装却改成了潇洒的夹克。从表相或精神方面说,小张的内心想法必定是发生若干变化。同事们则好奇地猜测:“他今天有什么事吗?”“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对于这种突然改变自己服装嗜好的人,若想与他保持良好的关系,应当对他服装的变化显得不当一回事,或者赞美他穿什么都很不错之类的话,相信他的心灵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你的欣赏的态度比别人的质疑的态度更容易赢得他的回报———赞美。

从言谈中看准对方的真面孔

通过交谈了解人性,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注意在交谈中不能有任何不融洽的气氛和环境。应当创造一个自然的、愉快的、轻松自如的谈话气氛。不一定要在目的地提什么关键问题,可以随心所欲地谈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在谈话中,通过对方发表的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去把握对方的心理、个性和胸怀,要善于区分对方的话语中哪些是真实的、能够体现其个性的语言,哪些是信口开河、不表达任何意义的语言。

通过交谈,你可以认清哪些人最可能骗你。例如,某人可以从你这里得到不少好处;某人觊觎你的某样东西;某人一定要你接受他的建议,等等,这些人都有可能骗你。

不迷信一个人的过去。一个人过去从来没骗过你,并不能肯定他现在不骗你。

不受外表的蒙蔽。一个人诚实与否,是不能用眼睛看出来的。

揭露骗子。如果你发现了一个骗子,不能睁一眼闭一眼就算了。这样他会继续行骗。

表明你只要事实。让人们都知道,你只尊重说实话的人。

听到不愉快的事,不要紧张、生气,否则,下次别人只好骗你了。

人的思想来源于对事物的认识,再加上主观因素的影响,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理。在这里把“理”归结为四种:道理、事理、义理、情理。

道理,指天地万物自然生化之理,也就是自然界的规律。

事理,指社会事务运作的理,比如政治、军事、交通等方面的法则和规律。

义理,人伦道理、礼仪教化之理,相当于道德礼仪学说。

情理,人的性情之理。

言语谈吐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才能学识,这是许多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如古代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纵横家苏秦靠游说获五国相印,都是在洋洋万言中表现其才能学识的典范。

有的领导者甚至还以对方说话声音的大小来鉴别选拔人才。依据是:对事物有信心的人,在谈话时总是能发挥主动性去吸引住别人。说话声音大的人能干事。事实上,按这种方法鉴别选中的人,干得都不错。

应当注意的是:无论从洋洋万言或一句话中,还是从声音大小中来识别一个人的才能学识,都离不开国情、地情、时情和人情等客观环境。另外,领导者要特别注意鉴别那种“咀尖皮厚腹中空”的夸夸其谈者,千万不要把夸夸其谈误认为是才能的表现。

从言语中透析对方的德才行为,看起来很简单,事实上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领导者在使用言语看准对方时,还要辅之以实际的考察,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识别真假人才。

从热衷的运动中了解他人

人是一种动物,关键就在于“动”,所谓的“动”其中包括运动。其实运动对于人而言是一种必需,而生活当中绝大多数人也都在运动。不同的人会热衷于不同的运动方式,这也是人性格方面的外露。

喜爱篮球的人多有较大的理想和较高的目标,他们经常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够比别人出色。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们可以做出很大的努力和牺牲。可能避免不了要遭遇失败,但他们受挫折以后多半不会被击倒,相反,他们的心理素质弹性比较好,能够重新站起来再接再厉。

喜爱排球的人多是不拘小节的,他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对过程的重视程度往往要超出结果许多倍。

喜爱打网球的人多是文化素养比较高的人,因为网球运动其本身就具有贵族的气息和较高的格调,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加入到这项运动中来的。喜爱网球运动的人从整体上来说,多是属于文质彬彬、有礼貌的那一种人,他们会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达到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层次,力求完美和完善。

喜欢足球的人,相当有**,对生活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有战斗的欲望,拼劲十足。

高尔夫球是一种象征着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贵族运动,凡是能够玩得起的人,多是具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的,这类人具备了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坚强的毅力、宽阔的胸怀、远大的理想、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等等。

喜欢在体育馆或是健身俱乐部里做自己喜爱的运动的人,好奇心相对的要严重一些,喜欢打探别人的秘密和隐私。

购买运动器材在家里做运动的人,可能是个爱冲动的人,因一时冲动,想买运动器材,结果就买了,可是通常都锻炼不了几回,因为家里事情比较多,比较烦琐,而且也没有那么坚强的毅力。

喜欢举重的人多数比较偏重于追求表面化的东西,而忽略一些实质和内涵,他们通常都是很在意他人对自己持什么样的态度,并可能为此会改变自己,迎合他人。

喜爱慢跑的人,一般来说,性情都是比较温和、亲切的,对人也较热情。他们的心态比较平和,在绝大多数时候能保持冷静,他们没有太大的野心和抱负,比较容易满足于现状。

喜欢竞走的人,其性格是叛逆的、反传统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尽情地向人展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他们的自主意识比较强,不希望被人管制和约束,而渴望自由自在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喜欢柔软体操的人,性格并不是特别的坚强,而且生活多没有什么规律,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经常向自己妥协。这一类型的人若想自己今后的生活更好一些,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在自己欠缺的方面很有优势的人来监视和督促鼓励自己。

喜欢自己编排运动项目的人,生活态度一般来说是比较严肃的,他们对任何一件事情都会非常认真地对待,并且追求高效率、高质量。他们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对他人也同样是。

喜欢边看电视边做运动的人,察言观色和自我意识能力比较强,他们往往不需要别人说什么话,就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懂得合理安排时间。

喜欢骑自行车运动的人,头脑相对要灵活许多,他们做事不会死脑筋只沿着一条路走,而是在几条路中选择最便捷的一条。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快,好奇心也很强,喜欢去一些未知的领域进行钻研和探索。

边做事边运动的人,多是那种想象力相对较丰富,能把一些枯燥无味的事情变得趣味横生的人。他们善于进行自我开导,有些事情,即使十分不愿意去做,也不会有抱怨。

把走路当成是一种运动方式的人,没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对能够很好地突出自己的事情没有多大的兴趣。他们只是保持着相对的平稳,做自己该做、能做的事情。他们很有耐心,并且也有信心做好每一件事情。

看人要全面

在我们看人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以偏概全,从而影响对一个人总体形象的认识。“一俊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容貌,只有从整体来观察,才能对一个人有比较全面、深刻、真实的把握和认识。

全面地看人,就是要对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长处和短处作全面的考察。

历史地看人,就是不能割断时代的延续性看人,不能只看一个人的现在,而不了解他的过去。

具体地看人,就是既要看到一个人与其所在群体的共同之处,也要看到这个人特有的个性。

评价一个人,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谓知人善任,既要对上等人才加以引导、提拔,也要对下等人才加以勉励和推荐。在品评人才时,顾全了这三个方面,真正的人才才不会从此埋没。如果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大众是无法进行鉴别的。而一般人都靠采纳耳朵听见的情况来评判他人,以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正确的,这就是他们在考察人才时常犯的错误。

《资治通鉴·汉纪》上载:东汉平敌将军庞萌,表面上恭谨谦逊,常与光武帝刘秀共商国家大事,光武帝对他非常信任。光武帝对别人说:“可以抚六尺之孤,寄百命之者,庞萌是也。”由此可见,光武帝刘秀对庞萌的倚重。一次光武帝命他与虎牙大将军盖延一起攻击海西王董宪。因为诏书只颁给了盖延,庞萌陡生疑心而不自安,于是起兵反叛。刘秀得知后气急败坏,亲统大军讨伐庞萌,于月句城斩之。光武帝只凭感性认识的印象看人,在庞萌的为人上看走了眼。作为一个领导,首先要有看人的大局观,而不能只凭一己的印象来考察人。

在如何选拔、录用人才问题上,民族英雄林则徐是位极具远见卓识的领导人。他几乎每经一地,都要打听当地有什么人才,而且将所搜集到的人才的情况一一加以记录,以便量才选用。

林则徐曾写过一副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容”,即有宽广的胸怀,宽以待人;“乃大”指胸怀宽广之人,必如江海之大,容纳百川,成就大业。古往今来,无论是卓越的政治家,还是杰出的企业家,都是既能用人之长,又能容人之短的。倘若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世上恐怕就没有可用之才了。

作为一个领导者,胸怀应该像大海一样。领导者只要德能和度量都具备,下属自然会敬服。如果能用德能招揽人才,以度量容纳人才,那么事业必能蒸蒸日上。相反,如果领导者德能不佳,不能招引人才;度量狭小,不能使人安心,这样的领导连下属都管理不好,何谈成功?

在看人的问题上,用人者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多层次、多侧面地去了解、考察识别对象,不能因为所识对象有小过而毫无根据地怀疑其有大问题,也不能因所用之人犯有前科而胡乱猜测。还有些人认为是耳闻目睹就千真万确了。在特定环境下,人们的所言所行有可能是言不由衷、情非得已。

有一群因重大变故不得不横穿一段荒芜地区的人,他们只剩下了一袋大米,大家就推选了一个忠厚老实的小伙子负责保管大米和烧水做饭。这群人的首领在活动筋骨的时候,发现那做饭的小伙子正在偷吃米饭。首领有点难过,认为一向诚实的人也会因身处危难之中而失去本性。首领没有张扬此事,但心中对那小伙子的看法已有了彻底的转变。后来小伙子牺牲在了战场上,首领重提此事时,有一个曾随行的人告诉他,那个小伙子当时并非在偷吃米饭,而是鸟屎掉在了锅里,他不忍浪费,悄悄地捡了那团米饭吃了。长者听了以后,呆呆地坐了良久。

口见之不如足践之,这是千真万确的。人的眼睛看人,因种种原因可能会产生某些错觉。所以,要从根本上认清一个人,只有通过实践,实践出真知。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可以用花言巧语去骗人,虽然虚情假意可以骗人于一时,但不可能骗人一世。随着事情的不断发展,其真面目终将暴露。

看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就是强调看人不仅要听对方是否说得漂亮,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做得如何,“做”和“行”就是我们所讲的实践。实践是识别他人的最有效途径,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表及里看透对方

通过察言观色来揣摩对方的行为,仔细观察对方的举止言谈,捕捉其内心活动的蛛丝马迹;也可以根据对方的精神状态和神情,探索引发这类行为的心理因素。

公元1642年,明朝大将洪承畴在松山与清军作战,战败被俘。清帝皇太极极力劝其投降,但洪承畴誓死不降,骂不绝口,只求速死。皇太极无可奈何,只得命范文程前往劝降。

范文程是清王朝的开国元勋,著名的谋略家,还是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后代,世居沈阳。他原是明朝落第秀才,满腹经纶,有智谋,有远见。努尔哈赤建国后,范文程得到了重用。

范文程去看望洪承畴,绝口不提起劝降之事,只是天南海北地随便闲谈。交谈中,梁上积尘落在洪承畴衣襟上,洪承畴这个决意殉国之人,却几次轻轻将落尘拂去。这个下意识的动作,他人不会留意,却逃不脱明察秋毫的范文程的目光。他回去后向皇太极满有把握地报告说:“我看洪承畴是不会死的。他连自己的衣服都那么爱惜,更何况自己的性命呢!”

果然不出范文程的意料,经过巧妙耐心的劝降活动,一向自视为明朝最后一位忠臣的洪承畴,最终还是俯首就范了。

范文程由表及里,观察入微,通过细致观察洪承畴的表现,推测其心理活动,终于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中国古代的军事家也非常强调透视对方的心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这个层面上就是这个道理。

与孙子齐名的古代军事家吴起认为:战争开始之前,首先必须了解对方将领的个性,然后才研究其才能。

如果敌将是一个没有主意,并且随便听信他人的人,可以用各种方法引诱对方,使对方暴露意图。

如果敌将是贪婪而不知耻的人,可以用财宝加以收买。

如果敌将是单调而不重视变化的人,可用策略调动对方,使其疲于奔命。

敌将如果奢侈浮华,不顾部下的贫困,可以煽动其部下,使其内部分化。

敌将如果犹豫不定,毫无主见,使部下感到无所依靠,可用恐吓的手段惊扰敌人。

战争从表面看来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胜负难料。但是,如果能看破对方,采取适当的策略应对,就能胜券在握。如果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不同个性的种种表现。

无论多么敏锐的眼光,如果与物体太接近,焦点便不容易调到合适的位置。想看透别人的人,很容易忽视一些周围的人。其实,你在观察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观察你。喜好谈论别人的人的言谈举止,同时也在接受别人对他的观察。

透视别人像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自己也会受伤。如果情况特殊的话,也不必太注意别人的反透视。假如你是一位领导,同时要观察好几个下属,但他们也正在设法了解你、观察你。你只有一双眼睛,而对方却有好几双眼睛。这时,如果你过分注意别人,那你就无法做到客观地观察他人。

大多数观察人的高手,他们以对方的外表、服装及细微的动作为线索,巧妙地了解对方的性格或生活状况。譬如,从对方的右手中指上有老茧,指头上沾有墨水,衣服的肘部磨得油光,可推测该人从事案头工作;又如看对方的背影,右肩下垂而且身上发出消毒药水的臭味,则揣测是牙医……

通过对气质、个性、品格、学识、修养、阅历、生活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举动。造成这种不睦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同事之间彼此误解,以自己的心揣测对方的心,用自以为是的方法解释对方的言行。所以,上班族在工作中要极力调和与同事之间的矛盾,通过磨合达到维持融洽关系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应具有看透对方意图的素质,在与对方言谈之间,迅速把握对方的思维走向。

在各种场合下,无意之间都可以暴露出一个人的性格、愿望或生活状况。可以说,培养自己从生活琐事中掌握对方心理的能力,是促使自己圆满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唯有从实践中观察,才能更准确地分析人心,看透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