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心态也需要细心播种
快乐虽然是情感上的享受,却是一定要用理智去追求的。
快乐是有成本的。要求得快乐,必须先磨炼自己的耐性,先付出艰苦和等待。我们必须先播下种子,去慢慢灌溉,用不求收获的、理智的心态去等待快乐果实的成熟。
要尝到成功的快乐,必先付出勤劳与努力;要尝到交朋友的快乐,必先克服自己的自私自利;要尝到恋爱的快乐,必先学会怎样不滥用爱情和牺牲自己。一切快乐都要付出耕耘的辛劳,然后才可望收获。
无论从事任何工作和事业,最好先把成败得失的念头抛开。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当成自己创造的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眼界放开,胸襟豁达,一切苦恼紧张自然就可以减少,成功的可能性反而增加了。
当你胸中有广大的世界,对眼前狭小生活圈子中的恩怨,自然就不想去计较了。
许多有抱负的人都忽略了积少成多的道理,一心只想一鸣惊人,而不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他起步晚的、比他天资差的人,都已经有了可观的收获,他才感觉到自己在这片园地上还是一无所有。这时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没有给他理想或志愿,而是他一心只等待丰收,却忘了播种。
一味地对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焦急慨叹是没有用的。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正如爬山,你只好低着头,认真耐心地去攀登。到你付出相当的辛劳努力之后,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见已经克服了多少困难,走过了多少险路。这样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自然会累积成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标的成功。
最终的目标绝不是转眼之间所可以达到的,在未付出辛劳艰苦的代价之前,空望着那遥远的目标着急是没有用的。而唯有从打基础做起,按部就班地朝着目标前行,才会慢慢地接近它。
古人说:“唯有埋头,乃能出头。”种子如不经过在坚硬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它将仅是一粒干瘪的种子,永远不能发芽,长成一棵大树。
有两个人,一个体弱的富翁,一个健康的穷汉,两人相互羡慕着对方。富翁为了得到健康,乐意让出他的财富;穷汉为了成为富翁,随时愿意舍弃健康。
一位闻名世界的外科医生发现了人脑交换方法,富翁赶紧提出要和穷汉交换脑袋。结果手术成功了,穷汉成为富翁,富翁变成了穷汉。
但不久,成了穷汉的富翁由于有了强健的体魄,又有着成功的意识,渐渐地又积累起了财富。可同时,他总是担忧着自己的健康,一感到些轻微的不舒服便大惊小怪。由于他总是那样担惊受怕,久而久之,他那极好的身体又回到原来那多病的状态了。或者说,他又回到以前那种富有而体弱的状态中。
那么,另一位新富翁又怎么样呢?
他总算有了钱,但身体孱弱。然而,他总是忘不了自己是个穷汉出身,头脑中始终有着失败的意识。他不想用换脑得来的钱舒适地建立一种新生活,而是不断地把钱浪费在无用的投资里。钱不久便挥霍殆尽,他又变成原来的穷汉。然而,由于他无忧无虑,换脑时带来的疾病不知不觉地消失了。积极的运动,使他又像以前那样有了一副健康的身子骨。最后,两个人都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有人常常感叹世道不公,为何自己囊中空空,但想一想,如果给你换掉“脑袋”,你是否最终仍会回到原来的模样。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认识自己而又清楚自己的方向,始终不渝地去发挥自己的天赋,尤其是件难事。多数人都以别人的习惯为自己的习惯,以别人的爱好为自己的爱好,以别人的方向为自己的方向。
世间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成败的关键并不只在于他们是否知道该如何做,而在于他们做了没有。
成功并不是一种虚荣,它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由社会为你开出的客观的证明。
成功主要来自自己认真的耕耘,而不是来自他人的辛劳。每人有每人自己的一方天地。不要让无益的竞争迷惑了自己的方向;不要让嫉妒干扰了埋头做事的心情。
成功的意义应该是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尽了自己的努力之后所感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收获之乐,而不是为了虚荣或金钱。成功也并不一定是指大事,每一件小小的工作的完成,都是成功。
先吃最好的那颗葡萄
有一个对生活极度悲观的人,总是感到自己过得不快乐。于是,他去找哲人询问原因。
哲人没有回答他,而是端上来一盘葡萄,问道:“这盘葡萄有的好,有的不好。如果让你吃的话,你是先挑好的吃,还是先挑坏的吃呢?
那个人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先挑坏的吃啦。”
“那你的理由是什么呢?”哲人问。
“谁都知道‘先苦后甜’的道理,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会让人感到更满足。这个道理您不是常常讲吗?”那个人的回答振振有词。
哲人不紧不慢地说:“问题的关键恰恰在这里,就人的一生来说,大部分时候应该坚持‘先苦后甜’。但是,你对这句话不要理解得太机械。拿吃葡萄来说吧,如果你先从坏的开始吃,那么你每次吃到的都是最坏的那一个;反过来的话,你每次就能吃到最好的那一个了。那些坏葡萄是放得时间太久了,如果你先吃它们而把好葡萄继续放下去的话,那么好的也就变坏了。人生的苦乐也是这样,当你必须吃苦的时候才去吃苦,但当苦与乐都存在,可以供你选择时,你又何必舍乐而求苦,心甘情愿地去做‘苦行僧’呢?”
快乐是人生的真谛,我们之所以有时候必须吃苦,是因为吃苦能够让我们得到快乐。否则的话,吃苦就不值了。那种为了吃苦而去吃苦的心态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
悲观的人总是放弃快乐,或者无视快乐,甚至否认快乐的存在。这种人甚至为自己寻找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很“崇高”,结果反而使自己的一辈子都过得不快乐。
其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快乐,欠缺的只是发现快乐的眼光和享受快乐的心态。
快乐才会年轻
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以岁月来计算还是以心理年龄来计算,这是一个值得重新认识的问题。
心理年龄的最基本要素是快乐,快乐的人才会永远年轻。
年轻不只是外表,更是一种心境,一种亮丽、快乐、蒸蒸日上的心境;是一种节奏,像钟表一样从容自如地不停摆动,具备一定速度和节奏;是一种品味,是在多年的无私追求和志愿服务中历练出来的一种气质。年龄的生物钟,必须用智慧的指针去引领。
衡量生命意义的尺度是快乐。快乐包含了希望的曙光、成功的喜悦、善行的满足、无债的轻松、对生命的信心及对大自然的回报……
著名画家毕加索1966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个人回顾展,所有的作品依照毕加索创作年代的先后依序排列。
从这一次的回顾展中,可以看出毕加索画风的转变与沿革。他初期的画作都是一些风景画以及静物的写生;接下来的作品,可以看到风景画上出现了一些不搭调的新颜色,而静物写生也不是原来那样的风格。
再向后期发展,毕加索的作品开始展现出世人所熟知的画风,抽象而变形的人体、笔下充满活力的线条以及各种用色大胆的方块图形,充满了引人徜徉其中的无尽趣味。
有一位画家兼评论家的友人,在看完这次画展之后,对当时已85岁高龄的毕加索质疑道:“对于您这次画展的年代排列顺序,我感到不解。您的初期作品看起来是如此稳重、端庄和严肃,而越往后发展,越是变得不同,显得狂放不羁,没有规则可循。依我看,您的画作如按年代排列,应该要倒过来才对,您对于这一点,有什么看法?”
85岁的毕加索两眼闪着光芒,戏谑地回答道:“我的看法很简单!人一旦开始上了年纪,往往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回归青春!”
大师的看法的确有引人省思之处。从孩提阶段开始,我们每天期待着能够尽快成长。而随着年纪日渐增长,却又在不经意间,让自己受到一些无谓成见的困惑和影响,将自己设限于原地打转,无法再有任何突破。
经由毕加索这个故事的启发,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放下每日的许多烦恼想法,让自己的思维回归青春,重新变得柔软而具有弹性;让心弦不再那么紧绷,试着放松对自我严苛得过分了的要求,活在青春轻松的心境中,才可以生活得更快乐。
孩子或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们随时会沉醉于当前的嬉戏,享受刹那间的无尽欢乐。这种纯真让我们这些成年人羡慕不已。但事实上我们也是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那种纯真的快乐正是我们人生的本原心态,只是我们在成长中接受了多方面的人文教育,忧患意识也就随之形成,所以我们的忧患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学而时习之”。
因为思虑过多,我们常常把人生复杂化。明明是活在现在,却总是惦记着过去,又忧虑着未来。当我们背负着过去、未来与现在同行,人生当然只有重负压身,步履维艰。那么就向孩子们学习吧!让我们的心灵自我皈依,回归本原的纯真快乐状态。习惯于用纯真的眼光看待世界,快乐自然随处可得。
失去了童真的人叫老于世故,而不是成熟。成熟也不等于衰老,正如孟子所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同是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人的烦恼多半来自于自私、贪婪,来自于妒忌、攀比,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苛求,陷入“活给别人看,看着别人活”的迷宫。
我们走在一个具有太多的**、太多的欲望和太多的竞争的人生路上。我们总有几丝忧虑,几多彷徨,还会常常有些无奈。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梦想,希望心态能够轻松一些、快乐一点,环境变得柔和一些、美好一点,对于未来,目标更明确一点,前景更壮观一些。
不为虚名所累
虚名不是虚荣,虚荣是一种内心的虚幻荣耀感,会使人脱离现实看世界;而虚名是别人加给自己的一种名誉。一般来说,名与实是相符的,一个人的名声和他的实际贡献是相等的。但是,有些人获得了名誉之后,就不再继续发展自己的才能,也不再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名誉就和实际渐渐地不相符合了,也就成了虚名。
虚名会使人放弃努力,沉睡在他已经取得的名誉上,不思进取,最后将一事无成。还有一些人取得名誉之后,就不顾自己的实际,拼死拼活地要维护自己的名誉,结果,早早地就被名誉束缚住了,这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
一位作家朋友,极看重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得了肝病,不愿告诉别人,也不去诊治,将病情当秘密一样守护,唯恐自己给人留下一个弱者的印象,结果到了肝癌晚期,一切都已经晚了,被人送进医院不到两个月便与世长辞,年仅43岁。可以说,他是被自己的名气累死的。
名誉毕竟是人的身外之物,虽然很重要,但是,人的生命更重要。为了追求身外之物的名誉,而影响健康甚至送掉性命,就是舍本逐末。我们社会上有很多先进人物,他们常常在这种名誉下,生活得很苦很累,失去了常人生活的乐趣,总是想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这就像给自己带上了名誉的枷锁,失去了生活的自由,也失去了生命的本真。
不为虚名所累,就是一切以人为本,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不要被眼前的花环、桂冠挡住了前面的道路。应该毫不犹豫地抛开这一切身外之物,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不因小成就妨碍自己的大成功。
放弃是一种大气魄
所谓“大弃大得,小弃小得”。家家都有不少已被时代淘汰,但并未完全丧失使用功能的物品,有些人家舍不得丢弃,日积月累,无用之物越积越多,等到堆放不下了,只能惋惜地集中扔掉,同时慨叹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有些人随时淘汰那些不再需要的东西,省去了集中处理的精力,平时家中也显得简洁时尚。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便过着平凡的日子,也依然会不断地积累,大到人生感悟,小到一张名片,都是从无到有,积少成多。无论人的名誉、地位、财富、亲情,还是烦恼、忧愁,都有很多该放弃而未放弃或该储存而未储存的。人类本身就有喜新厌旧的癖好,都喜欢焕然一新的感觉,但不学会放弃就无论如何也无法焕然一新,学会放弃也就成了一种境界,大弃大得、小弃小得、不弃不得。在生活中应该学会遗忘不如意的时刻,学会放弃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心胸自会坦然。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个大师求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当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不放下背着石头咋能登山呢?”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
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极至高峰。我们很多时候羡慕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儿,人其实也该像这鸟儿一样无拘无束,无羁无绊。这才是鸟儿应有的生活,才是人类应有的生活。
然而,这世上终还有一些鸟儿,因为忍受不了饥饿、干渴、孤独乃至于“爱情”的**,从而成为笼中鸟,永远地失去了自由,成为人类的玩物。
与人类相比,鸟儿面对的**要简单得多。而人类,却要面对来自红尘之中的种种**。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些**中迷失了自己,从而跌入了欲望的深渊,把自己装入了一个个精致的所谓“功名利禄”的金丝笼里。
这是鸟儿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然而更为悲哀的是,鸟儿被囚禁于笼中,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仍欢呼雀跃,放声高歌,甚至于呢喃学语,博人欢心;而人类置身于功名利禄的包围中,仍自鸣得意,唯我独尊。这应该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哀。
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不断放弃的。在仕途中,放弃对权力的追逐,随遇而安,得到的是宁静与淡泊;在淘金的过程中,放弃对金钱无止境的掠夺,得到的是安心和快乐;在春风得意,身边美女如云时,放弃对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温馨和美满。
古人云:无欲则刚。这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没有太多的欲望,就会活得更加简单,更加洒脱,更加自由。
于是,在滚滚红尘中,怀一颗平和心,挡住各种**;做一件常事,学会放弃许多;当一个平凡人,简简单单生活。
放弃是一种气魄,大弃大得,小弃小得,不弃不得。适当的放弃何尝不是一种美德。或许有另一扇窗户开着,蜜蜂掉头就能飞出去,外面是自由的天,自由的地,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心。
成则愉悦,败亦英雄
北京街头形形色色的人都有:行色匆匆肩挎名牌坤包的白领,手提文件包的公务员,飙车疾行的出租车司机,兜售各种衣食用具的生意人,四平八稳坐在奔驰,宝马车后座吞云吐雾的老板,衣衫褴褛跪地求乞的乞丐,向路人要钱说买汉堡包的小姐妹和离她们不远处斜眼旁观的父亲……
我们对于这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理解:白领匆匆忙忙就是为了升职、加薪、得红包,忙不迭地跳槽也完全是为了薪水的涨落;公务员为的是挣工资、升迁;其余人不必赘言,总之谁也离不开名、权、利、色这个圈子。男人跑不出酒色财气,女人挣不开利锁名枷。
不过,人与人还是有所区别的,有成功的人,有失败的人,有成功了又失败的人,有失败了又成功的人;成功失败又成功,失败成功又失败;也有一直失败的,从未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人可以说很多;而一直成功的却是太少了。然而,没尝到过失败滋味的人也永远不知道成功是什么味道。
成功、失败如何界定?如果以朱迪·福斯特这样的奥斯卡影后为演员成功的标准,恐怕许多国家都没有一个成功的演员,如果以马克·吐温为写作成功的标准,恐怕大家都不要写文章了。
成功的界定应该是这样的:无论干什么事情,做什么行当,如果在你的岗位上做出一点别人无法替代、重复不了的工作,有别人不能取代的一面,哪怕是很小的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你就是成功的。如果你的工作、你这个人在世界范围内都无人能够取代,世人都无法重复你,那你就是一个极其伟大的人,谁也忘不了你,你的名字将永远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成功是要付出艰辛的,苦中作乐是免不了的。真正的奋斗者确实以苦作乐,也确实是其乐无穷,不能拼搏的时候反而是他们最痛苦的时候。但是成功的花环并不能保证落在每个努力过的人的头上,它只属于那些幸运儿,不是每个人都能表现出自己的特异性,在自己的领域获得突破的。
世界上有许多努力过却最终未获取成功的人,应该怎么评价他们?
首先,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者,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者是那些浪费自己的才华,庸庸碌碌的人;
其次,他们在努力的同时获得了真正的人生体验,体验到了拼搏的快乐,他们在人生路上书写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这永远是他们这一辈子最宝贵的东西,永远值得他们去怀思去回想,这使得他们的一生了无遗憾。前面还说过,成功是有界定的,在一定意义上他们还是取得了成功,即使是很微不足道的;
最后,必须说的是,成功很多时候是不能从名利的角度看的,尤其不能以金钱衡量,以金钱衡量成功是一种亵渎,真正的成功是对人生的一种完善,是生命里一点亮色的东西,是永远不能消磨的一段记忆。
失败,其实也有褒义的,失败意味着一个人曾经努力拼搏过;没有失败过的人,更根本无从谈起成功二字,没有拼搏过的人是永远的失败者。失败的人依然会赢得众人的尊重,比那些根本没努力过的人胜过百倍。
真正成功的人是那些能够面对人生挑战,不断在逆境中求胜的人。而那些承认人生失利而画地为牢的人乃是真正的失败者。真正成功者的定义就是具有勤于学习的能力,受人尊重,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追求更加卓越的成功目标和拥有一颗平常、宁静心态的人。尽管失败了,但只要我们奋斗过、拼搏过,就可以说无怨无悔了。
错过一个人,是为了遇到对的人
许多的事情,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会明白。一如感情,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才会懂得适时的坚持与放弃,在得到与失去中我们慢慢地认识自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那么多无谓的执著。学会放弃,生活会更容易。
学会放弃,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背影;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的回忆;学会放弃,让彼此都能有个更轻松的开始,遍体鳞伤的爱就不会刻骨铭心。
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程相伴也都令人迷醉。但爱情没有永久的保证书。
有位男士饱受一位前女友骚扰,骚扰范围之广,等于古代的“诛九族”,所有亲戚朋友都备受这位不甘离去的女友的电话恐吓。后来他亲自去恳谈和解时才发现,原来他的前女友已经有新的男友———她自己有新欢,但就是不让他轻松如意。
在心中如果有“曾经拥有就永远不要失去”的偏执狂与占有欲,越想要获得爱的永久保证书,就只会越来越偏离。
谁说喜欢一样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它。有时候,有些人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以至走向极端。也许他得到了他喜欢的东西,但是在他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许更多,他付出的代价是其得到的东西所无法弥补的。也许那代价是沉重的,直到最后自己才会发现罢了。
有时候为了强求一样东西而令自己的身心都疲惫不堪,是很不划算的。再者,有些东西是“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瞧的”,一旦你得到了它,日子一久你可能会发现,其实它并不如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好。如果你再发现你失去的和放弃的东西更珍贵的时候,你一定会懊恼不已。所以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当你喜欢一样东西时,得到它并不一定是你最明智的选择。
谁说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和他在一起。
有些人,为了能和自己所喜欢的人在一起,他们不惜用“一哭二闹三上吊”这种最原始的办法,想以此挽留爱人。也许这留住了爱人的人,但是却留不住他的心。更有甚者,为此而赔上了自己那年轻而又灿烂的生命,这也许会唤起爱人的回应吧,但是这也带给了对方更多的内疚、自责和不安。
其实喜欢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和他在一起。虽然有人常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喜欢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让对方快乐,因为对方的喜怒哀乐都会牵动你的心绪。所以还有这样一句话“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因此,当喜欢一个人时,暗恋也不失为上策。
无论是喜欢一样东西也好,喜欢一个人也罢,与其让自己负累,还不如去轻松地面对,即使有一天放弃或者离开,你也学会了平静。
喜欢一样东西,就要学会欣赏它,珍惜它,使它更弥足珍贵。
喜欢一个人,就要让他(她)快乐,让他(她)幸福,使那份感情更诚挚。如果做不到,那还是放手吧,因为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给心灵的耳朵“静音”
有一个人,性格内向,喜好安静,可妻子生性活泼,一天到晚总有说不完的话。后来他们有了孩子,孩子的性格与他们的母亲一样,好说好动,一刻也不安宁。再后来,儿子又有了儿子,个个随祖母的脾气,唧唧喳喳,他真是烦透了。
无比烦恼的他来到了教堂,祈求上帝帮他解决这一问题。上帝正面对着墙上自己的画像祈祷着。他非常纳闷:“亲爱的主啊,你是万能的,为什么你也在祈祷呢?”
“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你看,我还在祈求自己呢,你还是回去吧!”上帝在自己胸前画了一个十字,回头对他说。
他没有回去,而是和上帝讨价还价:“万能的主啊,快救救我吧,你不知道,全家上下20口,每人嘴里都唠叨不停,要是再待上一刻,恐怕我就再也见不到你了。”
“唉!”上帝叹了口气,“除人之外,你家还有没有其他东西?”
“有。”他回答,“有1条狗、10只鸡、20只鸭。”
“听我的话,孩子,把这些东西全关到你的屋里,一周后再来找我。”上帝说。
为了表示对主的虔诚,他照办了。一周后再次来到上帝的面前。
“怎么样?”上帝问。
“更吵了!”他说,“人言,兽语,禽鸣,人兽人禽嬉戏的声音,兽禽鸡鸭打斗的声音……真是烦死了,地狱恐怕都不会这样吧?”
“孩子,回去把禽兽都赶出去,打扫一下房间,一周后你再来见我。”
不到一周,他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上帝的身边,问:“万能的主啊,我十分虔诚地向你表示感谢,现在一切都好了,我感觉世间原来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
“请不要感谢我,孩子。”上帝说,“每个人的上帝只能是自己,你应该感谢自己才对呀!”
他的眼里充满疑惑。上帝继续说:“来我这里之前,你住在那样的环境中,现在,你所处的环境依然没变呀!你能感到安宁和幸福,得益于你心态的改变和心灵的觉悟。”
人都有这样一种习惯,生活在痛苦之中时,会痛不欲生,当更大的痛苦降临时,他就会觉得与眼前的痛苦相比,以前的痛苦根本称不上是痛苦。
有句名言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能在一切环境中保持宁静心态的人,是有高度修养的人,也是能成就大事业的人。这种人能冷静地应对世间的千变万化,永远不迷失自己的目标。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抗干扰能力,“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这个“台”,就是宁静的心灵。
有两位著名的画家,一时兴起,相约用同一个题目一起作画,两人想一决高下。他们抽中的题目只有一个字———“静”。两位画家用心冥想了片刻,便开始提笔在画纸上着墨。
过了不久,两人的作品几乎同时完成。第一位画家自豪地将他的画作摊开来,只见长长的画轴上,一片碧绿动人的湖水无尽地延伸开来,湖面不见一丝波澜,岸边的垂柳,婆娑摇曳的倩影,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湖水当中。从整个湖畔的画面看来,当真只有一个“静”字可以形容。
第二位画家由衷地夸赞了几句,缓缓地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
那是一道雨后山中的雄伟瀑布,湍急的水流猛烈地冲向陡峭的山石,颇有万马奔腾的架势;仿佛观画者的耳中,依稀可以听到瀑布不断地传来轰然巨响的隆隆声。在气势壮阔的瀑布半腰处,有着一处突兀横生的枯枝,正随着水波的冲击,不断地晃动着。而在摇曳不停的枯枝树梢,凌空悬着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当中正有一双幼小的雏鸟,安详地闭着双眼,沉沉地睡着。对于瀑布巨雷般的声响,雏鸟恍若不觉。
第一位画家呆呆地看着这幅画,不知过了多久,方似大梦初醒一般,轻轻地摇着头,口中讷讷地道:“我只能描绘情景,你却能诠释出情境,你的确是高明得多了。”
所谓“静”,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是不沉寂的。人生亦是如此,“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一定能领会“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一定得“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间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这就是忙中“静”趣。
永远让自己“笑靥如花”
百货商店里,有个穷苦的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男孩在闲逛。走到一架照相机旁,孩子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让我照一张相吧。”妈妈弯下腰,把孩子额前头发拢在一旁,很慈祥地说:“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旧了。”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头来说:“可是,妈妈,我仍会面带微笑的。”
如果我们在生活的照相机前也像那个贫穷的小男孩一样,穿着破烂的衣服,一无所有,也能坦然而从容地微笑吗?下面是一位年轻人亲身经历的故事:
我想起大学期间认识的一位旧书摊主,因自己生**书,便常常去买旧书,经济又实惠。摊主是位五十开外的中年男人,头发已有点白了,虽然他看上去满脸疲倦,但他脸上却始终挂着一种温暖而平和的微笑。他的生意也不都是很好,但他脸上的微笑从没因此收敛片刻,依然笑对着每一位从他书摊前经过的人。
时间长了,我与他混得很熟。后来从他口中得知,他原来在这座城市里一家有名的企业上班,不巧的是他下岗了,更不幸的是妻子又遭车祸,至今仍躺在**,本来殷实的生活已跌入贫困的深渊。再加上一个读高三的女儿也正是用钱的时候。没办法,只好出来弄点旧书卖,只求能把这个家支撑下去。他还讲了自己生活中其他一些颇使人心忧的事。令人吃惊的是,当他讲述那些常人也许无法承受的不幸时,脸上仍带着淡淡的笑容。
一天在他摊位上翻阅旧书时,突然下起雨来。他对我说:“小伙子,能不能帮我把书收起来?”我爽快地答应了。随后,我心里一动,萌发了去他家看看的念头,便对他说了自己的想法,他微笑着说:“欢迎,欢迎。”
他家很狭窄,他说他本来有套宽敞的住房,但为了凑妻子的医药费而卖给了别人。刚一进门,我就被他妻子的一张笑脸所感动。她坐在沙发上,从她身上一眼就可看出,她的健康状况很不理想。他妻子的微笑正如他示人的微笑一样温暖而平和。从这张笑脸上根本找不到那种重伤在身、贫困交加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厌世、焦躁、淡漠与敌视的神情。那张脸虽清瘦苍白,但洋溢出来的微笑却如花般灿烂、鲜丽,使整个房间弥漫着一种醉人的温馨。他们好像完全不顾忌我这个外人在旁,他坐在妻子身旁,微笑着问她好点没有,她妻子也微笑着抚摸着他的脸,问他累不累,那情景令人羡慕而感动。此时,她的女儿放学回来了,她身上散发着一股青春活力,脸上的微笑一如她的父母。我在那份温暖和美丽的微笑中还读出一种自强与希望。
我明白他们一家人为什么在接踵而来的不幸中,仍能示人以如花般的微笑了,更深深感受到那种蕴涵在微笑后面坚实的、无可比拟的力量———那是一种对生活巨大的热忱和信心,一种高格调的真诚与豁达,一种直面人生的成熟与智慧。我想,这是支撑起一个幸福家庭的基石啊。只要具备了这种淡然如云、微笑如花的人生态度,任何困境和不幸都能被锤炼成通向平安的阶梯。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困难、挫折甚至不幸,如果你遇到这些,还能像文中的人物一样微笑如花吗?请你记住短文中小男孩的微笑,记住旧书摊主一家的微笑。正如文章结尾所说,任何困境和不幸都能被锤炼成通向平安幸福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