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约公元前2世纪开始到公元15世纪逐渐衰败为止,对于人类的发展和历史而言,丝绸之路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丝绸之路所承运的不仅是货物,换句话说,沿着这条路而在东西方之间交流着的不仅仅是那些诸如丝绸、贵金属、玻璃器皿、皮革制品和化妆品等奢侈品,更为重要的是,各种思想观念和发明创造也在这条路上源源不绝地在东西方之间交流着。其中绝大部分是先从东方流往西方,然后在那里得到发展和改进之后,又重返原创地,譬如东方那些类似于指南针的发明创造。宗教、思想体系以及价值观念的传播同样有赖于丝绸之路的衔接,尽管其中的大部分是从西方流向东方。假如没有丝绸之路,今天东亚的宗教信仰构成也许完全会是另外的一幅景象;假如没有丝绸之路,欧洲工业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也许不会如此富有成果。欧洲与中国(也包括相邻的东亚其他地区)这世界两大文明——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印度——之间的交流,不仅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优势,而且精神和思想的交流也使双方受益匪浅、硕果累累。
正是基于这些,人们可以坚信,在一个这样的经济一体化的世界,今天的丝绸之路无疑也获得了新的价值和意义。在丝绸之路的货物运输从耗时费力的山道和陆路在16世纪转向快速的海路之后,在中国明朝皇帝实施了闭关封锁的政策之后,在欧洲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而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状态之后,在21世纪,伴随着这一地区众多的贸易运输渠道而逐渐地滋生了一个大经济区,以及包括中国和欧洲在内的大经济空间的意识。当然,奔走在这条衔接亚欧地区的连接线路上的不再是挂着铜铃的驼队,取而代之的是“铁骆驼”——火车和载重汽车车队。当然还有飞机,借助于空中运输工具,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往返仅需要短短的几个小时。可以这么说,一条新的丝绸之路——像老丝绸之路一样有多条线路——早已不再是一种梦想,至少中国政府正在以极大的努力一段一段地铺建。在本书的最后,笔者要表达的期望是:这条新丝绸之路能像老丝绸之路一样,不仅具有经济和政治的意义,而且能对增进东西方的理解做出贡献。
(1).可萨人:又译作卡扎人,西突厥一所属部落,他们的汗国是中世纪初期最大的汗国。最早见于《隋书·北狄传》,《旧唐书·西戎传》和《新唐书·西域传下》称其为“突厥可萨部”,唐代杜环的《经行记》中提到“苫国(叙利亚)有五节度,有兵马一万以上,北接可萨突厥,可萨北又有突厥”,他们生活在西西伯利亚大草原。
(2).卡扎尔王朝(1794—1925):也译为恺加王朝,是伊朗北部卡扎尔部落(现代土库曼人)首领阿迦·穆罕默德·汗建立的王朝。
(3).达马万德山是厄尔布尔士山脉的主峰,属于火山型,地处伊朗首都德黑兰之北,海拔5604米。
(4).谢赫·萨非·丁(1252—1334):阿尔达比勒人,萨非教团的创始人。这个教团问世后势力不断发展,到16世纪初时沙·伊斯玛仪建立萨非王朝,对伊朗、西亚以及伊斯兰教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5).阿维斯塔语:也译为阿维斯托语,是一种古老的印欧语言,属于伊朗语支的东伊朗语,也是波斯古经《阿维斯塔》成书时所使用的语言。
(6).圣·斯德望:基督教会的第一位殉道者,天主教定其庆日为12月26日。
(7).犹大·达太:耶稣门徒中的第11位,他的象征之一是棍棒。在圣像中,他的头顶常围绕着火焰。犹大的另一个象征是他握着基督圣像。在有些场合中,犹大会拿着一卷书本,表明他是《犹大书》的作者。还有就是拿着木匠的尺。亚美尼亚的使徒教会将他与巴尔多禄茂视为他们的主保圣人。
(8).马木留克:9世纪至16世纪,服务于阿拉伯哈里发和阿尤布王朝苏丹的奴隶兵。随着哈里发的蜕化和阿尤布王朝的解体,他们逐渐成为强大的军事统治集团,并建立了自己的伯海里王朝与布尔吉王朝,统治埃及达300年之久(1250—1517)。
(9).瑙阿万科修道院:意即“新修道院”,是一座始建于13世纪,一直到19世纪都作为贵族奥贝利安的家族墓地。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0).巴尔多禄茂:也译为巴托罗缪、巴多罗买,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
(11).科普特族:意为“埃及的基督教徒”。当代埃及的少数民族之一,是公元1世纪时信奉基督教的古埃及人的后裔。据记载,基督教在400年到800年是埃及绝大多数人信仰的宗教。从被穆斯林征服到10世纪中叶以后,基督教仍是埃及一个显著少数民族的信仰。
(12).卡托利科斯:意为总教长。记录显示,最早使用这一头衔的是亚美尼亚教会领袖,自从圣启蒙者格雷戈尔受命出任亚美尼亚主教后,这也成了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历代领袖的头衔。
(13).圣·梅斯罗布(361/362—440):亚美尼亚神学家、语言学家。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发明了亚美尼亚字母。他首先将《圣经》翻译成亚美尼亚语,并翻译了其他一些神学著作。他建立了数座修道院,促进了基督教在亚美尼亚的传播。
(14).这个传说有多种版本,大意是:公元1世纪,当得知耶稣被抓的消息后,姆茨赫塔的犹太人艾利亚斯赶往耶路撒冷,要去为耶稣辩护。可当他赶到耶路撒冷时,耶稣已经被送上了十字架。在耶稣受刑之地,他从一位罗马士兵手里买下了耶稣受难时穿的长袍并且把它带回姆茨赫塔。他的妹妹斯朵尼亚在抚摸了耶稣的长袍后,立即死去。因为耶稣的长袍紧紧地贴在了斯朵尼亚的手上,人们无法把它拿开,便把它与斯朵尼亚一起下葬。不久,斯朵尼亚的坟头上长出了一棵巨大的雪松。后来,圣徒尼诺斯选择在斯朵尼亚墓地的基础上修建一座教堂,并且选取这棵参天雪松作为支撑教堂的柱子。没想到是,在修建的时候,这些柱子却神奇地飘浮在空中,无法立起来。尼诺斯彻夜地祈祷,突然一个天使出现,柱子便回到地面,并且竖了起来。再后来,这些雪松柱上流淌出一种**,可以治疗人的所有疾病。因此,人们称这座教堂为“生命之柱教堂”。
(15).拉丁帝国:1204年十字军第四次东征时,攻陷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后建立的国家。鲍德温一世为开国君主。十字军旨在拜占庭帝国领土上建立一个西方教会国家,借此取代东方教会的拜占庭帝国。
(16).查士丁尼一世(483—565):东罗马帝国皇帝,在位时间为527年到565年。由于他收复了许多失地,重建圣索菲亚教堂并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功不可没,也被称为查士丁尼大帝。
(17).坎加瓦尔:伊朗西北部扎格罗斯山脉西部的一座小城,由克尔曼沙阿省管辖,距离首府克尔曼沙阿75千米,海拔高度1470米。
(18).爱奥尼柱式:源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古希腊(爱奥尼亚、小亚细亚),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另外两种是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和厄瑞克忒翁神庙。
(19).塔基:富人修建的,带有围墙的别墅、庄园。
(20).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主神宙斯与阿尔克墨涅之子。他神勇无比、力大无穷,先后完成了12项被誉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仅解救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还隐藏身份参加了伊阿宋的英雄冒险队并协助他取得金羊毛。因其出身而受到宙斯的妻子赫拉的憎恶并最终遭赫拉迫害,难耐痛苦而自焚身亡,死后升入奥林匹斯圣山,成为大力神。在今天的西方世界,“赫拉克勒斯”一词已经成为大力士和壮汉的同义词。
(21).阿尔达希尔二世(?—约383):伊朗萨珊王朝的第十位国王(379—383在位)。在前任国王沙普尔二世时期,阿尔达希尔是阿迪亚波纳的一名藩王,曾在那里迫害当地的基督徒。可他却被自己的臣民看作萨珊王朝中最慈祥和最有美德的统治者。据说他在统治的四年中,不向自己的臣民征税,故获得了他们的爱戴。
(22).沙普尔三世(383—388在位):伊朗萨珊王朝的第十一位国王,阿尔达希尔二世之子。沙普尔三世与罗马帝国保持和平,并和罗马一起瓜分了亚美尼亚。公元387年,他与罗马签订了亚美尼亚和约。在今伊朗西部的克尔曼沙阿省的塔格布斯坦保存有沙普尔三世的巨大雕像。
(23).塔赫特苏莱曼(又名所罗门之冠):一处由王宫、拜火神庙、城堡等组成的建筑群,始建于后萨珊王朝时期(约420—640),13世纪时被改建、扩大。地处西阿塞拜疆省的塔卡布县东部约250千米处的一座海拔2200米的石灰崖上。200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4).所罗门:天主教汉译为“撒罗满”,阿拉伯语称为“苏莱曼”。根据《希伯来圣经》记载,是以色列王国第三位国王,大卫家族第二位国王,是北方以色列王国和南方犹大王国分裂前的最后一位君主。《古兰经》中视其为先知。据《希伯来圣经》记载,所罗门王是大卫王与拔示巴的儿子。
(25).乌拉尔图:一个古代王国,位于黑海东南和里海西南的山区。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860年。
(26).泰西封:也译为“忒息丰”“迦西斐亚”,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一座古城,帕特尔王朝及其后来的萨珊王朝的首都。位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南32千米处、底格里斯河左岸。在《旧约·以斯拉记》中也提及泰西封(多译为迦西斐亚)。
(27).苏美尔帝国:一个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借助灌溉技术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城邦国家。
(28).阿卡德帝国(前2334—前2191):一个靠军事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地区建立的统一的君主集权国家,虽然该帝国持续时间不到200年,但它为该地区的后来者树立了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统一国家的先例。
(29).亚述帝国:一个于公元前935年到公元前612年兴起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国家,使用的语言有阿拉米语、阿卡德语等。公元前8世纪末,亚述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定都于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亚述人在古代历史上的两河流域频繁活动的时间约有2000年。
(30).新巴比伦王国(前626—前539):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一个奴隶制国家。因为是居住在两河流域南部的迦勒底人首领那波帕拉萨尔于公元前626年所建,所以又称迦勒底王国,大约处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全盛时期统治整个新月沃土。公元前539年前后被波斯帝国所灭。
(31).哈德良(全名:普布利乌斯·埃利乌斯·哈德良,76—138),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117年到138年在位。他最为人所知的事迹是兴建了哈德良长城,划定了罗马帝国在不列颠尼亚的北部国境线。他还在罗马城内重建了万神庙,并新建了维纳斯和罗马神庙。身为罗马皇帝,他倡导人文主义,提倡希腊文化。
(32).奥勒良(全名:鲁奇乌斯·多米提乌斯·奥勒里安努斯,214—275):罗马帝国皇帝,270年到275年在位。他在统治期间,收复了罗马帝国曾经失去的三分之二疆域,将分裂了半个世纪的帝国再次统一,从而使罗马帝国在3世纪末至4世纪初重新恢复统一。
(33).倭马亚大清真寺:始建于705年,是伊斯兰教最主要的清真寺之一,位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该寺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第四大圣寺。该清真寺最早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朱庇特神殿,后来在罗马帝国定基督教为国教后改为圣约翰大教堂。叙利亚在7世纪被阿拉伯人征服后,圣约翰大教堂一度仍为基督教徒做礼拜之用。705年,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瓦利德一世接收了这座教堂,将其扩建为清真寺。
(34).瓦利德(全名:瓦利德·本·阿卜杜勒-马利克,668—715),伊斯兰教第十代哈里发,也是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第六代哈里发。在位期间开始了伊斯兰教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对外扩张。
(35).奥龙特斯河:现名阿西河,是中东地区一条长达571千米的跨国河流。发源于黎巴嫩的贝卡谷地,向北流经叙利亚、土耳其,在土耳其的安塔基亚北部萨曼达注入地中海。
(36).萨拉丁(全名萨拉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1137/1138—1193):埃及阿尤布王朝的第一位苏丹及叙利亚的第一位苏丹,1174年到1193年在位。他是埃及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在阿拉伯人对抗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他表现出卓越的骑士风度、军事和领袖才能,并以此闻名于基督徒和伊斯兰世界。
(37).阿拉米王国:又译为亚拉米王国、亚兰王国、阿拉姆王国、亚拉姆王国、阿拉美亚人王国等,也称大马士革王国,是青铜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生活在今叙利亚南部及幼发拉底河中上游一带(即《圣经》中提到的亚兰地区)的半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据《圣经》记载,他们经常与以色列交战。
(38).穆阿维叶一世(约606—680):全名穆阿维叶·伊本·阿比·苏富扬,是伊斯兰教的第五代哈里发(661—680在位),倭马亚王朝的缔造者。
(39).教皇乌尔班二世(1042—1099),原名拉热里的奥托,1088年到1099年任教皇。他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发起人。
(40).卡特里派:又称为纯洁派,是中世纪的一个基督教派别,受到摩尼教思想的影响,兴盛于12世纪到13世纪的西欧,主要在法国南部地区。因为该教派于1145年传入阿尔比(法国南部)城,故也称之为阿尔比派。
(41).黎凡特:历史上一个模糊的地理名称,词源于古法语,词义为“太阳升起之处”,意即东方。泛指中东托鲁思山脉以南、地中海东岸、阿拉伯沙漠以北和上美索不达米亚以西的一大片地区。
(42).阿卡:一座位于以色列北部、加利利西部的城市,距离耶路撒冷约152千米,是持续有人类居住的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后便进攻阿卡,经过四年围困,阿卡守军终于在1104年被迫向十字军投降。埃及的萨拉丁在1187年的哈丁战役击败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后,未经激战占领了阿卡。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于1191年攻占阿卡。但随着十字军运动的衰落,地中海东岸的其他十字军城镇相继失守,阿卡变成了一座孤城,终于在1291年被木留克王朝攻陷。
(43).苏丹拜巴尔(1223—1277):又称拜巴尔一世、胜利王、豹子般的国王。全名为:马列克·扎希尔·鲁克努丁·拜巴尔。埃及苏丹,马木留克王朝最伟大的统治者(1260—1277在位)。一名从奴隶成为国王的将军,他不仅彻底结束了十字军的东征,也粉碎了蒙古大军的西征,并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44).朱拜勒:古称比布鲁斯,黎巴嫩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位于地中海岸边,贝鲁特以北30千米处。该城自新石器时代便已建城,约有7000年人类连续居住的历史,被认为是“延续至今的最古老城市之一”。在《圣经》中,该城依照腓尼基语被称为“迦巴勒”。
(45).乌加里特:古代腓尼基沿海城市。位于奥伦河河口之南,即今叙利亚拉塔基亚城北11千米的拉斯沙姆拉遗址。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时已有人居住。约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时,阿莫里特人和迦南人居住于此。公元前1800年时被称为乌加里特,形成奴隶制城邦,与塞浦路斯、爱琴诸岛及埃及、巴比伦等地均有频繁的贸易联系。公元前1000多年,先与埃及结盟,后臣服于赫梯帝国。极盛时期为公元前1450年到公元前1200年。
(46).马龙派:也称马龙尼礼教会、马龙尼派,属叙利亚基督教东仪天主教会,5世纪早期由叙利亚教士圣马龙创立。7世纪时正式形成教会,首任宗主教是若望·马龙。现今马龙尼礼教会信徒全球大约有400万人,其中在黎巴嫩有约100万人,约占该国人口的1/4。教会语言为古叙利亚语,实际生活中信徒多使用阿拉伯语。
(47).赛达:又名西顿、漆东,是黎巴嫩南部省的一座城市,位于地中海沿岸,位置在提尔市之南、贝鲁特市之北。赛达是腓尼基人的主要城市之一,与泰尔齐名。
(48).提尔:又译为苏尔、提洛、泰尔,位于地中海东部沿岸,是古代海洋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今属黎巴嫩。基督教的和合本《圣经》译本将这个地方翻译为“推罗”。
(49).德鲁兹派:近东的一个伊斯兰教教派,属于什叶派伊斯玛仪派的一个分支,教义受诺斯底主义的影响,被许多正统伊斯兰教派视为异端。目前,该教派信徒主要分布在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和巴勒斯坦等地,数量在75~200万人之间,自称“穆瓦希敦”(信仰一神者),以德鲁兹星为象征。
(50).密特拉教:一个古代的秘密宗教,流行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5世纪间。它主要是崇拜密特拉神,密特拉神是史前文明社会雅利安人曾信拜的神。自公元前1世纪起在罗马帝国传播。此教只接受男性入教,所以在罗马士兵内部十分流行。密特拉教是在391年的西奥多法令之后消失的。在早期神灵多元化的原始社会,没有一个唯一的“造物主”的概念。于是在众神中逐渐发展出了“主神”。密特拉神象征着太阳,被敬拜为太阳神。密特拉原意是“契约”,也被视为“契约之神”。该教有特殊的祭祀和饮食规则。
(51).提布鲁斯(前55—前19):古罗马诗人之一,生平不详。著有两卷本挽歌诗作,浪漫爱情诗和田园生活之趣是他最喜爱的主题。
(52).墨洛温王朝:又译为梅罗文王朝或者梅罗文加王朝,是中世纪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为希尔德里克一世所建;457年第一次被文献提及。之后,希尔德里克一世的儿子克洛维一世在481年征服了高卢北部和中部并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此后,墨洛温王朝一直统治着法兰克王国,直到751年希尔德里克三世被矮子丕平废黜为止。
(53).传教士马可,新约人物,一般相信他是《圣经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为耶稣七十门徒之一,亚历山大科普特正教会的建立者。他的象征是有翼的狮子。
(54).礼舟:又称金船,是威尼斯总督礼宾舰,有42个划桨和168名划手。此名词最早是在1253年时出现。
(55).乔瓦尼·安东尼奥·卡纳尔(1697—1768):意大利画家。其画作以描绘18世纪的威尼斯风光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