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人之所以能够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个人的一隅之地,这正是教育的力量,教育为个人狭小的存在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所以,教育对于人类个体的意义正在于,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
1.教育理念
雅斯贝尔斯强**育者应当树立教育工作的理念,即信仰。他说道,“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①这样看来,教育,就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而已。如果说,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那么,教育者本人的态度以及他对于教育的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人的生成——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而服务。
每个人的成长,既是个体生物意义上的生长,也是社会意义上的社会化发展,而且后者更为重要。人生的发展,就是通过家长和学校的有计划教育,将个人所见所闻的生活经验内化为个人的精神要素,人的教育才能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可见,教育活动可以说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但是,我们应在什么意义上来理解教育的实质呢?事实上,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释。当然,阐释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给教育谋求一个“科学”“规范”“精确”,其根本意义乃在于表达我们的教育理想,表达我们对教育的期望,用以观照教育的现实,为现实教育的发展谋求合理的方向。①
的确,教育理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在教育领域内各种活动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人们教育理念的影响。特别是单个个体在对教育进行分析时,很少能够理性地面对既已存在的理念,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盲目跟从现象也不少。如果说生产力是外在社会变迁的最根本动力与原因,那么根深在人们主观判断中的理念就是推动人们采取行动的根本动力。其所采取行为的结果往往是与理念有相符合的态势。然而,在理念的推动下,并不是所有的行动都可以取得与之正相关的结果。很多学者遵行心中所存在的观念对教育进行改革,然而改革后的结果却与之理念相去甚远;我们还看到了在正确的理念引导下所作出的种种成功的改革,促进了教育的不断发展。这让我们看到了理念的重要意义,它可以影响教育行为,可能带来积极的结果,有时候也会带来失望。这就是说,符合教育规律的理念才可以推动教育的根本发展,而错误的理念只会阻碍,甚至颠覆整个教育的发展进程。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
2.教育本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认为,教育就是引导人们超越于日常感觉世界之上,去追求那真知的世界,追求那使灵魂得以安宁的“至善”境界。雅斯贝尔斯同样重视教育本质意义的阐述,认为对教育的正确理解首先是把握教育的本质,“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而“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①那么,什么是“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呢?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对于个人而言,比如真实、独立自主、责任和自由”才具有“终极”和“绝对”的意义,如果缺少对“终极”和“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②。雅斯贝尔斯敏锐而睿智地提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③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青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他认为对儿童天性的启迪培养意味着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唤醒团体的历史性精神,唤醒象征着的生命意识。儿童在日常生活的无拘无束中,通过与类似团体的交流,语言交流方式以及教育者传授的人类现实状况,而获得历史性精神和生命意识之流。”①基于这种启迪天性的教育观,我们就不难理解,雅斯贝尔斯为什么强调,“真正的教育绝不允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②
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一种关于教育本真的鲜明观点,那就是教育即生成。他发现,我们生活在形成习惯的过去之中,不断形成和打破习惯是我们生成的现实基础,没有习惯为底蕴,我们精神的每一步将是不可能的。当下无意识的思想关联承接着有意识的思维,而习俗则是德行的承担者。
由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描述可以看出,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非物欲**下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不能独立,教育要依赖于精神世界,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是一种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的活动;教育之本真的核心思想即“以对人的灵魂陶冶为核心”③。教育是需要触及灵魂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典传统教育哲学观坚持人的两重性,人是由身体(body)、精神(soul)和心灵(mind)共同构成,其中精神最重要,人的本质是精神的本质,精神操纵和控制着身体。拯救与抚慰人的心灵是所有人的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活动,也是人的终极目的,生命的在世活动就是为了灵魂的救赎,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过如此。在有着丰富人文资源的德国文化传统中,雅斯贝尔斯重提教育乃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回复到教育作为精神陶冶的本质。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自我超越,不但是知识范围的超越,更是精神世界范围的不断扩展与延伸,这对于刚刚开始接触学校教育的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儿童与整个社会的意义,也显示了为此而施行的儿童教育的重要意义。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所指出的:“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①因此,教育的目标就是在于认识生命的本质,提高生命的品质,追求生命的价值。生命智慧则是生命体的最高形式。人的生命除了自然生命和情感、精神生命之外,还有潜能无限的生命智慧有待于在生命过程中得到开发和实现,这本身也是生命意义和生命快乐的根本源泉之一。②儿童教育是否能尊重这种本质而顺利完美地进行下去呢?这在教育界也许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雅斯贝尔斯也明白,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如果偏离了教育本质,那么之后的教育可能也会失败,这无疑是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
雅斯贝尔斯教育本质理论的核心,就是人的自由发展,所谓教育本身是“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①这种教育自由观与教育家杜威的自由思想也是有着本质的不同。他认为,如果学校教育只是追求实用性,学生的心灵必然变得麻木,他们即使拥有很丰富的知识也不能拥有自己自由发展的灵魂,不能按照自己最初的理想去实现自我。所以,杜威的教育观并不能培养出完全的人,相反只会伤害到受教者的心灵,使他们慢慢习惯于接受知识的一种训练,而并不能去构建完全的自我。一旦教育中的这种精神传承性与培养被忽视,那么对于整个国家的整体精神则是一种潜在的破坏,整个国家的人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拥有娴熟的技巧,拥有解决问题的非凡能力,但却缺少了人之为人最根本的自由精神(包含自我选择与行动的自由)与完善的灵魂,直接的结果就是“国家和教育会陷入理解计划与非理性强制手段的混淆之中,那这也就是教育整体作用的消解和对时间沉默的信号。”②